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论辩胜术-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程师这里巧借对方问话,一举便击中了对方的要害。
要用好借言答辩术,就必须善于捕捉对方可资借用的话语来为我所用。又如:在捷克人居住的某城里住着兄弟三个——三个年轻的商
174
。
461。论 辩 胜 术
人。有一次他们三人准备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他们就把钱交给了一个诚实的农民保管,并且说定:只有他们兄弟三个一起来取钱时,才能把钱交还。
他们到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生意,陆续回到了家里。
然而老三先来到农民这儿,施展种种骗术,拿了钱逃走了。老大老二知道后,气得要命,就告到了法院。法官判决要农民赔钱,不然就要他拿出全部家产作抵押。
农民心里难受极了。
一个邻居见此情形,对他说:“你不用怕,我去法庭为你辩护。”
农民、商人各自带着自己的辩护人来见法官。商人的律师紧紧扣住原来的约定坚持要农民赔偿钱财。这时,农民的辩护人站起来说:“法官先生,商人的钱就在农民的口袋里,他可以马上还给他们,只是他们之间有这么一个约定:只有他们兄弟三人一起来的时候,才能把钱交还。这样吧,让他们兄弟三人一起来,他们马上就可以把钱取回去。”
法官要老大、老二去找老三,而老三早已无影无踪,两个商人什么也没捞到。
农民的邻居巧借对方的话题:只有三个人一齐来,才可以把钱交出来,而现在只来了两个,当然也就不必把钱拿给他们。就这样,农民打赢了这场官司。在这种情况下,巧借对方论题进行反驳不愧是一种有效的致胜方法。
175
论 辩 胜 术。
561。
幽默答辩
幽默答辩术就是以轻松愉快的态度,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进行论辩的方法。
幽默具有愉悦性功能。
在论辩中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能激起人们的愉快感,创造一种对我们有利的论辩氛围。比如:有一次,唐明皇和诸王(汉以后,“王”为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号)在一起宴饮。宁王吃饭时,不小心,险些咽到气管里,食物喷出来,喷到皇帝的胡须上。宁王又吃惊又惭愧,不胜惶恐,吓得直哆嗦。黄幡绰见状,说:“这不是咽错了。”
“是什么呢?”皇帝问。
“是喷帝。”
黄幡绰利用“喷嚏”与“喷帝”同音,说了一句幽默风趣的话,把皇帝逗得哈哈大笑起来,紧张的气氛一下子便缓和下来。
幽默还具有柔化功能。有时恰当地运用幽默答辩术,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能使对方在忍俊不禁之中,消除对抗情
176
。
61。论 辩 胜 术
绪,有利于我们取得论辩的胜利。
下例中的邢进士便是如此。
古时候,有一位姓邢的进士,身材矮小,在鄱阳湖遇到强盗。强盗已经抢了他的钱财,还打算杀了他。正要举起刀时,邢进士以风趣的口吻对强盗说:“人们已经叫我邢矮子了,若是砍掉我的头,那不是更矮了吗?”
强盗不觉失笑,放下了屠刀。
面对凶恶的强盗,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与之锋芒毕露地进行争辩,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而邢进士巧用一句幽默的话,却令强盗哑然失笑,放下了屠刀。
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机智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论辩赛中更是一种强有力的论辩武器。比如,在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关于“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的辩论中,反方复旦队代表有这么一段辩词:“在孔子时代也有歪风,正所谓歪风代代都有,只是变化不同。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齐国送来了一队舞女,鲁国的季桓子马上‘三日不朝’。而对这股纵欲主义的歪风,孔子抵御了没有呢?没有,他带着他的学生‘人才外流’去了。
(笑声、掌声)这能叫抵御‘西方’歪风吗?“
这段辩词巧妙地古今连用,以纯粹当代的“抵制纵欲主义歪风”之语来统领孔子离开鲁国这个本来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切题而有新意;“人才外流”一语更是神来之笔,勾画了儒家面对“东方歪风”手足无措的窘态,且由于台大队在
177
论 辩 胜 术。
761。
前一场比赛中辩论的主题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人才外流能否抑制,因而取得了极好的论辩效果。
在论辩赛中,幽默答辩术可以创造赛场气氛,使观众和评委认同自己的观点,倾向于自己一方;当场内气氛转到有利于自己一边的时候,又可以使对方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它还可以给自己一方鼓劲,如果自己的幽默获得了效果,情绪也就会高涨,越战越勇。因而,幽默这一武器被论辩家们称为“幽默炸弹”
,一个论辩队要想在赛场上战胜对手,就不能不使用幽默答辩术这一锐利武器。
178
。
861。论 辩 胜 术
怪问怪答
在论辩中,当对方提出一些奇怪荒谬的问题,如果按正常的方法或从正面回答是难以奏效的,这时,我们可以把对方的话作为背景,采用同样奇怪的语句回答,以怪答制怪问,这就是怪问怪答术。
据《三国志。秦宓传》载,三国时,吴国使者张温出使蜀国,曾与秦宓有一段精彩的论辩。
张温问:“天有头乎?”
秦宓答:“有头。”
“头在何方?”
“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张温又问:“天有耳乎?”
秦宓答:“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张温问:“天有足乎?”
秦宓答:“有足,诗云:‘天步维艰’,无足何能步?”
张温又问:“天有姓乎?”
秦宓答:“岂得无姓?”
179
论 辩 胜 术。
961。
“何姓?”
“姓刘。”
“何以知之?”
“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张温的问题提得实在奇怪,而且稀奇古怪的问题接踵而来,如果按正常的方法去回答或反驳,谁都难以说清楚,秦宓便用怪答来对之,答对如流,妙语连珠,表现了他那非凡的应变才能。又如:1935年,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官在例行了正常的考试之后,突然向我国年轻的博士生陆侃如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
陆侃如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
这一问题提得突然又意外,而且提得刁钻古怪,还真难回答,如果陆侃如拘于常理,即使是费尽口舌也不能尽遂人意。因此他便来个怪答,但有根有据,“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古诗十九首》)既然西北方向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孔雀飞不过,只好东南飞了。他的这种怪答,歪打正着,回答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施用怪问怪答术,对于论敌的怪问,应根据问话内容而随机应变,以歪对歪,不必拘泥于常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180
。
071。论 辩 胜 术
故作否定
在论辩中,为了反击论敌盛气凌人的挑衅,不妨将我们凌厉逼人的辩词给予表面上的否定,这样既使我们的论辩语言不失痛快淋漓,又显得我们不以粗俗无礼的对方为伍,可以取得极好的论辩效果。比如:1984年在美国竞选总统的电视论辩中,蒙代尔自恃年轻力壮、学识渊博,竭力攻击里根年龄大,不适宜担此重任。
作为长者的的里根如果以牙还牙、破口大骂,就会有失作为长辈的沉稳持重、老谋深算的优势;如果逆来顺受、装聋作哑,那么在年轻气盛的蒙代尔面前,又会显得老气横秋、难有作为了。于是里根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使用故作否定的形式,面带微笑地回答蒙代尔说:“蒙代尔说我年龄大而精力不充沛,我想我是不会把对手年轻、不成熟这类问题在竞选中加以利用的。”
里根的答辩,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最后获得了绝大多数选票。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里根的答词是“你说我年龄大、精
181
论 辩 胜 术。
171。
力不充沛,那么你是年轻、不成熟。“这样便会使双方陷入互相攻讦的争吵之中,给人们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但是里根不是这样说,而是使用故作否定术,在不动声色之中,以己之长,显敌之短,既显示了自己作为长者的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又抨击和映衬了对方的浅薄和狭隘,在观众面前树立了自己光辉的人格形象。
故作否定术与“此地无银三百两”
的情形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某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进行否定,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此地无银三百两”
在故意掩饰中显示出荒唐与愚蠢,而故作否定术在表面的否定中却透露出一个人的机智与辩才。又如:70年代末的一次外贸谈判中,中方外贸代表拒绝了一位红头发的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这家伙恼羞成怒,竟然出口伤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肤发黄,大概是营养不良造成你思维紊乱吧?”
中方代表立即反击道:“经理先生,我既不会因为你皮肤是白色的,就说你严重失血,造成你思维紊乱;也不会因为你的头发是红色的,就说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你头脑发昏。”
西方代表在其无理要求遭到拒绝的情况下,便转而对我方代表进行人身攻击,足见其蛮横无礼;我方代表由于使用故作否定术,在辩词前加了“不”等否定词,既针锋相对地
182
。
271。论 辩 胜 术
反击了对方的挑衅,又不授人以话柄,维护了我方人格的尊严。
183
论 辩 胜 术。
371。
闪避答问
在论辩中,对于论敌提出的某些问题,我们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或不屑于回答时,我们有必要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加以回避,这就是闪避答问术。
闪避答问术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对于一些没有充分准备或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闪避答问术来回避。比如,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论辩中,有这么一个回合:正方四辩:我们已经说过,艾滋病从医学来说可能是绝症。但以前很多绝症不是通过医学的角度解决了吗?
反方四辩:一个老太太被车撞倒了,请问这是救人的问题呢还是撞人的问题?
正方二辩:那不是病啊!
(笑声)
反方二辩:但是她不也要去医院吗?那就是医学问题了吗?不,它是交通事故!
(笑声)
正方四辩:可是有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人员在帮助这个老太太吗?艾滋病的研究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啊!
184
。
471。论 辩 胜 术
反方三辩:一个人得了病不是社会问题,千百万人得了艾滋病,难道还不成为社会问题吗?
正方四辩:千百万人还曾得过感冒,千百万人也曾得过心脏病,难道心脏病是社会问题吗?
反方一辩:一个人打喷嚏不是社会问题,但我们全场人同时打喷嚏,还不是社会问题吗?
(掌声)。
在这一论辩回合中,正方连续提出了两个很有威慑力的问题。其一,能治好的绝症算不算社会问题?其二,作为现代文明社会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心脏病算不算社会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反方队员赛前没有研究透的问题,临时难以作出恰当的答辩,于是反方便采用闪避答问术,用“老太太撞倒”和“全场人打喷嚏”等巧妙地回避了对方的难题。
对于一些不愿回答的问题,也可采用此术来加以回避。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庄伯与父亲的这么一则答辩:那时没有钟表,便以太阳的方位来定时间的早晚。楚国的柱国庄伯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便对父亲说:“你去外面看看太阳。”
“太阳在天上。”父亲说。
“你看看太阳怎么样了?”
“太阳正圆着呢!”
“你去看看是什么时辰?”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尽管儿子庄伯是柱国,也即是全国最高武官,地位显赫,
185
论 辩 胜 术。
571。
但父亲毕竟是父亲,儿子随意支使父亲,父亲当然不高兴了。
因而对于儿子庄伯的要求不愿答复,便用闪避答问术一概加以回避。
有些问题我们不屑于回答,不妨用闪避答问术来回避。
有一位打扮时髦的富商妻子,来拜访一位名作家,她问道:“什么是开始写作的最好方法?”
“从左到右”。作家回答。
对于这么一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阔太太,作家不屑于回答,因而使用闪避答问术表达了对对方的嘲讽。
闪避答问术的主要作用在于防御而不在于进攻,但也往往能表现出论辩者灵巧的应变能力和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
一个论辩家不但要善于进击,还必须善于有效地保护自己,因而就很有必要掌握闪避答问术这一论辩防身的技巧。
186
。
671。论 辩 胜 术
借代闪避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的名称,而用另外一种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式。在论辩中,当碰到一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提问时,我们不妨用借代的方法,借用其它事物来代替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这样便可以达到回避对对方问题实质性回答的目的。比如:据说,有人曾向耶稣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向凯撒大帝纳税吗?”
耶稣一听,马上明白了提问者的诡诈。因为如果说“没有纳税的必要”
,这个人即可以叛国罪告发耶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说“应该纳税”
,就会使他的弟子失望,表明他是屈从皇家权力的人,而当时的民众都在重压下挣扎呻吟,痛苦万状。
这时,耶稣向旁边的人借了一枚罗马金币,然后问发问者:“金币上面的画像是谁?”
“是凯撒大帝。”
“那么属于凯撒的东西就应该给凯撒,属于神的东西就还
187
论 辩 胜 术。
71。
给神吧!“
耶稣在对方的狡诈发问面前,使用的就是借代闪避术。
他借用一枚罗马金币来代表对问题的答复,而对问题的实质则不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这就巧妙地达到了回避的目的。
要使用好借代闪避术,关键是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事选择好恰当的可以用来代替的事物。比如,有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作家梁晓声。
记者是一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
在进行一些交谈后,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略为一怔,未料到对方竟会提出如此难以回答的怪题。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对于对方的难题,梁晓声巧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作答,反而把难题转移到了对方自己头上。又如,当作家陆文夫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发言时,有位西方人问道:“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
陆文夫清了清嗓子回答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对于对方的提问,巧妙地借用礼品盒来作答,既
188
。
871。论 辩 胜 术
避免了对这一敏感棘手的问题的直接回答,又显得和谐得体,他那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言辞,使得听众席上发出会意的笑声。
189
论 辩 胜 术。
971。
反还闪避
反还闪避术就是将对方的问题推回给对方,要对方自己作答,而自己则达到回避论敌提问的目的。比如:一次,《亚细亚报》记者万士同采访蔡锷。
万:“鄙报为国民喉舌,请教蔡将军的政见。”
蔡:“我喉头有病,有你这个喉舌就行了。”
万:“孙中山在海外宣传讨袁,将军是辛亥元勋,想必引为同调。”
蔡:“中山之徒不是也有给袁总统筹办帝制的吗?”
万:“对,对。不过梁启超先生反对帝制的大作,你总该深表同情吧?”
蔡:“梁先生是我的老师,袁总统是当今国家元首,我该服从谁呢?”
万:“是啊,该服从谁呢?”
蔡锷一次又一次地巧妙地把问题推回给了对方,回避了对方的问题,这就是反还闪避术。
反还闪避术不但可以达到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有时还可以取得扭败为胜的论辩效果。在论辩中,本来是论敌用来
190
。
081。论 辩 胜 术
为难我们的问题,我们巧妙地将这一问题接过来反投向对方,使难题转移到对方的头顶,这样战局立即就会得到扭转。比如,有这么一次论辩:某单位举行关于婚姻、家庭、夫妻关系问题的辩论会。
甲方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问题,一言难尽,多言未必有益,不如以巧取胜。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令对方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我想向乙方提出个问题,请立即回答。
你是如何正确对待你的妻子的?是作为私有财产呢?还是作为公有财产?抑或是公私合营?“
乙方代表是个大学生,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问题,于是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用反还制敌术,答道:“我对待自己的妻子采取众所周知的正确对待法。
甲方代表,你呢?
是把妻子当作私有财产呢?
还是当作公有财产?
或者是公私合营的呢?“
甲方代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是哑口无言。
使用反还闪避就像将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抓起来反投过去一样,结果是在敌人的头顶开了花。使用这种方法必须当机立断,不可拖延,稍有迟疑,就有失败之嫌。
191
论 辩 胜 术。
181。
转意闪避
转意闪避就是故意歪曲对方问话的原意,然后进行回答,借以达到回避对方问话目的的答辩方法。
小仲马是一个极富幽默感的作家。有一次,一个爱缠人的家伙想知道小仲马最近在做什么。小仲马回答道:“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在蓄络腮胡子!”
对方问话的原意显然不是在于打听小仲马是不是蓄络腮胡子,但是小仲马巧转话意,一句变答,便轻而易举地摆脱了对方的纠缠。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碰到这种情况:孩子问妈妈关于生殖的深层问题,这问题认真说不行,不可正面回答;胡言乱语有失科学性。怎么办?请看下面一则对话:孩子:“妈妈,我是你生下的吗?”
妈妈:“是呀。”
孩子:“你怎么生的?”
妈妈:“在医院生的。”
孩子:“人是怎么来的?”
妈妈:“看猴吧,孩子,猿猴是人类的祖先。”
192
。
281。论 辩 胜 术
非常明显,这个小孩询问妈妈“你怎么生我的”
、“人是怎么来的”
等问题,用意是在于打听生育分娩的具体过程,这种问题是不便向小孩直接挑明的。于是这位妈妈便采用了转意闪避术,将对方问话的原意改换为“在什么地方生的”
、“人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
,然后用“在医院生的”
,“人是由猴子变来的”等来回答,这就巧妙地达到了回避对方问话实质的目的。
使用转意闪避术必须注意,语言表达必须委婉含蓄,隐蔽自然,不留斧削痕迹。又如,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富翁,可他日常开支方面很节俭。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馆去投宿,要求住一间最便宜的房间。
旅馆经理巧言相劝道:“先生,您为何要住便宜的小房间呢?
您儿子住宿时,总是挑最豪华的房间呀!“
洛克菲勒答道:“不错。我儿子有个百万富翁的父亲,可我没有呀!”
经理的问话中,略有微词,似乎洛克菲勒是小气、吝啬的人。可是洛克菲勒从容作答,将自己是否有钱的问题巧妙地改换成了父亲是否有钱的问题来回答,这样既道出了创业者的真实性格,又没留下刻意省钱的痕迹,从而顺利地摆脱了困境。
193
论 辩 胜 术。
381。
类别闪避
有的概念是以事物的个体为反映对象的,比如;“我班有40名学生”
,这里的“学生”是以学生的个体为反映对象的。
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类别,比如,“我班的学生有两类:男学生和女学生”
,这里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的类别。反映事物个体的概念与反映事物类别的概念是不相同的,不容混淆。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场合,为了回避对方提问,不妨故意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来达到目的,这就是类别闪避术。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对外方针之后,谦和地请中外记者提问题。这时,一位西方记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不怀好意地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这句话实质上是讥笑中国贫穷,同时又想套露我国国家机密。对此,周总理机智地回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