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梦-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婷怼F溆睦嗨朴谥卸肌T诠芾砘褂辛羰厮尽⒆怂炯爸卸嘉骶┞诽嵝趟荆谒母雠愣贾凶钍苤厥印
金朝的北京位于现在的内蒙古宁城县。辽时,大定府作为中京,金朝的时候改成了北京。
中都是金朝的政治中心,中都原名燕京,辽时又名南京。金朝海陵王以为燕为国名,不适合当作京师号,故更名为中都。它在5个都城里面是最靠南的。观察它和其他几个都城的名字不同就可以看出来,其他的只能称为京,而只有它称为都。”
成吉思汗占领金朝中都后,金人只得向其纳贡称臣。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对手,只是在征服西夏时的灵州大战中才遭遇西夏主力像样的抵抗。
历史往往喜欢开玩笑,直至成吉思汗死时,他做梦也想不到,他最轻视的汉人会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强劲的对手、最难啃的骨头。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大汗根据他临死前的战略部署,毫不费力地灭了金,时为1234年。
第二年,窝阔台发动了第二次西征,1241年蒙古远征军在布达佩斯渡过多瑙河,全歼欧洲联军十万人,彻底摧毁布达佩斯城。
同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逝,蒙古远征军回国参与争夺汗位,再没有向西一步。
同时,他还分兵两路进攻南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
蒙古军却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直到第二年西、东两路军才分别攻占了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
蒙古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南宋派大将孟珙去救援。
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取得了江陵大捷,阻止了蒙古军南渡,一举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难分高下。
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而孟珙则转入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基本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
1240年初,神勇的孟珙又大败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并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西路蒙古军队从四川撤离。至此,长达六年的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其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但两年后也死了。
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
………………………………
第八十三章 回顾历史
1251年,拖雷的儿子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同时大举进攻南宋。
为避开长江天堑,采取了迂回包围战术。忽必烈率十万大军长途奔袭灭了大理国,俘获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
此时,南宋已陷入蒙古的军事大包围中。不幸的是,南宋抗蒙名将孟珙、杜杲此前相继病逝。
于是,第二次蒙宋战争开始了。
蒙古大军共分三路:
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
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
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由大汗蒙哥率领的中路军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但在合州遇到了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
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相持了几个月,蒙古军一直不能前进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亲自率兵攻城,被石炮击中,当晚死在营中,中路军士气低落,只得撤退。
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国抢夺汗位,正好南宋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前来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
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
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汗位打了起来,1260年,急忙从鄂州前线赶回来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蒙古国首都和林自称大汗,双方因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1262年,掌管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又起兵反叛,并与南宋取得联系,蒙古局势一时非常混乱。
天纵英才的忽必烈很快平定了李檀叛乱,于1264年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结束了蒙古长达4年的内乱,又开始对南宋磨刀霍霍。而南宋呢,并没有利用蒙古内乱之机发展自己,反而在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忠奸不分,军政日趋**。这时,发生了件不幸的事,南宋四川守将刘整向蒙古投降,其所部水师自然也归了蒙古。
1268年,蒙古以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蒙古军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1271年,忽必烈又从四川增兵,襄樊两城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围五年,粮食已基本耗尽,但两城军民依然斗志昂扬,元兵始终无法得手。
同年,南宋大将李庭芝派张贵、张顺率三千士兵,携带城内急需物资,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围,冲进了襄阳,这是五年内第一支进入襄阳的援兵,极大鼓舞了全城军民的士气。
此后,襄阳宋军与外围的宋军取得联系,双方约好共同夹击元军,只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卖了这条计划,致使襄阳宋军遭到元军埋伏,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反攻。
1273年,元军终于攻破了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自杀与城共存亡,襄阳已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向元朝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南宋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1274年,忽必烈下令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南宋将领纷纷投降,到1276年,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气数已尽。
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一直在各地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扬州,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一度控制了不少城池。
李庭芝、文天祥兵败被俘都至死不降,均被杀害了。
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1279年与元军在厓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大败。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残余的宋军和官员也纷纷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由于赵宗皇朝统治集团日益懦弱无能,荒淫无度,统治阶级日趋严重的**和残暴的官僚统治,奸臣当道,苛捐杂税沉重,阶级矛盾深重,农民起义频发,再加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辽、夏、金、元等侵宗之患,最终导致宗灭无替。
这一年3月19日,原本应该是美丽的春天,流亡的南宋政权的当权者们却没有心思去看这美丽的景色。
3月19日,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这一场大海战在整个古代中国都是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
“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是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的一场战役,是宋军残余部队与元军之间的大决战。战争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
南宋灭国,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崖山海战,是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中华民族的血性也在崖山之战达到了顶峰后走向断层,崖山失败后,30万宋军将士只有2万人被俘虏,其余全部战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民,都自杀殉国。浙江十万士子纷纷跳海自杀,福建有四万!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八十的汉人,精英殆尽。华夏精神在宋以后不再有。
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
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
正是因为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所以才会在军事上持续弱势。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季风区,集权农业帝国或许是文明延续的最优选择。
正在此时,一种奇异之风突然吹来,让梅笑寒突然有些凉意,于是便不自觉得裹紧了身子。
“好冷的风!”
已经过了立春,却还是如此严寒
立春在农历中,是第一个节气,立春的划分,是经过天上的考究,才划分出来的,命名为立春则是:
立是开始,春是春天,万物生长,春暖花开,所以命名为立春。
………………………………
第八十四章 新年纳余庆
立春是汉族人民间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它不光光代表一个节气。
立春自古以来就是备受重视的节日。从古至今已经过了三千多年,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立春这一天去迎春,祈求新一年的丰收。
皇家的活动一般是祭祀,百官入宫享宴,各地也会进行表演和迎春活动,并且要派人送春牛贴和报春,还要迎接句芒神,打春牛。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
三皇五帝,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
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这“迎春”的仪式,当然要隆重了。
立春前一天,各地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
除焚香叩头之外,还要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这土牛被称为“春牛”,“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打春牛”从打土牛开始,过了许多年,土牛又换成纸牛,一个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
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勾芒神”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烂,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着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
又过了许多年,纸春牛又换成了真春牛。
据说是有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贬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之日,他看到地方官在效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勾芒神”正在用劲鞭打纸春牛,他觉得可笑,于是写了半首诗,题名叫春牛榜子,诗写道: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以后,认真地关心起农事来,常常脱去官服,走到田间,跟农民一起谈桑论麻,还亲自跟老农学干农活。
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春天,就把“迎春”的仪式挪在“立春”那天,既不垒土牛,也不糊纸牛,搬来了犁杖,牵来了黄牛,让衙役们弄个竹筒子扎在地上,里面装个绒鸡毛,看看究竟是什么时候立春。
常言说,立春时刻阳气升,他守着竹筒等着,等到立春的时刻到了,只见那绒鸡毛轻轻地向上浮动,徐徐地出了竹筒,轻飘飘地上天了。就在那鸡毛轻轻地飘出竹筒时,他迎天抽了个响鞭。
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犁了一遭又一遭,直犁到日头落山时才回到衙门。
晚上,他诗兴大发,提笔在上年写的半首春牛榜子诗下边,又添了两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从这以后,人们就把立春这天叫“打春”。
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
民间活动更加丰富,在立春这一天会进行游春,探春,然后各家各户都会互相交互礼物,如春牛,春牛图,还会给小孩子们佩戴春娃,还要拜春。还要糊春牛,贴春画,搭燕窝,贴春胜。
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到了汉代,鞭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立春日清晨,京城百官身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的迎春,这种仪式,已经固定下来,并传到了各郡县。
鞭春牛之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认为“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
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
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春牛在迎春仪式中为主角。旧时历书和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上,常印有春牛图案,大体都是按古时“打春牛”的情景描绘,寓意迎春天,农事始,五谷丰。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提到立春,不得不提到春联。而中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的出现,颇有意思。
现存的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
孟昶名字里的“昶”字,读作“厂”。
说文解字说:“昶,日长也。”意思就是白日很长。这个字的组成,左边是一个“永”字,右边是一个“日”字,引申为一直有太阳。皇帝都自视为天子,孟昶这名字,显然是希望他和天上的太阳一样永远长久。
可惜的是,名字没给孟昶带来好的运气,很不幸,他做了后蜀的最后一任皇帝,在位30多年后,最终被北宋灭亡。
孟昶只好带着如花似玉的花蕊夫人投降了宋太祖赵匡胤。
就在投降前的那个春节,孟昶突发奇想写下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而这幅春联却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这春联的第一句的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意思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能长久过着春天般的日子。
命运有时候就是爱捉弄人,越是想得到的东西,就越是得不到。
这话用来形容孟昶再合适不过了。别看他这副对联的意愿很好,可是,命运偏偏就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后人认为,这副春联简直就是一个不祥的预言。一语成谶,这是孟昶做梦也想不到的。
上联:新年纳余庆。后蜀灭亡之后,这个曾经的国家就变成了北宋的属地,按理就要派地方长官,因为战争刚刚结束,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就派了一个临时长官,而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吕余庆。
于是,孟昶的这句“新年纳余庆”上联,就变成了“在新年迎来了吕余庆”。
更要命的还是下联:佳节号长春。据宋史本纪第一记载:“己未,宰相表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己未年的一天,当朝宰相向皇帝奏请以阴历二月十六为长春节。
这里提到的皇帝,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而二月十六,就是他的生日。也就是说,长春节就是为庆贺赵匡胤出生设立的节日。
孟昶的那句“佳节号长春”,就变成了“把北宋皇帝的生日作为自己的佳节”。一个皇帝居然以另一个皇帝的生日为贺,其意味着什么可想可知。
………………………………
第八十五章 新年纳余庆
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贴春联的习俗。但五代之前是没有春联的,人们只是将一块长方形桃木板钉在门,说是能驱除邪恶鬼怪。有的在板刻些驱邪符号,或画两个神像: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古书记载,这两个人是古时一对兄弟,哥俩都有捉鬼的本领。他们住在东海度朔山的一棵大桃树下,树东北有一个大洞穴,叫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哥俩就是负责在洞口检查群鬼的行径,发现害人的恶鬼,立即用苇索缚起来,送去喂老虎。
黄帝知道后非常感激,向他们行礼致敬,又令每户在家门口立一块桃木板,面画两人图像以御恶鬼。但年年画像比较麻烦,后来有些人家,只在门口挂一块桃木板作象征,或在板写几句吉利话。唐代后,由于格律诗的发展,人们开始讲究句子的形式美,在桃符一左一右写两行比较整齐的句子。
孟昶,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
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撰写了这篇振奋人心的“官箴”,颁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辽国灭掉后晋以后,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太原,中原多事,雄武军节度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归附后蜀,孟昶派孙汉韶攻下凤州,于是完全恢复了前蜀王衍时的疆域。
后汉将领赵思绾据永兴、王景崇据凤翔造反,都表归附孟昶。孟昶派遣张虔钊出大散关,何建出陇右,李廷珪出子午谷,响应赵思绾。
孟昶的丞相母昭裔恳切进谏,认为不可,然而孟昶决心攻占关中,于是派安思谦向东增兵。不久,后汉诛杀赵思绾、王景崇,张虔钊等都罢兵而还。
安思谦耻于无功,多杀士卒来威吓众人。孟昶与翰林使王藻设计杀死安思谦,然而边官有急奏,王藻不及时报,擅自拆封,孟昶愤怒。杀安思谦的时候,王藻也在旁边,因此被一齐捉住斩了。
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派兵从秦州出发讨伐后蜀。
孟昶派韩继勋为雄武军节度使,听说周军前来进攻,叹气说:“韩继勋哪里能挡得住周兵呀!”客省使赵季札请行,就派赵季札为秦州监军使。
赵季札行至德阳,听说周兵到了,立即驰回报告,孟昶问他,赵季札惶恐得说不出一句话,孟昶大怒把他杀掉,立即派遣高彦俦、李廷珪出堂仓抗击周军。
高彦俦大败,退到青泥,于是秦、成、阶、凤四州复被周军占领。孟昶害怕了,分别派遣使者到南唐、北汉,进行联络。
公元957年,后周世宗把俘虏的蜀军送还,孟昶也把俘虏的周将胡立送到京城并写信给后周世宗,后周世宗认为孟昶没有臣子的礼节,很恼怒,所以没有回信。
公元958年,后周攻打南唐,攻取淮南十四州,各国都害怕。荆南高保融以书招呼孟昶归周,孟昶因为以前曾经写信给后周世宗没有得到答复而停止归周的事。孟昶幼子孟玄宝,七岁夭折,太常说没有封王封官死了之后不好祭典,孟昶问李昊怎么办,李昊说:“以前唐德宗的儿子李评,四岁夭折,追赠扬州大都督,封肃王,这是以往的事例。”孟昶于是追赠孟玄宝为青州大都督,追封遂王。
北宋兴起,已经攻占荆、潭,更昶更加害怕,派大程官孙遇用蜡丸书从小道到北汉,相约共同出兵阻挠北宋的统一活动,孙遇被北宋边吏捉住。
宋太祖赵匡胤因此下诏伐后蜀,派王全斌、崔彦进等出凤州,刘光乂、曹彬等出归州诏八作司度右掖门南、临汴水为孟昶建造房屋五百余间,供帐杂物齐备,以等待孟昶投降后用。
孟昶派王昭远、赵彦韬等抵抗。军队刚从成都出发,孟昶派李昊等人设宴送行,王昭远手拿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酒意正浓,对李昊说:“我这次进军,哪里只是抗拒敌军?我领这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夺取中原易如反掌啊!”孟昶又派儿子孟玄喆率精兵数万守剑门。孟玄喆用车携带爱姬,带着乐器和几十个演戏的人随军出发,蜀人看见了都偷偷讥笑。王全斌至三泉遇到王昭远,将他击败。
王昭远焚吉柏江浮桥,退守剑门。军头向韬听蜀军俘虏说:“来苏小路,从剑门南边清强店与大路会合。”王全斌派偏将史延德分兵走来苏小路,北击剑门,与王全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