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
太爷说:“我年纪大了,说不准那天就走了,这本书你好好看,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
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
太爷接着说,这本书是祖辈留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
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太爷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学习临床诊脉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
我通过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
太爷担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然后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问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又没有动怎么会有感觉?”
太爷一下想明白了,“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感。” 
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
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
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
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伤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再切,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
“脉也分阴阳,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太爷一边切脉,一边讲。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那什么是八纲脉呢?”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虚、涩为阴对吗?”我略分了一下类。
“是的!”太爷接着说。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
“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这些东西当时听起来非常枯燥,太爷怕我灰心,在遇到病人时,就结合患者的脉象来解释,很快我就明白了八纲脉,毕竟这是纲领性的东西,很容易掌握的……
 
第七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下)
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都是心存疑虑的。
有次遇到个高个子的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
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只能取其脉,却不能取其势,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
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接着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下焦。”
太爷说了许多,有些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但我的手指太短,完全张开三指后就不够灵活,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
太爷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将手指间距拉开,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
听说学习吹笛子,我可高兴坏了!
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即使吹响了,也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
每天放学后,没有病人的时候,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吹笛子,刚开始学吹的时候,手指分好了,笛孔也按上了,可一吹曲,手指又没法放回到笛孔上了,真是让人头痛……
练习了很久,我才学会了一首《社会主义好》,但是接下来,就顺利很多,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
直到今天,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脉时,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
“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也时刻警醒着我。
“病人就诊是生命所托,而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病人信服的……”这些话让我终身受益。
“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详细的诠释。
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也就是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的健康状况……
 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帮助确定脉势,脉势确定了,很多病机就明白了。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
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也没有学过西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为郁脉”——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能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该处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或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或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求的郁与细,再辨属何疾!”——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能体会到。”
我临床运用多年会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不要为了个别细小的脉象,而放弃整体脉势的把握!”
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论《诊脉心法》中的话语时总是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到切脉如抚琴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有些病一望就可以分辨,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诊进行补充,才能进一步确定阴阳寒热虚实,于是太爷开始教我望诊……

第八章 太爷教我学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
“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中医,只要看上病人一眼,就知道病人的大体病情,就能说出病人的宿疾所在。而通过切脉来诊病,只能是一种技巧;而很一般的医生,只能通过反复的询问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太爷悠然的抽着旱烟,一边吐着烟圈,一边对着我讲述。
“比如今天下午来看的张老爷子,你看他面色发黑,走路用手扶着腰,一脸的病容,就知道他有腰痛病了,而且得病不止三年了。”
“太爷,从他走路的样子看出他腰痛,很容易,可怎么知道他得了三年以上的病呢?”
“在咱们农村,腰痛的病人很多。多见于劳伤,也就是劳累中腰部损伤,瘀血停在腰部,久而久之,面色黎黑,没有光泽。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引起的腰痛。张老爷子以烧碳为生,腰部容易出现劳损。加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腰部既有瘀血又有寒湿,病程长啊!”
“这病不太好治吧!”
“下午太爷给他拔火罐,拔出许多黑色的瘀血,现在他应该好很多了。这病不拔不行啊!拔完后吃上几天肉桂粉、三七粉,散散寒、活活血就好得差不多了。”
“你要记住,望诊首先望神,就是看病人是得神还是失神。得神的患者双目明亮灵活,神智清楚,反应灵敏,而失神的患者双目晦暗无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得神好治,失神难治啊!”
“那李太爷去年去世时还满面红光,反应也灵活,为啥当天下午就死了呢?”我有些疑惑的问道。
“那是假神,也就是回光返照。患者原本无神,突然出现有神的表现,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这是危重病人将死的征兆。”太爷说。
太爷接着说:“望诊除了望神外,要望面色,望形体,望五官,望皮肤,望舌等,这些东西在平时看病时都临证给你讲过,你要铭记在心上才行。”
“临症时要结合脉象,多运用,多练习,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当你将望诊运用习惯后,你自己会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自己的望诊思路和体系。”
“有的医生偏于望面色,而有的则偏于望眼,有的直接望掌纹。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不必过于贪多而泛,否则……”太爷的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
自打开年来,太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常常说几句话就咳得喘不过来,看病人的时间少了许多,他总是自嘲说自己老了; 要被阎王爷请去喝酒了。但不管精神再怎么不济,太爷仍然每天抽空给我讲些医学道理。
看着太爷日渐消瘦的脸,我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尽早掌握太爷所教给自己的东西,能让太爷恢复健康。
有很多的医学道理,太爷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当初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太爷有时候那么罗嗦,但时至今日,再想起太爷所强调的东西才知道太爷是有道理的。
比如望诊,虽然在大学课程中关于望诊的内容并不多,但在图书馆看到许多关于望诊的书,往往厚厚的一本,极尽详细,想想太爷所说过的,医家各有偏重,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而做为医者,我们更重要的是习人之所长,丰富自己,成就自己的体系,治病救人才是目的,不可偏离本意!
太爷喝了一口凉茶,缓了一缓接着说:“东娃子,在望诊中,前辈总结过一些特殊的情况,我慢慢讲给你听,你可要记住,在以后看病的时候对照着使用。
“第一:小儿鼻根处出现青筋显露,表现肠道有病,而青筋颜色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加深。”
“第二:成人面颊部出现暗红色,发紫,多有心脏疾患。”
“第三、指甲出现如瓦楞状条纹,反应肝脏供血不足。”
“第四……”
太爷一口气讲了二三十个,我一边听,一边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虽然有许多字不会写,但我都用拼音标注了。
太爷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我抬起头来看着太爷清瘦的脸,两颊暗红色,发紫,我心中一惊,难道太爷心脏有病?这该怎么办?
正当我走神时,太爷突然咳声顿止,双目紧闭,脸色青紫,随后太爷身体一倾,倒在我身上。
我非常害怕,我马上抓着太爷的手腕切脉:脉细弱,夹有滑数之象。
我一边大声喊我母亲,一边飞快的思考……
“滑数为痰为热,脉细弱为气虚。”
太爷常年抽烟,是不是一口热痰卡在喉间,咽之不下,吐之无力?如何是好?
黄痰属阳!当以阴药治疗!可那来得及弄药!
这时我母亲正好赶过来,她在井边洗衣服,听到我的叫声后过来的。
看到母亲手上的水,我立即想到,借井水之寒凉来治疗热痰之粘稠,也符合以阴治阳!
于是让母亲立忙去取碗井水来!
水放在太爷嘴边,吸了一小口,接着是一大口,再接着是太爷长舒一口气!
一会后太爷吐了将近半碗粘痰……
太爷醒来后看着我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了,连一口粘痰都吐不出来了!”神情极度沮丧。
我说太爷,你不老,你才95岁,你说过要活一百岁的!
母亲看了看太爷,对我说,“这些年太爷教你学医,身体累坏了!”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太爷给了我一本他写的《望诊技巧》,我自己边看边背,没有再缠着太爷讲解了。
有一天,二婶突然来找我,说吃了几天辣椒,眼睛出血了!
我抬头一看,见二婶左眼白睛部分红红的,成血眼了!
我想起《望诊技巧》上说:“双目肝开窍,白睛肺为先。”二婶的病当从清肝肺热毒来治疗,此病属阳,当用属阴之寒凉药,我一边思索,一边回头看药柜。
黄芩、黄柏、苦参……桑叶!对,就用桑叶!
记得很早前太爷就给我讲过桑叶清肝肺之火,还有止血作用……
于是我给二婶抓了两把桑叶让她泡茶喝。二婶却伸手让我切脉,我笑道:“望而知之谓之神!放心喝吧!”
第二天,看到二婶时,出血基本上消了,二婶高兴地说,我还有两下子,早些年也出现过,当时喝了一个星期的中药才好,想不到两把桑叶就这么好了!
太爷听到这件事情后,一直夸我,说我学医有悟性,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望诊技巧》上的东西,我连一半都没想通,医学太深奥了,我只知道太爷传给我的是多么好的东西,而我却不会利用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望诊技巧》时,心中感慨万千,太爷没有通过系统学习,却能通过大自然的规律,领悟出那么多医学道理。而现在的我,手里捧着《黄帝内经》,却有太多的不明白的地方!
太爷啊!要是时光能倒流,我们祖孙两再在一起谈论望诊该多好啊!
时至今日,每当我运用桑叶治疗急性巩膜充血时,就会想起我的太爷,和他教我望诊时的情形。 
 
第九章: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十二岁那年,我小学毕业了。
当我拿着薄薄的毕业证给太爷看时,太爷笑着说,“东娃子不错!等上完初中就考卫校,要好好深造!”
这番话说完还没有十天,太爷就改变了主意,让我不要考卫校,要立志考省里最有名的中医学院!
事情是这样的。村里刘家孙子刘斌才十岁,出现右下腹疼痛三天,家里大人看孩子疼得不厉害就未理会,后来病情加重,找到太爷,太爷切完脉,摸摸孩子的头,用手轻轻按刘斌的右下腹,叹了口气说:“娃子的肠子烂了一小结。”开了服中药——大黄牡丹汤加红藤,刘斌服药后拉了拉肚子,烧退了。可没过几个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