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医生-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新任刺史大人极不好伺候,昨天升堂点名时,把州里的官员们一通臭,连车长史那样的大人物都被得满头青包,所以说现在的刺史府是非常时期。
指不定刺史大人的三把火烧到谁身上呢!差役们谁敢在这时候找事儿?那不成傻子了么,刺史府能用傻子看大门么?为了表示出自己是爱民如子的好差役,当然要好声好气,忍气吞声,陪着小心地为百姓服务了。
免得百姓告他们一状,让刺史大人把他们当鸡给杀了,骇一骇猴子或土狗啥的!杜老大见这差役态度超好,他心里有点纳闷儿,庆州的官吏向来比秃尾巴狗还横,怎么今天这么客气,不但不赶我走,还问我有啥事儿?他赶紧上前,陪着笑脸问道:“敢问这位官爷,请问刺史府里有没有一位姓秋的公子啊?”差役一哆嗦,道:“姓秋?你找姓秋的公子做什么?”一边问着,他回头看向上面的差役头儿。
差役头儿听着他们说话了,心里一惊,怎么回事,他找秋太爷干什么?刺史府里姓秋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秋仁杰县太爷了。
本来合水县有专门的县衙门,但秋仁杰刚到,虽接了印,但还没有去坐衙,仍和王平安住在一起,不但他如此,就连邱亭轩耶太爷,也没有去马岭县坐衙,此时都在刺史府里呢!差役头儿忙下了台阶,很是谨慎地问道:“我说老乡,你找姓秋的公子有事儿?”他看向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乡下人,见他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药包。
心里挺奇怪的,这是给秋太爷送礼来的?送啥不好,怎么送药啊!杜老大一听就明白了,刺史府里果然有姓秋的公子,看来昨晚那三位公子没有唬弄他,人家真的是和刺史大人很熟的,要不然这差役能这么小心翼翼地问嘛!他道:“回官爷的话,秋公子昨晚在小人家里过的夜,让小人今天来找他,说要给小人介绍份活计,所以小人这才来的。”
差役头儿哦了声,心想:“今天早上刺史大人和两位太爷才回来,想必是在外面过的夜,有可能就是在这人的家里,这人伺候得三位大人舒服了,所以才要给他个活干干。
这人运气不错啊,竟然抱上了三位大人的粗腿。”
他笑道:“原来如此。
那好,你在这里等等,我这就进去通报。”
说着话,他亲自进了府门,去向秋仁杰禀报。
差役们听了杜老大的话,也都感觉这人的运气不错,他们自然对杜老大挺客气的,便想请他进门房等候,没准这人以后能用得上呢,干嘛不落个人情,又不花费他们什么。
远处街口,里正看得清清楚楚,他听不到府门口的对话,可情景却是看到的。
他心想:“看着没,果然有内鬼,这就放杜老大进去了。
看来前朝余孽不少啊,想趁着新老刺史交接,庆州城官场不稳之际,要干一场大事,浑水摸鱼,扯旗造反!”这里正相当地敏感,而且立功心切,为了保护刺史大人,更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升赏,他一定要挺身而出,和一切敢对官老爷们不利的恶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里正嗖地窜出了街口,向刺史府门口跑去,叫道:“差爷,差爷,万不可放这人进去,这人是刺客!”他这么一叫不要紧,把差役们吓得差点尿裤子,新刺史才刚上任,就有刺客登门,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刷刷刷,长刀出鞘之声响成一片,差役们全把刀亮出来了,大刀一起指向杜老大,齐声怒喝,让杜老大立即束手就擒!杜老大被吓得傻了,他向街上看去,就见负责监视自己的里正,正拼命向自己这里跑来,一脸的杀气腾腾,颇有活着将自己吃掉的意思!他很是不知所措,被差役们的大刀吓住,半点不敢反抗,也不敢辩解,他知道自己这种身份,辩解也没用,别人根本不会听他的。
杜老大跪倒在地,全身发抖,等着差役们的发落。
差役们见他如此的老实,心里都挺纳闷儿的,这种人也能当刺客?两名差役上前,将杜老大绑了起来。
里正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叫道:“差爷小人是河头村的里正,奉了县令大人的命令,负责看管这人。
这人是寰贼余孽,一心想要造反小人见他今天进城,没有向小人报备,便知他要行刺刺史大人。
这才跟来的!”差役们一起愣住,一个差役问道:“窦贼,那是谁?府要没有发通辑寰姓大盗的公告啊!”实建德的事情太久远了,快三十年前的事情”二能记得啊。
泣此差役连超讨二十岁的都没几个,别讯州所,冻知道他们都不知道!就算是每任刺史依旧照着第一任刺史的文书办事,可也没有哪个刺史会亲自下令的,而县令顶多是不撤回命令罢了,谁有闲心去管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也就这个里正超级负责罢了!其实里正也不是什么负责的人,他只是因为杜老大进城不去和自己打招呼,自尊心受损,一个狗屎都不如的人,竟然敢小瞧自己,这种事情岂能容忍,再加上他“查明”杜老大要“投毒”这种立功的事情,他当然来劲儿了!里正郑重地道:“寰贼便是著名的大反贼,寰建德!”“窦建德,那是谁?”差役们莫名其妙。
这年代又没互联网,又没普及历史知识的教科书,士子们有可能知道寰建德的往事,可差役们能会写自己名字就不错了,他们上哪知道实建德去啊,未免对他们的文化水平,要求太高了吧!里正大吃一惊,道:“啊,差爷们竟不知寰建德是谁?三十年前,他可是个大反贼啊!”“三十年前”一个差役下了台阶,扬手刻,想抽这里正。
差役们心中都想:“这人是不是有病啊,三十年前的反贼,现在还提个屁呀!”三十年前,反贼遍地都是,而差役们的父辈就有当初造反的,在那大乱的年代,没有谁能置身事外的。
现在这个脑袋被驴踢了的家伙,跑来大吵大闹,干什么,想翻大家的老底不成?门口出了这等大事,差役们几乎被气疯,越怕有事儿,就越来事儿!一个能管点事儿的差役叫道:“把他给我抓起来,严加审问,他跑到衙门口来撒野,到底想干什么?”差役们冲下台阶,将里正按翻,五花大绑起来!里正大惊,叫道:“喂,我说差爷,你们抓错人了,怎么反到把我抓起来了?我可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吏!”差役气道:“混帐东西,一个里正罢了,还敢说是朝廷命官,你找抽呢吧你!”就在这里,秋仁杰从里面出来,他见府门口乱成一团,问道:“这是怎么了,怎么抓人了?哎呀,杜老乡,你来啦,怎么被人绑起来了?”陪在他身边的差役头儿冷汗刷地就冒出来了,怎么自己刚离开一会儿,就出了这等大事,刺史府门口出事不要紧,会引发围观的啊,小事儿也得变大事儿!刺史府门口这一抓人,早有老百姓围过来看热闹了。
刺史府门口都好多年没出过啥事了,刺史老爷啥事不管,不管你是告状的,还是干嘛的,反正麻烦事前任季刺史统统不理,美其名曰无为而治,这回百姓一看有热闹了,反正看热闹又不犯法,那就过来看呗。
只片刻的功夫,府外的空地上就围了上百的百姓,大家远远站着,看差役们乱成一团。
差役们一听秋仁杰的话,立刻就知道杜老大没有说谎,他一定是认识秋大人的,他没有说谎,那么就是这个里正说谎了,想要制造混乱,说不定是有所图而来,他才是真正的刺客!立即有差役上前,给杜老大扶了起来,给他松绑,赔礼道歉。
而那边本来要打里正的差役,刚才没来得及下手,现在见县太爷在此,立时劲头十足,噼啪就给了里正两个大耳刮子,喝道:“你这刺客,先,天化日的就敢来行刺,你不怕王法么?”里正大急,叫道:“冤枉,冤狂啊!”他一喊冤枉,看热闹的老百姓都笑了,在这里喊冤枉,和没喊一样”不,应该说比喊了还要糟糕。
你不喊,有可能没事,一喊冤枉,那就可能有事了。
青天白日的,给官老爷找麻烦,非得关你个十天半个月的,给你败败火不可!百姓们慢慢向府门口靠近,而且人越围越多,足足过来三百来人,庆州城不大,能围过来这么多的闲人,已经是很了不得的热闹了!秋仁杰问道:“怎么了这是。
到底怎么回事啊?快快说清楚,不要再大呼小叫的了!”差役头儿问道:“秋大人,要不要进去审问,如果在这里问的话,看热闹的人太多了。”
秋仁杰嗯了声,就想命人将杜老大和里正一起带进刺史府,有啥话进去再骆,免得被人看笑话,刺史府门口闹出这种热闹来,好说不好听!没等他们进去,王平安从里面出来了,后面还跟着邱亭轩。
王平安看到杜老大,笑道:“杜老乡,你来啦,给杜大嫂抓好药了吗?”差役们一看王平安的表情,人人心叫糟糕,刚才真的是抓错了,这个姓杜的应该和刺史大人关系很好,要不然刺史大人岂能这么好颜色?秋仁杰忙上前,把刚才的事说了,他也不太清楚,所以说不明白,只说最好进去再问,莫要让百姓们看笑话。
王平安想了想,摇头不许差役们把杜老大和里正带进去。
他出了府门,站在台阶上,冲百姓们招手,大声道:“各位庆州的父老乡亲们,请上前来,本官是庆州新任刺史,王平安!”他这话一出口,杜老大大吃一惊,他说什么也没想到,这个少年人竟然会是庆州的刺史,那个昨天晚上在他家给他老婆看病的人,竟然会是刺史大人!而里正差点没晕过去,他刚才看到王平安对杜老大语气极好便知他俩相熟,结果闹了半天这人竟然是新任刺史!杜老大和新任刺史关系不错,那肯定不是来投毒的啊,人家哥俩好,自己岂不是要大大的不好了!百姓当中有认识王平安的,他们住在城里,王平安曾在城里巡视过,不少人见过他。
听王平安召唤,他们都围了过来,叫道:“刺史大人!”王平安冲百姓们一抱拳,道:“从即日起”嗯,即日就是今天,从今天起,我庆州所有衙门办案,都允许乡亲们旁观,公开办案,正大光明,请乡亲们监督,如有官员贪赃枉法。
冤枉好人,本官定不相饶!”百姓们都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差役们也都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
第六百二十四章新刺史是个大大的好官
二怎朝,官员审案并不象后世明清那样,允许旁听。
当烈,砌偻也没有说不允许旁听。
在允许和不允许之间,绝大多数官员们都会选择不允许。
在审案的过程中,开始正式允许百姓旁听,观看审案的那个官员,恰恰就是王平安身后的秋仁杰。
但就算是秋仁杰也是到了中后期,由于断案经验的积累,从而使他有了强大的自信,不怕百姓旁听,所以才会允许百姓站在门外看他断案。
即使是到了明清时代,官员审案时,允许百姓旁听都没有成为常态,只是有少数十恶不赦的大案,在最后定案时,官府才会开放旁听。
而在初唐,门阀作风刚刚被打破的年代,尚无哪个官员正式开放旁听。
可不象影视剧里演的那样,堂里当官的拍惊堂木,外面一群百姓围着看,还跟着起哄。
这种情况”反正在初唐时代极少出现过。
极特殊情况除外。
脖唐之前,别说世家和平民之间的差距了,就算是世家之间,还分上品和寒门呢,当官的和平民根本就无可通之处,断案那是官员们的事。
老百姓有什么权力观看?这是其一。
而其二煎严重了,对当官的尤其严重,那就是官员不见得个个精通律法,有时候在审案时想不到该用哪条律法。
所以要现查,这多丢人呢!如果哪个,当官的在审案时想不到用哪条律法。
而外面有又百姓旁观,那这个。
官员只能一拍惊堂木,叫退堂,择日再审。
不是当官的。
没坐在大案之后,那怎么说都行,可一旦当了官。
心态立即就会变了,官本位思想占上风,没有哪个官员愿意当众出丑的。
一直到了明清时代,还有当官的审案时现跑回去查律法的,而在初唐门阀作风依旧浓烈的时代,想让官员们冒着丢人现眼的风险,允许百姓旁听审案,那就和白日作梦一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这是现实存在。
如果有哪个官员能打破这个时代特点,那一定会被百姓记住,并把这个官员的事迹广为流传。
比如,断案如神的秋仁杰!只可惜,现在的秋仁杰还是个小小的县令,并非日后一摸胡子,就能来一通分析的秋阁老,他的自信还没有培养出来呢!秋仁杰听王平安说允许百姓旁听,他顿时就急了,他是县令肯定是要上堂审案的,不可能全都交给手下去做。
如果他上堂时,没审好案子。
那岂不丢人现眼,他丢不起这个人,换了谁,谁也丢不起啊!秋仁杰一拉王平安的袖子小声道:“大哥,有话进去说吧。
旁听啥呀,老百姓懂个啥。
干嘛要让他们旁听?再说让他们旁听,不是要耽误时间的么,有这时间干点活儿,多赚些钱,给老婆孩子碗里加点菜多好!”耶亭轩额上冒汗,他也道:“是啊,无病”刺史大人,为了百姓着想,还是不要让他们旁听了。
各干各活,官员有官员的职事,而百姓有百姓的活计啊,不能混为一谈!”王平安回头瞪了他俩一眼。
道:“什么叫混为一谈,本官这叫审案公开。
宣判透明,由百姓们监督我庆州官场,给庆州带来一阵徐徐清风!”后面,庆州的官员们全都跑了出来,他们听到王平安的话,无不咧大嘴,还徐徐清风呢。
你徐徐个啥呀你,你是故意修理我们呢吧?赶情儿。
你是刺史,你能审几个案子?审案的活儿还不得我们来做,到时挨骂的可是我们!下面的百姓们听了,都挺兴奋的。
估且不论这事能不能成,但王平安只这么一说,下面百姓的**就被他给“煽动”起来了,几百名百姓大叫:“青天大老爷,王青天,王青天!”激动归激动,但老百姓们忘了一点。
百姓监督当官的?就算监督出来什么猫腻儿了,还能把当官的怎么样啊?谁敢怎么样啊!可王平安能这么说,本身就是一场很好的表演,能不能做出政绩来是一回事,能不能让人觉得他做出了政绩。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才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事情!王平安大声道:“我庆州官场,公开审案,由本官始!”他一招手,道:“来啊。
搬把椅子来。
本刺史就在这里审案。
还有,你们把锣敲起来,在街上喊喊,让百姓们都来旁听,监督本官审案,如果本官审案不清,有包庇乱判之失,乡亲们可以当场指出,本官立即改正!”差役们心想:“你还真是不怕把事情闹大呀,今天你开了这个头儿。
以后收场可就是别人替你收了,那才是大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差役们谁敢当众不满,反正又不是要他们审案。
差役头儿看向王平安身”小卉刀酒,就见车四沥脸煮铁青,黑中诱序。
要多难看就看就因为太难看了。
所以差役头儿不敢再看了,他挥手让差役们赶紧去办。
早有差役给王平安搬来把椅子。
让刺史大人坐在门口,而其他十几个差役,提着铜锣,跑向大街,去召集百姓了。
王平安一指里正。
道:“给他松绑,在未定案之前,他不能算是犯人。
让他跪在一旁即可,跪到台阶下面去。
你也一样”。
后一句是对杜老大说的。
里正和杜老大都跪到了台阶下面,而他们身后则是几个差役看守,再往后。
则是越聚越多的百姓。
过了一刻钟的功夫,跑来看热闹的百姓已然上千。
百姓们谈论纷纷,都不明白新任刺史抽什么疯小审案就审案呗,干嘛要公开审案?有的百姓小声道:“新刺史不是长安有名的平安小神医么?听说他看病有两下子,难不成审案也很厉害?。
有的百姓则道:“这叫新官上任三把火。
看着吧,今天定会有人头落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杀人啊,这新刺史可够狠的”。
又有百姓道。
百姓当中有很多明白事理的小至少自认为是明白事理,其中一个道:“不狠行吗,就得狠啊,不狠能收上税来么?你们看着吧,今天这位新刺史非得杀人不可,让咱们都知道他心狠手辣,再然后就是加税,看你们谁敢不交,不交就当众砍了你们的脑袋!”不少百姓呸了出来,纷纷道:“官老爷加税,我们要交,难道就能跑得了你?”人群当中,金三全也在其中,他听到王平安要公开审案,自然要来听听。
可王平安如何审案,他没听到呢。
却先听到了百姓们的议论。
他心想:”不会吧,王公不是那种人啊,他不可能比季前任还狠吧?”看人来的差不多了,王平安道:”好,本刺史现在开始审案。
原告。
你先陈述吧!”里正很有些发傻,他此时别说额头上全是汗,就连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全身象刚从水里捞上来一样小甚至有些虚脱的感觉。
听王平安说话。
他竟没弄明白,到底谁是原告。
后面的差役推了他一下,道:“说话,刺史大人让你陈述案情呢,你就是原告!”里正啊了声,还是没明白怎么回事。
王平安只好又道:“你是河头村的里正吧,负责监管杜老大的人。
你把事情的经过说说吧”。
里正这才明白,弄了半天自己是原告,陈述的意思就是说事儿。
说事儿就说事儿呗,还说什么陈述小自己还以为陈述是个人名呢!他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着重讲自己是为了刺史大人的安全着想。
这才弄出这个,误会,绝非是有意陷害,万请刺史大人开恩,不要责罚自己。
王平安听完,又让杜老大说出经过,杜老大便把他今天进城的事,说了一遍,说忘了去向里正报备小不是故意的。
听罢,王平安站起身来。
问道:“各位乡亲父老,此案的原由。
你们都听清楚了吧?”又不是什么复杂的案情,哪可能听不清楚。
百姓们听到杜老大被监管。
竟然是因为快三十年前的事情,人人都觉不可思义,感觉杜老大受了委屈,都什么年月的事儿了,还揪住不放。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可要说里正拿着鸡毛当令箭,这种行为是有些过份,可他也是专注自己的职责,并没有过失,如果因为这个受到惩罚,那对里正来讲,也是有失公平的,以后谁还敢再为官府办事了。
有的百姓小声道:“照他们说的,该杀谁啊?。
“官官相互,应该杀那个姓杜的吧?里正可是官府的自己人有的百姓猜测道。
而又有的百姓道:“也不一定,杀自己人才能显出狠来,估计刺史大人要杀人,也是要杀那个里正!”百姓们猜什么的都有,但却都只是小声说,没有大声回答王平安话的。
王平安等了一会儿,他并没指望百姓们真能喊出什么来。
他道:”这件案子,里正是对的,他负责任,专心办差,我庆州就需要这样的官吏。
来人啊,从库里取一贯钱来。
赏给里正。”
里正大喜,他还以为刺史大人会处罚他呢,刺史大人不是和杜老大是熟人么,怎么会放过自己,改修理杜老大呢?旁听的百姓们有些失望,果然是官官相互,而有的则心想:“这个。
刺史不够狠啊,到底还是拿小老百姓开刀,不去杀他的自己人”。
第六百二十五章派人去长安
,忙不诛地给圭平安磕头,自只这饷没白讲城,不但件栉新刺史的赏识,而且还得了一贯的赏钱。
一贯钱啊,这可不是小数儿,省着点花,都能花到明年这时候了!一旁的杜老大心中失望之极,没想到刺史大人会这么判案,他不是答应自己撤销以前的监视文书吗?看来是不打算照办了,自己余孽的帽子。
这辈子是甭想摘掉了!王平安看向杜老大,又道:“至于说到被告杜老犬”他顿了顿,没有马上说出来结果,而是又看向了百姓,他问道:“杜老大确有过失。
该怎么判呢,乡亲们可有想法?不要怕,大声说出来。
谁要是说得对了,本官赏钱一百贯!”下面的百姓齐声惊呼,一百贯,这可是天大的一笔钱啊!在长安一百贯就不能算是小钱了,而在庆州更是大到无法想象,普通百姓一辈子都看不到一百贯钱,别说一百贯了,就算是能看到十贯的人家都不多!百姓惊呼之后,却仍旧没人敢应声,谁知道里面有什么陷阱,万一这位新刺史感觉杀一个杜老大不够狠,吓不住大伙儿,想着揪出几个。
同党来啥的,一起砍。
然后再加税,那谁受得了啊?大家都有家有业的。
犯不着当鸡,英勇献身吓唬猴儿吧!王平安见百姓们不吱声,又问了一遍,百姓们还是没有接话的。
他用更大的声音道:“本刺史说话算话,只要你们谁能说出杜老大该怎么判。
错了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