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广告人的江湖-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满意的方子。 
广告公司里管这个叫brain storm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头脑风暴,不过我觉得叫“头脑强暴”更确切一些。如果你是一个策略或者创意人员,你在广告公司每天的工作就是大脑被不断“强暴”。当然,大多数广告人还是喜欢被“头脑强暴”的,每次被强暴的过程和结果都特兴奋,充满了快感。 
这是广告公司里最寻常的现象,每天大家都要开若干个创意讨论会,部门间的、创意部的、小组的、某个项目的,等等。所以一个屁大点的广告公司,都会有那么个像样的会议室,大一些的公司至少有三四个以上会议室,而且每个都不会空着,想用一下都要事先预约。偶尔创意会也会去茶馆、咖啡厅、公园之类的地方开。 
从正面的角度讲,头脑风暴是很锻炼和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也许一道灵光之后,就会诞生一个BIG IDEA,于是行业里又增加了一项经典案例,那么加薪、升职、名誉都在向你招手。当然,也有一些人懒得动脑筋,总监说这个创意好那就执行吧。 
头脑风暴是很伤脑子的一件事,所以每个人讨论创意的时候都会让自己尽量地舒服和放松,于是有抽烟、喝咖啡、品茶的,有半躺着、把脚放在桌子上的,有乱写乱画、翻书看杂志的,还有频繁跑厕所的,等等,常常没开到一半就开始跑题,电影、歌星、汽车、食物、衣服、小道消息、靓妹帅哥、荤素段子、A片,等等,都被牵扯了出来,如果不被及时打住那就没边儿了。 
2007年4月17日
  “比稿”比的是什么?
我一同学当年曾在网通的高层任职,一次同学聚会我问他,能否给我分点活儿?他说,好多人都惦记着这块肥肉呢,没戏!因为他们老板和××那边关系铁着呢。 
这就是关系,××就是凭着在电信口的铁关系,十年前就开始往兜里大把大把地装钱了。好多广告公司的老板也都希望自己像××那样和某某大公司有个铁关系,这样就不用又苦又累地到处比稿、靠血拼来拿客户的业务了。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客户学会了比稿,每次有活儿都要找几个广告公司PK一下,尤其是年底或市场部、广告部换了新头儿的时候。当然广告公司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全力投入。只是苦了我们这帮广告人,比一次稿就如同脱一层皮,拿下了皆大欢喜。如果客户比丟了,那就意味着整个业务组的人都要卷铺盖走人。 
如果是真的比稿,即使输了也认了,技不如人啊。可是就怕企业玩猫腻,本来已经内定好了某个公司,其他的都是找来陪着玩儿的,最后客户走个形式把结果一公布完事。我待过的公司也常有玩儿其他公司或者被其他公司玩儿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比一个地产项目,我们老板从客户那里带来另一家公司的案子给我们看,然后告诉我们说客户喜欢其中的某某风格,我们也来做一套提上去。于是,那个项目就被我们拿下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游戏潜规则,所以没有哪家公司会认真地去把提案公正,然后去法院告客户玩儿赖、告别的公司剽窃自己的作品。有的公司虽然知道可能是去陪别人玩儿,但照样扑上去当烈士,一是可以混个脸熟,二是反正公司的员工是付了钱的,不用白不用。 
现在境况好了很多,比稿越来越多真枪实弹的PK了。有时候老板为了平衡关系,就让各部门把为自己服务的广告公司都拉到台面上,大家公开拼一次,谁的提案靠谱活就给谁。去年e龙换广告代理公司,招标的时候找来了八家关系公司PK。经过两轮奋战,我们拼掉了其他七家,虽然那些部门的头头们颇有微词但也没辙。他们后来把不满都撒在了我们身上,横竖挑剔,让每一单业务都做得又苦又累。 
不过也有那种特有纲的公司,什么比稿都不参加,就算被邀请了,也只把自己从前的案例展示一番,把标额一报,一副你爱用不用的架势。以前一个朋友所在的地产广告公司就是这个风格,他说他们比稿的时候很少提新项目的广告策略和表现,而且报价也很高,可是依然有很多时候能中标。 
最近公司这边的业务都赶在了一起,上周一下子有四个提案要交,可是人手又不够,只好天天加班。当时有个新业务决定不接了,可是客户居然不答应,非要我们做,说可以再多给几个工作日延迟提案时间。我们都无奈了,再不接实在说不过去。 
去年也曾碰到一个这样的客户,要做一本册子,我们觉得既占用人手又耽误时间,但婉拒硬推都不行。他们也谈了一些公司,最后就是认准了我们。后来只好接了,否则太不给人家面子。不过活做完了他们挺满意,付钱也特痛快。 
要是我们的客户都这样该多好啊! 
2007年6月1日 
  进入广告公司的那些人们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被父母的朋友带到我们当地报社的广告部,那是我有生第一次到广告行业谋职,很盲目。当时好像和一个什么负责人聊了聊,便不了了之了。 
十多年前的某天,我在《青年月刊》编辑部里和王元涛老师闲聊,我说我想进广告公司混口饭吃。王老师问我:你能随手画些小画、写两句睿智的短句吗?我边吃着桌上的糖块边想,觉得好像难度系数不大。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听到混进广告行业所需的具体软件版本。 
那个时候我对广告的认识和绝大部分的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之所以要入行,是因为我认为与我当时学的美术专业比较对口,其他方面的条件一概两眼摸黑。 
那个年代,中国的大学刚刚开设广告专业,学院派还处于襁褓吃奶的婴儿阶段。那时在广告队伍中摸爬滚打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三教九流,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从各个方向走到了一起。 
那时做设计的,有学油画、国画、工艺的,还有学服装、建筑的,甚至有和这些根本不沾边的,只是在苹果电脑速成班里过了一水的人,也堂而皇之地在广告公司做起了设计。虽然他做出来的东西只是用若干电脑特效罗列的垃圾,但要知道,十年前你要是会玩苹果、能摆弄,那你绝对是太有才了。 
做文案的几乎都是中文专业的,或者是文学爱好者。那时的广告文案还比较好写,还只是PS的点缀,没有如今这么受到重视,所以文案都有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 
当年的我,包里揣着画和诗歌、散文,经过一番曲折,终于混进了广告行业的队伍,并且渐渐站稳了脚跟,开始在博客里说三道四,自认为很专业。 
如今广告专业在学校里都快泛滥了,一个中专都可能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更别说大学了。可是那些教广告的老师却没几个真正在广告公司混过,他们的经验都来自教科书和道听途说,真扔给他们一个活儿,他们照样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可想而知。因此,与广告行业迅猛发展、越来越专业和规范背道而驰的是,广告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越来越不好找工作,愁白了少年头。 
我每次去美德学校培训文案或到高校进行文案科普讲座的时候,都会有学生说他非常喜欢广告,可自己没进过广告公司,而广告公司又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问我他该怎么办。看着这些不知死活非要做广告或者被稀里糊涂骗进这个专业的学生,我能说怎么办呢? 
我只能说:你们有时间多去看看广告门户网站,那里有很多广告行业的八卦和招聘信息。 2007年5月29日
  江湖论剑 连“呸”三声
阿三 灵智精实广告公司创意总监
《广告圈》杂志创办人之一
“开小灶”创始人之一 
我是一个资深的唯物主义者,我打小就非常相信科学家们常说的“报应”。 
中午打电话给黄大。他过年的时候送给我半斤铁观音,我喝着感觉还不错,很快就喝完了。所以我就问他:“黄大,你送我的铁观音喝完了,你是继续送我呢,还是帮我有偿再买一点?”我听得出来,黄大在电话那边笑得都快哭了。 
下午就接到了黄大的电话。他却没有继续铁观音的话题,而是跟我说,他的书稿通过出版社的初审了,想让我写点什么。 
不看僧面看茶面,我一口答应下来,我知道,这就是报应。来了就躲不过,还不如爽快答应,给朋友一个仗义的错觉。 
然后问他怎么突然就想到出书了,因为黄大从来就没说过他在写书。倒是我一直在嚷着要写书、出书,就好像当你一直在向人吹嘘你有迅速成为万元户的致富经,而突然某一天当你还在喝稀饭的时候,有人一边数着一沓百元大钞一边问你数钱这么数好不好看。 
我不敢怀疑黄大数的是假钞,因为他晚上把书稿发过来给我看,白纸黑字,都是真金白银。 
这叫我不得不反省自己,这年代要写书,除非像郭敬明一样可以整段地拷贝。天赋啦、热情啦、灵感啦等,都是瞎掰。说到底,写作就是一场马拉松似的长跑。所以,我们就能理解,我们的写作之王村上春树,为什么几十年里除了写作还在坚持长跑。只是,我们的黄大毕竟不是“村上黄大”,藏在他身上坚持写作的动力是啥呢? 
沿着记忆的长河向上追溯,曾经的那年那月,黄大还租住在西四环的西边,而我在靠近东六环的边上买了处低调的豪宅,我们俩垂直距离超过五十公里。那一天,我犯了下厨的瘾,便叫了几个人来家里吃饭,也叫了黄大。当然,我叫他只是象征性的,因为换成是我,我绝对不会换几趟车,跑五十公里外去蹭一顿饭。记得那天午饭到下午两点左右才开始——我们都在等黄大,他竟然来了!这说明,有吃的,他什么令人发指的行为都做得出来!
如果你不熟悉黄大,那么《功夫熊猫》里的阿宝你总知道吧?在一开始,你敢相信阿宝是块练武的料吗?但是在“吃”的激发下,他在荧幕上终于成了继叶问之后的又一功夫大师。他师傅浣熊陪他单练时,用心良苦地以包子为道具,借他的那根馋筋,疏通了他的任督二脉。
我想,黄大就是文学界的阿宝,只是,他没有浣熊师傅,也没有老乌龟摇晃着龟头教他写作上的真功夫。但黄大知道,馋就是他的老师,就是他坚持的动力。 
所以,现在我也能理解,为啥前阵子他隔三差五就打电话问我在不在开小灶,问顾客里有没有他认识的人。每次我都是好心地说:你来吧,我给你安排蹭饭。如果现在我们来原音重现一下,那肯定是他在犯懒写不下去时对自己说:“坚持一下,再写一万字就奖励自己去开小灶蹭顿饭。”这情这景不知道在他内心重播了多少次。 
前阵子沈浩波牵头,发起一个与百度文库的谈判,韩寒也有写文声援。在现在这样恶劣的出版环境下,靠写书当作家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归根结底,这也是我终究不能铁下心来坚持写作的原因。如果法律规定只有作家可以享受一夫多妻制,如果国家对文学出版的投入像高铁一样多,我想我肯定早已抛弃一切削尖脑袋搞文学了。而且不单是我和黄大,搞写作的肯定比现在考公务员的还多——可是,醒醒吧,这哪可能呢? 
那么,黄大憋着劲来出这么一本书,他图个什么呢? 
莫非我们这帮70后对纸质出版物有着天生的情结?我的餐馆合伙人小金(黄大已经告诉我了,他也有邀请小金)弄了几期“出格”,没卖出多少,在家里堆呢。还有广告门著名的CEO劳博,出过一本“职场情书”,好像也没卖出多少。至于我自己,伙同几个人一块儿弄个地下刊物“广告圈”,最近两期销量也不好,家里也成箱成箱堆着呢。
现在黄大要出书,莫非是他嫌自己家里太空荡吗?——不对啊,黄大找我,说好了是要帮他增加销量的啊。 
嗨,瞧我这乌鸦嘴,呸!呸!呸! 
  中国人?外国名
早,麦克!早 ,丽萨! 
这是公司上班时常见的情景,两个同事在打招呼问候,虽然叫的是外国名字,其实他们都是中国人。 
这种情况我们在港台的电影、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写字楼里也很普遍了。很多外企、准外企或一些有涉外业务公司的中国员工,大都有个外国名字,而且上下班称呼也都用这个洋名。如果忽然哪天某人提到了个中文人名,大家一时间都会觉得很陌生,往往会两眼茫然望着说话人。那个人赶紧解释说:哦,不好意思,我说的是汤姆。大家才恍然大悟:哦,你说的是汤姆啊。嗨,我当你说谁呢。 
我曾经待过几家所谓的外企公司,虽然公司隶属某国际传播集团旗下,但是公司几乎没有什么老外,不过每个员工都用外国名字相称,说话还时不时要往外蹦英语单词。 
真正的外企,是因为人家员工平时英语说的多了,中国话有些不溜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才顺口用外语替代的。但是在广告公司里,有很多人套用阿三的话来讲就是装B,明知道中文怎么说却偏用英语讲,尤其有些在外资广告公司混过的。其实我知道,他们就会那么两个单词,看国外原版广告也跟SB似的不知所云。 
入乡随俗,我也起了个很怪异的英文名字。我曾咨询在国外留过学的同事:这个名字如果老外看了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觉得很搞?他告诉我:那感觉就像有个老外向你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嗨,我叫曹操”。 
2007年1月12日
  名副其实与其实难副
同事妖蛾子告诉我:新的汽车广告作品集出来了,那套广告的文案署名不是我,是后来入职的两个文案的名字,甚至连那首广告歌的歌词署名也都是他们。她接着说:在我们公司就不是这样,署名的时候美术、文案,该是谁就是谁,连外援都没有落下。 
我告诉妖蛾子:不署就不署吧,事实是什么反正朋友都知道。那些名字对我来说,远没有创意本身有意义。 
其实这种情况在广告行业非常常见,我早就习惯了。在很多作品集上,实际执行项目的创意人员的名字经常榜上无名,而上面署名的,几乎就没怎么参与这个创意;或者谁的名字都没有,只是简单署上集体创作。当然会有人拿着别人的作品,大言不惭地说是自己的,然后去面试。 
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最常见的情况是原来的文案或者美术已经离开公司,公司就干脆全当没有过这个人;或者是老大把功劳全部揽在了自己头上。很多广告的大佬,都是这样踩着创意人员的智慧爬上去而成名的。 
我见过一些所谓4A出来的牛人,他们多是混混,平时趾高气扬,侃起专业一套一套。实际动起手来就大失水准,和他吹嘘的判若两人。所以我向来对那些所谓的大佬敬而远之,很少往他们跟前凑,或者背后写些什么歌功颂德的东西捧臭脚。 
当然这也不是很绝对的,我知道有很多大佬是从小美术或小文案一步步做起来,他们之所以能成名,和一直以来的勤奋与努力分不开。而且,很多广告的创意的确是他们自己的原创,甚至执行都是亲自操刀,所以署上名字当之无愧。 
2007年2月12日
  好拍档可遇不可求
大致算了一下,我自入行以来,至少和六七十个男男女女美术设计发生过“关系”,生下了无数个“孩子”——我们把做出来的广告作品叫孩子。 
虽然合作过这么多设计师,但合作起来比较顺手的却很少,算下来也就那么两三个。最默契的一位,是当年在HY的同事,我们去了另一家公司依然是搭档。后来虽然分开,但我还是常常把他介绍给别人当外援。现在,这小子自己开了家工作室,有时候文案搞不定了,他依然还会想起我来。我们在一起时,特别心有灵犀,工作效率很高。我们共同想一个创意,分别去执行设计和文案,到最后,设计完成的东西基本就是当初彼此脑子里想的那个样子。而且这小子手绘能力超好,有时候两人在文字上实在说不清,他就可以画个layout。
但与有些人一起搞创意就特痛苦。两个人不但不合拍,并且做出来的东西和当初的想法相差甚远,还很固执不许提意见,对文案挑三拣四,不是字多了就是少了或者排版不好看等等。 
作为文案,肯定要和美术搭档干活的,创意部一般都是美术多,所以一个文案可能要和几个美术同时合作。如果文案是小组的头,那他要领导若干个美术,这时双方的配合就相当重要了。尤其是一个小组干活,天天一起想创意、熬夜加班,不合手不但别扭而且做不出可心的作品。某次我去一公司做外援,就是因为他们的文案不知为何与美术格格不入,只好自己先撤了,结果他们创意部的文案一下成了真空状态。 
除了美术和文案,做总监的,也希望自己能有两个得力的部下,否则下面一堆杠头或者另类,这活儿也没法做顺心。就算你很优秀,但是老大面试的时候发现不合人家的口味,依然不会用你。所以老大挑人的时候,经常会带着自己的得力干将。而且从做部下的角度讲,跟对了老大,对自己的能力、职务、薪水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我入行以来,一直没遇到一个能让我甘心追随其身边的老大。也许是因为我没赶上机会,也许我不太善于和老大搞关系,也许我太独立,所以只好自己折腾,弄得不但从业道路曲折而且非常累。在HY时,出于上述诸多原因,老大根本不爱管我,自己只好带着一半创意部的人去比稿拼客户,甭提多难了。不过,跟一起合作的美术们关系都特好,大家虽然很累却很开心。 
早前我在某公司时,当时的老大有位得力的文案部下,一直跟随他鞍前马后地从一家打拼到另一家。后来俩人一起开了家公司,分别取各自名字的一个字加在了公司名称里。原以为他们俩会合作得很愉快,没料想后来他们居然在打官司,那位文案把老大告了,据说是分钱不均。 
在上家公司时,某老大也曾有非常得力的文案和设计,尤其是那文案,俨然老大的一杆枪指东打西。后来老大不得势被挤兑走时,本以为那文案和设计会随自己而去,让他没想到的是,人家把他晃点了,根本没想挪窝。老大又气又伤心,黯然而去。 
2007年4月18日
  “头头”是道
一高中同学来北京出差,约了他和另一在北京的高中同学去簋街吃饭。这俩大学都是学医的,如今在医院混得比较资深了。而我是做广告的,对本行业比较门儿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聊天的过程就演变成了一场广告与医学的科普讲座,我们每说到一个比较专业的名词,都要用很通俗的语言向对方解释一番。 
席间我们自然而然地聊到了职位和头衔的问题,从薪水、管辖权限、职责等方面探讨,创意总监和主治医师到底谁的级别更高一些,讨论到最后也没有个定论,最后不了了之。 
说到广告这个行业的职位、头衔和级别,经常会有行外或者即将入行的学生向我打听每个级别的差异,那些职位的英文缩写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晓得别的行业是不是也像广告行业一样,有如此繁多的头衔,而且通常还都用英文缩写来称呼。仔细想了一下,除了公关,其他行业好像都没有。 
除了职位和头衔外,广告行业还有若干特有的专业词汇,在4A里,这些头衔和词汇通常是用英文来表达的。别说外行和刚入行的人容易晕菜,就连我这种老鸟有时候也要犯晕,例如ACD和ECD,我是费了好一番时间才记清楚用中文该怎么称呼。我记得我以前的几篇博客里曾涉及CD、AE之类的词汇,有人就留言问我那都是什么。 
我曾私底下向劳博建议,让他在博客里把这些广告公司常用的英文贴出来,做一下科普工作,毕竟劳猎头是很有4A资历的,外语相当过硬。可能劳猎头觉得这个太浅显,与他的博客定位不符,他建议我去科普,可是我那英文的底子实在露怯。 
今天,公司的行政主管突然电话过来,问我的“抬头”英文全称怎么写。我一时语塞,赶紧撂下电话掏名片,仔细一看立马抓狂了——“职位”的英文三个单词居然印错了俩,字母一个多了个一个少了个!以前行政就曾把“资深”给我印成了“资源”,不过那个时候也好解释,因为毕竟我是外援,是公司的“资源”。可这张片子上的俩单词从字面上根本没法解释。行政给我印好名片时我怎么没认真看看呢,我都发给客户好些张了。我只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他们也没仔细看我职位的英文。 
下午从客户那儿回来,一朋友忽然在MSN上问我,按她如今薪水税后××的数额,相当于广告行业的什么级别?我问她知道这个要干吗,她说就想对比一下,我告诉她说大概是指导级的。她又问指导之上的头儿是什么,我说是副总监。她说之上呢,我说总监。我怕她再这么问下去回答起来太麻烦,就把这些头衔的称呼都给她发了过去,让她自己慢慢看。 
2007年7月13日
#江湖论剑 或许琐碎 ,但很真实
陈竞 灵思传播机构重庆公司副总经理 
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完全记不清到底是在哪一场广告人聚会中第一次见到黄大。只记得那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是北京广告行业初见狰狞的岁月。我们这些北漂的年轻人,带着澎湃的荷尔蒙义无反顾扎进了这个圈子。不仅仅因为它有着双倍于传统行业的薪水,潮男靓女的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