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滴血瞳-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罚愎础
他冲着崔明丽,慢慢地挥了挥手,崔明丽便朝着他走了过去,我有些担心,这阴羌也算是和我们刚刚认识,这样子会不会有危险,但是当我想要阻止崔明丽的时候,嘟嘟却飞到了我的身边,冲着我摇了摇头,“没事儿,韩小天,他没有恶意,我可以感觉地出来!”
嘟嘟的话算是让我的心落到了肚子里面,此时,崔明丽也走到了阴羌的面前,阴羌伸出了他那细如竹枝的手掌,放在了崔明丽的额头上,刹那间,崔明丽的额头和他的手掌接触的位置,放射出万道光芒,这光芒瞬间放大,几乎把我们的眼睛都给整的睁不开了。
“啊哈”崔明丽的呼吸变得急促,但是阴羌的声音却依旧平和,“放轻松,丫头,放轻松,你肯定可以,你一定可以”
他的声音渐渐地小了下去,与此同时,手掌和崔明丽的额头在接触的位置,那光芒也黯淡下去了很多,不单单如此,崔明丽的呼吸也渐渐地缓和了下去。
之后,崔明丽也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模样看起来尤为安详,呼吸也就在此时趋于平顺,“好好感受,傩舞,可以控制世间的万物,好好感受”
周遭的一切都那么安静,我们定定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的心里面却充满了对于崔明丽的担心,但是在过了片刻之后,崔明丽却猛然间睁开了眼睛。
“阴羌大人”崔明丽声音晴朗,然而双目当中却似乎有水滴流出。
阴羌挥了挥手,“去吧,丫头,去做你该做的事情吧!”崔明丽点了点头,冲着阴羌施了一礼,而后,便清迈莲步,走到了一边,长袖甩动,她又取出了那条素缟,缠在了自己的玉臂之上。
与此同时,阴羌再次拿起了那杆玉质的羌笛,放在了唇边吹奏了起来。
崔明丽舞动着肢体,翩然跃起,腰肢轻盈的,就好像是一只敏捷的白鹭。
她双眉颦蹙间,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在这灵气逼人的舞步中,她忘怀了周遭的一切,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在阐释着这已然流传了千年的舞步。
只是,在我的记忆里面,傩舞是灵气十足,但是断然没有如此唯美,小的时候跟着姥姥的时日居多,当姥姥带我回老家的时候,每逢集会,都会有这傩舞,但是绝非崔明丽跳的如此仙气十足,反而在我看来,那带着一种粗犷的格调。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及腰的长发,腰间的衣褶;用她细碎的舞步,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
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此情此景,我能想出的句子,便是这个,我看着崔明丽的舞步,觉着自己的心脏都要静止了。
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
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
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
秦汉时,于腊日前一日,民间击鼓驱除疫鬼,称为“逐除”。宫禁之中,则集童子百余人为伥子,以中黄门装扮方相及十二兽,张大声势以驱除之,因此又称“逐疫”。
古书有云:“命有司大傩旁磔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伥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以恶鬼于禁中,因作方相氏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然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域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又“方相帅百隶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酒之。”方相,驱疫辟邪之神。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
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
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
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可是崔明丽现在舞出的这段舞蹈,我却没有办法认定,这就是傩舞,毕竟和我印象当中的傩舞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我甚至觉着阴羌教给崔明丽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配合着这幽怨的羌笛声,崔明丽的清脆的声音传了过来,我深吸了口气,之前着实没有听到过崔明丽唱歌,却不想崔明丽的歌喉竟然如此的婉转哀怨,就好像是一只夜莺发出的啼哭,我甚至觉着这好像不是崔明丽的,俨然一个十足的古代女子。
衣袂飘扬间崔明丽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单单如此,这笛声也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乐律的蜿蜒盘旋,随侯珠的光辉洒在了她的身上,崔明丽浑身上下都在散发着明月之辉,那条素缟也身姿曼妙地在四处挥舞着,更像是一只舞动着的灵蛇,一端飞起,也不晓得这灵蛇要到何处探穴。
崔明丽猛然跃起,顿时身形离地丈许,而后,她缓缓落下,足间点地,白绫便飞到了“六道轮回阵法”当中的“饿鬼道”的位置,也就是刚刚我们站立的地方
………………………………
第六百四十四章 明光铠甲
这宛若白蛇一般轻灵的白绫子在落地的瞬间,悄无声息,但是就在这个刹那,地板之上顿时涌动起一股金色的浪潮,我看得清楚,这一阵金色的浪潮翻滚着,就好像荡地而起的一阵黄沙,在四处的翻涌着,刹那间,这地板的颜色仅仅只剩下一层深灰色,看来,这些鎏金线虫,真的被驱散了去。
“呼呼呼……”崔明丽穿着粗气,身形晃荡了两下,差点儿没有站稳了身子,我则上前扶住了他,阴羌手中的那支玉质的羌笛也慢慢地隐去,他的神行抖动着,胡须也飘荡着,好似一浪又一浪洁白的水花。
“不愧为崔府君的徒弟,竟然这么快就学会了,大傩之舞断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阴羌双目放光,崔明丽向他施了一礼,“接下来需要怎么做,还请阴羌老前辈赐教!”她的话音刚刚落下,在阴羌还没有来得及回答的时候,就听到了一阵“哈哈哈”地笑声,这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及大,我听得真切,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但就在这地宫之中响了起来,却显得尤为诡异。
我和崔明丽蓦地转过头去,却看到了一个高大的男子的身形,笑声越来越大,他的身形也越来越明显,此时,我们才看得清楚,那分明就是开着三轮带我们进山的宋大爹,只是他突然的出现,却让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
“宋大爹……你……”崔明丽满眼疑惑地看着面前的来人,一脸的讶异,声音也忍不住颤抖了起来,这宋大爹却全然没有理会她的这句话,倒是把目光移到了放在了“六道轮回阵法”当中的那颗随侯珠上面,那珠子静静地放在了那边,散发着柔和的光辉,倒是宋大爹的两个眼睛,明亮地好像是狼眼手电。
我们这才发现,宋大爹的身上,竟然穿着一具铠甲,这铠甲散发着金光,一时间把我们也晃的有些睁不开眼,“没有想到啊,我有生之年还能进到地宫当中,竟然还可以等到了可以破这十绝阵的人,我……”
宋大爹的声音颤抖着,瞧这模样,貌似快要哭出来了,不单单如此,他又把目光转移到了阴羌的身上,“呦,不错嘛,两个后生,这沉寂千年的老古董竟然也被你们挖出来了,不错……”
我听到这句话,顿感不妙,刹那间咬牙切齿,“你到底是谁?”这宋大爹却仰头大笑,“哎呦,小伙子,你不要这么带有敌意嘛,我是宋大爹,但不是宋朝的宋,我是送你上西天的送……”说完了这句话,他便又开始仰头大笑着。
我仔细地打量着他穿在身上的那件铠甲,那着实是一件“明光铠甲”!
明光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铠甲,在胸背甲上有一椭圆形,称作护心镜的金属板,提高了胸部与背部的防御力,名称即因护心镜而来。
明光铠被认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铠的全盛时期。
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新民晚报报道江峰历时两年复原的明光铠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隋朝盔甲技术和装备情况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铠基本上已经排挤了两当铠。隋朝大业七年,中国征高句丽,主力骑兵四个团中有两个团装备马铠和明光铠,而没有一个团装备两当铠。
隋末发生了中**事史上一件大事:重装骑兵从汉族军队中消失。与之相对应,马铠不再是汉族骑兵的重要装备了。发生这个突变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蒙古马很矮小,平均体重只有300公斤。
若骑兵的体重以55公斤计,其装备总重以20公斤计,马铠如前面所说,以40公斤计,这样,战马若披铠,载荷就超过了体重的1/3,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即使勉强承受,其机动性也要大受影响,而在中国这样辽阔的地方,军队的机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军队的威力由打击力、防护性和机动性三部分组成。三部分若不能达成一定的平衡,总体威力就要大受制约。
隋末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隋朝重装骑兵面对农民军轻装长矛手和轻骑兵,没有体现出与其昂贵成本相称的战斗力。蒙古马不能承受沉重的马铠,重装骑兵在机动性方面的表现也就非常糟糕。
而农民军轻装部队利用机动性优势,在辽阔的战场上战胜了笨重的隋军。继隋朝而起的唐朝,在血淋淋的经验和教训面前,也就无法产生对于重装骑兵的“崇拜之情”。轻装骑兵成了必然的选择。
从唐朝开始,中国的汉族政权不再把重装骑兵视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装骑兵在战场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至于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
与之相适应,马铠也就越来越找不到市场,实际上唐以后一直发挥着作用的只有礼仪性的马具装。
上面的话的证据是著名的“昭陵六骏”,新疆阿斯塔那永昌元年墓出土的骑兵俑,这些艺术品所表现的战马都是不着铠甲的。而敦煌的莫高窟这个唐代洞窟中表现骑兵作战的壁画,所表现的大部分战马也是没有穿着马铠的。
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从历朝历代的古典文献当中,可以知道,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在开元年间的数额是54万,若足额装备,需要盔甲32。4万副。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说明了生产力的发达,时代相近的世界上只有最盛时的东罗马拜占庭帝**队比唐朝军队人数多,而它们的装备大体上是一样好的。
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在这些盔甲中,不知道布背甲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盔甲这玩艺,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军事威力的重要保证,所以严禁人民拥有。唐律规定:“诸私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唐律疏议》记载:“私有禁兵器,谓甲、弩、矛、矟、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减二等。即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一百。”也就是私自制造盔甲的,无论是否制成都要处罚。
《新唐书》记载徐商在山东宽乡征集兵员的时候曾经“襞纸为甲”。按记载这种“盔甲”也可以防御弓箭,但现在的专家出于某些原因,一般认为它对防御武器的伤害毫无用处,它唯一的用处大概是愚弄士兵,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为唐代十三种盔甲之一,一般认为这种甲是通过大漆将厚纸一层一层黏合,其原理类似现在的复合装甲,特别是浸湿之后,对于穿刺攻击有相当不错的防护能力,自南北朝到宋代都有不少相关记载:
东昏侯时,北魏兵压境。帝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徐商守蒲州,有兵士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民间又有自相率、以纸为甲、农器为兵者,号白甲兵。”
唐朝负责制造盔甲的部门是贞观六年(632年)设置的“甲坊署”,据《六典》,甲坊署长官为令一人,品级正八品下。该部门其他官员有丞一人,品级正九品下;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同时,在北都军器监,也制造盔甲,成品存入武库。
作为主要的护体用品,铁甲的制造是相当耗费工时的。工序如下:首先将铁制成甲片;之后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稜、精磨;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革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挂衬里,防止磨损皮肤。制造一副铁甲,需要192到265个工作日。修理一副盔甲,都需要41名工人。
唐朝的盔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尺寸规格,按体形发给。因为铁甲重量很大,所以在选择兵员时,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胜举衣甲”,一个穿了盔甲就无法行动的人,当然是不适合当兵的。
只是,这盔甲穿在了宋大爹的身上,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想起了刚刚的那个盗洞,还有那句“御岭有甲”……
………………………………
第六百四十五章 鸩鸟来袭
我瞬间觉着脊背之上全部都是冷汗,难不成,当我和崔明丽下了火车,搭上了宋大爹的三轮车的时候开始,我们两个就已经在他的算计之中了吗?若真的是那样的话,我和崔明丽也真的是太悲催了。
“呵呵呵,你们啊,还是太年轻,太善良,我在这林格尔县拉了这么多年的三轮,就是希望找到个有缘之人,来帮我解开这地宫的秘密,当然啦,建造那‘碧霞元君庙’的是我,挖盗洞的也是我,等待你们破阵法带我来到这里,现在一切都清楚了吗?”他一边说着,一边咧开了嘴巴,之前那副淳朴而友好的模样顿时不见了,现在只剩下一副阴险狡诈的嘴脸。
“然后呢?”我故作轻松地看着他,“你想怎么样?你有什么自信我们肯定会把这随侯珠让给你,你有什么自信觉着你自己肯定可以杀了我们?”
这老宋头转动着眼珠儿,貌似对我吐出来的这段话十分的讶异,“小伙子,年轻气盛是好事,但不知天高地厚也会让你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他说着伸展了双臂,作势便要朝着这边直冲而来,就连阴羌的冤魂都在一边大叫着,“小心——不要让他过来啊——”我和崔明丽并肩挡在了这“饿鬼道”的入口处。
若是从这里进入,可以直直地通往“六道轮回阵法”的中心处,取下那随侯珠,我们可是费劲了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若是被别人抢了去的话,我真觉着自己可以死了。
可是,却不料,这老宋头在朝着我们冲过来的时候,在离我们还有两米开外的位置,瞬间稳住了身形,静立在了当下,我从腰间摸索出了那杆判官笔,但是他突然停下来的动作,却有些让我猝不及防。
“呼——”一声响亮的口哨儿,从他的嘴巴里面传了过来,这口哨儿声清脆,就这么传来的时候,那股气流几乎可以冲到我和崔明丽的脑门儿。
而后便是一阵“啾啾啾——”地悠长的鸟鸣声传来,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只从天而降的黑色大鸟,没有想到,这家伙还养了一只鸩鸟。
鸩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毒鸟。形象为黑身赤目,身披紫黑色羽毛,喜以蛇为食。它的羽毛有剧毒,放入酒中能制人于死地。
古书当中有记载:汉惠帝二年时期,齐王刘肥入朝,惠帝对其礼遇有加,结果遭到吕后的不满,便令人赠鸩酒意图谋害。
岭南多蛇,鸩鸟就以这些阴冷可憎的动物为食。在所有的蛇中,鸩鸟最喜欢毒蛇;在所有毒蛇中,鸩鸟最喜欢耳蝮;在所有耳蝮中,鸩鸟最喜欢蝮头。
鸩鸟在古代,一切有害的物质都被视为不祥的征兆,人们不可轻易说出他们的名字,甚至不可想象他们的形体,否则将会被不祥的东西附身。于是,人们以讳称替代事物原有的名字,保证自己不受他们的侵扰。
鸩鸟因此获得了“文血”这个称呼。得名的原因是,据说因鸩鸟而死的人,吐出的鲜血凝结以后,会显现优美的纹理。
鸩鸟生活在岭南一带,比鹰略大,羽毛大都是紫色的,腹部和翅膀尖则是绿色的。在古代的一些百科全书当中,说它的毒性源于他的食物。岭南多蛇,鸩鸟就以这些阴冷可憎的动物为食。当然,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毒素,并不会给鸩鸟带来困扰,相反的,却是享受,这便是以毒攻毒,一物降一物的道理。
在它们吃下毒蛇以后,鸩肾就会分泌出含有强烈气息的黏液,将蛇毒萃取出来,并开始煎熬毒药。蛇毒被逐渐分解,直到成为比粉末更细致的东西。最后,这些毒粉随着汗水渗透到鸩鸟的皮肤上,在沿羽毛流淌的过程中,逐渐蒸发散失。
正是因为如此,鸩鸟的羽毛含有巨毒。用鸩羽在水中轻点,这水就被称为“文血浆”,喝了便性命不保,洗手则骨肉尽碎。但鸩鸟的肉却是无毒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美味。除了食蛇,鸩鸟另一个让人惊讶的举动,是它的力量巨大。
鸩鸟挥动翅膀,就可以推开一块甚至一个成年男人都无法挪动的岩石。
这给猎手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宋人梅尧臣在一首诗中,描写岭南猎手谋取鸩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