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舰队-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道上,一个村子的村民们正往海边跑。后面百余步外十多名衙役捕快之类的追杀过来,还有一百多名穷凶极恶的绿营清兵,正挥舞着屠刀,向着惊慌失措的村民这里赶来。
事情的起因是,天地会在雷州半岛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做着发财梦的家伙去向清廷告了密,说一批村民通海寇。
几百人的通海案,这可是天大的大案!当地的知县坐不住了,立即派出衙役捕快,并联系了驻守当地的绿营清军和当地豪强的家丁,临时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乌合之众,向海滩杀了过来,准备缉拿企图逃去海外的村民。
“列阵!”王德峰大吼一声。
一百长戟兵在后,一百火枪手在前面排开,列好阵型,等待清兵。
那些清兵都是乌合之众,听说有重大通海案,他们都是来砍人头准备去领赏的。看到前面有人拦住去路,急着要领赏银的清兵也不知道厉害,没头没脑的就冲上去。
“放!”王德峰手中宝剑向前一指。
最前排的三十四名燧发枪手扣动扳机,火枪喷出火光,冒起一阵白烟。
“轰轰轰”燧发枪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枪声,密集的弹丸钻入冲过来的清兵人群中,腾起了一阵刺眼的血雾,顷刻之间,十多名清兵惨叫着倒了下去。
前排的三十四名燧发枪手发射完毕,立即退到长戟兵的后面,装填火药和子弹。第二排的三十二名燧发枪手端起枪,又是一排枪响,十多名清兵被打成了筛子。
还没轮到第三排的燧发枪手射击,清军人群就已经乱了。
本来这些清兵还以为,那些红夷人手里的不过是鸟铳,没那么大的威力,一排射击打不死几个人。谁知道两轮射击,就倒下了三十多人,刚刚还在想着砍人头领赏银的清兵一下就全线崩溃。
“妈呀!”一名清兵亲眼看到前面的同伴倒下,鲜血混合着内脏碎片,从身后的弹孔喷出,喷溅在自己脸上,这名清兵惊叫一声转身就跑。
清军的队形乱成一片,刚才争相立功的士气一下就消失殆尽,剩下来的想法,就是自己要尽快逃命,跑得晚了,那就交代在这里了!他们是要来砍人头立功的,可不是来送死的啊!碰到了硬茬,一下就死了那么多人,那就跑。
跑!赶快跑!没命的跑!
第三排的燧发枪手齐步向前迈进两步,端起枪,对准逃跑清兵的背后扣动扳机。
枪声轰鸣,十多名背对着雇佣兵的清兵后背喷起扎眼的血雾,一个接一个像死狗一样仆倒在官道上。
随着王德峰一声令下,一百名长戟兵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形追杀出去。
长戟兵盔甲沉重,又要保持队形,追击的速度自然不可能太快。但还是有不少掉队的,跑得崴了脚的,摔倒的清兵被他们追上,无情的用长戟在身上戳出对穿的血窟窿。
看到那些令人恐怖的重甲长戟兵追赶速度慢,拼命逃跑的清兵感觉自己松了口气,似乎只要中速逃跑就能逃出生天,跑得太快了,反而会引起混乱。于是一名清军小军官喊了声:“镇定!别乱了!那些红夷人跑得慢!他们追不上我们的!”
话声未落,两边树丛中射出十多支弩箭,把十多名清兵钉在地上!
“有埋伏!”有人惊叫。
刚刚好容易镇定下来的清军再次溃不成军,撒开双腿就跑,只恨爹娘没给自己生四条腿。
其实埋伏者不多,就十多名天地会壮士。
十多名壮士跟在清兵后面穷追猛打,没有一个清兵敢回头抵挡一下。被追上的,不是被人一刀砍下脑袋,就是跪在地上求饶、投降。
天地会追赶一阵,又斩杀了三十多名清兵,俘虏了二十多人。来的一百多清兵,只逃回去了十多人。
当天地会的壮士们押着二十多名俘虏,从百姓面前经过的时候,老百姓们纷纷往清兵身上吐口水,丢石头。
“死鞑子!”
“打死他们!”
“打死这些为虎作伥的假鞑子!”
ps:新人求收藏,推荐
第六章 乐土
天地会的壮士押着俘虏,从百姓前面通过。这些清兵早就没了往日的趾高气扬,都是垂头丧气的低着头,任凭老百姓往他们身上吐口水,丢石头。
百姓人群中突然冲出一名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这少年从地上拾起一块西瓜般大小的石头,就要向一名清兵脑袋上砸下去。
眼疾手快的王德峰一个箭步上前,拦住少年,夺下他手中的石头。
两名雇佣兵上来,摁住了少年。
“你这红夷鬼!放开我!快放开我!我要杀鞑子!我要给爹娘报仇!”这少年死命挣扎着,一双血红的眼睛死死瞪着王德峰。
王德峰用粤语说道:“孩子,我们大明军队有军规,不能随意虐杀俘虏。就算里面有罪大恶极的,也要经过审判,才能执行死刑。”
“你们也是大明的军队?”少年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眼前这位白皮肤,蓝眼睛,一头黄色头发的外国人。
“不错!”王德峰点点头,“我们当然是大明的军队!因为我们的老板是大明将军!”
“船来了!”有人喊了声。
海面上出现了两条巨大的白色身影,一前一后,驶入港湾中。大船在距离海滩大约两百余步之外停靠了下来,从船上放下小艇,向海滩划了过来。
“好大的船啊!简直就像山一样大!”人们纷纷惊叹。
“这是红毛鬼的船吧?以为我们在海里捕鱼的时候,见过那么大的船。”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道。
一位童生模样,像是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年轻人感叹了一句:“太大了!不知道当年永乐大帝年间,三宝下西洋的时候的船,有没有这船大。”
这童生的父亲说了句:“当年前明永乐大帝的大宝船,可是比这西夷船大多了!”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小艇划了过来,把百姓一批批的送上大船。雇佣兵最后押着俘虏上船,把俘虏送到底舱去。天地会的勇士们却没有上船,他们留在大陆继续活动。
少年上了船,在船上找了一处空位歇息下来。这位少年名叫陈水根,原本父母亲都是渔民。因为禁海令,不但不许下海捕鱼,而且必须迁往距离海边十五里的内陆。陈海根的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从此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为了能让家人过得好点,陈海根的父亲偷偷的去海边捕鱼,结果被清兵抓住,当场就砍了脑袋。他的母亲听到这个噩耗之后,当晚就悬梁自尽,跟着父亲去了,只留下陈水根一个人成了孤儿。
到了琼州之后,百姓们发现,天地会和明军没有欺骗他们,每一名百姓在排队登记了姓名籍贯和家里的情况之后,就能领到自己的年货,还给安置了一间屋子。当地的官府向百姓们承诺,过完年之后,新来的人们就能领到土地。
登记处的人们排成了长队,陈水根排在童生后面。
“姓名!”坐在桌子前的一名明军士卒问话。
“刘宝瑞!”童生回道。
明军士卒在纸张上写下了三个字,又抬头问刘宝瑞的父母亲姓名,是否有兄弟姐妹,随后一五一十的在纸张上登记下来。
士卒让刘宝瑞对一下纸上登记的有没有错误,没有错误就让他摁上一个手印。看着刘宝瑞按完手印,士卒对他说:“好了,你去那边领年货吧!”
轮到陈海根的,士卒问了他名字之后,又问他父母。
“回军营,我没有父母!我父亲出海被鞑子害了!母亲自尽了!”陈水咬牙切齿的回道。
士卒记录下来,又问:“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吗?”
“本来还有个妹妹,去年的时候实在过不下去了,卖了。”陈水根的眼眶一下就湿了。
士卒听得心中一酸,眼睛有点红了,沉默了片刻,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口说道:“好了,你看一下有没有错,没错的话就按个手印,然后去那边领东西吧!”
“我不认识字。”陈水根回道。
站在边上还没离开的刘宝瑞拿起纸张来看了一眼,对陈水根道:“小兄弟,没写错,你在上面按个手印吧。”
“等下!我要当兵!我要杀鞑子报仇!请问你们收不收我!”陈水根却拒绝按手印。
那士卒说道:“你先把年货领了吧,年前没有再招兵了。等过了年,正月初六开始招兵,我们会开一个招兵处,你到时候再来报名吧!”
陈水根按下了手印后,两人就去领取年货的地方排队。不久之后,陈海根领到了他的年货:一套适合在热带地区劳作的汉服式样短衫,一小袋大米,一小袋黄豆,一小袋小鱼干小虾干,一袋番薯,还有十块铜板。
随后就有人带着他们,去临时安置点落脚。
安置点是用竹子搭成的房子,四周的墙壁都是竹子的,地上也是竹子的,屋顶也是竹子的,居住在里面十分凉快。因为是临时安置点,一间屋子里面拥挤了七八个人到十多人,打地铺睡在地板上。因为地板是悬空的,打地铺睡在上面不会接受到地上的湿气而受凉。
海南岛的冬天都十分炎热,住在竹屋里面,一点都不热。四周都是竹林,竹屋南北通透,里面空气好,又凉快。
陈水根没有亲人,就被安排同一批孤儿、单身男人居住在一起。
安顿下来后,就明军士卒上门来询问:“我们这里要穿汉人的衣冠,也不能再留鞑子的辫子了,你们先把衣服换了,然后你们可以跟我们去把辫子剪了,先剃光头,再慢慢留长头发来束发,也可以把辫子打散了,要剪辫子还是披散头发,随你们自己选择。”
早就有一名上了年纪的男人站了出来:“我跟你去,把辫子剪了!我宁可剃了光头,也不愿意留下那耻辱的标志!”
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表示愿意把辫子剪掉,先剃光头,以后再留长头发。
一个叫吴水生的男子说道:“我还是不剪辫子了,披散了头发就好。”
陈水根问道:“你为何不去剪掉辫子?”
吴水生道:“万一哪天朝廷打回来,剃了光头怎么留辫子?那要被砍头的!”
陈水根鄙夷的看了吴水生一眼,对他的话嗤之以鼻:“鞑子打回来?过了年,劳资就去当兵去!除非劳资战死!不然鞑子休想踏上这琼州岛一步!”
“说得好!”刘宝瑞鼓起掌来,“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不会让鞑子打上来!”
“对!”一名紫红色脸庞的壮士男子站出来,“我也去当兵!鞑子敢来,就和他们拼了!”
一群男人去了外面,剪掉了那代表汉人耻辱的金钱鼠尾辫,随便把头上那一点头发也给剃了,每个人都剃了一个大光头。
已经换上汉人衣衫的陈海根拍了拍自己的光头,对身边同样换上汉人衣衫,剃了个大光头的刘宝瑞说:“我就暂时不留长头发了!等打败了鞑子,给我爹娘报了仇,再把头发留起来。”
竹林外的棚子中,柴火烧得很旺,锅里面熬着香喷喷的大米红薯粥,边上的蒸笼里面,蒸着热气腾腾的馍馍。
到了用餐的时间,有人在外面喊叫:“粥熬好了,去外面排队领粥!”
陈水根跟着大伙们去外面粥铺排队等候,只见粥铺里面站着两名身穿僧袍,身上挂着念珠,头顶有戒疤,剃了板刷头的男子,正在布施。其中一名男子年龄较大,大约有五十多岁,像是得道高僧的模样,另外一名是一位年轻僧人。
几名明军士卒在维持秩序,还有人吆喝道:“一人一碗粥,不要多领了!每个人领了粥,再去那边排队,一人领一个馍馍,还有一份小菜!都排好队!别乱!”
有人乱插队的,还有人已经领了一碗粥,飞快的喝完,又回来第二次排队的,都被维持秩序的明军士卒拉了出来,插队的被拉到后面去重新排队;企图多领一碗粥的,被打了一鞭子,就轰了出去。
一名抱着孩子的女人,排到了粥铺前,正准备领粥的时候,那高僧看了小孩一眼,却开口说道:“阿弥陀佛,这位女施主,令郎是生病了吧?你领了粥,去那边找郎中,不要钱的,给小施主抓点药吧。”
“多谢大师!”这女人连忙跪在地上道谢。
“能有东西吃,发年货,看病还不要钱,年后还能发田地,渔民发渔船,这里真是汉家乐土啊!”队伍中排队的刘宝瑞感叹了一句。
陈水根领了一碗热乎乎的粥,又去排队领到一个热气腾腾的馍馍。虽然是荞麦粗面加上高粱粉做成的馍馍,但对于这些饥肠辘辘的村民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人间美味了。更何况,还有一小勺的咸菜萝卜干,这可是他过年都吃不到的东西啊!
竹林外面的牲畜栏中,还有人赶着猪,拎着鸡鸭过来。
陈水根问了一位比他早了几天来的男人,那人告诉他说:“那些是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要给我们吃的。”
后来陈水根又陆陆续续了解到一些情况,他才知道原本清廷的雷琼总兵高进库,已经被明军擒杀了!
用过晚餐,陈水根躺在竹地板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他只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他只想早点参军,为自己的父母亲报仇。特别是听说祸害雷州半岛多年的高进库已经被明军擒杀,更是激起了陈海根参军的念头。
刘宝瑞不知道什么时候闯了进来,拉起了陈水根。
“我也想去参军!”两人到了竹林里面,刘宝瑞说出他的想法。
“你?”陈水根惊得瞪大眼睛,看着刘宝瑞,觉得这个人怎么会产生那么奇怪的想法,“别人都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刘大哥是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如果考取了功名,那以后就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了!怎么会想着去当兵?”
“功名?”刘宝瑞苦笑一声,“已经没指望了!本来我是想考个功名的,可是因为鞑子伪朝廷的禁海令,我们家里从此破落了。家里有一批货在海外,也因为禁海令回不来了!损失了那批货,我们家也供不起我读书啊。”
刘宝瑞家里本来是跑海贸的海商,家境算不错。因为当年商人地位底下,家里人出钱供他上学,希望他能够考个功名,只是考了多年,也没能考上秀才。禁海令来了之后,刘宝瑞家里的一批货在外面回不来,从此家境一落千丈,连书都读不起了,也沦为失去土地的农民,他又没能考上功名,也帮不上家里的忙。
陈水根道:“既然你到了这里,那你还是有机会读书的。这里的官府供给我们吃的穿的,还能发田地。”
刘宝瑞大笑几声:“我都想明白了!我们的好处,是这里的官府给我们的!这里是我们汉人的官府!是我们汉人的乐土!如果谁都不去当兵,谁来保护我们汉人的乐土?假如鞑子打过来,大明官府丢失了琼州,我们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好!”陈水根赞叹道,“不愧是读书人!眼光就和我们不一样!而我就不一样了,我只知道杀鞑子,给父母亲报仇!要不是因为仇恨,我早就活不下去了!”
刘宝瑞仰天长叹:“这禁海令,害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啊!”
ps:新人求收藏,推荐
第七章 尚可喜
天亮了,一匹快马疾驰在雷州通往高州的官道上。
高州总兵府,高州总兵栗养志刚刚接到来自雷州半岛的急报:有海寇大规模上岸,鼓动乱民逃往海外。当地知县派人去逮捕乱民,却遭惨败,一百多名清兵和十多名衙役被杀。雷州半岛要求高州出兵救援。
栗养志,曾经是刘武元的副将,尚可喜进攻广州的先锋,屠杀广州的刽子手之一。按照资历,本来栗养志可以升提督的,但在顺治十一年,李定国率军攻入高州,栗养志大败而逃,尚可喜大怒,把此人降为参将。后来栗养志又被派往高州,再后来又升任为总兵。
“海寇上岸?有多少人?”栗养志向信使询问。
信使回道:“回大人,我们跑回来的人说,上岸的海寇有三百余人。但他们在海上有十多条大船!每一艘都和山一样大!”
“区区三百海寇,不足为惧!可是你们那边的高总兵呢?”栗养志顿生疑惑。
信使回答道:“回镇台大人,高镇台还在琼州,已经很长时间没过来了。”
“都快过年了,高总兵还不肯回广州?这也是奇怪了!”栗养志感觉十分纳闷。按照往年,高进库每年都要回广州的,给顶头上司尚可喜、李栖凤、杨遇明等人送礼。
杨遇明,原本锦州的明军守备,吴三桂旧部,后来跟着吴三桂降清。也是著名的贰臣,在新会利用百姓阻拦李定国,就是此人的“功劳”,导致李定国功亏一篑。所以此人深得朝廷和尚可喜的信任,已经是明年广东提督的人选。
不过奇怪归奇怪的,栗养志没想年前出兵雷州半岛。
“马上就要过年了,这件事就算是禀报到平南王府去,平南王也不会现在就出面的。你先回去吧,过完年,我们会出兵雷州半岛。另外,琼州是不是发生什么大事?知府和总兵都没有回来禀报情况?”栗养志说道。
信使拱手道:“琼州那边到底怎么样了,小人也不知道!”
栗养志微皱起眉头,思索了片刻,方才开口道:“等过完年,我们就出兵雷州府。这段时间如果有海寇登陆,你们就固守城池就好!只要他们不攻克城池,年前他们爱怎么闹就让他们闹去!过完年,我们就去收拾他们!”
王新宇对琼州海峡封锁很严,琼州已经被攻克这样的大事,居然一点都没走漏风声!
不过此时,因为高进库和朱之光在过年之前都没有向广州禀报情况,尚可喜隐约猜到,琼州很有可能发生了大事!
雷州的另外一名信使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在上午的时候把一封急信送到平南王府。
“报!”一匹快马在平南王府门口停下,马上的骑士翻身下马。
门口侍卫拦住骑士:“来者何人?为何过年闯我平南王府!”
“雷州急情!海寇登陆,十万火急!”信使掏出用火漆印章封的急件,递给门口的侍卫。
侍卫收下急件,向信使一拱手:“请稍候!吾等这就向王爷禀报!”
信使在外面足足等了一个时辰之后,才看到侍卫走出,向自己拱手作揖:“我们师爷答应见你,请随我来!”
尚可喜本来正在佛堂里面打坐念经,这老汉奸晚年信佛的原因,是因为他结识了曾被南明朝廷冤枉下狱的前南明官员金堡。走投无路的金堡由于不满清廷剃发易服,于是干脆剃度出家,法号为澹归。
尚可喜结识澹归大师之后,得知其曾经对南明政权忠心耿耿,却反而被冤入狱。被押解途中,清兵攻入广西,金堡趁机逃跑,但他不愿意为清廷卖命,于是出家。听说了澹归的遭遇,尚可喜想起自己也曾经忠于大明,可是因为一只鸡引发的血案,尚可喜跟随孔有德兵变,最后走投无路,只好投靠了后金。
想起了往事,尚可喜把澹归大师当成了知己。
澹归大师虽被南明朝廷冤枉,但对大明仍然忠心耿耿。结识了尚可喜之后,他就一直劝尚可喜行善。
虽然澹归大师知道无法劝说这个大汉奸反清,但可以劝他少杀戮汉人。
尚可喜因为在广州屠城,杀戮无数,经常做噩梦,梦见死在清军屠刀下的冤魂找自己讨债。尚可喜担心自己死后遭到报应,于是也听从了澹归大师所劝,开始信佛,每天听澹归大师给自己念经,以求自己死后能够不被佛祖惩罚,能再次投生到一家好人家。
刚才尚可喜听澹归大师念佛经的时候,是任何人都不允许打扰的,哪怕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继茂一起来了,都不允许打扰。除非是圣旨到,才能中断尚可喜听佛经。
信使走进大堂内,却见到尚可喜的军师金光走出来。
金光此人,对清廷忠心耿耿,在真实历史上,因为不肯跟随尚之信反清,结果被杀,时年六十八岁。但是此人又多次劝尚可喜休要滥杀无辜,尚可喜在广州屠城的时候,金光尽可能的去劝说军民归顺,并让归顺自己的军民在门口插上小红旗,同时还让尚可喜休要屠杀家门口有小红旗的军民。除此之外,金光还把一大批广州的军民请到自己营中,因此保住了广州不少军民的性命。所以说,此人是奸是恶还真不好说。
“海寇登陆?有两百海寇在雷州登陆?这广东局势,居然败坏至此!”金光十分惊诧。
此时广东清军已经是焦头烂额,郑成功几天前刚刚攻下了潮州,擒杀了潮州总兵黄应杰。原本真实历史上,郑成功在一六六零年冬天攻打潮州,被黄应杰挡住,攻了一个多月,都未能破城,清军援军即将抵达,郑成功只好在周围村镇收了粮食之后就撤军。但是因为王新宇所教授的新型攻城术,郑成功令人用火药炸开城池,攻克潮州。
潮州城在短短三天之内就被攻克,黄应杰被郑成功擒获斩首。城内又因为有天地会当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