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左手的掌纹-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豢赡埽豢赡埽∥业拇鸶词遣豢赡堋7灿屑副臼榈娜耍蟾哦蓟崃私猓硎槭嵌嗝绰榉常币彩嵌嗝聪氖奔涞囊患隆6杂谝桓鍪榇糇樱硎槭谴坏慊匾涞陌С畹摹_觯獗臼榈撵橐成闲醋拧耙痪盼宥晁脑鹿河谔ū薄保鞘蹦慊姑挥写笱П弦的模。┠潜臼榈姆獾桌锩妫亲乓桓雠芽砂耐ㄐ诺刂罚ㄏ衷诓槐丶橇耍牡刂肪褪俏业摹?商荆】商荆≌馐切腋#故敲糟浚┯幸槐臼樯闲醋牛骸霸喙庵校痪盼寰拍暧诎苫恰保ㄗ髡咭丫懒耍《氲谋秤耙巡饺胛难贰=矗业呐嵌廖难Ф恋剿保惺裁锤芯跄兀浚┝硪槐臼榱钗蚁肫鹨晃缓门笥眩谔窖蟊税兜囊桓鲂≌蛏锨钆荩镁貌恍词恕7獗竞烀嫣探鸸派畔愕氖涣弦徽乓堵霰铣士荽嘤系南鹗饕蹲樱骠娴仄湓诘厣稀U馐悄囊桓銮锾斓挠牧槟兀磕敲炊嗍椋敲炊嗍牛敲炊嗟氖指澹∥依垂野沂ァ檬敲靠槟贡隙际视玫哪怪久6猓彩敲课蛔骷艺砭墒槭北赜械母邢搿K馨炎约旱幕匾湔砬宄兀亢慰鲆幻胬硎椋幻婊挂词椤J槭强床煌甑模绕涫亲约旱牟厥椤K馨炎约旱牟厥槎镣辏欢ǔ晌笱д摺S械娜丝词楸亟瑁枋楸夭换埂S械娜丝词楸芈颍蛄吮夭豢赐辍N沂粲诤笳摺N业牟簧倥笥咽粲谇罢摺U庵址掷喾ǖ比淮看馐侵鞴鄣摹S幸欢龋⑾肿约旱囊恍┖檬椋踔潦蔷娴暮檬椋慌笥衙蔷媒璨换梗踔劣诰么卟焕恚曳吲每悸切匆黄恼拢终馀旁簦唬把诺痢保蛭堑淖镄惺枪摹2痪梦揖痛蛳饽钔妨耍蛭⑾肿约阂参茨芫∶狻把诺痢钡淖鞣纭<苌险谧诺模陀屑副鞠蚺笥丫媒栉椿沟氖椤幸槐韭凼拇笾窍虻惩陆璧模丫肽甓嗝换沽耍裁焕创摺5比徽饷炊痰摹扒染印被共坏健肮榛钡某潭取S幸槐尽睹拦难У拇场废戮恚词谴又炝⒚裣壬枥矗罄此衔液廖藁挂猓耍餍陨魇撬透遥腋皆松暇怼T谑覆嵋蚓媒瓒肮榛绷说氖橹校蟛糠质翘ù笸馕南档牟撇K堑摹扒攘洹倍家延馐荒辍>菟迪低际楣莸墓芾碓比允堑蹦昴俏慌浚诺梦沂昀床桓铱缃南角=枨换梗遣坏赖碌氖隆J橐彩乔虻模凇拔囊瘴薰纭钡男睦硐拢坪踅枋椴换故且患恢狄惶岬氖铝恕3司媒璨换沟囊酝猓褂胁簧偈椤蛑庇腥氖帷乔氛寺蚶吹摹K嵌际窍蚰臣沂榈辍奥颉崩吹模奥颉笔锹蚶戳耍改昀匆恢蔽丛墩恕5比晃乙灿械盅浩贰羌沂榈晡蚁哿税俣啾镜摹锻蚴ソ凇泛汀吨尤槭罚彩贾瘴丛崴恪2还冶匦肓⒖躺鳎侥壳拔梗羌沂榈昵肺业脑渡儆谖仪肥榈甑摹N蚁胛颐挥屑谴恚蛘呖梢运担挥泄兰拼恚裨蛭也换嵋恢比纹浞⒄苟3旨昴4蟾攀榈昀习逡惨晕肺医隙啵萑塘苏饷淳谩3松鲜隽街掷蠢惶馊俚氖橥猓徊糠值牟厥槭亲骷遗笥训脑椤F渲芯蠖嗍侵形牡男率浯问切∷怠⑸⑽摹⑴篮头耄匀灰灿猩偈⑽模酥练ㄎ摹⒑暮屯炼湮牡闹鳌U庑┰槭抢蠢饷鞯模蛭橐成隙加性髡呋蛞胝叩那妆侍庾郑涌晒蟆?墒翘拱椎厮担庖焕嗟氖椋乙埠苌偃肯晗赴荻镣瓯系摹N腋宜担挥幸晃蛔骷一岚驯鸬淖骷业脑橐灰焕谰 S⒐骷冶绰蹇耍℉ilaire Belloc)有两行谐诗:When I am dead,I hope it may be said:“His sins were scarlet,but his books were read.”  '返回目录'  

第二辑 开卷如开芝麻门 书斋?书灾(2)

勉强译成中文,就成为:当我死时,我希望人们会说:“他的罪深红,但他的书有人读过。”此地的read是双关的,它既是“读”的过去分词,又和“红”(red)同音,因此不可能译得传神。贝洛克的意思,无论一个人如何罪孽深重,只要他的著作真有人当回事地拜读过,也就算难能可贵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位作家之无法遍读他人的赠书,由此可以想见。每个月平均要收到三四十种赠书(包括刊物),我必须坦白承认,我既无时间逐一拜读,也无全部拜读的欲望。事实上,太多的大著,只要一瞥封面上作者的名字,或是多么庸俗可笑的书名,你就没有胃口开卷饕餮了。世界上只有两种作家——好的和坏的。除了一些奇迹式的例外,坏的作家从来不曾变成好的作家。我写上面这段话,也许会莫须有地得罪不少赠书的作家朋友。不过我可以立刻反问他们:“不要动怒,你们可以反省一下,曾经读完,甚至部分读过我的赠书没有?”我想,他们大半不敢遽作肯定的回答的。那些“难懂”的现代诗,那些“嚼饭喂人”的译诗,谁能够强人拜读呢?十九世纪牛津大学教授达巨生(C。L.Dodgson,笔名Lewis Carroll)曾将他著的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Wonderland),呈献一册给维多利亚女皇。女皇很喜欢那本书,要达巨生教授将他以后的作品见赠。不久她果然收到他的第二本大著——一本厚厚的数学论文。我想女皇该不会读完第一页的。第三类的书该是自己的作品了。它们包括四本诗集,三本译诗集,一本翻译小说,一本翻译传记。这些书中,有的尚存三四百册,有的仅余十数本,有的甚至已经绝版。到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印第一本书时患得患失的心情。出版的那一晚,我曾经兴奋得终宵失眠,幻想着第二天那本小书该如何震撼整个文坛,如何再版三版,像拜伦那样传奇地成名。为那本书写书评的梁实秋先生,并不那么乐观。他预计“顶多销三百本。你就印五百本好了”。结果我印了一千册,在半年之内销了三百四十多册。不久我参加第一届大专毕业生的预官受训,未再继续委托书店销售。现在早给周梦蝶先生销光了。目前我业已发表而迄未印行成集的,有五种诗集,一本《现代诗选译》,一本《蔡斯德菲尔家书》,一本画家保罗?克利的评传和两种散文集。如果我不夭亡——当然,买半票、充“神童”的年代早已逝去——到五十岁时,希望自己已是拥有五十本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家,其中至少应有二十种诗集。对缪斯许的这个愿,恐怕是太大了一点。然而照目前写作的“产量”看来,打个六折,有三十本是绝对不成问题的。最后一类藏书,远超过上述三类的总和。它们是我付现买来,集少成多的中英文书籍。惭愧得很,中文书和英文书的比例,十多年来,愈来愈悬殊了。目前大概是三比七。大多数的书呆子,既读书,亦玩书。读书是读书的内容,玩书则是玩书的外表。书确是可以“玩”的。一本印刷精美、封面华丽的书,其物质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我所以买了那么多的英文书,尤其是缤纷绚烂的袖珍丛书,对那些七色鲜明、设计潇洒的封面一见倾心,往往是重大的原因。“企鹅丛书”(Penguin  Books)的典雅,“现代丛书”(Modern Library)的端庄,“袖珍丛书”(Pocket Books)的活泼,“人人丛书”(Everyman’s  Library)的古拙,“花园丛书”(Garden City Books)的豪华,瑞士“史基拉艺术丛书”(Skira Art Books)的堂皇富丽,尽善尽美……这些都是使蠹鱼们神游书斋的乐事。资深的书呆子通常有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他们爱坐在书桌前,并不—定要读哪一本书,或研究哪一个问题,只是喜欢这本摸摸,那本翻翻,相相封面,看看插图和目录,并且嗅嗅(尤其是新书的)怪好闻的纸香和油墨味。就这样,一个昂贵的下午用完了。约翰博士曾经说,既然我们不能读完一切应读的书,则我们何不任性而读?我的读书便是如此。在大学时代,出于一种攀龙附凤、进香朝圣的心情,我曾经遵循文学史的指点,自勉自励地读完八百多页的《汤姆?琼斯》,七百多页的《虚荣市》,甚至咬牙切齿,边读边骂地咽下了《自我主义者》。自从毕业后,这种啃劲愈来愈差了。到目前忙着写诗、译诗、编诗、教诗、论诗,五马分尸之余,几乎毫无时间读诗,甚至无时间读书了。架上的书,永远多于腹中的书;读完的藏书,恐怕不到十分之三。尽管如此,“玩”书的毛病始终没有痊愈。由于常“玩”,我相当熟悉许多并未读完的书,要参考某一意见,或引用某段文字,很容易就能翻到那一页。事实上,有些书是非玩它一个时期不能欣赏的。例如凡高的画集,康明思的诗集,就需要久玩才能玩熟。然而,十年玩下来了,我仍然不满意自己这书斋。由于太小,书斋之中一直闹着书灾。那些漫山遍野、满坑满谷、汗牛而不充栋的洋装书,就像一批批永远取缔不了的流氓一样,没法加以安置。由于是日式,它嫌矮,而且像一朵“背日葵”那样,永远朝北,绝对晒不到太阳。如果中国多了一个阴郁的作家,这间北向的书房应该负责。坐在这扇北向之窗的阴影里,我好像冷藏在冰箱中一只满孕着南方的水果。白昼,我似乎沉浸在海底,岑寂的幽暗奏着灰色的音乐。夜间,我似乎听得见爱斯基摩人雪橇滑行之声,而北极星的长髯垂下来,铮铮然,敲响串串的白钟乳。  '返回目录'  

第二辑 开卷如开芝麻门 书斋?书灾(3)

可是,在这间艺术的冷宫中,有许多回忆仍是炽热的。朋友来访,我常爱请他们来这里坐谈,而不去客厅,似乎这里是我的“文化背景”,不来这里,友情的铅锤落不到我的心底。佛洛斯特的凝视悬在壁上,我的缪斯是男性的。在这里,我曾经听吴望尧,现代诗一位失踪的王子,为我讲一些猩红热和翡翠冷的鬼故事;在这里,黄用给我看到几乎是他全部的作品,并且磨砺了他那柄冰冷的批评;在这里,王敬羲第一次遭遇黄用,但是,使我们大失所望,并没有吵架;在这里,陈立峰,一个风骨凛然的编辑,也曾遗下一朵黑色的回忆……比起这些回忆,零乱的书籍显得整齐多了。1963年4月15日  '返回目录'  

第二辑 开卷如开芝麻门 岂有哑巴缪斯(1)

一一九六五年的初秋,夏菁和我同客美国。他高踞落矶山顶,我远卧五湖平原,两地相隔,千五百英里。九月间,他飞去芝加哥,我则驾车去芝城迎接。参观了艺术馆后,太阳已经偏西,便负着落晕,冲着满地的秋色,驶回密歇根去。那夜月色清朗,平而直的超级国道,无声地流着,流一条牛奶的运河。怀乡人最畏明月夜,何况长途犹长,归途的终点也不能算家。于是两人对吟起唐人绝句来,一人一首,结果,是愈吟愈愁。事隔年余,仍记得当时,吟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真感到是那么一回事,一时“鹅皮”(gooseflesh)都麻了起来。那实在是难忘的一夜。“鹅皮”也好,“鸡皮”也好,诵诗而到高潮,我的反应之中,总会有这么一点生理成分。不是冒起鸡皮鹅皮,便是目润喉涩,最敏锐时,更有猝然中箭的感觉。英国诗人浩司曼在《诗的名与实》一文中,也曾经描述诗对他的作用,是生理甚于心智。他说,在早晨修脸的时候,他尽可能避免想诗,否则一句诗忽然涌现在心中,他的面肌紧张起来,剃刀便会失手。又说,随之而来,会有一阵寒颤,自上而下,扫过他的脊椎,且有泪水涌至眼中。最后,浩司曼说,胃部是这一切感觉的中心。高更也表示过,看凡高的画使他的胃不宁。绘画到底是空间的艺术,构图的节奏感对我们生理的节奏(例如呼吸和脉搏)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如诗和音乐一类的时间的艺术,那么强烈。虽然十分喜爱绘画,我在面对一幅杰作时,所经验的是一种深沉然而缓慢的感动。缓慢,是因为画家没有限你一定的时间去领会他的作品。音乐则恰恰相反,其节奏感完全取决于时间,人体的节奏感受到它的影响,随之疾缓起伏,所以我们在生理上对音乐的反应,总是更为迅速而直接。证之以我个人的经验,被一段美好的旋律感动时,我会生鸡皮,竖汗毛,麻头顶;但神往于一幅画的意境时,似乎很少这种生理的现象。尽管有少数诗人(从乔治?赫伯特到阿波里奈尔到康明思)热中于诗的空间表现,诗,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时间艺术的诗,对我们的作用,尽管是非常心灵的,也是颇为生理的。这一点,似乎有不少的读者,甚至作者自己,尚无明确的认识。缪斯,一半是神,一半也是女人。她紧扣我们的心灵,但同时也满足我们的耳目。缪斯而成为哑巴,则所以成为女性的魅力,已经丧失了一半,不幸的是,中国诗的缪斯,已经显示出变哑的危机了。对于我,对于中年以上的某些读者,中国古典诗的朗吟(英文叫做chanting)是可以终身享受的一种高级乐趣。说得轻松些,它可以自娱,可以娱人,是雅人名士的一种消遣,一种修养。说得严重些,它成为欣赏古典诗的一个必要条件;短如一首五言绝句,不加千百遍的朗诵或低吟,是不可能充分心领神会的。我这一代的中年人,身逢抗战,经历种种的不幸,而比起现在的青年来,至少多一件幸事,那就是,懂得如何吟诵古典诗。小时候,我的父母和二舅父都会吟诗。他们虽未着意教我,毕竟耳濡目染,久之我也吟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其后这种吟哦,或高咏,或低唱,给了我无穷的安慰。今日,我的学生之中,甚至青年诗人之中,据我所知,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某些青年诗人,恐怕还没有意会到这是一种不利,一种缺陷。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固然也可以获致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比起曼声朗吟千百次后的那种领会,恐怕相去远甚。最大的原因,在于前者仅仅是心灵的吸收,而后者加上了生理的沉浸。所谓“熟读唐诗”,也就是要用生理的适应去帮助心灵的吸收,使那种节奏感,那种声调,进入肌肉,缠绕每一根神经。这样的分析,有些读者可能认为缺乏“诗意”。但是诗的生理作用,往往可以超越心灵的领会而影响读者或听众。我在美国授中国诗的时候,班上的金发孩子们对我朗吟的反应,总是热烈的,有些学生甚至要我教他们跟着吟咏。一位学生事后告诉我:他念这一班所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某次听我朗吟《国殇》。其间我也有时应邀去别的大学演讲,而当我在演讲时朗吟李白或杜甫时,完全不懂中文的听众,总是兴味盎然。这种反应,大部分属于生理。反之,我不懂西班牙文,而每次听到西班牙神父兼诗人劳治国(Father Carlos Orozco)朗诵洛尔卡炽热的抒情诗,总是感到一种绝大的过瘾。又如狄伦?汤默斯的诗,据有些人说,看起来很费解,听起来,尤其听他自己朗诵起来,反而很容易接受,至少会感到,那节奏之中,挟带着一股强大的说服力。再如乔叟那中世纪的英文,看起来好费劲,而听傅良圃神父(Father Fred Foley)念起来,忽然透明得多。不错,心灵是诗的殿堂,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我几乎可以说,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  '返回目录'  

第二辑 开卷如开芝麻门 岂有哑巴缪斯(2)

英文有一个字,我最喜欢。audience的本意,是听众,也是观众,在美国它还有读者的意思。在中文里,还没有一个字,能兼读者与听众二义。一个诗人在创作时,是以什么样的人为对象呢?是以读者,或是听众为对象呢?在某种崇高而纯粹的意义上,诗人可以自称,他的创作的对象是某一个人,是他自己,自己的灵魂,是虚空,是神,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是悼诗,是书简,是自言自语,是一种祷告,一种符咒,果然完全如此,他可以寄掉,烧掉,忘掉,或者记在日记里面。如果他拿出来发表,则他显然是以一群人为对象了。当罗赛蒂把一卷诗封在他亡妻的棺中殉葬时,那些作品的对象只限于一个女人;但是后来,当他启棺取诗,将之公诸读者时,对象便成为一群人了。华兹华斯认为,诗人是对众人说话的一个人(a man speaking to men)。这当然和演说家不同。演说家同时对一大群人说话,眼中并没有单独的个人;诗也许有一千个听众或读者,但每一个人都感觉,诗人似乎只对他一个人单独对谈。在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学之中,诗只以听众为对象,因为那时诗不但可以朗诵,更可以吟唱。之后,诗不但与音乐分了家,甚至渐渐与口语分了家,结果是,诗保有了读者,但失去了听众。最后,自从象征主义以后,似乎连读者也愈来愈少了。以美国诗为例。爱伦坡曾企图再度将音乐与诗结合,但拘于机械的格律,似乎是按照节拍计谱写的,乃被爱默森呼为“丁当诗人”。林赛(Vachel Lindsay)也曾热心这样的结合,不过他直接用乐器来伴奏。桑德堡则以吉他自弹自诵。不过诗和音乐分家似乎是分定了。在另一方面,诗和口语的关系,也是时疏时密的。艾略特在理论上,强调诗应该采纳语言自然的节奏。且须具备好散文的起码条件(因此他曾反对弥尔顿的过分割裂与倒装),但在自己的创作上,有时文白夹杂,频用外文,例如《荒原》之中,竟用了六种不同的外文。庞德也有这种毛病。大致上说来,艾略特的理论,实践在他的诗剧中的,多于在他的诗中。佛洛斯特的所以广受欢迎,原因之一,在于他作品中自然而亲切的对话体裁。美国现代诗所以未被晦涩的独白体完全淹没,佛洛斯特的榜样是有阻挡作用的。例如晚一辈的艾伯哈特(Richard Eberhart)便深受他的影响。更年轻的一辈,包括“敲打的一代”,更透过威廉姆斯和意象派,欲直追惠特曼的自由诗,更是纯以口语为节奏的基础,费林格蒂(Lawrence Ferlinghetti)更说:“印刷已经使诗变得冷寂无声,我们遂忘记诗曾是口头传讯的那种力量了,街头歌者和救世军传道士的声音,是不可蔑视的。”无论如何,美国的诗人仍未与“听众”脱节。一些诗人应邀到大学里去演讲,往往只是解释并朗诵自己的作品。我听过的诗人自诵,先后有佛洛斯特、魏因(John Wain)、魏尔伯(Richard Wilbur)和海克特(Anthony Hecht)等几位。佛洛斯特很容易地吸引了两千多人。魏尔伯的听众,挤满了一座会堂,也有四百人左右。艾略特在明尼苏达大学诵诗时,听众一万三千多人,有人甚至认为是沙福克里斯以来的最高纪录。和费林格蒂一样,名诗人夏皮罗(Karl Shapiro)也极力强调听众的重要性。他在《什么不是诗?》一文中说:“听众品鉴力低下这个问题,在批评中恒成为主要的借口。事实上,除非当场试验,别无他法可以测出听众的品鉴力。”接着他又说:“一切好诗对于听众皆有直接的震撼力。最伟大的诗,皆以戏剧或叙事形式出之,即可证明此点,几乎一切的现代诗,无论是当场或是事后,皆不能发生震撼……现代诗之为病,便是与一切活生生的听众脱节之病。”二三年前,我还在岛内的时候,往往应邀到各处作专题演讲。这次回台后,我便改变方式,将所谓专题演讲,改为朗诵自己的作品,且稍稍加以注释。我发现,听众对后者的反应,远比对前者为热烈,因为专题演讲是理性的,泛论的,而自诵作品是感性的,个人的,更易引起人性的共鸣。集体性的现代诗朗诵会,我自己曾经策划、主持过四五次,也曾多次参加过别人所举办的。自己所主持的几次,最成功的,是一九六 四年三月底在耕莘文教院举办的“第三次现代诗朗诵会”。那次的听众约有五百四五十人,其中颇有一些是旁立到终场的;参加朗诵的,除诗人们自己外,尚有教授、军官、神父及各大学学生,所诵语文包括中文、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不过,台湾的诗朗诵,和外国的有一点不同。外国的诗朗诵,似乎绝少备有印刷品,供听众边听边看。在台湾,像这样的场合,无论是“现代艺术季”的发表会,台大学生主办的“现代诗交响乐”,或是我主持的“现代诗朗诵会”,往往备有作品的全份油印,让“听众”同时做“读者”。这一点差异至少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中文的同音字远比西洋语文的同音字为多,要全赖耳朵去分辨,当然不如耳目并用那么方便。像“联合国”、“青岛”、“印象主义”等等多音的名词,固然一听即懂,但遇上单音字,而上下文又不清楚时,听觉便不灵了。例如“事”的同音字,据一本《国语辞典》所列,便有三十六个之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