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1978-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鹑说难雍孟窈苣谙虻难印�
“李燕,我去镇上一趟,坤嫂,你在这里坐会,我去邮局一趟。”王进等了一会就说道,本来他就要出门,但是陈淑珍来了,他就没出去。但是既然有李燕陪她,那自己出去办事也不算失礼。
“你去忙你的正事,不用管我。”陈淑珍道。
“他这哪是办什么正事啊,就是为了订一份小说月刊。”李燕没再和陈淑珍谈王大明的事,毕竟王大明的学习也不是很优异,两人也是熟人,说起来也没什么意思。
“没想到王老师还喜欢看小说。”陈淑珍道。
“这倒不是,以前他无所谓,但是昨天我在县里买了一本最新的小说月刊之后,他就对上面的一部小说着迷了,说什么也要去订全年的书,我给他每期都买回来都不行,他嫌我会忘了。”李燕说道。
“什么小说能让王老师这么着迷?”陈淑珍好奇的问道。
“是一个叫什么忠侠情仇,不,忠侠恩仇的武侠小说,他看了一篇就入了迷,昨天晚上看了之后一个晚上都没睡着,翻来覆去的就是想着里面的情节,我也看了一下,没觉得什么啊,这些个男人们啊,就是喜欢那些打啊杀啊的东西。”李燕道。
“啊。”陈淑珍看了一眼王小明,没想到自家三毛写的书连王老师看了都不能自拔。
“怎么?”
“没事,没事,我只是奇怪王老师竟然会喜欢看武侠小说。”陈淑珍连忙掩饰道。
王小明已经能感受到母亲眼里传来的惊讶目光,王小明在心里说道,这才哪跟哪啊,我才写了点奇遇,加了点YY情节,如果他看到后面,那这两年,小说月刊又会多一个忠实的读者了。
“妈,我回来了。”房间里的女人正在谈话时,门口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王小明知道这是王进的女儿王艳,今年八岁,上小学三年级。
“咦呀,这是艳儿吧,都长这么高了。”陈淑珍还是去年的时候见过王艳。
“阿姨好。”王艳的嘴比王小明还要甜,她就在镇中学旁边的三塘镇中心小学上学,她的学校离家里才三分钟路程,所以王进和李燕也不去接送她。
“好,好,艳儿,在班上的学习好不好?”陈淑珍问道,这也是这个年代问晚辈的固定格式,只要你是学生,那长辈问话,第一句肯定是问你的学习如何。
“我每次都是双百分!”王艳说道。
“这是因为你们还没有学作文,等到四年级时候,想再拿双百就很难了。”李燕在一旁说道,她对自己的这个女儿也是很满意,聪慧、好学、上进,现在她已经跟王进在学英语,进度让李燕很满意。
“三毛,快来见见你艳儿姐姐,你在那里干什么?”陈淑珍看到王艳进来后,王小明像个没事人似的还在拿着那本小说月刊看,有点生气的说道。
“唉。”王小明应了一句,有点不情愿的放下了手里的书。
王小明的不情愿倒不是因为王艳长得难看,事实上王艳长得非常好看,在前世的时候,王艳就是号称三塘镇中学的第一美女。只是那时她比王小明要高三个年级,王小明到三塘镇中学的时候,她已经升了高中。
之所以不情愿,主要还是因为他不太喜欢王艳的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对这样的女孩子,王小明一向的敬而远之。要不是他们两家也算得上是世家,王小明希望永远也不要和她有什么关系。
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王小明越是不想和她有什么关系,到后面他反而越是和她有关系!
第十四章 二部
自从订了报纸之后,王小明每天的生活就开始充实起来。羊城晚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是一周六期,所以他现在每天都可以看两张报纸,虽然报纸只有四版,虽然报纸到达的日期比实际的发行日期要晚一个星期左右,但对王小明来说,这已经让他很满意了。
每天放学之后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报纸,晚上构思小说情节,白天上课时写小说,生活很充实。
忠侠恩仇第二部在放寒假之前的一个星期赶了出来,王小明想在年前领到稿费,所以他一写完马上就把稿子寄了出去。王小明算过时间,如果一切顺利,一个星期胡言编辑就能收到自己的稿子,他再看几天,因为有了第一部,相信第二部问题不大。而且王小明在第二部所花的心思更多,再加上第二部已经开始进入了高潮,他相信胡言会很快就会通过的。
事实上也如此,胡言在王小明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收到了署名陈淑珍的忠侠恩仇第二部。胡言看了之后很满意,小可的文笔是越来娴熟,而且好像很知道连载的一些重点,每隔三万字左右就会有一个小高潮,让小说月刊在每次连载了忠侠恩仇差不多三万字时,就会在精彩之外嘎然而止。让读者欲摆不能,也使小说月刊这两个月的销售量越来越大。
上次胡言收到小可的第一部小说时,因为对小可这个笔名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且忠侠恩仇的文笔也只能算是一般,相当的一般。但是他的情节比较新颖,而且每每在关键之处就会刹住,这也是为什么胡言会力排众议,坚决把忠侠恩仇连载的原因。
事实上也证明了胡言的眼光,这两个月的小说月刊销售量增加了百分之二十,而且小可收到的读者来信已经快有一屋子了,都是写给小可的。
在忠侠恩仇第一部的时候,胡言只给了小可最低标准的稿费,但是现在,胡言决定提高小可的稿费标准。
“我反对,我认为继续给他同样的标准就可以了。”小说月刊的主编对胡言的决定表示反对。
“为什么?”胡言简直难以置信,现在小可的文笔越来越老到,这样的作家如果怎么可能有只给最低标准的稿费?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对你忽视了一点,小可的地址。”主编说道。
“他的地址有什么问题吗?”胡言问道。
“那当然,你难道没有注意小可的地址是农村?而且据我所知,那里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他的第一部已经拿到了五百稿费,你知道五百块对现在的农村意味着什么吗?三年的收入!而且小可的真名陈淑珍也是名女性,千字五元我想已经让她非常满足。”
“可是我们办事得实事求是啊。”胡言还是不想克扣小可的稿费,他是一名文人,不负责小说月刊的经营,而主编却要对小说月刊的整体负责。
“这样吧,加一块钱。”主编最后还是做出一让步,不是为了小可,而是为了胡言,毕竟胡言在小说月刊也是一位老编辑了。
“才一块钱?要不加三块吧。”胡言说道,本来按他的意思,这次至少要给到十块,也就是说这次陈淑珍可以得到一千元的稿费。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如果你现在就加三块,那他的第三部怎么办?第四部又怎么办?做事实不但要考虑眼前,而且还得考虑到将来!”
官大一级压死人,胡言现在只希望小可不要太计较或是根本不知道稿费标准这样的事,否则如果以后通信或是见了面,胡言真的不好意思提及这件事。
在过小年的时候,陈淑珍再次收到了寄自小说月刊的汇票,这次比上次多了一百,足足有六百元。这让陈淑珍喜出望外,有了这笔钱,今年这个年就好过了。
可是王小明看到这个数目之后却有点不满,他在前世的时候看经常看网文,曾经也有过动笔的念头,但是当时文字功底实在太差,所以虽然有想法但没行动。可是他却注意过当时的网络写手的收入问题,而且顺带还把从七十年代以后所有的稿费标准都注意了一下。
今年是一九八三年,在八十年代,我国的稿费标准应该在千字六元到十五元。自己第一次写小说,没有名气,文笔也不能算好,就算是情节也是自己照抄后世的经典武侠情节。所以他对第一次的稿费是没有任何怨言的,相反,他还非常感谢那位胡言编辑,毕竟是他给了自己这么一个机会。
可是第二次的十万字,王小明是非常满意的,整个的写作过程有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有的情节自己看起来都觉得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爽。而且王小明还暂停在每天下午的西游记故事,而把忠侠恩仇这个新故事插了进来。
没想到现在王宇他们听忠侠恩仇比西游记还过瘾,倒不是王小明的忠侠恩仇就真的比西游记写得好,但是忠侠恩仇的情节绝对比西游记要精彩,要更加的引人入神。那里面的江湖,血雨腥风以及主角的血海深仇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到最后王小明都无法脱身回家。
能吸引小孩子并不算什么,王小明又把这部小说给母亲陈淑珍过目,陈淑珍高小毕业,一般的报纸杂志也都能看懂,虽然她以前反对王小明订阅,但是当王小明订的那些报纸和杂志送到家里之后,她却是第一个读者。所以当王小明新作交给她看完全没有一点问题。
陈淑珍倒没有对王小明的第二部进行什么评价,但是她每天晚上房间里的灯都要深更半夜才会熄灭,有次王小明半夜起床小便,外面的鸡都叫了,可母亲房间里的灯还在亮着。而且第二天,母亲的手里还是紧紧的拿着自己的手稿,这一切都已经说明了问题。
本来在许飞的计划里,这次怎么着也得拿着八百以上,到时自己向家里申请三五百家里可能也不会太反对,但是他没想到只有区区门百,现在马上就要过年,家里得开支,现在再开口就不太好开了。
但是再难开口也得开啊,现在不比前世,王小明在前世的时候,就算有钱在手上他也不敢随便花,因为房租、生病都压得自己透过气来,而且就算是投资也怕亏钱。但是现在不一样,王小明能准确的知道做什么可以赚钱,而且在现在这样的物质缺乏的年代,不管做什么也能赚钱,只是太多的人不敢到外面去闯,而让那些被迫走上个体户这条路的人发了大财。
“爸,现在我也放假了,您也不用去村里了,我们能不能去做点小买卖?”王小明小心翼翼的措着词。
PS:求票!求收藏!
第十五章 买卖
“做买卖?”
当王坤听到买卖这两个字从王小明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他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这是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能说出来的话吗?
“我在羊城晚报上看到,现在广州的电子产品价格非常便宜,而且质量也不错,像电子表,录音机,收音机等,如果我们能赶在过年前去广州进一批货,等年一过拿到镇上一卖,至少得赚上千元。”王小明看到父亲的表情,马上解释道。
在羊城晚报上确实有这样的新闻,而且王小明早就有预谋,他还把这一期的报纸上的新闻剪了下来。事实证明,王小明这绝对不是多此一举,当他拿着这条羊城晚报上的新闻:“广州电子产品在内地销售火爆”的新闻给王坤看的时候,王坤一看之下也有点动心。
“据本报记者报道,现在广东所生产的收录机、收音机、电视机、电子手表等电子产品在内地的销售非常火爆……从广州进货之后回到内地一转手就是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利润。”
当看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王坤说不动心是假的。但是广州离王家村很远,而且他又从来没有去过广州。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市里,那也是为了参加函授考试。
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最后王坤想了想他还是决定放弃。他的理由如下:第一,自己这次去广州不一定就能如愿以偿的进到货,第二,就算能进到货,一路也并不能保证能顺利的回来。第三,就算能顺利的回来,进回来的货也不一定能保证全部卖出去。第四,就算能全部卖出去,也并不能保证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不能找自己的麻烦。第五……
王小明很耐心的听着父亲的解释,到最后王小明的嘴巴也开始张大,至少能装得进一颗鸡蛋。怪不得父亲在前世的时候发不了财,这样前怕狼后怕虎的,怎么可能发得了财?
其实这也怪不得王坤,王坤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知足,也就没有了进取心,他也实在犯不着为了这看似高风险的投资而去赌。
“爸,今年我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你知道吗?”
王小明乳臭未干的样子让王坤感到很好笑。“你说说看。”
“两个月前,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这件事我们现在没多大关系,但是另外一件事是七月份开始的严打,现在快过年了,哪里还有人敢做偷窃抢劫?所以一路上的安全是绝对有保证的,至于你担心其他的,我们就算再怎么样亏,也最多亏个三五百块吧?我二个月就能赚回来,可是如果成功,我敢说,我们家将会是王家村的第一个万元户!”王小明说道。
一九八三年七月开始的严打,相信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件事的始末以及功过暂且不说,王小明只知道,王家村晚上再也没有人敢打牌了,十里八乡谁家放电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敢打架斗殴了,晚上女青年敢走夜路了,当然,有很多不需要判死刑的人也都吃了枪子了。
可是有一点不能不论,自从严打之后的几年之内,整个中国的社会治安都相当的好。现在严打已经基本结束,不要说去广州,就算围着中国围几圈也不会出事。
“这件事我再和你大伯商量一下。”王坤道,农村人碰到大事都是这样,自己不能决定的,那就找父母兄弟姐妹商量,王坤的父母早亡,只有两个兄弟一个姐姐。
其实王坤倒不是胆小,只是他太过谨慎,在那个时候所有人的观念都和他差不多。只要能过日子,谁会到外面像没头苍蝇一样的乱闯啊?所以在八十年代致富的人,有很大一部分竟然都是劳改施放人员和那些游手好闲人员。
而王坤现在正当壮年,他有老婆孩子要养,再说,他现在在村里当会计和铸管厂副厂长兼会计这份事也足以让他能养家。再加上王小明的稿费,不要几年,王坤手头也会越来越宽裕。可是如果出门在外,真的出了什么事,那他出事是小,这个家可能都得毁了。
所以像王坤这种有家室的人,他只希望按照事情的一步一步发展去变化,而不想去突破。而王坤从镇中学回到村里,也不过是因为村里的工资高一些,再加上村里要办企业,能再领一份工资。
所以王坤一开始发现这是一件也许能赚大钱的事之后,他马上心动了。但是仔细一想,马上又犹豫不决。这就像现在很多的房奴一样,为了供房,必须忍受上司的刁难,同事的讥讽,而要保住自己也许根本就不想再干的工作。
王小明的大伯也是教师,但他是有编制的公办教师,而二伯则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读了几年书,喜欢看三国和春秋。王坤晚上先到二哥家把他叫上,一起到大哥家里商量这件事。
王坤大哥王奋跟王坤一开始的态度一样,他坚决反对这件事,“有这么多钱不如存起来,明年多养两头猪。”
他的工作稳定,也不想求变,只要能安稳的过日子就行。但是王坤的二哥王求则支持王坤去广州。
王求当了一辈子农民,他反正是一穷二白,如果有机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何乐不为?他当即答应,如果王坤需要人陪同,他愿意跟他一起去广州,但是他没有钱,来回的路费和食宿费得王坤出。
王坤最后决定还是跑一趟广州,反正来之前王小明也说了,这次就算没成,就当自己两个月的小说白写了,对家里也没什么影响。
而王坤做出的这一个决定,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第十六章 利润
当王小明得知父亲同意去广州的时候,他真的是高兴极了。他当即提出来要跟他们一起去,可是这个要求却被王坤坚决否定了。不论王小明答应得多么好,自己跟他们去,纯粹是为了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城市是什么样子。也无论王小明说了多少好事,甚至还把母亲陈淑珍搬了出来,可是王坤就是不答应。
要知道他和二哥本来对这事就没有底,到了广州连方向都分不清,还不知道去哪里找货源呢?哪里还有精力来管王小明,现在王坤可是知道,王小明绝对是个鬼精灵,现在说得好好的,到了广州之后可能自己都做不了他的主。再说了,离过年只有几天了,得赶到年三十之前回来,时间非常紧,路上肯定会非常辛苦,王坤也舍不得让王小明去受这份累。
最后王小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父亲和二伯出发,他们每人提着一个大化肥袋当行礼袋,里面装着简单的行礼。王小明非常想告诉他们,出门在外最好是以光鲜一点就光鲜一点,要不然别人会看不起他们。可是父亲和二伯的意见这次却出奇的一致,他们认为,出远门,越是穿的土,拿的东西越是破烂,就越安全。
“爸,二伯,你们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王小明虽然不能同去,但是却在三塘镇火车站送行,这里每天早上有一班慢车到省城,在省城再坐火车可以直达广州。
“这还有什么准备的,我们是去进货,只要钱没事就行。”二伯笑道。
“二哥,你说话小声点,不要让别人听到我们身上有钱。”王坤马上制止道。
王小明想起昨天晚上爸爸把那五百块钱用针线缝在内裤上就好笑,这年头出门最怕就是扒手,但是也没必要小提大作到如此地步吧?
“对了,你们开了介绍信没有?”王小明问道,中国要明年才会施行身份证制度,所以这个时候的人出门必须要到村上开介绍信,这也相当于一张临时身份证。
“这还用你提醒?昨天晚上我连夜办好了。”王坤是村上的会计,办这样的事还是很方便的,村上没有人会故意为难。
“爸,二伯,你们想到了到了广州之后怎么去进货了吗?”王小明还是不放心的问道。
“这个我和你二伯商量好了,到了广州之后就到处打听,我们鼻子下面有嘴,知道问。”王坤道,他们还真的没有想到如何去进货,他们之前所做的事只是决定是否去广州,但是到广州之后的具体安排却没有计划。
“现在每个省在广州都会有联络处,我们H省也有,也许我们L市也有,你们到了那里可以先去那里打听,有个具体的地方比你们四处打听总强得多,我想,他们肯定是知道电子产品的批发市场在哪里。另外你们也可以一下火车就坐出租车,虽然会贵点,但是他们地头熟,你只要跟他们讲是去进电子产品的,他们肯定知道在哪里。”王小明叮嘱道。
“对啊,三毛,没想到你的点子还不少,坤弟,我看行,一到广州我们就潇洒一回,也坐回好车。”王求的眼珠子差点掉了出来,一脸的惊讶,这是自己的侄子吗?
“三毛,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啊?”王坤也很意外,自从决定去广州之外,他考虑的就是一路上的安全,以及给自己和二哥开介绍信的事,刚开始的时候还和王小明商量了一下,到了广州之后具体进什么货,毕竟这次的钱是王小明的稿费。至于到了广州怎么办,一切都要等到了那里再说。
“从报纸上看的,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王小明眨了眨眼睛,说道。
王小明给他们出了这两个主意还真是发挥了作用,一到广州之后,王坤和王求两兄弟就在火车站租了个车,但不是出租汽车,而是一辆人力三轮车。坐出租汽车,上车就得至少一块钱,他们舍不得。
在广州的一切都很顺利,除了跟那三轮车师傅的沟通之外,王坤的普通话不能说是标准,带着浓厚的三塘口音,而广州人说的白话王坤也听不懂。最后还是王坤拿出笔和纸,写上自己想去电子产品批发市场,加上那师傅识字,这次的交流才算完成。
此时在广州并没有什么专门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但是做这个电子产品的都在一条街了。那里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让王坤和王求两人大开了眼界。他们在这里见到很多平生都未曾一见的东西,像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王坤试着问了一下价格,自己带的五百块连一台也买不回去。
在来之前他们了商量了,太贵重的东西肯定不能进,所以王小明跟他们讲,这次只进两种货,电子表和收音机。至于录音机,王小明自己想要一台,他要拿来学英语,现在他没什么事,不给自己找点事做还真不行。而且王小明强烈要求,给他带几盘磁带,当下最游行的歌曲,王小明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听到过音乐了,在家里唯一能听到的也就是王坤偶尔拉拉二胡,这让他的精神说不出来的空虚。
除了帮王小明交代的这些事之外,王坤除了留足回去的车费外,其他的钱全部用来进货。四百二十八元,他一共进了二十台收音机和八十块电子表。在这里,拿的货越多越便宜。毕竟这里是个新兴市场,而且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来进货,也没有什么熟客生客之分,一切的价格都是看你的进货量,量越大,价格越便宜。
从拿到货的那一刻,王坤就知道,这批货如果真的能拿回去全部卖掉,那绝对要发笔小财。以收音机为例,在广州的进货才十块钱一台,可是王坤在县里的时候去过百货大楼,那里面的标价可是一百二十元啊,而且还不是随便哪个人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