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未央-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冲锋愈加猛烈。

举盾牌为我挡箭的人,也一个个倒下。

汉人越来越少。

最后,韩说走到我身前:“殿下,我也要出发了。”

他今日一身白色铁甲,清秀而英气。我却回忆起他在未央宫时的样子。

那时候,他常穿着棕色红滚边深衣,梳着总角,小脸洁白饱满的像桃子一样,瞳孔澄澈的如琉璃球,总是用稚嫩的声音喊着:“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太子殿下。”

我摸了摸他的脸,确认他还是不是当初那个小小的童子。

韩说单膝着地:“殿下,盔甲在身,恕微臣今日不能全礼。”

我给他一个笑容:“去吧。寡人会一直看着你。直到你倒下,或者寡人倒下。”

他心中有千言万语,此时却无法表露一丝一毫。

韩说深深一拜,尔后站起身。

城下,一骑白马,带着一队大汉军士,没入潮水般的匈奴人中。无声无息。

看看天色,已经是下午了。

十月将近,冬风已至,垂云如铅。

汉军即将殆尽,时间差不多了吧,我想。

匈奴骑军的马匹忽而口吐白沫,纷纷软倒。这为汉军取得了喘息的时间。双方开始势均力敌。

然后,城内响起重重的马蹄声。

“援军来啦,援军来啦!”汉军欢呼起来。

几名穿着崭新盔甲的汉将,带近两千精锐的骑军杀入战场。

终于赶上了。我紧绷了几天的心神,放松下来。

静静等待道傍晚,战事停歇。场中活着的只余汉人。而那几名汉将则带兵去追逐逃逸的匈奴人。

汉兵和百姓们呆立在层层死尸中央,尚不知如何迎接胜利。

我走下城楼,至他们面前。将官们一窝蜂的上来为我道贺。

我微笑着听他们说完,然后吩咐桑弘羊打扫战场,安顿军民,尽量让每个人吃一口热粥,喝一口热水。

继而放他们庆祝,独自带亲卫离开。

踏过重重叠叠的尸体。面颊忽而有些凉,抬头一看,天空纷纷扬扬飘起了大雪。雪花轻轻飘落在战场,覆盖住一地血腥。

“殿下。”似乎有人从背后追过来。

我裹紧了大氅,走向官邸。城门前,刘荣穿一袭青狐裘,撑着伞,似在等我。

我向他走过去,对他微微一笑,两人几乎要接触了,最后却错身而过。余光中,只留下一抹青影。

议事厅里空空荡荡。

谁都以为我们不会活着回来。所以帘幕都垂着未系,火盆也未点起。我在暧昧不明的暗青光线中,走到主座,疲惫的坐下。

几乎要睡着了。

模模糊糊的看见有个人穿着盔甲进来。

“殿下。”他轻轻的唤了一声。坐在榻下,盔甲落地发出铮响。

我嗯了一声,合上眼帘。他很小心的把头靠在我腿上。

这一年的初雪,悄然坠地。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不想把大家吊在**,所以今天赶了两章。

明天大概会修一修这章。

对了,好累,明天让我休息一天好咩^_^

PS;U君谢谢啦,要不是你,我一定错漏百出~花间,乃简直是我的知己~

PS2,谢谢不霸王的姑娘们~看到你们的评论,哪怕只是几个字,我也觉得码字不那么累了~




40、冷暖
 
睡了一夜才感觉到,几天以来的负担,都在昨天卸下了。

醒的时候,蒙蒙的阳光隔着帘幕照进来,室内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尘埃在空气中上浮。

空荡的议事厅里烧着火盆,木炭时不时发出轻微的爆裂声。

我中衣外面盔甲被脱掉了,整整齐齐的叠在左侧,身上盖了一条厚被。韩说歪在榻边睡着,跟我一样搭了条厚被子,血迹斑斑的甲衣卸在一旁。

韩说刚从战场下来,不太有余力为我宽衣,这么看,昨晚大概是桑弘羊安顿的一切。

我很奇怪桑弘羊为什么不把韩说带到别处。

我虽将韩说当做心腹,但一直视他为近侍,而非值得敬重的臣属。因此,为了显示君臣相得而同榻而眠之事,是从未有过的。

不过对照韩说死拽着褥子的手,和中衣的缝隙间伤痕累累的身躯,我就明白了。桑弘羊不是不想带他走,是带不走。

在最疲倦的时候,我下意识的认为,空无一人的议事厅是安全温暖的地方。而从小跟在我身后的韩说大概认为,我的身边才是可以休息的地方。

韩说白日里那样平静镇定,在梦里却一直皱着眉,好像沉浸在战场的噩梦里。

我轻触韩说的脸。他若闭上眼睛,脸上最漂亮的便是这双清清秀秀的长眉了。

韩说迷迷糊糊醒过来:“殿下,啊,我怎么在这里睡着了。”

他急着站起来,但动作牵扯的浑身伤口疼,怎么也使不上劲。焦急的表情,完全不似决然走向战场的那名小将,倒像是未央宫那个漂亮而又傻乎乎的小伴读回来了。我扶他起身,笑道:“醒了?你去洗个澡,再睡一觉。”

“可是……”韩说不敢违抗,但表情很为难。

“我身边缺一个可以服侍我的韩说,而不是一个需要我服侍的韩说。你要尽快养好精神。”

“是,殿下。”韩说红了脸。

桑弘羊带着几名宫女宦者闻声而入。两名宦者半扶半抬的把韩说带出去。四个宫女服侍我穿衣盥洗。

“昨天的战事是什么情况?”

“回殿下,昨天下午,在雁门中部驻守的两名守将带三千骑兵赶来救援。我们合力共杀敌一千八百,俘虏一千人。其余匈奴军都逃回草原了。”

郭舍人和张欧也一并进来。郭舍人笑道:“殿下,那时可真是千钧一发呀。”

我摇摇头。千钧一发倒算不上。我至少留了一个时辰的缓冲时间。援军就算晚来一会,也是可以承受的。

“可有京城的人前来救援?”

“殿下,没有。那两名守将也并非奉皇命而来。”桑弘羊说。

我在雁门这么些天,景帝就不闻不问?他是过于放心我了,还是消息渠道被堵塞,不知道我受困。抑或是出于某些原因而放弃我了呢。

不论是想解决疑惑也好,年关将近也好,我都需要尽快回京。只要入了长安,我相信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不过……

“桑弘羊,你怎么问一句答一句?我们这方又是何等情况?”宫女前前后后的给我整理衣襟,系束腰封。

“殿下,我是军督官,还是由我来答吧。”张欧的声音有些低沉,“我方,汉军死亡三千余人,重伤八百余人。百姓……死亡一万六千七百人,重伤不治三千人,失踪两千三百人。”

我挥开宫女,疲惫的坐下。这些人,都是我让他们去死的。我一点一点的向他们灌输了去死的想法。对此我无法不自责。

一开始我便算到,时间紧迫,我们未必能等到救援。于是便做了让这些百姓上战场的打算。

那是前有凶残的匈奴人,后路被困,百姓心生绝望。汉军不畏生死的堵住城门让他们感动,汉军人数的不断削减,又加深了他们的绝望。

粮仓烧毁,他们家中的余粮被征收。

匈奴人宣称屠城,让他们恐惧的不能自已。

冯敬是存了为国捐躯的心思,他本打算战死,我却请求他自尽。

那晚,冯敬对我的要求有些鄙夷。他猜测我要以此求和。作为一个郡守,不能战死沙场,反而让自己的人头,成为求和的工具,简直是屈辱。

但从效果上看,自尽比战死,更能让他的形象显得高大。一来可以激发百姓的血性。二来只有这样,他的人头才能在句黎湖投诚时派上用场。

我没有将这些理由告诉他。

尔后,冯敬的自尽将百姓的恐惧,转化为感激与歉疚。

那一对老夫妇,并非句黎湖的养父母,而是两名义士。他们的死,同样是对百姓的心理做出的决不投降的暗示。

随后我们向第二防线迁移。这令百姓们惊恐的内心稍稍安定。我分发的粥食被褥,让他们愿意龟缩起来,不去回忆用尸体为他们的迁移铺上一层血路的汉军。

不过温暖之后的冷酷,比一贯不变的寒冬更摧残人心。

于是,钱将军的人头,匈奴人屠城的叫嚣,以及县北的大火,烧毁了他们最后的心灵屏障。

寒冬渐至,无衣无食,无处安身,无人救援,无处可逃。连疏通道路这唯一的缥缈希望也被我抛弃。摆在他们面前的,唯有死路一条。

只有这样的百姓,才能随我背水一战。

绝望的尽头,可以是软弱,也可以是愤怒。单看如何引导。

于是我让他们随我去死。

如果到后来情况没有那么危急,结局也不会如此惨烈。

“殿下的决定没有错,”张欧说,“倘若不加抵抗,让匈奴人进来,死伤会更多。而且那时候,就算守将的救援赶到,也无法组织起有力的攻击了。”

我摇了摇头,我不需要安慰。如果因为结局是好的,便可以遗忘过程中人们的牺牲,也太过卑劣了。

“句黎湖呢,救回来没有,李当户呢?”

因开战当日混入了匈奴奸细,我觉得倒不如将计就计,借着这个机会,向匈奴人传递我所想传递的消息。

比如太子对匈奴出身的句黎湖不公,多次几乎将他置于九死无生之地;比如句黎湖似乎有匈奴贵族血统;比如太子将句黎湖做男宠送人;比如句黎湖愤而杀将投敌。 

句黎湖自然不曾真正背叛。他也不可能背叛。从第一次见面起,他就在我掌心中,从未逃出过。

昨晚,钱将军是在我的授意下夜袭胡营,为句黎湖投毒制造机会。

这个问题让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

桑弘羊勉强笑道:“殿下,阿黎已经救回来了,他受了重伤,正在休养。而李当户……在救阿黎回来的路上,伤重不治,已经去了。”

战争总会死人。敌人会死,自己人会死,不认识的人会死,认识的人也会死。窗外厚厚一层积雪。还有些小小的雪粉,纷纷扬扬的从灰色的天空洒落。

走出府外,百姓披麻戴孝,一片哭声。有人安慰着:“哭出来好,哭出来,就没那么痛苦了。”

我在马车里看到这一幕,叹了口气,去见李当户最后一面。

李当户死前请求把他葬在雁门关外。

巍巍青山中,经此一战,不知又葬了多少忠骨。

我为他的坟茔撒上最后一捧新土,祈愿他的英灵,能永远守卫着这片河山。

这一天忙着整顿军营,维护县里的秩序,以及与郡丞交接权力,到晚上才空下来。休息了一天一夜的韩说,撑着伤体到我身边。

我与五曹谈完今天最后一件事,目送他们离开,见韩说焦急而又犹豫的站在门边。

“有什么事?”我站起身。

“殿下去看看阿黎吧,他快不行了。”

“他上午不还好好的吗?”我走出去,宦者在韩说的授意下为我披上大氅。

“殿下,句黎湖被救回来的时候,精神就不太好,只是用意志勉强撑着而已。这次听说了李当户的事,太过悲痛,承受不住了。”每当我焦躁或者不悦的时候,韩说的声音总是轻轻的,让我平静许多。

白昼未尽,两三颗星挂在空中。走廊外,雪已经停了。偶尔有风吹过,树梢的雪堆沙沙坠地。

推开门,伤药的味道扑面而来。记得当时句黎湖中箭坠马,伤的极重。不知在钱将军偷袭匈奴军时,他是如何投的毒。

烛火在寒风中晃动,句黎湖紧闭着眼睛,脸颊烧的通红,面上冷汗涔涔的,泛红的眼帘,却于脆弱间,显出一抹媚色。

我挥手让韩说关门出去,侧坐在他榻上。

“不要……丢下我,不要……不要让我一个人。”句黎湖紧握着拳头,汗水濡湿了发丝。我怕他着凉,给他擦了擦。

也不知他在梦里回忆起了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要我……谁都不要我……”他翻来覆去的说着胡话。

我深深叹了口气。

“我好怕……我怕孤独一个人……我怕身边谁都没有……谁都不记得我……我怕……不要……”他缩成小小的一团,脸上的汗和眼泪混在一起,怎么也擦不净。

初见句黎湖的那次,我就知道了他对于孤独,对于遗忘的恐惧。这些年慢慢接触,才从他的只言片语中猜到缘由。

据他所说,他四五岁那年出现在边关,然后被一对夫妇收养。收养之前的日子,应该不好过吧。或许不论是汉人和胡人,都漠视他,嘲笑他。

被收养之后所过的日子我无从得知,但等他来到未央宫,那对夫妇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再度被忽视。如今教养他几年的李当户死了。那名万骑长,句黎湖的叔叔,更是他亲手所杀。

他恐怕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孤单一人,什么也没有,什么也得不到,生无可恋了吧。

“还给我……还给我……”句黎湖紧闭着眼睛,一手摸索着什么,一边呜咽道。

视线转到他枕旁的青铜带扣,是这个吗。我扳开他蜷缩的手指,将带扣放进去,他手心全是凉凉的汗。

他却没有握紧。

带扣一放进去,就滑落下来。我刚准备捡起,他却摸索到我的袖子,拽过去拉到胸前。

我惊讶的看向他,发现他的表情放松了一些。或许,活生生的人,确实比冷冰冰的青铜带扣更能温暖内心吧。

我握着他的手指,湿湿凉凉的,虽然有不少茧子,但仍旧骨节修长,细腻柔软。

“好了好了,我在这里。我是不会离开你的。你好好睡,别瞎想。”这些日子,不论是身体还是内心,都苦了他了。

我用另一只手为他掖好被子,轻拍着背。见他睡的安稳些了,唤宦者进来给他擦身换药。

异族少年青涩纤细的身躯,尽是层层叠叠的疤痕。旧伤未愈,新伤又至,青红黑紫,深可见骨。在白腻如脂的肌肤上,触目惊心。

我吩咐宦者将烛火递近一些,静静坐在榻沿,读着刘荣赠给我的竹简。少年的呼吸逐渐平稳。许久,韩说进来,说将士们要开庆功宴,现在正恭候着我。

“你告诉他们,让他们尽情玩乐,寡人还有事,今晚就不去了。”我看着简书,头也不抬。

韩说微怔,轻声道:“殿下对阿黎真的很重视呢。”

我随意的笑了笑:“自然。一场宴会而已,岂有寡人的将军重要。”

披着裘衣,看了半宿,睡了半宿。清晨时,句黎湖的烧已经退了。

“殿下,几位将军请您前去议事。”韩说传话道。

我看了一眼睡的平稳的异族少年,点点头,放下竹简。

小心的松开句黎湖的手,他有些不安,迷迷糊糊的拽着我氅衣的袖子不放。

我抽出佩剑,割断袖沿,随韩说走出门去。

“殿下先回府换一身衣服吧。”今天的韩说散去了昨晚的些微黯然,眼中带着浅浅的笑意。

“嗯。” 



作者有话要说:

雁门事件基本完结

下面就是另一个成长阶段啦~

预告在这个阶段,乃们等待多年的恢复记忆时间,要发生鸟~期待咩~期待咩~

还有还有,阿越的性格要慢慢滑向某个深渊了哦~





41、广川
 
转眼离十月只剩两三天。雁门的事情告一段落,我带着减员一大半的队伍出发。

句黎湖受了重伤不能移动,暂留雁门。胡骑军尽皆折损,剩五十几人勉强凑成小队。李当户培养的羽林军还有三百多人,现在换张欧率领。

若不是从郡守府借了些兵,几乎撑不起太子仪仗。

雁门至长安有两千里,途经的郡县都提前为我们准备了换用的马匹。浩浩汤汤一行人,大概七天后能到达长安。而单人单骑的传递军情,一个来回只需四天。 

由于我封锁了消息,所以匈奴人不清楚。实际上,虽然道路被阻,我们在边城仍然有办法同外界联系,因此雁门郡内的救援兵马才能及时赶到。

然而自被困到现在,已经近十天了。未央宫早该知道雁门之事,却至今没有一点动静,我很奇怪。

道旁的林木山雪,转瞬即过。马车行驶的极快,韩说一身的伤,若还骑马,伤口根本无法愈合。我便招他上车,在里面服侍着。

车内温暖如春,寒风根本侵不进来。

太傅交给我的锦囊,我早已打开过。里面是一张白帛。 

上面端正清癯的写着《困》卦中的几句:困,无咎,有言不信。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意思是,我虽然被困,却没有咎害。所说的话,得不到对方的信任。出征可以获得吉祥。第一点应验了。第二点如果是说我与刘荣,那么已经应验了。第三点也应验了。

大体正确,我却不觉得因这句话而到了什么帮助。我将白帛再放回去,随手丢在马车的一个角落。

或许最大的帮助就是它让我相信,即使被困,只要主动出击,便能够化险为夷吧。

很可笑,对我们这种自小在宫里长大的人而言,出了宫是个困字,在宫里反倒能得自由。

路走了一大半,进入太原郡都城的时候,车外隐隐的紧张气氛,让我觉得情况非常不对劲。

掀开车帘,街道两旁没有一个百姓,反而又近五千人的军队围在太子仪仗两侧,随我们缓缓前进。倒像押解犯人。

原本带着新奇和兴奋进城的羽林军,在压抑中收紧了队伍。

不知现在掉头出城还来不来得及。

行到东市,太原郡守带着几十名从官迎上来。

亲卫说对方的架势不太对。

我下了马车,韩说、张欧、桑弘羊跟在我身后。郡守面无表情的微微躬身,道:“请太子殿下接旨。”

大雪天的,他不与我见礼,不迎接我们回府,而是打算在市集向我宣诵圣旨。

我深吸了一口冬天冰寒的气息,抚了抚衣裾,行大礼跪下。白底石青矩纹袖幅,在泥雪混杂的地面,平整的展开,洁白与澄青很快被泥水染乌。

太原郡守居高临下的站着。他等了好一会,直到确认我已经冷的发抖了,才缓缓开口。

宣读了足足半个时辰。 

我跪在地上,寒气顺着五指、掌心和小腿往上蔓延,手掌和膝盖先是冰冷,接着是刺痛、麻木,侵入心肺,深入骨髓。我渐渐觉得视线模糊,思考困难。

若非得到了景帝的授意,或是感受到未央宫的态度,区区一个郡守绝对不敢这么做。

他的无礼,当着几千名官兵的面,无声的告诉他们,我已经被景帝厌弃了。

身体摇摇欲坠,心也随之冰凉一片。

冗长而空洞的圣旨,意思很简单。景帝命我即刻启程去广川,那块我曾经当诸侯王时得到的封地。不得回京。

我一路上紧赶慢赶,心心念念着要快些回去见景帝一面,没想到,等到的就是这种对待。简直就是闷头一棒。

我根本没有自己在边关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镇定。被困在边关,面对匈奴的威胁和几万百姓的重担时,我也恐惧,我也绝望,我也不安,我也疲惫。我只是不得不坚强,不得不镇定。

我最想得到的,是阿父阿母的安抚,奶奶的宽慰,以及阿彻的倾听。

然而我打起一切精神筹备回宫,却发现没人想让我回去。

当初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如今景帝想废了我。

这些年的殷切教导,温厚慈爱,难道都是假的?

他把我当成什么了!找到心目中最适宜的皇嗣之前的替代品?

他这次又想立什么人做新太子!

“儿臣,领旨谢恩。”我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接过圣旨,熟悉的字迹让最后的妄想也被冰水浇熄。

“快,将太子殿下扶起来。”太原郡守好像对我的处境大吃一惊,然而语气慢悠悠的,如同讥讽。他身后自然没有一个人上前。

韩说和张欧赶紧扶住我的身体,将我撑起来。亲卫围成一圈,韩说使劲为我搓着无知无觉的手和膝盖。

“太子殿下,皇上吩咐您不得在太原久留,还请殿下现在就启程去广川。”太原郡守带着淡笑,上前道。

他这股子笑容,让我怒火上袭,烧毁了只余一线的理智。我甩开韩说的手,拔剑而出。剑刃与剑鞘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即使我连剑都抓不稳,但力道犹在。

太原郡守面色一变,也待拔剑,我一脚当胸踹出。四肢几乎没有知觉,因此踹的不知轻重,郡守躲闪不及,仰天摔在雪地,撑起来用袖子抹了抹血,不知肋骨断了没有。

我踏在他胸口,目光如冰,就要落剑。他不过是个郡守,我就算被舍弃,也是个皇子,杀了他又怎样。

韩说忽的扑过来,将我狠狠压在雪地里。几支箭从刚才站立的地方飞过。两边,几排弓弩手抬起黑压压一片箭林。

郡守在地上咳了几声,让他们放下弩弓。两名属官去扶他。

“殿下,不要冲动。”韩说焦急的耳语。

我支着剑站起身,回鞘。刚才差一点就让他血溅五步了。太傅教我体会的是百姓之心,而非官宦之心。因此杀了他,我没有丝毫犹豫。

太傅希望我为人柔而宽厚。他想拔去我本身锋锐尖利的爪牙,以民心为爪牙。在未央宫里,我以为我做到了。但雁门到太原这一路上我明白过来,我做不到。

郡守面不改色,好像刚才的一切都没发生过:“殿下请上路。”

我冷然道:“多谢郡守提醒,寡人吩咐他们,立即开拔。”

“匈奴未止,皇上令微臣派两千将士护送殿下,还望太子殿□谅皇上的爱护之心。”

若非我去广川的一路,都被困在只有一张蒲席,酷似囚笼的马车里,我也很想相信这句话是真的。这样至少我可以开开心心的走向死路。

不知走了多久。也许几个时辰,也许一两天。我阴郁的跪坐在黑暗的马车里,任凭心底的苦涩与怨恨酿成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