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六味茶-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人最不幸的事情也许是有一些〃堕坏家声〃或挥霍祖业的不肖子。家财百万的父亲如果有一个嗜赌的儿子,便无异已经把一生挣来的家财耗光。如果儿子失败了,那便是绝对的失败。在另一方面,一个眼光远大的寡妇如果有一个五岁的好儿子,便能够忍受多年的痛苦、耻辱,甚至于虐待和迫害。中国历史上和文学上充满着这种寡妇,她们忍受着一切的艰苦和虐待,生活下去,一直到她们看见儿子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也许甚至成为名人。蒋介石可说是最新的例证,他小时和他的守寡的母亲受着邻人虐待。这位寡妇一天对她的儿子寄着希望,便也一天不气馁。寡妇大抵能够使她们的孩子在品性和道德方面得到完美的教育,她们的教育工作是成功的,因为女人普通较有实事求是的感觉;因此我常常觉得在儿童教养方面,父亲是完全不需要的。寡妇往往笑得最响,因为她笑得最迟。

〃父慈子孝〃是两代关系的完美写照,一方面长辈要善于教育好小孩;另一方面孩子长大后要孝顺敬仰父母。正如俗话所说: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

我们怎样做父(母)亲

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应该是这样做。

鲁迅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指出中国人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但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现在的子,便是将来的父,也便是将来的祖。〃

中国人的重孝有时候走入了形式主义的套子,要去子女对父母的言听计从,确实是有些过头了。今天这样的时候逐渐少了,但是希望子女完成自己未竟理想的父母还是很多,这些父母可有想过如此做法等于扼杀了子女自己的独立生命?

倘若现在的父母并没有将什么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遗传给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当然健康,就已经达到了继续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责任还没有完,因为生命虽然继续了,却是停顿不得,所以还须教这新生命去发展。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除了养育保护以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需的本领。例如飞禽便教飞翔,鸷兽便教搏击。人类更高几等,便也有愿意子孙更进一层的天性。这便是爱。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都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就需要改变,而不仅仅是致力于自己一辈未竟的理想和事业。父母将这天性的爱挥洒,自我牺牲于子女。

第一件教育子女的要义即是:理解。西方人曾经认为孩童时期是成人的预备阶段;中国人则以为缩小的成人。其实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如果不能先行理解,一味按照成人的角度去教育,就有碍于孩子的发展。所以一切教育方式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固执不变。父母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着力养成孩子们有吃苦耐劳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以下十条教育子女的法则,供您思索: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常有一些调查说,单亲家庭或者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情古怪,容易染上一些不良品行。这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不正根本都没有时间去管理下梁,孩子小时候好多事情又多模仿,一来二去也就学坏了。纵使本来心性良善,因为家里的烦杂事务或者恶劣双亲,搞得自己心情灰暗也容易学了坏。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是不能作为父母用来教育孩子的格理的,对于孩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和睦的家庭环境。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责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地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乐观和悲观的区别在于是否看到希望,希望是人生的动力。教育孩子积极乐观,充满希望才能获得成功。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我国古代有个〃曾参杀猪〃的故事。一天曾参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孩子说:你要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被哄住了。曾参妻子从集上回来时,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上前阻止说: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怎么真的要杀猪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说假话。于是曾参杀掉正养着的猪,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孩子的教育,家长就是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就是最好的教材!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有一篇叫《吃饭教育》的文章,是关于中美家庭对孩子吃饭的比较,最能反映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文章中说中国家庭硬逼孩子多吃,连哄带骗、想方设法让孩子去吃,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只要是自己认为最好的都让孩子吃,也不管孩子是否消受得了。而美国家庭绝不会强迫孩子吃,有没有吃饱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一会就饿了,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的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而中国的孩子则永远长不大。孩子越早得到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就越强,长大适应社会生活就越快。因而,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结果,美国孩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营养不良,目中无人,独来独往,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最后能发明出新玩意,开大公司,当大老板,自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最后被大家选为劳动模范,优秀公民,人民代表,人家爱听什么就说什么。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的,不能完全按照父母自己的意志来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和他交换意见,正式的谈话,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具有正面作用。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宽容是在家庭范围内的,子女总会走上社会,在一个集体中生存。所以必须遵从一个社会性的规则,在家里过度的溺爱就会破坏这种结构规则的限制感。教育必须重视社会性。明朝的杨士奇,在朝廷中,是属于元老级的重臣,备受皇帝的恩宠,担任宰相的职位;但是他的儿子杨子稷,却是靠著父亲的势力而无恶不做;而杨士奇又非常溺爱他的儿子,不管儿子在外面为非作歹;直到有人在皇帝面前,控告杨子稷已经犯下杀了数十条人命的大罪;皇上于是将杨子稷移付司法审判,还特别颁旨慰问杨士奇说:'爱卿啊!你的儿子既然违背了家训,又干犯了国法;朕不敢私心,爱卿,你就秉公处理吧!'杨士奇不得已就把儿子判了死刑。杨士奇的声望,因为儿子不肖,犯下死罪论斩而大受损害。杨士奇以一个读书人而做到了宰相那样崇高的地位,处理国家大政;然而杨子稷却是以宰相儿子的身分,犯罪而被处死刑;败坏了家声,更羞辱了父母;可说是死有余辜啊!〃子不肖父之过〃杨士奇应该为他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而付出代价。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辨别对错,从而培养孩子的思考和决策能力。孩子不应该只是被要求去做这件事,那件事,被教训不可以做这件事,那件事;而是应该被引导着去明白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从而自己决定要不要做这件事。在这样的过程里,孩子才能成长,成长为有决策能力的成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父母要管理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吃饭,在适当的时候去睡觉,让孩子过有规律的生活,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可以太贪玩,要花一些精力用于学习。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懒惰,害羞,畏难,逃避等种种心理,让孩子建立起积极向上,勤奋有为的生活习惯。孩子天生的本能是不能应付人类的文明世界的,只有靠父母在后天给予他教导和管理,把他领入人类社会之门。没有父母的教导管理,人类的孩子也只能长成动物。几十年前发现的〃狼孩〃说明了这一点。父母要用人类的生活习惯来规范孩子,教导孩子,才能启迪孩子脑中的智慧之花。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在孩子幼小时建立他的行为规范,会使他的一生受益。孩子的模仿力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弱,父母要在其幼小时格外警惕,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有些事情绝对不可以做,规定的时候必须回家。对孩子的关注不仅让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更能赢得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颜光衷先生论孝说:'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然有不孝的人,若是称他孝顺,那么他听到了就很欢喜;如果说他不孝,他听到了就很生气惭愧;而且在别人面前,还会装模作样爱面子,不敢像私底下那样的放纵,这也是他的良知没有泯灭;所以只要扩充这个所谓的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认真的反省,改变这个恶习气,就依旧是不孝啊!

可见孝顺之名大家都是乐于担当的,但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一般父母生育儿女,最早也得二十四岁。子能成家立业,自挣钱财,或身登贵显,最早也得三十多岁。而作为父母的人,等到子能养老时,估计也六十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好比手上拿着一支短蜡烛而走长夜,投奔住宿还怕来不及,哪里敢中途逍遥呢?而作为人之子,拥妻抱子;饱食安睡,同衾共枕,漏尽鸡鸣(漏尽鸡鸣:古时用一种器皿盛水滴漏计时,当器皿中的水滴完,天就亮了,故说漏尽鸡鸣。),他哪里想到堂上白发眼暗的老人;日子又减少一天呀!妻子儿女正年少,以后的享用还长,何况妻可再续,子可再生,而自己的生身父母却是一去不复返了,纵使上天入地也寻觅无门,悔之何及!危险啊!

现在社会迁移又发达,人多往大城市移动,父母年迈,一方面故土难离;另一方面往大城市迁移花费甚巨,如此一来亲子两地,相见寥寥。又多是独子之家,其中的一个〃孝〃字,何其难全!

孝子事奉双亲,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烦恼心;不可使父母有惊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闷心;不可使父母有难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一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父母并不图什么具体的回报,很多时候只是想见见儿女,说说贴心的话。有很多发财的子女,看起来很孝顺,每次回家带来礼物堆积成山,天天山珍海味,殊不知,父母要的并不是这个。物质享受虽然重要,精神体恤更为难得。多陪着父母说说话,让他(她)感觉到你发自内心的孝心,从一些小事上去体恤和关怀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谅!〃陆绩的这种孝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是他的行为就像是发自本能一样。现在成人的诸位,看到好吃的、好穿的,可曾第一个想到生你养你的父母?

另一个例子说的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他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

子不孝父之过

子女是否孝敬,其实在于父母的教导。不孝养成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骄宠:为人父母过分溺爱、娇惯自己的孩子,例如经常顺著孩子的个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经常让他占便宜,任随他安逸享乐,教他执劳奉养父母,他便不习惯了。在别人面前孩子稍有过失,父母不忍心斥责他们,而孩子却敢顶撞他们的父母。积下了这些骄纵的习气,在别人面前展不出手,却独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于是就真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了!

第二是习惯:孩子的语言粗率惯了,便敢冲撞父母;行为简易惯了,便敢不守礼节,任意的作为;父母分甘食少惯了,孩子于是就不记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给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惯了,孩子于是就不再闻问父母的痛痒。

第三是乐纵:孩子见到同辈,就不胜意气风发,面对父母,就感到没有意思;进入妻子的房间,就露出千般的趣态;走进高大的厅堂,就感到闷闷不乐,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欢和他们见面;则他的心中,怎么还会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记怨:俗话讲:'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受恩时间越久;越容易忘记;积怨越久怨气越重;人情如此。所以受了人家一次饭则感激不尽,若是吃久了;就会生起好吃不好吃的意见;头一次布施,受者感恩不尽,若经常接济,就会生起布施多或少的不满;人开始刚一见面都很热情,日子久了,就会生起猜疑嫌弃之心。况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习以为常,把父母的教诲开导看作是难以忍受的琐碎唠叨,甚至还有称赞我而被我厌烦的时候呢!把父母的劳苦,对自己的保护以及家计的经营,都认为是极平常的事,何况还有强行叫我做,而我根本不愿做,事情被耽误而父母发怒的事呢!以为父母兄弟的亲爱,是必然不会变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可能还会想到十月怀胎生养的苦难、襁褓哺乳的辛劳,以及幼小体弱,病痛灾殃而使父母惊魂失魄的痛苦呀!所以人情有的时候,会显得至为颠倒,至为古怪,而且还不自觉;孩子对于父母,往往就会如此,因此不以恩而获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还有一些则是随着人长大,有了其他的欲求,就开始与父母之间有所争执了。

第五是私财:钱财到了我的手,就是我的了;若是在父母手上;又说应该把这些钱财给我才对。自己的钱财充足,就把父母亲忘掉了,若无钱财,就用希图的目光盯着父母的钱,要是得不到手;就怨恨他们。如果父母亲自己不能养活自己,要靠我来承担,那就更加厌弃老人。甚至只有一个独生儿子的,也因钱财而父子对立。那些兄弟多的,小的推给大的,大的又推给小的,互相推脱,将父母弃之不顾。应当想一想,我的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我的钱财又是谁给的?我赤条条一文不带来到人世,而能够从婴孩不缺吃穿地长到今日,是谁所为呀!

六曰恋妻子:有了美味和钱财,就想取悦妻室、宠爱儿女;有良辰美景和欢乐的机会,就拥妻抱子前往。如此,承欢父母膝下,使其欢喜的念头也就渐渐淡薄了。为什么不想想,我爱我的儿女,而我又是谁的儿子?我是父母的亲生子,而我不顾及他们,那么今后我又如何能依靠我的儿子呢?夫妻和睦,固然是一家的乐事,但当我呱呱待哺、大小便溺不能分时,妻能照顾到我吗?当父母把儿拉扯成人,又给他娶了媳妇,自然是不胜欢喜。但为什么儿子有了妻亲近,反而使父母失去了儿子呢?

以上所说的几种,都是人之习情;然而子女未尝没有真性,只是积习久了,就不知道错误所在。要知道小不孝渐渐的积久了,就会变成大不孝啊!作为人子的,应当时时警惕,事事检点,念念克治。不要因为父母的慈爱之心,而自己原谅自己;不要因为世道的炎凉,觉得我比别人还好。这样一天比一天谨慎行持,自己成为一个很孝顺很有道德的人,难道还是很远的事吗?

兄良弟悌

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与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根本。孝向社会外延是忠(君臣关系),向横引为悌(兄弟关系)、信(朋友关系),即孝、悌、忠、信。

今天的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兄弟姐妹济济一堂的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所谓〃上阵亲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种血缘性的兄弟关系已经逐渐被外化,推广到朋友、盟友关系上去了。不过对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兄弟情谊,我们还是应该谨记于心,体会其中三味。

看两则兄弟之间的情谊故事,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人的兄弟之情。

颜含,字弘都,费县方城镇诸满村人,东晋著名大臣。颜含四代祖颜盛为东汉尚书郎,黄初年间,任青徐二州刺史东迁,卜居华县城郊,因代传孝恭,号其居处为孝悌里。颜含父颜默,曾任汝阴太守,封护国将军。颜含兄弟3人,排行第三,因双兄早亡无传,成为颜氏大宗。

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死于医家,家里人迎丧,在回来的路上,忽然招魂旗缠树不开、领丧人跌倒在地,口称畿言说:〃我命不该死,只是服药太多,伤害了五脏,还能复活,千万别埋葬我呀!〃家里人都想打开棺材看看,颜默不许。当时颜含还很小,慨然对父母说:〃不寻常的事,古来有之,开与不开棺材,痛苦一样大,为什么不打开看看?〃父母见他说的有道理,令人开棺,果真有气息微存。颜畿长期卧床不能言语,家人侍养都生倦色,颜含却绝弃一切事务,辛勤侍护,数年如一日。他对哥哥这种友好,古代叫〃悌〃。江南富豪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甘旨〃以表敬意。

颜畿死后,颜含的二嫂樊氏患病失明,为治疗嫂子的眼病,颜含费尽心机,备受煎熬,终于治愈。为了侍养父母兄弟,颜含十几年足不出户。

汉代以后推行〃举孝廉〃做官制度,颜含孝悌出名,本州推举他当官,不去上任。一直等到父母、两兄全部去世,才走出家门到东海王司马越处作太傅参军,后出补开阳令。司马炎镇守下邳(今江苏邳州),命他为参军。公元307年随司马炎过江,居住南京,屡任要职。曾被委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颜含回答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