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爷说:“白果仁能止咳,治疗妇科病,止白带,还能补肾;还说补肾是通过金水相生来达到的,可惜当时我不明白金水相生的意义。还谈到白果有小毒,一般大人一天服用不要超过30粒。如果中毒了,就用白果壳煎水喝就可以解毒了。”
这些话当时听起来很琐碎,但没过三天就得到了验证。
村里张叔家有棵白果树,产了很多白果,张叔的老婆正好长年咳嗽,听我太爷说可以用白果止咳,就煮了不少给他老婆吃,结果他儿子园涛乘张叔不在家,偷吃了不少白果,中毒了。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来找我太爷治疗,可太爷正好出远门看病人去了,我问清情况后让张叔用白果壳煎水解毒,效果还真不错,很快就解毒了。
太爷回来后,听完我的汇报,高兴地说看来咱们家中医有传人了!
邻居奶奶经常头疼,在太爷手中看了几年也是时好时坏,问题的关键是邻居奶奶每天要吃辣椒,没辣椒就吃不下饭。她头疼,搞得太爷也头疼,看不好病人的病医生很是头疼。这也是这些年我时有的感觉。
在太爷没有良方时,我的一句话改变了现状。
我说:“要是奶奶每天能问问药味,那吃点辣椒也不怕!”
太爷看着我,突然笑了起来,不停唠叨,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后来才知道,太爷用秋天采的野菊花给邻居奶奶做了个菊花枕。从那以后,邻居奶奶就没再上火了,而且每年她自己都做几个菊花枕,一个自己用,其余的都送人。自从这件事以后,太爷就真实的认定我是学中医的一块料,对祖传秘方也就爽快的教我了。
在太爷的思维中选择中医的传人宁缺勿滥,这也是太爷不传授给爷爷和几个孙子的原因。爷爷好赌成性,让太爷失去培养他的信心,几个孙子对学医基本没兴趣,所以只得从我这辈人中寻找接班人。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行,是不适合学医的,只能最后救人不成,反而害人,造成许多后患。
另外学医必须有较强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学习中医不能将中医的发展向前推进,只能使其退步。
太爷最后看中我,主要是看到了我心地善良和领悟力强!
现在想想读大学时,很多成绩很好的同学,毕业后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改行从事西医或者其他行业,读书时的成绩靠的是死记硬背,装在脑海中没能灵活运用,最终成了一锅烂粥,放弃中医是迟早的事。
想想太爷当初的顾虑,再看看现在中医学院的招生和中医的现状,我才感到中医的传授选对人是何等的重要!
中医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太爷的计划,首先是传授常见药物的识别及单味药的特殊功效,培养我对中医的浓厚兴趣;此期间我会很多问题,然后太爷再开始传授中医理论,同时传授脉法,逐步解开我的疑问;再传授一些经典方剂,通过经方来的运用,提高自己对疾病对人体的认识度;过程中我会因为有些疗效不好而产生新的疑问,借此机会太爷再传授家传秘方,弥补传统经方的不足。
而大学里的课程就不一样,先让你背中医基础理论,然后再是中药学、方剂学,然后生理、病理,最后是上临床实习。往往大学第一年就因阴阳五行搞得一头雾水,失去了对中医的兴趣,接下来只能按部就班向脑子里塞东西,到大学毕业时才慢慢理清头绪,可惜已经晚了。
 我在接受了太爷对白果的讲解后,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个白果,外面的壳能解里面的毒性?
当我向太爷询问这个问题时,他说:“这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太爷的回答更让我摸不着头脑……
阴阳是什么?为什么要阴阳统一呢?
 
第四章:太爷教我学阴阳
由于我还小,太爷只能由浅入深的谈论阴阳!
“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很多,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如何来认识这些事物,古代人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分阴阳。”
“正如我们看电影,可以将电影里的人分为两种,即好人和坏人!”
“根据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
“根据人的身高,可以分为高和矮!”
“根据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和阴天!”
“我们对气温的感觉,可以分为热和冷!”
“这些都是按照阴阳来划分的,男人、高个子、晴天、热属于阳;女人、矮个子、阴天、冷属于阴!”
“这好懂,但是矮个子男人又属于什么?高个子女人有属于啥?”我疑惑的问道:“男人属阳,矮个子属阴,那矮个子男人难道就是阴阳人了?”
太爷听到我问这个问题,非常高兴,认为我对阴阳的理解还是很有悟性的。
接着就立即给我解释:“男人属阳,男人中再按照高矮来份,矮个子就属于阴,综合来讲矮个子男人就属于阳中之阴了!”
“哦!我还以为算阴阳人呢! ”
“阴阳本身是对立的,但没有阴就无法谈阳,没有阳也无法谈阴,正因为阴阳的存在,才使世界有了变化,有了相互制约,在制约中发展、成熟。”
“哦!我明白了夏天很热,属阳,冬天很冷属阴。”我迎合道。
“是的没有夏天的炎热,就没有植物的生长旺盛,没有冬天的寒冷,植物第二年春天就不能健康成长。”
“对了,前年冬天很暖和,结果去年春天庄稼都生病了,人也生病了。”我随着太爷的话说着。
“白果壳属阳,白果仁属阴,两者的统一,就是一个完美的果实。”太爷笑咪咪地看着我说。
“还有其他药物有这样的统一吗?”我追问道。
“有!还很多!比如:生姜的姜皮是凉性,姜肉是温性;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柑能令肺冷生痰,柑皮令人肺燥;瓜蒌化痰,瓜蒌的根天花粉能生津;杏仁中毒,用杏树根皮可解;发芽马铃薯中毒,用土豆秧煎服可解…。。。”
太爷说得我一愣一愣的,事物真的这么奇妙吗?太爷接着说:“在人体心属火、肾属水,两者本身相克,但因为有了水,所以火就不会太旺,有了火,水就不会太寒。”
“太复杂了!”听太爷娓娓道来,我心里暗暗地想。
但随着太爷的讲述,阴阳的理论在我心里慢慢明朗化,逐渐清晰起来,虽然这个体系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实在有些复杂。
太爷继续讲:“在特定的情况下阴阳是可以转化的,阴可以转阳,阳也可以转阴。”
“是不是冬天到夏天是阴转阳,夏天到冬天是阳转阴?”我好奇的问道。
“对!对!对!”太爷兴奋的回答到:“阴阳在相互转化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制约的,我们往往利用阴阳的相互制约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治病的基础。如果是阳病就得用阴药,而阴病就得用阳药!比如身上长脓包,如果发红、发热……”
“我知道了,发热、发红属阳,就用阴药,而寒性属阴,用寒性药就可以治疗阳性长包了?”我抢着说。
“太对了!”太爷兴奋地看着我,仿佛看到了医学承继的希望,他继续问道:“那如果长包不发热,也不发红呢?”
“那就用阳药嘛!太简单了!”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玩的游戏。
慢慢的,我认识到治疗疾病不是单单记住什么药治疗什么病那么简单,应该很复杂,但似乎又很简单……
一时间我也不知如何表述,只是知道太爷已经把我领入了一片神秘的宝地,好多好多好东西,我得用心去领悟!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去年春天长包,太爷用的是蒲公英煮水给我喝,而弟弟秋天长包,太爷用的是菊花煎水给他喝。一样是包块,都有红肿,虽然药物不一样,但都是采用凉性的药物,用的是属阴的药,所以病都治好了。
太好了!看来学习救人的本事也有窍门,不是很死板的,通过对太爷所说阴阳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太爷遇到一些小病,在屋前屋后随手采上几味药就能将病人的小病治好,我想这里面就运用了”阴”和”阳”的相互制约。
太爷对阴阳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得分阴阳,这是第一步。这步搞不清楚,按照土话说,就容易将药下反了,会加重病情,甚至会死人,所以在阴阳的分辨上,太爷总是时刻训练我,经常是太爷说阳,我说阴,好比对对联。
“天为阳!” “地为阴!”
“头为阳!”“脚为阴!” 
“火为阳!”“水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右手为阳!”“左手为阴!”
“上眼皮为阳!”“下眼皮为阴!” 
“上嘴唇为阳!”“下嘴唇为阴!”……。。
就这样反复的练习,反复的对对联,太爷将阴阳的观点深深种植在我的脑海中。
三十年后的今天,每次在切病人的脉,在提笔开处方时,阴阳辩证总是清晰地指引着我,可以说,若果不明白是阴虚还是阳虚,是阴盛还是阳盛,我真还不知道如何开处方,只有脑海中分清了各脏腑阴阳虚实情况,下药才能立竿见影。
分清了阴阳,但如何确定各脏腑的阴阳虚实,成了我的最大疑问。
当时我已经满七岁,太爷也发现这个问题,下一步是教我望诊还是切诊,太爷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决定教我切诊。因为切诊非常重要,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这也是太爷医学知识中总结最多的一部分,现在的太爷已是九十来岁的人了,如果有生之年不能将重要东西传给我,也是一件很大的遗憾事,于是太爷开始培养我的切诊功夫。
 
第五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上)
现在想来,当年为了教我习诊脉,太爷的确花了很多心思……
教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了解什么是脉象以及背后的含义已经很难了,还要把相对比较微细的脉象变化体会出来,我实在想不出比太爷更高明的教法了。
有天早上起床后,太爷把我带到了院子,角落里有一个大木盆,里面居然有许多泥鳅,大约几百条吧。太爷拿出一个木桶,让我把那些泥鳅从盆里抓起来后放到桶里。
真是一件好玩的游戏,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很容易啊!
我伸手便抓,泥鳅滑溜无比,忙乎了半天,除了溅了一身水外,我一无所获。
我困窘的看着太爷,太爷微笑着捋了捋胡子,缓缓道来:“东娃子,抓泥鳅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哦,抓泥鳅下手要轻,不要让泥鳅感觉到你在抓它,泥鳅可是很滑的,当你的手轻轻地碰到泥鳅后,双手慢慢合拢,快快地抓起来,你要注意轻、慢、快三个字。”
太爷说起来很简单,但我做起来可就有些难了。在太爷的细心指导下,我终于找到了感觉。
接下来的一整天,我将所有的泥鳅全部抓到了桶里。看着我的成绩和沾满泥水却高高昂起的骄傲的小脸,太爷也开心地笑了。
但让我郁闷的是,太爷在表扬我之后,随后顺手将桶里的泥鳅又倒回了盆里。
我忍不住抗议了:“干嘛又倒回盆里,抓得很辛苦!”
没有想到太爷却板着脸,严厉地说”这可不是游戏,明天放学后再抓一遍,记住明天不能再抓这么慢了!”
“抓就抓,谁怕谁呀!”我有些委屈地赌气说。
 “东娃子,你要知道学医是很辛苦的,你是太爷的希望,你一定要更努力才行。太爷我老了,怕等不了那么久了。。。。。。”记得当年太爷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目光看着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是在安慰我,还是在自言自语。
我只知道那语气里带着几分我所不理解的苍凉,而我的委屈也很快就消散了,谁让我和太爷关系最铁。
 第二天老师有事,只上了半天课就放学了,回家一放下书包,我就到后院去抓泥鳅,成绩有所上升,从放学到天黑,我终于抓完了所有的泥鳅。照例是一身泥水,被妈妈骂了一通,但也得到了太爷的表扬。
毕竟是孩子,连续抓了3天,再好玩的游戏也玩腻了。
太没有意思了,每天手都在水里泡着,泡得手都肿了,我罢工不干了。太爷用尽办法劝我也没有用。
太爷摇着头对我说:“东娃子,抓泥鳅是为了练习你的感觉,给病人切脉也需要感觉,只有感觉到位后,才能体会到脉象的变化,这样切脉才能得心应手,你如果想学医,就一定要有耐心。”
我却一口咬定自己已经抓得很好了,不会有人比我抓得更好,我可以学其他的了。
太爷好笑地看着我说:“我们打个赌好吧,我们来比比谁抓得快,如果你比太爷抓得快,太爷就教你其他的东西,但太爷比你抓得快,你就得乖乖地抓一个月的泥鳅,不许赖!”
我说:“好,比就比,但太爷你输了,不光要教我其他的东西,还要给我买糖吃!”小时候我是个很馋嘴的小孩子,但是那个时代的孩子有谁不馋呢!
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我惨败……
我沮丧极了,也有些不服气。
太爷说:“来来来,太爷抓给你看看,你就知道你比太爷差的原因了。”
只见太爷慢慢在把手伸进水时,缓缓地接近泥鳅,但很快便把泥鳅捧在手里,而那些泥鳅躺在他的大手里,一动不动,很舒服的样子,一次能抓两三条,就这样一盆泥鳅很快就抓完了。
我这才真正掌握了抓泥鳅的要诀:轻、慢、快。而这一切的把握都要依靠手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虽然时有怨言,但总是被太爷揪住在课余时间练习着捉泥鳅。
快入冬的水有些凉意了,每次捉完泥鳅,手都被冻得通红,每次太爷看着我冻红的小手,都很心疼地帮我暖热,但从来不准我放弃。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太爷心里好象有很多话要对我说,他却很少说,他常常看着我,但目光却停在很远的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我抓泥鳅的速度终于能够和太爷一比了。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在太爷的要求下,我在全家人面前表演了抓泥鳅,赢得了大家的表扬。
大家笑着说:”看来咱家以后不缺泥鳅吃了。”
我却苦着脸说:”天气太冷了,我再也不抓泥鳅了”。
 大人盼种田,娃娃盼过年!
每年最快乐的时光总是来得迟,而去得快!盼啊盼,终于盼到快过年了,鞭炮、龙船、糖果、年糕、新衣服……
太多的诱惑,一想到心就痒痒的。
过年喽!不,只是快过年喽!
和往年一样,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心情激动地象要飞上天,恨不得盯着日历过日子,但唯一的例外是今年我要随着太爷一起替人看病。
临近过年,通常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忙了一年,闲下来,身体的不舒服就显出来了,同时在外乡揽工的也回来过春节了,人多了,病也多了。
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每天都要看病人,看到其他的小伙伴在稻场上疯闹、嘻戏、放鞭炮,而我却每天都得陪太爷给人看病,心痒无比,恨不得身分两边。
太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许诺说,等看完病人,就给我买最棒的冲天炮,我的心才收回来。
整个春节期间,我和太爷看了好多病人,其中有几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曹叔在吃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在喉咙里,在家吞了饭团,喝了醋都没有效果,只好来找太爷。
太爷从药柜里抓了一把威灵仙,倒了半瓶醋,加了半碗水,放在炉子上煮了十来分钟,过滤凉温后,让曹叔喝下去,不一会曹叔感觉好多了。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神奇。
太爷对我说:“鱼刺卡喉一碗醋,灵仙一把立能疏。”
到今天,我治疗鱼刺卡喉仍用这个单方,效果真的很好。
第二个病人是在外乡揽活的小伙子,是个外村人,我并不认识。
小伙子找到太爷,就忙着脱裤子。我觉得这人真不知羞,外面还有好多村里的大婶呢。
太爷说:”别急,小伙子,来屋里吧!”
小伙子跟我们一起到了里屋,只见他在大腿内侧抓得血淋淋的。
小伙子说:“在外面揽活不容易,染上病了又没有钱治,结果就成这样了。”
太爷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这病晚上睡暖和了,痒得更厉害,是吧?”
小伙子连连点头!
太爷说这是疥疮,随后包了一包硫磺,写了一个方子:苦参一两,黄柏一两,蛇床子一两,共三剂。
并交代小伙子,将每付药煎成半盆水,放入硫磺粉洗澡,并叮嘱他要把换下来的衣服用开水烫过后曝晒。
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来了,提了两瓶酒,说是要感谢太爷治好了他的病。
太爷谢绝了他的酒,对他说:“在外揽活,日子过得艰难,过年了还是早点回家去!平时换下的衣裤要曝晒,免得再传染疥虫……”
我二叔非常喜欢喝酒,酒量却不行,每年过年都要闹酒,每次都醉得不省人事,最后要靠太爷善后,把他弄醒,大家都想知道要用什么药解酒,但是太爷从来秘而不宣,今年我可要抓紧时机,看看太爷是咋用的药。
喝年酒时二叔闹得最凶,也醉得最快。还没等大家吃完,他已经躺在桌子底下了,我就叫太爷来看,太爷看着这个让他头痛的孙子,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让我去柜子里的拿了个小盒了过来,抓了一把里面的东西,外加一把葛花,煮水给二叔灌下去,不到晚上,二叔就醒了,又开始闹着喝酒。
我悄悄地问: “太爷!小盒子里是什么药。”
太爷神秘地对我说:“东娃子,千万不要告诉你二叔,免得他以后喝酒更没有节制。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奇药。”
原来家里后院种了一颗拐枣树,每年太爷就把拐枣树的种子收起来,放在小盒子里,以备不时之需。
太爷告诉我,“拐枣籽又名枳棋子,是解酒的好药。”
拉肚子是春节最常见的病,一般的都是在家里吃点止泻药就行了。
但张叔的小儿子拉肚子却不一样,自己吃了止泻药可以止住,但肚子不拉了,出现肚子痛。折腾了几天,实在受不了,就来找太爷了。
太爷摸了摸他的手心,我也跟着摸了摸,烫的很!
太爷又问:“是不是拉肚子的时候屁眼热辣辣的。”他点了点头。
太爷说:“你这是过春节,好的吃多了,辣的吃多了,拉肚子是正常现象,不拉才会出大问题!”太爷给他包了两块大黄,让他泡水喝。
病人走了,我很奇怪地问太爷,“为什么拉肚子还要吃大黄,不是越拉越厉害吗?”
太爷说:“这就叫做 ‘通因通用’,病人因为肠道热毒过盛引起拉肚子,用大黄通下,帮他将热毒清干净,病自然就好。”
我还是似懂非懂,太爷接着说:“阳病用阴药,热病用凉药,这中间的关键是分清楚病人是不是热病,阳病!只要确定了,就可以用,治病要从根本入手……”
这番话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思索!而每一个医生一生所做的都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本质,并治疗它。
春节很快过去了,我记住的除了鞭炮、热闹以外的东西,那就是病例,还有太爷手书的一付对联:
上联:青山采药锄岁月
下联:河水熬汤炼春秋
横批:医药人家
我看到了太爷的骄傲和希望…… 
 
第六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中)
   练习了一个冬天的抓泥鳅,虽然小有所成,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大大增加了。但是要找到脉行的感觉,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爷日思夜想,居然想到一个从没有用过的办法——放风筝。
山里风大,不容易找到风势平稳的地方,每次放风筝都要跑到后山去,山顶上风虽然很大,但是风势比较平稳,所以很适合放风筝,每当风筝放到二十米以上后,太爷便将一个园形的硬纸片穿在线上,纸片沿着线在风中向风筝追去,而太爷让我将三指切在绷紧的风筝线上,体会从指上传来的那种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滑时涩的感觉。
太爷在风筝线上打了一些小结,距离有一定的规律,纸片每通过一个小结就会有轻微的振动,这种感觉会随着风筝飞的高度而减弱,当风筝升得很高时,纸片通过小结时的振动就完全感觉不到了。
太爷就让我细心感觉,时放线,时收线,在不同的距离体会这种振动的感觉,纸片的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一张,有时是两张,这样感觉又不一样,如同小鸟在半空歌唱,通过细线将它们的歌声传到我的指尖。风小时振动会慢,风大时好象它们在吵架一样,互不相让,你还未罢,它又起;它方起时,你又来……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当你的心很静时,才能体会到几张纸片的不同振动,从一张纸片开始练起,一直到同时放上五张不同大小的纸片,它们停在风筝线上的不同位置,当五种振动同时传来,要细分开来,很不容易……
一个春天的练习,我已经能够有一定的感觉!
太爷放上纸片后,让我背着风筝用手指切线,询问我有几张纸片,第几张最大,我都能够一一做答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练习,使我现在对切脉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一种包含着情感的脉搏敲动,让你能从中感觉到患者的喜、怒、哀、乐…… 
练习完了放风筝,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诊脉心法》,这是一本关于切脉的练习及一些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还勉强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