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始皇圣剑-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算是一个讲得通的理由,毕竟家国安危之际,江湖人士每每敢于担当。若有人知道赵善循欲要领兵撤回京师去帮赵思燕达成企图,也有可能出现这样暗中行刺的现象。但裘光寒却困惑的摇摇头,毕竟江湖人士并无太多保密意识,若果他们知道了这样危险的事情,早就在江湖上传的沸沸扬扬了,却为何赵善循死后依旧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消息?而且朝廷还按照极高的标准对其进行加封追谥,其后人也多得恩泽。
“这个人不愿赵善循成事,但又不想所有事情都真相大白,莫非他也是参与了赵思燕的计谋?”杨湛警觉道。
裘光寒深思片刻,却也没有什么答案。
“这些年老夫回想此事,一直觉得之前忽略了太多细节。”裘光寒默默说道。
“此话怎讲?”杨湛追问道。
“当时结案后,老夫一直认为是赵思燕借议和派打压方侍郎而做的阴谋,但当时朝廷却低调处理此事。虽事后在老夫与王大人的力谏下调整了许多驻军将领,但朝中见事态平息便唯有追究。这一点老夫一直想不明白,如此危险之事,朝廷为何能当作没有发生一样?”裘光寒说道。
杨湛只冷笑一声说道:“朝堂满是奸臣昏君,他们只要过得安稳日子,却哪里会去多管其他?”
裘光寒却瞪了杨湛一眼,显然他对杨湛这样评价朝堂并不满意。至少在他看来,自己起码还算一个为国家尽心尽力之人。
“奸臣之奸,不外乎是要死死守住自己利益。倘若当年金国因此事大举发兵南下,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就为这一点,他们也一定会仔细追究。但彼时权相、太师等人非但不追查此时,反而禁止我们对此发表观点,足见他们认为就算两国交战也无损其利益。”裘光寒鄙夷的说道。
杨湛明白,按照裘光寒所说,这些当朝权臣只怕是已经和赵思燕做了某项协议,虽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至少他们已经算是归附赵思燕了。这样的论断却着实听着骇然,毕竟之前郑伯梁所说的赵思燕,还是一个要托人谋取高官厚禄之人,却何来这么大的能量?
“这只是当年忽略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细节也是我最近才想明白的。”裘光寒说道。
杨湛便用心倾听起来。裘光寒于是重点将赵善循死因细细说出。原来是有人预先知道了赵善循的动作,便先发制人的将其杀死,而且时间节点卡的非常及时,恰恰就在侍郎案案发前数日而已。如此便显示在这个案件背后还有一股力量的存在,只是它只出现了一次,后面便深深的隐藏了起来。
杨湛感觉的出裘光寒所说的这股力量的神秘,因为它似乎对赵思燕的野心非常清楚,对其中关键也把握的恰如其分。他们所射出的这一箭,正好射在了赵思燕整个计划能否得以实现的要害之处。
“看来是这股力量挽救了赵宋。”杨湛惊叹道。
但裘光寒却摇了摇头,说道:“以当时情形来看,他们的这一举动确实是打断了赵思燕的计划。但他既然知道赵宋天下面临着这样的危险,却为何不揭露出来,反而任由事情随意发展?须知他此举虽然阻住了赵思燕,但金国却不见得会善罢甘休。”
“赵思燕计划不能得逞,而且赵善循也死去,就算金人南侵恐怕也不那么容易。此人会不会是判断到了这样的局势才不声张的?”杨湛问道。
裘光寒细细一想,却也觉得杨湛的分析有些道理。但就算边关守军有备,两国交兵总是代价惨重,如果能站出来揭穿赵思燕阴谋,宋、金两国岂不是可以免于一战?想到这里,裘光寒却又难以认同起来了。
“这一股力量明显不希望大宋灭亡,但又似乎期待宋金发生战事,却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心思?这才是老夫一直想不明白的地方。”裘光寒说道。
杨湛这才明白过来局势的复杂性,但当前连赵思燕都尚未查的清楚,却哪里能弄清裘光寒后面所说之人?
“也因此,老夫在侍郎案结案后坐立难安,便用职务之能私下彻查这些事情,赵善循必然是重点查探对象了。”裘光寒说道。
裘光寒于是把自己对赵善循的调查细细说来,却是听得杨湛大为诧异。因为这赵善循虽出身于将门世家,也在军中多有裙带关系,但却对一个百姓出生的赵思燕礼遇有加。
“郑大人也曾说赵善循曾私下找他给赵思燕安排官职,甚至还说军中有人称其为小将军,看来二人关系亲密非凡。”杨湛说道。
裘光寒点点头说道:“虽赵善循亲自举荐,但郑伯梁还是没有给他官位,这一点还算尽职。但若说二人关系亲密,倒不如说二人关系紧密。”
杨湛听不大懂裘光寒所说的意思,便好奇的望住了他。裘光寒便默然说道:“从老夫对其旧部进行的调查来看,赵善循在职时,赵思燕不仅可以随意出入中军营帐,甚至能左右赵善循做出一些调整。起先我以为这个赵思燕是赵善循的后人,但从其他近卫官兵描述来看,赵思燕对赵善循并无太多长幼尊卑之意,反倒是赵善循对赵思燕言听计从,处处受制于他。除此之外,赵善循还将赵思燕带在身边去各个军营结交掌权守将,须知朝廷向来警惕军队哗变,对军官往来把控的格外严厉,稍有逾矩必定大难临头。如果赵思燕是他儿子,岂不是太过冒险?”
杨湛未曾接触过军旅,自然不懂其中守则规矩,如今裘光寒罗列出来后,却也侧面佐证了他的观点。
“的确,若照裘大人所说,二人只怕连亲戚都算不上了。”杨湛困惑的说道。
“所以我才说二人关系是紧密,虽不知背后缘由是何,但赵善循却是完全听命于赵思燕的,这便是我当年调查赵善循得到的最大收获。”裘光寒郑重的说道。
杨湛听到这里便对当年旧案有了一个彻底的了解了。无论是之前的郑伯梁,还是当下的裘光寒,他们的话中都无一例外的证明赵思燕是一个比赵善循能量更为巨大的人,同时也更加坐实赵思燕私自召来金使,妄图两国生乱从中渔利的野心。
但裘光寒接下来的话又让杨湛有些失望起来。因为他告诉杨湛,这个赵善循并无子嗣后人,当年的一干旧部也在方案爆发后七零八落,只怕难以找到什么线索能进一步追查下去。
二人这般一番详聊,天色也渐渐暗淡了下来。杨湛虽已无什么可问,但见这裘光寒一把年纪尚且自己亲自烧炭取暖,却也是心中感怀不已。
“裘大人一生为国出力,想不到老来却这般凄凉。”杨湛默默说道。
裘光寒却不以为然的答道:“老夫自食其力,却有何凄凉可言?虽每月有少许斗俸,但老夫有手有脚,生活尚能自理,便将之捐赠了出去。”
杨湛这才觉得眼前这位神情严肃的老人是如此的可敬可佩,并对他恭敬一辑的说道:“晚辈初来庄园之时,见这府第如此阔绰,还差点以为……直到进来见到里面情景才知道裘大人乃清廉官吏。”
裘光寒却白了杨湛一眼说道:“老夫为官一生,未取半毫非分钱财。这宅院虽是祖上传下,但老夫早年忙于职务,并未打理,如今老了也不想再破费些钱财去修葺。”(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百七十六回 恍然大悟
(全本小说网,。)
杨湛见裘光寒说的豁达,对他的钦佩也更深了一层,便起身上去帮他烧起火盆中的木炭。但裘光寒却忽然想起什么来,便若有所思的望了杨湛一眼后问道:“当年主审之人皆知方侍郎案乃冤屈之事,遂对此事三缄其口。如今这些人大多归隐,你却如何得知我们的下落?”
杨湛于是把黄山自在客陶雍的事情说了出来,但裘光寒听着听着却陷入到一阵沉思之中。
“看来此事还没有完结呀。”裘光寒平静的说道。
“裘大人是指什么?”杨湛追问道。
“你可知道当年朝廷为何指定我们四人来主审此案?”裘光寒却反问道。
杨湛摇摇头,朝局之事岂是他一个平头百姓所能知晓的?裘光寒于是将背后缘由说了出来,原来朝廷早已确定方侍郎非死不可,便派一些听话的官员来走个过场。但当时权臣却从中周旋,硬是将几个眼中钉列到名单之中。敢于冒死进谏的裘光寒和王钟吕当然算是他们眼中难缠之人,而虽被罢黜仍旧嘴硬的叶鼎臣更是如此。至于郑伯梁,虽无上述人等刚烈,但其不选边站队的立场却也为权臣所不容,于是也莫名其妙的被牵扯进来。原本简单非常的一件事情,经过他们的周密安排后,竟然变得离奇复杂。
“权臣知道侍郎案乃棘手案件,若顺着他们的意思开展,就极有可能遭到军中正直人士报复;若不顺着办的话,则必定惹来龙颜大怒,却是无论怎么做都等同于置身火烤。”裘光寒说道。
“原来诸位大人还有这般苦衷,可我一开始却还以为是你们设局陷害了外祖。回头想来,真是惭愧。”杨湛说道。
但裘光寒却似乎并没有听杨湛说话,反而继续自顾自的讲到:“当年因叶大人也意识到事情可能会有这样的结局,但他不仅刚正之人,还多有担当,便一人揽下事情强行去面圣,随后便被罢黜流放岭南。可以说是叶大人凭一己之力将我们三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因为这样一来,士兵看出了我们已经尽力,便不会再针对我们;而陛下大怒,要责罚也只能责罚叶大人一人而已。”
杨湛听完裘光寒的诉说,才知道这四位主审官员皆是被人利用,却绝非陶雍所讲的那样是他们百般设计陷害了方万里。可陶雍为何非要一口咬定是他们在诬陷方侍郎呢?
“陶雍只不过是当时权臣让赵思燕招募的一个江湖刺客,他岂能知晓这么多内情?另外,我与陶雍素不相识,更无任何冤仇,他为何要一起贬损我们四人?看来只怕是那些人见不得我们善终,想借你之手除掉我们吧。”裘光寒说道。
杨湛不禁心中一紧,脑海里随即翻转起之前与陶雍交谈的情景,却发现无论是郑伯梁,还是裘光寒皆不见得是他所说的大富大贵纵情享乐之人。如此看来,陶雍当日所说必定有失偏颇。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真是像他说的那样只是见不得幕后真凶颐享天年,那这一切明显又都说不通。因为这四位主审官员只是朝廷指派来做个样子的,却无论事前事后都不与陶雍等江湖人士有交集,他又如何对这些人了解的那么详细,甚至连归隐后的落脚处都一清二楚?
陶雍这样做很明显是要杨湛和这些当年主审侍郎案的官员起冲突,但他却低估了杨湛的对旧事的了解。如果杨湛只仅仅认为这是一件单纯的党派纷争,想必上去就会一刀杀了郑伯梁等人,但自从赤霄观与傅三思交谈后,杨湛已经渐渐认识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此,他岂会对经手此案的故人轻易下手?
但陶雍是当年派去刺杀方万里的江湖人士之一,事后也曾被人连番追杀而苟延残喘。如今摆明是权臣要对裘光寒他们赶尽杀绝,按理说陶雍应该不会再去帮那些权臣才对。
难道这些权臣后来又收买了他?这样的念头在杨湛心里转了一下便打消了,道理非常简单,陶雍是知道当年旧事之人,那些人自然不会让他留在人间。如果不是这样,那只有一种情况能够解释的通,便就是当日在黄山所见并非陶雍,而是有人刻意扮作他的模样。
杨湛如此一想,心头忍不住警觉起来。从这件事情来看,很明显是有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和动作,并精心布置以引导他入局。如果杨湛果真照着陶雍所说去办,在确定这些人当年给外祖定罪后便必定将其悉数杀死,如此岂不离真相越来越远?
但杨湛却忽然欢喜起来,因为他明白,会这样做的人必定是不希望他找出真相之人。如此推算下去,这背后之人便只有权臣和赵思燕了。但权臣这样做的可能性却比赵思燕要小,原因非常简单,杨湛区区一介布衣,纵然武功再了得也敌不过京师十万铁骑,他们若要除去杨湛,只怕根本不需要绕这么多弯子。
而赵思燕却不同,当年事情失败后肯定隐藏与某处周密规划,意图东山再起。但他当年擅自招来金使使得局势复杂化的举动早已令朝廷气愤,如果杨湛因为查探旧案而找出他来,再将其公告天下,只怕全盘计划都又要落空。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却疏忽了两点非常关键的细节变化,第一是杨湛在去庐陵之前刚刚获悉当年外祖父的冤案另有隐情;第二便是裘光寒当年曾暗中查探赵善循。如果他发现了前一点,必定要想办法杀掉杨湛;若他要知道了后一点,必定会早早除去这些归隐官员。
至此,赵思燕还活着的事情就不再是一个推断,而是真实存在了。但杨湛还有一点想不通,赵思燕如何得知自己就是方万里后人的呢?毕竟这一切的后续动作都需要以此为基点来开展,而事实上知道此事的人却并不多。
在这一点上,裘光寒的经验倒是帮了杨湛一把。他详细询问了杨湛来此之前的遭遇,最后凭着直觉说道:“他必定是在你去了临安城之后才掌握了你的身份的。”
杨湛于是想起自己去临安城祭拜外祖故宅的事情,难道是那老翁走露了消息?但那老翁看起来并不像奸诈之人,应该不会将此事张扬出去。
在这一点上,杨湛虽然一时没有头绪,但至少可以确定赵思燕或者他的眼线就在临安城出现过。
“若赵思燕果然就在临安,那么这个陶雍就必定是假的了。”裘光寒果断说道。
杨湛此刻也猜到了,因为临安城离黄山太近,如果陶雍还在,必定早就被他除掉了。杨湛这才后悔当时为何没有想到这一点,但当时的情况却是他对整件事情尚未完全了解,甚至不确定赵思燕是否还活着,就算他知道了这些,也一定无法察觉赵思燕在临安出现的情况,如此又能再问陶雍什么呢?
天色已经彻底的黑了下来,杨湛也必须离开了,但裘光寒却忽然说道:“当年王大人与你外祖也算至交,杨少侠若要去姑苏找他,切莫要因他查办了方侍郎而心中怨恨,他也是身不由己的。”
其实事情至此,已经基本明朗,后面的王钟吕和叶鼎臣见或者不见都已不重要了,但既然裘光寒说这个王钟吕与外祖父是好友,何不见上一面问些外祖生前事迹?何况滁州与姑苏也不算遥远,去一趟却也无妨。
“裘大人放心,杨湛并非鲁莽之人,如今听到你与郑大人倾诉,我已知道当年旧事与你们无关,自然不会对王大人胡来。”杨湛说道。
裘光寒却面色黯淡下来,良久才说道:“想我裘某一生遵循忠义为本,却在方侍郎一案上昧心处事,杨少侠这句与我们无关老夫却是万万不能承受的。”
杨湛只得好言相劝一番,裘光寒见杨湛并不责怪自己,心里这才踏实许多,便对着杨湛说道:“老夫平日并无多少友人,这姑苏王大人便算得其中一个,只是我现在年事已高,恐怕有生之年都无法再见他一面。如今年关将近,杨少侠既然要去找他,可否帮老夫带一些礼品送去?”
裘光寒字字句句皆流露真挚情感,杨湛岂能不为所动,便都一一答应下来。便见裘光寒叫来下人,将新近采购的几盒糕重新包裹一番后才交到杨湛手中。杨湛虽知这些糕点并非什么贵重之物,但裘光寒却如此用心的让他带去,足见其中深情厚谊。
杨湛于是拜别裘光寒,便领着花玲珑找客栈投宿去了。窗外风雪交加,但杨湛心中却说不出的激动,因为此番见过郑伯梁与裘光寒后,他不仅彻底弄清了外祖冤案的原委,还发现了赵思燕的下落,如此便离报仇雪恨又更近了一步。
一夜大雪之后,整个滁州都隐没在厚厚的白雪之中。人迹罕至的东去道路上,两行深深的马蹄印整齐的延伸到了尽头,待阳光缓缓消融积雪之时,却有另外一个人出现在了裘光寒的府外。
此人正是宫本仲义,他在杀了郑伯梁后便急急赶赴滁州,按照计划,他是要在杨湛进来之前杀死裘光寒的。但不料杨湛离开庐陵后一心急着从裘光寒那里打听出赵善循的消息,竟然快马加鞭的连夜赶来,却比他预计的时间早了一日。只是这一些,宫本却全然不知,照旧进去找到人后便一刀了结性命。(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二百七十七回 冤家路窄
(全本小说网,。)
杨湛觉得事情正一步步浮出水面,余下心思便全部放在如何挖出这个赵思燕上面来。只是此行既然答应裘光寒送礼给王钟吕,那所有的事情便要等去完姑苏再说。
杨湛的心情于是如雪后晴天般好转起来,便放缓马蹄等着花玲珑一并前行。见着二人手提礼物,一路有说有笑,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一对新婚燕尔呢。
却在二人悠闲进发之时,道路那头却迎面走来一个拄拐之人,却不正是武林大会上遭周铉同暗算的胡半翁吗?在武林大会上他也曾谴责杨湛是嗜血狂魔传人,如今见了,自然不会有什么招呼可言。
杨湛于是和花玲珑视若无睹的走了过去,但不料胡半翁却铁杖一横的阻挡在了二人面前。
“杨湛,我们找你找的好辛苦,想不到在这里遇到你了。”胡半翁怒喝道。
杨湛勒住马儿,只冷冷的回复道:“可我并不想找你,让开。”
但胡半翁却铁杖一挥,却朝着杨湛急攻而来。他这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击实在太过突然,杨湛只得横刀奋力一格。胡半翁原本有伤在身,如今再承受杨湛泰山压顶般的重击,却哪里吃得消?
只听得一声沉闷之响,胡半翁的铁杖便脱手跌落在地,其人也踉踉跄跄的被震退到几步之外。
杨湛见他不堪一击,便收起刀策马绕行过去。但胡半翁却执意要和杨湛拼个你死我活,便捡起雪地上的铁杖朝着杨湛坐下马蹄扫去。
杨湛虽不想和他纠缠,但倘若坐骑被胡半翁铁杖扫到,必定非死即残,这样的话以后还如何南北走动?只见杨湛反手劈出两掌,两道迅猛的刀锋便直奔胡半翁双臂而去。却听得胡半翁一声惨叫,手中铁杖又脱手跌落在地上了。杨湛放眼望去,却见胡半翁一脸痛苦之状,双臂更是垂垂滴血,直将脚下一圈雪地染作鲜红。
杨湛有些好奇,因为自己刚刚所使用的掌刀并未用尽全力,为何却仍能将他伤的如此重。杨湛只道这是胡半翁在武林大会上受了重伤,只怕现在还未能痊愈,所以根本受不了任何攻击。
杨湛于是急急跃下马来,便欲过去查探胡半翁伤情。但胡半翁却再度摆出发招架势,根本不许杨湛靠前半步。
“杨湛,你作恶多端,我今日拼了这条老命也不会让你好过。”胡半翁高声喝道。
杨湛却以为胡半翁说的是自己师从狂刀老祖旧事,毕竟在武林大会上杨湛因为这一点曾多遭他人鄙夷,于是便愤怒的说道:“哈哈,我杨湛只做自己私事,也算作恶多端?就凭你也想难倒我?”
胡半翁见杨湛这般狂妄,更是怒不可遏,便再度捡起铁杖要朝杨湛攻来。只是胡半翁双臂前般被杨湛所伤,如今连这铁杖都举不起来,却又如何能再去伤了杨湛?
杨湛见他再无法发招,便冷冷说道:“你有这力气还不如留着去找大夫。”
说罢,杨湛便策马继续前行。
胡半翁只能眼睁睁看着杨湛离开,唯有对着他背影破口大骂起来。但杨湛却不理会这些,反而与花玲珑继续朝姑苏方向奔去。
人激动的时候,脑袋里往往固执着一个念头,但当冷静下来之时,却时常会有别样发现。胡半翁在半道上骂了半天,却也算消了不少心头之气,这才发觉杨湛并无要取自己性命的意思。如此做法却哪里像那个血洗剑门,残杀高僧的恶徒行径?
但胡半翁这般稍稍起疑后又转念过来,杨湛刚才不是亲口承认了自己作恶多端的事实吗?他不杀自己,却急着赶路,只怕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如此一想,胡半翁却心头着急起来,因为杨湛所去淮东方向,正是此时关中群雄返程的必经之境,难道他是又要对哪位武林人士下手?
胡半翁只恨自己没有千里传音之能,否则便可广告群雄让他们避让开来。人命关天,胡半翁于是朝着杨湛去向急急追去,但他这番受伤后早已流血过多,便迈不出几步就栽倒下去了。
胡半翁倒在雪地里爬不起来,只希望能有一路北去的侠客经过此地,好将杨湛动向告知与他们。却不知等了多久,胡半翁见得一个手执双刀的男子循路而来,这个人正是钟星汉了。
胡半翁虽不认得他,但见他一身江湖人士装扮,便急急大声召唤了起来。钟星汉上前一看,却是说不出来的喜悦,因为他在这条路上等胡半翁许久了,此番见他受伤在此,难怪未能按预计时间过境了。
“你可是铁杖胡半翁?”钟星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