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企业之殇-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骨干员工。两年后,小霸王产值超过一亿,利润八百万,并逐步做到了十亿元产值。但怡华集团常常将赢利抽走,使小霸王的发展备受掣肘。虽然段永平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但还是怡华手下的被竞底者。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从1994年起,段永平就提出要进行股份制改造,为自己争取竞底者的部分地位,但这个要求被真正的竞底者怡华集团拒绝了。一年后,段永平出走,创办步步高和老东家竞争。而小霸王被带走数百名骨干员工,生意受到重创。
第263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第五章竞底文化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如果对企业来说,技术、设备、资金等是显性指标,那么文化、机制就是隐性指标。根据竞底法则三,竞底者为了追求显性指标,倾向于牺牲隐性指标。因此,中国企业的文化,说得好听是任人打扮的孩子,说得难听不过是应景之作,什么好听可以说什么,充满了虚伪性。比如国外流行以人为本,则以人为本成了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宗旨;国外流行创新,则创新之风马上吹遍了大江南北;国外流行执行力,立刻,有关执行力的口号甚嚣尘上。案例:从任正非的文化观谈中国企业文化的虚假性谈到文化,任正非有一句话,在中国流传非常广泛: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他特别指明:这里的文化不仅包含了知识、技术、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按照他的这一说法,文化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这句话是正确的。但生产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生产力要发挥作用,除了人以外,必须要有适当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而这种生产工具和对象不是别的,就是人以外的资源!因此,没有资源,就没有生产力。而任正非说的文化,既然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同样绝不可能离开资源!资源与文化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资源枯竭之后,文化一定将不复存在。恐龙曾称霸地球一亿三千万年(人类的出现不过数百万年而已),可以想象,当年的恐龙一定也曾创造光辉灿烂的恐龙文化。但当地球环境变化,恐龙赖以为生的资源枯竭后,曾经是地球霸主的恐龙完全灭绝,由恐龙这个种群所创造的恐龙文化,难道还能独立存在吗?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古埃及文明曾延续了三千多年,但由于气候原因终于泯灭,只留下一些金字塔供后人琢磨:当时古人是如何修建的?南美的玛雅文明,同样也是如此。即使是在中国,由于没有合理的音乐记谱方法,古代的乐曲也全部失传,人们只能凭诗词,想象那些余音绕梁的音乐是如何动听。任正非这段流传甚广的话,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充满谬误的话,还能广泛流传呢?就因为中国人不认真,那为什么中国人不认真呢?中国人并非对所有事情都不认真,他们对钱、面子、顶头上司的话就很认真。为何人们对任正非的这段话认真传播,而不认真思考呢?一是因为中国人缺少批判精神;更主要的是,中国的企业文化,本来就不值得中国人认真。所谓的企业文化,不过是竞底组织的一个幌子,实际上是竞底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必须冠冕堂皇,但实际却空无一物。因为只有冠冕堂皇,才能响亮地喊出来,让员工们无话可说,这样竞底才能顺畅进行;而只有空无一物,企业文化才可能由竞底者任意解释,实行最彻底的人治。中国典型的企业文化有:以人为本;(多么响亮堂皇,又可以随意解释,如以老板的意志为本,不也是以人为本吗?)求实创新;(很漂亮,但有内容吗?)
第264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也很响当当,但显然是老板对员工的单向要求。)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多么动听,但我带来的辉煌,我能分享多少呢?没人再提。)多点沟通,少点抱怨;多点理解,少点争执;(口号很好,但如果员工不抱怨,上面就会继续把员工往底线推。这类口号从来都是要求员工理解老板,而不会相反。)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在一定时期内,方法是会找尽的,如果此时还不能解决,上面又要追究责任,该如何办?)……中国流行山寨产品,但山寨产品有冠冕堂皇的企业文化吗?山寨产品为何有竞争力?把虚伪的企业文化略去,将时间金钱节省下来,也是山寨产品的竞争力来源之一。所谓的山寨化,可以说就是去虚伪化。华为的文化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尽管任正非希望对外呈现出一种先进的文化,但在世人眼里,华为充满了拧毛巾文化、狼文化、加班文化、考绩文化、压强文化、森严的等级文化、军营加校园文化。这些文化虽然名目繁多,但归根结底就是竞底文化,是进了华为就等于进了地狱的文化。任正非是个好学的人,在部队就是学《毛选》标兵,《毛选》贯彻的是斗争哲学,与人斗争,其乐无穷,其竞底色彩极其浓烈。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斗争文化,其本质就是竞底文化。案例:从北大、清华的学风,看中国的企业文化学风,主要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显然,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倡导何种学风,即表明了自己的办学导向,明确了师生的奋斗方向和方式。学风是大学的核心文化之一,中国大学的学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尽管排名在世界著名大学的200名以外,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终归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可以算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因此,北大和清华的学风,可以说在中国数千所高校中,有着旗帜性的意义。选择并推动有自己风格,并有一定先进性的学风,对两所顶尖大学而言,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265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非常自然地,北大和清华都相当重视学风建设,每年的大会小会,都会长抓不懈。那么,让我们看看北京大学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非常好,再来看看清华大学的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是两所大学的学风吗?!如果从学风看,何必分北大、清华,干脆把两所大学合并,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学风,没必要分设为两所大学,合并也许还能发挥一点规模效应。如果北大和清华是中国两所不入流的大学,这样随便炮制一点学风,应付差事,则情有可原。但北大、清华至少在它们自己的心目中,并非次级大学,那么它们为何如此随意地对待自己的学风呢?本质的原因,是学风只不过一个空头口号,并非深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精神。北大、清华的内在精神是什么?当然是竞底。学生想以最低努力获得文凭;教师想以最低成本,获得晋升、搞项目的资本,所谓的学风,不过是耳边风而已。如果北大、清华悄悄将学风中的严谨改为严肃、勤奋改为勤俭、求实改为务实、创新改为向新,广大师生会有强烈的反应吗?社会各界会有强烈的反响吗?当然不会,因为谁也不曾、不会把这种学风当回事。北大、清华如此,中国其他的大学呢?恐怕它们的学风更是口号化。中国注重文化建设的大学,是如此草率地对待自己最关键的文化,那么中国的企业呢?企业的本质是经营赢利,可以想见,企业的文化建设,更是停留在口号上的形象工程,因此上一个案例中任正非的谬误就不难理解了。案例:邓亚萍为什么要把孩子生在法国?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通过顽强的竞底奋斗,曾经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崇高荣誉,也因此获得崇高地位和巨大收益,国家把她树立为青年榜样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兵。邓亚萍的爱国言论说得相当动人:我们代表祖国到世界赛场上去拼杀,每当登上世界大赛冠军的领奖台,听到国歌奏响,看到国旗升起时,眼里总是含着激动的泪花。在我们的心中,祖国是母亲。是母亲乳汁养育了我作为一名运动员,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管你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都不能数典忘祖。我今后不管干什么,绝不会忘记祖国母亲,绝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绝不干有损国格、人格的事。一个运动员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在人生的星空中留下一条明亮的轨迹。
第266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但这样一个说起祖国是母亲言之凿凿的爱国榜样,却把唯一的孩子生在法国,据说只要在法国生活五年,就成为法国公民。如果邓是个普通人,她想在哪里生孩子,只要法律许可,那是其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她却是言必称祖国是母亲的爱国标兵!中国常常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把艰苦的国度、最坏的工种、底线的生活,都说成是最好的,而他们自己及子女从来不去、不干、不过;而最好的国家、最舒适的工作、最优越的生活,他们总是不齿或不屑,而自己却日思夜想,只要有机会就以身试法。这,就是竞底文化的虚伪性。案例:为什么中国人马马虎虎,不认真?马马虎虎,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劣根性之一,广为世人诟病,却长期无药可治。那么,我们在此何不探讨一下:为什么中国人会马马虎虎,不认真?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认真的人:认真的人,总是想把事物背后的道理搞明白,因此对任何事情都想刨根问底,溯本求源。这种人从本质上讲,不可能是一个本分的被竞底者。因为竞底口号、竞底文化全部是虚伪的道具,经不起认真者的探讨。比如孔丘宣传的仁,从来都是皇帝挂在嘴边的治国爱民的良策,但中国历史上可曾有任何一个皇帝,因为推崇仁,就不阉割男人的生殖器了吗?就不把天下佳丽圈养在皇宫里了吗?所以仁这种东西,从来都是说了不做的摆设。中国的任何问题,都是不能深究的。从本质上说,高高在上的竞底者只喜欢认真干活的人,而绝不喜欢认真思考的人,所以才有理解要执行,不理解更要执行。实际上,竞底者对中国人不认真的抱怨,从来是抱怨他们干活不认真,而从未抱怨他们思考不认真。他们本能地将认真干活和认真思考割裂开来,只准人认真干活,不准人认真思考。华为的任正非在研发人员大会上提道:华为公司实行低成本战略,其实我们的产品成本并不高,而是研发浪费太大!浪费就是马虎、不认认真真……我们如果不从写论文的那种马马虎虎骗糊涂教授的方式转变过来,肯定是个很大的问题。
第267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他怒斥工程师们:我们这历史累积上亿元的呆滞物料是怎么产生的?就是你们一笔一画不认真产生的!另外他还愤怒地说:我们飞来飞去地去修机,修的什么?就是因为当时你马虎的一个焊点!这是任正非在要求员工认真干活,这显然是正确的。但在另一方面,当华为有员工上书善意地提出建议时(认真思考),任正非却粗暴蛮横地下令:该员工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精神病院治疗;如果没有精神病,建议立刻炒掉!竞底者对认真思考的痛恨,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该员工自然没有精神病,倒是任正非对认真的这种割裂式要求,容易让被竞底者精神分裂。因为上面只允许思考技术、工艺问题,一旦思想滑到思考管理问题,员工立刻得刹车,把这种思想揪回来或排遣掉,这让人多苦闷。即使不让人精神分裂,也会让员工人格分裂,形成阳奉阴违的文化,只要在网上看看华为员工抱怨的帖子,就可知华为阳奉阴违的现象多严重。而阳奉阴违,是被竞底者的一种消极抵抗,在竞底社会极为普遍。在这种割裂式的思考模式下,即使是任正非这样的竞底强人,对中国人的不认真也颇为无奈,他曾感叹道: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读书,我们却不认真读书。等我们长大了,又告诉我们的孩子要认真读书,他们不认真读书,他们还要批判我们。他们长大了,又管教他们的孩子要认真读书……如此重复的人生认识论,因而人就没有很大的长进。任正非的这样无奈,正反映了中华文明悲剧性的竞底结果:不让人认真思考,却想让人认真读书;不让人认真思考,却想让人认真干活,这当然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中国人的读书,不过是死记硬背;中国人的干活,不过是偷工减料。因为,人只有一个大脑,认真精神是一种统一的习惯。一个人不可能在认真干活、认真读书的同时,却不认真思考。因此,任何人只能选择两种状态中的一种:
第268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a。既认真干活,也认真思考(西方模式);b。既不认真思考,也不认真干活。中国古代的公民很聪明,经过几次试错,在付出了一些生命的代价后(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们立刻明白了:不认真干活的代价,是工作质量低劣,从而生活质量也一样低劣(底线式生存);而认真思考的代价,则很可能是掉脑袋。他们马上二害相权取其轻,主动选择了既不认真思考,也不认真干活(中国模式)。最后,中国人就成了马马虎虎、不求甚解、不认真、不扎实的人。一个国家,由13亿这样低素质的国民组成,却想成为一个大国,凭什么?!案例:华为的等级文化明确、森严的等级,是竞底社会的一大特征,因为等级形成了竞底链,高等级者能够有效地对下竞底。也许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找不出第二家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有如此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干部等级,这些等级包揽了各种类型,简直囊括了人类的想象力:1。企业类等级:如董事长、总裁、董事、常务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资深副总裁、副总裁、总监、总经理、经理、助理、主任、客户经理、营销高级专家、营销资深专家(技术等级类推,不再赘述);2。政府类等级:如部长、科长、主任科员、专员、主任、顾问、专家;3。军队类等级:如干部部部长、培训营营长、队长、组长、班长……等级制造官员,而官员多有几个好处:a。廉价满足员工的虚荣心。因为中国是个官本位的社会,名片上有一定的官衔,会让员工觉得有面子,心里更舒坦。b。鼓励和鞭策员工拼命工作。因为别人进步了,升官了,就等于自己落后了,无形中压力就更大了。c。在对外交往时,可以获得客户的重视。但等级文化最大的一个弊病是,阻碍了平等沟通、畅所欲言,因而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创新的种子,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这自然是致命的缺陷。
第269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儒学对中国人的影响,也充分反映在企业文化中:儒家尊敬长者和所谓的知识分子,受这个影响,中国企业一般只允许渐进式改革,任正非的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儒家思想灌输伦理标准和工作纪律,反过来使人们难以跳出窠臼而创新。儒家思想宣扬等级社会,这使得竞底者往往强调人治管理文化,这样却使得组织散漫。儒家文化中,对心灵安宁、和谐的追求,使人们对不公平的底线,更容易逆来顺受。中国员工在公司里倾向于压抑个人看法和见解,尊重领导、尊重权威。在内心深处,他们常常期待自己的主管既像领导又像良师,甚至像自己的严父。他们希望自己的主管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生活上能给自己善意的指导。竞底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权谋文化,中国权谋文化的发达,从每年的出版物中那些最热销的权谋书籍中,就可见一斑。权谋文化的核心就是治人与治于人,所谓的治人,就是研究竞底者如何对被竞底者竞底;而所谓的治于人,则是那些可怜的被竞底者,研究如何在被竞底状态下,寻找能让自己多透一口气的空间,并窥探时机,让自己成为竞底者。案例:绝不让雷锋吃亏的悖论在企业文化中,华为还有一个著名的口号:绝不让雷锋吃亏。在巨大的宣传和塑造之下,真实生活中的雷锋早已不可靠,而人们看到的榜样化、概念化的雷锋,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典型:他可以奉献一切,即吃一切亏,永远任劳任怨地把自己放在底线。因此,这个雷锋完全不是理性经济人,客观地说,他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因为市场经济的基础,首先是承认人是理性经济人,雷锋这样的疯子,是不可能存活在市场经济中的。而正是肯吃一切亏,才成就了这种意义上的雷锋。华为作为一个现代企业,既然希望不让雷锋吃亏,那么为什么不先在制度层面,形成一套鼓励创新负责,按贡献付酬的制度呢?那样的制度才能保证:不必等人成了雷锋,再让他不吃亏。
第270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奇怪,任正非不是常常要求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管理机制,对人的管理才是最大的财富?他这次为何忘了建立防止雷锋出现的制度了?必须看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一个雷锋被树立出来,这比中六合彩头奖的概率,恐怕还要少几万倍。更何况被找出来时,他早已不在人世,对以前吃过的亏是不是能获得回报,毫不在意了。因此,绝不让雷锋吃亏这句口号的潜台词是:员工应该积极奉献、争做雷锋,要相信公司不会让雷锋吃亏。如果公司一时没有发现某个雷锋的存在(公司当然常常不会发现,因为任正非没有为发现雷锋建立完善的制度),那员工应该继续任劳任怨地奉献,因为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益,不是雷锋应有的作为。这就是榜样式的竞底:树立一个难以企及的榜样,让常人去模仿。六合彩对超级大奖连篇累牍、激动人心的宣传,要达到的就是这种效果。只是,人们可以简单地算出六合彩的中奖概率,然后去盘算是否买彩票。但员工却很难看清对雷锋的回报概率有多高,回报有多大。正是这种模糊的概率,使得榜样激励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激励方式,成为竞底组织十分普遍的竞底现象。竞底组织特别信任具有人格魅力,尤其有传统家族长辈形象的领袖人物,信任具有社会地位的人,信任精神力量或某种意识形态,信任某些未经分析的经验或情绪。一般竞底组织中,高层通常意志坚定、意气风发,一谈到宏伟目标,口气就铿锵有力,但这股激情却很难对唯唯诺诺的中层起作用。这是因为中层知道组织的问题所在,他们面对下层被竞底者,内在的人性使他们不忍对下属进行坚决的竞底,但自己又不得不面对老板的竞底,显得无可奈何。而最下层的是人数众多的被竞底者,他们为了基本生存的需要,被动服从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针对这种文化,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说:
第271节: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个人活力解放的最大结果可能就是科学的惊人发展……只是在工业自由打开了自由使用新知识的道路后,只是在凡是能找到人支持和承担风险的每件事都可尝试以后,而且这种支持还必须是来自不是官方指定的提倡学术的当局,科学才得以迈步前进,并在过去150年中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个体对种属的反抗,实际上是构建我们文明的力量……无论何处,只要除去自由利用人类天才的障碍,人很快就能满足不断扩大的欲望。而竞底文化倾向于束缚人的天性,规定人的活力只能用于为竞底者谋利的方面,这自然无法自由利用人类天才。
第272节:二、竞底文化的特点
二、竞底文化的特点竞底组织的文化特别追求力量感,喜欢使用夸张激昂的象征词句,喜欢用富于刺激性的色彩,尤其是红色作为标志,鼓励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它的伦理强调团结一致,排斥个人主义。很多竞底组织都会有自己的歌曲,它们的厂歌、公司歌一定是英雄式的,强调振奋人心。这些歌曲的曲调雄浑有力,颇具进行曲的风格。他们通常举行群众大会,进行歌咏比赛,以激发被竞底者的崇高情怀,人们参加这种集会表现得如此的虔诚,往往让不知情的人以为,是在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案例:华为的大合唱竞底组织的文化常常追求宗教般的激情,这种激情大多体现在群体活动中,如大合唱。合唱的歌曲一定是雄浑、激昂,以鼓舞斗志、士气为目的的,如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如《团结就是力量》,如《咱当兵的人》。有华为人这样激情磅礴地形容华为的大合唱:当你置身在10000人中,华为事业的高度顿时让你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你听到全场整齐、激昂的歌声,巨大的声浪在全场起伏时,不由你不惊叹这是多么宏大的集体啊!而你正是这个无与争锋的集体中的一员,此刻华为就是你的,她就在你的面前;你想掬她入口,却又发现她飘扬在你的周围。你已经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确实,这种大合唱,包括整个华为文化,要的就是你已经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声音,就是竞底者要达到的效果!也是竞底文化的本质。这位华为人还写道:华为的大合唱已经成了华为的保留节目,每到年终,华为的大合唱就要拉开序幕。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文艺表演,它完全演变成了一种团队精神的训练课,变成人们认识一个华为的仪式……华为人已根本不在乎是否唱得好听,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激昂的歌词、亢奋的曲调、全场此起彼伏的共鸣来震撼彼此的心灵……突然间在舞台的前方站起来数排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