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梦设计师-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百字的《清静经》念完,叶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一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一句话,道出了清静的内涵和功用。

    此经,作者不详,主要阐述“如何清静,然后,渐入真道”。

    叶超读完,果然是若有所得,虽然一时没有通悟清静的奥义,但是心里多多少少都得到一些领悟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81章:寻道青城

    (全本小说网,。)

    综观修道历史,上千年前自然衍生,修道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渴望,它是一种通过修正自己行为的方式,来达到提升精神或神识力量的目的。

    古代道家通过修道方式,期望实现超脱生死,斩断痛苦不以物累,最终实现不老不死,长生不死与天地同在,返璞归真的境界。

    修道,实为修心矣。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些就是入道之法。

    清静,为入道之基,就像《清静经》里说的,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故须“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叶超合上了《清静经》,区区几百字,他看上一遍就能背下来了。既然有了明悟,他也不着急看书了,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让经文自然而然地在心间流淌着。

    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果然对于缓解魔心的影响还是有用的,至少这篇《清静经》可以澄其心、安其神,令妄念不起。

    其实,妄念,就是心魔,当初,叶超修炼心魔术,就是从妄念的执着开始下手的。

    魔道,主执着,主妄念;而道,主无为,主清静。

    两个极端。

    叶超的背包里还有经书,只是,他不急着换。书读得多,如果读不精也是没用的,所以,他才不急着换,慢慢体悟。

    叶超在闭目深思的时候,列车上有人注意到了他。

    准确地说,是注意到了他身上的钱包。

    结果,两个人慢慢接近,接近,见叶超还是没有什么反应,于是,下手了。

    然后,两人就悲剧了。

    他们被催眠了,不但没有拿到叶超钱包,还稀里糊涂地把刚才得到手的钱手也给失主还了回去了。

    最后,两人稀里糊涂地,竟然自己跑到最近的派出所去自首了,惊讶的警察意外地看着这两个惯犯,搞不明白他们今天是吃了什么药,居然来自首。

    等到了录完口供之后,两位资深小贼终于慢慢恢复正常了,但这时,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该做的也已经做了。

    要后悔也已经无门了。

    直今他们想破了脑袋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做了这么奇怪的一系列事情出来。

    今天的收获全部没有就算了,还闹得两人都进了派出派。

    叶超呢,仿佛只是做了一件无足轻道的小事一般,连头都懒得抬起来看那两个小贼一眼。

    这一出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叶超导演的。

    列车其实也是很快的交通工具,不久,就到站要下车了。

    叶超转了一趟车,便到了此次的目的地——青城山。

    青城山现在也已经被打造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了。

    它位于四川,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纪念。

    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到了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

    但是,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呜山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

    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南宋淳熙元年,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

    到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又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了。

    关于青城山,其实还有一个皇帝写错诏书的传说。

    据说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当时,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事,据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乃是真实事件哦。

    现在,青城山的景区分为前山景区和后山景区两部分。

    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

    青城后山距成都60公里,距都江堰市区20多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一山幽意论平分“之说。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泰安古镇、水晶溶洞、三潭雾泉(金娃娃沱)、龙隐峡栈道、双泉水帘、百丈长桥、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叶超无心游玩,他知山上有道观,但不知有无高人隐居在此,如果不是怕有冒犯之意,他早就想放开心魔术的意念在山下扫上几扫了。

    青城名山,但愿,来此能有些收获吧——叶超在心里如是想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82章:有故事的经典

    (全本小说网,。)

    叶超直接就拿了一册《清静经》来到了青城山的道观,打着请教经典的名义,看一看这里有不有高人隐修。

    可惜,出来见客交流的道人,一般都不是什么道行高深的人,叶超几曾试探,只好失望而出。

    忍了几次,才忍住了没有动用心魔术进行大范围的搜索。

    最后,不甘心的叶超,对一些小道士使用了心魔术,读取他们的心念。

    可惜他们知道的还是太少了,至少,据他们所知,青城山没有高人隐修。

    叶超叹了口气。

    转念一想,就算是心魔术搜索,大半也搜不出来。因为有道行的人,多半都有办法躲得过心念的搜索,到时如果真有高人在反倒会惹高人不快。

    然后,他在青城山逗留了几日,到处走走,打算碰碰运气。

    走得无聊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来,读读经书。

    一本《清静经》虽然几有几百字,但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再翻来辰婉秋给自己买的经书之中,叶超还发现了一本《心经》,当然了,这是一本佛门经典喽。

    在中国,儒,官教;道,是国教;佛,是外来教。

    叶超手上的这一本《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关于这一卷《心经》,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此事与唐朝玄奘和尚西行取经的故事有关。

    据说,唐僧在一位老法师那里得到一部经,就是《心经》。唐僧就是念着《心经》去取经的。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请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游记》。其中讲到,唐僧在西去的路上遇到很多艰难险阻,都被神奇地化解。据说靠的就是念诵这一部《心经》。

    其中有一次,唐僧在沙漠中迷路了,又没有水喝。

    实在顶不住了,就躺了下去。不久唐僧就迷迷糊糊看见有一位执金刚大神出现在他眼前,警告他不要躺下,要往前走。唐僧见此情状,猛然被惊醒。于是继续向前走,不久就找到了水源,解除了危机。

    唐僧后来回忆说,这一定是菩萨的化身在帮助他度过难关。

    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中还讲到。唐僧西去取经的落脚点就是那烂陀寺。而那烂陀寺当时的寺主,戒贤法师很早就知道将有位中国僧人将来到他这里学习。

    原来,在三年前,已经一百多岁的戒贤大法师突然得了一种病,疼痛无比。戒贤法师觉得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准备通过绝食来了断。在绝食的过程中,有一次就梦到了三位菩萨。

    菩萨告诉他,要忍受这些痛苦,这些痛苦是法师前世做国王时,不爱护国民带来的果报。若能忏悔和忍受这些痛苦,就能使病苦变轻。同时劝戒戒贤法师说,三年之后将有位中国僧人到你那里学习,你要等着他来,并且教导他。

    三年后,唐僧果然到来。戒贤法师一看到唐僧就嚎嚎大哭,由他的弟弟说出了三年前的这个缘由。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

    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

    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

    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

    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玄奘因此又逃过一难。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

    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

    谁知当他到原来的地方,不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来,所有人都说老和尚其实是观音菩萨的化现。

    叶超知道这个故事,辰婉秋估计也知道,不然也不会为叶超购得了一本精装版的《心经》了。

    此经,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短短的《心经》,有意译,有章译,读起来相当有感觉。由此可见玄奘法师的翻译工夫是相当了得的。

    只能说,这是一本相当有故事的经书了。

    叶超念过了这一部《心经》,感觉要义和《清静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五蕴皆空,与清静无为,不说是意义完全一样,但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83章:道不在书,佛不在经

    (全本小说网,。)

    佛家说的五蕴,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道家还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由气生成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气万物。”

    道生一,一就是气,一气生阴阳,二就是阴阳了,然后阴阳生三才,三才组合生万物……

    叶超认为,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话,那么,很可能穷其一生,都不可能研究得完这些理论。

    所以,他得像陶渊明说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不是不求理解,而是不强求,顺其自然,能了解多少奥义就是多少啦。

    其实,书是给人读的,真正的道不在书。

    同样的,很多时候,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所以就算是天天念经也没多大用处。

    禅宗甚至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妙法。

    还有,据叶超所知,大名鼎鼎的禅宗六祖慧能和尚,根本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人。

    但他却成为了禅宗六祖!

    他,弘扬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惠能不会写字,不会读经,是《坛经》与《别传》共传的古说。

    但惠能听到《金刚经》就有所领悟;一到弘忍那就会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而从《坛经》看来,惠能对《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涅槃经》,《梵网经》都相当明了。

    所以对于惠能不识字,一般都认为难以相信。

    《别传》说:在到黄梅以前,曾到过曹溪,和无尽藏尼论究涅槃佛性的问题。又去乐昌从智远禅师坐禅。

    所以据此而又产生的解说是:因为曾经修学佛法,所以早就有修持的功夫了。

    慧能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他的父亲贬官到了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生下了慧能。

    慧能年轻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打柴卖柴来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听到买柴的客人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若有所悟,忙问客人这是什么经文,客人告诉他这是《金刚经》,弘忍大师正在黄梅东山寺给大家讲这部经。

    慧能听了,安顿好母亲,就前往黄梅拜见弘忍。

    当弘忍知道他是从偏远的新州来的时候,就故意考他:“你从蛮荒之地而来,是个南蛮,难道也想成佛?”

    慧能毫不胆怯地说:“人的出生地虽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个人的佛性都一样。人虽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听了,心中暗喜,却不露声色,让他到碓房去干活。

    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的身子轻,就在腰里绑了块石头,来增加身体的重量,这样在舂米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杠杆压起来舂下去。就这样,慧能在碓房老老实实地做了八个月的活。

    这一天,五祖为了考验弟子们禅学水平的深浅,好物色一个接班人,就让每个人写一首偈子呈上来。

    当时神秀担任上座,上座在寺院里是仅次于住持的位置。

    神秀才华杰出,大家都很服他,想着这个继承人是非他莫属了。神秀果然不负众望,写了一首偈子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被书写在墙上,虽然没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很快,这首偈子就传遍了全寺。

    弘忍看了后,对大家说:“后世如果能依照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胜的果实,你们要好好念诵它!”

    在这首偈子中,神秀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

    人的身心本来清净。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意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外在的烦恼所污染。

    要想保持心灵的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也就是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渐地觉悟。

    当时慧能正在碓房干活,听了大家纷纷念诵这首偈子,认为它还不够彻底,就让人把自己的偈子写在壁上。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见了这首偈子,惊奇不已。这首偈子说,身心都不是真实的,从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来看,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身心如幻影,干扰我们身心的烦恼更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首偈子把禅学漫长的修行过程,转化为当下的一念顿悟,说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净无染。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大师见了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头上轻轻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师父的意思,在这天半夜三更的时候来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脱下来遮住蜡烛的光,秘密地给慧能传授了禅法,并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弘忍考虑到其他弟子对这个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争执,担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让他连夜往南方走。

    弘忍说:“我来渡你过去。”

    慧能说:“迷时师渡我,悟时我自度。”

    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经成熟,心里很踏实。

    慧能遵从师父的教导,回到广东,隐遁于四会、怀集。

    十余年后,来到广州法性寺,看见寺院前挂着旗幡,有两个僧人在辩论。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两人听了,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的水平实在了得,连忙报告给印宗法师。

    印宗法师把慧能请到寺内,问:“我早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传到南方来了,莫非您就是他的传人?”

    慧能说:“正是。”然后就把袈裟和钵拿了出来,大家见了,纷纷礼拜,请求慧能说禅。就这样,慧能正式出山说禅。

    刺史韦璩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

    此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中宗遣使往曹溪召他入京,坚辞不去。

    朝廷遂下令,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惠能后来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弟子迎其遗体归于曹溪。慧能圆寂后,肉身不坏,弟子方辩裹纻涂漆于其上,形像生动逼真,现存于南华寺(即古代宝林寺)。

    神秀大师也继承了五祖的教法,化行于北方,世称北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