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  
    ⌒     ∨    
  (﹏)。。 (﹏)  
╰╯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作者:任之堂主人【完结】

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作者从牙牙学语开始,在太爷的引导下,学习了阴阳、五行、脉诊、望诊和临床知识……历经曲折,最终成功地走上了中医之路。本文展示了中医的神奇,阐述了中医深邃的道理,剖析了中、西医之间的区别,提炼出融会在中医文化中的人生智慧,结合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传统知识,提出了不少现代快节奏生活下值得深思的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和感悟。语言通俗,寓意深远,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式中医入门讲述,还不如说是一段教人永不言弃的励志传奇!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我的医学故事

前  言
第一章:童年的回忆(上)
第二章:童年的回忆(中)
第三章:童年的回忆(下)
第四章:太爷教我学阴阳
第五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上)
第六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中)
第七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下)
第八章 太爷教我学望诊
第九章: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第十章:太爷的逝世
第十一章:孤独的少年
第十二章:我的大学之求索篇
第十三章  我的大学之社会调查篇
第十四章:我的大学之静悟篇
第十五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 (上)
第十六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下)
第十七章:我的大学之制药篇
第十八章:我的大学之草医朋友(上)
第十九章:我的大学之草医朋友(下)
第二十章:我的大学之实习篇(深山采药)
第二十一章:彷徨
第二十二章 游历(上)
第二十三章:游历(下)
第二十四章:下海
第二十五章:创业篇
第二十六章:成长
第二十七章:伤痛
第二十八章:提高
第二十九章:挑战
第三十章:  亮剑
第三十一章:求索
后  记:







我的医学故事
前  言
我的太爷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理论学习,他的医学知识来源于祖辈的口授,但他却从我幼年开始,用他的方式,为我走上医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将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医,他付出了晚年全部的心血,在临终前仍不忘告诫我行医的准则,我便是太爷一生的希望。在医学的路上走到今天,我最感谢的是他老人家。今天我抽出时间来完成这篇小说,既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对他老人家的告慰,愿老人家九泉安息,含笑着看我走着每一步行医之路!
第一章:童年的回忆(上)
我的太爷是家乡有名的草医,给人和猪牛看病,在当地人缘很好,也很有威望,他很想将自己的一生医术流传下来,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奶奶,一个是我姑奶奶。我奶奶是大女儿,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我的爷爷,而爷爷年轻时好赌成性,偌大的家业输的所剩无几,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的只有两块了。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我父亲老大,继承了太爷手艺的一部分,即给牲口看病,一本《牛马经》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的有名兽医,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两个当个教师,成了国家干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
1975年的秋天,随着我的出生,太爷看到了希望!
从我满月开始,太爷便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歌曲,将他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在我稚嫩的脑海中,随着慢慢的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跑着玩,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气吁吁的跟着我,口中喊着:“东娃子,慢点跑,小心有蜈蚣?”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
我依稀记得三岁那年很重要的日子,村头李家的儿子不听话,李叔打了几下,结果儿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找太爷,太爷拽着我,向李家跑去。
到他家时,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怕是不行了,娃子脸色白的像张纸,出气困难!”
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李叔儿子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两口缝衣服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面部有了血色,出气也顺畅。
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
李叔点头称是,在一连串的道谢中太爷带着我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膻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
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
我说:“想学想学!问好玩吗?“
太爷笑着说:“那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
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只觉得死人可怕,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
太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一定能学好,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听到很好玩,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谷!
太爷的医学知识也是其上辈传给他的,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的先生,不仅给人看病,还顺便帮人看风水,但长时间流传下来,也遗失了不少,现在想来,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方(也就是农村说的秘方),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切脉诊病、药性整理、特效方剂、疾病预后、愈后调理等,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枯燥,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花花草草说,这都是药材,多好的药材啊!
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叫我学习救人的本事?”
太爷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表面有刺,采摘时要小心。”
我闹着要吃。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扣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
太爷说:“医书上将这称为金樱子,没有熟时呈青色,味道酸涩,熟透了就很甜!”
“这也是药吗?〃我笑着问。
太爷看着我说,“去年你每晚尿床,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甜水’不就好了?”
“可那时你说是糖水?”
太爷笑着说,“就是这金樱子煎的药水!以后可要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以治疗尿床!”
“知道啦!以后你不能再骗我,将药水说成糖水。来!拉钩!”
太爷笑着和我拉钩,然后我们继续跟着家里的老黄牛朝山里走去。大山里的秋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没走几步就看见前面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剩下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非常诱人,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我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太爷自己却等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
我说:“老爷爷,你吃个柿子吧,柿蒂把不能吃的。”
太爷看着我,笑着说:“这可是救人的好药!”
一听说救人的好药,我便帮忙拾起来,满地的柿子蒂一会功夫就拾干净了,太爷足足用随身带的布袋足足装了小半袋。
“这东西看起来很丑,皱皱巴巴的,能治疗什么病?”
“打嗝!”
 “打嗝也是病?我每天吃饱饭后都要打几个嗝,很舒服的事情,怎么会是病?”
太爷笑着看着我,“打嗝多了也是病!而且很难受!”
我将信将疑,拉着太爷的手追随我们家的老黄牛去了。
当天边的最后一抹阳光消失后,祖孙俩才慢慢下山回家,玩了一下午我也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家里来了几位不认识的客人,其中一个女的不停地打嗝,就像老公鸡吃了蜈蚣,不停地嗝噜嗝噜,满脸痛苦的样子,太爷摇了摇半醒中的我,让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难受,随后太爷抓了一把下午我们拾的柿子蒂给病人,让病人回家煎水喝,病人在半信半疑离开了。
迷迷糊糊中我晚饭还没吃完就睡觉了。

第二章:童年的回忆(中)
清晨醒来,一阵香气将我弄醒了,只见太爷担着一碗鸡蛋面条让我起来吃,诱人的家伙!这可是每年过生日才能吃上的东西,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就吃了起来。
“为什么有好吃的?”我疑惑地问。
“昨天下午拾得柿子蒂换来的!”
“柿子蒂能换鸡蛋?今天我们再出拾!以后每天都吃鸡蛋!”我立即回答到。
太爷笑了笑,“是昨天晚上那个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过来的,他的病好了!”
太爷平淡谈话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为什么打嗝治好了病人却硬要感谢?看来我正按照太爷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
吃完鸡蛋面条,又该上山放老黄牛了,这是老太爷晚年的一项工作,同时也顺便采草药。到了半山腰,太爷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边装旱烟,一边给我讲故事。
今天讲的是太爷父亲年轻时的一段佳话,曾经讲过几遍了,但每次他都爱讲这个故事,里面有虎有龙的。
“有一年冬天,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回来时受了寒,一到家就开始发烧,周身疼痛,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只喝了些葱姜水发汗,结果病情没有好转,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渐加重,于是请来镇上的王大夫就诊,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
“白虎吃人吗?”我插言道。
“那是方名,不是白虎。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病人服药后烧退了,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家人急忙请镇上的陈大夫看看,陈大夫也是8代祖传中医,切完脉,叹了口气说,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劳累后感受重寒,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为热毒,寒热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不好治!方子也没开,摇摇头走了。家属一听就哭了起来。当时你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看到好多人围在镇上最大的粮油店前,里面传来阵阵哭声,好奇中走了进去,问问了情况,切了切脉说,别哭了,病人还有救。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开了两付大青龙汤。三天后病人找到你老太爷,硬是要感谢他,还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带来一大桶芝麻油,要送给你老太爷。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你老太爷硬是没有收下。粮油商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榨油的技术,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的,这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有油吃。。。。。。”
“看来青龙还是比白虎厉害!”我悠悠地说。
太爷笑了笑,“它们都厉害,但要用的恰当,时候不到,用了就没效。就好比你昨天吃的柿子,如果一月前吃,就没那么好吃!”
“嗯!上月老爸摘柿子,我偷偷尝个一个,很不好吃!”
休息好了,我们该上路了,太爷拉起我追前面吃草的老黄牛去。
这时发现前面小树叶上有只小蜜蜂,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我忙用手去捏。
“别抓!”太爷的话刚说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太爷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顺便去怀中找药,看着大拇指上慢慢出现的小红包,我当时还以为会死呢,吓得直哭。
太爷一边安慰我,一边打开从怀里摸出的小药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太爷摇了摇,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
他打开瓶盖,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我受伤的大拇指上,还真快,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过了几分钟,小红包没见了,不痛也不痒了。
“太爷!这是什么药?”我好奇地问。 
太爷神秘的说,“这可是咱们家的祖传秘方,你知道后可别告诉别人。”
见我点头,太爷继续说,“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黄,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别看这东西,效果好着呢,咱们山里毒蚊子多,经常会被叮上,有了这药就不怕了,只要用这点上一点,很快就好了,蜜蜂蛰了也有效。去年上山采药,被毒蛇咬伤后,要不是及时抹上这药,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啰!”
我接过小药瓶,摇了摇,看不出里面的神奇来,但我相信太爷的话,上过月弟弟被红蚂蚁咬伤后,太爷就用过这个药治好了弟弟的伤。
“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吗?”
“晒干的蜈蚣也有效,但起效稍慢些,蜈蚣要大的,越大越好,一斤烧酒5条蜈蚣就好了,雄黄细粉一小包就可以了,如果加上点薄荷叶进去,效果会更好,不过咱们这里不产薄荷,镇上药房买的薄荷没啥力道,还不如不放。”
“记住没有?”
“记住了!”我在前面一边跑一边念道:“蜈蚣5条、烧酒一斤、雄黄少许、泡泡就行。。。。。。”
“还有薄荷。。。。”太爷怕我忘记,。
其实我老爸给我买过薄荷糖,凉凉的甜甜的不太好吃,难道薄荷就不是凉的?反正咱们家山上没有,记了也白记,记住薄荷糖就行了。
前面拐弯处有一颗桑树,记得去年太爷带我上山时还吃过桑葚,当时太爷说桑树一身都是宝,桑叶清肝火、肺火,桑葚可以补血补肾,桑枝可以治疗臂膀疼痛,就连土里的桑树根的皮还可以止咳。我一边念着太爷说过的话,一边看树上还有没有桑葚,太爷走过来放下背篓,开始拾地上的桑叶。
“山里风大,才入秋,桑叶都吹落了,要是下霜后从树上摘的桑叶才好!!”太爷念叨着。
“为什么?”
“那称“霜桑叶”,药劲足!”
“既然桑树一身都是药,为啥不在屋前屋后载上桑树呢?”
太爷看了看我,没想到我还有这种想法。
随即解释道,“老太爷懂得风水,曾经给他讲过,屋前屋后载桑树不吉利,桑与丧同音,怕我听不明白,继续说,农村死了人,称为办丧事,因为桑树和丧事音相同,所以一般屋前屋后不栽桑树。”
虽然那时我还没上学,但太爷从我三岁就开始教我识字,所以还是明白他说的话。
“这桑叶又叫‘神仙叶‘,除了清肝火、肺火,还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后效果才好;身体肥胖的人,长期煎水喝还可以使人变瘦呢!”太爷怕我记不住,就没再继续说下去,但我知道,他经常用桑叶给人治病。
拾完地上的桑叶,我指着树上的问为什么不摘了,太爷说留着,等下了霜咱们来摘“霜桑叶”。
随着老黄牛在山里不紧不慢的转,太爷给我讲解好多药材的功效、味道、采集时间,可惜年幼的我一时也不能全记下来,最后还有些烦了,眼看近中午了,肚子也饿了,便催太爷准备回家,于是我们便邀上老黄牛往回走,此时太爷还不忘用柴刀砍了几支柏树枝带上。
“太爷!上次你不带了一捆吗?家里引火柴够了!”我们农村就喜欢用柏树枝作引火柴。
太爷笑了笑,“这不是作引火柴用的,你爷爷患有风湿,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发作,上次那捆他已经煎水熏洗完了!这两天就没见他喊膝盖痛了。”
“爷爷患有老寒腿的事爸爸跟我说过,用着带刺的柏树枝熏洗有效吗?”
“你想想看,这几天你爷爷腿脚是不是利索了不少?”
想想也是,很少抱我的爷爷,今天早上还抱我转个圈呢!
玩了一上午的我有些困意的回到家中,吃完午饭就睡午觉了,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太爷下午一个人进山了,看看屋后的大山,想着太爷一个人在山上采药,真想进山找太爷,可妈妈说山里很危险,一个小孩子就别进山了,到外面找弟弟玩去。
夜色慢慢降临,村头又响起太爷的呼唤声!我们四五个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分头回家。
刚进门就看见家里堂屋的神桌上放着一个大的玻璃瓶,里面放了一条很大的乌梢蛇,这蛇虽然无毒,但也怪吓人的,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就曾经看到过它偷吃鸡的事。
太爷指着瓶里的蛇对我说:“这是乌梢蛇,今天下午捉的,用它泡上药酒,治疗风湿效果很好,咱们农村风湿病人多,泡上药酒,平时喝点,不仅可以治疗风湿,还可以预防风湿!”
一边听太爷说,一边摆弄着瓶子,这么丑的蛇,想不到还是很好的药材,真奇怪啊!
 
第三章:童年的回忆(下)
准备开晚饭了,这是忙碌一天后,全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家里人多,我每次总坐在太爷身边,这样太爷就可以给我多夹一些菜,因为人多,桌子大,没有靠山可不行!
菜上齐了,年轻的各自去盛米饭,男的准备喝点小酒。
还没开始吃,村尾的曹爷爷抱着孙女曹琳琳过来,曹琳琳圆圆的脸很可爱,可今天怎么满脸通红?
我还以为她怕呢,忙走过去说:“别怕,我太爷不会用针扎你的。”
曹爷爷说:“琳琳前天吃了两个糯米团子,昨天一天没吃东西,今天开始发烧,她奶奶给他煮了五谷茶,喝了也不管用,实在没办法就过来麻烦余叔你了!”
老家的五谷茶是用稻谷、小麦炒焦,加上鸡内金、艾叶、茶叶煮水喝,用于小孩子停食的治疗,效果不错,但那玩意又苦还有糊味,很难喝。
太爷听完后,从药柜里抓了一小把牵牛子研成粉后给曹爷爷,吩咐他回家后拌上红糖给曹琳琳吃。这个我以前也吃过,拌上糖后香甜味,好吃!就是吃完后会拉肚子。
 看到太爷给曹琳琳吃牵牛子粉,便笑着说:“曹琳琳!今晚你会拉肚子的,别拉在床上!”
琳琳要打我,曹爷爷拦住说:“拉就好!拉就好,不拉停在里面会坏事的!”
看我们正准备吃放,曹爷爷道了谢后就走了。后来听曹爷爷说,曹琳琳晚上拉了两次大便,烧就退了,第二天开始吃饭了。
太爷看病从来不收钱,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药材是自己在山上采的,也不花什么本钱,碰上病人家里条件好的,病瞧好了,病人就给太爷提上两斤酒,两斤好的烟叶。太爷不抽纸烟,说纸烟没劲,还是旱烟好,自己也种过旱烟,而且长得也很好。太爷喜欢把好东西送给朋友尝尝,所以每年都种烟,每年都送烟,每年也收到不少病人送给他的烟叶。
烟抽多了,痰就多了。每天早上起来,太爷总要咳上几口黄痰,我爷爷很不喜欢太爷的抽烟习惯,更不喜欢他吐痰,最后太爷从大山阴沟里采了很多鱼腥草,阴干后每天泡茶喝,后来太爷就很少咳痰了,但抽烟还是多,这也是他九十五岁那年几次发病的原因。 
山里人上山干活,经常会碰伤,岔气的事情经常发上,而每次出现岔气,他们总是找到我太爷,然后说,“老爷子,把你的止痛烟给我抽口,我又岔气了。”
太爷总是笑笑,从烟丝袋中取出一包早已配好的药粉惨上烟丝,放在旱烟锅里点着,病人深吸几口后,就会打嗝或放屁,只要气一通,岔气就好了,第二天就能上山干活,
这种办法起效很快,也只有太爷知道配方。在我几次的询问下,太爷才神秘的告诉我,家里每年都会重些小茴香,在秋天收获后,用茴香籽研成细粉,用塑料袋装好,遇到岔气的病人,配上烟丝,吸几口就好了。
茴香我家里每年都种,但治疗岔气我还是第一次听太爷说。
记得去年我肚子受凉,连续两天小肚子痛,老爸煮姜水给我喝,喝了还是隐隐作痛,后来太爷听说后,用小茴香的苗切碎后拌上鸡蛋炒了一小碗让我吃,那可真香,也太香了,吃到最后有些腻,不过吃完后就不痛了。太爷给我讲,小茴香苗和茴香籽都能散小肚子的寒,我就一直记住了,没想到他还能治疗岔气。
我继续问太爷:“小茴香还可以治疗什么疾病?”
太爷看我对小茴香很感兴趣,就接着说,“小茴香主要是温暖小腹部,凡是小腹部发胀、发凉、疼痛都可以使用。还记得前几天你二婶不是叫唤小肚子胀吗,一会想上厕所,可又没小便,后来用小茴香煮水喝就好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遇到这类病人,B超检查提示盆腔少量积液,采用太爷当年的办法有很好的疗效,病人往往是先有气郁在小腹,后有少量积液形成,30克小茴香煎水后一次喝下,连续放上几个响屁,当天就缓解了病情。
随着天气的变冷,上山采药少了,但太爷却利用冬天的时间一边看病人,一边给我熟悉药材,讲解药物的用途。
有天上午讲到白果,这种药材村头就有,我们农村成为银杏树,结的果实沉甸甸的,称作“银杏果”。
太爷说:“白果仁能止咳,治疗妇科病,止白带,还能补肾;还说补肾是通过金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