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纵横天下的说话功夫-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蛩潜闩龅搅斯砉茸印
鬼谷子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勤奋好学的人,惊叹之余便问两位为什么如此勤苦。两人于是请教先生大名、何处人士。鬼谷子答道:“吾生归谷,亦曰鬼谷,鬼者归也,世称鬼谷子也。”
他们谈了一会儿,鬼谷子渊博的学问,精微的道术令苏张二人佩服不已,鬼谷先生也觉得苏张英俊有为可堪造就,于是便收他俩做了徒弟。
鬼谷子教二人学习的内容是“千世出俗之辩”。教授之前,鬼谷子先生特要二人“子其斋戒,择日而学。”于是,张仪苏秦斋戒而往,鬼谷子这时才开始悉心传授。
我们已经知道,除了苏秦和张仪,鬼谷子还招收了不少别的学生,最多时有五百多人。鬼谷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除了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和诸子百家言论之外,还根据各人的特点分别授以游说、兵法、阴阳、术数等术。
首期学生毕业了,即将举行毕业考试。鬼谷子便命众弟子挖了十多个地窖,窖有二丈深,然后对鬼门首期的学生说:“有能独下窖中,使我泣出者,则能分主之地矣。”
苏秦和张仪投身鬼门已有十一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咸酸苦辣,风里雨里,使苏秦感慨良多。不待先生说完,他第一个跳下坑中,从自己的身世说到志向,从志向说到自己茹苦含辛的努力,抑扬顿挫,慷慨激昂,使一向不苟言笑的鬼谷先生,也“泣下沾襟”(据王充《论衡答佞篇》)。
苏秦演说完毕,鬼谷子当场打了“优秀”。接下来的是张仪,张仪的口才不错,情词婉转,雄辩滔滔,虽然不能够使老师如丧考妣,究竟还是让他感到酸楚,偷偷抹了几滴老泪。鬼谷子给予“良好”,比苏秦的成绩略差一点。两人成绩虽略有高下,但总算都及格毕业了。
考完了文科专业的学生,鬼谷先生便来考兵法专业的。兵法专业的学生比游说专业的人要少一点,但也有两位佼佼者。其中一位叫孙膑,是春秋年间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另一位是魏国人,姓庞名涓。鬼谷子的考题也很特别,就是他自己端坐在屋里,众学生中若有谁能把他骗到屋外去就算及格,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行。
庞涓求胜心切,跑到屋外转了一圈,忽然作惊慌状奔跑进屋,道:“启禀师傅,元始天尊已到,请您老人家接驾。”鬼谷子掐指一算,一眼就识破了徒弟的骗术。庞涓见一计不成,过了一会儿,又慌慌张张地跑进来,由于跑得过于匆忙,连鞋跟都磕掉了一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师傅,九天玄女来了,正在门外等候!”鬼谷先生稍微动了动身,但还是没起来。庞涓左想右想没有办法,心一慌,一跤跌下去把牙磕掉了两个,这一来装得比前两回还像些,结结巴巴地对师傅说:“师……师傅,苏师兄和张师兄打架,张师兄把苏师兄打…打…打死啦!”鬼谷子站了起来,但还是没有走出门去。
这回轮到孙膑了。孙膑一进门便大喊:“师傅,我不行!”鬼谷子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连试都没考就说自己不行呢?孙膑说:“师傅,您老人家能知上下五百年,我哪能哄得过师傅您呢!”鬼谷子被徒弟戴了一顶高帽子,不禁有点飘飘然:“照你说来,那硬是没办法了?”“不过——”孙膑想了一下说:“要是您老人家在外面,我倒是有办法把您骗进屋里来!”“那又为什么呢?”孙膑说:“因为外面的事是有天数的,所以您算得到;屋里的事是没有天数的,您老人家是算不到的,所以我有这个把握!”
鬼谷子见他有如此一说,倒真想试试这个徒弟有什么法宝把自己哄进来,于是他便吩咐徒弟把椅子抬到外面去。
鬼谷子一到外面,就听见孙膑大叫道:“师傅已被请出,完卷!”鬼谷子这时才发觉上当,于是只好宣布考试成绩:“孙膑深得要领,优秀。庞涓技术还不到家,须补考才能及格!”
鬼门神功(3)
鬼谷子先生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终于造就了一代游说之士,怎样才能实现他的游说计划呢?很自然地,他首先想到了秦国。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是最强大的,而且秦王称霸的野心也最大,自然是最理想的游说对象。但在历史上,苏张二人并没有同时到达秦国,而是苏秦先游说秦国但不被任用,然后去游说赵王,挂了六国相印,用合纵的办法来对付秦国。而张仪,是受了苏秦的“羞辱”,才愤而出走秦国,最后用连横破了苏秦的合纵的。
但无论如何,鬼谷子合纵连横的伟大计划终于在其高足身上实现了,因此,他的揣摩之术亦从此声誉鹊起,风行天下。
那么,鬼谷子后来去哪里了呢?
我们都知道,道教是老子所创立的,所以民间把老子尊为太上老君或元始天尊,一般人都把他当作神仙来看待。关于老子的年龄,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孔子见到他的时候他已有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他已经有二百多岁,更有夸大的说法,说老子原本是三皇时候的人,那么孔子见他的时候,他至少该有两三千岁了,不是神仙还是什么?
鬼谷子也是一位老而又老的人物,有人说他在晋平公时已经有一百七八十岁了,《录异记》中更说鬼谷子“自轩辕之代,历于商界,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授道”。这么说来,鬼谷子至少也有两三千岁了。
鬼谷子和老子,不仅同里,而且交情颇不一般。传说老子眼见王室衰微,诸候跋扈,到处是一片干戈扰攘,乱糟糟的局面,自己实在没有办法,看着又教人心烦头痛,便决心隐退到人烟稀少的西域去。于是他驾上了一头青牛,挽了一辆薄板车,自己坐在车上,把一点简单的行李随带身边,便向着西方的函谷关慢慢走去。
在路上他碰到了鬼谷子,鬼谷子也是厌倦了人世的扰攘,决心寻找一块安静的乐土隐居。这样,两人便结伴而行。
快到函谷关了,守关的关尹喜远远见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越来越近,估计是有道之人来了,忙令关兵迎接。鬼、老二人进得关来,关尹喜大喜,盛情款待,好说歹说要两位住几天。传说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在关尹喜的盛情下,在函谷关上写成的。写完了,老子又和鬼谷子驾上那辆老牛破车,慢条斯理地朝前走。两人论道说元,既不觉快乐,也不见寂寞,自自在在,空空渺渺,不一日到达昆仑山。昆仑山西有流沙,浩翰无际,空灵玄妙,两人便隐居起来,餐流风,饮朝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兴,不知亡,不知何物为始,不知问物为终,完完全全和大自然同化了。
吴老讲述完结。周一灿说:“不错,鬼谷子是一位神秘莫测的奇人,他的‘揣摩臆测’‘权谋术数’经过数千年的考验,到今天还被广泛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事实证明,《鬼谷子》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心理学、语言学、军事学著作,而且还是一部包含深刻哲理的智术大典,包容一切,千变万化,这才是它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余仕之认为:“纵横家是盛行于战国时代的一种流派名称,据说导源于古代善于外交辞令的使者职官。其实,纵横亦并非鬼门一家的专利品,公元前630年(周襄王时期),晋文公联秦伐郑。郑人烛之武往说秦穆公,郑为晋之东,秦为晋之西,与其秦晋伐弱郑,不如秦郑伐强晋,穆公依其言,解围而去,这是较早使用的纵横术。孔门弟子子贡,以善说著称,运用其外交手段,鼓动其如簧之舌,挑动齐国伐吴,吴人攻齐,越人征吴,吴晋交战,然后存鲁,史称‘一石五鸟’。可见在孔子时代纵横术已渐臻成熟了。”
司徒朗也说:“是呀,到了战国中后期,出现了‘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的政治格局。游说之士周旋于列国之间,出谋划策,捭阖纵横,一言兴邦,一言灭国,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横成了一种出将入相的重要手段,由于张仪和苏秦的成功更是盛极一时,此后又有范睢拜秦相,鲁仲连功赵,毛遂胁楚等事迹,使纵横学说更是登峰造级。从战国延至汉初,一直是士大夫学习钻研的主要内容,模仿操练,蔚为风气,汉以后又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热门学问——‘显学’——而广为流传。
“鬼谷子便是纵横学说的集大成者。‘集大成’这个词,最早见于孟子对孔子的赞颂。孟子说:‘大哉,子之成也,其集贤也欤!集明也欤!’意思是说,孔子的巨大成就,就是吸收前人的研究成就,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一门大学问,启示后来者。
“鬼谷子便是如孔子这样一个人。他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周书》、《韦秩》、《太公阴符》等,考察了当代的实践,研究体验,创立纵横之术,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他的学生苏秦、张仪等人实践检验,并获得了成功。事实证明,鬼谷之术加速了秦国的统一,这是鬼谷子,也是鬼门弟子,对历史作出的贡献。”
╔→┅┅┅┅┅┅←
更多TXT好书请来
◤TXT书籍下载网◢
。downshu。
╚→┅┅┅┅┅┅←
鬼门神功(4)
卓文丹则说:“我对鬼门神功也有若干的认识,特别是苏秦先生的合纵之策与张仪的连横之术,我至今记忆犹新。如今由小女子来讲一段苏秦先生的合纵之策的应用。我讲的苏秦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他说话的内容。”众人非常想听卓美人是如何演绎这一故事的,于是洗耳恭听——
古今丞相第一人
鬼谷子的得意门生苏秦,成功地说服六国合纵,同时成为六国的丞相,并为纵约长,成为千古第一位集多国丞相于一身的人。纵观古今,在所有丞相里,苏秦都可谓是空前绝后。
在苏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鬼谷子的纵横之策,其威力是何等之惊人。那么,何谓“纵横之策”呢?
所谓“纵横”,原是“合纵连横”的简称。“合纵连横”是春秋战国时期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种外交谋略。
苏秦是凭借鬼谷子传授给他的“合纵之术”来达到六国大封其相,并令六国得以与强秦抗衡的策略。所谓“合纵”,其宗旨在于“各小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略,应该组织联合阵线防卫”。
那么,苏秦究竟向各国君主说了些什么话,会让这些高高在上的大王言听计从,然后联合到一起,共同抗击秦国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如何根据不同的国君,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说出不同的话来的。
苏秦最初组织合纵联盟,以赵国为中心和起点。他对赵国肃侯说:“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让人民安定闲适,不要多生战事烦扰他们。而使人民得以安定的根本,首先就在于要选择友好邻邦。选择的邻邦合适,人民就能得到安定;选择的邻邦不当,人民就一辈子不得安宁。请允许我谈谈赵国的外患:齐国和秦国是赵国的两大敌人,这是人民不得安宁的原因所在。如果依靠秦国进攻齐国,人民就不得安宁;依靠齐国进攻秦国,人民也得不到安宁。大王如能真正听从我的话,那么燕国一定会给你送上出产毛毡、裘皮、良狗、好马的土地;齐国一定会送上产鱼、产盐的海边土地;楚国一定会送上生长橘柚的云梦之地(湖南洞庭一带);还有韩国、魏国都可以把国内封地汤沐邑送给你;这样大王的宗族亲戚都可以得到封侯。从别国割取土地,得到财物,这是从前王公霸主不惜损兵折将而追求的东西;给宗族亲戚封侯,就是商汤、周武王也要经过争战和拼杀才争取得到。如今大王毫不费力,拱手而得到这两个好处,这是我祝愿大王的事情。
“如果秦军沿轵道而下,南阳就会处于险境;再攻讨韩国,包围周室,赵国自身也随之会被削弱;秦国再占据卫国,夺取淇水,齐国就一定会臣服于秦国。秦国的欲望既然已经得逞于山东六国,就必然会发兵攻打赵国。秦兵渡过黄河,涉过漳水,占据番吾,就可以打到赵国的邯郸城下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地方。如今,山东各国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赵国土地方圆二千里,拥兵数十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数年用度。西有常山,南有黄河、漳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国本来就是弱国,不足为患。而在各诸侯国中,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国。然而,为什么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呢?是因为怕韩国、魏国从后面攻打它,抄它的后路。所以,韩魏两国是赵国南面的屏障。秦国要进攻韩国、魏国就不同了。韩魏没有名山大川可做依靠,只要一点点蚕食,就能一直逼近韩魏两国的国都。如果韩魏无力应付秦国,就必须臣服秦国。如此,秦国就扫除了进攻赵国的两个障碍,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样祸患就会直接落到赵国头上。这是我为大王忧虑的。
“我听说,古代的尧一开始并没有一点儿权势地位,舜也没有方寸之地,但后来都拥有了天下;禹聚集的人群不足一百人,而后来成为了诸侯之王。商汤、周武王的士兵不足三万,战车不足三百辆,而后来都成为了天子。这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实施了正确的策略。所以圣明的君主,对外要能判断敌国的强弱,对内要能量才而用。这样不用等到两军战场对垒,就对双方胜败、存亡的可能性胸有成竹了。因此,大王您岂能被众人的闲言碎语所困惑而糊里糊涂地决策呢?我曾按照天下各国的地图加以考察,发现天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五倍;诸侯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集中力量共同向西进攻秦国,秦国必定被攻破。可如今各国却甘愿面西事秦。击败别人与被别人击败,征服别人与被人征服,岂可相提并论?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互相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讲和。与秦国讲和了,那些人就可能有高大的房屋,豪华的宫室,耳听笙竽之音,一旦秦国来攻打,他们都不能与君主分忧。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整天拿秦国的权势恐吓诸侯,以求分割土地。对此,希望大王三思。
鬼门神功(5)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遇事不犹豫,不听信谗言,抵制流言蜚语,堵塞结党营私之门。这样,那些愿意报效国家的贤能之臣才能争相尽忠于君王。我为大王着想,觉得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的力量抵抗秦国。让各诸侯国的将相一齐来洹水结盟,互相交换人质,杀白马,共订盟约。约定: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齐国、魏国就各派精兵援助楚国,韩国断绝秦兵粮道,赵军渡过黄河、漳水,指向博关,燕国派精兵进行援助;如果秦国进攻燕国,赵国就防守常山,楚国屯兵武关,齐军渡过渤海,韩国、魏国派出精兵进行支援;如果秦国进攻赵国,那么韩国就驻军宜阳,楚国驻军武关,魏国驻军河外,齐军渡过清河,燕国派出精兵进行支援。诸侯中有不遵守盟约的,其余五国就共同讨伐它。如果六国实行合纵联盟对抗秦国,秦国就必然不敢出兵函谷关侵犯山东六国了。这样大王的霸业就完成了。”赵王说:“好!就听先生的。”
苏秦去到燕国,游说燕文侯道:“燕国东边有朝鲜和辽东,北边有林胡和褛烦,西边有云中和九原,南边有呼沱河和易水。土地方圆二千余里。拥军几十万,战车有六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食用。南边有碣石和雁门的丰饶物产,北边有枣和栗子的获利收成。人民即使不从事田地耕作,光是枣和栗子的果实就足以让人民吃饱。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啊!国家安乐无事,看不到军败将亡这样伤心的事,这些有利条件没有谁比燕国更多的了。
“但是,大王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会遭受战争的洗礼,是因为在南方有赵国作为屏障。秦、赵争战,相互间都疲倦了,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就是燕国不遭受侵犯的缘故,况且秦国如果攻打燕国,必须经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和上谷,这就是数千里的道路,即使得到燕国的城邑,秦国也难以守住,秦国无法伤害燕国也是很清楚的了!现在若是赵国进攻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数十万大军就可以进驻东垣,再渡过呼沱河,涉过易水,不到四五天就靠近国都了。因此说,秦国攻伐燕国,须在千里之外开战,赵国进攻燕国,就要在百里之内开战了。不忧虑百里之内的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邦交,没有比这更荒谬的计谋了。所以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与天下诸侯联为一体,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忧患了。”燕文侯认为苏秦说得对,便同意合纵抗秦。
苏秦来到韩国,他对韩宣王说:“韩国北面有巩地、洛地、成臬那样坚固的边城,西面有宜阳、商阪那样险要的关隘,东面有宛地、穰地、洧水,南面有陉山。土地方圆千里,拥兵数十万。天下的强弓硬驽都从韩国出产。韩国士兵举足踏地发射,不一会儿就可发射百箭,远处可射中胸膛,近处可射透心脏。韩国士兵的剑和戟,都如龙泉、太阿这样的名剑那般锋利,这些剑和戟在地上都能砍断牛马,在水上能击中天鹅和大雁。靠着韩军的坚强有力和大臣们的英明贤良,却西向事秦,自缚臂膀去表示臣服,使国家蒙羞,被天下人嘲笑,这真是奇耻大辱!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大王不要去侍奉秦国,如果去侍奉它,它必定要求得到宜阳成臬。如果现在奉献上去,第二年就越发要求割让土地。如果继续割让,就将无地供给;不予割让,就将前功尽弃,而且会遭受秦国的进一步侵犯。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欲望无穷。以有尽之地去迎合无尽之欲,这就是所说的自己去招惹怨恨和灾祸,没有经过战斗,土地就被占领了。我听俗话说:‘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如今大王向西而乖乖地称臣事秦,和做‘牛后’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之贤能,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有了牛后的名声,我私下里都替大王羞耻呀。”韩王勃然大怒,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不贤明,但也一定不能去侍奉秦国!”于是韩国参加了合纵。
╔→┅┅┅┅┅┅←
更多TXT好书请来
◤TXT书籍下载网◢
。downshu。
╚→┅┅┅┅┅┅←
鬼门神功(6)
苏秦来到魏国,他劝魏襄王说:“大王的土地,南面有鸿沟、陈、汝南,东面有淮水、颖水、煮枣,西面有长城为界,北面有河外、卷、衍。土地方圆千里,地方的名声虽小,然而到处都是房屋田地,只是少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军马不少,日夜往来不断,极有声势,就如同是三军将士在行动。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臣服于秦国,自称为东方属国,为秦王建筑宫室,接受秦王赐给的服饰,春秋两季给秦国进贡。我真替大王感到惭愧啊。我听说越王勾践,靠着三千名疲惫之卒作战,犹在干遂歼灭了夫差;周武王凭着三千士兵,一百辆战车,却能在牧野把纣王杀死。难道这是由于他们的士兵多吗?其实是因为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士兵,勇武刚毅的二十余万,青布裹头的二十万,殊死作战的二十万,做杂务的十万,还有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这远远超过了越王勾践和周武王的兵力。如今您却听从群臣的邪说,竟打算以臣子的身份去侍奉秦王。而侍奉秦王,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就已受到伤害了。反观那些做人臣的,割让君主的土地以便对外勾结,窃取私己的功绩而不顾及国家的后患,损失国家的土地而满足个人的欲望。他们依靠外面强秦的权势,在国内逼迫自己的君主,要求割让土地。希望大王对此能够明察!《周书》上说:‘微弱时不除掉,长大了就难以消灭;弱小时不拔掉,长大了就得用斧子砍。’事前不当机立断,事后必有大乱。那将怎么办呢?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那么,六国合纵结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到强秦的侵扰。所以我们赵王派我进献愚计,奉上明订的条约,听凭大王的诏令。”魏王说:“好!我听从先生的意见。”
苏秦来到齐国。他劝齐宣王道:“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就是所说的四面皆有险阻的国家。都城临淄非常富裕殷实,这里的百姓没有不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下棋踢球的。临淄的道路上,车挨着车,人挤着人,人们把衣襟连起来,就可以成为帷幕,把袖子举起来就可以成为帐篷,挥洒汗水如同下雨。家家殷实富有,人人意气昂扬。凭着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强盛,天下无人抵挡。如今却侍奉西面的秦国,我真为大王感到羞耻!至于韩、魏之所以惧怕秦国,是因为他们与秦国相邻。双方出兵对阵,不到十天,胜负存亡的结局就已经决定了。韩、魏战胜秦国,那么自己也要损兵过半,四面的边境就无法防守;战不胜秦国,自己就会马上灭亡。正因为如此,韩、魏才不敢与秦作战,而轻易地向秦国屈服称臣。现在秦国进攻齐国就不同了,它的背后要受到韩魏两国的威胁,卫国的阳晋是必经之路,经过亢父的险隘之地时,车马不能并行,一百人守住险要之地,一千人也无法通过。秦国虽然想深入齐境,但总有后顾之忧,害怕韩、魏从后偷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