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自上场李娜自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沼忻娜宋铩�
见到她的时候反而觉得没有什么距离感,她很瘦,非常高,目测有一米七八左右,没有官架子,说话做事风风火火,很可亲。
任你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当时我就想:领导来就领导来,反正跟我没关系,我就读我的书。
但是与孙主任的一番谈话,和我之前想象得非常不同。她先问我最近在干吗,我说在学校读书。她又问我以后想干吗,就这么聊了一会儿家常。聊着聊着,她单刀直入地切入了主题:“我听很多人说,原来有个叫李娜的,突然间退役了,所以想来看看。很多人都说你有天分,打球是你实现自己的手段,你为什么不为自己打呢?”
我有点吃惊,以前也没少和领导谈话,印象中,领导一般会打打官腔,很少有人会站在运动员的立场,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这是第一次有领导这么跟我谈话,也是第一次有人开诚布公地告诉我,打球是可以为“自己打”的。她说:“如果你要回来,我可以给你机会。”
现在想起来,当年孙主任看似目的性不是很强的谈话,却把我和网球一度中断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而且更加坚定了我前进的方向。
孙主任的话虽然对我有所触动,但还是没有完全动摇我上大学深造的决心。我有些犹豫,并没有立刻做出回应,还是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次见面像是一段小插曲,慢慢地被淡忘了。但我们队里的老队友登门的次数更加频繁了,以前一个星期去两次,之后变成一个星期去三次,到后来就天天都去。
队友说:“我们真的需要你。”
从我这边,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影响了。本来很安逸悠闲的生活,突然一帮人每天围着你不停游说。
但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到了新领导的诚意。我是个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女生,很容易被人打动。别人欺负我,我不会忍着,但人家帮助我,我也会记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从小打网球,进队以后基本都是湖北省培养的,就算为了回报这个恩情吧,我决定再帮湖北队打一次全运会。
在这期间,我也有过种种顾虑,反复掂量了好几个月——复出对我是一件大事。退役的时候,我在全国排名第一,再出去打,打得好没关系,一旦打得不好,别人会怎么评论我?
而且,我不想中断自己的学业,我也不想混张文凭了事,如果回去打球,我的学业怎么办?
左思右想,主意难定。我去找姜山商量,他说:“我不会去阻止你或者怎么样,你自己要想好,不管什么样的决定我都支持你。”
我跟我妈说:“妈,你说我回去打球怎么样?”
我妈吓了一跳:“啊?真的假的,别开玩笑了。”因为妈妈知道当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退役的。为了治疗我的内分泌失调,妈妈到处找中医给我看病,最后我喝了快两年的中药,才把身体调理过来。
我说:“真的。”
妈妈沉默了一下,说:“那我什么都不要求你,要累了呢就再回来。”
孙主任是2003年找我谈的话,我是2004年1月份回到省队的。因为4月份要参加比赛,过完年后,我就归队进行训练。
对我来说,选择退役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要离开我熟悉的圈子,离开我倾注了太多感情的网球,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复出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决定,因为我要面临未知的未来和走回头路的双重压力。
在复出这条路上,孙主任发挥的作用很关键。我觉得她的谈话很贴心。可能因为她是新来的领导,和我素未谋面,也没有任何的恩怨情仇。也可能是因为她是运动员出身,而且是最优秀的运动员,所以她比较了解运动员是什么样的想法。她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一个敢想敢干、不太在意别人怎么说的人,她真心实意地想要为网球做点事情。
我在心里一直偷偷地感激她,但每次遇见她,都不好意思把这份感激说出口。我和她的交流机会也不多,在国家队时如果出了什么事情,我是不能直接向她汇报的。包括现在我“单飞”了,一有什么事,也都是先与国家队领队联系,领队再跟她汇报,否则就变成了越级汇报,说起来影响挺不好的。
我归队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和孙主任面对面交流了。最多是这两年回北京去中心办事时看她在不在,在的话就打招呼,问问她近况如何。孙主任知道我膝盖不好,她的膝盖也不好,就会问一些关于膝盖的问题。后来在武汉的时候,我们还聊过一次,谈了谈我的想法。我在法网领奖回来后,中央电视台办了一个庆功宴“李娜之夜”,孙主任去了,但也没有细聊,因为其间不断有媒体采访。
11 复出
我忍不住跟姜山说了些“这人怎么排名这么高”,“看起来蛮厉害呀”之类的话。姜山什么也没说,坐在一边看人家训练,看完之后回来,很笃定地告诉我“(她)跟你不是一个档次的”。
2004年之前,我觉得自己一直没有什么目标,盲目地随波逐流着,除了和姜山在一起这件事是我自己做主,其他的时候都是在顺应别人对我的期待。尤其是1999年到2002年第一次进国家队这段时间,我的状态很不好,因为我对自由的期待很高,但国家队的规矩非常多,大家都对教练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谁也没有反抗的举动,甚至连这样的想法都不敢有。当然,这并不是个人的原因,这应该是文化和体制的问题。
在大学的两年,我把自己的思想理顺了。我对网球的认识和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带着新的想法打球,感觉也是非常不同。
人真应该多读点书的,我读书不算多,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慨。
刚复出打比赛的时候,人家顶多会说一句“这是李娜”,然后就闭嘴收声了。别的人听到,也只是说一句:“哦,她复出了啊。”其实你没那么重要。退役或者复出,对你自己而言都是特别重大的决定,但对外界而言,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这让我感觉很轻松,我对自己说,不要有太多压力,你没那么多观众,尽力就好。
复出后的首场赛事,是一个25000的ITF(国际网联),是个小比赛。
时隔两年后回到这个圈子里,看什么都熟悉,又觉得什么都陌生。那时我们打ITF比赛的场地在玉蜓桥,四五块球场挨在一起,出了球场后有两间玻璃室可以用来休息、看比赛,楼上也可以看。那个场地没有更衣室,活动之后要拿着衣服去卫生间换,然后等待比赛开始。
相比而言,WTA比赛场地条件要好一点。休息室一般都很大,至少能容纳100人。更衣室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号码柜。大会组委会有治疗师,你可以请他们帮你做理疗。女球员的治疗师一般都是男性,很多人的治疗师是自己指定的,熟悉的治疗师会比较了解你的身体状况,做治疗时会帮你留意。
更衣室一般只有运动员才可以进。这个圈子里的运动员大家大多都认识,如果第二天会是场上的对手,关系好的朋友头一天会在更衣室打个招呼:“明天一起打比赛。”有时候打比赛前你可能完全不了解你的对手——像现在新人出来的很多,这些新人我完全不了解,比赛前几天我就会去网上查资料,记下对手的特点。赛前你也可以在更衣室观察一下自己的对手,很多优秀的球员都非常有性格。比如莎拉波娃的气场就非常强悍,那种先声夺人的傲慢气势有时真的可以把对手镇住,等到后来对她比较熟悉了,才发现她的傲慢并不针对任何人,她就是这样的脾气。
刚复出的我没有积分,要从资格赛开始打。姜山一直陪着我,我们俩第一天去训练的时候,我在更衣室看到了赛会1号种子,当时那个女孩子的世界排名是180。我记得那个女孩子好像是葡萄牙人,比我年轻一点。我忍不住跟姜山说了些“这人怎么排名这么高”,“看起来蛮厉害呀”之类的话。姜山什么也没说,坐在一边看人家训练,看完之后回来,很笃定地告诉我“(她)跟你不是一个档次的”。
我说:“怎么可能?”
那个时候退役了两年再回来,对新形势缺乏了解,180在我心里已经是很高的排名了。我很容易不自信,特别是刚复出的那个时候,看到很多年轻的新人,湖北队也有和我熟悉的小队员跟我说,那个谁谁谁打得怎么好怎么好。我脱离了这个圈子两年,对目前国内总体水平不是很了解,也不确定自己现在大概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心里也觉得没谱。不过那时我对自己的心态倒是很宽容,心想尽力而为就好,能打成什么样子就打成什么样子好了。
正赛之前的预赛我一共打了三场,三场都异乎寻常地顺利。就在这个时候,又有状况发生了。
我是个不善于给自己解压的人,前三场预赛很顺利,是因为这时对自己没什么要求,心里没底,也没有很强的获胜的欲望,只当是在训练场上练兵。等到打入正赛时,忽然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很想赢,而且必须赢。这就像猴子去摘桃子,开始只是摘一个吃着玩,后来就觉得这棵树都是我的。这股心气堵在胸口,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暗示。预赛最后一场我背上受了一点小伤,对我们职业运动员来说,这点小伤本来不算什么,可是当时急火攻心,这一口气堵在胸间,就像岔气似的,整个背部都疼得很厉害,眼看正选比赛就要开始了,我只觉得背上像有重锤在猛敲,疼得晚上连觉都睡不着。
气血不顺,又带起了内分泌失调的旧病,我只好赶紧去找北京队的大夫。
女孩子都知道内分泌不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那种酸胀沉闷,再加上背上的痛感,让我对自己的竞技状态充满忧虑。正选第一轮当天,我一直觉得恶心,害得大夫跟着我忙前忙后。我们到场地上以后,裁判长一直不停地往我这边看,他以为我肯定要弃权了,连弃权的单子都替我填好了。
我告诉他,我不弃权,还能打。
结果那一场打得还不错。
心病还需心药医,可能是随着比赛的顺利进展,心结渐渐打开了,思想包袱也放下来了。这次发病算是急性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等到我进入前四的时候,背上的痛几乎已经感觉不到了。
姜山一直陪着我打进前四,然后他请的假就用完了,必须回武汉上课。这时我对自己和对手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心态又回到了预选赛时的放松状态。进前四之后,我遇到了来自葡萄牙的1号种子,就是姜山断言和我“不是一个档次”的那个女孩子。
那场比赛我赢得比较轻松。打完之后我给姜山打电话:“我赢了,直落两盘,6∶4、6∶0。”
他很平静地说:“哦,6∶4、6∶0赢了,行,知道了。”
姜山的话,我不是都信。我们之间会经常开玩笑,要看他说话的场合我才能分清他是认真的还是开玩笑。之前我一直觉得他说1号种子跟我“不是一个档次”的话是安慰我的,不能当真。直到打完决赛,我才相信他说的是实话。
复出首战告捷对我恢复心态很有帮助,接下来还有一连串四个比赛。这四站比赛是紧挨着的,第一个比赛在北京,第二个在通辽,第三个在乌兰浩特,第四个又回到北京。我在参加第一个在北京的比赛时,连三场预赛在内,一共打了八场球。按照比赛惯例,当时还没有世界排名的我在后三个比赛中还应该继续从预赛开始打。可是,因为我第一个比赛就拿了冠军,根据ITF的规定,我得到了一张通行证,后面一个比赛也可以直接从正选开始打了。第二场在通辽的比赛,又拿了个冠军。
这其间还有不少有趣的小插曲。前两场比赛都是硬地,第三场比赛,主办方在发给参赛选手的传真上说是红土地,但大家去了一看,发现就是灰色的沙地。这让许多外国运动员非常生气,觉得自己受了欺骗,他们的领队就去找裁判长开会要求换场地,不换的话就退出比赛。他们还找到了我,劝我一起罢赛。在他们看来,你李娜在前两个比赛都拿到了冠军,又是中国本土选手,你应该很有发言权啊。其实我此刻的位置比谁都尴尬。我不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什么话到了我这里,有理也像没理似的,我们国家的传统又是“不要给上面找麻烦”。我非常难堪,只好告诉人家我得训练,这件事最好还是你们出面解决。
除了用灰色沙地代替的“红土地”让外国球员感到失望,落后的酒店设施也让他们头痛不已。当地的酒店不能刷信用卡,喝杯咖啡都得付现金,服务员们盯着球员追账,这让出行习惯使用信用卡的外国球员觉得非常不可理喻。再加上乌兰浩特的风很大,室外的沙地球场动辄漫天黄沙,训练和比赛都很难进行。我们问酒店的服务员,你们这里一年刮几次风,服务员回答很妙:“一年刮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 意思是说这里刮一次风怕是得半年才能停,两次风刮完,正好这一年也就过完了。大家听了都大笑。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许多选手要么退赛,要么勉为其难地参赛而不尽力,主办方也看出这么下去选手都得跑光,只得重新找了一个室内的硬地赛场作为比赛场地。
让我很感动的是在第三场比赛开始前,我的教练对我说:“李娜,你最近连打了两个比赛,太辛苦了,第四个比赛比前面三场规模都大,你在这站调整一下吧。”
所谓的调整就是去草原上玩一天。我们一行人包括领队、教练、队医,还有两个湖北队的年轻队员,都骑马去了乌兰浩特附近的一个草原。 我不会骑马,在马背上颠了一天,觉得自己快要被颠死了。但草原上的风光确实很美,虽然颠了一点儿,还真有放松的感觉。
这个草原距离我们的驻地大约有一个小时的“马程”。当地人非常热情,我们在蒙古包里欣赏了传统的蒙古族舞蹈,又出来骑马、射箭,玩得非常畅快。晚上人家招待我们吃烤全羊,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整只的羊被全须全尾地端上来,连羊头都直挺挺戳在那里,我被吓了一跳。主人热情似火,一个劲儿招呼我们多吃,又端出马奶酒招待我们。马奶酒有点腥味,我不太喝得惯,但我觉得这是别人的好意,我们最起码得尝试一下。
过了一会儿,蒙古包里进来好多当地人,带着大家唱歌跳舞,还有人给我讲蒙古族的历史,歌颂他们英勇的祖先成吉思汗。等到从草原回到酒店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我那天很开心,很兴奋,唱得也很多。我还记得走出蒙古包时,看到天地之间一片空旷,一望无际的草原望不到边,满天明亮的星星低低地垂在天幕上,仿佛伸手就可以触及。那时我忽然清醒了一瞬,心想,几场比赛的胜负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们绝不会成为我前行道路上的障碍。
就这样,我很放松地打完了后两场比赛。四站比赛下来,我拿了四个冠军。媒体称“李娜强势复出”,其实这么说有点夸张了。一连串拿到四站冠军并不难,因为有不少选手退赛。有些虽然没退赛,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比赛时也没有倾尽全力。
但这四个冠军让我建立起了对自己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
这四站比赛打完不到一个月,我就有世界排名了,大概是在182名上下浮动。现在我又开始犹豫了,是继续读书,还是回到以前曾经熟悉的球场。因为之前复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帮湖北省队打全运会,可是到现在为止,我的比赛成绩非常不错,一方面我还是渴望完成四年大学学业,让我曾经浮躁的心可以平静下来,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另一方面又感觉职业的前景非常可观,应该能打出来。
12 四处征战
大满贯冠军之前在我的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圣和遥不可及。现在看来一切都没想象中那么远,只要努力伸手,我是可以摘到胜利果实的。
2004年8月,因为正好是学校暑假,我有机会去美国打比赛。我是一个人走的,没有教练随行。
这次比赛在布朗克斯,是一个50000级别的比赛。这个比赛本身倒不是特别重要,但它恰好在美国公开赛预选赛之前,是个很好的练兵机会。
以往出国多半是和队友一起去,浩浩荡荡十几个人结伴而行。即使是独自出国比赛,往往也会跟一个教练。这次出国是我一个人,一路磕磕绊绊,惹出不少麻烦。先是到了酒店以后找不到我预订房间的记录。打电话回国,队里负责订房的人说确实订下了,但在酒店查不到记录。酒店工作人员表示可以用信用卡预付,而我又没有信用卡。像我们这种公费出国打比赛的,大家一般都只带现金。那天很晚很晚的时候,我还在一个人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找酒店,差点就弄到露宿街头的地步。幸运的是,当天正好有个天津的女孩也来打这个比赛,我就去她的房间借宿了一晚。
后来我自己去找组委会交涉,组委会和酒店联系,重新给我开了一个房间。我就这样开始了复出后的第一次出国比赛。
这次比赛一样要从预赛打起。不过有前面四个冠军垫底儿,我的信心很足,心态也比较放松,这次比赛就打得比较顺手,最后进了前四。
同样是在这个比赛里,我们的双打项目成绩也很好,我和天津队友搭档,打到了冠军。我还得到了个小礼物,心里美滋滋的。打完这场比赛,我就收拾行装准备去打下一站美国公开赛的预选赛。然而这一次参赛,又出现了个大乌龙——队里居然没给我报上名!
准确地说,是报名之后还有个网上确认的程序,他们没有做。报名这种事,全世界所有职业运动员都是自己做的,但是我们一直是由队里的相关工作人员做。我中间退役有两年没有接触这些事情。复出后第一次出国比赛,条件反射地以为队里已经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没想到队里的人也忘了这码事,结果最后只好稀里糊涂地,这场比赛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这是我复出之后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大满贯,却因为报名没有确认,只能独自背着包去机场打道回府。那时候心里想着,好不容易有这样一次接触大满贯的机会还错过了,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等到下一次机会,也许根本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呢。心里多少有点遗憾和委屈。
回国后,我就开始为中国公开赛作准备。
2004年9月下旬,以资格赛球员的身份连胜三场后,我拿到了进入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正赛的通行证。在正赛里我遭遇的第一位对手,就是当时世界排名49位的澳洲老将普特拉。
之前我从来没有跟世界排名前五十的人打过,心里多少有些压力,一直在想这个人是不是水平特别高。普特拉年龄偏大,当时已经32岁了。那时我还很年轻,只有22岁。我和队友开玩笑说:拼体力吧,别的也拼不过人家。
这场比赛的结果,我印象中我是以6∶3、6∶4的比分赢了。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首次击败TOP50的球员。赢球之后,我上前跟普特拉、裁判握手,心里还是迷迷糊糊的,就这么简单?这样就赢了世界前50的人?退役前我拼死拼活都没赢过,怎么休息两年,回来这么一打,就轻轻松松赢了?
真像个梦一样。
接下来的新闻发布会上,很多记者问我问题,我的心还在“梦”里面。姜山提醒我,第二轮的对手是库兹涅佐娃,这位来自俄罗斯,有“圣彼得堡发电站”之称的新科美网冠军当时风头正劲。我在乌兹别克斯坦打球的时候曾在电视里看过录播的她的比赛,那是她在美网打决赛的录像。
这是我第一次对阵大满贯冠军,心情很有点激动,觉得离高手很近。我在训练时还和姜山说:“原来只能在电视上看这人,明天就可以真正交手了。”
第二天去打比赛。赛前开始活动,练习发球的时候,我还跟姜山开玩笑:“对手太强了,待会儿她发球我会不会接不住啊?”等到真正上场后,我发现,嗯……我还可以嘛!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之前可能把大满贯冠军想得太强大了,她其实没有我预想得那么不可战胜。
那场比赛前两盘打得非常纠结,比分咬得很紧。事后回想,那天上场后我对自己其实是不自信的。虽然头一天信心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紧跟着第二天就遇到世界排名TOP10的选手,又是当年的美网冠军,这是我出道以来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我从气势上输给了对方,虽然嘴上有自信,心里却没有。
不够自信的结果就是:整局比赛我都是在压力下被动度过的。在第三盘,我率先拿到了两个赛点,终于找到了机会,本来应该稳扎稳打拿下这个赛点的,但那时心跳已经开始加速,我模糊地意识到:“我可能要赢一个美网冠军!一个世界排名前10的人了!”这种意识对一个刚刚复出的选手来说,来得太突然了。结果心慌气短、患得患失之间,反而失去了锐气。
库兹涅佐娃毕竟是大满贯冠军,经验比较丰富,她立刻看出我的心不在焉,在几次缠斗中抓住机会把比分扳了过来。从此整个比赛的节奏就回到了对手的控制当中,我就这样丢掉了这个比赛。
后来姜山告诉我:尽管我输了这场比赛,但是当时他就很坚定地相信,我实际上跟这些世界高手、世界前10甚至世界大满贯冠军的距离已经很近了。他说,当时我刚刚出来,很多训练还不是很系统,能打成这个样子,他其实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信心,也感到很欣慰。
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大满贯冠军之前在我的心目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