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是木匠皇帝 (完结) 作者: 独坐池塘-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孙承宗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孙承宗虽然有些莫名其妙,可是却还是乖乖的跪在地上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孙承宗进士出身,素有才干,曾为先帝之师。朕自登基以来,谨小慎微,深恐有负先帝重托。特此加封孙承宗为皇极殿大学士,入内阁行走。令特旨加封帝师,进宫教导朕读书。钦此。”随朕陈洪的宣读,孙承宗的身体一直都在不住的颤抖,自己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
“臣谢主隆恩。”恭恭敬敬的接过圣旨,孙承宗的神色虽然有些激动,可是却是满脸的欣慰。
看着孙承宗的模样,又看了一眼他身后的宅子,陈洪心中暗道:“这位孙大人真是不凡,怪不得陛下如此看重。”
“孙大人,陛下知道大人生活清苦,这是陛下赏赐的。”陈洪一边说一边对身后的禁卫招了招手,禁卫心领神会,端着一个木质的盘子走了过来,在盘子的上面还盖着一块红色的丝绸。
轻轻的拿起丝绸,顿时露出了里面银白色的东西,陈洪轻轻笑了笑,缓缓的道:“这里是纹银五百两,是陛下赏给孙大人,希望孙大人能够笑纳。”
看着那晃人眼睛的银子,孙承宗心里有些感叹,看来这位少年天子真的不简单啊!轻轻的拿起一锭银子,放到了陈洪的手里,笑着道:“谢过陈公公,这次辛苦陈公公了。”
将银子赚到手里,陈洪顿时笑了起来,看来这位孙大人也不是食古不化的老顽固,也很是明白事理吗!
“众位,老夫要回去换一身衣服,众位等等。众位来恭贺老夫,这顿酒老夫请了。”对着陈洪笑点了点头,孙承宗又将目光转向了站在一边的杨鹤等人,笑了笑道。
随着内阁首辅事件的结束,整个朝堂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气氛,虽然死气沉沉,却也是井然有序。东林党人似乎也默认了这个结果,齐浙楚党则是抓紧时间联系中立的大臣,似乎他们才是朝廷里的主角。
乾清宫,御书房,天启皇帝正在召见新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孙承宗。
君臣二人谁也没有说话,都在互相的看着,天启皇帝不住的打量这个明末的名臣,眼中闪动着是喜悦的神色。在天启皇帝打量孙承宗的同时,这位新任的大学士也在打量着天启皇帝。印象中的那个懦弱的少年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满脸的坚毅,双眼开合间精光不断的闪动,看起来就很是不凡。
“孙爱卿,这几日如何?家里有什么事情吗?可以和朕说说。”看了一眼气定神闲的孙承宗,天启皇帝不禁暗自佩服起这位老先生,单单这份养气的功夫就不是常人能及的。
“回陛下,老臣家中一切安好,劳陛下挂心了。”孙承宗对着天启皇帝微微的施了一礼,略带感激的
虽然已经很晚了,可是大内皇宫依旧灯火通明,宫里的人都知道,天启皇帝在召见新的内阁大学士孙承宗。
对于这位新任的内阁大学士,无论是宫里还是宫外,都认为这是一位深的帝宠的大臣。御书房里,天启皇帝和孙承宗相对而作,桌子上放着几道菜还有一壶酒。
“孙爱卿,朕今日很高兴,陪朕喝几杯!”天启皇帝的心情很好,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出来,这样的笑容是这么长时间来,很少见的。这让站在一边的李岚更加的好奇,这位孙承宗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天启皇帝如此的看重?
相对于天启皇帝的高兴,孙承宗就显得有些紧张了,在汉唐,大臣和皇帝一起吃饭并没有什么。可是在明朝,除了正是的大典之外,很少有人能够得到这样的殊荣。轻轻的拿起桌上的酒杯,孙承宗道:“陛下,老臣无功受禄,寝食难安。”
对于这位宦海沉浮的老臣,这一生的经历很是坎坷,虽然十六岁中了秀才,可是好运气似乎在那时候用完了。一直到十六年后,三十二岁的孙成宗才考中了举人。原本以为自己好运来到的孙承宗,发现命运再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直到十一年后,孙承宗才考中进士,这个时候的孙承宗已经四十三岁了。虽然考中的是榜眼,但是也可一说是大器晚成了。
第六十九章京营
和那些考到老的童生不同,孙承宗少有才名,满腹经纶,按理说肯定是少年得志,可是就这样蹉跎了半辈子。
考上进士以后,孙承宗如愿以偿的点了翰林,下一步就是入阁。可是命运此时似乎有何孙承宗开了一个玩笑,翰林编修的位置一坐就是十三年年,此时的孙承宗已经五十六岁了。
在这个年纪,孙承宗的好运似乎来了,因为他入了詹事府,教导当时还是太子的泰昌皇帝读书。本以为泰昌皇帝一旦登基,就可以平步青云,一展胸中的抱负,可是命运似乎又和孙承宗开了一个玩笑。
泰昌帝刚刚登基一个月,就这样驾崩了,孙承宗就这样又失去一次机会。
直到天启二年,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才赢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他做了兵部尚书,也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内阁大学士。这个时候,孙承宗巡抚辽东,建立宁远防线,准备一展胸中的抱负。
可是这个时候,命运又想起了孙承宗,这样的日子他只过了四年,孙承宗终于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就是魏忠贤。终于这位老大人没有斗过这位九千岁,被赶回了家。
在家赋闲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崇祯二年,袁崇焕被下狱,人们似乎才想起了这位老大人。孙承宗在一次被任命为了辽东经略,坐镇辽东,抵挡皇太极。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六十五岁了,为了自己心中的抱负,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这位老大人再一次站上了战场。
可是这次孙承宗再一次失望了,两年后,辽东的情况刚刚稳定,这位老大人就受到了东林党的排挤,再一次的被赶回了家,这个时候孙承宗六十七岁。
这一次孙承宗似乎真的失望了,他开始在家里着手整理自己的东西,将他们全部都写成书。或许,在这位老人的心里,这是他最后施展胸中的抱负的方法,是他能为帝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在这个时候,这位命运多踹的老者,也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
直到崇祯十一年,这位老大人再一次被想了起来,被调往前线抵挡多尔衮,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七十六岁了。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和梦想,这位老大人毅然决然的走向了战场。在保卫高阳的战斗中,孙承宗六个儿子、两个侄子,十二个孙子、侄孙殉国,全家老小四十余人遇难。
这位七十六岁的老大人,倒在了自己抗争的路上,翻看明末的历史,或许我们会认为袁崇焕死的冤枉。死后还被人扣上了汉奸的帽子,直到天启皇帝穿越之前,对于袁崇焕的争论还没有一个结论。
可是在天启帝看来,明末的历史就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从熊廷弼,到后来的袁崇焕,无数的名将死于非命。他们不是死于战争,大多都是死于内部人的暗害。更多的是死于自己人的软刀子,比如祖大寿,比如满贵,比如曹文诏。或许我们曾经抱怨过吴三桂是一个汉奸,可是想过没有,这些为大明卖命的大将,大明的皇帝是怎么对他们的?说是狡兔死走狗烹,或者都是好听的。
在明末的时候,投降最积极的是谁?是那些江南的富贾士绅,是那些满嘴名族大义的东林党。在崇祯皇帝死后,吴三桂都没有过投降清朝,他想找的是李自成。或许在他看来,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却也算得上官逼民反,情有可原。
自己和李自成怎么也算是同宗同源,可是李自成是怎么做的?抢了吴三桂的老婆,抓了吴三桂的父母,这样的时候,吴三桂能怎么做?
或许在谴责这些人的时候,可以想想他们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而孙承宗,可以说是明末大臣之中,最为悲催的一位。
在天启帝看来,明朝原本还有希望,可是因为那些自私的东林党,因为老朱家那些无能的皇帝,这些将军无一不是饮恨杀场。或者当他们死去的时候,还是抱着为国为民的胸怀去的,他们或许心中的怨恨也是十分的深重。
看着面前苍老的孙承宗,或想着这位大臣的经历,天启皇帝感慨良多。这样一位能够挽救江山的人,却一生不得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将自己纷乱的心绪压了压,天启皇帝为宋承宗倒了一杯酒,在孙承宗的苦笑中,和这位老大人喝了一杯酒。这或许是天启皇帝对着为老大人的一丝歉疚,为老朱家的这些皇帝而有的一丝歉疚。
“孙爱卿,朕这些日子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应该怎么样才能中兴大明?朕是否还能中兴这个国家?”看着孙承宗,天启皇帝第一次流露出了自己的软弱,第一次对自己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陛下,臣相信陛下一定可以。”孙承宗此时对天启皇帝很看好,这绝对是一个明君,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状就是最好的皇帝了。他不被表面的东西蒙蔽,不会被别人的话语动摇,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那就一定可以做到。
“希望如此吧!”轻轻的喝了一杯酒,天启皇帝将手里的杯子放下,道:“朕想整顿一下京营,大明的兵马此时已经是虚弱不堪,可是边军朕鞭长莫及,只能先从京营开始,不知道孙爱卿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
孙承宗没想到天启皇帝居然会问这样的问题,不过他很赞成天启皇帝的意见,这个国家的弊病太多。积弊已久,不能一下子翻身,只能一点一点的来。从军队入手是必须的,只有掌握了军队,其他的事情才好说。而军队从京营开始,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此时孙承宗更加的相信,这位天启皇帝能够做到中兴大明。自己在这样一位明君的身边,肯定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
略微沉吟了一下,缓缓的道:“陛下,京营人马,虽然多,可是能战之兵却并不多。根据臣这么多年的了解,军队里的问题主要就是那么几点。”
第七十章火器厂
略微沉吟了一下,孙承宗接着道:“第一点就是战役,战役的人多为将领的家奴,一营之中战役的人,大概有几百人,这些人不是兵丁却是每月领取饷银。不但使国库钱粮耗损,而且也没有什么战斗力。另外一个问题就吃空饷的问题,将领虚报瞒报人问题,在军队中屡见不鲜。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京营的军队才有成为精锐的可能。”孙承宗对军队的事情了解的很,此时说起来也是极有见地。
见孙承宗说的头头是道,天启皇帝便开口道:“既然孙爱卿如此了解,不知道爱卿有什么办法?”
见天启皇帝下定决心这样做,孙承宗自然是心中欣喜,不由将自己的主意说了出来。
“陛下,京营的问题只需要选一干练官员,对京营进行整改,京营必能焕然一新。”
“不知道爱卿有什么人选?”既然孙承宗这么说,天启皇帝自然不会反对,笑着问道。
“臣推举吏部主事孙传庭,孙传庭这个人虽然是进士出身,可是懂兵事,又对朝廷忠心耿耿,可堪大任。”孙承宗马上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他可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真的认为孙传庭这个人合适。
对于孙传庭这个人,天启皇帝并不是很了解,可是这个人做的一件事,天启皇帝是知道。那就是擒杀高英祥,这位既然能够抓住并杀死高英祥,想来能力没什么问题。后来好像也是战死了,那么忠诚自己也没什么问题,这样既有能力,又忠心的官员,天启帝自然不会放过。
轻轻的笑了笑,对孙承宗道:“就依爱卿所奏,明天朕就下圣旨。”
接下来的几天,两件事情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第一件事情就是天启皇帝下旨整肃京营。对于京营,天下的官员没有不知道的,曾经那只追随燕王扫被的精锐,此时的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当年跟随燕王扫北的时候,能够可以和蒙古铁骑面对面交战,还能大胜的部队已经不存在了。京营虚弱不堪,不要说对阵八旗铁骑了,就是后来对付李自成的部队,都是被打的落花流水!
李自成的部队虽然不是乌合之众,可也没差多少,这些自学了游击战的军户,也就只能对付一下大明无能的官军。后来吴三桂率兵入关,十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了京城,给这位做皇帝梦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要知道,一万的八旗兵可以在野战中对付两万的吴三桂的部队,而且还能打赢。如果将此时的部队战斗力做一个排行,那么排在第一的肯定是后金的八旗子弟,紧接着就是蒙古的骑兵。无论是被后金打败的林丹汗,还是投靠后金的蒙古科尔沁部,战斗力都不是明军可比的。排在第三的就应该是辽东的袁崇焕的部队,被称为关宁铁骑,也就是后来吴三桂的部队。
排在第四的应该就是李自成的部队了,这群造反的百姓,有着比明朝边军更加强大的战斗力。排在第五位的,就是明朝的京营,这只拱卫京师的部队。虽然在前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有些许的战功,可是最后还是被自学了游击战术的李自成给打败了。排在最后的就应该是大明的官军了,这支军队不但人员不够,而且大多老弱病残,可是说无论和谁打都是一触即溃。
按照这个排名,就可以看出明朝的军队积弱到了一个什么程度,虽然名义上两百多万的军队,可是真打起仗来,除了关宁铁骑之外,其他都是酒囊饭袋。更不要说此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兵种了,此时的欧洲已经开始出现了全员火器的部队了。其中一荷兰和西班牙为代表,法国更是后来居上,迅速的建立火器部队。而且对于火炮的研究也是相差很多,这个时候明朝还在使用红衣大炮,而欧洲人的加农炮已经问世了,
大明和欧洲国家的差距已经拉开了,后来又经过清朝三百多年的拖延,就相差的太多了。差距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恐怕真的无力回天了。
对于整肃京营,这些文官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历史上文官干涉军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图谋不轨,这样做的人最终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大明的这些文臣,虽然自己斗得邪乎,可是对于武官他们是看不起的。就算让那个他们去管,很多人都是不屑一顾,除非是去做督师,否则这些文人是避之惟恐不及。
对于那些军队中的武官,虽然很是惊惧,可是却也没什么办法。明朝的制度就没给武将留下造反的机会,就算有这个想法,这些人也没这个胆子。
让所有人觉得不妥的是这次整肃的官员虽然是孙传庭,可是天启皇帝却派了锦衣卫和东厂插手,后来得知这些人都听命孙传庭,才让很多人松了口气。其实很多人不懂,天启皇帝让锦衣卫和东厂参与,主要是为了主持刑法和打探消息。
相对于整肃京营来说,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好事了,因为天启皇帝的秀女进京了。每天京城四门都有从各地赶来的秀女,无数的人都想要一睹芳容,可是很少有机会能见得到。就算见到了,也都是带着蒙面巾,让人看不清容貌。
用太监们的话说,陛下还没看呢!你们就想看!想什么呢?
对于所有人都关心的两件事,天启皇帝却是一点也不在意。对于京营,可以放心的交给孙传庭,而选后,就算是天启皇帝想说些什么,可是却说了不算。
虽然这两件事都没天启皇帝什么事情,可是这位皇帝也没能闲下来,因为他接到了徐光启的奏折,火器厂那边有东西问世了。
这天一早,天启皇帝带着大太监魏朝和五十名禁卫,微服去皇庄,同行的还有新任的首辅内阁大学士徐光启。
来到皇庄之后,天启皇帝缓缓的走下了骄子,回头看了一眼刚下骄的孙承宗,天启皇帝微微笑了笑。伸手指着面前的皇庄,天启皇帝道:“孙爱卿,听说过这里吗?”
第七十一章燧发枪
看着面前的建筑,孙承宗点了点头,这里他自然听说过,他也很想知道里面的秘密,也曾多方打听,可是却是一无所获。只是隐约知道这里总是传出爆炸声,似乎在造什么东西,甚至有人怀疑这位天启皇帝是不是有了什么特殊的癖好。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特殊癖好的皇帝实在太多,再多一位天启皇帝也不算什么奇怪的。对于这个事情,所有的大臣都有思想准备,所以虽然好奇却也没有非要弄清楚。
此时看着微笑着的天启皇帝,孙承宗知道这里不可能是什么特殊的地方,这里边肯定在制造火器而且是天启皇帝授意的。
跟随着天启皇帝走进了皇庄,孙承宗可谓是大开眼界,无数的白衣人来回的走动。这里的人似乎都很忙,对着天启皇帝的施礼之后,又都行色匆匆的走了。很多人都在低着头向前走,甚至都没有注意天启皇帝,禁卫想要招呼人行礼却被天启皇帝挥手打断了。
时间不长,徐光启就跑来了,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人,天启皇帝知道这个就是毕懋康。在历史上,就是这个人发明了大明的燧发枪,虽然比欧洲稍稍晚了一些,可是却是国人自己造的。
可是因为明朝的灭亡,清朝对火器的遏制,这种先进的武器丧失了装备的机会。如果在那个时候,大规模的装备这种枪,后世就不一定会怎么样了。此时的毕懋康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虽然年龄不大可是看起来却很沉稳。天启皇帝相信,有了徐光启的教导和自己的支持,这位年轻的毕懋康肯定会比历史上走得更远。
轻轻的将跪在地上的徐光启搀了起来,看着这位老者似乎又苍老一些的老者,天启皇帝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回过头对着身后的陈洪道:“明日调一些御厨过来,这里的伙食以后由他们负责,一定要让他们吃好,这件事情由你负责。另外在派几名太医过来,驻守在这里,时刻为这些人看病。记住,一定要选信得过的人。”
“是,老奴记下了。”对于天启皇帝交代的事情,陈洪自然是照办,而且是不打一点折扣的照办。
“臣,谢陛下。”徐光启自然能够感觉到天启皇帝的爱护,心中感动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更加卖力的工作。
一行人并没有过多的耽搁,缓步的向里面走去,他们的目的地是火器的试验场。
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火炮,天启皇帝很欣慰。这些火炮比大明的火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不论是射速还是射程都要强很多。燧发枪也已经造出来了一些,虽然还不是很完美,可是却也比火绳枪强了很多。
轻轻的将一只燧发枪交给孙承宗,天启皇帝笑着道:“爱卿,看看这些新造的新式火器。”
对于火器,孙承宗自然是不陌生,接过火枪之后,他就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这支枪没有火绳。
看了看一边的徐光启,孙承宗缓缓的端起了枪,轻轻的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远处的靶子应声而断。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孙承宗自然能看出这种枪的优势,兴奋的说道。
燧发枪在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看着兴奋的孙承宗,天启皇帝微微点了点头,回过头对着身后的徐光启道:“爱卿,这种燧发枪朕很满意,但是朕知道,这只是步兵使用的燧发枪,还有一种是骑兵使用的燧发枪。虽然都是燧发枪,可是大小型号却是差很多,你们下一步就是要生产这种骑兵使用的燧发枪。”
徐光启缓缓的点了点头,对着天启皇帝道:“是,臣一定尽快将这件事情抓起来。这些日子燧发枪的产量还可以,不知道陛下想要怎么处理这些制造出来的枪?”这一点徐光启一直很好奇,也很担心。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这样的好东西如果落到一般人的手里,不要说好好的使用了,说不定一转手就卖给了敌人。
天启皇帝了然的看了看徐光启,轻笑着道:“这个朕自有主张,让人在这里建造一个专门存放火器的仓库,你们要为朕制造五万只步兵使用的燧发枪,两万只骑兵使用的燧发枪。朕的要求也不高,给你一年的时间,只要在年底之前造出来就可以。”
想了想现在的制造进度,徐光启只能苦笑着摇头,有些无奈地道:“陛下,这恐怕做不到,现在火器厂的产量一个月不过一千只燧发枪,这个目标很难达到。”
“这个爱卿可以放心,朕回会给你派人来的,你们现在的人只负责研究和改进燧发枪,其他的朕会找人来做。还有就是火炮,爱卿,这种远程的大炮以后不要制造太多,在制造一百门就可以了。你们以后的研究方向是小型的火炮,那种适合两个人搬运的火炮,类似于弗朗基人的火炮。这个才是你们制造和改进的方向,当然大炮的改进也不能停,朕需要的是体积更小,但是威力更大的火炮。”略微沉吟了一下,天启皇帝接着道:“朕也就是这么一说,你们好好的研究,过些日子,朕会让制造火炮的人过来。”
徐光启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只不过孙承宗此时却是爱不释手的抚摸着那巨大的火炮,抚摸着那冰冷的炮管,孙承宗的心里却是一阵火热。
虽然不认识这位主管造炮的大臣,可是孙承宗实在忍耐不住,不由笑了笑,对站在不远处的徐光启道:“徐大人,能不能为在下介绍一下你们新造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