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杜鹃泪-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绸缎铺、裁缝里排满了人。书贵少爷一边忙着,还不忘叮嘱管事的和伙计们手脚利索点,买卖尽量要仔细周到。
书贵见大街上缩在角落里的乞丐,他叫来管事的,“把前些日子大院里拿过来的那些旧衣服,都给外面的那些流人吧,再多给他们一些米粮,让他们找个地方过个好一点的年吧。”
管事的对书贵说:“大少爷,以前没跟日本鬼子开战的时候,就有很多从安徽那边逃荒来的人,现在一开战,逃荒的、逃难的就更多了,您也管不过来呀。”
“能管一个是一个吧,这世道活着都不容易,你们的粮食和衣服都送回家了吗?”
“都送回去了,我让伙计们错开时间,把东西都送回家去了。”管事的说。
在洵城的二老爷,这几天要跟书华在年前把账目清一清,清好了账以后,他先回大院,然后再去县城。书华会在洵城多留些天,为县城的铺子上再补些货。
镇上杂货铺里也很忙。自从半年前汪叔跟着二老爷去了洵城,大老爷就把铺子交给了书仁和伙计,书仁带着伙计也已能打理得了,大老爷就回了大院接管了大院里的事情。
临近年关,大老爷怕书仁忙中出错,就亲自在铺子里坐镇了一天,第二天回了大院,着手安排家里的事情:杀猪、腌腊肉,采办其他的年货。
………………………………
第四章
大学不仅让人长知识,还长见识。东北早已沦陷,活下去成了许多中国平民百姓的唯一目标,如何吃饱、穿暖,已经不是大多数国人的首要心愿了。
女子师范虽说都是女生,但隔三岔五也会有学生跳上高高的演讲台,高喊着口号,呼吁大家积极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去;一些年轻的老师也振臂高呼:国之将亡,匹夫有责,请同学们拿起武器,拿出我们抗日救亡的精神,驱除日蔻、保我中华!
每次班级里有什么重要活动,大家总不少不了拉上吴绢一起参加。吴绢的学习成绩一流,更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所以印写传单,写宣传大字报之类的事情,都交给她负责,另一位同学――夏洁从旁帮协她。太祖姑母和她的同学夏洁,由此也结下了一辈子深厚的姐妹情分。
纤巧的身影穿梭在教室、礼堂,吴绢尤如一只明艳动人的‘百灵鸟’,浑身透着一股灵气,白色校服衬托着一张干净、清艳脱俗的脸,两根长长的黝黑的麻花辫,随着身体一起甩动着,散发着一股少女的独特韵味。
临近期末考试,虽说大学里的功课没有那么紧张,但吴绢也不想马虎过关,正和夏洁在教室里抓紧时间,复习落下的功课。
二老爷已经回了大院。元月中旬,书华把年前的最后一批布,和补给杂货铺的货物检查完、分箱装好,准备第二天一早赶码头上最早的一班船运回县城。
从洵城运货到县城,要先运到几里外的码头,再装船运往县城,中间的路程比去吴家大院稍远一些,一大早出发的话,傍晚的申时就到得了。
下午,书华和汪叔一起来找吴绢。因为二老爷走前叮嘱他,临走前务必去学校一趟,看看吴绢放假的时间能不能对得上,如果时间对得上就带她一起回大院。
学校的门卫早认识了汪叔,见汪叔又来找吴绢,本来还准备跟他说几句话,但见一旁的书华一身富家少爷的装扮,立马跑去找来了吴绢。吴绢告诉书华,学校过两天考试,估计最快也得要一个礼拜才放假。
书华说他不能留下来等她,就让汪叔留下来。书华叮嘱吴绢不要去参加街上的那些游行,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吴绢说:“二叔,我从来没有去参加过游行,就是偶尔帮同学们写写大字宣传报,印印传单。汪叔三天两头来一趟学校,二叔不用担心。”
汪叔今年五十多岁,或许是从小跟在二老爷身边的缘故,从他身上似乎能看到二老爷的一些影子,比如内敛、沉稳的行事风格,和淡然自若的气韵。
汪叔的老家远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山村里,小时候常因天灾**而食不果腹,双亲和兄弟姐妹都先后死于饥荒和病灾,唯一幸存下来的汪叔也没有什么亲戚能投靠,因为亲戚也大都跟他家的情况差不了多少。为了能够活下来,汪叔只好跟着村里的人四处逃荒、要饭。
那年冬天,长江南岸的上空飘着鹅毛大雪,长江北岸更是一片冰天雪地。才十二岁的汪叔,跟着逃荒的人流来到了长江的南岸。因为大家都说,跨过长江,对面是江南的渔米之乡,那里不仅秀色可餐,而且物产丰盛,很少有天灾病祸,大家都能吃饱、穿暖。就这样,汪叔来到了长江南岸的渔米之乡、潘湖之畔。
这天,又饿又冷几乎晕死过去的汪叔,来到了吴家庄,躲在吴家大院后门的巷子里,绻缩在屋檐下避风雪。被大院里出来倒泔水的女佣发现了,把他带到了厨房里,给他装了一些吃的,让他坐在灶台后面的小矮凳上,靠着灶火取暖。
当时的刘祖奶奶也才四十多岁,看见坐在灶台后面冷得发抖的汪叔,觉得他长得很面善,征得丈夫和汪叔自己的同意后,就把他留了下来。自此以后,汪叔在吴家大院一呆就是四十多年。
汪叔从小四处漂泊,为了能讨到一口吃食,脑子和手脚必须机灵,所以他学什么东西都快,又是个朴实耐苦的憨厚人,在吴家大院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稍大一点的时候,老太太见汪叔不仅机灵,且成熟稳重,就让他天天接送正在上学的孩子们上下学堂,让他也跟着学学认些字。
吴太老爷去世后,二老爷经常带着汪叔去铺子里帮忙。从汪叔十六七岁开始,大院里不管哪里缺人手,无论是管理牲口、田地里的农活,还是铺子里的生意,汪叔就会到哪里顶上,而且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是一把好手。
汪叔二十五那年,刘祖奶奶帮他娶了一门亲,先后生下一对儿女,遗憾的是大儿子六岁时不幸夭折了,小女儿跟子云一般大,同子云一起去学堂里念过三四年书,也认识了不少字。
两年前,汪叔请老太太做主,帮闺女订了一门还算比较满意的亲事,去年正月嫁过去成了亲。汪叔的妻子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得病去世了,女儿出嫁以后,汪叔的小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老太太与汪叔有着四十多年的情份,本想让汪叔的女儿在大院里成亲,给汪叔留个后,但汪叔拒绝了老太太的好意。他说自己能够活下来,已经是老天开眼了,留不留后他早就看得很淡了。
老太太也曾多次劝汪叔,让他回安徽老家去看看,但每次提起来,汪叔都沉默不语,然后回拒老太太的好意。汪叔的心里其实非常想回去看看,尤其是现在年纪越来越大,思家的心情也越来越浓了。但他又没有勇气回去面对离开了那么多年,而且很可能已经惨不忍睹的家乡了。
汪叔从老家逃荒出来的时候,老家的亲戚已经所剩无几,跟他一起逃出来的人也四下走散了。汪叔心想:都过去几十年了,说不定老家的人早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老太太何偿不知道汪叔的心思,叶落归根,谁不眷念自己的‘根’呢?汪叔的女儿出嫁以后,老太太又再次劝他,以免心里留下遗憾。终于在去年秋收过后,汪叔怀揣着老太太塞给他的一袋盘缠,由工人大牛陪同,横跨长江回了一趟安徽的老家。
回去后发现,老家的亲戚都是逃的逃、死的死,近亲里,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汪叔的一个堂侄子。村里人见到汪叔并没有认出他,当汪叔跟那些年长的人说出自己是谁时,大家都手拉着手抹眼泪,都说没想到几十年了,他竟然活着回来了,大家还能够再见上一面。
一阵抱头痛哭之后,村里的老人告诉汪叔,村里人不是逃荒到外地没有回来,就是饿死病死了,还有些是被东洋鬼子杀害了。随后,大家带着汪叔去祖坟地里给亲友们上坟,一排排新坟旧墓矗立在眼前,简易粗糙的墓碑上写着一个个熟悉、不熟悉的名字,让汪叔老泪纵横,又恍若隔世般的不真实!
探亲回来以后,汪叔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怎么说话,闲下来时就拿着他的烟斗,坐在角落里抽烟;有时候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个多时辰,眼神里满是深深的衰怨和无奈。
如今,汪叔已经五十多岁了,来吴家大院也有四十年了,他感激老太太对他的救命之恩。从留在吴家大院的第一天起,他待人和善、能吃苦、手脚勤劳。正因如此,大院里人人都喜欢他,少爷小姐们对汪叔也早已视如自己家人一般。
………………………………
第五章
元月初的一天,书祁的部队接到任务,他的连队要随年轻的少校军官、副团长梁丘航,开拔前往三江之口的江滨之城――洵城。洵城地处长江的三江之口,眼下日本军队正往西南朝武汉方向打来,而洵城是日军攻打武汉的必经之要地,所以洵城也是国民军必死守的城市之一。
接到任务后,书祁心里暗自高兴,洵城离吴家大院不到两百里远,坐船走水路更近,大半天的时间就能到;而且父亲和二哥经常住在洵城的别院,打理洵城的生意,等到了洵城,就能马上见到他们了。两年多未见,那种对家、对亲人思盼的心情,如箭在弦。
整整一天一夜行程过后,这天天色微明的时候,部队到了洵城外一处小山丘脚下。副团长梁丘航见大家都已十分疲累,当即下令所有人原地休息,两刻钟以后再出发。
“吴连长,注意加强周围的防备,鬼子的兵现在到处扫荡,这里也不十分安全。”梁丘航对书祁说。
“是。”书祁立即加派人手在外围站岗放哨。
梁丘航独自一人走到远处,背靠着一棵大树坐了下来,从里层的衣服口袋里拿出了一封信,这封信是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一个士兵交给他的。士兵说,叫他送信的人说了,叫他务必到了目的地以后,再把信拆开来看。
梁丘航当时没猜出这是哪来的‘神秘’的信,还以为是上峰给他下达的秘密任务。他把信放在胸前靠里层的衬衣口袋里。一路上在想:自己回国以后跟外界基本上没什么来往,如果这封信不是给自己的秘密任务,应该就是父亲写来的信了。
第二天,书祁的连队被分到了洵城南效,驻守在通往鄱湖的要口处。宽阔的鄱湖水对岸不远处,就是吴大院。他眺望着家的方向,万千情绪不禁涌上心头:离家三个年头了,明兰好吗?琦儿该长高了许多吧?祖母好吗?家里的人都好吗?
军旅生涯自是艰苦无比,但也磨炼出了三少爷的毅力与韧性,江南男子干净又内秀的特质,更显英姿焕发了;眉目清秀的脸庞,也被晒黑了。
离乡的游子,思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梁丘航此时刚好开着车,来到书祁的阵地上巡查,刚好看见书祁望着面前的湖泊,站在那里发呆。“吴连长为何站在这里沉思啊?是想家了吗?”
书祁向梁丘航行一了个军礼,说:“两年多没回家了,是挺想家的。顺着这条河南下,对岸的大约两里处就是我家大院,也不知道家里人现在都好不好?离家越近反而感觉有些紧张了,真想回去看看呐!”
“我们常年转战各个地方,转战于各个战场,战士们都是几年没回过家,大家都是一样想念家乡。目前这里暂时还算安全,过两天你打个休假报告,回家去看看吧。”
书祁有点激动,说:“太好了,多谢梁丘长官。”
“不必谢我,你的表现一直以来大家都有目共睹,到了家门口,怎么样都该准你回去看看。”
“梁丘长官,听说你的家在北方,应该也有好长时间没回过家吧?家里都有什么亲人呢?双亲都健在吧?”
梁丘航见书祁问起了自己的亲人,他一时倒不知如何作答。从他去报考军校、来到部队,一直都是瞒着父母和家里。到洵城落脚后,他拆开了那封信,信果然是父亲托人转给他的。
父亲在信上说,他两个月前从北方哈尔滨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南方的长江边上。前几天,他的一个老同学、老战友从国外回到老家洵城,他现在就在洵城的同学家里,还可能会在洵城住一段时间。父亲在信上还说,东北在日本鬼子的占领下,百姓度日似年。他也早已厌倦了战争,厌倦了这动荡的时局。前线枪炮无眼,希望梁丘航能脱了军装,想办法全家人一起去国外生活。
梁丘航的父亲曾经是北方一支数十万大军里的上将参谋,大半个人生都付予了那支军队。从最初军队的建立,到不断壮大,他都一一见证和参与,更深得将领的信赖和依赖,对于军中的各路命脉,他都完全熟知。
自东洋鬼子觊觎中国的野心越来越显露,民国二十年,东北被日本军队占领,梁丘航就被父亲送到了国外读书。随着国内的政党之争日渐白日化,民国二十二年,梁丘参谋长借由自己年岁已高,诸多事宜已是心力皆不足,无法再胜任最高参谋一职。在灾祸来临之前,他及时抽身,同时也结束了他一生的军旅生涯,回到家,过起了喝茶谈买卖的清闲日子。
在国外的梁丘航,始终放心不下‘在刀口上舔血’的父亲,经常从国外的报纸上关注国内的形势。他终是放心不下生活在日军占领下的北方亲人,在民国二十五年的秋天回了国。回国以后发现,父亲因及早抽身,并未卷入那些政治之争,他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梁丘航再回到东北,看到的是,日本军队在东北大地上,肆意猖狂达到了巅峰,民不聊生、国已然不成国,家也是处在岌岌可危‘悬崖’边上,随时都有可能覆灭。梁丘航正值热血青年,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日蔻在中华大地上肆意狂为,面对严峻的现实,梁丘航没有回家跟父母团聚,而是独自去了南方,报考了军官学校,一个月后,被军校的工兵科录取。
梁丘航有着北方男儿高挑的身材,且同他父亲一样,身体素质相当好。在军校受训期间,他凭借自身先天优越的条件,加上刻苦努力学习,表现非常出色,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了少校军衔,分配到了现在的团部做了一名见习副团长,三个月前留任副团长。
梁丘航的父亲万万没想到,自己想方设法把儿子送出去,就是不希望儿子步上自己的后尘。结果梁丘航还是当了一名军人,而且相比自己当年更加出色,从军校一毕业就是国民军的少校军官。
梁丘参谋长奉献了一生的数十万军队,后来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军中曾经的高级将领死的死,远调的远调。梁丘参谋长担心自己以往的经历,给梁丘航带去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无法出面阻止梁丘航,只有暗中通过自己的一些老关系,与儿子书信往来。
父亲对于儿子,尤其是像梁丘航这样出色的儿子,除了掂念,那就是担心战场上不长眼的枪炮子弹了,所以在信上唠叨几句是难免了。
“小航我儿,父亲年纪大了,现在除了做些买卖,陪在母亲身边,弥补前半生欠她的情份,也没别的事情可做了。万望我儿好自珍重,免去父母双亲和家人为你的担忧!”梁丘航合上信,思乡思亲的心境由然而生。
书祁见梁丘航一直沉默不语,陷入了深思之中,猜想他可能也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而伤感,用手拍了拍梁丘航的肩膀说:“梁丘长官不必太过伤感,战争终有一天要结束的,我们都会回到家跟亲人团聚的。”
梁丘航被书祁的话打断,望着面前宽阔的湖面说:“对,日本鬼子觊觎我们中国半个多世纪了,他们的野心不会得逞的,早该滚出我们中华大地了。”
………………………………
第六章
安扎营地、开挖战壕,连队里的事务也都走上了正轨,书祁打了一份休假报告,报告送到梁丘航手里时,他二话没说立马就批了。
归家心切,书祁决定先去乡下大院,如果父亲还在洵城的话,等从家里回来后,再去湖滨别院看父亲和二哥。而且已经到月中了,说不定父亲和二哥也已经回了大院,回到家后都能看到了。
书祁带上他的文书小海,为了路上不那么显眼,俩人脱下军装,换上了便衣装束,把枪别在衣服的里层。坐部队上的车先到码头,再搭乘渡船到鄱湖东岸。
书祁站在吴家大院门外的时候,已是下午日跌的未时了。望着熟悉的院墙,伸出院墙外的熟悉的桂花树,书祁按奈着激动的心情,上前敲响大门上的门环。不一会儿,大门被打开了一条缝,从门里探出来一张中年人的脸。
书祁一看出来开门的人,声音有些哽咽了,“父亲…父亲!”
原来出来开门的人就是二老爷,二老爷见两年多未见的儿子突然站在门口,也激动不已,连忙打开大门把书祁和小海让进屋里。
书祁跟在父亲的后面,一边往里走,一边问:”父亲,您什么时候回大院来的?我以为您和二哥都还在城里呢。”
“也是巧了,我昨天才刚到的家,准备明天去县城,看看县城铺子里的生意,顺便在年前拜访一下县城里的老朋友,和生意上有来往的老板。”
屋里的人听到外面说话的响动,有人就跑出来看,见是离家许久的书祁回来了,都兴奋地朝着屋里面喊,紧接着屋里面的大人和孩子们都往外跑。
还有人对着屋里大声喊:“太祖母,祖母,你们快出来呀,三叔回来了!”
书祁的妹妹子云对屋里大声说:“祖母,母亲,三嫂,三哥回来了!”
一家人在前厅往后,中间小院子边上的圆厅里落座。厢房里的二太太听到前面的叫喊声,连忙扶起刘祖奶奶往圆厅走去。看到书祁站在里前,二太太眼角泛红,拉着书祁仔细地上下打量着。
书祁见到祖母和母亲,也激动地说:“祖母,母亲,我回来看你们了!”
二太太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们天天都盼着你回来呢!”
刘祖奶奶拉着孙子的手,又摸摸他的脸,说:“孩子,你离开家都快三年了,你黑了,身板看上去比以前结实了些,看看,手上都长出这么厚的茧子了!”
这时,三少奶奶明兰牵着儿子吴琦从厢房边走过来,明兰把儿子牵到书祁的跟前,对儿子说:“琦儿,这是你父亲,快叫一声父亲。”
未满五岁的吴琦,眼睛里透着一股稚嫩而又机灵的光。他走上前抱着书祁的腿,抬起看着书祁说:“父亲,我和母亲天天都想你!”
书祁弯下腰抱起儿子,“我也想你们,天天都想你们!”
吴琦扒在父亲的肩头,两只手紧紧圈着书祁的脖子,父子天性在这一刻表露无遗。书祁一只手抱着儿子,一只手揽过妻子,把他们俩紧紧地抱在怀里。
书祁回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一家人都围着他说说笑笑、问东问西。刘祖奶奶吩咐厨房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二老爷还叫人拿出了家里酿的糯米陈酒,把大房一家也叫到了一起。
老太太端起酒杯说:“虽然书贵、书华还有绢儿和汪叔他们都还没有回来,今天我们也高高兴兴地吃顿团圆饭,!”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圆厅里,围着书祁说话。不知不觉夜渐渐深了,随书祁一起回来的小海,已经由工人带到客房洗洗睡下了。明兰叫女佣准备了热水,让丈夫洗去一路上的灰尘;还把床铺上都换上了干净的被褥和枕头。
明兰帮书祁脱去上衣,看到了书祁身上横七竖八的伤疤,鼻子一阵发酸,书祁握着妻子的手说:“这点伤不算什么,比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身上只留下了这点伤,算是非常幸运了。”
书祁和妻子明兰,是从小一块上学的同学。书祁比明兰年长三岁,明兰的家就在县城,因从小在离吴家庄的四里外的外婆家长大,所以上小学堂念书跟书祁在同一所学堂。
学堂里的女孩很少,当俊俏、可爱的明兰来到学堂时,就显得特别的显眼。比明兰高两级的书祁,年少时也是个淘气包,见明兰一个女孩,就经常捉弄她,一来二去之后,两个人倒日渐熟识了,竟没想,明兰和书祁反而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伙伴,书祁见不得有人欺负明兰,成了明兰名符其实的‘保镖’了。
两年后,书祁考上了县城里新建起来没几年的中学。又过了两年,明兰也进了县城的中学,两个伙伴又在县城的中学见面了。再次见面,两个人从身体到相貌上都有了变化。
书祁长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翩翩少年,明兰也越来越漂亮。明兰到学校报到的那天,书祁等在大门口,他远远看见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陪着明兰,一起往学校里走。两个人在学校门口见面,都害羞得不敢看对方,更不敢打招呼。正式上课后的一天,书祁在明兰的教室楼下等到了她,他支支吾吾地问明兰,那天陪她来报到的人是谁?明兰告诉书祁说,那天陪她一起来的是她的父亲。她还告诉书祁,她父亲就是中学里的老师。
打开话题后,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