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直面内心的恐惧(完整版)-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歇斯底里的起源
接下来要从历史着手,探讨为什么从前的人认为歇斯底里专属于女性,就连歇斯底里这个词也是阴性的,它源自希腊文“hvstera”,意指子宫。这让我们比较能够理解,为什么有歇斯底里人格的以女性居多。也许我们接收了前人未经证实的想法,许多与人有关的说法其实缺乏学术根据,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有的时候却是有意如此。
古代西方妇女的生活局限在妻子、家庭主妇与母亲的范围内,生命的意义以及社会期待她们扮演的角色,就是守着家庭'“这里头住着一位贞洁的主妇……”出自席勒(Schiller)的作品《钟》的对白';男人就大不相同了,可以尽情发展自我。因此,女人对伴侣关系的看法与男人少有交集。人们重视男人在社会上的表现,低估女人的成就,女人获得的报酬也远低于男人,法律上以及经济上都居劣势。什么都不利于她。发展限于家庭,被迫履行男人与社会为她们设定的目标,她的自我被压在集体的偏见之下。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女人先是被认为没有心灵,然后被剥夺了性自主权。父权之下女人的处境实在不值得向往。于是,不妨说歇斯底里变成她唯一的武器,与强势男人的世界对抗,趁机报复他们。我们几乎可以说歇斯底里的行为是女人“发明”的,再高明的医药也治不好,男人一碰到歇斯底里的女人就没辙,只有绝望的份儿。歇斯底里的行为不理性、不合逻辑、看不透、无人能懂,男人的理论与逻辑完全派不上用场:她怎么啦,生_『什么病,她不要什么,不能做什么?狂风暴雨般的场面,她身体上的症状。悲观到濒临崩溃的地步,甚且以死要挟。男人一头雾水,宣告投降,他可不希望用尼采的皮鞭来“驯服”这“倔强”的妇人,唯恐破坏了俩人的关系。性被贬为“婚姻义务”,使得女人“冷感”,男人于是再一次责备女人。拥有权力、占有财产的傲慢男人,小心掩饰对女人的畏惧,他害怕“另一种”生活,看起来是那么危险;越看重自己英雄气概的男人,心中的戒慎恐惧就越深。凭借天赋异秉的潜意识,女人发觉歇斯底里可以抗衡男人的不可一世,自我防卫与报复二者得兼。典型的歇斯底里现在渐渐销声匿迹,这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因为现代平等权利、不受压迫的女性,已经不需要它了。
由此町看出歇斯底里的起源:压迫、轻视、箝制、强迫以及不了解自己的伴侣和社会,歇斯底里变成一种反弹行为,与性别无关;其他会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环境也非关性别。
我们一一介绍了形成歇斯底里人格的背景,患者惧怕既定的规律、前后一致以及责任义务,未达父母期待而感到失望,那些期待来得太快也太早,以至于不满自己的无能;这些增加了他的虚荣心,长大后用微薄的力量打天下,造成歇斯底里似的恶性循环,导致崩溃。我们也因此理解何以歇斯底里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对自己和生活不满,非常渴望刺激,不断地寻求变化,以为靠这个可以达到目的;老是想该改变的是别人,而不是他自己——认知这些对治愈有帮助。
对他也有帮助的认知是,不要对真实的世界敬而远之,反而要熟悉个中的游戏规则、规矩以及法律,理解并且接受这些规范。他需要真诚的勇气,做好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准备。唯有如此,他才看得清真实世界的正面意义,他将在真实的世界获得满足与实践的机会。
歇斯底里大多带着贬义,实在不可思议;大体而言,我们比较同情强迫、忧郁或分裂人格,知遘他们的灵魂受者痛苦。当我们形容某人歇斯底里时,仿佛自己比较高尚。这大概与歇斯底里的人装病、瞬间变得冷静等有关,如果他“想要”的话;也可能是我们承袭了旧有的成见。歇斯底里是一种病症,过程历历可见,与其他的精神疾病一样,患者也深受其苦。说不定这反而加深了我们的偏见,因为单看表象的话,歇斯底里的人多半生活优渥,我们不认为他们有生病的权利;这个看法有待修订。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都有一个模糊地带,有些人对早年的坎坷心存感激,将之转化为助力,因此成就斐然,难道不该更同情且包容那些没有这么幸运的人吗?
他们恐惧什么:歇斯底里人格的故事
她害怕长大、面对真实的世界,她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却没有能力实现梦想。
剪断幼时的脐带现在要举一些例子。
一位富有的女士来找我,她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怕她16岁的儿子会变成同性恋。与她谈话时我明显发觉,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容貌:她把椅子往后推,露出脸的最佳角度,让比较肿的那一边在阴影之下(她为今早拔牙而肿起的脸颊道歉);另外,她极力赞扬自己是称职的母亲,却瞧不起丈夫,恣意批评。与她的儿子谈话之君,得到了下列的详情:好些年了,他父母的婚姻糟糕透顶,却基于社会理由没有离婚。母亲经常长途旅行,每次都把儿子带在身边。儿子于是成了小小的骑士;他们住在豪华旅馆里,在同一个房间里过夜,儿子青春期时也一样。母亲很妩媚,很喜欢在儿子身上试试自己的吸引力,毫不遮掩地在他面前穿衣脱衣,若是发觉他有点儿兴奋,努力压下好奇心,又显得腼腆时,她觉得儿子很“可爱”。她让儿子像一名仆役一样崇拜她,接收了她分配的角色的这个儿子,一旦在旅馆的餐厅里“擅自”点菜的话,她就当着服务人员的面像哄小孩一样,告诉儿子不可以这样做。他仅有的功能就是崇拜母亲,如同一个玩具。母亲破坏了他与父亲的关系,教他讨厌父亲,如果他投向父亲怀抱的话,母亲会吃醋。父亲感觉得到儿子的冷淡,但不知如何赢回他的心。母亲占了时间上的优势,做父亲的不常看到自己的儿子,也不屑干炮制妻子的手段。儿子这厢以为父亲不在乎他,母亲说得对,这表示父亲有过失,不如母亲那样疼爱他。这位女士要儿子按照她的意思行事,作为一个报复的工具,从来没想过会对儿子造成的影响。她把不幸福的婚姻归咎于丈夫,因为他“不够爱她”。
一个很可爱的独生女,父母之间问题丛生,妈妈用她来满足自己爱出风头的虚荣心。女孩4岁大的时候,就得充当童装模特儿,妈妈坐在伸展台下,她非常担心自己会出错。台步不够优雅;妈妈冷厉的眼神让她胆战心惊。进行顺利的话,妈妈会在观众前拥抱亲吻她,充满母爱的画面十分动人:若是有任何瑕疵,就在家挨一顿骂,警告她不得再犯,然后继续训练。女孩觉得,只有当她没有让妈妈失望,功能运作良好时,才能得到母亲的疼爱:再者,在外的表现比什么都重要,好像是世上唯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别的孩童对她的赞美中夹杂着嫉妒,不太能安慰她。后来她成为厂商争相礼聘的模特儿,事业上颇有成就,但她却越来越怕老,因为她的存在以及自尊心都构建在肢体的魅力上,对男人也是如此。艳遇不断的她并不感到满意,很渴望邂逅“真爱”。她希望自己永远30岁,过了30岁,人生还有什么盼头?妈妈严格控管事关她身价的体重,只要稍微增加,她就陷八不可自拔的抑郁中;妈妈还规定她只能与多金的男士交往,指望女婿的财富给女儿安全感,晚年有个依靠。她自杀未果,但幸运的是,她来做心理治疗,这才看清亮丽的外表背后的不幸。这是她的工作以及类似职业常见的宿命。
一位严重歇斯底里的妇人尝试充分操控她的丈夫。她的父亲在家中也是个丑角,虽然赚钱维持家计,但一点儿分量也没有:她也认为丈夫充其量是赚钱的工具,她待在娘家的时间比夫家多得多,母亲很支持她的做法。丈母娘经常奚落女婿,认为下嫁的女儿受委屈了。女婿是教师,生活虽有保障,退休后亦同、但毕竟不是富可敢国。她煽动女儿尽量榨取女婿,让自己过好日子。女儿一一照办,荒疏家务,也不要生小孩,认为丈夫应该以拥有她这位美娇娘而心满意足。起先丈夫还挺欣赏妻子的个性,希望有小孩以后问题迎刃而解,事实当然不如他所盼望的,妻子执意要与岳母密切往来——她比较像是岳母的女儿,而非他的妻子。于是夫妻俩渐行渐远,他有了外遇,妻子决绝的把过去一笔勾销,也不认为自己该负一些责任,只记得丈夫不忠,怨怼颇多。她根本不打算反省自己的行为,与丈夫开诚布公地谈——其中有太多事情的真相、令人不安的反躬自省,要承担的后果想必很累人。
这个个案的女士尚未剪掉与娘家,尤其是与母亲的脐带,深陷泥淖之中,全盘接收娘家的规矩和观点。与幼时关系人的脐带没有完全剪掉,是歌斯底里人格的一个特色。
双面人
我们要再举一个例子,详细说明环境的影响:
P小姐是独生女,父母的关系很糟,她的爸爸是位豪情万丈的政治家,事业成功,在家却很专制。自以为是,而且容不下异已,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妈妈来自父权至上,视女人为次等人的家庭,像带着小鸡的母鸡,惶惶不可终日,不独立,却抱残守缺信奉娘家原有的偏见。她从未认真思索过人与生活的种种,没有自己的见地:接收过来的观点变得坚不可摧,对自己越没信心,越是要活在以男性为王体的世界中,因为她自认了解男人,不会有任何问题。
她敬仰成功、有名的丈夫,都听他的(“你比我懂”:“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贤妻当然与丈夫看法一致),乐得居下位,婚姻并没有让她成长,反正丈夫也不在乎这个。她顺从,把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又崇拜他,丈夫出差回家,她竭尽所能侍候,丈夫都很满意。话说回来,丈夫觉得她很乏味无趣,缺乏独立性。她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丈夫也就不认真对待她,不多久就有了外遇。她跟踪得知,丈夫并不否认。若离婚她就得靠自己过活,所以不考虑:丈夫觉得在外探险的同时有一个舒适的家再理想也不过,何况离婚会影响他的名声,所以也不考虑离婚。她不知如何是好,一哭二闹三上吊,丈夫只觉得没意思,心生反感。日子照旧过下去,她越来越依赖女儿,女儿还小时她就对她倾吐心事,不但要女儿分担自己的痛苦,还很成功地让女儿觉得爸爸很可恶,再进~步地认为男人都该死。她娇纵女儿,处处为女儿着想,比起忙碌、常出远门、没有耐心又反复无常的爸爸,女儿当然比较喜欢她。
女儿进入青春期,蜕变为亭亭玉立的少女的时候,爸爸才开始注意到她,与她打情骂俏,赞赏她的身材,逾越父亲的尺度抚弄她,很明显,现在她偏到爸爸那一边了。父女两人发展出沾染情色的关系,做女儿的经由此察觉自已身体的吸引力。此时,爸爸转变为素来疼爱她的妈妈的对手,女儿感到很为难。爸爸用他的男性气息吸引她,使她萌生新的自我价值:另~方面她面对妈妈时又常觉愧疚不安,因为爸爸一旦在家,妈妈就被贬为管家,而她与爸爸从事有趣的活动如外出、逛街等,这是她专属的权利。把妈妈排挤掉,她有一种鬼鬼祟祟的胜利感——只担心会错失妈妈对她的爱,因为以前她一有任何问题,都是找妈妈解决,妈妈也没让她失望过,给了她许多关爱。
她的内心被这两相矛盾的感情搅得四分五裂:爸爸代表“宽广的世界”,他的生活风格让她兴起模模糊糊的向往,而且她很清楚这种风格与妈妈绝缘——妈妈过于谦卑,不懂得享乐,对那个她无力坚持己见,势必要失去丈夫的世界深怀畏惧。
父母亲分居后,问题变得更尖锐,爸爸搬到大都市去,女儿与妈妈按照原来的方式过日子。爸爸离开意味着“宽广的世界”消失了,她干是重回妈妈的怀抱。每当女儿想展翅高飞,经常把她一个人留在家的时候,妈妈就百般溺爱,唤醒女儿的罪恶感,好让女儿待在她身边,态度一如在男人面前那样恭顺。对爸爸失望的女儿,在妈妈这儿可以获得满足,不知不觉中视爸爸为一体,试着补偿他的损失,现在轮到她来指挥妈妈,学着爸爸的德行来与妈妈相处。这两个女人把昔日的婚姻生活重新搬上舞台,只不过这回女儿饰演爸爸的角色。她像爸爸一样挑剔妈妈,让妈妈照顾她,服侍她,稍有不满就大发脾气,妈妈害怕失去她,只好忍气吞声。
爸爸邀请女儿到都市里做客时,两人才见得着面,却是十分疏远。她已经长大了,出落得更加标致,得意的爸爸带着她这位窈窕淑女出去,男人看了她,眼睛滴溜溜转,而爸爸宠她像宠一位女友一样,时间短暂得可以。爸爸给妈妈的钱不多,母女生活很拮据,爸爸在有限的相处时日把自已生活的光华慨赠给女儿,带她上高缀的餐馆,买昂贵的衣服和首饰,去听歌剧等等。闪亮耀眼的光华来得突然,爸爸也在不期然之际离去,女儿又回到妈妈升斗小民的世界。那些服装与首饰,以及被唤醒的要求无处容身,不满却有增无减。
她学会了一点,无须辛苦往上爬就得到想要的一切,有若衔着银汤匙诞生——这不无道理,爸爸不就锦衣玉食?若是他多关爱她一分,她的成长必有另一番风貌。懦弱、怕孤单的妈妈希望把女儿拴在身边,免得继丈夫离去后也丢了女儿,不在意孩子是否该学一些有用的技能——这将破坏两人相依为命的现状。爸爸说:“我女儿哪里用得着上班赚钱”——白手起家的人以自己闯出的成绩为荣,认为下一代不必像他们那样辛苦,却忘了好吃懒做的恶果。她没有一技之长,潜意识中觉得仰赖父母供给就是报复他们,“我没有归属感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当然要继续养我”——另一种说词是:
“我的手活该冻僵,谁叫爸爸不给我买手套呢。”绝望与悲伤隐藏在阴森的幽默中。
P小姐长大了,款款动人,不太好伺候,深谙盛装出场的艺术,遗传了爸爸的与众不同,但没学到他的才干。她不工作,像等待王子营救的睡美人;但王子不曾出现过,因为她不属于那个圈子:朴实一点儿的男人她又看不上眼。认为他们“太穷”。在外头她神气、挑剔且信心十足,事实上仍然是弱小、不安的女孩儿,手足无措,粘着妈妈,盛气凌人的外在是一匹隔开了真实世界的绫罗绸缎。她习惯于带着些微鼻音轻声说话,觉得这样才高尚,第一次与她见面,别人会以为她出身“比较好”,是一位觉得生活乏味,世故老练的大小姐。
随着成长,P小姐越来越胆怯,没有妈妈万事皆不通,甚至无法自行外出。她怕喧哗吵闹,身体上的反应是心跳加快、晕眩以及失眠。妈妈陪她遍访名医,账单寄到爸爸那儿,爸爸气得差一点儿拒绝付款。事实上,她害怕面对真实的世界,害怕证明自己的实力、学习技能以及下决心,她也害怕长大;现在更办不到了,她病了。妈妈是她的守护神,是她与这世界之间的缓冲器。她对生活本来充满期待,自日梦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能力实现梦想,处处靠妈妈,妈妈就不至于对她这个女儿大失所望。她要报复父母,生病终于给了她一个“合法”的辩白,他们不能不爱她。
按照时间阶段讲述这个故事,难免简单了些,但是,所有造成歇斯底里人格的环境都有相似的特色,概括起来大致如下:父母貌和神离,把问题加诸小孩,尤其是独生子女身上:缺乏正确引导以及同性别的模范;充满矛盾与真实世界脱节的环境;太依赖父亲或母亲:无一技之长与足够的知识;对未来的向往混沌不清:不认同自己。
P小姐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作“真相”:爸爸宽广的世界,妈妈狭小温暖宠她的世界。她如何能够做自己?当风情万种的淑女嘛,怎么样才算淑女,像妈妈一样呢,多么平淡无聊!如果妈妈撒手人寰她怎么办?想都不要想,尽管让妈妈折磨她、利用她吧,至少妈妈疼爱她。这两位女士的关系没有出LJ,都需要对方来释放自己,其中一人长大成人,双方的心智都得跟着成熟一些,但她们害怕成熟,因为,支持她们活下去的共栖模式将会瓦解。
性别的迷惑
鸟丽克是第三个孩子,上有两个姐姐,父母有些失望,因为她不是男孩。失望归失望,父母不死心地要把她调教成像个男孩,她被称为“伍立”@,穿男生的衣服,留短发,大家都说她真像男孩;她喜欢听到别人这么说,也顺着父母的意思装扮自己,举止也像个男孩。她只跟男生在一起玩,做男生做的事,如果有人告诉她,她可以与男孩一较长短,她会很得意。青春期时,女性第二性征出现了,她很不快乐,月经来的那几天特别卖力,绝不要落在男生后面。她蜕变为一位雅致的姑娘,男孩气息增加了她的魅力,男人挺喜欢她。从小到大,男孩玩伴都是她的哥们儿,所以,她很自然、也很天真地与一位男子一起旅行,共度周末。当对方对她有进一步的要求时,她惊愕又愤怒,很激烈地反抗。
她的父亲娇宠三个女儿,像崇敬女神一样地狂热,以为女儿个个出类拔莘,他是一个“发明家”,不断发现女儿天赋异秉:三个女儿其实都很平凡。全家人都为可怜的父亲感到不甘,遗憾他怀才不遇。
鸟丽克有演戏的细胞,在学校里表演时颇获好评:父亲突然决定要她完成未竟的功业,要她当一名演员。于是她去上表演课,是幸也是不幸,她的外形很适合某一个角色,因此获得初试啼声的机会;①男孩子名字是她的外形而非演技,让她得到这个角色。之后,她再也没有演出机会,父亲写了一堆附有她照片、夸张地形容她演技的信给剧院和经纪人。她被带到各地面谈,因为天资有限,父亲的溢美之辞她消受不起,更觉得放不开,屡试屡败。这期间她尝试找别的工作,但并不打算放弃演艺事业,终究专业能力不足,不是被解雇,就是试用期满后主动辞职。25岁那年她因恐惧开始了心理治疗:她无法独自走出屋子,没有工作能力,迷惑且无助。
这是一个重拾女性身份的例子,我们从中得知,要一个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的小孩达成父母的愿望有多艰巨。
谎言筑成的城堡:歇斯底里人格的行为模式
歇斯底里人格者常常做一些很轻松就达成心愿的梦,很像童话——梦中艰巨的任务,往往是由另外一个人承揽,而非他自己。
歇斯底里的人括在谎言筑成的城堡中,无时无刻不说谎。真实性是他们最根本的问题,扮演的角色正反映出他们内心对真相的排拒。
否认过错
宗教之于实用至上的歇斯底里人格,束缚较少,他们不晓得是否需要教堂;表相再度比实情重要,行礼如仪即可。忏悔与告解后,所有的过错就可以被原谅,又可以像纯洁无瑕的新生儿一样重新开始。这种想法他们深表赞同。由人而神的慈父角色,当然这位慈父必须对他们疼爱有加,最得他们的心。许多歇斯底里的人幼稚、不成熟、天真无邪、相信奇迹、轻信保证治愈的承诺,不费吹灰之力就希望达成目标,因此常是某些非主流教派的虔诚信徒,他们惊世骇俗的需求在其中获得满足。接受心理治疗时,他们偏爱催眠;动动手指头就解决了问题,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岂不理想!
伦理观念方面也是一样天真,不愿受到约束,把所有的事情都加以比较一番,过错推诿给别人,就是不会反躬自省、自我批判,因此鲜少从危机中学到教训。
歇斯底里的人和我们一样,经历各个成长阶段,童年不可磨灭的印象,每一时期不同的学习重点,每一种年龄层经验到的不安,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对亲友等时有歉疚之感,与他人合作共事时难免发生龃龉。歇斯底里的人会在群体中寻找“敌人”,必须有一两个人给揪出来,用来平反他的过失。每个人、所有宗教团体以及各种族都有这个倾向,不愿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人、丧尽天良的政客、热衷于寻找替罪羔羊而滥用权力或扭曲理想之徒。战争、种族仇恨与宗教战争,往往是这一类失去控制、腥风血雨的投影心理所引爆的。谁不希望卸下心头的重担,洗涤罪孽呢?忧郁的人所有的不安与歉疚都往自己身上揽,歇斯底里的人走相反的路线,他忘记或否认自己的过错。说来很巧,德文的“流逝”与“犯罪”是同一个词,涵括时间以及道德操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过失会随着时间流逝吗?你我性格中歇斯底里的成分将不会反对这个论调。
阴晴不定
具有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和老师热情洋溢、风度翩翩,很有影响力,口才绝佳,让小孩觉得生活美好,生命有价值。对一个人的感情不会每天都一样,说风是雨,孩子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父母的爱,以父母为荣,觉得爸爸妈妈真了不起,家里有“气氛”,宾至如归,巴不得自己也拥有这些特质——直到他们看穿这些表相。严重歇斯底里的父母缺乏一贯的教育方式,一会儿孩子是心肝宝儿,转脸叉冷漠非常,十分情绪化,不够客观,小孩往往不知所措,永远不清楚如何估量形势,他们阴晴不定的性格搞得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