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 ..·°
゛╰┛ *
。。
**
总目录
目 录(卷一)人与自我
第一章 大学:人文精神的旗帜
我的大学观 雅斯贝尔斯 怀特海 德里达
“高贵的精神隐修院” 莫伟民
北大校长论北大 蒋梦麟 蔡元培 胡适
《梅贻琦先生纪念集》序 尚传道
大学的深层温度 张博树
永远的校园 谢冕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二章 人生须活出意义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冯友兰
幸福、献身和意义 加德纳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罗杰斯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马斯洛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信条 弗洛姆编者
旁白 夏中义
第三章 回到日常超越日常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雅斯贝尔斯
内心生活的消失 霍克海默
凡夫俗子批判 叔本华
精神的魅力 张炜
为学与为人 牟宗三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 阿格妮丝?赫勒
编者旁白刘锋杰
第四章 心灵因博大而悲悯
感恩与善待 阿尔贝特?史怀泽
散文诗四章 屠格涅夫
侠出于伟大的同情 罗家伦
我有一个梦 马丁?路德?金
无梦楼随笔 张中晓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摩罗
人道主义良心 弗洛姆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五章 青春?性爱?身体
青春期 阿德勒
性欲与可爱 D.H.劳伦斯(品质人生)
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指南 W.诺曼?皮滕杰
爱在人生中的地位 罗素
爱与意志 罗洛?梅
心灵的羞涩与身体的羞涩 舍勒
编者旁白 富华
第六章 婚姻?家庭?代沟
婚姻 罗素
性革命与婚姻进步 潘绥铭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王小波
独身生活与对它的喜爱 麦格拉斯沃尔什
法律能惩罚婚外情吗?姚洋
论父母与子女 莫洛阿
代沟的无法预期的反响 米德
编者旁白 富华
第七章 我是女性但不主义
论性别的特性 康德
神话与现实 波伏娃
女人的职业 伍尔芙
自我之孤独 斯坦顿
男权回潮 张宽
编者旁白 富华
第八章 角色的自期与自律
荣誉与爱荣誉 罗家伦
我是要被献祭的 克尔凯戈尔
康德的生平、著作与性格 斯克拉顿
探索的动机 爱因斯坦
责任—荣誉—国家 麦克阿瑟
以政治为业的含义 韦伯
论学两则王国维
《新人口论》二题 马寅初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九章 直面苦难的勇气
面对苦难四题 周国平
勇气来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 斯迈尔斯
严酷时代里的证词 王晓明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 吴敬琏
梁漱溟的骨气 任华 驰方
西西弗的神话 加缪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第十章 生与死的对话
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 史铁生
关于死的反思 萧乾
解放被死亡奴役的心灵 蒙田
自由的死 尼采
选择性死亡 弗霄切尔
巨子遗嘱 贝多芬 茨威格 戴高乐 鲁迅 傅雷
死亡与永生 别尔嘉耶夫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目 录(卷二)人与国家
第一章让记忆唤醒历史
社会记忆 康纳顿
记忆即生命 徐友渔
“抢救失足者” 韦君宜
大跃进亲历记 李锐
文革博物馆 巴金
我们的父亲刘少奇 刘平平等
青春是可怕的 钱理群
托付 刘烨园
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筱敏
书厄小史 散木
编者旁白 李新宇
第二章 传统与变革
新的!旧的! 李大钊
灯下漫笔 鲁迅
破坏 傅斯年
文化的变化与进步 蒋梦麟
中国文化之出路 陈序经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胡适
自信力与夸大狂 梁实秋
论传统与反传统 王元化
“东方文明”琐议 严秀
编者旁白李新宇
第三章 重新点燃启蒙火炬
“什么是启蒙运动?”康德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李泽厚 《通天塔》走向未来》创刊号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陈独秀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中
《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 牧惠
“皇帝来哉” 刘洪波
编者旁白 王彬彬
第四章 革命反思录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我们的政治主张 胡适
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 张灏
历史的记录与革命的反思 单世联
“路标”改变以后:世纪初沙俄改革与自由知识界的悲剧苏文
格瓦拉为什么出走 程映虹
其兴也勃 潘旭澜
编者旁白 王彬彬
第五章 自由思想档案
关于新闻自由 休谟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李大钊
论思想统一 梁实秋
政府利刃?指向《观察》 储安平
自由言论与反民主的少数 科恩
四大自由 罗斯福
自由主义的前途 米瑟斯
编者旁白 谢泳
第六章 民主ABC 民主阿克顿
对于民主的再思考 陈独秀
民主与“终极目的” 顾准
华盛顿的选择 傅国涌
民主的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 阿玛蒂亚?森
编者旁白 谢泳
第七章 平等与公正
三个神圣的词 勒鲁
自由与平等互利 托克维尔
资本主义和平等 弗里德曼
对内的平等 王造时
三种社会体制 张五常
机会不均等导致的分配法则畸变 何迪
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 李昌平
威海忧思 魏明伦
平等、价值和功能 哈耶克
编者旁白谢泳
第八章 个人?社会?国家
易卜生主义 胡适
个人与国家之界说 杜亚泉
随感录二十八 钱玄同
国民人格之培养 张奚若
“公仆”之名不能成立论 邵燕样
良民的标准 苏中杰
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 茅于轼、周鸿陵
纳税人,说出你的权利 萧雪慧
论公民的不服从 梭罗
公民社会 达仁道夫
编者旁白 李新宇
第九章 什么是“知识分子”
关于知识阶级 鲁迅
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 殷海光
民主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功能 霍克
知识分子的责任 哈维尔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储安平
左拉与德雷福斯案件 贝尔纳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陆键东
中国作家与精神气候 林贤治
编者旁白 李新宇
目 录(卷三)人与世界
第一章 和平:文明的曙光
论非暴力 甘地
纪念诺贝尔演说 曼德拉 德克勒克
暴力与技术 米达尔
“军备竞赛”的代价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战争规则的三次质变 丁林
血与火铸成的不公正 闻一
拒绝恐怖 严秀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二章 以人权的名义
世界人权宣言 联合国
20世纪末世界人权发展趋向 夏熔
人权问题与谁有关 龙应台
论国家及其未来地位 哈维尔
以欧洲的名义阻止纳粹悲剧重演 格鲁克斯曼
少数人的权利 丁林
编者旁白 邵建
第三章 告别狭隘民族主义
民族自由与个人自由 哈耶克
自由主义或和平主义的民族主义 米塞斯
“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 奥威尔
地方国家消亡论 汤因比 池田大作
靖国神社与日本人 董炳月
编者旁白邵建
第四章 多样文化与普世价值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斯威德勒
普世伦理:宗教良知的国际表现 何光沪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克林顿
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之间 舒城
缠足、隆乳与“文化”比较 秦晖
不要鹦鹉学舌 何家栋
文化纯洁性与个人选择 秋风
找寻远去的家园 葛剑雄
编者旁白 邵建
第五章 只有一个地球
寂静的春天 雷切尔?卡森
雨雪霏霏看杨柳 侯文惠
第四个时间单位 李工有
走出绿色象牙塔 王力雄
消费者并不是无辜的 佚名
编者旁白 邵建
第六章 发展有无极限
我们的忧虑 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
绝处逢生 里夫金 霍华德
走向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敞开通向智慧之门 舒马赫
第一号全球问题 何博传
人类社会的内生危机 何为
后发劣势 杨小凯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七章 科学精神及其责任
哥本哈根精神 杨福家
科学——伪科学:界限何在? 纪树立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韦伯
纯科学与应用科学 戈兰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程亚文
科学的责任 海森堡
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庐峰
萨哈罗夫——人和物理学家 扬诺赫
克隆技术的含义 邱仁宗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八章 市场:看不见的手
为市场定位 布罗代尔
市场的力量 弗里德曼
粗犷朴实的个人主义 胡佛
市场经济中新的伦理和法冶 茅于轼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 吴敬琏
市场不能干什么 丁宁宁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九章 走向全球化
世界秩序的三种结构 喻希来
联合国宪章
两种主权观 安南
全球化与新思维 资中筠
全球化:文化的解放 略萨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钟伟
三大矛盾与五个一般 杨继绳
编者旁白 丁东
《大学人文读本》总序
⊙夏中义
当我为即将付梓的《大学人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伏案作序时,我明白,我所想写的,不仅仅代表我个人。
有人问:你们为何要编这套《读本》?
这可从两方面来回答。若着眼于建设性,《读本》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若着眼于补偿性,则无须讳言,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久矣。
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且不说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也不说大学生在校往往囿于学科分支细化而诱发人文视野萎缩,以致“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本属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尚且如此,再遑论非人文学科的理、工、医、农等专业了;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也因偏于政治导向与心理调节,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虽然一个大学生从18岁跻身高等学府,到22岁本科毕业,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他本就有权要求大学设置有关“精神营养”教程;虽然一个现代意义的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崛起时,它便是以“精神城堡”的英姿,而非“职业培训所”的招牌,昭示于人类社会的。应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大学,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北京大学,又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然俱往矣,今非昔比,但无碍后人来日可追先哲。
《读本》应是一套普适性的青年知识分子修养读物,而不仅仅是大学人文系科的教参资料。这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专业学识层面上的创造者、传播者及运用者,它可以涵盖学界、思想界那些敢于担当人间道义的“精神战士”,但前者的外延显然比后者宽泛。至于“精神成人”,则是强调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应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而《读本》的创意正在于,欲引导读者从如下三个维度,展开对上述命题的思考:
第一, 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
第二,人与国家——你将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民”;
第三,人与世界——你将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为“世界公民”。
上述三个维度或三大理念,实已暗示整套《读本》的构成框架或编纂规则:以理念分卷,按主词立章。所谓“以理念分卷”,是指每一分卷重在阐释一个理念,依次为:“主体角色”(第一卷);“现代国民”(第二卷);“世界公民”(第三卷)。所谓“按主词立章”,是指围绕给定分卷之理念,设置一串富有逻辑关联的主(题)词(如第一卷为“主体角色”理念设置的“人与自我”主词系列是:“大学”“人生”“日常”“良心”“青春”“婚恋”“女性”“角色”“勇气”“遗嘱”),再依据每一主词内涵的深广延绵,来精心选文,有机组合,独立成章。简言之,若曰“理念”是贯穿“主词”系列的灵魂,则刻意编排的“主词”当是逻辑地支撑“理念”的骨架。
《读本》既然意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呈示根基性价值参照或“精神底线”,这便从根本上规定了《读本》内容,亦即选文须具备“思想性”、“可读性”与“经典性”。“思想性”、“可读性”无须赘言,“经典性”则重在辑录名家文字(内含著述、演讲、诗文、信函、奏章、碑铭、日记、随笔、格言、遗嘱诸多文体)。所谓名家,除了星辰般辉映20世纪人类文化星空的世界巨人外,《读本》还尤其珍视如下三类中华英杰所贡献的思想瑰宝:一是1840年以降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与进步而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二是1916~1919年间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而疾呼“民主与科学”的“五四”先驱;三是晚近20余年来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而不懈奋斗的社会精英。
这就意味着,《读本》所做的,实是在尝试现代人文视野的重新整合,即通过对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谱系的纵深勘探暨合理配方,以期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几近全息型的思想营养。这就明显越出了当下高校系科设置互为阻隔的基本格局,而使《读本》初步呈现出跨学科、又渐趋圆融的大人文视野。是的,若着意甄别惯常意义上的学科归属,《读本》可谓涉猎甚广,近乎学科“博物馆”,远不止文、史、哲、经、政,还有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精神史……但有趣的是,隶属上述学科的选文一旦被有机辑入《读本》所设定的语境,它又奇迹般地淡出原先学科圈,而让文本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皆无声地用来澄明大学生精神成人时可能生发的困惑。由于近代分工所铸成的高校系科的功能互阻,而今却在《读本》这一实验性思想平台消失于无形,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
诚然,《读本》不会忘记它的潜在读者首先是正在校园就读的大学生。大学生最终认同与否,可谓从根子上决定了《读本》的命运。为了让大学生在“灵魂发育”之际,能及时而确凿地听到另一种清醒而清洁的声音,《读本》颇讲究一个“贴”字。“贴”,要义有二:一是珍惜大学生内心的人文渴求;二是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既不是居高临下地借权威语式来以偏概全,也不是把人文教育柔化为慈善家的安抚,更不是放任自流,眼看一群群大孩子因挡不住时尚的诱惑而及时行乐,以欲念的满足来遮蔽人生真谛,却一筹莫展。
让《读本》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的人文渴求,这既是编委的集体行为取向,也是对某种阅读理想的预设。若读者日后真能将《读本》之阅读转化为“灵魂对话”,这当是编者所梦寐以求的。由此不难理解本书为何要将每章编者絮语命名为“旁白”。“旁白”者,既含“参与”之意,又有“代庖”之戒也。毕竟“灵魂”之事,纯属个人精神事件,他者可供参照,无法代之思考。
一部书稿,近百万字,好不容易编出来,末了却说编者对全书未必洞明若烛,相反,尚存疑点有待日后三思,这并非谦辞,倒是实话实说。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缺失既久,这便命定《读本》作为补偿性举措,近乎是在先哲曾经走过却又转眼荒芜的故土,重新踏出一条路来。我与我的编委一路走来,走了一年,似乎不曾有过“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豪迈。其间虽不缺“柳暗花明”之欣慰,那也是“山重水复”累月跋涉所致。是的,我不讳言《读本》是在尝试大人文视野之整合,但这片刚被整合的大人文视野对编者来说,无疑也很新,充满陌生化效果。我愿说我对全书构成早已廓然于胸,但我委实不敢说,我对《读本》每卷、每章乃至每篇选文对给定理念的细部阐释,也烂熟于心。我只是对与我专业相关的《读本》内容才有言说的自信。这就是说,面对《读本》所庄严展开的思想的宽银幕,我深感自己既是编者,同时也是亟须重新受洗的“教徒”,此“洗礼”所指亦有二:既指学识,更指灵魂。从这意义上,也可谓我和我的编委,是差不多与读者站在同一地平线上。
我们不是传教士,也不是舍身为人间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我们所以从五湖四海聚到独秀峰下,齐心协编《读本》,是因为我们皆祈愿能有这么一个机遇,可将曾真诚地感动过我们、并将继续深刻影响我们生命历程的那些思想暨文字,编成一本书,让现在那些渴望精神成人的大学生(其间将有我的孩子)也用心读一读,或许他们也会有所感动,有所思考。
最后,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其社长萧启明,责编赵明节、杨胜刚,感谢他们在《读本》一案所体现的出版家的眼光、气度与责任心。
我还要感谢我的尊敬的编委丁东(山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彬彬(南京大学教授)、李新宇(吉林大学教授)、刘锋杰(苏州大学教授)、邵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富华(浙江嘉兴学院副教授)、谢泳(山西省作家协会《黄河》杂志编辑),感谢他们为《读本》所贡献的睿智、协作精神与文化使命感。
谨为序。
2002年春于沪上天忧草庵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 录(卷—)人与自我
第一章 大学:人文精神的旗帜
我的大学观 雅斯贝尔斯 怀特海 德里达
“高贵的精神隐修院”莫伟民
北大校长论北大 蒋梦麟 蔡元培 胡适
《梅贻琦先生纪念集》序尚传道
大学的深层温度张博树
永远的校园谢冕
编者旁白夏中义
第二章 人生须活出意义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冯友兰
幸福、献身和意义加德纳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罗杰斯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马斯洛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信条弗洛姆编者
旁白夏中义
第三章 回到日常超越日常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雅斯贝尔斯
内心生活的消失霍克海默
凡夫俗子批判叔本华
精神的魅力张炜
为学与为人牟宗三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 阿格妮丝?赫勒
编者旁白刘锋杰
第四章 心灵因博大而悲悯
感恩与善待阿尔贝特?史怀泽
散文诗四章屠格涅夫
侠出于伟大的同情罗家伦
我有一个梦马丁?路德?金
无梦楼随笔张中晓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摩罗
人道主义良心弗洛姆
编者旁白夏中义
第五章 青春?性爱?身体
青春期阿德勒
性欲与可爱D.H.劳伦斯(品质人生)
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指南 W.诺曼?皮滕杰
爱在人生中的地位罗素
爱与意志罗洛?梅
心灵的羞涩与身体的羞涩舍勒
编者旁白富华
第六章 婚姻?家庭?代沟
婚姻罗素
性革命与婚姻进步潘绥铭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王小波
独身生活与对它的喜爱麦格拉斯沃尔什
法律能惩罚婚外情吗? 姚洋
论父母与子女莫洛阿
代沟的无法预期的反响米德
编者旁白富华
第七章 我是女性但不主义
论性别的特性康德
神话与现实波伏娃
女人的职业伍尔芙
自我之孤独斯坦顿
男权回潮张宽
编者旁白富华
第八章 角色的自期与自律
荣誉与爱荣誉罗家伦
我是要被献祭的克尔凯戈尔
康德的生平、著作与性格斯克拉顿
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
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
以政治为业的含义韦伯
论学两则王国维
《新人口论》二题马寅初
编者旁白夏中义
第九章 直面苦难的勇气
面对苦难四题周国平
勇气来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 斯迈尔斯
严酷时代里的证词王晓明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吴敬琏
梁漱溟的骨气任华 驰方
西西弗的神话加缪
编者旁白刘锋杰
第十章 生与死的对话
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史铁生
关于死的反思萧乾
解放被死亡奴役的心灵蒙田
自由的死尼采
选择性死亡弗霄切尔
巨子遗嘱 贝多芬 茨威格 戴高乐 鲁迅 傅雷
死亡与永生别尔嘉耶夫
编者旁白刘锋杰
本卷导言
◎刘锋杰
若问我,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缺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缺失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前不久,在各报引起热烈讨论的清华大学学生“伤熊”事件,显示的就不是那位同学的法制意识淡薄,也不是如辩解的,是对熊的敏感性的测试,若如此,“伤熊”变成了科学实验,岂不滑稽?“伤熊”事件之所以会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的学生那里,根本上是他缺少人文教育,缺少了人文教育必然强调的爱的滋润,人的同情之心被堵塞,丧失悲悯情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