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企业之殇-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貌荒茉俪さ募影嗌希旱姿览档淖试矗诔て诶此凳遣豢沙中模蛭と思影嗍奔涫遣豢赡芪尴拗频卦黾樱ぷ侍驮蚪跋齑蚬っ妹堑纳妫庑┑紫叨际欠浅C飨缘模木赫试词遣豢沙中摹5谡宓木旱字校慌懦植康木河拧@钪厩康募又乜楣适拢钦鼍旱字械木植烤河牛蛭蟹⒓又乜樗淙豢康氖遣幻卟恍莸募影嗪涂喟荆谘蟹⒍ㄐ秃螅庵种腔鄢晒匀豢梢源蠊婺5爻中褂谩S捎诰河诺慕峁梢源罅勘桓粗剖褂茫虼司河拍茉炀臀按蟮钠笠岛臀按蟮钠笠导遥缥⑷砗捅榷じ谴摹bm和老小沃森、沃尔玛和山姆·沃尔顿,因为他们的事迹是可以见光的,可供人学习的。而竞底是难以持续的(如任正非不可能把毛巾永远拧下去,郭台铭的手下血尿多了,也会开溜,不开溜也得住院),靠竞底成功的经验,是不可普遍推广的:1。竞底经验见不得光。李志强能自豪地四处吹嘘我的打工妹一天能干16小时吗?柳传志能到处推广联想的成功利益源于彻底的价格战?当然不能!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关于成功人物的成功理论,只有他们的成功事典。谁敢把李世民杀兄弟,夺父亲皇位的事例,总结成理论教育后人?当然不能!2。竞底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竞底精神。如任正非在搞万门程控时,不成功就从五楼跳下去的决绝。这种竞底精神是很难通过学习得到的。
第22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由于竞底经验的不可推广,中国很难像竞优社会那样,出现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只会出现过眼烟云般的、以规模取胜的成功企业,和一些后人看不清面目的知名企业家。胡雪岩和盛宣怀是近代我们看得清面目的两个知名商人,人们知道他们的成功,取决于他们的官商勾结玩得最有成效。但对现代人而言,官商勾结显然是灰色的,因此现代中国商人着意用文化、理念等等涂抹自己,让世人只看到他们想示人、能示人的一面,但实际上,这一面很难让人看清真实的全貌。案例: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管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本受儒家思想影响也很深。但实际上,日本人最信奉的是神道教,其次是佛教,儒家思想也许只是他们在中国人面前作秀的一个道具。日本政要不顾中国人感情,时时参拜的靖国神社,就是神道教最大的国家神社。作为日本国教的神道教,其最高宗旨就是武士道,武士道的本质是武士可以随时为效忠主人献出生命,尽管普通的日本人不是武士,但武士道却是他们骨子里的信仰。中国人对武士道最直观的记忆是剖腹自杀,那血淋淋的场面,虽然日本人感到无比凄美,却充满了竞底色彩。也许正因为日本人有如此强烈的对内竞底特点,在他们经济腾飞的20世纪5080年代,日本人的管理反倒没有太多竞底色彩。可以说,他们的竞底早已内化了。只要看看世人对日本企业界的评价,就可见一斑:官民通力合作体制、稳定的劳资关系、充满敬业精神和忠诚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从长远观念考虑的积极的设备投资、终身雇佣、通过轮换制进行内部晋升、论资排辈的工资制度、以信赖为基础的集团主义、通过长期评价来形成熟练技能、重视人际关系的经营理念……凭借这些手段和常常引发过劳死的竞底式苦干,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从1950年的仅为美国的113,追赶到1980年的接近12,叫嚷着要收购美国,使美国人大为震惊。
第23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但美国毕竟拥有强大的竞优实力,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通过it技术的创新,将日本人的攻势打了回去。海内外有太多的短见的经济学家,常常将美国这次打败日本,归结为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他们之所以短见,一是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大多没有经营过企业,没有体验过企业家头脑中的决策过程,他们喜欢从报表中研究企业。但报表显示的是决策结果,而决策过程中企业家头脑中各种方案的博弈,他们是看不到的。二是经济学家缺乏自然科学家的实证精神,只要结论符合他们的常识和感觉,就容易流于人云亦云。实际上,日本人为何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广场协议呢?是美、德、英、法等列强用坚船利炮威逼的结果吗?显然不是。关键是因为日本人知道:自己的成功主要来自于竞底,自己的竞优能力不如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日本产业得以腾飞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是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因此日本人不得不在广场协议上签字,认可自己屈居老二的地位。案例:中国人利用潜规则竞底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而竞底的方式五花八门,潜规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竞底利器。潜规则是吴思创造的词汇,他在同名的书中写道:河南省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领导人大量批条子,把国家按计划分配供应的平价化肥批给了自己的私人关系。他们的关系又将平价化肥高价转卖,转手之间,关系就生出了暴利……使我惊讶的是,那些我以为应该掩藏起来的类似贼赃的条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机关衙门里的公文档案,内部人似乎也没有见不得人的担心你想看吗?请吧,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层可以批出多少条子肥,每一层中谁有权力批多少条子,圈子之外的哪个领导的条子有效,哪个领导的条子不灵,这一切都是有规矩的。这些显然不符合明文规定的事情,内部人竟安之若素,视为理所当然。在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第24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操作潜规则的人,显然是对遵守显规则的人在竞底,在中国这种事屡见不鲜。小到春节的火车票私下流到关系户手中、医院对熟人的照顾;大到禁止民营企业进入高利润的垄断行业,中国人早已习惯于被潜规则竞底。不得不遵守显规则的人们,在无奈之余,也削尖脑袋,争相进入能够操作潜规则的行列。中国人渴望成为人上人,其目的就有:一、避免被潜规则竞底;二、能用潜规则向他人竞底。案例:索尼的竞优之路与联想的柳传志下定决心,要跟在别人的成功后面竞底不同,索尼最开始的创业之路,颇有竞优特色。索尼的创业人之一井深大在回顾成功时说:索尼公司成功的关键,以及……一切事物成功的关键是,千万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走。1946年,战败后的东京满目疮痍,39岁的井深大对20个年轻人宣读自己的创业计划: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技术人员应以执著的信念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最佳的技能……力求成为工程师乐园的东京通信株式会社,就此成立!井深大是个技术高手,他找来比他小13岁的盛田昭夫做搭档和投资人。盛田出生于酒业世家,10岁即被父亲强制参加家族企业无聊的董事会会议(有意思的是,香港李嘉诚也这样训练他的孩子们),但盛田最终被电子业吸引,违背了父亲的殷切期望。他的梦想是:我们要开创一个市场,而不是去附和既存市场。开发磁带录音机的故事,很能说明索尼的竞优精神。1949年,井深大在美军办公室看到了美国制造的磁带录音机,索尼当即决定制造日本还没有的这种设备。他们经过研究,认为凭自己的技术制造录音机并不难,难的是制造磁带。如果只卖录音机而不卖磁带,必然把最赚钱的生意拱手让给别人。而当时日本没有任何人懂得磁带制造技术,也无法从美国进口,只有自己研制。日本没有做磁带的超薄塑料,他们开始只有选优质纸张作为磁带的基带,效果自然十分差。
第25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但随着研制的深入,录音质量逐步提高,并开发出更好的塑料磁带,开创了日本磁带产业。1950年,索尼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录音机,重35公斤,售价为500美元。如此巨大而昂贵的东西自然无人问津,公司陷入绝境。盛田放下技术工作,专做销售。他分析了滞销的原因,充分认识到要推销商品,必须找到真正理解这一商品价值的人和部门,让他们了解这个商品的价值所在。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由于战争的影响,日本所有部门都缺乏专业人才,法院没有足够的速记员,他立刻带着录音机登门演示,当场就卖了20台。接着,索尼又开始进攻学校市场,而井深大很快又研制出更小巧、坚实的新机型。两年后,全日本的四万所中小学,已有三分之一用上了索尼的录音机。随后,索尼购买了一项日本人的专利,用以改善录音性能。但这项专利由于战争的原因,早已被美国企业自由享用了,索尼在取得专利权后,立刻发函给所有相关公司,用这项技术生产的录音机如果要输入日本,必须获得索尼公司签发的许可证。不久,东京一家公司从美国进口录音机,索尼立即通知对方,在对方置之不理后,索尼起诉到法院并获胜,美国录音机被悉数查封。当时日本尚在美军占领之下,美方大公司立即派出律师,前来压制小萝卜头似的索尼。经过三年艰难的官司,终于以美方默认索尼的全部要求而达成和解。索尼后来居然还反聘美方的律师为自己工作。在打官司的同时,井深大对美国的晶体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亲赴美国,收集了大量资料,最终于1954年买下了晶体管技术的专利。美国当时主要将晶体管用于改善助听器的效果,索尼认为这是个太狭小的市场,因此决定改变晶体管的用途。经过严谨的可行性分析,他们希望将晶体管用在收音机上。几个月的艰苦奋斗之后,晶体管收音机开发成功,仅1955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50万美元,是购买晶体管专利费的一百倍。
第26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当盛田带着晶体管收音机到美国参展,很多美国商人都表示了兴趣。一家最具实力的美国公司对他说:如果让我们经销,可以先订十万台货,但条件是必须打我们公司的商标。十万台,这是个巨大的蛋糕,实在太有诱惑力了,当时的索尼确实太需要这一成功了。如果是中国的公司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会兴奋地抢下订单,然后兴冲冲地在国内发布本公司在美国夺得超级大单的头条新闻。但盛田在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美国人的合作意向。美国人对此十分不解:我们公司有五十年的历史,品牌家喻户晓,有极高的美誉度,而你们的牌子根本无人知晓,我们为何不强强联合,快速抢占市场呢?美国人的这番话,中国人听起来是多么耳熟,这不奇怪,因为中国的企业家常常是这样做的,我们在董事会的会议室里,在媒体上见得太多类似的策略了:看似最快捷省力,实则永无出头之日。不过,中国企业家不得不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太笨,而是因为他们身处一个竞底社会,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中国同行也会这样做,所以他们干脆抢先把自己卖了,这既是对自己的竞底,也是对对手的竞底。当时大多数的日本同行,包括井深大都对盛田的决策感到震惊。盛田这样对他解释道:十万台的订货量,对我们确实有吸引力,但我们一直希望索尼这个品牌能风行全世界,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同,如果现在接受对方的商标,那么这个梦想就永远不能实现了。当时madeinjapan就是廉价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尽管带有索尼商标的收音机开始只是少量出口,但它以极高的性能和简练的设计,改变了美国人历来对日本产品的印象,从而实现了盛田的战略意图,真正改变了索尼的历史地位。美国人后来评价道:这是一个勇敢的行动,是索尼能在美国立足的转折点。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没有根基的索尼在众多实力雄厚的日本财阀企业中,成为最具特色的领头羊。当索尼生产出一种新产品时,同行的巨头如松下就会等着看是否成功,如果成功,他们就向市场推出大量的相同产品,以竞底的方式分享胜利果实。
第27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在井深大的后期,索尼因为由于巨大的成功阴影,过于迷信技术的威力,忽略了对市场联盟的运作,从而走了不少弯路。这也显示了日本企业最终的思维盲点,这将在本书后文进行分析。案例:竞优:郭台铭的亲力亲为和把握细节任何非常成功的企业,光靠竞底是无法做到的。富士康的成功,也有大量的竞优因素,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台铭对细节的把握。富士康的主管们戏称向郭台铭报告工作为面圣,可见其压力之大。每一次报告,主管们必须实话实说,因为他们根本骗不了郭台铭。在二十多年的企业发展中,郭台铭了解每一个作业流程的具体细节,主管汇报工作时,他的眼前就一一浮现具体场景。为了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富士康在企业内推行对事情观察的工具: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通过望远镜,能够洞察到企业运行中,必须把握的一些重大策略原则;通过放大镜,把组织架构及其职能梳理清楚;至于显微镜,就是非常清晰地展现和描绘出整个流程图。通过这三种镜,可以将富士康的策略、管理、生产都看得透彻、清晰。这些工具,能有助于看到企业管理的一些本质,是富士康的竞优手段。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竞优更多是依赖人的聪明才智,而对人大脑的开发,从长远看既能提升人的价值,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竞优是一种向上的进化,它是没有限制的。而竞底则是一种向下的适应,它考验人对生理、心理极限的忍受能力,哪里的人能接受更低的薪酬水平,更恶劣的劳动条件,血汗工厂就迁移到哪里。因此竞底有极严厉的底线限制,只要击穿底线,一定会引起灾难式的危机,如2008年中国爆发的毒奶粉事件,它击穿的就是婴儿死亡的生命底线。表格:竞优思维和竞底思维的不同比较项目竞优者竞底者理念按原则办事,手段与目标统一为需要不惜扭曲原则,信奉成者王侯败者寇愿景追求相关人员(员工、客户等)的价值提升赚钱高于一切,能持久地赚大钱是永恒的目标市场如何创造一个新市场如何用低廉的价格,在现有市场中提高占有率创新基于对需求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原创对成功的模仿,模仿得越快越好,就是创新技术如何实现原创技术和需求的完美结合如何低成本获取技术,研究用低价格满足市场人员能否更多地发挥人的智慧能否更多地运用人的生理和心理忍耐力组织希望把组织分解为个人,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恨不得把组织变成一个人,以充分提高效率效率看似初始效率较低,但长期效率高,效果很好初始效率高,但无法提升,最终效果不良环境项目实施前,先考虑环境问题,如何预先防止破坏环境?等环境破坏之后,再争取其他人的沉默或改良。信奉:先发展、后治理机会根据对人类需求的超前认识,主动创造机会寻找竞优者剩下的机会,特别强调抓住机会客户追求客户的最佳满意度只求客户最低限度的容忍稀缺资源基本无供应限制、可无限复制有底线限制,不能无限复制竞底法则
第28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为了更好地认识竞底的特点,本书根据普遍的社会、企业现象,总结了部分竞底法则,先集中公布于此,并在后面的章节中分别进行论述:竞底法则一: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竞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权谋文化,竞底者时时会比较自己与对手的实力大小,在他们眼里,当其他人对他们有需求时,就存在相对的弱势,他们就可以抓住机会进行竞底。因此通常给予者是竞底者,而需求者是被竞底者。中国人即使在恋爱时,也不肯轻易向对方表露自己的爱意,就是因为先表达了爱的一方,同时也暴露出自己对对方的需求,从而使自己处于可能被竞底的地位。竞底法则二:一个竞底组织中,只有一个最高竞底者。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山不容二虎。任何竞底组织都是一条严密的竞底链,每个成员按照严格的等级,排列在链条上,越接近底层,受到的竞底越多,而顶层位置只有一个。中国人为何在组织中不热爱自己擅长的岗位,而特别热衷于往上爬,就是因为越到高层,受到的竞底越小,而对下属竞底的机会越多。竞底法则三:竞底者为了追求显性指标,倾向于牺牲隐性指标。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是显性指标,而他们的快乐和创造力是隐性指标,所以学校为了追求前者,不惜放弃后者。产品的价格相对品质而言,更为显性,所以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惜使用质量凑合的器件。追求显性指标可以快速、显效地增加竞底实力,学校的升学率高,企业的产品价格低,都会给相关领导带来莫大的好处,因此竞底者乐此不疲。竞底法则四:每个竞底者同时也是被竞底者。竞底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盘根错节的网络,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他们都会受到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竞底。如小学生受到父母的望子成龙式竞底,但他们也可以用挑食、不听话等对爷爷奶奶竞底,而爷爷奶奶则用孝道对小学生的父母竞底。中国式的生意经常常是:销售者千方百计,找到对采购决策者说话管用的关系人,然后通过利益使该关系人能为己所用,最终拿到订单。这种方式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法则的存在:只要找对了人,用对了手段,任何采购决策者都可能被销售者竞底。
第29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竞底法则五:竞底不可持续,任何竞底者最终将被他人竞底。中国常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对法则五的直观描述。竞底者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很容易击穿底线而导致失败。即使小心维持在底线之内,曾经强势的竞底者终将老去,被后来的竞底者所取代,这既是逝去者的悲剧,也是未来者的福音。但正是这种频繁的更替,使中国没有百年的企业,社会财富缺少良好的积累,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竞底法则六:九斤老太法则竞底者的接班人,一定比前辈缺乏竞底精神。竞底实力=竞底精神×资源,只有竞底实力强大,才能对弱小者竞底。由于后辈没有机会培养出坚韧的竞底精神,因此组织的竞底实力将一代代地趋于萎缩,第二、三代竞底者通常会被其他第一代竞底者所竞底,这就是中国普遍的富不过三代现象,这也印证了法则五:竞底者终将被他人竞底。竞底法则七:中国消防通道法则平时用于防范风险的备用资源,一定会被逐渐占用,不到引发重大后果,不肯回头。这个逐渐占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向底线滑动的竞底过程,只有击穿底线,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警醒,让问题得以解决。但这种解决,又可能是另一次竞底的开始。富士康和华为,是深圳乃至世界华人圈子里最优秀的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的定位有天壤之别:华为是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高科技新兴企业;富士康是不打品牌、研发不重要的加工性企业。但无独有偶,郭台铭的血尿哲学和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却有着极为惊人的共同点。我们不得不再次重申,竞底的本质,就是打到底线。在郭台铭的理念中,有了血尿,人的拼搏才到达底线,而没有血尿,就说明还有潜力可挖;在任正非的眼里,毛巾被拧出最后一滴水,还正好没有被拧断,那就是他的底线:如果还剩下一滴水没有拧出来,那就算不上好的打到底线,就不是竞底高手。
第30节: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中国的企业界曾一度热衷于向狼学习,海尔的张瑞敏推崇狼,联想的杨元庆强调如狼似虎,这股炽热的向狼学习的风气,据说也源于华为的任正非,他认为做企业就需要狼的精神,因为狼有让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性格。任正非手下的研发大将李一男,曾凭着敏锐的嗅觉离开华为,创办了港湾公司,并成为华为的强大竞争对手,但华为显然不喜欢中国通信行业这种群体奋斗的局面,它本着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竞底精神,终于将港湾打垮、收编。姑且不论任正非是否真的认同狼性精神,但显然相对于人性而言,狼性是一种更为原始、更富于动物性的生存底线。企业界推崇从人到狼的退化,正说明了中国社会的竞底本质:谁能退化得越彻底,谁越接近底线,谁就更有生存竞争力。案例:华为的竞底中国最闪亮的高科技明星企业华为,从其创办开始,就充满了竞底色彩。华为的主要创办人任正非是复转军人,在部队曾是学《毛选》积极分子,《毛选》和中国军队中的竞底精神深深地沉淀在任正非的血液中,他很善于用运动、打绞杀战等方式管理华为、争夺市场。任正非早年十分艰辛,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和肉体上的磨砺相当,部队里的洗脑模式,更是让任正非经历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