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舰队-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目前的技术还根本无法生产金属弹壳子弹,其实金属弹壳子弹也是一门高科技,在后世某个能够造出原子弹的大国,竟然无法生产子弹!
呃,那个大国可以造出原子弹,还能造出号称世界上最好的飞机和坦克,当然研究周期特别长,一架飞机用了三十年还不能上天,一辆坦克研究了三十年他们的军队还不敢用,说明他们国家是多么的有耐心,做事多么用心,当然不屑于生产子弹了。
以目前的技术暂时无法生产金属弹壳子弹,所以后装枪的子弹也都是纸质弹壳子弹,即便如此,后装纸质弹壳子弹价格也是十分昂贵,而且因为密封性的问题,暂时还无法制造长枪管的后装线膛枪,这些问题要解决,只有橡胶和蒸汽机。
双管长铳,因为枪管较短,就可以采取后装技术。
王新宇拿过一支样品枪,在手中翻看几下。
边上的工人说道:“王爷,这杆火铳的枪托可以压弯,压弯枪托之后,就露出枪膛了,子弹就能从后面塞进去,再拉直枪托。”
王新宇按照那名工人的指导,一手抓住枪管,一手压住枪托,用力一压,枪托和枪管形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夹角,露出了枪管后面的后膛。他拿起两颗纸质弹壳子弹,塞进枪管内,再一压枪托,双管长铳恢复到发射状态。
“砰砰”火枪发出轰鸣声,两颗子弹射向八十步外的枪靶。
“二十环!”报靶员汇报了射击结果。
“这种火铳可以百步穿杨,只是这种火铳造价太高,而且能够百步穿杨的骑马火铳手也难以训练。”戴仓向王新宇介绍说。
王新宇笑道:“弓箭手也能百步穿杨,可是能百步穿杨的弓箭手能有几个?训练一名百步穿杨的弓箭手,恐怕比我们造出一杆火铳,再训练一名神射手的难度都要大好几倍吧?所以说就算是和神箭手一比一的交换,我们还是大占便宜!只要那几个神箭手一死,剩下的还不是随便射杀?”
火枪和弓箭对比,主要是人的训练成本不成比例,训练一名神枪手比训练一名神箭手要容易得多了,更何况还有长管线膛枪,可以精确狙杀对方的神箭手。
要大量普及后装枪,主要还是受制于子弹技术。
其实如果是子弹技术提升上来,能够造出米尼弹的话,前装线膛枪射速都能极大的提高,装填速度甚至快过滑膛枪,到时候就能把大量的滑膛枪拉出膛线来替代老的滑膛枪。
走进枪炮厂后面的实验场内,映入王新宇眼帘中的,是一台新式的小型蒸汽轨道车。这辆蒸汽小车不大,试验场内铺设着一条直径两百步的环形窄轨轨道,是非常窄的窄轨,也可以叫寸轨铁路,轨距大约两尺,也就是大约六百五十毫米左右。
寸轨铁路的轨距不到标准轨的二分之一,车的宽度也很窄,只有五尺宽。停在轨道上的一辆小型蒸汽机车后面挂着一节车厢,这种车十分简陋,看起来好像后来的嘉阳小火车一样,车身十分矮小,比目前琼州运行的标准轨轨道马车要小多了。
看到王新宇进来,薛凤祚、宋士慧、宋士意、徐正明、梅文鼎、戴梓、刘丰等人连忙迎接了出来。
“宋院长呢?”没有见到宋应星,王新宇关心的问了句。
宋士慧回答道:“家父年迈卧病在床,已经两日了。”
听到宋士慧的回答,王新宇心中觉得有几分难受的感觉,也许宋应星阳寿快尽了吧,毕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过了半晌,王新宇才缓缓开口道:“一会儿本藩去看看令尊,他老人家年龄大了,就不要那么拼了!多注意休息。”
宋士慧拱手道:“王爷,家父毕生的愿望便是能把泰西先进技术和东方技术结合起来,让我大明更加强大!如今这个愿望也快实现了!”
第三百五十四章 蒸汽机车
薛凤祚刚被绑架过来的时候,心里还有些不能接受。但是他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巧夺天工的机械设备,精良的实验设备,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他一下就忘记了被绑架的不快。更加上天地会特工确实有能耐,把薛凤祚的家人都给接来了,于是他一心扑到蒸汽机上。
薛凤祚的学生梅文鼎也是一样,看到了实验设备,就好像看到世界上最珍奇的宝贝一样,他把这些实验设备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王新宇这里本来就有宋应星、戴仓、徐正明等一批科学家,又有了薛凤祚和梅文鼎,就是如虎添翼,在蒸汽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台蒸汽机,功率有多大呢?折合多少马力?”王新宇问道。
计算蒸汽机功率的办法,也是王新宇想出的,早在研制蒸汽机之前,王新宇就建议过,造好一台蒸汽机,就用蒸汽机接上抽水机抽水,在一分钟内可以抽多少水上来。然后再用马拉着转盘带动抽水机抽水,看一台蒸汽机抽水的效率相当于多少匹马,就得出了蒸汽机的功率为多少马力。
其实这个马力单位还是很不准的,每匹马的力量都不一样,所以在有瓦这个单位和马力的标准转换之前,蒸汽机的马力只能是大致的估计。
薛凤祚说了一句:“我们用抽水机测试过了,这台蒸汽机大约两匹半马力。”
二点五马力的蒸汽机,功率是太低了,不说和后来的前进型蒸汽机车那接近三千马力的强大动力相比了,就算是清末非常落后的先导号蒸汽机车,六个人就能抬起来的一种小型简陋的蒸汽机车,功率都有十几匹马力。
而这台蒸汽机,明显重量超过了真实历史上后来的先导号蒸汽机车了,功率却只有先导号蒸汽机车的几分之一。
这台蒸汽机车的外形不是先导号那种最简陋的外形,而是带有驾驶室和煤水车的,从外形上来看还是比较拉风的,很像后世的蒸汽机车,不过仅仅是锅炉重量,肯定超过英国人制造的那些简陋的蒸汽机车。
事实上,早在十七世纪中期,也就是这个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利用蒸汽来驱动车辆和船的理论了,只是当年根本没有往复式蒸汽机的概念。
因为王新宇的到来,虽然他只是提供了往复式蒸汽机的草图,其他的都是由这些科学家自己来研制,可是就这样一个往复式蒸汽机的概念,就让人类少走了几十年的弯路!直接就上到了正道上面去,所以说蒸汽机提前问世根本不奇怪。
“这车重量有多重?”王新宇看了看这台蒸汽机车问道。
薛凤祚回答道:“不算煤水车的话,蒸汽机车重为五千斤;加上煤水车,七千斤;后面拉着一节车厢空车重一千八百斤,可以载重四千斤。”
明的斤比较重一点,折算成吨,这台蒸汽机车连同后面拉的车厢共有七吨重,还是比不上目前在琼州运行的轨道车重。不过这台蒸汽机车的速度肯定会比轨道车快多了。于是王新宇说道:“那就上来试一下能跑多快。”
薛凤祚说道:“速度是没问题,不负重的话一个时辰可以跑八十里。若是负重,一个时辰可以跑六十里。只是可靠性太差,跑一会儿就停车了。”
这样的速度也就是一小时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按照真实历史上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数据来看,这个速度是正常的,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是很低,不可能要求太高。
王新宇道:“走,上车试看看!”
薛凤祚亲自当司机,梅文鼎当副司机,刘丰当司炉,三人上了机车,王新宇也跟着登上了驾驶室。
走进驾驶室内,王新宇站在炉门口处看着锅炉,只见炉门关闭,里面还有热量出来。担任司炉的刘丰拉了一下开关,炉门打开,里面是烧得暗红色的煤块。
“准备开车了!”坐在左边正驾驶座上的薛凤祚喊了一声。
司炉刘丰先从后面的煤水车中铲了一铲煤,产入锅炉内,接着放下铲子,走到锅炉跟前,用力猛的摇动一个手柄。
这让王新宇看得十分纳闷:怎么蒸汽机还要像早期的内燃机一样用手柄摇动来启动?不过很快他就看明白了,这个手柄不是驱动蒸汽机,而是带动鼓风机的。刘丰快速摇动手柄,齿轮带动鼓风机叶片高速转动起来,把新鲜空气送入锅炉内,暗红色的煤炭变成了明亮的黄色,中间还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副司机梅文鼎站在一旁,看着压力表,过了一会儿,梅文鼎喊道:“压力够了!”
担任司机的薛凤祚拉动一下手柄,强大的蒸汽冲过一个汽笛,蒸汽机车发出了“呜——”一声震天动地的长鸣声,只听到一阵蒸汽喷涌的声音,车身缓缓动了一下,接着蒸汽机气缸就发出巨大的声响,车开始慢慢往前开动。
过了不一会儿,火车的速度提升到最高,王新宇估计了一下,大约是二十公里的时速。车轮碾压在铁轨上,发出有节奏的铿锵声,令王新宇感觉自己仿佛回到工业时代。
随着车的速度提升,连接到车外的一个送风口把新鲜空气送入锅炉内,这时候不需要司炉摇动手柄来给锅炉送风,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自动灌入锅炉内,炉火熊熊燃烧,发出明亮的黄色,还带有一阵热浪的风声。
火车在环形轨道上奔跑,跑了大约五分钟之后,梅文鼎大喊一声:“压力过大了!关闭一点锅炉阀门!”
司机薛凤祚拉动一个手柄,车速慢了下来。司炉刘丰也拉了一下锅炉上的开关,熊熊燃烧的炉火看起来似乎减弱了很多。那边的薛凤祚再拉一下手柄,车速又恢复了。
不过这台蒸汽机车没有抛出多远,只跑动了十几分钟,就出现锅炉压力过大,炉温过高,气缸漏气,蒸汽机车被迫停止运行。
“没有安装可以自动控制压力的保险阀门。”王新宇看了看驾驶室内的设备说道。
驾驶室内还是非常简陋,控制开关很少,似乎这台蒸汽机车只能前进,没办法倒车。
第三百五十五章 宋应星病重
蒸汽机车的问题还非常多,这台车只能是当试验车用,根本无法上铁路去跑,这些问题都有待慢慢去改进。而目前的蒸汽机技术,也没办法投入到工业中,只能是试验用,还需要一步步的提高技术。
王新宇不是神,也不是机械专业的,而是化工专业,对蒸汽机的关键部件,说实话并不是非常了解,很多东西还需要那些科学家自己去摸索。
看过了蒸汽机车试验,王新宇便去了宋应星府上登门拜访。
东番岛上的宋应星府位于海边一处高坡上,也就是原来的乌特利支堡的位置。那是一座山头上,面对安平城堡。原来的乌特利支堡,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别墅区,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住在这里,还专门修建了一条十多里长的铁路从这里连接到枪炮厂,每天有轨道马车来接送他们去上下班。
王新宇乘坐轨道马车,来到宋应星府上。
“王爷,卑职这就去通报老爷!”见到王新宇到来,门口的卫兵正要进去通报。
王新宇连忙制止了卫兵:“不必了,不然又要麻烦宋先生亲自出来迎接,还是本藩跟着宋公子一起进去即可!”
两人走进府内,王新宇看到内院中飘着一股药味,厨房里面有丫鬟在熬药,看来宋应星的身体真的是垮了。在这个年代,活到八十岁的人很少,人到了这个年龄,病倒也很正常。宋应星是个文人,但他也经常锻炼身体,也做农活,所以身体素质比较好,能活那么大岁数在这个年代很不错了。
就在去年,王新宇来东番的时候,宋应星还忙碌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当时他还很骄傲的说自己还能再活五年没问题。这才一年不到,他的身体便垮下来了,人年龄老了,发生什么事真的很难说。
躺在病榻上的宋应星听到有人走进来,抬起头一看,只见进来的是王新宇!他的年龄虽然老了,可是头脑却很清醒,经常动脑的人不容易老糊涂,也就是老年痴呆,宋应星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一下就认出了,进来的是王新宇。他连忙挣扎着想要从床上下来。
王新宇见状,一个箭步走上前,一把扶住宋应星:“宋先生,快躺好了!”
宋应星老泪纵横道:“王爷,老朽年事已高,看来不久于人世矣!只恨老朽不能再为王爷做事了,也看不到我大明平定中原一日,此乃老朽心中不甘之处。”
王新宇在宋应星的卧室内闻到一股浓浓的药味,再看宋应星,和去年的时候看到的鹤发童颜已经完全是两个人了,当时的宋应星老当益壮,看起来浑身上下精力充沛的样子。可是现在,却面黄枯瘦,眼睛深凹,脸上的皮肤好像烘干的橘子皮一样皱巴巴的,胳膊伸出来,看起来又瘦又细的样子。
“家父连续五日吃不下东西,只能喝点粥。”宋士慧道。
王新宇知道,那是年龄大了的人脏器功能衰竭,才会出现这种症状,按照后世的医学角度来讲,是肠胃功能出现障碍,多器官衰竭,到了这种情况,人已经是快要寿终正寝了,就算后世的医学也无法救治,更不要说这个年代了。
想到这里,王新宇感觉自己的眼睛有点湿。
宋应星笑道:“王爷不必难过,老朽活了八十岁了,也活够了!而且老朽也看到我大明已经强大起来了!唯一的憾事,就是不能再为王爷做事啊!”
“宋先生不要这样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会看到我大明王师光复中原那一天!”事已至此,王新宇只能紧紧拉住宋应星的手安慰说。
宋应星道:“老朽自己的病自己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老朽都活了八十了!”
当年没有空气污染,也很少有高血压心肌梗塞之类的富贵病,不过那个年代的人因为营养不良,加上医疗技术差,活得长的人不多。宋应星不仅是科学家,自己也懂得一些医学,所以他的寿命比别人长了很多也是正常。
但即便如此,在那个年代人类平均身体素质不如后来。
“宋先生好好养病,这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去想了。”王新宇道。
宋应星却道:“老朽听说蒸汽机已经在运转了,只是老朽还没去看看到底怎么样了。”
王新宇道:“今天本藩去看过了,可以在轨道上跑动,只不过还是很不可靠,跑没一会儿工夫便坏了,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处理。另外功率也不够大,目前暂时没办法制造更大的锅炉。”
根据表面积和体积对比的原理,越大的物体单位体积所需要的表面积越小,也就是说要造出更大的高压锅炉,需要更加坚固的材料。另外,蒸汽机的功率要提升,密封性,气缸的承受能力,材料学等各方面的技术都要上去。不过先有了小型的蒸汽机,以后慢慢发展下去,才能有更大的蒸汽机。
人类的科学技术也不是一步登天的,是稳步掌握稳步发展。
就在此时,宋应星灰白的眼珠突然发出亮光:“王爷,硫'酸厂马上就要建好了!不知道王爷什么时候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等硫'酸厂造好之后,老朽让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去那边做事情,犬子虽然无才,不过还是比较勤快。”
王新宇连忙道:“多谢宋先生!宋公子若是能去硫'酸厂,正好是个人才!”
宋应星父子的华学知识都算是不错,真实历史上,因为满清入主中原,宋应星不愿意给清廷做事情,所以他的儿子的才能也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现在王新宇的硫'酸厂和硝'酸厂即将投入使用,让宋应星的儿子去当厂长是最合适的人选。
有了那两座工厂,以后大量制造新式炸药就不成问题!还有发射药也能改进了,可以采用硝hua纤维火药当发射药,那样火枪和火炮发射出去,不再出现呛人的白烟,而是一股淡淡的蓝色烟雾。
不仅如此,改进了发射药之后,枪炮威力也更大了。
有了这两座工厂,弹药的底火也不再是问题,就能开始大批量生产击针式发射武器。
第三百五十六章 湘勇变工程兵
整车整车的枪炮、弹药等热兵器从东番枪炮厂里面运出来,明军的扩张速度,使得东番枪炮厂已经有些不够用了,即便是开足了马力生产,还是有些供应不上,所以目前明军还是半火器的军队。
针对这种情况,南洋公司在佛山、福州和长沙等地投资,新建新的兵工厂。按照王新宇的计划,在拿下武昌之后,要在对岸建立汉阳工业区,利用长江航线的便利,在汉阳建造大型钢铁厂和枪炮厂。
以目前的工业水平,线膛炮还是很不划算的,前装线膛炮装填太慢,炮弹也贵;后装线膛炮技术过于复杂,生产火炮的速度太慢,炮弹也是十分昂贵,都不适合大批量的生产。
不过滑膛炮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实用水力机械设备,对炮膛进行磨平抛光,使得炮膛的光滑程度提高,命中率就提高到滑膛炮的顶峰。
事实上人类历史发展到拿破仑时代的时候,当年先进的滑膛炮命中率已经是非常高了。越重的炮弹,在远距离上命中率越高,十二磅野战炮最大射程可达六里,已经可以做到在一里之外发射,准确击中对方的炮位。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炮管壁的厚度也越来越薄,火炮重量也降低。
除了各种大小口径的加农炮之外,榴弹炮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榴弹炮是一种曲射炮,炮弹飞出去是抛物状,有效射程大约一里,主要发射榴霰弹和榴弹,是用来杀步兵和骑兵的武器。榴弹其实就是用榴弹炮发射的开花炮弹。
目前一窝蜂火厢车也已经开始大量生产,这种武器是骑兵的克星,一百多辆火厢车上千枚火箭齐射,可以覆盖方圆数里的目标,而且火箭的装填速度又快。除了一窝蜂火厢车外,还有单管的火厢车,是一枚一枚火箭装填发射的。
当然了,火箭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精度差,攻坚能力差,散布面大,耗费发射药过大,如果不是因为王新宇有了日本贸易来的硫磺和南洋来的硝石,使用这种武器还真用不起,二十辆火厢车一次齐射就要投放出六千斤以上的火药,这比火炮消耗大得多了。
要增大威力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大批量生产硫'酸和硝'酸,由硫'酸和硝'酸制造出的新式火药和炸药,猛烈度提高,威力增大,这也就意味着在同等威力下,消耗的硫磺和硝石要比原来小得多。
炸药的猛烈度,就是同样的能量,燃烧时间越短,爆炸速度越快,威力就越大,也就是猛烈度越高。
王新宇带着方以智等人,骑马沿着正在修建的山区铁路线往硫'酸厂工地行进。
沿着铁路线工地过去,只见大批俘虏在明军的监督下,正在紧张的施工。从海边的枪炮厂通往山区的硫'酸厂,沿途过去都是山区地形。宋应星已经完成了对铁路线的勘测线路,选址工作,施工队只需要按照宋应星选好的地址进行施工即可。
这些俘虏大部分都是原来的湘勇俘虏,被俘之后,被编入铁道兵。虽然他们是俘虏,而且是担任工程建设的铁道兵,但是编制和正规军都是一样的,也是有镇、旅、营、司、局、旗、什、伍这样的编制,军官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把总、什长、伍长等官阶一级级的下来,和正规军完全一样。
工程铁道兵身上穿的军服都是统一的军服加上号衣,原本这些湘勇在清军那边的时候没有军服,身上穿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清廷发下一件类似于马褂一样的号衣,几乎没有铠甲,是一支装备非常简陋的军队。
被明军俘虏,编入了铁道兵之后,明军给他们一人发了四套红色军服,两套夏装,两套冬装,军服也是明军正规军用的大红色军服,用粗布缝成的,穿在身上和正规军一样,但是外面没有披甲,是披着一件深蓝色的号衣。
之所以用深蓝色的,因为耐脏。
铁道兵的普通士兵没有装备武器,只有干活用的铁锹和镐头,军官和护卫队有武器,装备了钢刀和火铳,夏天穿木甲,冬天穿棉甲。
负责工程的宋士意给王新宇介绍说:“工程的进度还算是超过原计划了,等到明年年中,这条铁路可以通车。如果到时候蒸汽机车能够投入使用,那就最好了。不能的话,只能在枕木上铺上木板,让骡马可以行走。”
铁道兵拿着铁锹和铁镐,正沿着经过宋应星勘测,选好了线路的地点施工。一队队的由原湘勇改编成的铁道兵挥汗如雨,奋力挖掘泥土,在沿着河谷的山坡上开辟出一条道路。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头,被人用独轮车运走。
遇上太大的石头,自然有铁道兵的爆破组来炸碎石头,再运走。
前方,一座凸起的山头挡住了铁路线通过的道路。若是让铁路绕行,转弯半径过小,而且在河边的悬崖峭壁上面施工,难道也不小;若是要过河,需要修桥,又绕路成本又高,于是在这个位置上,宋应星当时设计了一座隧道。
铁道兵们正在挖掘泥土,一车车的碎石头被人从隧道内运出来。根据监督铁路施工的宋士意介绍说,刚刚进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