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001年,在遭遇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航空业是受害最深的传统“惨”业。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立刻陷入巨额亏损;而经营绩效最卓越的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虽然也出现获利衰退,但至少仍持续赚钱(请参阅表51)。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身为经理人,即使遭遇外在不可抗拒的重大变故,也仍需交出具有稳定性的成绩单。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人就像《新约圣经·马太福音》里的主人(请参阅第二章),必须有效率地分配有限的资金。但是想要正确地分辨“善仆”与“恶仆”,则需要正确的绩效评估工具,而利润表最主要目的就是提供绩效评估的功能。
本章首先介绍利润表(也称损益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其次以沃尔玛公司2006年的利润表为范例,说明常见会计科目的定义。接下来,笔者以沃尔玛相对于Kmart、戴尔相对于惠普的部分财务比率,说明利润表与竞争力衡量的关系。最后,本章以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子,介绍中国大陆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的特性,并补充部分重要的、但未出现在沃尔玛利润表中的项目。
看看世界第一商家沃尔玛的利润表(1)
具备了会计的基础知识后,让我们进一步检视沃尔玛的利润表。
利润表的最基本概念是“会计期间”(accounting period)惯例。由上一章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沃尔玛的会计年度即为当年的2月1日到次年的1月31日。
以下依沃尔玛利润表各会计科目出现的顺序,提供简单的介绍(请参阅表52):
收入(revenues)
一般指企业营业活动所提供的劳务或商品收入。沃尔玛主要的营业活动是销售商品,因此销售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净销售( sales)
净销售=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销售折扣
“销售退回”是指因卖出的商品有问题,被客户退货的金额;“销售折让”是指卖出的商品有问题,客户要求将售价降低、退还部分货款,由此产生的收入减少金额;而“销售折扣”则是指销售时希望买方早点支付现金而给予折扣,因此导致收入减少的金额。2006年沃尔玛的净销售高达3124。27亿美元。
其他收入(other revenues)
除了出售商品的收入外,沃尔玛还有利息、租金等其他收入。2006年,沃尔玛其他收入只有32。2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1%左右,可见沃尔玛是十分专注于本业的公司。
成本与费用(costs and expenses)
在营业活动中,公司提供劳务或商品的相关成本。
销售成本(cost of sales)
是指当期出售商品的进货成本。2006年,沃尔玛的销售成本高达2403。91亿美元,占总营收(即营业收入)的76%左右,是最重要的成本项目。
销售成本的计算因存货评价制度的不同,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例如沃尔玛的存货主要以“后进先出法”来计算,假设最后购买的存货会最先销售出去,因此利润表上认列的销售成本是按照最近的进货价格核算的。
……
营运、销售与管理费用(Operating;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指除了销售成本之外,营运销售(如运输成本、广告费用等)及管理费用(如水电费、管理人员薪资)等项目,统称为“营业费用”。2006年,沃尔玛的营运、销售与管理费用为567。3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8%左右。
营业利润(operating profits)
销售毛利减去营业费用就是营业利润,它表达公司整体营运活动的利益,但不代表公司年度的总利润。2006年,沃尔玛的营业利润为185。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5。9%。
利息费用(interest expense)
指沃尔玛短期商业本票及长期负债等产生的利息费用。
所得税费用(ine tax expense)
指沃尔玛预估当年美国境内及国际商业活动的所得税费用。
少数股东损益(minority interest ine)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子公司股东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部分,称为少数股东损益。2006年,沃尔玛扣除的少数股东损益(少数股权百分比×子公司当年的损益)只有3。24亿美元,表明沃尔玛拥有子公司绝大多数的股权。
继续经营部门净利(profits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
是指营业利润减去利息、所得税费用和少数股权利益后的净利润。2006年,沃尔玛的继续经营部门净利为112。31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公司核心事业的获利衡量,也是绩效评估的重点。
停业部门净利(profits from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公司因特定因素将部分业务或某一部门停止营运,称之为停业部门。所谓的停业部门净利,是指当年度停止营业的部门,在该年度所产生的营业净利润。假设2006年8月31日时,沃尔玛决定男装部门停止营运,则男装部门在2006年2月至8月的营业净利润,即为停业部门净利。
净利润( ine)
一般又称为“纯利”或“盈余”(earnings),在非正式用语中也常被称为“底线”(bottom line,因为在利润表底部)。净利润是收入减去所有费用的剩余,也可分解成继续经营部门净利与停业部门净利的加总金额。2006年,沃尔玛的净利润为112。3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3。6%左右,相当的“薄利”。
每股收益(earnings per share,简称EPS)
它是衡量企业获利常用的指标,每股收益=(净利-优先股股利)÷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沃尔玛2006年的每股收益为2。68美元。
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
2006年,沃尔玛的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为41。83亿股。如果在会计年度中增发新股或配发股票股利,会造成流通在外股票数目的变化,因此需要计算平均的流通股数。
举例来说,假设2007年1月1日时,某公司流通在外的普通股为5000股,7月1日发行新股3000股,总流通股数成为8000股,则2007年的平均流通股数为6500股(5000×612+8000×612=6500)。
每股现金股利(Dividends per mon share)
每股现金股利=该年度现金股利÷平均流通在外股票数量。沃尔玛2006年每股现金股利为0。6美元。
在利润表中看出企业竞争力(1)
以下将借由沃尔玛相对于Kmart、戴尔电脑相对于惠普科技利润表的比较,探讨许多与竞争力相关的管理问题。
由营收及获利持续增长看竞争力
沃尔玛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它持续增长的动力,而营收获利的增长动力来自新店的不断拓展,同时也能维持旧店营收获利的合理增长。1971年,沃尔玛在美国境内只有24家店;2006年则增加到3800家店,平均每年开设107家。沃尔玛的国际展店行动开始较晚,1993年在美国境外只有10家店,到了2006年则增加到2285家店,平均每年开设175家。这几年沃尔玛在欧洲开店的策略有所修正,由于欧洲市场较为成熟,加上许多环境保护的限制,目前沃尔玛以购并既有的欧洲通路商为主,不再倚赖自建卖场。因此每一次成功的购并案,都造成开店数的剧增。
随着快速展店,沃尔玛的营收急剧增加,由1971年的440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124亿美元(请参阅图51);沃尔玛的获利也由1971年的20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12亿美元(请参阅图52)。自1971年至2006年,沃尔玛的平均销售增长率为31。2%,最高曾到达77%;从1996年至2006年,沃尔玛的平均销售年增长率约为13。4%,最低为2006年的9。5%,已有持续减缓的趋势。在如此快的展店速度下,如何做到增长而不紊乱,这有赖于沃尔玛妥善控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增长(即所谓的营运资金)。自1971年到2006年,沃尔玛的年获利增长率平均约为27。4%,最高曾达119%,唯一一次的获利衰退是1985年的-27%。
分析沃尔玛的利润表时,必须特别注意一点,假若展店无法带动总体营收增长,或营收增长无法造成获利增加,那么沃尔玛的营运就不正常。
通常我们也会看沃尔玛的旧店营收是否能保持持续增长,若出现新店稀释旧店营收增长的情形,便必须提高警觉。沃尔玛的营收增长主要分两个阶段:1971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为沃尔玛的稳定增长阶段;1995年后,沃尔玛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沃尔玛未来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上业务的拓展(购买土地、店面、设备等)。
相对于沃尔玛的营收与获利持续快速增长,Kmart的营收自20世纪90年代起呈现增长与衰退夹杂的不稳定状况,2000年起因关闭亏损店面,营收更逐年衰退(请参阅图53)。由于关店及营收衰退,Kmart的获利自2000年起也呈现连年亏损的局面(请参阅图54)。2002年更出现高达32。62亿美元的巨额损失。由此可见,长期稳定的营收及获利增长,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具体表现。
2004年11月,Kmart收购了美国Sears零售集团,成为美国第三大零售业者,我们从图53和图54中看到, Kmart的营收和净利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可见它的经营情况在逐渐地转好。未来,则要持续注意Kmart能不能维持稳定的增长了。
由每人营业额增长看竞争力
持续的营收增长,是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以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家得宝(Home Depot)(主力业务是家庭DIY用品)为例,营收增长是家得宝经营的重点,它更以每人所创造的营业额,作为公司绩效衡量的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的引导下,家得宝认为员工应该在第一线协助顾客购物,增加每个员工创造的营业额。顾客为了结账而大排长龙,对公司与顾客都没有附加价值。因此,家得宝在零售业中率先采用“自助式结账”(顾客自行挑选商品并至无人柜台刷信用卡结账),目前每年以自助式结账完成的交易约1。2亿美元,已有1272个卖场采用此结账方式,在节假日可以使平均结账时间减少约40%。家得宝也十分重视购物环境的改善,近几年积极进行店内改装(加强灯光照明、更新货物陈列方式、加强标示的明确性等)。家得宝衡量装修后的卖场销售区,较未装修前销售额增长40%。
由家得宝的这些作为,可以看出它十分强调以财报数据作为内部管理的参考;而每个员工创造的营业额,更可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沃尔玛的成本控制
沃尔玛创办人沃尔顿认为,达到顾客满意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价廉物美,也就是“每日低价”(everyday low price)。因此,沃尔玛成本控制的能力,是其竞争力的核心。
如何衡量成本控制的能力呢?以零售业而言,不外乎采购得便宜,销售和管理费用低。可惜的是,通过利润表上的数字,无法直接看出沃尔玛的采购成本是否低于Kmart。例如1995年至1999年之间,沃尔玛的销售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80%,而Kmart为78%(请参阅图55)。这个比率不能直接用来比较二者采购成本的差异,理由是沃尔玛的采购成本可能比Kmart低,但是因为定价比Kmart低,所以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反而较Kmart高。事实上,如果由毛利率(毛利÷营收)的变化(请参阅图56)来看,沃尔玛在20世纪90年代的毛利率低于Kmart,反映了沃尔玛以“低毛利率”作为竞争利器的策略。此外,沃尔玛的毛利率从1970年的27%左右,一路下降到20%左右,变化相对较为稳定;在1998年以后,Kmart的毛利率快速下跌,显示它的竞争力大幅滑落。
很明显地,与Kmart相较,沃尔玛的相对竞争优势清楚地表现在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销售和管理费用÷营收)低上。自20世纪90年代起,沃尔玛的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维持在总营收的15%至16%之间(请参阅图57);而Kmart的比率最低大约为18%,最高可达到24%。在利润微薄的通路业里(净利率3%至4%),销售和管理费用最高可高出对手5%到6%的窘境,让Kmart注定只能处于挨打的局面。
规模经济的优势,让沃尔玛可以因为大量采购而买得便宜;严格的成本控制,则让沃尔玛的经营效率领先业界。然而,沃尔玛由上市到现在,利润率(净利÷营收)几乎都在3%至4%之间(请参阅图58),近年来更是十分稳定地逼近3%,这种“微利化”的策略,让对手感受到强大的压力。相对于沃尔玛稳定的利润率,Kmart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的利润率都低于沃尔玛,2000年后更出现了巨额的损失。
沃尔玛以“成本领导”(cost leadership)作为主要竞争策略,“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则是另一种重要的竞争策略。不同的策略定位,在利润表上显示的数字通常大不相同。例如全球知名的消费者精品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2005年集团毛利率高达64%以上,显示消费者认同其产品相比其他品牌具有高度差异性,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但是在消费精品的经营上,营销管理费用往往十分昂贵,占其营收44%以上,因此,路易威登集团(LVMH)的纯利率只有12%左右,比毛利率低了许多。又如台湾华硕电脑的主机板素以高品质著称,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利润表上的则是高达30%左右的毛利率。因此,毛利率的或高或低,是衡量企业采用“差异化”策略是否成功的良好指标。
……
透视资产周转率背后的玄机
零售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即是利用资产创造营收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资产周转率”,定义为:营收÷总资产(总资产可定义为“平均资产”或“期末资产”)。
沃尔玛的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的资产周转率曾高达4至5倍,近10年渐趋稳定,大约在2。5倍左右,几乎都高于Kmart(请参阅图510)。
沃尔玛表面上看来稳定的资产周转率,若将它拆开为“流动资产周转率”(营收÷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营收÷固定资产),我们会发现非常不同的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期,沃尔玛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约有5倍;在2006年,它已经高达7倍,呈现一路上升的趋势。相对地,沃尔玛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却由20世纪90年代的6倍左右,一路下滑到2006年的3。3倍(请参阅图511)。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稳定的资产报酬率,原来是两股相反力量互相抵消的结果。为什么固定资产周转率会不断下滑?财务报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公司内部更精细的资料来分析。
例如,这种固定资产周转率的不利发展,可能是卖场单位面积创造的营收下降所致(即所谓的“平效”降低),也可能是购买每一单位卖场面积的价格不断增高所致(例如在欧洲购并其他卖场的成本相当昂贵)。不断地解析一个现象以求得答案,是进行竞争力分析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
在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是存货,因而如何将存货快速售出,是沃尔玛非常重要的能力,“存货周转率”便是衡量此能力的常用指标。存货周转率的定义是:销售费用÷期末存货金额(或销售费用÷平均存货金额)。存货周转率越高,代表存货管理的效率越好,可以用较少的存货创造较高的存货售出量(以销售费用代表采购成本)。在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沃尔玛的存货周转率约在4倍到5倍之间(请参阅图512)。1995年之后,则由5倍增长到目前的8倍左右。相对来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迄今,Kmart的存货周转率大约在4倍到5倍之间,明显落后于沃尔玛。
戴尔电脑的竞争力
自成立以来,戴尔一直是个激进的价格破坏者,运用直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以不断降低售价来刺激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如果比较戴尔与惠普的成本结构,两家公司的相对竞争力就一目了然(请参阅图513)。戴尔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率,由1994年的15%左右,一路下降到2006年的9%;在同一时期,惠普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则由25%降到16%左右,虽然有显著进步,但仍旧比戴尔高出近7%左右。在净利率不足6%的个人电脑产业,这种成本结构的劣势,让惠普的竞争力落后于戴尔。
每股收益的迷思
每股收益是否愈高愈好?通常每股收益高代表公司获利能力良好,的确是个正面的现象;若每股收益逐年下降,则代表公司获利跟不上股本增加(如配发股票股利及员工无偿配股)的速度。然而,通过配发股票股利或股票分割(stock split,例如1股变成2股)使每股收益下降,有时是为了使每一股股价降低,提高股票的流通性,未必是获利衰退。
此外,过度注重每股收益也可能有负作用。例如为了使每股收益维持在高档,当净利增长时,刻意控制流通在外股数(亦即控制股本)不增长。然而,当企业不断成长时,负债也通常会一起增长(尤其是流动负债)。如果企业没有非常好的获利,使保留盈余与股东权益也跟着增长,利用控制股本追求每股收益的增长,可能使负债相对于股东权益的比率偏高,进而造成财务不稳定。
在投资决策上,每股收益常与“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 PE ratio,指股价和每股收益的比率)搭配运用,以决定合理的股价。例如预期的每股收益为4元,而合理的市盈率为15,则合理的股价为每股60元(4×15),只有在股价显著低于60元时,理性的投资人才会愿意购买股票。巴菲特强调要拿捏至少25%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也就是说,合理股价为60元的股票,只有在市场股价为45元(60×0。75)以下时才值得投资,预留可能因误判投资价值造成的风险。
运用每股收益进行投资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
1。 过分高估未来的每股收益:保持每股收益的持续增长十分困难,当利润表显示当期亮丽的每股收益时,往往是该公司或该产业景气的顶点,未来每股收益会由盛而衰。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发生在钢铁、半导体及塑化等景气循环型产业。
2。 未能注意市盈率持续下降:当一个公司未来获利增长的速度变慢、经营风险增加,或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上升(如面临战争),其对应的市盈率便随之下降。例如台湾电子产业的平均市盈率,1995年至2000年间为20倍,目前已下降到10倍左右,主要是因为产业日益成熟、增长速度降低所致。
中国大陆公司利润表介绍:苏宁电器
除了了解世界最大的零售通路商沃尔玛的利润表之外,现在我们也来看看中国大陆大型家电连锁业苏宁电器的利润表。
2004年苏宁电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连锁市场中,苏宁电器在2006年中报的门店有286家,较2005年底的221家又有大幅的增长。就像前面提到的沃尔玛靠着快速的展店获得大量营收一样,苏宁电器的主营业务收入约有人民币159亿元,较2004年增长约75%,主营业务利润约15亿元,年增长率也大约为74%,主要原因是连锁店数量的增加、纵向和横向市场布局的逐步深入、连锁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完善以及既有连锁店逐步趋于成熟,使得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表54是苏宁电器2005年的利润表,它的格式和先前介绍的沃尔玛的利润表也很相似。此外,我们可以从公司每年发布的年报中,获知许多和公司经营状况及财务相关的数据和资讯。
苏宁主要的营收是来自空调和黑色电器的销售,共占总营收约45%,然而毛利率较高的是数码产品及IT设备,约有15%。我们除了要知道一家企业的营收主要产生自哪些产品外,还要了解哪些产品会帮企业赚钱。
另外,如果分地区来看苏宁电器的营收,华东就占了总营收的约54%,显示苏宁的主要经营区域是在江苏附近的一级城市,例如南京和上海。就像看沃尔玛的利润表一样,我们也要考虑来自同业大规模开店的竞争压力状况、城市市场的饱和度等因素。在快速展店的同时,营收是等比例地增长呢?还是店开得越多产生的成本越高,反而使得单店的利润越来越少?
另外也要和大陆大型家电连锁业另一巨头国美电器相比较。国美在2006年中报披露的门店已有334家,在11月与永乐合并后,门店数更将大幅提升。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中,国美营收大约17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约16亿元,都和苏宁相去不远,销售品类主要也是影像产品和空调等家电,可见与苏宁竞争激烈。国美整体的毛利率约9%,较苏宁的14%低,显示国美低价竞争的策略可能比苏宁更凶悍。按地区收入贡献来看,国美主要的营收也来自一级大城市,北京、天津、深圳及广州共占全部收入的50%。另外,在大量增设门市及扩充零售网络的同时,也会增加大量的营销费用等支出,苏宁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比率为11。6%,国美则为8。3%。就像沃尔玛和Kmart在如此低毛利率的产业型态下竞争一样,我们可以发现国美以较低的营销费用使得利润率能有4。3%,而相对地苏宁的利润率只有2。2%,由此可以看出,国美目前似乎较占优势。
面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与竞争力
获利是企业经营绩效的最重要衡量指标,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