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娱乐女教皇-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秋屏从来没有见过另外一首诗能够将社会变革和普通人这样贴切地联系起来。是的,这首诗指向更加偏向于农民起义者,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首诗对华夏的变革都是那么贴切,此时,周旋的角色就是那个农夫,她未必懂得那么多大义,但是她的内心有着最朴素的一些思想,站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她会选择挺身而出。在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会光芒灿烂青史留名,但是他们却是一切变革的真正主力。

诗人总能够以奇妙的文字将一些人们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展现到淋漓尽致。

然而一切美妙的语言都无法抵挡来自于真实的力量。

对于这一场漫长的战争,成秋屏并没有采用像是《华夏之满江红》或者《华夏之三国演义》之类的拍摄方式,直接展现战场的一切。一方面是因为她自己都难以直面这一切,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她清楚地记得一些东西。

《华夏之周旋传奇》中的战争描绘,是旁敲侧击而轻描淡写的。

但全都是成秋屏有记忆的真切发生过的事,即使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也足够让人震颤。

卢沟桥事变发生当日,发觉日军异动之后,省主席韩复渠要求聊城县长撤退,而他却全国通电,向部下指示:“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而后,他的儿子死在这场保卫战中,聊城城破之后,他不愿被俘,举枪自戕。

南苑之战,军队困守北平,谁都知道守北平是一条死路。有一位军人的夫人为了保住他的命,送信谎称父亲病重。而他回应:“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以身殉职。

上海在不久之后沦陷了,周旋离开了这里,逃到南京。记者们从她曾经的家乡,如今的前线不断传来消息。

日本人扬言七天灭亡中华。

武汉遭遇猛攻……战前中国的飞行员们被采访,有一个人说:“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这个人在武汉保卫战中被敌方五架飞机围殴,而他最终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选择和敌机同归于尽。

徐州会战中,有一位军人率众冲锋十余次,头部中弹之后依旧不愿意上担架下战场,他说:“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而后战死。

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而在这对于历史而言无比短暂的一段时间里,巍峨的青山崩塌了。

所有的观众都没有看见过这些英雄们的影响,他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周旋赤红了眼睛,强自压抑了抽噎,接过那一封又一封电报,将消息通过电台传递给所有的观众。没有鲜血,也没有伤口、尸体,竟然是这么轻描淡写又是如此沉重。

周旋的声音一向很好听,能够被人称为金嗓子的声音自然是不一般的。但这样的声音,在呆坐于电台前不断播报中变得沙哑,在为军队募集捐款的大声呼喊中变得干涩。仿佛是在一瞬间,所有人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人的声音居然也会变得像是沙砾一样粗糙。

但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样的声音,每个人的心里都无比安稳,就好像是幼年惊恐时被母亲抱在怀里一样。

她曾经唱过很多歌。唱夜上海,唱郎啊郎,那时她的歌声传遍了整个国家,所有人都喜欢她甜蜜的歌,如今的街道上却已经听不见这样柔软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带着强烈阳刚气息的口号和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她开始唱这样的歌,这样符合她的这个名字的歌。她终究不能和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但是她至少可以四处奔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她所深爱的国家,帮助她所挚爱的民族,这多难的土地啊……

谁也不知道一切是为什么,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陷入危难的时候,上天似乎突然惊醒了一般,将它钟爱的骄子们一一降临在凡间,让他们来力挽狂澜。然而,上天又似乎是迫不及待,总是太早地将这些人收回,不让他们在世间久留。

谁也不明白一切是怎么了,仿佛数千年的积淀在一朝尽数展现,沉寂了无数年的这个国家,突然焕发出了无比的力量,无数的英雄涌现,无数的人甘愿牺牲自己换取这片土地的一丝生机,殒身不恤。

所有的观众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英雄们,选择牺牲自己,选择抛弃生命,只为了一个微弱的希望。如果是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恐怕他们会说,不要这样做了,没有意义的,总会失败的。然而,面对这一片和大夏如此类似,就如同是双生子的土地,面对那一群为了自己的民族国家耗尽一切的人,面对这样一个悲恸而浩大的时代,所有的话语都被哽在喉头,只能变成浅浅漾在眼底的水光。

那不是因为悲伤和痛苦而来的眼泪,只是一种无法抵抗的力量,只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动容,只是一种沉淀在心底的思绪。

成秋屏拍摄的是华夏系列的电影。但是直到看见这部电影,这一群观众方才明白了什么叫做“华夏”。

所谓的华夏,是太多太多东西的集合。是李白的瑰丽诗集,是岳飞的忠诚不改,是三国征战的精彩,是魏晋风流的骨髓,更是在这国难之时,在这谁都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之下,一个民族所有人以自己无比渺小的力量发出的怒吼,是他们分散开来无比微弱集合起来却足以抗拒大势的抗争。

这,才是华夏!

那无法遏制的泪水积蓄太多了。

终于冲破了眼眶滑落双颊。

在这一刻,放映厅中的观众们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不由自主地哭了。他们的内心激荡着太过激烈的情绪,却在这情绪之上掩盖了厚厚一层冰。冰下暗流涌动,脸上却毫无表情,只有那不由自主奔涌而出的泪水在展现着他们内心的一切。

悲伤吗?不。

痛苦吗?不。

酸涩吗?不。

这是无比自豪,无比骄傲,无比自信的情绪,看看那些人的作为,看看他们,有他们在,谁会怀疑最终这一场战争的胜利者会属于华夏呢?

他们看着周旋带着疲惫和憔悴的神色,那一双带着血丝的眼睛却显得那么亮。

就像是有一把火在她的眼睛里灼烧。

她也是这样想的吧?在电台前向所有的人述说那些英雄的作为,那些豪言壮语和毫不犹豫的践诺。誓扫胡虏不顾身吗?

放映厅里很安静,只有银幕中周旋沙哑地播报着战争信息的声音,还有那些压抑不住的鼻端的抽泣。

然后,日军一路攻到了南京。

周旋不得不离开了南京,去到陪都重庆,那里如今还是安全的。然而,当初的南京也是安全的。一个国家为了战争不得不选择改变自己的首都,如今的局势,竟然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吗?

人们没有想太多,无论如何,总要活下去。有的人选择和周旋一样离开了南京,有的人却因为祖产而选择留下。日军未必能够攻下南京的吧?这里到底曾经是首都……或者,就是攻下来了,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

善忘的人们总是记不住这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大屠杀。

所以他们迎来了那一场大屠杀。

这个时候的人们怎么会想到,在多年后,竟然有人能够说这场屠杀不过是无稽之谈,将那地基之下的累累白骨当做无物。有人钞票摆着制造了这一场战争的恶鬼,将他们视为英魂……

他们怎么想得到,文明国家,文明世界的人,竟然可以做出如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举动!

善良习惯了的华夏人怎么会想得到!(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17章 南京



第217章 南京

后世,成秋屏是去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

在去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会感到十分悲伤,毕竟人总归逃不脱物伤其类的感触。在那些同胞的尸骸之前,怎么会不掉泪呢?又或者在直面那么多尸骸的时候,会有些恐惧?

但是最终她带去的那一包纸巾一张也没有用到。

一整个纪念馆参观下来,心中只剩下一种名为愤懑的情绪。这样的情绪甚至于将任何的悲痛都冲刷得一干二净。

成秋屏的脾气不算好,性子又急又爆,而且固执己见。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是个愤青没错。

所以在纪念馆里的某些陈设着实无法让她轻描淡写,也没办法被感化,只能觉得反感不愉。

任何一个民族,在遭遇了这样灭绝人性的屠杀之后应该有的反应都该是报复吧?就像是犹太几十年如一日对纳粹下追杀令一样。但是在纪念馆里,或许为了大局,又或者是因为华夏还没有足够强的力量,不能把复仇的口号光明正大的说出来。整个纪念馆最后的基调是“和平”。堂中“让和平充满大地”的谏言,和平女神的塑像,还有所谓和平之钟。成秋屏并不认为追求和平是错误,但是当这些东西在那皑皑白骨之上呈现的时候,她只能体会到一种不痛不痒的软弱!而当这里的一切和那个侵略国家供奉战犯的神社对比的时候……她应该说什么好呢?

心里烧着一把火,却硬生生被压下了。这种窝火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而成秋屏在拍摄南京大屠杀这一段情节的时候,就让这种不舒服直接转化到了画面里面,让别人和她一起不舒服。

所以观众们并没有直接面对屠杀的画面,无论是那些剖腹取婴的场景,或者是互相攀比的屠杀。成秋屏以报纸上黑白分明的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代替了这一切,真正直接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只是在屠杀之后对于整个南京城的拍摄。

这个镜头的布景耗费了成秋屏大量时间和金钱,但是究竟不能真正搭建出一座大城来作为场景,只能有选择地搭建了几个地区供以细节拍摄。

但是,一场大屠杀如果仅仅是在几个侧面拍摄,不采用广角方式拍摄整体的话,给人心里带来的效果就是两回事了。这个时代电脑都还没诞生,不能采用电脑技术来制作她想要的场面,就只能取巧了。

早期的电影拍摄就是靠着取巧的方式达到了很多人们本来以为绝对不可能的效果的。

比如说,想要拍摄这样的宏大场景,却没有办法搭建合适的场景的话,那就制作一个微缩的场景就好了。

后世技术宅一大堆那会儿,什么美院的学生经常被要求交这种微缩模型的作业,他们用牛奶盒子纸箱子弄出来的场景,愣是能够以假乱真,如果不是大小差距的话根本就看不出有什么不对。而现阶段,成秋屏想要一座城市,实际上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甚至于稍微取巧一点,可以完全不用花钱请人,直接找个院校合作,把这东西分拆成为很多部分变成学生的作业——事实上后世不少的学校都干过这事儿,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管怎么说,成秋屏还是没有随意让人来做这个模型,她是很认真地雇佣了专业人员来制作这个模型,事后三百六十度地挑刺找死角,最终才做出了完美的微缩南京。或者应该说,是做出了微缩的大屠杀后的南京。

这就是现在的观众们看见的如同航拍一样的画面。

他们看见了一座死城。

灰扑扑的墙,青灰色的瓦,昏黄色的路,暗绿色的树。

令人第一眼就感到无比压抑的城市。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让人最压抑的。因为这座城市的主色调并不是灰黑,而是黑红。

红色能从哪儿来呢?不过是那本来流动于人们血管中的炽热液体,因为各种各样狰狞的伤口而流入外界,从鲜红色慢慢变成黑红,将一片土地彻底浸透。

屏幕一黑一亮之后,所有的观众就眼睁睁地看见了这样一个画面,被鲜血染成了黑红色的死城。

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一瞬间呼吸一窒。

这是纯粹来自于色彩的震撼,红色,总让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想,而现在,这个色彩是将死亡直接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就是死亡。

诗人们总在诗歌中死去活来,有时候死亡被誉为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或者死神也能够被欺骗戏弄。然而,真正的死亡就是这样。人们在太的面前还能有什么想法呢?死亡就是死亡,沉默而隽永,没有那么多文学作品里描绘的寂静甜美,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庄严肃穆。

如此沉重。

这个镜头一闪而逝,然后镜头面前出现了几只苍蝇。

这真不是个美好的意象,当几只苍蝇在你眼前飞来飞去的时候,一个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厌恶和烦躁。

但是或许是之前那个镜头的对比,观众们面对这样的画面,却只是沉默,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到厌恶或者烦躁。而紧接着,画面渐渐清晰起来,观众们才看见苍蝇之后原本模糊的背景。

那是一具尸体,一半浸泡在水中,水肿泛白,大半腐烂,爬着蛆虫,飞舞苍蝇的尸体。

又一次冲击,观众们不由自主地抓紧扶手,不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应该作呕或者怎么做?

但屏幕上,有人代替他们做了选择。镜头晃动,快速地向下滑落,然后一只手捂了上来,伴随的是上下出现黑色的色块,就像眼皮合拢一样将画面变成一片黑色。

有人在抽噎,这个声音他们已经很熟悉了,那是周旋。

而这时,所有人才反应过来,原来现在他们就站在周旋的视角,是周旋看见了眼前的一切,而现在,她是蹲下来在哭泣。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镜头,屏幕上一片黑暗,偶尔只有一线睁开,视线里却被泪水模糊。背景中只有一个女人的抽噎声,伴随着苍凉而细微的风声。

在那一瞬间,同样发*绪从每个人骨子里渗透了他们。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她的民族会有这样的命运?为什么她的国家会遭遇这样的劫难?为什么她生在了这样一个时代,见证了这一切的苦难?

长达半分钟的毫无景物可言的镜头,渗透了一种亘古的力量。

然后镜头再度摇晃,观众们看着那指头的痕迹,狠狠擦去眼泪假装感受不到模糊的视线,这个视角的主人站了起来,睁开眼看着她能够看见的一切。

看见……护城河的河道被尸体轧断,已经过了很多天了,但为什么这条河的河水还是血红色?衣衫褴褛者和衣着锦绣者同样躺倒在这里,腐败泡胀的尸体却不能给人带来恐惧,只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好像是愤怒,又好像是可笑。

整个南京城有多少人呐,有多少人呐!而日军才多少人,这些人怎么就都死在这里了呢?

军队呢?听说有军人先自己跑了?

对了,还听说刨开了几个活埋人的大坑,这坑还是那些人自己挖的,他们自己跳进去的,完全不抵抗地去死的!

这是造的什么孽啊!

在南京城的这段镜头里,周旋没有出现,一切都借由她的双眼传递给人们。

那些死在万人坑里自己选择活埋了自己的人。

那些奋力抵抗却最终没能拯救自己生命的人。

那些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选择守卫这座城的人。

那些设法逃离这座城市却从此失魂落魄的人。

世间百态,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一切,在一场异常残酷的大屠杀中展现得清清楚楚。

有卑劣,有软弱,有怯懦,有狡猾,有恶毒;有正气,有牺牲,有英勇,有释然,有坚韧。

这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民族。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将会有无数星星升起又落下的时代,但无数的星星都不过是夜空中的一点,无数的被这时代所裹挟的普通人才是一切。

成秋屏曾经以为观众们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她内心的东西,他们无法明白民国意味着什么,他们无法理解一场南京大屠杀是属于华夏的多深刻的伤口。但是她错了。或许是因为她自己无比的投入,又或许是同属一个民族一片土地穿越时空而来的共鸣,在看见南京的一幕幕的时候,这些大夏国人,这些从未体味到华夏百年屈辱的人,在这一刻就如同成秋屏的族人一样,心里被点燃了一把火。

想要保卫这个国家,想要守护这片土地,想要传承这个民族,想要狠狠报复,想要重新屹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有的心绪,在他们心底回荡,然后彼此之间共振。

他们未曾经历过那两个月封闭训练,但是这一部电影,就已经将他们的灵魂和华夏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古老而苦难的民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18章 这是属于中国的故事



第218章 这是属于中国的故事

后世所有人在研究和评论成秋屏的这一部电影到时候,都会专门提到关于整部电影主题的问题。从电影名来说,《华夏之周旋传奇》应该是属于个人传记式电影,但是其电影内容却很少落在个人的经历上,甚至于并没有将周旋的经历展现完整,她幼年的漂泊和抗战胜利之后的命运全都没有提到。从个人的人生来说,这部电影其实只提到了她唱几首歌和拍了《马路天使》这件事,严格来说,压根就算不得是传记式电影。

而另一方面,这部电影的线索非常奇特。整体来说,这部电影的情节是非常简单的,前半部分就讲周旋慢慢成名的故事,但重点其实却没有放在周旋身上,而是放在了社会风貌上面,将一个几乎像是真实存在的民国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由于导演的巧妙串联,这样的剧情并没有让人觉得无趣,反而是充满了意趣。

电影的后半部分,却从那带着点靡靡之音的风貌急转直下,镜头瞄准了战争。和《华夏之三国演义》与《华夏之满江红》描绘战争场面的豪迈不同,在这部电影中的战争显得狰狞而丑恶,令人悲愤而厌恶。有人根据这一点表示实际上《华夏之周旋传奇》有反战片的含义。不过更多人赞同的是,这其实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电影,表现的是在战争中国民的抗争。特别是电影结尾,就是点明了这个主题。

无数人问过成秋屏这个问题,但是她引用了在《华夏之李白传》上映之后说过的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这部影片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她表达了什么,那重要吗?

这是未来发生的事情,此时此刻,重新回到放映厅座位上的成秋屏愕然发现曹桓居然不在了。她自觉自己的电影魅力还是足够的,结果这家伙居然能看了一半就溜了?还真是让成秋屏感到心情微妙了。

银屏上,这一场漫长而苦痛的战争已经到了尾声。

无数生命在这一场战争中逝去了。能够留下一句悲壮的遗言而后捐躯赴国难的人终究只是少数,甚至于能够留下一个烈士的名字的人也是幸运。因为有太多人就这样死在战场上,最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无名烈士,说来轻巧的四个字。但是谁会愿意这样?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爱过,恨过,欢喜过,悲伤过,最终却一丝一毫的印记都没有留下,他们蹭付出自己的生命拯救这个国家,最终却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悲哀吗?只是莫名苍凉。

整个后半部分开始到现在,周旋再没有重新出现在镜头前过,所有的镜头,都是借由她的视角拍摄的,她不在镜头里,却一直存在在剧情中。

然而,竟然没有一个观众觉得有哪里不对。即使只是镜头中传出来的声音,或者沙哑或者甜美,那个女孩在这一场战争中的心理变化是那么明显。这是一场蜕变,一场就在所有人面前,他们也一起经历的蜕变。

那种感情太深刻了。

所以当日本本土遭到原子弹轰炸,当日军全线溃退,当战争的胜利近在眼前的时候,所有人再一次忍不住眼眶湿润。

紧接着镜头终于变换,时隔大半剧情之后,他们再度看见了周旋。

她瘦了,也黑了,看起来远不如电影一开始那么漂亮,她身上的气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就好像是从钻石原石打磨成型,闪耀着无比的光辉。那光芒来自于无数的东西。坚韧、自立、博爱……

不漂亮,很美。

她拿着一张报纸,报纸上写着日军全线溃败,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消息。

她愣愣地看着那几个大字,一遍又一遍,似乎有些不相信会看见这样的文字。

镜头对准了她的脸,那张脸上任何一点情绪都那么清晰。只见泪水快速积蓄在了她眼底,她几乎是立刻用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然后突然莫名地吐出了两个字:

“中国……”

那两个字,来得毫无理由,甚至无法让人明白是个什么意思,但是这两个字的语气中蕴含着太多东西。似是心酸,似是欣慰,似是幸福,似是太多太多,无数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终于变成了这两个字。

中国。

吐出这两个字的同时,周旋举起的手掌无法遮掩的脸颊部分,两行泪滑落,留下一路水光。

中国。

明明没有多少意义的一个名词而已,但是当这两个字被说出来的时候,观众们也几乎是无法抑制地落下泪水。百味陈杂,百味陈杂。谁会懂得这样的感受呢?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失却了自己数千年的荣光,好不容易才能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