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养娃日常-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回包厢的事儿,宿迁一听是平西侯世子帮忙定的,就道,“果然平西侯府才有这个面子,换做别的贵人,呵呵……”
徐二郎就道,“京都这地界,一砖头下来砸中十个有八个人都是贵人。贵人多了,就不值钱了。”
宿迁大笑,“润之言之有理,有理。”
他们闲聊的空档,街面上越发热闹了,就连着酒楼大堂,都沸反盈天。到处坐的都是焦急等待成绩的学子,以及等着榜下捉婿的权贵人家,再不行就是闲的发慌,纯粹过来看热闹的无聊人士。
好不容易等到日头高升,有衙役骑着大马,敲着铜锣过来。众人一下子蜂拥而上,那场面比肩接踵,从上边一看全是人头,简直让密集恐惧症的患者想死。
底下吵吵嚷嚷,也不知道都在嘶喊什么,不过想也知道是在询问衙役谁谁谁高中了没有。
衙役倏然敲了一下铜锣,高喝一声“肃静!”众人便都安静如鸡。
另外有两个衙役拿了红榜开始张贴,宿迁此时坐不住了,焦灼的趴在窗口上,看他那模样,真是恨不能长出千里眼顺风耳,好第一时间听到衙役有没有唱到自己的名讳。
他坐不住,反观徐二郎,则稳坐如山。
宿迁冷不丁看见这模样,羞愧的差点掩面,“和润之比起来,我这养气的功夫还差的远呢。”
“那是因为宿迁兄知道定会上榜,才会焦心名次。而我,本就知道与榜单无缘,所以看起来反倒最为淡定。”
宿迁不乐意听这话,“润之别自谦,说不得你就上榜了呢。你我都不是阅卷的大人,又怎知道大人有没有对我们的答卷另眼相看。”
:。:
………………………………
109 落榜
那还是早些年科考时的一件事。
说的是其中一位学子虽然总体成绩平平,远不到上榜的程度,但因为他在回答与河道有关的试题时,老练通达,语言又精致简练,既像是一位在河道工作几十年的河工,又像是一位颇有见地的学子,从而被当时的官员看中了。
放榜后这名官员还惦记着考生对河道一事的解决章程,便特意请来圣令,找出了学生的试卷,并带到天子面前,给如今的陛下观看。
当今圣上是个爱才的,又特别喜欢言之有物的实干人物,欣喜之下召见了那位学子。一番问答后,陛下大喜,擢升那落榜的学子为从六品官员,去江南治理河道去了。
那学生叫张大仁,他也真是争气,在河道治理一事上也确实非常有想法。几年下来,治理了不少泛滥堵塞的河道,出了不少政绩,很是给陛下脸上添了光彩。
这件事至今仍旧被人说起,道是陛下慧眼如炬,选出了能臣栋梁,实乃一桩伯乐和千里马的美谈,每次说起都令人神往。
这事儿就这么流传下来,到了如今,有举子在会试时落榜,也希望答卷上的任一题会被主考官欣赏推荐,最后直接送到陛下面前,好成为第二个张大仁,到时候他们说不定会比张大仁更能干。想想张大仁不过十年时间,就升到了四品官,他们也是眼热。若是陛下愿意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肯定比张大仁更卖命,绝对替陛下分忧解难,给陛下识人的美名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宿迁就是用这件事在劝勉徐二郎,可惜徐二郎此番落榜实乃有心为之。他心中有数,自然不会落寞,所以倒是可惜宿迁的劝慰了。
上榜的学子从最下边一名开始唱起,宿迁考的不错,在二甲五十四名。
这个成绩真的非常非常出挑了,毕竟排名在他前边的学子,多是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人的名号非常响亮,他们在望仙楼收集消息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听到过。
而这些人,要么是几大书院的头几名,要么是江南颇负盛名的神童才子,再不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或是一些大儒的关门弟子,和世家中精心培养的儿郎。
和这些人比,宿迁毫无竞争力,可他顶着压力硬是考到如今这个成绩,真的算是非常非常不错了。
榜单越往上唱,宿迁额头上的汗水越多,不是热的,纯粹是侥幸的。
他捂着胸口坐在凳子上,舒尔自嘲一笑,“亏我自来洒脱张狂,我原以为这时候我也能坐得住,却不想,我也不过是凡夫俗子中的一个,也会为了名利苦心孤诣。”
徐二郎听着他絮叨,也不打断,只在他最终说完时,才敬了一杯茶给他,“恭喜宿兄得偿所愿,今后就是二甲进士出身了。稍后还有殿试,望宿兄能再接再厉,为我朔州扬名。”
朔州此番前来赶考的所有举人,除了宿迁以及一位名叫王鹏举的,此外全部阵亡。
而这位王鹏举,考到了三甲中,不能参加殿试,也是遗憾。所以,为朔州书生扬名的重担,还真的全压在宿迁身上。
宿迁闻言一边朗笑“必当尽心竭力”,一边又试探的问徐二郎,“润之可还好?”
徐二郎不出所料落榜,念及此,宿迁原本十分的开怀,也剩余不到五分。
徐二郎却全不介意,“我早有准备,是以并不伤心落寞。宿兄,我读书时日尚段,能一路顺利考取秀才举人,全赖天资聪慧,外加有两位好先生帮扶。但会试那里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若不能诗书贯通,积淀深厚,想要在会试上扬名,不过痴人说梦。我有此准备,也有三年好再战的雄心,如今且让我为宿兄高兴高兴,待三年后,我金榜题名,且需宿兄为我布下酒席庆功。”
宿迁闻言哈哈大笑,“如此甚好,甚好!那我就等着三年后看润之的成绩了。届时宴席摆好,好酒款上,咱们不醉不休。”
“好。敬宿兄。”
“也敬润之贤弟。”
和宿迁一番聚会后,徐二郎回到平西侯府时天色尚早,然而非常难得的是,此时平西侯竟在府上。
徐二郎刚坐下倒了一杯清茶,还没来得及喝,就有一个做侍卫打扮的人过来通传,“侯爷请润之少爷过去一趟。”
“好,劳烦稍后,我去换身衣裳。”
徐二郎敲了门进了书房,就见平西侯正拿着一方雪白的绢帕,在擦拭着手中一柄宝剑。
那宝剑剑柄处是古铜色,其上还溅着点点嫣红,那都是血迹。兴许是时日久了,亦或是迸溅在上边的鲜血多了,就再也洗不下来了,所以那红色非常暗沉,透着一股浓浓的不详的气息。而剑身犀利锋锐,泛着森森的冷光,让人望之心畏。
这是一把杀敌无数的护国之剑,剑下亡魂数之不清,以至于只看这宝剑,便似乎嗅到浓浓血气,好似已经身处无边地域一般的战场。
平西侯先开口,“我这剑如何?”
“稀世珍宝。”
“这是祖上传下的剑。先祖乃贫民出身,当初跟着祖皇帝打天下,倾家荡产从一商人手中换下此物。此后这把剑随同先祖在战场上七进七出,立下不世功劳。这才有了我平西侯的威名,才有了徐家儿郎俱要战场争雄,为国尽忠,护持我平西侯门楣不倒的祖训。”
话及此,平西侯冷不丁开口,“二郎,你幼有大志,想征战沙场,杀敌护国,如今你这志向可有改变?”
徐二郎心跳陡然失停,他良久都没有反应过来,平西侯在说什么。
平西侯也没有催促他,只是继续摩挲着宝剑,神情认真的注视着,好像这不是一把普通的杀敌宝剑,而是他毕生的信仰和追求一般。
他觉得,他和徐二郎应该是一路人。他们骨子里是嗜血和张狂的,也只有在战场上,这种不计后果发泄的冲动,才能释放出长久以来桎梏住他们灵魂的枷锁。
他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中,也肯定会从徐二郎口中得到一个满意答案。毕竟他如此年轻热血,毕竟他方科举失利。
熟料,徐二郎沉默许久后,再开口却道,“我的志向未改,依旧想要为国尽忠效力,只是却不再企图上场杀敌,而是想要走一条为民请命,为百姓谋福祉的为官之路。”
平西侯双目如电扫射过来,他眸光犀利如鹰,又像是最冷厉的剑光,放射出森森寒意,好似只凭眸光就可杀人。
徐二郎却顶住了他迫人的视线,再次强调说,“润之之前曾承诺过父母,余生读书科举,不再妄念沙场。男儿言之有信,一诺千金,不敢更改。”
这次换平西侯沉默了,许久后,他似乎接受了这个事实。摆手说,“既如此,你下去吧。”
徐二郎作揖退出,将要走到门前时,里边又传来平西侯的声音。“你既已下定决心科考,便不要因为一次失利颓了志气。你读书时日短,所学不精,如今成绩出来,你也空闲下来,从明日起,便去我结识的几位好友处学习吧。”
徐二郎再次作揖道谢,“有劳侯爷烦心,多谢侯爷。”
“去吧。明日我会派人送你过去,这是拜帖,你带好。”
“是。”
徐二郎从第二日起,便真正忙碌起来。
兴许是平西侯的人情颜面起了作用,亦或者他在读书一道当真天分很高,拜访的两位大儒都同意他定期来读书请教。
徐二郎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也晓得自己不会在京都停留过多时日。所以没命的读书,说句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眠五更起也不为过,当真是想把最近学到的东西都吸收消化掉,再汲取更多的知识。
他这么没日没夜的苦读,不留神的时候,殿试的日子就到了。随后殿试结束,状元、榜眼和探花也先后决出。
此时徐二郎和宿迁已经又在之前的酒楼包厢相聚了。
在徐二郎进入大儒门下学习的时候,宿迁也在为殿试努力。两人都忙的分身无暇,自然就没再见面。
如今殿试结束,宿迁的成绩略有提高,最终为二甲第二十一名。
他心情“喜悦”,又想到许久未曾见过徐二郎,便火速让小厮送了信给他。
不想徐二郎正在等他的考试结果,就在原来的酒楼包厢等待,所以宿迁从皇宫出来就径直来了这里。
甫一见面,宿迁险些没认出眼前的人。
想之前他结识的徐二郎,俊美无匹,玉树临风,洒脱清贵似下凡仙。谁知不过短短几日不见,好友就瘦脱了形?
脸颊凹陷了,额骨突出了,衬得整个人的面部线条更加锋利,气势也更加冷漠,整个人身上有种冷厉肃穆之气,让人望而生畏,只想避着这人走。
这人……这个徐二郎……
他的好友清冷矜贵,淡漠从容,看似不近人情,其实心性最好,与他相处也最是让人身心舒坦。而如今这个……瘦脱了形的人,真是看上一眼就让他心里刺痛。
宿迁小心翼翼的问,“润之可是得了重病?”
徐二郎好笑摇头,“没有。”
“那可是因为没能参加殿试黯然神伤?”
徐二郎闷笑,“宿兄想多了,我既说看开,便是完全的看开。如今我不过是拜了几位先生读书,愈发知道自己底子浅薄,要多努力些,才能妄想三年后取个好成绩罢了。”
宿迁闻言心头微松,就道,“那也不能如此拼命啊。你看你如今瘦的,像是大病初愈的病人,委实让人担心。润之,身体才是科考的本钱,不容轻忽啊。”
“宿兄说的对,我记下了,今后读书时定然注意时间,也不敢再没日没夜的耗费身子了。宿兄尚且说看见这我这模样不忍,不难想象内子见了该如何心疼。我也是该好生把身体调理起来了,不然回头没法对内子交代。”
宿迁哈哈大笑,拍着桌子指着徐二郎道,“没想到润之这样清风朗月的人物,却原来是个惧内的。如此甚好,润之若再这么胡闹,我就托人送信告诉弟妹了。”
徐二郎连忙讨饶,“再不敢了。”
两人又说回此番的殿试,对此宿迁苦笑的感慨说,“西北的文风还是弱了些,比之江南文风昌盛之地,以及天子脚下这些地方,差太多了。我这个二甲传胪,仔细说起来还是陛下看情面赏的。”
徐二郎神色一怔,问宿迁,“这话……怎么说?”
“因为排名在我前边的那些学子,无一例外全都是京都和江南人士。”
徐二郎到底是心思机敏之辈,一些东西背后所蕴含的意思,别人可能想不到,他却像是天生就被打通了奇经八脉,瞬间就能领悟背后的深意。
就像是陛下为了后宫和平,要雨露均沾一样,科举派发名次也有点这么个意思。
不能把所有名次都派发给江南和京都的学子,不然大齐朝其余地域的学生们会心生不平。
文人胸藏戾气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不见史上多少叛乱都是被心胸狭隘的文人挑拨起来的。
所以,为了安抚好各地域的文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安抚这些文人,进而达到安抚百姓的目的,朝廷在考虑学子们的名次的时候,也不得不酌情提升或降减。
而宿迁,他很幸运,因为整个西北地区只有他一个人有殿试的名额,所以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陛下,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可惜,宿迁这等骄傲的人,也是不惜得这等另眼相看的。这等掺了水分的成绩,对他而言是侮辱。可天子隆恩,他若不做出欣喜欲狂的表情来,反倒哭丧着脸,一脸被侮辱的神情,这不是脑残傻叉,自己把自己往绝路上送么。
然而,这想法却也没办法说出来。不然又得有那在人后发酸的人说他矫情。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宿迁心里实在憋得慌。如今碰见这心思灵通的好友,才能说一说,在他这里排解一二。
陛下“雨露均沾”的事情,毕竟不好多言语,两人简单提过,便将这话题带了过去。转而又说起今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来。
:。:
………………………………
110 顿悟
这一届的状元宋明乾出自江南世代书香世家。
从大齐朝建国至今,宋家总共出了六十余名进士,举人更是二百有余,其余已经考了秀才的族人,犹如过江之鲫,简直数都数不过来。
而宋家人淡泊名利,虽然族中举人和进士出了不少,却少有人做官。族中人反倒乐意教书育人,因而便开办了族学。
因教导的先生都是宋家族人,且大多身负功名,亲朋故交以及一些有名望的人家,都托人把孩子送了过来,以求教导。久而久之,书院就改变了族学的性质,变成了“公办”的书院。
又因为早几代山长心怀天下,便决定广招学子,为朝廷培养栋梁之才,因此书院的生源越来越多,书院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广,直至现在成了大齐四大书院之首,颇负盛名。
而宋明乾就是此代肇阳书院山长的长子,他也方过加冠之年,与宿迁年岁相差无几,比徐二郎要大了三五岁,但因从小就在书院中长大,又被作为下一代继承人培养,加上他天赋卓绝,才学过人,所以考中状元完全在众人的意料中。
事实上,之前在望仙楼时,徐二郎曾不止一次听到过江南学子对此人的推崇。他也是十岁就中秀才的能人,在秋闱中拔得头筹得了解元,此番会试他又中了会元,殿试又中状元,名副其实的大三元。他又如此年轻,这成就足以被载入史册。
而此人被点为状元虽也有陛下欲成人之美,留下另一段“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佳话,也有安抚江南学子的意思,更多的,却也是这位状元的确有大才,当的起状元之名。
宿迁说起这位状元,也多有褒奖。道是殿试时见过其人。如玉公子,清雅斯文,周身都是江南烟雨孕育出的文气,气度着实不凡。再观其言行,以及在御前对答的情况,心思机敏,侃侃而谈,言辞稳重,妙语连珠,只听他说话,就让人觉得是一项享受。
宿迁对此人推崇至极,惹得徐二郎也心痒难耐,委实想看看能被心高气傲、张狂恣意,一般人都不看在眼里的宿迁如此推崇的究竟是何等人物,又是何等大才,才能令他折服到这种程度。
不过游街的队伍如今距离此处还很远,即便他有心看看新科状元,也要再耐心等一等。
这等待的空隙,宿迁又说起榜眼和探花。
榜眼乃国子监的学生,其父声名不显,不过一个正五品的地方官。然他的祖父却是相当了不得的人物,乃是当今从二品的翰林院掌院学士,陛下真正的心腹重臣。而这位学生的曾祖母,更是陛下嫡亲的姑母,出身也算颇为不凡了。
这位学子本人能得中榜眼,也不是沾了祖父和曾祖母的光,他本人确有些本事,据说他在国子监平常的大考小考中,通常名列前茅,此番高中,也不出众人预料。
再说探花,乃是泰州颇有名望的一位大儒的关门弟子。据说其出身善贾之家,然因为已经是家中第四代,倒不耽搁科考。大儒门下弟子数十,本人又年已老迈,早几年已经对外说过不再收徒,熟料一次外出马车半路损毁,多亏遇到这位关门弟子的父母正好路过,才避免露宿荒野。而与这小儿言谈间,大儒又发现此子性情机敏,虽只是少少读了两本书,却颇有见地,实乃读书的良才。
大儒爱才心切,又有心报答路人的援手之恩,便决定收此子为关门弟子,这也就是今科的探花。而探花又素来是三甲中的颜值担当,可想而知这位探花的容貌何等秀美。
可以说,这次科举的前三甲真是刷新了以往的多项纪录,不仅三甲的年岁都不超过三旬,且都相貌不俗,家业丰厚,背景颇深。若非陛下膝下没有适龄的公主,否则真就要择一人召为驸马了。
宿迁说起此事,当真侃侃而谈,兴奋无比。
显而易见,此番殿试他也算不虚此行。
而徐二郎现在却不由的想,状元乃江南文人。宋家虽然不出仕,可从肇阳书院出来的学生肯定有在朝为官的。又因为肇阳书院开设的年份太过久远,那么中榜的学生应该很多,相对应的,出自肇阳书院的官员也应该很多。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最容易抱团,所以这些官员应该都隶属于一个团体。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官员出了头,肯定感恩“母校”,对于宋明乾这个“小师弟”能够中状元,肯定在欣慰的同时,也与有荣焉,也会打从心底里,将宋明乾认定是自己这一派的人。
当然,这也不是徐二郎想说的重点。
重点实则是,徐二郎记得早先看过一本书,记载的乃是一世家权贵门生无数,几乎半个朝廷都是他的人手,人称“董半朝”。既然这权贵可以有这么大能量,那么开设书院的宋家为何不可?
而据他所知,这些出自肇阳书院的官员大多自称“清流”,而“清派”确实在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榜眼出身的那位学子,既是权贵,也勉强算是宗室;探花虽则出身商贾,却是大儒的关门弟子,他代表的又是另一股势力。
把这些都一一摆在台面上:江南清流文人,京都权贵宗室,以及影响力颇大的世外高人……这何尝不是陛下又一个“雨露均沾”,何尝不是陛下又在平衡诸方势力?
这一招制衡之术,陛下真是玩的炉火纯青。
意识到此处的徐二郎好似醍醐灌顶,一时间茅塞顿开,对所谓的帝王之术认识愈发深切。
当然,即便意识到这些他也没有叛国造反的打算,他只是在想,若他现在位极人臣,他为如何运作,如何步步高升,如何将觊觎已久的大权一步步握在手中……
钟鼓齐鸣,铜锣震天,游街的三甲终于过来了。
不止是徐二郎和宿迁所在的酒楼,二楼窗户被从里边推开,就是楼下,以及对面诸多楼房的二楼窗户,全部被打开了。
而街道上和树上,但凡能塞进人的角落,都塞满了人。
大人、小孩儿,甚至还有些薄纱蒙面,面色嫣红娇羞的未出阁女子。
四处都喧嚣起来,就在这时候,那骑在马上的三人远远的露了面。
确实都是一表人才,气度非凡,也怪不得陛下有意召为驸马,且对几人另眼相看。
街道上的百姓看见状元榜眼探花的容貌后,都惊呼出声,这个激动的说,“果真好人品。”那个说,“要是能拉回家做女婿就好了。”就又有人道,“快别青天白日做美梦了。这三人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再不济也出身富贾之家,师从大儒,那里看得上你那女儿哦。”
只是片刻功夫,有关三甲的身世就传的满京城众人皆知。
平头老百姓想不到那么多,只觉得这人样貌好,有出息,还有金银,把闺女嫁过去后肯定不会吃亏。她们尚且如此想,那些坐在二楼的贵妇人和娇小姐们,何尝不是蠢蠢欲动,想做点什么。
然如今做什么都晚了,谁让这三人都已成亲了呢?她们虽然缺个好女婿,却也不贪图别人的女婿,她们还不想做侍妾辱及家人,被人唾骂。
不过美好的皮相人人都喜欢,她们不能嫁与这几人,但是不耽搁她们发花痴啊。
所以不断有花瓣和馨香的荷包投掷下来,砸在下边三人身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