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经济史的趣味-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从平均每个工人的所得来对比:(1) 1885年美国工人的所得约是日本的3。4倍,也就是说,日本工人的所得大约是美国的13(或33%)。(2) 18851940年间,日本工人的收入,稳定维持在美国的30%50%之间。(3)战后日本经济急速起飞,19471972这25年间,日本工人的所得增长5倍;(4)到1990年代初期,美日工人的所得已相差不到20%。这4点说明:18851940这半世纪间,有个奇怪的因素,在阻挡日本经济起飞。
再回到前面解说过的农业就业人口,现在用较具体的数字来表达。1885年时稍微多过1;400万,这个数字长期而言持续下降,但到1940年时,也比1;400万少不了多少。简言之,战前农业就业人数非常稳定。但在194050年间,这个数字从1;400万不到,成长到将近1800万。可能是因为在战争期间:(1)都市人口疏散到乡间;(2)工业部门就业困难;(3)农村部门粮食较充足。较特别的是,1950年之后,这条就业线以45角度下滑,2000年时只剩下230万左右。
为什么农村就业人口,在战后会下跌这么快?或者反过来问:为什么农村就业人口的下跌,要晚到1950年才出现?农业不是技术进步快速的部门,亚洲开发中国家的农村,边际生产力早就「小于零」。这表示就业人口过多,早就该被推向都市部门、工业部门、海外。日本政府必然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知道经济要起飞的前提,就是农村部门要「减肥」(减除多余的就业人口)。但为什么没去做,或做不到?
东京大学的Fumio Hayashi(林文夫),和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Edward Prescott,运用古典成长理论模型,设计「反事实」的计量模拟,得到下列的显著数据。如果战前的农民,完全没有移往都市或工业部门的障碍,那么:(1)所得会从原本只有美国的13,大增到12。(2)每个工人的平均资本存量,在1940年时会增加1倍以上。(3)农村的就业人口,在1885年时会从64%减到40%,一路下滑到1940年时会少于25%。(4)农业部门的产值,反而会提高5%左右,因为把多余的就业人口「推出去了」,边际生产力自然提高。(5)农产品(粮食)的价格会明显上升,对农民的收入很有帮助。但从工业部门雇主的角度来看,粮价上升对经济发展不利。或许就是这项考虑,政府没有积极引导过剩的农业人口,移转到其它部门。

东京大学的Fumio Hayashi(林文夫)
其实从江户时期人民就可以自由迁徙,在农工部门间自由流动,官方从未禁止转业。所以农业部门的稳定就业人口,应该是自发性与文化性的。就像美国的Amish族,也是希望根留原地,不愿搬迁,不愿用现代化的技术,即使收入因而减少也在所不惜,这是自发性、宗教性的。日本的父权文化,倾向于要求长子继承家业,其余诸子可以自由离家择业。那么没有儿子的家庭怎么办?日本社会有一套补救办法:从亲戚中过继一个儿子,或在朋友、部属、优秀人才中找寻,入赘之后改姓,称为「婿养子」。
   
佐藤荣作(190175)与美国总统Richard Nixon
196472年间的首相佐藤荣作(190175),就是个显例。他父亲原本姓岸(Kishi),入赘后改姓佐藤。荣作的亲兄岸信介(18961987)也曾任首相(195760)。岸信介原本随入赘的父亲姓佐藤,后来被父亲的本家收作养子,改回本姓。1949年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汤川秀树(190781),他父亲小川琢治是地质学家,因入赘而改姓汤川。这种运用过继来解决问题的手法,在日本文化里是常态。例如德川幕府末期的将军夫人天璋院(笃姬),就是从九州岛萨摩藩一个分家的女儿,先过继给藩主岛津齐彬,再过继给公卿近卫忠熙,提高身分后才嫁入幕府当正室夫人(御台所)。
离题了,回来谈长子继承制。简言之,保守的农业部门,战前奉守「长子继承、诸子自由」的社会规范,使得农业的「总户口数」不变。但都市与工业部门,因为吸纳长子以下诸子的劳动力而增长。这是奇怪的现象:身体左边维持固定的体积,右边却一直增胖。其它新兴经济(如台湾),则是农业部门萎缩,工业部门迅速增长。
为什么1945年战后,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会急速下降呢?主因是1947年日本采用新宪法,也重新修订民法。最重要的是民法第24条,大意是说:对配偶的选择、财产权、继承权、住所选择权,法律应该从个人尊严的立场来制订。在这项精神下,家产的继承权有很大的改变:从长子单独继承,改为诸子平均继承。就算父亲有遗嘱,让长子继承所有家产,依据新的民法规定,长子最多只能分得一半,另一半必须拿出来分给诸子(女)。
日本农村每户的田地通常不大,所以只能由单子继承,如果由诸子继承,就会大家都不够生活。新民法的规定,让长子最多只能分得一半,那怎么够生活?所以长子就更没意愿留在农村,转而投入薪资较高的工业部门,或生活较舒适的都市。这些农户流失后,农业部门的生产力还能维持粮食的需求吗?没问题,因为战后的农耕走向机械化、精致化。如果真的粮食不够,还有丰富的外汇存底可以去外国买。

参考书目
Hayashi; Fumio and Edward Prescott (2008): “The depressing effect of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on the prewar Japanese econom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6(4):573632。

40筹设亚元圈要注意的几件事






Robert Mundell(1932)是199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欧元之父」。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他说未来十年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亚元区(亚洲货币区)。中国和日本的外汇存底,早就排名世界前两名。20089年金融恐慌期间,美国政府拿着大笔国债券到中国说好话,要求协助减缓庞大的资金需求。

Robert Mundell(1932)是1999年的诺贝尔得主
中日韩三国与东盟(ASEAN)十国已在构思,能否和欧元区一样,共同使用单一货币,暂称为亚元(Asian Currency Unit或Asian Moary Unit)。亚元不是可以在超市购买的实体货币,而是根据亚洲13个国家的货币价值、国内生产毛额、贸易规模,依公式加权计算后,所制订的虚拟货币。人民币在亚元中的权重最高(约30%),日元其次(约20%)。
亚元的两项好处是:(1)强化亚洲各国间的贸易、生产与经济合作。(2)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减少因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亚元区的最早构想,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1997年在东盟国家会议上提出的。为什么到了2009年底,还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呢?亚洲各国的中央银行,对亚元的编制方法意见纷纭,对亚元的预期效果「还看不清楚」。主因是亚洲各国:(1)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2)缺乏共同的政治意愿。(3)缺乏有领导力的货币(「锚」货币),日元和人民币虽然逐渐强势,但仍比不上美元和德国马克的作用。
较悲观的看法,认为亚元只是个遥远的梦想。乐观者认为,亚元离我们愈来愈近。有一件事恐怕是错的:Mundell在2001年时说,十年后会出现亚元区。日后亚元若有机会成立,除了报章杂志分析的利弊得失,经济史上存在过的金本位、英镑圈、法郎圈、马克圈,它们的兴衰史也很值得借镜。以下要介绍的故事,是这类特定经济圈,在碰到全球性的恐慌时,可能会产生预料外的效果,这是筹组亚元圈时要先有的心理准备。

东南亚国协会徽
192933年世界大恐慌期间,全球贸易量大幅萎缩,几个主要经济圈(金本位圈、大英国协、东亚圈、美元圈),各自采用不同的策略,得到不同的效果。先看一个具体的数字变化:1929年元月时,全球贸易量约5;352百万美金。纽约股市在1929年10月底大崩盘之后2个月,全球贸易量急跌到4;857百万美金。再过1年(1931年元月),只剩下3;259,1932年元月时还有2;134,1933年元月的数字是1;788。换言之,4年内萎缩到只剩13。如果把这些数字逐年逐月画出来,形状就像一张蜘蛛网,但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圆心急速收缩,很像太空星球崩陷成黑洞的过程。十年后到了1938年,世界贸易量已大幅回复,但仍只有1929年的90%。
全球经济「覆巢」之后,各国的对策不同,但有个共同特征:逐渐形成区块化。意思是说,会依地缘关系或过去的殖民关系,组成各自的圈子,相互加强贸易。换句话说,这些小圈子会用差别关税、配额等手法,来排斥圈外的国家。简言之,1929年世界大萧条后,国际贸易变成区块化、圈子化,其中的三个大圈子是:以英国为首的大英国协圈、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金本位国家圈、由德国带头的中欧圈。主因有二:
(1)大恐慌之后各国保护主义兴起,在国贸方面的做法,就是用关税阻挡外货入侵,目的是保护本国产业与就业,美国在1930年通过的SmootHawley法案,就是个显例。相关的配套措施很多,例如对某些行业(纺织品)采取配额限制,或对某些国家采取差别性的关税。大英国协1932年在加拿大渥太华通过一项协议,对会员国采取关税优惠或免税。德国采取差别性的贸易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经济影响力。
(2)国际金本位在1931年9月开始崩溃后,各国货币的汇率各自浮动,对商品报价和交易结算产生很大困扰。原本关系较密切的国家,各自结合成货币圈,例如英镑圈、马克圈、美元圈、金本位核心圈。结果是:圈内各国的币值相互稳定,但各集团之间的汇率则起伏不定。
区块化之后,集团内各国的关系密切化,相互融资贷款,圈内的各国产品容易进出,联合排斥非本集团的国家。换言之,这就像人际关系,正常时开放互流,遇到危机就组成派系排外。哪些因素会把哪些人聚在一起呢?(1)地缘近,(2)语言文化相似,(3)使用共同货币,(4)宗教信仰相同。景气变差时,愈和自己人贸易,反之亦然。
以下举实例说明这个现象。英国出口到大英国协的数量,从1928年的44%增到1938年的50%;从大英国协进口的数量,从30%增到42%。同一时期,法国和殖地与保护国之间的进口量,从12%增到27%,出口量从19%增到28%。德国和六个东南欧国家(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南斯拉夫),以及拉丁美洲的进口量,从17%增到28%,出口从13%增到28%。日本和韩国、台湾、满州之间的进口量,从14%增到39%,出口从18%增到41%(东亚共荣圈)。这是全球性的共同趋势。
同样的道理,1930年12月,斯堪地那维亚国家相互解除贸易障碍,目的是减少对德国经济的依赖。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小国,在1932年12月组成荷比卢关税同盟,互相免除关税与人员物资的进出管制。这等于是在各自的小圈内完全自由贸易。如果没有伙伴的,就各自去串联,例如19312年间,意大利和遥远的奥地利、匈牙利签署贸易协议。1934年美国和17个西半球国家,签署贸易互惠协议,但由于地理差距甚大,总贸易量并未大幅增加,要到1945年战后,才显示出这些协议的效果。
还有一个圈子,是中欧与东南欧诸国,他们还想维持金本位制,1931年11月在捷克布拉格举行会议,把多瑙河流域国家组成贸易集团。美国也和菲律宾、古巴、中美洲各国,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组织美元圈,但效果都不理想。
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是:哪些因素会让不同的国家结盟?地缘性重要吗?语言呢?GNP水平呢?货币的相近性吗?答案如下。(1) GNP的水平很重要,这很符合常识:物以类聚,富人和富人来往,穷人和穷人做生意。(2)距离是最大的杀手:贸易原本就是要互通有无,距离远运费就高,自然影响意愿。(3)地缘的邻近性很重要:远亲不如近邻,地缘性会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贸易意愿。(4)原来的殖民地关系最重要,尤其以大英国协内的效果最明显。(5)共同货币圈也很重要:马克圈、英镑圈、金本位圈内的国家,因为币值相同,汇率稳定,互信度高。
从上述192938年间世界大恐慌的经验,来看今后筹设亚元圈的前景,上述五点恐怕都会构成障碍。(1)亚洲各国的GNP差异太大,硬要把穷国和富国聚在同桌吃饭做生意,恐怕场面不协调,也撑不久。(2)在今日的运输条件下,会员国之间的距离已不是重要因素,这项因素已转换成各国的关税壁垒、对外开放的程度。(3)会员国之间的宗教、文化、语言、心态差距过大,沟通协调的成本太高。(4)各国的货币不一,汇率浮动的差异度高,很难协调出互相接受的「亚元币值」。(5)日本和中国互争夺龙头,会员国很快就出现派系和圈子,这些内部的摩擦会减弱预期的效果。

参考书目
Eichengreen; Barry and Douglas Irwin (1995): “Trade blocs; currency blocs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world trade in the 1930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4。

附录1
郁金香情结






Mike Dash (2000): Tulipomania: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麦克.戴许着,李芬芳译:《郁金香热》,时报公司出版(2000年5月)。

提到郁金香,我脑中同时浮现两个情景。孩童时期初读大仲马的《黑色郁金香》(1850),虽然那是从英文转译的改写本,但基本的讯息在一世纪多之后,对一个异文化的孩童,还是留下了惊叹感。成年后也想给自己的孩子看看这本杰作,但只能找到李牧华先生从英文翻译的绝版书(1972,台北:文化图书公司)。我希望台湾的小孩在不久之后,可以读到从法文译出的完整注释本。心急的读者,可以在第11章末,看到作者对《黑色郁金香》传说的综述。

《郁金香热》
另一个情景,是和郁金香接触的经验。1979年末我去欧洲读书之前,没见过这种传闻中的美丽花朵。在巴黎的住宅区初见它时,就像见到久闻大名的人物和美女一样:初见之下没想象中的完美,稍加细看,确实不错,来年再见时,才体会到为什么众人会赞赏。每年花季盛开时,布鲁塞尔街道两旁各式美色的郁金香,廿年之后仍历历在目,同时也回想起在那几年之间,身处于异文化之下的诸多见闻、学习的喜悦、人事物的众多变动。
19804年间,我去过荷兰著名的Keukenhof花园两次,特别注意郁金香的各式品种。那是个28公顷左右的花园博物馆,每年春季吸引上百万世界各地的游客,观赏千万种奇花异草,保证不虚此行。我好奇的是:荷兰人从17世纪起,就开始栽培这种黑钻石,两世纪之后到底成功了没有?大仲马在小说内(第31章),说此事在1673年5月已经成功,并领得10万荷兰盾的重赏。
我真想见识一下,特地请导览者指点去看最深色的郁金香,但答案是失望的,连照片都懒得拍。我觉得除非是人为地改变基因,否则在天择的过程中,没有一种植物会演化出全黑的花朵。在人为的杂交控制下,我只看到深褐色的郁金香,而这是所有郁金香颜色中,我认为最丑陋的。再说,黑色花朵必然比淡色花易吸热,吸了高热就易蒸发本身的水份,在自然界中存活的机率应该会降低,所以如果真有黑色郁金香,那必然是满足人类喜好的异常产物。

黑色郁金香
人类竟然会用那么多心思,狂热地追逐一种既不实用、又无美感、对郁金香本身无益、纯粹是一时风尚的特殊颜色。而追求黑色的偏执,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必然会体会到,这只不过是郁金香狂热过程中的小插曲。我举本书第11章末的例子,来说明这种疯狂的激情。1600到1630年间,「一个父母都在工作且尽力想要存钱的家庭,景气好时每年可能攒下20或50块荷兰盾的积蓄。」1636年12月,一朵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换到下列物品:8只肥猪 + 4只肥公牛 + 12只肥羊 + 24吨小麦 + 48吨裸麦 + 2大桶葡萄酒 + 4桶各值8块荷兰盾的啤酒 + 2吨奶油 + 1;000磅奶酪 + 1个银制水杯 + 1包衣物 + 1张附有床垫与寝具的床 + 1艘船。
 3;000块荷兰盾的花算贵吗?在繁荣时期(见第9章),最著名郁金香的单颗球茎,从1633年的5;500块,「攀升到1637年元月的一万块天价。」1637年2月初,郁金香市场开始疲软,在元月份可以卖600到1;000块荷兰盾的一整个花床郁金香,据说只能以6块钱易主,而一批在市场大好期间价值约400块的球茎,也只能卖到2块。这些价格显示,就算能找到买主,也只有旧价的5%,不到原价1%的情况更是常见。
这种大崩盘的情景我亲身经历过,后来又目睹了好几次。1960年代台湾一窝蜂地养鸟,45岁以上的人,必然还记得十姊妹、文锦和各式各样的家鸟炒作事件。当时普通公务员的月薪不到一千元新台币,我家里就养过好几对市价一万五的锦静。那确实是漂亮的好鸟,换算现值至少是半部BMW 3字头的跑车。有些才刚买回来,第二天就打架死了,也有因为惊慌撞笼而死的。
每天把这些鸟当皇帝皇后般地供奉,给它们住桧木做的鸟笼、喂鸡蛋,只巴望它们赶快发情,多下几个金蛋,连番孵出金子银孙。结果不到几年,下场和荷兰的郁金香一模一样。不过中国人不会暴殄天物,不久之后餐馆的菜单上出现「炒十姊妹」,原先在鸟店里炒得火热的宝贝,沦落到在铁锅里炒得火热,身价差了两个零以上。
这种十姊妹现象,在台湾重复过好几次:全民运动式的股市大狂热,造成菜篮族的经济知识大跃进;鸿源机构大吸金,在大开香槟之后没几年,主事者下狱,亲友反目,泡沫又破了;六合彩运动只是个较小型的郁金香现象,还有前两年到处盛开的葡式蛋塔店,…这些事情在您有生之年,还会再看到很多次。
从此书可以了解,股市或网络狂热,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其实只是人类这种动物在经济化的社会里,一再重复的现象而已。虽然各个文明在不同时代,会有各式有趣的案例,但基本的原理与狂热的暴起暴落过程,则是普世相通的(另见第15章的其它例子)。
西洋经济史学者对郁金香狂热、海外殖民地投资狂热、土地炒作、股市泡沫,都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有些还很能纠正过去的见解。这里不是介绍这些论点的地方,只是我在专业上忍不住要介绍两本非技术性的好书。(1) Peter Garber (2000): Famous First Bubbles: The Fundamentals of Early Manias; MIT Press; (2) Charles Kindleberger and Robert Aliber (2005):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5th edition; New York: Wiley (Wiley Investment Classics)。
然而上面所说的,都是郁金香在荷兰炒热之后的事。如果您对知识有兴趣的话,有没有想过:郁金香狂热为什么会在荷兰而不在其它地方发生?土耳其人把它传入荷兰之前,这种美丽的花朵有过哪些复杂的历史?它有过哪些引人遐思的名字?为什么现在称它为Tulip?经过哪些植物学者的苦心经营,郁金香才有这么多彩多姿的面貌?在它变富贵之前,有人把郁金香的球茎,加上油醋调味烤来当作晚餐,味道如何?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就是「郁金香情结」:美丽的花朵、复杂的历史、疯狂的激情。
作者的细腻书写,以及诸多引人注目的细节,我不必在此重复。倒是有几个联想到的问题,依我目前所知的略述如下,如果您有更好的见解,请不吝分享。
本书第11章说郁金香的崩盘期是1637年12月,这是对的。可是《黑色郁金香》开头的场景是1672年8月,哈伦市的郁金香社悬赏十万荷兰盾,给能培植出黑色郁金香的人,也是同年的事。大仲马在小说的第31章宣布有人成功得赏,那时是1673年5月。如果郁金香市场在1637年已经崩盘,为什么在37年后的1673年,还有人要出十万重金给黑色郁金香?而且在大仲马的书内各章也可以看到,荷兰对郁金香的栽培与研究,在1673年时几乎还是全民性的运动,并未因崩盘而溃散,反而还继续深入研究发展。
相对地,台湾的鸟市崩溃后,并没有类似的延续性科学探讨,原因是:荷兰的花卉市场,在国内和国际经济上都有其重要性,短暂的崩盘并不会使整个产业消除掉;而台湾的鸟类市场,不具有这种重要性,泡沫一破就烟消云散了。
第二个议题是:为什么要追逐黑色的郁金香?如果这是大仲马虚构的,或是半真半假的事,那就不必追究答案了。如果真有此悬赏,那有可能是因为还没有人做得到,困难度高,希望在重赏之下出现奇迹。如果真的能出现黑色,那么郁金香的色系就十全十美了。
另有一项猜测,可当作助谈。欧洲人原先认为天鹅是白色的,不相信会有黑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