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舰队-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王新宇不在乎这些,这钱小姐还没有过门,还是娇滴滴的黄花大闺女呢,哪里又有什么失节之说。如果是在后世,若能取到一位美貌处nv,那简直就是中大奖了。
“小姐放心!只要小姐过了门,就是我王羽的女人,我王羽自然要保护小姐!夫人也是通情达理的女子,不会为难小姐的。”王新宇回道。
……
两日之后,一艘双体快帆船从杭州湾外驶来。
悬挂着南洋海军旗帜的战舰迎了上去,虽然这种双体快帆船很明显是琼州军的船只,不要说清廷了,就连西方国家都无法山寨出这样的船只来,但忠于职守的南洋海军船只还是靠上去登船检查。
“原来是晋王和南安侯!”水师士卒拱手行礼道,“请王爷和侯爷稍候,一会儿便能开船。”
过了片刻,海军战舰发了通行证下来,双体快帆船便驶入杭州湾内。在即将进入钱塘江的时候,又有小型战舰前来,检查了证件,便带着双体快帆船,驶向杭州港,同时还派遣一艘小船先去报信。双体快帆船的速度虽然快,但进入内港之后速度也就慢了,去报信的小船速度快,能赶在快船抵达码头之前把晋王到来的消息通知到。
双体快帆船降下帆,跟着小船,缓缓驶入钱塘江。船在码头上停靠下来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张煌言、郑聪等人亲自到码头迎接。
“晋王到来,我们这次终于可以坐在一起,共同商议大事了!这都得益于南海郡王的这艘快船啊!”张煌言感慨万分。之前虽然几路明军之间也有合作,但因为彼此路途遥远,而且没有统一指挥,加上又是各为其主,结果就是无法相互配合。
如今达成共识,但各路明军仍然是散落在各地,倘若没有这艘双体快帆船,那么能共同商议大事也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李定国这才回味过来,这艘双体快帆船的绝妙好处:“是啊!都是得益于这艘快船!若不是它,本王从缅甸赶来,也不知道要走多长时间!这船确实是太快了,不到十天,就航行万里,来到江南。”
“王爷,侯爷,请!”张煌言打了个手势。通过李定国忠心救主这件事,张煌言也改变了对西营的看法。本来在他眼里,李定国等人不过是招安的贼寇。但现在,如果没有李定国在缅甸支撑住,威慑缅人,后果不堪设想,说不定缅人还会再次发难。
这次李定国来到江南,是为了商议今后明军重大军事行动和战略计划的。这时候各方面的意见还是不统一,有的人力主先夺取江宁然后北伐,有的人主张夺取江宁之后先稳住江南,还有人主张暂时不打江宁,而是先收复整个浙江……
正因为意见各不相同,要统一意见还是得坐下来谈。
第三十八章 军事同盟
由张煌言出面,把入缅的南明军和四川的夔东义军都召集起来,召开一个统一的军师会议是王新宇的主意。当年南明之所以没办法像南宋那样同清划江而治,就是因为南明派系林立,彼此之间谁都不服谁,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还在兄弟阋墙,自相残杀,而且好几次,都是在大好形势之下内讧,导致功亏一篑,这才让清军抓住机会。
别的人不说,就说郝摇旗,也干过这种事情。
何腾蛟为了一己私仇,利用郝永忠去进攻反正的陈友龙。
陈友龙反正以后,先后占领靖州、黎平、武冈、新化、宝庆,同收复常德地区的堵胤锡、马进忠部互相呼应,大有一举拿下长沙之势。
谁知郝永忠突然从陈友龙背后发起攻击。
陈友龙毫无防备,全军溃败,带着残兵败卒逃入广西向永历朝廷诉冤。陈友龙军既在何腾蛟挑起的内战中被打垮,不仅趁胜进攻长沙的计划破灭,宝庆府也被清总兵张国柱、参将魏守职重新占领。何腾蛟导演的南明军队自相火并,使湖南清军得以喘息。打了很久以后,何腾蛟指挥的军队才攻下永州,然后再次占领宝庆,延误了收复全湘、东救江西金声桓、王得仁的时间,后果十分严重。
这里说一下,何腾蛟虽然和史可法一样是忠臣,但他们误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得南明败在他们手中。
还有各种派系之争,也就是因为派系之争,李定国发兵广东,攻打新会,朱成功根本不放在心上,拖拖拉拉,最后导致李定国兵败新会。就连张煌言都避免不了卷入派系之争,他一直想让延平王交出监国之位,恢复鲁王监国。在鲁王的问题上,张煌言和朱成功都有矛盾。
到了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孙可望降清,彻底断绝了南明最后的希望。
回想起之前的事情来,郝摇旗十分后悔。他时常感叹,若不是当年听了何腾蛟的话,向陈友龙发起攻击,局势也不会败坏到今天的地步。
本来因为姜镶反正,清军数万精锐被拖在山西,江南形势一片大好,却因为明军连续的内讧,朝令夕改,整整浪费了近一年的时间。何腾蛟私仇耽误国事自然是罪魁祸首,但他后来被清军所杀,王夫之等人就一起指责闯营乃是祸害,其中尤以郝摇旗为甚,认为郝摇旗火并陈友龙是东南大局败坏的起因。
遭到文人的指责,郝摇旗心灰意冷,绝望到极点。他决定宁可战死也不会降清:你们文人骂我是罪魁祸首,可是你们都投降了,我最后却战死了!此时他就只想以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
郑成功南京之战的惨败,令郝摇旗认为,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接下来的局势更是令人担忧:咒水之难,缅甸扣押了永历。
谁知道在这紧要关头,不远万里来到缅甸的琼州军却把缅军打得头破血流,还配合李定国击败了吴三桂的入缅大军,李定国斩杀了清军大将穆占,琼州军击毙了清军大将爱星阿和卓罗贝子。击败了吴三桂之后,无后顾之忧的明军包围了阿瓦城,最终救出永历。在此期间,又横扫安南,救出首辅郭之奇。
之后,朱成功联合浙军再次入江,琼州军随后赶来,先是夺取杭州大败江南清军,又连续夺取江南多座城池,最后闽、浙和琼州三路联军击败了长途增援江南的鳌拜清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这一系列胜利,并没有让郝摇旗感到欣慰,因为巴东局势岌岌可危,李国英以渝城为中心,不断的调兵遣将,以守为攻,步步为营,压缩夔东义军的生存空间。
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朱成功病故,闽军再次出现大规模内讧。
琼州军不得不去平定内讧,清军又趁机进攻琼州军的大本营琼州岛。
这一系列变故,让郝摇旗完全绝望:为什么大明每一次在大好局势之下都会出现内讧?难道这次还是逃不过这样的怪圈吗?不过这个时候,远道而来的西征军,让夔东义军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只不过郝摇旗对西征军并没有报太大的指望,毕竟西征军人数实在太少了,而且是一支没有粮草没有补给的孤军,在他眼里,西征军就是琼州军的一枚弃子吧。
谁知道一支孤零零的西征军居然迅速壮大,在没有粮草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连续扩充地盘,击败了川西土司,收编了大批吐蕃土兵,还获得了自己的补给地。之后西征军又奇袭成都,智取剑阁,偷袭广元,完全逆转了局势!
偷袭广元这一步棋,是对李国英最大的打击,十多万清军粮草被毁,李国英的以守为攻步步为营,逐渐合围夔东义军的计划就全部破灭,断绝粮食的清军不得不放弃他们擅长的防守,强行突围逃窜。
结果李国英落入夔东义军的伏击圈内,清军损失惨重,四川清军几乎全军覆没。
巴东大捷,不仅歼灭了大量清军,而且使得夔东义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使得明军士气空前高涨,四川再次回到明军手中。
清军想要再入四川,就陷入两难地步:清廷要调遣吴三桂入川的话,吴三桂肯定是拒绝,他的封地是云南,而且朝廷都已经裁过吴三桂两次军了,还想吴三桂再给朝廷卖命?想都不要想了!已经到了云南的吴三桂只想安安稳稳的当一个云南王。
琼州军和吴三桂做生意,不仅让吴三桂赚得钵满盆满,还让吴三桂更加首鼠两端,反正两边都能投靠,看谁能给自己更多的利益就投靠谁。
接着,郝摇旗又得到了好消息:琼州军居然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就平定了闽军的内讧,还击败了入侵琼州的清军,甚至还击杀了洪承畴!
这一系列的胜利令明军士气高涨,清廷损兵折将,就连鳌拜都丧失了进攻的信心。
四川获得了安全,原本已经准备以身殉国的郝摇旗看到了希望,他知道自己又能好好的活下去,这其中功劳最大的大恩人自然是琼州军的王羽。不为别的,就看在王羽救了夔东义军几万人的面子上,他郝摇旗都得亲自来一趟。
其实王新宇这次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下一步的进攻计划还只是次要的,要向哪个方向进攻,只要他自己的琼州军加上最铁杆的盟友郑聪联手就已经足够发动进攻了,其他人只要不给他添乱就是最大的帮助了。这次来召开军事会议,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解决内部问题,形成一个统一稳固的联盟。
在这个时代和后来不一样,后来的同盟,完全是为了对付最强大的敌人,因为在后世有前人的教训,撇开政治斗争水平和智商,就说单纯的战略眼光,后来的人还是要比古人要高明上一些。战术方面,后世的战术自然也更厉害。
而在这个时代,同盟的形成仅限于彼此之间力均势敌,谁也没有办法吞并谁,而大家却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这种条件下才能形成同盟。
一旦出现了力量对比的变化,譬如说当年何腾蛟收编了闯营之后,一度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支力量,他想的并非是同盟友配合,而是背后捅刀子。再譬如说孙可望的势力日益膨胀,这个时候他就产生了想要吃掉他人的想法,其结果是导致三王内讧。
现在的琼州军,加上自己扶植起来的郑聪闽军,拥有两王兵力,又收编了郑袭和郑经兵力,事实上已经拥有四王兵力的王新宇,自然是最强大的力量,这支力量就连永历都会忌惮!现在同盟之间的均势正被打破,其他人会对琼州军产生恐惧。
张煌言,虽然是自己最可靠的盟友,但他也很害怕被人挖墙脚,多少对自己有戒心。延平王就干过挖墙脚的事情,挖了张煌言不少人走。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张煌言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目前琼州军实力强大,浙军的武器弹药和城防工事,都依靠琼州军帮助,这时候张煌言倒也没有什么话好说,反正离开了琼州军,他浙军连地盘都没有了。
但是夔东义军和李定国那边又不一样了,李定国和白文选虽然已经同王新宇走得很近,甚至李定国可以从王新宇这里获得大量利益,还能帮王新宇出兵婆罗洲,剿灭当地土人,双方可以说是比较可靠的同盟。可是李定国也在担心,自己今后何去何从?虽然自己忠心耿耿拥护永历,但假如琼州军真的北伐成功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真的不好说。或许有一天,自己又会变成西贼被人剿灭。
至于李来亨就更不用说了,尽管这次琼州军派遣了西征军帮助了李来亨他们,可是在李来亨他们心中却认为,琼州军是想要吞并自己。
闯营之所以能被南明朝廷招安,还不是因为手头有兵?如果没有了兵,那么李来亨他们就是一群流寇罢了。特别是在那些读书人心目中,闯营的人本来就是祸国殃民,就是他们起兵造反,才导致大明落到今天的地步。
对李定国和李来亨等人,首先要消除他们的担心。
为了说服张煌言能够改变对李定国和李来亨等人的看法,王新宇同张煌言长谈了几日。所幸的是,这时候的张煌言也已经改变了看法,他知道大家如果不联手,仍然是一盘散沙,甚至自相残杀,那么大明马上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说服了张煌言之后,接下来就是让李定国和李来亨他们知道,今后北伐成功,他们肯定都有自己的封地,朝廷不会鸟尽弓藏。
军事会议如期在杭州西湖上召开,众人们包了一条画舫,就坐在船上,一边喝茶欣赏西湖美景一边商议这次军事会议。
张煌言首先说话,不过大多都是一些客套话。他文绉绉的念了几句诗文后,就让王新宇上来说话。
“各位,你们说一下,我们的五个指头,是捏成一个拳头打出去力量大呢,还是把五个指头散开来,一根根的往外面戳力量大?”王新宇发话道。
“当然是一个拳头力量大!”李定国和郝摇旗异口同声道。而张煌言却没说话,这个问题他也是想了好多遍了,肯定是团结力量大,只是要怎么把大家团结起来呢?这个才是最头疼的问题。
“对!”王新宇点了点头道,“我们现在的大明,经不起再一次的内讧了!我们大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打败窃取我大好河山的鞑子!想想以前,我们都是败在我们自己手里啊!因为大家彼此猜忌,谁也不愿意服谁,都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结果就出现了内讧,给了鞑子可趁之机!有句话,叫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都不统一,如何去对付外敌?所以我们国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先解决内部问题,再来对付外敌。”
李定国点了点头道:“不错,当年太祖(朱元璋)皇帝北伐中原,驱逐鞑虏,也是先平定义军内部问题,解决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方才北伐中原。”
“那时候是元末,鞑子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可是现在是清初,鞑子如日中天!若是我们再来一次内乱,能承受得起吗?要达成内部的一致,难道非要用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王新宇轻轻敲着地图道。
李定国笑道:“我知道你的办法,你是用银两和钱财合作的办法,把我们拉到一块的。你让本王入股你的公司,赚到的钱有你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现在我们老西营的发了财,还不因为王公子帮了我们大忙啊?在共同发财上我们可以合作。但是在军事上,难免会出现不同意见,那你说,到时候到底是谁听谁的?”
王新宇还没回答,那边郝摇旗却插话了:“我们能不能也入股你们南洋公司?”
“这个完全没问题!大家都是兄弟,有财大家一起发!只有赚到钱,我们才能买更多的武器和粮食来对付鞑子!”王新宇笑着回答道。
“现在还是说说,军事行动上,倘若出现意见相左,我们该怎么办呢?”李定国道。
第三十九章 战略计划
王新宇回答道:“其实要处理这个问题,也不复杂,你们每个人都派遣一名代表来杭州,我们组建一个军事内阁,就好像朝廷内阁一样,有几名内阁成员,一名首辅。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大家可以共同商讨,投票来表决。”
李定国却摇了摇头道:“军事上的决策和朝廷制定国策完全不同!打仗的时候,敌人会给你时间慢慢讨论吗?就算你有时间讨论出一个结果,但是战机一瞬而逝,你讨论出的结果拿到战场上就已经过时了!更何况,战场决策如果你搞内阁制度来讨论的话,很可能正确的那个人就被其他几个人的错误给否定了!定国策可以小范围试行,发现错误能改回来。在军事上,你犯了错,敌人给你机会改吗?所以在军事上,必须有一个有能耐的主将说了算,搞这种内阁制度,那不是嫌自己败得不够快?”
王新宇回道:“世伯,这军事上分为战略和战术两种。战略上可以多人讨论议事,决定大的去向,就算执行下去,一开始有点失误也能弥补。战术上,当然不可能用军事内阁的办法来处理,必须有一名有决断的主将,譬如说世伯您就是当今难得的良将啊!在战术上,世伯您决定的,无人能反对!”
“老夫哪里算得上什么良将!”李定国苦笑一声摇了摇头,“若是老夫真是一员良将,当年也就收复广东了!”
“世伯只是仁心宅厚,这才有新会之败。那都是鞑子的卑鄙无耻之术,只能果断加心狠才能对付啊!”王新宇拱了一下手道。
“贤侄过奖了!”李定国抚须道,“贤侄所说的这战略计划可以用军事内阁的办法解决。可是内阁这是朝廷才能设的,我们擅设内阁,岂不是违制了?这件事就算是上奏到天子那里,恐怕也不会通过吧?”
“世伯,晚辈只是打个比方。这军事内阁还是不叫内阁,叫军事议事处好了,设立一名都督同知来担任这军事议事处的首辅,为了和朝廷内阁区分,我们不叫首辅,就叫执行官好了。所有通过的战略计划,军事发展等,都由执行官来把关,最后由他拍板通过。”王新宇向李定国解释道。
“那这个都督同知,也就是执行官,又是由谁来担任呢?”李定国问道。
“世伯,小侄考虑过,这个职务不是张大人担任,就是巩昌王担任!因为论地位,他们的地位足够当此大任。而论手中的兵马,他们的实力又是最弱的。由他们来担任这个军事首辅一职,我们也能放心。”王新宇回道。
李定国一下就明白过来,为何要用张煌言或者白文选来担任这个都督同知了,因为他们手中没有多少兵,只能按照议事处制定的决议来下达命令,否则谁都不会听他们的。而他们的地位又不低,还是有一定的说话权。李定国想了下之后,最终做了决定:“老夫觉得,这个都督同知还是张大人最合适!巩昌王不宜离开,要在缅甸牵制吴三桂。”
“老夫何德何能!岂能担此大任啊!”张煌言大惊,连忙站起来推辞。
李定国抚须点头道:“张大人,您就不必推脱了!您本来就是兵部尚书,再加上这都督同知有何不妥?一些大事情上面,我们本来就应该听你的。”
“世伯,张大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德高望重,又是文官,还有带兵的经验。”王新宇也觉得李定国所说的很有道理。
原本最好的都督同知是郭之奇或者是方以智,但郭之奇在皇帝身边无法随意离开,而方以智又没有带兵的经验,至于其他几个,都没办法服人。最终还是张煌言最合适。虽说张煌言只是一个举人,但他的兵部尚书位置摆在那里,又有带兵经验,可以服众。
“好!就这样定下来!”郝摇旗也赞同了提议,同意由张煌言出任都督同知。
张煌言见大家都一致选自己,无法推脱,只好拱手道:“我张某感谢各位厚爱!若是遇上大事,张某一定会秉公处理!”
“晚辈信得过张大人!”王新宇笑道。
选出了“军事委员会”的老大之后,接下来就是商议制定战略计划。这到底该打哪里呢?是打江宁,还是打浙南福建?或者是横贯江西,利用埋设在江西的那一枚棋子打通徽州、江西、湖南之间的联系,把清军一分为二,还是……
具体要怎么打,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张煌言、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等人都觉得应该先打江宁,他们认为,打下了江宁,切断了清廷的南北漕运线,就是断了清廷的国本,因为清廷依靠八旗维持,只要切断漕运,断掉八旗的铁杆庄稼来源,清廷必然会大乱,满清的小皇帝也会收拾铺盖,滚出关外去。再不济,大明也能同清廷划江而治。
但同样是读书人的屈大均,却反对占领江宁:“各位大人,这金陵坚城和北京坚城一样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城池十分坚固!杭州城池和金陵城池一比,简直不是一个档次的!若是强攻金陵,我军必然会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更何况,这时候的鞑子朝廷,已经不是几年前的顺治了,顺治此人优柔寡断,胆子较小,缺乏勇气,当年若是延平能夺取金陵,顺治必然会收起铺盖跑路。可是现在,坐镇的是一帮鞑子老臣!他们和顺治可不一样!”
王新宇听了屈大均的话,转过头来看着王余佑,只见王余佑满意的点了点头,于是转头对屈大均道:“屈先生请继续。”
“各位王爷,各位达人!下官以为,不急于攻打金陵!与其我们白白把兵力投入到金陵城下和鞑子消耗,还不如向南推进,先平定浙南、福建、江西,再夺取广东、湖南和广西。只要我们打开了局面,吴三桂这个首鼠两端的家伙必然会反清!”屈大均道,“倘若强攻金陵,鞑子必然会调兵来救援!只要我们三个月之内拿不下金陵,我们反而会在城下损失惨重!所以不急着打金陵。”
贸然攻打江宁这样的坚城,确实很不妥。就算是在真实历史上的两百年之后,拥有了洋枪洋炮的湘军淮军攻打南京,都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且那还是太平天国内乱之后的事情,太平军实力明显削弱,湘军还打了那么久,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才攻下了南京坚城。王新宇虽然可以运输重型臼炮轰击南京城墙,但是南京的清军守军人数众多,就算用大炮轰开几个缺口,明军杀入城内,也会被赶出去,清军又能堵上缺口。强攻南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