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责任的问题。小说中,这五个青年都是通过自我选择,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意义。男主人公让在战前曾参加了『共产』党,积极组织了工会运动。但后来因为自己的朋友雅克在罢工中的牺牲,使他因不希望见到他人的血而退出『共产』党,不再过问政治。但在巴黎被占领时期,法西斯甚是嚣张,让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留在了巴黎,建立了地下抵抗组织,领导巴黎抵抗运动的战士,开展反法西斯斗争,为保卫巴黎,他作出了行动和选择。小说的女主人公海兰娜在战前是一个只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自由主义者。她只关注个人,从不认为自己与社会有关系。战前,她在爱情上作出了自我选择。她抛弃了自己的男友保尔,而选择了保尔的朋友让。让不爱她,但她认为,自己选择让是她个人的自由,她可以作这种选择,而并不需在乎让的看法。在二战期间,让被征入伍上了前线。海兰娜通过关系把让调至了巴黎,她不愿让男友牺牲在战场上。结果让与她发生了冲突,最后两人决裂。在沦陷区,海兰娜试图通过求助于占领军,离开巴黎到柏林去。后出于民族的自尊心,她放弃了这种打算,转而参加了地下抵抗运动组织。她的女友——犹太姑娘要遭到法西斯的逮捕。为了保护女友免遭迫害,她开始了营救工作。后来海兰娜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在这部小说中,西蒙娜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文学主张,提出了自我选择的意义。她在小说中主张自由选择要与社会责任、人类命运结合起来。
1945年,小说《他人的血》和剧本《白吃饭的嘴巴》的出版与上演,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推动了这一时期法国的存在主义运动。西蒙娜·德·波伏瓦也和萨特一样,成为了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诚然,在这场存在主义运动中,由于萨特的声名显赫和宏大影响,使评论界对波伏瓦的作用,有些估计不足,并常把她视为萨特的追随者。事实上,虽然,在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发展时期,西蒙娜常常追随在萨特和加缪的左右,但她确也以她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参予和推动了这场运动。1945年12月,她曾作了两场关于存在主义小说和哲学的演讲报告,因为当时法国的报界以及社会舆论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毁誉、对萨特和波伏瓦的人身攻击越来越厉害。当时对存在主义的攻击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纷纷指责存在主义哲学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哲学,是不道德的哲学,是毫无价值的、下流的、卑鄙的哲学。有人甚至攻击波伏瓦与萨特的爱情生活,他们把西蒙娜说成是一个具有放『荡』习『性』的女怪人、女疯子。针对社会舆论对存在主义哲学和小说的曲解,波伏瓦举行了这两次报告会。她要为存在主义哲学辩护。她认为存在主义哲学教给了人们“全面深刻地面对责任感”的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在行使自由的同时,承担这个责任。她驳斥了有关存在主义是没有道德的哲学的错误观点。继波伏瓦之后,为了回击社会舆论,萨特也作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萨特为存在主义哲学辩护道:“我们所理解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怎样使人生活过得去的学说。”他认为,存在主义告诉人们的是:“除了他自己外,别无立法者。”“一个人不是别的,只是自我设计,只存在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除了全部行动,除了生命,就一无所有。”“存在主义是乐观的,它是一个行动的学说。”
实际上,波伏瓦和萨特在20世纪40年代所倡导的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要使战后的法国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面对现实。他们所倡导的自我选择和行动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克服精神危机、振作精神的思想武器。他们在哲学中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人存在本身的荒诞『性』,其目的不是宣传虚无、消极厌世思想,而是揭示现实本相,引导人们去思考如何去正视和对抗这种人类状况的荒诞『性』。因为人置身于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境况,对于这一切,人类虽无法选择,但人在任何时代、社会中都可以作出自我选择,这则是真理。因此波伏瓦和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选择可以赋予存在的意义、价值。当然,无庸置疑,存在主义哲学确有否定当时社会现实的倾向,但它却是对二战后人类生存境况的批判『性』认识。
40年代中叶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运动形成、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萨特和阿尔贝·加缪无疑是这一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西蒙娜·德·波伏瓦也自始至终地参予了这一运动。由于她与萨特的特殊关系,她无疑在存在主义文学建立的过程中也倾注了其心血和努力。在这一时期,她在其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力图表现某些存在主义哲理。1946年,她在继《女客》、《他人的血》之后,又创作了第三部小说《人总是要死的》。这部小说在波伏瓦所有的小说作品中,是一部存在主义思想倾向最明显的作品。该作品完成于1943年至1946年,历时3年。此期间,波伏瓦经历了战争、沦陷和战后清肃法『奸』等历史事件。她在作品中尝试用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福斯卡被誉为浮士德式的人物。波伏瓦通过这个人物的经历,探讨了人类的生存境况问题。在小说中,福斯卡是个长生不老的传奇式人物,在故事的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他的踪迹。他跨越了6个世纪,周游世界各国,他是历史的见证人,代表着一种永恒的存在。他曾亲眼目睹了几百年来欧洲历史的风云变幻,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无数次个人爱情生活的不幸。他是永存的,而他周围存在却都只有一瞬。他自己有无限的权力,他本人也多次使用这些权力,然而他最终却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无法改善人的生活状态。他无法用自己的权力去恢复公正,使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复活。他悲哀地发现,历史虽然在前进,然而现实却没有什么改变。他的永恒存在并没有什么意义。福斯卡最终豁然意识到生存本质的虚无,而人的瞬间存在,在他看来也未必一定意味着不幸,只要他曾经有过行动和选择。在这部小说中,波伏瓦用存在主义观点分析了历史和现实,论述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和意义。然而在小说中,她在对人类历史的远景进行解释中,却不免落入了历史悲观主义循环论的窠臼中。
1943年至1948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萨特的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她共写了三部小说、一个剧本和三部论著。她通过这些作品,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观点,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萨特一样,她成为了一位“介入”作家。她放弃了以往的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主张文学要干预政治和生活,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1947年,她在论著《模棱两可的伦理学》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主张作家应该对他周围社会的变化有所作为。她希望作家要为改变人的社会状况和人对自身的观念而作出自己的努力。这一思想的变化,使得波伏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了变化。她开始走进了公众的生活之中。公众开始接受了这位介入女作家,并把她视为继萨特和加缪之后,法国存在主义文学运动的第三位重要人物。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个名字,不仅在法国已家喻户晓,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等世界其他地方,也广为人们所熟悉。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 第八章美国之行
二战后,整个欧美文坛黯然沉寂。而这时,被誉为世界大都会的巴黎却独报佳音。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存在主义文学在法国独放异彩。它的出现给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契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孕育并产生新思想的地方。随着存在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各国的影响日益扩大,这一派别的创立者萨特、加缪和波伏瓦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闻人物。各国纷纷邀请这三位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前去访问讲学。从1945年起,萨特、波伏瓦和加缪应邀到过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去访问、讲学,向人们介绍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情况。而在被邀请的这三位存在主义文学作家中,唯有萨特和波伏瓦倍受人们的青睐。萨特被誉为存在主义文学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和创建者,而波伏瓦则因为与萨特的伙伴加伴侣关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46年5月,波伏瓦和萨特应邀去瑞士讲学、访问。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人们都特意把他俩安排在一起。在人们的心目中,波伏瓦和萨特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当鲜花、掌声和荣誉在波伏瓦和萨特的生活和事业的航道上『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之舟在感情的海洋上会遇到波澜吗?也许波伏瓦和萨特在此时都不曾想到,在他们先后各自的美国之行中,除了与美国知识界人士的文化交流和观光漫游外,他们各自还在感情上另有收获。
1946年,波伏瓦在接到了去美国讲学、访问的邀请后,便开始着手筹划这次远行。1947年1月25日,她终于登机赴美。这次赴美,她准备在美国谈有关战后作家的伦理道德问题。这是一个触及所有知识分子的敏感问题,在对该问题的认识上,波伏瓦想与美国知识界同行达成共识。同时,她还想借此宣传她和萨特所主张的作家应该介入、干预政治生活的思想。
波伏瓦抵达美国的纽约后,受到了热情欢迎。她的来访受到了新闻界热切的关注。纽约的记者在《纽约人》等报纸的显目位置上,刊登了有关波伏瓦的专访文章。记者们把波伏瓦称为“让-保尔·萨特志同道合的女伴”和“最漂亮的存在主义者”。纽约报界记者尤其对波伏瓦和萨特的私生活感到好奇,常常是请波伏瓦谈谈她的生活,而不是其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逗留访问期间,为了多了解些美国的文化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波伏瓦跑遍了整个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地区。后来她还请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怀特带她访问了纽约黑人区。波伏瓦在纽约访问期间,感受到了美国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美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总是乐观自信。她后来在其访美结束后所写的《美国的日日夜夜》一书中谈到了当时的这种看法:“美国宛如一个吓人一跳的大玩偶盒”。
波伏瓦于1947年2月在美国纽约几所大学里作巡回讲演。在讲演中她反复强调作家应介入生活,应有所选择,应有责任感。她还强调人的自由。但她认为人的自由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真实的、具体的。人的自由必须要介入生活,必须趋向于一个目标,并尽力要给世界带来某些变化。她认为美国人其实本来就是存在主义者,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波伏瓦的巡回演讲在纽约的所有大学里得到了公众的赞誉。通过波伏瓦的介绍,美国人了解到了法国的存在主义文学其实宣传的不是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思想,而是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波伏瓦在此期间也不断应邀出席纽约知识分子阶层举办的一个个酒会。她广泛结交纽约知识界的同仁,她结识了作家哈里森、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怀特。她和怀特还讨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黑人问题。在纽约期间波伏瓦已开始着手写一本有关『妇』女问题的专著《第二『性』》,为此,她曾参加了史密斯学校的关于“『妇』女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的学术研讨会。她利用这次机会同美国各界杰出的『妇』女代表探讨了『妇』女地位问题。
1947年2月底,波伏瓦在纽约的巡回演讲结束后,又应邀去芝加哥作演讲报告,在该城市她计划逗留36小时。临行前,一位美国朋友把一位专写芝加哥社会底层生活的小说家纳尔逊·阿格林在芝加哥的地址提供给她,这对波伏瓦是很及时和需要的。因为此行中,她很想多了解些美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况。于是来到芝加哥之后,波伏瓦就主动与阿格林取得了联系。波伏瓦约纳尔逊·阿格林在芝加哥最大的饭店“帕麦尔之家”见面。他们第一次见面因语言的隔阂,未能作很长的交流,但两人相约在波伏瓦巡回讲演后,再来见面。
第二次见面后,波伏瓦与纳尔逊·阿格林却谈得十分投机。在阿格林的陪同下,波伏瓦参观了芝加哥市的动物园、赛马场,他们甚至在夜间还逛了该市恶名昭著的酒吧和夜总会。此行中,阿格林使她看到了美国下层社会的阴暗角落,接触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这次会见中,纳尔逊·阿格林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存在主义女作家产生了好感。在他的印象中,她是一位十分平易近人的女『性』,为人热情、谈吐优雅、有教养。尤其令他难忘的是他发现,她还是个非常风趣、幽默调皮的健谈者。而西蒙娜也对这位身高一米八五,身材魁伟,棕『色』头发的美国小说家产生了好感。她好像被阿格林所具有的那种阳刚的男『性』气质和魅力所牢牢吸引。
自此两人交往不断,会面频繁,双方在不知不觉中,渐坠爱河。阿格林,对波伏瓦来说,就像一个从小说、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且越走越近。
这位有着斯堪的纳维亚血统的美国男子,既有着电影男主角般的仪表,又有着成熟男人的深沉,而且是一位在芝加哥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的一部描写美国大都市中社会底层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之遭遇的作品——《内昂的荒漠》刚刚获得成功。但在此之前,他与前妻早已离婚,多年来,一直住在芝加哥的一个贫民区里,过着单身的生活。他的早年生活与波伏瓦的成长经历相比,真是大相径庭。阿格林在青年时代就酷爱写作,后进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主修新闻专业。他的大学时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他亲眼目睹了大城市中,成千上万的人们为了谋生而经历的万般痛苦。基于此,他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新闻学课程派不上用场,于是放弃了学业,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流浪中的生活曾使他在二战前,因无业流浪罪而被投进监狱。出狱后不久,又因酷爱写作而不得不靠偷窃来拥有一台打字机,而被再投入狱。入狱这年是1929年,他22岁,当时正值西蒙娜通过了法国教师资格考试。流浪的生活使阿格林经常得以与社会底层的流浪汉、乞丐、『妓』女、歹徒、懒汉接触,在与他们的厮混、闲聊中,他终于发现了所要写的东西,所要说的话。1931年他结束了飘泊,重返芝加哥,专心于写作。同年,他的一个根据自己经历为背景的短篇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发表。该短篇的发表使他受到了出版商的关注。此后,伴随着成家、离婚、应征入伍,他已经逐步走上了一条职业作家的创作道路。
和纳尔逊·阿格林的交往,使波伏瓦体验到一种似曾相识又从未有过的激情。阿格林给她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觉,使她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情感世界。
波伏瓦自与萨特相识到相爱以来,俩人一直保持着那种契约式的爱情。在她与萨特的爱情中,理智与情感、世俗与超越常像水中的浮标一样,在一个界面上下波动。特别是1934年,由于奥尔加的介入所导致的“三重奏”生活,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都留下难以抚平的淡淡的伤痛。但是由于契约式爱情的本质所追求的那种精神和灵魂的高度融合和共鸣,又使她自始至终地在自己的心目中,给萨特留下了永远的位置。多年来,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女『性』,波伏瓦赢得了这个由男『性』来统治的世界的承认和尊敬。她为此也感到由衷的骄傲。但作为一个自然的女『性』,她也从来自异『性』的眼光中,体会到一种不被爱怜、保护和同情的冷默和否定。而且这种体验也能被她依稀从萨特身上感受到。这一点更能从萨特1939年应征入伍时,给他另一个情人的一封临别信中得到证实。当时他在信中写道:“我不太怜悯善良的海狸,她总是那么勇敢和完美,令我心碎的是你在安那诺易西那里的孤独和痛苦。”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无言的惆怅,使波伏瓦的心中一直都默默地保留着那种对完整爱情的渴望。
阿格林的出现,对波伏瓦这次美国之行来说确实是始料不及的。波伏瓦从他爱情动机之单纯、对她感情之专注、深沉中真正体验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爱,一份倾注一切的完整的爱,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甜蜜和满足。她似乎从阿格林身上终于找到了她曾经在梦中渴望的东西。这个大洋彼岸陌生国度中的异国情侣,翻涌起了她胸中平静多年的波澜,使她心中迸发出一种不顾一切、任凭冲『荡』的激情。这种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那种超凡脱俗和自由、独立,它强烈地渴望完全占有对方全部的感情,又是何等的愉快和世俗。
然而此时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已经是一位39岁的成熟女子。她的人生阅历、思想意识都非昔日可比。作为一个颇具影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她的独立意识和自由主张,也绝非是一日而形成的。这一时期,她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向了关注社会、参予社会。她的重要巨著《第二『性』》也正在撰写之中。正是这种非凡的人生经历,使她绝不可能以简单的方式对待她与阿格林的爱情。于是在醉人『迷』痴的两个月后,波伏瓦终于决定返回巴黎。
1947年4月底,波伏瓦与阿格林含泪话别。临行前她告诉阿格林,她肯定会回来的,但立刻她又意味深长地说道:“我的生活与法国永远密不可分。”但是在当时,纳尔逊·阿格林未必会全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从美国归来后,波伏瓦和萨特又投入到紧张的创作和社会生活中。这一时期,一方面波伏瓦继续与异国的情侣阿格林鸿雁不断,一方面萨特也与美国好莱坞的一位女演员陶乐赫丝爱得火热。陶乐赫丝是萨特在1945年1月,以《战斗报》和《费加罗报》特派记者身份赴美访问时结识的。与萨特热恋后,她执意要为他而与自己的第二位丈夫离婚,后因萨特不愿打『乱』各自的生活平衡而遭拒绝。这样由于波伏瓦和萨特各自的美国之恋,使他们此时的契约式爱情又呈演出一轮更为复杂的“三重奏”。因此,尽管这一时期,萨特和波伏瓦,两人由于共同的写作和共同的探讨问题,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更加走到了一起。但在情感的交流上,两人却开始感觉出彼此的疏远。这种感觉正如波伏瓦后来在其《年富力强》一书中提到的:“萨特变得沉默寡言,我也是如此。我恐惧地问自己,我们会不会变成两个陌路人?”对波伏瓦和萨特这段时期的爱情生活,我们可以这样风趣地认为,这是他们继美国之行后,命运之神再次给他们出的一道难题,是对他们契约式爱情的考验,顺情乎?合理乎?1947年6月,陶乐赫丝从美国远道而来。萨特不得不放下手边的工作,陪同她到勒阿弗尔去旅行。而波伏瓦在孤寂中,则更加思念远方的纳尔逊·阿格林。于是在1947年8月,波伏瓦离开巴黎,启程赴美。
在芝加哥阿格林的寓所,波伏瓦与阿格林共度了两周的快乐时光。他们共同生活,一同工作,不停地畅谈,甚至一同参加朋友的聚会。同阿格林在一起,西蒙娜感到轻松、愉快、温暖、幸福,绵绵情意,终生难忘。而阿格林也感到能与一个像她这样的女作家分享充实的生活也实在美满。于是他向波伏瓦提出了永远留在他身边的请求。对于这个请求,波伏瓦一直在做着自欺式的回避。与阿格林的交往,她完全陶醉于爱情的愉悦之中,从心里也渴望这种与情人的厮守相依,但真作出选择,实在下不了决心。她心中还是有萨特、还是有事业、还是有她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复杂的心理,是她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积淀,既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又非一时能够说清,或许只有萨特能够理解,而阿格林能读懂吗?至此她只能感叹,情人未必是知己,知己未必成情人。
离美归国后,波伏瓦仍像往常一样,在巴黎蒙巴那斯的花神咖啡馆写作。在这里,她根据访美感受撰写了随笔《美国的日日夜夜》。在此期间,她还经常与萨特一起共同讨论他的剧本《肮脏的手》初稿,她也让萨特阅读了她的《美国的日日夜夜》手稿。这期间,她还陷入了对远方的阿格林深深的思念中。每次收到远方情人的来信,她都要伤心地流泪。这种令人心碎的矛盾情怀,在她这一时期寄给阿格林的情书中,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她曾在一封夹着淡紫『色』风铃草的情书中写道:“我真是坐卧不宁,想再一次融化在你的怀抱中……你是我唯一的丈夫。”然而一方面她又尽力想向阿格林解释清楚,她与萨特的关系。她曾在信中告诉他:萨特可以给她巨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