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海商-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这样说,就连张居正也没法帮况且开脱了。
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也都很同情况且,知道他不是像以前那样耍滑头,而是真的不想去。换过来想,任何人知道自己最终要面对的命运,都会吓得魂不附体。别看现在外面许多人都争抢着想要这个差使,只要让他们知道了,肯定都是能躲多远躲多远,装死都有可能。
但他们不明白的只有一点:难道皇上真的就愿意让况且死在俺答王手上?一旦真的出了问题,锦衣第六卫怎么办?原先策划好的福建的任务又交给谁,那不也是国师卜算出来的只有况且才能完成的任务吗?
所以他们想,皇上可能还有另外的锦囊妙计吧。
两人一走进大殿里,皇上已经换好了在寝宫里穿的便服,上朝时穿的是常服,虽没有龙袍皇冠那么正式,却也很拘束,还是穿着这种松软的袍子比较舒服。
两位太监还穿着上朝时的蟒袍,此时也觉得有些热了。
“你们两个在外面嘀咕什么呢。”隆庆帝换好衣服后,接过一盏茶喝了一口问道。
“是……”
掌印太监话还没说完,皇上却马上又道:“海瑞在江南的差使就算办完了,真的不能让他回京城?只能让他留在南京都察院?”
掌印太监刚想把况且的奏折递上去,听到这话,只好笑道:“万岁爷,让海瑞回来不是不可以,奴才们只是怕这样反而害了他,他那个性子实在不适合在京城待着,时间长了还不知说出什么话来,那时候皇上就是有心维护他,怕是也有心无力了。”
隆庆帝端着茶盏想了一会道:“海瑞在江南虽说未竟全功,却也着实办了几件大事,让我看到了那些豪族的底牌,就是他管不住自己这张嘴巴,恢复洪武制度,贪官剥皮这种话怎么能堂而皇之写在奏折里啊,唉。”言罢,叹息一声。
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也都是相视苦笑,这句话可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别说贪官怕,就是所有文官也都怕,怕的就是全面恢复洪武制度,那年月简直就是文官的地狱。偏巧现在掌握政权的就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文官集团,而不是皇上。
“万岁,还是让海瑞留在南京养老吧,这也是皇上赐给他的恩德了,要是让他回到京城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反而是害了他,会让他把命丢掉。”秉笔太监也叹息道。
“还有啊,就算皇上不顾大小臣工的反对,把他调回北京,在都察院也就是挂个都御史的衔儿,想让他担任实职左都御史,就是高先生那里也不会通过。”掌印太监大胆道。
“也是啊,高先生也未必能容得下他。”
皇上脸色阴晴不定,考虑再三,有些不舍道:“好吧,那就让他在南京都察院任职,然后荣归故里吧。”
掌印太监大喜道:“海瑞一定能上体圣心,感激万岁的恩典。”
隆庆帝苦笑道:“未必,他或许还认为是我容不下他呢,反正我是一片苦心。”
秉笔太监笑道:“万岁爷,容奴才说句实话,要是让海瑞天天在您身边,您还真容不下他。”
隆庆帝一听这话,面色一沉,指着秉笔太监的脸骂道:“好啊,想造反是吧,敢说朕容不下贤臣。”
秉笔太监也不怕,笑道:“万岁爷,奴才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隆庆帝转瞬就笑了,又骂道:“你不说大实话会死啊,现在廷臣们可都颂扬朕是从善如流的圣君啊。”
“所以奴才就不用天天在万岁面前颂圣了,有那些臣子足够了。”
君臣三个人笑了一会,隆庆帝既觉得惋惜又觉得无奈,海瑞为天下伟人,刚正不阿,骨鲠忠臣,这都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可是真要做他的同僚或者下属,恐怕真的没人能受得了,这人好像全然不通人情世故,满脑子的忠君爱民心理,而且是真正的忠君爱民。
………………………………
第二百九十二章 真正的圣人
海瑞的忠君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皇上要真正履行自己作为君王的职责,不能贪图享乐,要把全部身心都扑在治理国家、爱护百姓上,如果做不到,就是失职,就该挨骂。
公平而论,嘉靖帝的确是明朝中期很出色的皇上,就算他一心修道,对国家治理方面仍然是卓有成效,大兴文治,改良礼仪服饰,尤其是让锦衣卫变成了无事可做的清水衙门,东厂、西厂则根本取缔,宦官不再插手朝政,就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也基本没权,一切都是亲历亲为,跟朱元璋一样。非常了不起的一代明君。
他重用严嵩并非一味的糊涂,而是要用严嵩的手来打破朝臣们结党营私的局面,破除杨廷和执政时的遗患,只是后来做过头了,没刹得住车。
海瑞认为嘉靖帝不应该耽于修道,而是应该像太祖皇帝那样把自己奉献给国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理国家中,如果这样,嘉靖帝的成就将跟太祖朱元璋一样伟大。这也是一代忠臣的一片苦心,难能可贵。
海瑞骂嘉靖帝非常狠,实质充满了对君王的期盼和忠诚,而且这才是他内心深处忠君的观念,否则就是阿君谀圣,是无耻之徒,该当万死。
嘉靖帝是聪明玲珑人,从万言书中读出了海瑞的真实心理,所以他一再称赞海瑞是忠臣,是真忠,但他还是受不了海瑞那些近似恶毒的语气,还是想要杀他,却又觉得不能杀功臣,这才犹豫再犹豫,最后自己被气死了,也没能下手杀海瑞。
秉笔太监说隆庆帝容不下海瑞就是这道理,如果海瑞在朝中待久了,一样要骂隆庆帝,最起码君王好色就是失德,那时候不知海瑞会骂出什么花样了,可能会更恶毒吧。
海瑞的爱民也是真正的爱民如子,不是假的,他是真正把穷苦百姓当作自己的子民来爱戴,他当县令时,只要是富人和穷人的官司,结果不用想,富人一定会输掉官司。
如果按都察院或是刑部官员的说法,就是不对的,在大明三尺法前人人都应当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可是海瑞认为这都是放狗屁,穷人跟富人在法律面前天生就不平等,如果一个穷人跟富人打官司,那就一定是这个穷人被逼到无路可走、拼死一搏的地步,所以官司不用审理,富人就是有罪,必须输掉官司。
这也符合当时的实情,在明朝中期,对科举的重视已经畸形,一个举人就可以横行乡里,鱼肉乡民,无人可治,更不用说那些进士和退隐的官员,举人进士都来自何处,大多数都来自富户。穷人能读得起书的有几个?又有几人能中上举人?都是中了秀才后就赶紧当塾师赚钱养家糊口了。
所以在海瑞治理的县里,富人敛手,不敢横行,想把海瑞挤走或者试图陷害他的人也大有人在,却都没法得手,海瑞的言行实在是挑不出一点毛病,但凡了解他的人,哪怕是恨他的人,也不得不称赞一声,这是圣人,真的是圣人啊。
对上司,海瑞也从不给任何颜面。他的上司甚至不敢到海瑞的县里来,来了不但没有公务接待,还不能随意勒索,更不能吃白食。谁能自带着干粮清水下县视察啊。
胡宗宪总督江南时,势焰熏天,大军经过海瑞的县里,征集民夫耕牛为大军运输粮草,结果海瑞自己一个人腰扎麻绳,拉着一辆牛车来了。
胡宗宪的部下见一个县令自己拉着牛车来,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海瑞跟他们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民夫和耕牛都在地里播种,耽误了就影响收成,就会影响国税收入,县里只有他一个闲人,所以他来了。
胡宗宪听到报告后,吓得出了一身的汗,赶紧命令大军把旗帜都收起来,悄悄绕过这个县,去别的地方耀武扬威去。他是真心服了海瑞这个倔头了。
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借着父亲的名头来到江南,以省亲为名,大肆敛财,所过州县,官员们都献出不少金银,可惜这位公子哥不知道海瑞大人的威名,来到海瑞的县里,在驿馆里伸手要钱,还霸道无比。
海瑞听说后,把这位公子哥连同他带来的豪奴恶仆全都抓了起来,不由分说,一顿板子鞭子的痛打,说这位公子哥是冒充的,故意败坏胡军门的名声。
这位公子哥欲哭无泪,还真没法证明胡宗宪真是他亲爹,就算开证明信也得回京城是吧,可是已经被海瑞绑了,哪也去不了。
一顿毒打后,这位公子哥只好承认是冒充的,不然真的要被打死了,他爹权利再大,也没法令他起死回生。
海瑞在他招供后,就让衙役们压着这位公子哥连同那些被打得爹娘都不认识的奴仆们送到了胡宗宪的军营,还写了一封信,说素闻胡军门治军有方,治家有方,决不会有四处坑蒙拐骗的儿子,此人必然是无赖恶棍,因为事关胡军门清誉,送交胡军门亲自处理。
胡宗宪看到被打得都认不出来的儿子,也是欲哭无泪,连个屁都没敢放,悄悄让人把儿子连夜送回京城了,那些沿途敲诈来的钱财自然都被海瑞充公上交了。
胡宗宪当时威权极重,巡抚、布政使、总兵官在他面前都得跪着说话,唯独海瑞,他却不敢招惹半分。
一天胡宗宪大开军门,召集各封疆大吏和总兵官们开会,却只是叹息着说了一句话:“今天是海县令老母过生日,海县令买了二斤猪肉。”说完就退下了。
几天的工夫,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就传遍了江南:海县令老母过生日,买了二斤猪肉。
当时年景还是不错的,就是一般人家一个月也要吃几次猪肉,那时候猪肉并不贵,只有山区极贫苦人家才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肉。
可是县令不论在哪里,想要天天吃肉都不成问题,别说县令,就是三班衙役的头儿,那些捕快也是天天吃肉的。
可是海县令买二斤猪肉就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可见海瑞的生活俭省到何等地步。
他每个月只靠五两银子的官俸生活,粮食是朝廷配给的,吃的菜是自己在县衙的地里种的,只有食盐、布匹这些是买来的。
五两银子放在一般人家也能过不错的日子,可是县官毕竟要花钱的地方多,所以他肉都吃不起,他既不吃请,也不请客,每天一家人就是清水白菜的过日子,这份辛苦就是一般的百姓也是耐不住的。
所以胡宗宪才会感慨,才会特地召集部下宣布这一新闻,那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啊,那意思是说,你们看看,我胡宗宪不跟他掰扯,是因为这个。
文官们对海瑞的看法也是同样的矛盾,对海瑞只要提到这个名字,就会心生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想法,如同看一座高峰、一面大海,可是让谁当海瑞也不干,当官就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也不能把自己弄成这样吧,这不是正常人过的日子,而是苦行僧。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圣人,他不是孔子那样的圣人,他没有著书立说,也没有传下教统,他在私生活上更为检点,没有孔子“子见南子”那样的尴尬。
他比孔子更像一个圣人,春秋时期吃肉可是比明朝困难多了,孔子却还是天天有肉吃的,并且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仅要吃的好,而且要吃的精。
孔子不缺肉吃,至少门下收了三千弟子就有三千块腊肉吧,每块腊肉都有十斤八斤的分量吧,没有一块腊肉,对不起啊,孔子是不收为弟子的,更不用说孔子门下多的是贵族子弟。
这当然不是说孔圣人不好,相反,孔圣人更贴近人情,更让人觉得亲近和蔼。
海瑞则是把圣人准则严格贯彻到实际生活的人,也是唯一的一个这样的圣人。
在嘉靖年间,也有人攻击海瑞,说他诈伪矫饰自己,是伪圣人。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知道后第一个上书痛斥此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句话在当时就是骂人最狠的,原出自宋朝的欧阳修。
杨慎自称:自识字起,就知道海刚峰为天下伟人,崇仰之情溢于纸上。
可杨慎也做不来海瑞,他被流放到云南时,身边还是带着一百多个奴仆,每日交往的都是封疆大吏,依然过着王侯般的生活。
这就是海瑞吧,人人景仰,视之为泰山北斗,可是没人能做到海瑞,除非是佛教里那些真正虔诚的苦行僧。
所以当海瑞落难下狱时,跟他毫无交情的徐阶倾尽全力施以援手,想尽办法推迟嘉靖帝下达死刑命令,最后保住了海瑞的一条命,如果没有徐阶全力巧妙的斡旋,海瑞早就死在狱里了,皇上是有直接杀人特权的,这估计也是工于心计的徐阶一辈子做过的唯一一件不求回报,不为市恩的一件善事。
海瑞到了江南稽查土地耕田,查到徐阶头上,也没因为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给半分情面,而是更加严厉的稽查到底,并且上书汇报给朝廷,徐阶也没感到意外,如果海瑞不这样做反而对不起他当初的一番营救了,他本来就是因为海瑞是圣人才施加援手的,认为圣朝不应该杀这样的圣人。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英雄都是惺惺相惜的,哪怕理念不完全一致。
………………………………
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上恩准
大殿上的隆庆帝君臣三人唏嘘一番,这事也就定了,海瑞留任南京都察院,相当于退居二线,以后就是有什么奏折,也不过是走走形式,不再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海瑞关于全面恢复洪武制度、贪官剥皮、以重刑整顿吏治的提议捅了马蜂窝,激怒了整个文官集团,隆庆帝想保也保不住他,高拱更是容不下他。
“对了,你们两个在外面嘀咕什么,况且那小子又怎么了?”隆庆帝忽然道。
掌印太监笑道:“万岁爷,这小子又给您上了封密奏,在这儿呢。”说着,他把况且封好的奏折递上去。
隆庆帝顿时火冒三丈:“这小混蛋是不是又想耍花招,给我出难题?还是撂挑子不干了?”
“万岁爷看看就知道了,奴才觉得不是。”秉笔太监笑道。
“最好不是,否则我真要跟他好好算算账了。”隆庆帝气道。
在隆庆帝心里,况且并不是谈判大使的合适人选,当然更不是最佳人选,除了一顶强行戴在他头上的三品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帽子,其他方面没一处适合。
年轻识浅,资望不够,没有跟鞑靼混脸熟的经验,更不用说外交方面的履历了。无奈这又是国师卜算出来的,而且坚称这是唯一人选。当初任命况且组建锦衣第六卫时,隆庆帝就很不爽,若不是国师跟况且八杆子都打不着,真要疑心他俩之间有什么猫腻了。
隆庆帝相信了国师的话,把组建锦衣第六卫的任务交给了况且,群臣私下都议论他是任人唯亲。坊间早有传闻,况且是先帝的私生子云云,对于类似的流言蜚语隆庆帝无言辩白,毕竟自己做得太没有道理了,无缘无故提拔这么个毛头小子,这种乾纲独断的做法简直是昏君的行为,有损圣明形象。
不过况且干的还真不错,出乎他的预料,年轻固然有经验不足的问题,却充满朝气和锐气,一改官场暮气沉沉的陋习,效率更是奇高,所以况且每次申请经费,他都牙关一咬批准了。
这次他也是像赌徒押宝一样,把赌注压在况且身上,不过这次他心里真有些愧疚,毕竟这不是什么好差事,不是吉凶未卜,而是凶多吉少。
正因如此,他才去找国师卜卦决疑,不想那挂好像认准了况且两个字一样,蹦出来的又是况且的名字,隆庆帝看到结果后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甚至怀疑算卦用的蓍草是不是况家种植的,怎么就那么执着的呢。不过国师非常负责任,用蓍草算过后,又用京房纳甲法算了一遍,最后还用开国国师刘基的火珠林算法演算一次,结果相同。
这次国师没有遭到反噬,免了吐血之苦。
隆庆帝只能叹息道:“天意,这是天意,没法子了。”
人选就这么定下来了。
人选确定后,高拱很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疑义,张居正也很委婉地反对,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都没敢说话,事无巨细只要涉及到况且,就没有他们进言的份儿了。
外廷还不知道全权谈判大使的人选已经确定下来,廷臣们一个个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不乏侍郎这一级别的大员加入争抢队伍。
至于提前把谈判的底儿告诉况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既然让人家担当全权大使,就得让人家知道该谈到什么程度上,这个底儿很简单,就是说不。
说不其实不容易,因为要说得有技巧,要说出花来,要有谈判领域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这哪里是事件容易的事,就连隆庆帝自己都觉得太难为况且了。
隆庆帝边拆密封,边想着这些,待他看完况且的密折,差点跳起来。
“这这这,这小混蛋想干什么?带兵去行商?他脑袋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什么,带兵去行商?”掌印太监没听懂。
“你们看看,这位才子又在异想天开了,他以为塞外是江南呢。”隆庆帝气的把况且的折子一把甩给掌印太监。
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看了,也是啼笑皆非,这也太能闹了吧。
“他这是变相辞职吗?”掌印太监也沉吟不定起来。
秉笔太监眉头皱了皱,却笑道:“不是,我觉得他这法子还真有些味道。”
“味道?什么味道,这又不是办酒席。这味道是香还是臭?”隆庆帝没好气道。
“万岁,况且说的带兵行商,其实是让锦衣卫的人员保护商队,不是保护使团,更不是去塞外耀武扬威。”秉笔太监一边解释着,一边仔细揣摩况且字里行间的含义。
“那还不是一样,俺答王会让咱们的军队开到他的地盘上去吗?这不是挑衅是什么?”
此次谈判跟以往外国使节朝拜进贡不一样,毕竟是敌国,所以双方使节交换后,就由对方的军队保护,也可以说是监视,一路奔向目的地。
若是藩属国的使节,朝廷只是动用沿途府县的人力配合而已,不用出动军队。但是藩属国的使团也不能带军队进来,只能有少量的护卫和仆役。
俺答王绝不会允许明帝国的军队堂而皇之开到蒙古大草原上,同样,明帝国也不可能答应鞑靼骑兵公然进入中原的土地。否则,就等于公开宣战,意味着开启战争。
国家划定边境线,最主要的含义就是告知外界任何武装势力不得踏入自己的国土,否则就是侵略,这是所有国家的共识。
不过秉笔太监读出了况且的真正意思,他解释道:“鞑靼不是急切想要互市吗,现在就跟他互市,而且是最公平的互市,连关税都省了,甚至还省了运费,这可是把货运到他们家门口去互市,这一点俺答王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吧?”
掌印太监笑道:“的确,如果带去一大批货物而不是三千人马,俺答王欢迎还来不及呢。”
“三千人马是自带保镖,这次不是个人买卖,而是锦衣第六卫跟鞑靼做生意,带的保镖也是锦衣第六卫的人,严格说来,锦衣卫不算正式军队吧。”秉笔太监道。
“这是混淆含义,没用的,俺答王不会买这个账。”掌印太监摇头道。
“不一定,我倒是闻出些味道了,况且这小混蛋的确很有想法,他这法子很可能真行得通呢。”隆庆帝此时醒过神来了,心里暗自赞叹。
“万岁,您别又被这小混蛋骗了。”掌印太监啼笑皆非。
隆庆帝在况且身上不但花了巨额银子,还总得给他擦屁股,况且不是个消停的主儿,一般时候不作不闹,可是一作就是大祸,不过功劳也没少立,算是功过相抵吧。
秉笔太监笑道:“这次万岁心软,放过那些潜入京城的白莲教余孽一马,咱们也算是被赵全将了一军,这事回头怎么想都觉得有些窝火,我倒是觉得况且这种做法就是反将俺答王和赵全一军,看看他们怎么接招?我们容让了一步,现在也该他们了。”
“对头!这招使得好也!”隆庆帝一拍御案。
掌印太监也扬着头想了想:“嗯,要是这么说呢,的确有些道理。”
秉笔太监感慨道:“况且这小子终究是大才子啊,脑子就是聪明,这么好的点子都能想出来。”
“他可不是大才子的做法,他是财迷心窍,要说经商,那也应该是朝廷组建商队去吧,赚的钱应该归国库吧,这小子倒是脑袋削个尖儿抢先自己做生意了。”隆庆帝也是啼笑皆非了。
“这个还真不一样,朝廷要是出动官军组建商队,俺答王恐怕就要挑理了。况且虽有私心,的确是取了巧。”掌印太监此时也明白过来。
“另外,第六卫的确有在塞外的各种任务,借这个机会熟悉一下塞外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确实是难得的好机会,相比之下,行商赚钱倒是很好的障眼法。”秉笔太监道。
“我原来是想让况且训练出一批好手,潜入塞外把赵全等人的脑袋割下来,不过太难了,这也就是一招闲棋吧。”
隆庆帝想了想道:“这么说来还真的准了他这请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