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月明-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笔直的御水河一直延伸到天边,浑圆的太阳冲破绚烂朝霞,从水平面缓缓升起,仿佛只是顷刻之间,万道金光便已经铺洒了整片大地。
一叶扁舟波万顷,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渐行渐远,在清晨的阳光之中,慢慢变成一副美轮美奂的剪影。
朱允炆的声音从船舱里传出,在清晨柔和的微风中飘得很远。
他问潘安:“你会陪着我一起浪迹天涯么?”
潘安的回答简洁而坚定:“会。”
“多久?”
“一辈子。”
=============================================================================
燕军攻破皇城,建文帝朱允炆在乾清宫放火自焚而死,经过确认,另外那具尸体是皇后马佩岚。
消息一出,天下震惊。
朝廷上下顿时乱成一锅粥。所有建文朝的官员都吓破了胆。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连皇帝都害怕得自焚而死了,他们这些曾经效忠旧帝的臣子若是被朱棣抓到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于是,一时间,整个朝廷如同被炸开了的蚂蚁窝,各级大臣逃的逃,跑的跑,投降的投降,自杀的自杀。连续几天,应天都处于极度压抑极度恐惧之中。连老百姓都不敢随便出门。
朱高炽得知这个情况,惊讶得合不拢嘴,在心里直为他家老爹喊冤。
果真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也不知道他们是怕个什么劲儿。皇帝带头来了个自焚,把好好的朝廷搞得乱七八糟,都以为朱棣带兵血洗应天来了。
可天知道,他们真的什么也没做。别说建文朝的其他大臣,就连罪魁祸首黄子澄、齐泰,朱棣都还没下令抓捕。
因为朱允炆的死,朱棣已经在乾清宫外的石阶上坐了三天三夜,谁劝都没用,谁说也不理。就连朱高炽跟他说话,他也仿佛什么都听不见。
他知道他的痛苦他的自责他的难过。不管怎么说,朱允炆都是他的侄子,而且曾经在他心里的份量肯定不比他这个儿子低。
这一点,从那天他看到朱允炆手中紧握的拨浪鼓时,眼中无边无际的悲伤就看得出来。至少,曾经,他是真心疼爱这个侄子。
如果朱元璋没有将皇位传给仁柔的朱允炆,如果朱棣没有强大道让他觉得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如果朱允炆没有轻信黄子澄的话决意削藩,如果他削藩的方式稍微温和一些,不要逼得他的叔叔们走投无路……也许所有的所有都可以改变。
可如果只是如果,时间不会倒退,历史不会重来。既定的轨道,历史的车轮,沉重坚决得无论任何力量都无法让其改变。
其实他知道朱允炆没有死,先不说历史上是不是有关于朱允炆出逃的传说,他只说现实。
朱棣命人将朱允炆和马皇后的尸体抬到武英殿安置之后,他有偷偷的进去乾清宫看过。原本他也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听朱棣的意思,他多年前送给他的拨浪鼓对朱允炆来说意义一定十分重要,所以他才会到死都握着不放。而朱棣,也是因为那只拨浪鼓,才确定那就是朱允炆无疑。但他却在一片废墟中看到了那个奇特的木匣子。
因为匣子被压在倒塌的墙体和桌椅之下,所以并没有烧着。乾清宫是朱允炆和马皇后的寝宫,这样的木匣子就算被进来清理废墟的兵士看到,估计也只会以为它是宫中很普通的一个盛放物品的盒子或者摆设,所以不会特别注意。
但朱高炽不一样,这个盒子跟在他身边三年了,他根本不用细看就知道是他交给潘安让他带回来那个。而此刻,里面是空的,那就说明匣子被人打开了,里面的东西也被人带走了。
当初张真人将匣子交给他的时候,跟他说过,匣子里的东西在关键的时候能救朱允炆的命,所以他让他承诺一定亲手交到他手里。
虽然他没有机会亲手交给他,但他相信潘安一定会把东西完好无损的交给朱允炆,他更相信潘安有办法将朱允炆安全带出去。
这种信任完全没有理由,但他就是相信。
虽然被烧焦的尸体穿着朱允炆的衣服,拿着那只拨浪鼓,也不能证明那就一定是朱允炆。也许只是某个忠心的宫人为了让朱允炆安全逃离,故意伪装成他的样子,让朱棣相信。
当然,这都只是他的猜测。
可不管怎么样,朱高炽都不打算将朱允炆有可能活着的消息告诉朱棣。而且终其一生,他都将守着这个秘密。
因为只有他死了,朱棣才能顺利登基,历史才能继续前进。
也许,朱允炆比自己更了解这一点。所以,才有了乾清宫的这场大火。
朱高炽叹口气,只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潘安把朱允炆救出去了,他们都还活着。活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过着没有权利,没有争斗,没有算计,没有仇恨,心也再不会受任何束缚的生活。
朱棣还在乾清宫外坐着,朱高炽靠在旁边的树干上陪着他。
他坐了三天,他陪了三天。
其间诸位在京的王爷和投诚的文武百官来过好几次,几乎都是劝朱棣登基的。连他们的说辞朱高炽都会背了,说来说去都是什么“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王爷为天下苍生黎民着想”之类的,也不知道换下台词。
第一次,朱棣没答应,第二次,朱棣说再等等,第三次朱棣有点不耐烦了,第四次朱棣开始皱眉头了,第五次朱棣已经开始发火了,第六次朱棣直接不见他们了,第七次大臣们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求朱高炽前去劝说。
朱高炽招架不住,只好答应。只是,他答应劝朱棣登基,另外一个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知道历史,知道朱棣这个皇帝他想不想当,愿不愿当,都得当。既然无法改变历史,那么就只能顺应历史。
于是,朱高炽走到朱棣身边,挨着他坐下来,老老实实说道:“父王,大臣们又来了。”
朱棣没说话。
朱高炽接着说道:“你在这儿都已经三天了,还不够吗?”
朱棣有了点反映,转过头来看他,有些抱歉的叹了口气:“炽儿,父王只是觉得对不住允炆,父王没想让他死。”
朱高炽愣了一下,没反映过来他为什么会对自己有抱歉的神情,片刻之后他才反应过来,露出一抹浅淡笑容:“父王想哪里去了?孩儿没有吃醋,孩儿能理解你的心情。”
朱棣点点头,把目光转回来,再次看向没有焦距的远方:“如果他也能理解,也许就不会做出这等傻事了。”
朱高炽心说他就是太理解了,所以才会让自己死。因为他太明白一山不能容二虎,胜者为王败为寇的道理。
“父王,他已经不在了。你可以用三天,三个月,三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来缅怀他,可你却不能对天下百姓,有三个时辰的不负责任。”
朱棣的目光有一些波动,朱高炽知道他听进去了,遂又继续说道:“那些大臣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孩儿觉得是对的。就算你不为数十万跟你一起浴血奋战、同生共死的将士着想,也该看看这天下苍生。朱允炆虽然不是雄才大略的明君,但也算得上勤政爱民。他选择了死亡,选择了把这偌大江山交到你手上,就是因为他相信你,相信你可以让大明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你难道要让他失望吗?”
朱棣依旧没有答话,朱高炽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父王,你知道我心中的大明是什么样子的么?”
朱棣转头看他,虽然没有言语,但他用眼神在询问。
朱高炽转头看向前方,目光慎重而向往:“政权稳定,国力强盛;幅员辽阔,远迈汉唐;吏治清明,百姓安乐;四海扬帆,万国来朝。”
“四海扬帆,万国来朝……”朱棣喃喃重复着朱高炽的话,剑眉微蹙,看不出他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绪波动。
“父王。”朱高炽回头看他,“这样一个旷古迄今的盛世,你难道不想看到吗?”
朱棣看着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这么看着他,仿佛要从他的眼睛看进灵魂一般。朱高炽被他看得有点不自在,差点儿都以为他会问“你到底从哪来的”了。可下一刻,他发现朱棣的唇角在一点点弯起。然后,他听到他的声音。
他说:“炽儿,这样一个旷古迄今的盛世,你愿意和父王一起创造么?”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JJ抽得太TM销魂了!我今天试了一下能进后台都激动得痛哭流涕了……孩子们,情人节快乐哈!我一如既往的只能跟我们家老四过节。嗯,还是我们家老四最好!哦呵呵呵呵……PS:再次用事实证明,我是亲妈,而且还是善良的亲妈,我就是舍不得虐待任何一个孩子……所以我给了允炆和潘安一个美好的结局,觉得这样设定不好的童鞋不准砸砖!乖哦……要淡定!

第九十一章、心生误会

朱棣说:“炽儿,这样一个旷古迄今的盛世,你愿意和父王一起创造么?”
朱高炽几乎连思考都没有,就跟随本能脱口而出:“当然愿意。”
话一出口,他便觉得朱棣刚才那问题越来越诡异,怎么听都像是在问“炽儿,你愿意嫁给父王为妻,无论生老病死,贫穷富贵都跟父王一起度过么?”
而自己对于这么重要的问题,竟然想都没想就直接回答了“我愿意”,突然觉得自己真是亏大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可是自己从朱棣嘴里听到的最为甜蜜的情话了。不是有句话叫做那啥,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吗?朱棣刚才的话,他可以自动理解为这是他对自己的承诺。
一起并肩携手,开创盛世,这的确比世界上任何情话都动人。
公元1401年农历六月十八,朱棣率领文武百官,于钟山孝陵举行了祭拜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盛大仪式。
农历六月二十一,朱棣将朱允炆与马皇后的遗体合葬于钟山西陵。
三日后,朱棣宣布登基。十日后,才在奉天殿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封徐仪华为皇后,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跟随他起兵靖难的功臣以张玉、朱能、沐晟为首,分别加官进爵,论功行赏。
朱棣登基当日的盛况,即使在很多年以后,朱高炽想起来,依然觉得那是他平生见过的最为壮丽最为恢弘的登基大典。即使在电脑特效已经登峰造极的二十一世纪,也很难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如此声势浩大的典礼。
登基的程序复杂而繁琐,在宣布登基之前,各部门已经在忙碌的准备登基典礼的各项事务。“司设监”准备龙袍、冠冕、御座,“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祭台,“教坊司”设中和韶乐、礼花礼炮,“司礼监”设定典礼流程……朱棣几乎每天都会被这些琐事忙得焦头烂额,不只一次跟朱高炽说“要不,咱们不举行登基仪式了”。
朱高炽说就那么一天,你就忍忍。做皇帝不举行登基大典,昭告天下,怎么能算是真正的皇帝呢?
朱棣无奈,只得忍着。
到了举行仪式那一天,才刚寅时末,内官监的宫人便已经开始叫朱棣起床准备了。天知道朱棣那个时候才刚睡下没两个时辰。还好前一夜朱高炽知道今天必定会起个大早,所以自己回武英殿睡去了,不然父子俩滚龙床的画面铁定被宫人看了个精光。
卯时初,礼部的官员会分别前往太庙和社稷坛将新皇登基的事告知祖先,文武百官也在这个时候到达洪武门外,列队等候。
鲜艳的地毯从洪武门一直铺到奉天正殿,每隔十步便有身着铠甲、手持武器的禁卫军严阵以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冲破绚烂的朝霞洒向大地,给庄严宏伟的紫禁城镀上一层瑰丽金边。
奉天门外,旌旗蔽天,华盖遮日,朝东西分别排开。
甲士十二人执龙旗,分左右而立。龙旗之后有北斗旗、门旗、日旗、月旗、青龙白虎旗、风云雷雨江河淮济旗、天马天禄白泽朱雀玄武旗、木火土金水五星旗、五岳旗、熊旗、鸾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按顺序依次朝两边延伸而去。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执旗,四人执弓弩。
除此之外,另有招幡、雉扇、戟氅、戈氅无数。五辆大辂位于龙旗之间,玉辂居中,左边是金辂和革辂,右边是象辂和木辂,象征皇族尊华。
卯时正,百官入洪武门,至午门御道外跪拜,等候朱棣在奉天门祭祀完天地祖宗之后,进入奉天殿入座,他们才能起身,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进午门,经五龙桥,至奉天门。
朱高炽从武英殿出,以皇长子身份,位列百官之首,高煦、高燧跟后。文武百官左右列阵,紧随三位皇子,于奉天殿外的白玉阶拾级而上,鱼贯进入大殿。
朱高炽走在最前面,稍一抬头,便看到身穿明黄衮服,头戴华丽冕冠,端坐于龙座之上,居高临下的朱棣。
剑眉星目,傲视天下。衮服之上九条金龙栩栩如生,盘旋追逐于瑞云之间,竟似活物一般,气势逼人。金光闪耀的龙椅仿佛天生就为朱棣量身打造,那一身王者之气与身俱来,浑然天成,只一个眼神,就能让人陡生敬畏。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朱棣。声明显赫,名垂千古的明成祖。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千秋霸业,他的永乐盛世。曾经,这些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辉煌离他那么遥远,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有幸成为这恢弘历史中的一员,与他一起开创盛世。不得不说,命运,真的很奇特。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奇迹在等待着你。
司礼监总管的一声“吉时到”,拉回朱高炽游走的思绪,才发现,原来朱棣也在看着自己。由于距离太远,他看不清他眼底有着怎样的情绪起伏。还好这种时候没有哪个官员敢抬头看他,不然两人就这么互相对视那也太奇怪了。
那声“吉时到”刚落下,顷刻间奉天殿内外礼炮声声,鼓乐阵阵。
朱高炽回过神,长袍一掀,率百官跪拜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声山呼传出,奉天殿外,竟然紧跟着一阵响彻云霄的山呼,“万岁”的呼声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天地齐应,不绝于耳。
群臣皆惊,朱棣却笑得如沐春风。起身双手微抬,道了声“平身”,然后根本不等司礼监的总管再说下面的程序,直接抬脚走下大殿,朝门外而去。
朱高炽跟在他身后,群臣再跟在朱高炽身后。当他们到达奉天殿外时,竟然看到下面的广场上,密密麻麻站满了跟随朱棣起兵靖难的数十万大军。
将士们衣甲鲜明,列队整齐。见到朱棣出现,齐刷刷的跪下地去,再次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惊天动地的气势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朱棣很高兴,朱高炽看得出来。只是碍于现在自己皇上的身份,他不便跟以往一样表现出来。但他知道在朱棣心中,这些将士才是能够真正让他热血沸腾的根源。
前有百万雄狮,后有满朝文武,所谓的君临天下,威泽四海,想必便是如此了吧?
登基大典翌日,朱棣即下旨捉拿建文朝“奸臣”黄子澄、齐泰。
而此时,这两人都已经不在京城。早在朱棣打进皇城之前,他们就以招募军队勤王之名离开了应天。
其实说到“奸臣”两个字,那也得看从哪个角度来说。在朱允炆眼里,其实黄子澄齐泰都是忠臣,虽然他们在用兵打仗方面实在是不怎么样,但无论他们做什么,的的确确是为了他好的。
就算他们让他削藩,其实也是为了巩固建文朝的政权。毕竟一颗大树,主干太弱而枝桠太强,绝对不是好事,迟早会倒。所以他们想要砍掉这些强大的枝桠,也无可厚非。只是,他们唯一做错的一点,是低估了朱棣的实力。
不过,这实在也怪不得他们。要一个只会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的文臣来做排兵布阵,抵御强敌的事情,的确有点为难他们。
六月底,黄子澄齐泰在江浙一带双双落网,被抓回应天,朱棣以谋反罪下旨将两人凌迟处死,祸罹九族。
朱高炽得知黄齐二人要被诛灭九族的消息,还是马三保跑来告诉他的。
那时候他正在武英殿逗弄小瞻基,马三保气喘吁吁跌跌撞撞跑进来,连门口的太监都未通传,还没见到人就直接吼开了:“太子殿下,不好了,你快去御书房看看皇上!”
朱高炽手里还抱着瞻基,抬起头来有些疑惑的看他:“父皇怎么了?”
马三保正要说话,却看了看一旁的张云舒,迟疑了一下才开口:“不知道怎么说,殿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朱高炽看到马三保为难的神色,忙点点头,将儿子交给云舒,转身就和马三保一起走了出去。
出了武英殿大门,朱高炽就问道:“到底怎么回事?”
马三保也不再隐瞒,边说边跟上他的步伐:“郭将军抓到黄子澄和齐泰了,今天早上才押回来的。”
朱高炽原本走得极快,一听到那俩老家伙的名字,脚步却嘎然而止,害得后面的马三保直接一头就撞到他后背上。
“抓到他们了?”朱高炽一惊,想到历史上有名的壬午之难,不由得一身冷汗,“父皇是不是要将他们凌迟处死,诛灭九族?”
马三保一怔:“你知道了?”
朱高炽倒吸口冷气,心说不是他知道了,而是早在N多年前就在历史书上看过了。只是那时候他只把朱棣当历史人物,还在心里骂过朱棣太血腥残忍。没想到,这事眼看就在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凌迟处死,那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法。据说要在人身上活活的剜上三千刀,才能让人咽气。这种刑法光想想就让人毛骨悚然。
大热天的,他竟然不自觉的打了个寒战。转身也不再管马三保还要说什么,拔腿就往御书房奔去。
到了御书房门口,看到外面的一众太监侍卫都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很明显,他家皇帝老爹正龙颜大怒。
果然,还没走近,就听到朱棣的声音:“朕现在是皇帝,要杀个人还得向文武百官请示不成?”
接着是徐仪华的声音:“臣妾不是这个意思。臣妾只是觉得,黄子澄齐泰虽然罪该万死,但毕竟他们已经上了年纪。杀人不过头点地,皇上要杀他们可以,但也不需要用凌迟这样残酷的刑法。皇上刚刚登基,三年靖难之役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现在该做的是休养生息,笼络人心,如此残忍的对待建文朝的遗臣,恐怕会引起天下文人不满……”
“皇后!”
朱高炽在外面听到朱棣拍桌子的声音,想必徐仪华这番话肯定让他怒不可遏,忙推开门踏了进去。
朱棣和徐仪华正在对峙,剑拔弩张,谁也不让谁。
听到推门的声音,两人同时回过头来。
朱棣见到是他,脸上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些。
朱高炽上前行礼:“儿臣见过父皇,母后。”
朱棣仍然不悦,拉长着脸说了声“免礼”。
虽然徐仪华已经知道眼前的朱高炽并不是自己的儿子,但心中还是难以接受他跟朱棣的关系。见他到来,也不再说什么,只在心底叹了口气,转身出了御书房。
她知道,这普天之下,能劝动朱棣的,只有朱高炽。
这个时候,她这个做娘的,竟然怎么看怎么多余。这是不是很可笑?
朱高炽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御书房,才把目光从外面移回到朱棣身上。可自己还没开口,朱棣就先出了声:“如果你也是来替黄子澄齐泰求情的,就可以滚回你的武英殿了。”
“父皇。”朱高炽哭笑不得,“儿臣可没说是来求情的。”
朱棣听到他这话,脸色总算好看了点儿:“那你来干嘛?”
朱高炽勾起唇角笑道:“当皇帝事儿可多,来帮帮你。”
朱棣挑挑眉,不客气的从御案上抓过一叠奏折丢给他:“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今天不把这些折子批完不准走。”
朱高炽一头黑线,打开粗略浏览了几封:“长江水患,西南干旱,安南兵变,北蒙动乱……等等,这是什么?十七叔要放弃兵权回大宁?啥意思?这才刚打下江山几天,就吵着嚷着要回去,朝廷还没稳固呢,他就想丢下咱们自个儿跑了?”
“这个朕已经批了,不准。”朱棣一把将朱权那封折子抽回来,拍到桌面上,“你看别的。”
朱高炽撇撇嘴,继续低头翻阅下面的奏折:“吏部上的折子……哎?吏部尚书还是潘邺?”如果他记得没错,这个潘邺可是潘安的父亲。
“好像是。”
“什么叫好像是?”朱高炽忍住想抽人的冲动,“你现在是皇帝,怎么能自己的官员都记不住?”
“官员那么多,朕哪能每个都记住。”朱棣一脸无辜,“你以前领兵打仗,也不是每个兵士的名字都记得住。”
“那不一样。”
“没什么不一样。看重点。”朱棣指指折子,“他说什么了?”
朱高炽无奈,只得再次把目光放到折子上,随即皱起眉头:“潘邺说得没错,这的确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啊。”
“什么事那么急?”朱棣见他皱眉,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伸手将折子拿过来,低头看了看,又将折子丢了回来,“朕还以为北蒙杀过来了,这些小事也要来烦朕,吏部官员都是饭桶?”
“选举官员不是小事,吏部的人也不是饭桶。”朱高炽摇摇头,将他丢过来的折子叠好,“父皇,治国跟打江山不一样。古往今来的帝王,都是马上打天下,却没有一个马上治天下的。要治天下,仅凭皇上一人之力,那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朝堂之上,才有了文武百官。咱们之前攻入皇城之时,建文朝的大臣逃走的自杀的加起来有四百多人,整个朝廷,官员少了一大半,只剩下小部分归附过来,成为了永乐朝的臣子。所以现在朝中的官位空缺十分严重,我们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如果不好好治理,不用等北蒙的铁骑冲进关,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瓦解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