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加,相当一部分人也许暂还得过着不如意的日子,而我们如何更好的用社会保障和经济
发展的适当高速来为更多的贫困人口创造改善生活的机会,是中国改革必须首先面对的
事情,否则,事倍功半。
如何面对贫困,是我们要学的第一课
从城市到乡村,贫困这两个字真实地存在着,改变贫困需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甚
至可以说,我们能改变的只是绝对的贫困,而相对贫困,也就是贫富差距似乎还有越拉
越大的趋势,因此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贫困就显得非常
重要了。
1996年12月31日晚上,因为制作“走进1997“这档节目,我在上海采访,采访地点
之一是离外滩很近的一个著名的迪斯科舞厅。
因为是新年夜,迪厅的票价很高,180元一张票,但打扮得极其入时的青年男女们似
乎并没有畏惧这样的高价位,夜幕降临没一会儿,迪厅就已爆满,强劲的舞曲节奏震动
着周围的土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受不了里头的吵闹,我来到迪厅的外面。
在迪厅的门口,有一个中年男子胸前挂着老上海常见的那种厢子正在叫卖香烟,偶
尔有人出来光顾他的生意。我相信,即使这个晚上他的生意比往日好得多,但他挣的钱
肯定也不够一张迪厅的票。
门里门外,反差就是如此强烈,我很能想像这位卖烟人内心的冲突。
果真,和我聊了一会儿,他就开始回忆毛泽东时代,他固执地认为,那个时候,虽
然大家都穷,但心情都还不错。
我能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但却恐惧他的回忆。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这位历尽坎坷的中年人能高觉悟地超越自己生活的困苦为改革分
担阵痛,但面对他,我就不能不想:虽然和别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能让他的日
子一天好过一天,也许他的抱怨就会少一些。
其实回忆中国历史,“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就一直根深蒂固地驻扎在中国人的
内心深处,都穷谁都没话说,而你富了我还穷着,那可不行。如果我一直还富不起来,
那富人就是我的敌人,最好能有谁来帮着我“杀富济贫“,或者重新回到大锅饭的年月
。这种心态到今日也似乎存在。
而这种心态对于中国改革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反向力量。
如何让改革使更多的人受益,如何让富起来的人能够更多地为贫困人口做一些什么
,如何在改革的同时让更多的保障给予生活不如意的人们,如何让我们更多的人能以一
种同情和忧患的心情来面对贫困,已是今日和明日沉重的课题。
一些与此相关的决策、规则需要政府来制定,而我们普通人,又能为这样一种局面
做一些什么呢?
先讲几个相反的例子吧!
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里,全班大多数同学家境都还不错,但有一个小姑娘来自贫困家
庭,上学的时候,她遭遇了这样一件事。
由于她家境贫困,因此常招来同学的嘲笑,最后竟发展到同班同学为她编了一个顺
口溜,常对着她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鸭店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
袋没有钱。“
小姑娘在给我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委屈的眼神中还夹杂着一种愤怒,
很容易想像她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面对那些富裕的同学,随着年岁的增长,仇恨会不会
在她的心中扎根呢?
还有一个中学,老师在课堂上统计自行车的拥有量,“谁有自行车?“全班同学几
乎都举了手,“谁没有自行车?“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没有想到面对这名举手的同学,
全班竟然哄堂大笑。
这位因没有自行车而举手的孩子该是怎样的窘迫呢?
当我写下这两个在我脑海中停留了很久的故事时,我有一种很大的担忧:如果在同
样一个国度里,我们都是用这样一种心态来面对贫困的话,那将是一种灾难。
人们的遗忘能力似乎一直很强,其实在二十多年前,我们都还一样,都生活在贫困
的生活中,但是一转眼,相当多的人富起来,却忘记了自己从哪儿来,马上对自己身边
的穷人采取了一种连同情都没有的态度。
我去希望工程采访时得知,在几年的捐助中,伸出援手最多的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富
裕人士,而是生活也很一般的普通人,这使希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穷帮穷“的事
业。平凡人的同情是最多的,但如果有更多的富裕人士和更多的企业拿出更多的同情心
,贫困的孩子就会有更多走进课堂的机会。
因此,在我们身边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之后,也许我们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首
先要学会的,就是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贫困。如果这种心态是正确的,那
社会将多出一些稳定,贫困人口也将多出一种感动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自信,因为他们会
觉得:在人群中,他们并不孤独并没有受到歧视。
在即将结束我这段文字的时候,让我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去北京三里河的一家眼镜店配眼镜。在那家眼镜店的门
口,我看见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一叠《北京晨报》在卖,从她的穿着上看得出
来她的家境不会很好。一张报纸5毛钱,我顺手掏出一块钱说:“买两张报纸。“然后悄
悄地只拿了一张就进了眼镜店,可是过了一会儿,小女孩进了眼镜店找到我,小脸胀得
通红,对我说:“叔叔,这是找您的5毛钱,我妈说了,我不能多要别人的钱。“
接过这沉甸甸的5 毛钱,面对离去的小女孩,我的脸开始胀红,不是因为窘迫,而
是因为心里一种真实的感动。我知道,她们的家庭还有一段艰难的日子要走,但是有那
样一位值得尊重的母亲和开始学会坚强的孩子,她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因为靠天靠地
靠别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如何面对贫困,不是一个将要结束的话题,而是刚刚开始。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对
于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人士,还有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同胞,在新世纪的地平线,我们将用
一种什么样心态和方法来面对贫困,都和中国的未来有关,都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
。
但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
〓〓〓第十五节·环保中国: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
在北京这座大城市里生活久了,一段时间,以为我已经将故乡淡忘了。
我来自内蒙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一处在地理上不及在人们心理上遥远的地方。
生活在那里的十几年,故乡的珍贵只是生活的场景因此还未能真切地感受到,然而
当我成了异乡的游子,回忆之中,那故乡的一切才慢慢清晰而生动起来。
天是高的,让人在地面上行走总会有一种通透而自由的感觉;天是蓝的,云是立体
而纯白的,加上地平线上的那种嫩绿,更是时常提醒我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份。不像
在北京,在钢筋森林中行走,常常觉得自己象是一部只会呼吸的机器。
在故乡的时候,每日清晨似乎都是在鸟叫声中醒来,即使是在冬日,听不见鸟叫,
也时常在睡梦中听到家人“又下雪了“的惊呼,然后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世界,沉醉一会
儿才慢慢起床。
这样的清晨在北京是不多的,总是闹钟刺耳的鸣叫才把自己从昏睡中叫醒,然后在
脑海中盘点好今天要干的一二三件事,最后沉重而无奈的起床。
故乡的景观是天然的,而都市中的所谓景致都是人造的,不过声光电而已,属于玩
给现代城市人的一种视觉魔术。故乡的远处和近处都是绿的草和清的水,而都市中的视
线总被奔忙的人群阴挡,缝隙中看见的颜色是灰。
在故乡考大学之前的那段日子里,学习的背景也美的惊人。由于我的母校被一个巨
大的森林公园环抱,因此背书和上自习的时候,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在樟子松下坐在细
细的白沙上你问我答。后来考上了大学到了北京,四年校园生活之后,成为了北京工作
人流中的一员,那一切和绿色和草香和鸟叫有关的生活都成了回忆,直到有一天我都以
为将它们忘了。
搞不清这种遗忘是因为忙碌还是因为麻木。
这种遗忘似乎停留了好久,直到有一次采访,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唤起了我内心沉
睡的故乡。
那次是采访我的内蒙同乡电影演员斯琴高娃,不知怎么搞的,这次采访后来成了一
次内蒙人的聚会,腾格尔来了,舞蹈家敖登格日勒来了,我的同行斯琴塔娜也来了。
有内蒙人的地方自然有歌有舞,腾格尔坐在钢琴旁,敖登格日勒站到了房间的中央
。
就在这个时候,我还没有觉得什么,一直欢笑着,然而音乐一响,一切都不同了。
钢琴上传出的是耳熟能详的《蒙古人》那首曲子,敖登的精彩舞蹈也随之开始,一
瞬间,我仿佛被电击了一样,故乡的一切都回来了,那草香,那清水流动的微弱声响,
那绿色、那高高在天上白的云还有亲人与朋友的笑脸……
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直到转成嚎陶大哭,没有人惊讶,有的只是理解的劝慰与声
援的抽泣声。
我终于知道,故乡一直在我心中,现代人在城市中的奔忙会淡化和掩饰一些什么,
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保持着童年时我们共同拥有的那份绿色。
然而推开窗去,北京象很多城市一样,依然被灰色包围着,时常被三级四级的低劣
空气环境围绕的人们,因此拥有的只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今天的人们如此强烈的怀旧,
不仅是因为童年的珍贵还因为从前我们都离自然更近一点。
我们在城市中得到的越多,对这个城市越会产生一种反叛。也许今天我们在城市中
忘情地拚搏,正是为了明天愉快地离开城市。
我们毕竟是自然的动物。
然而二十多年的改革,让我们拥有富裕生活的同时,环境保护这个词汇也开始走进
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之所以熟悉这个词,实在是因为环境已经到了不保护就无法生存的
边缘。
我们前进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是富裕的生活。可什么是富裕的生活?难道
是未来我们都要戴着口罩点钱,然后一起奔向少的可怜的青山绿水吗?
环保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拚出来的
明天会?难道我们非要用今日勤奋的劳作制造一个恐怖的未来吗?
母亲河的乳汗开始有毒
1996年5月底,我随《新闻调查》摄制组去拍摄《淮河水》这期节目。
之所以拍摄这期节目,是因为国家规定,这一年的7月1日凌晨之前,关闭淮 河沿岸
的所有小造 厂。
出发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年来,淮河早已变了颜色,污染的程度到了相当严重
的地步。
水质分为五类,一、二、三类,人类可以直接右或是经过净化之后饮用,而四类水
为农田灌溉,五类水为工业用水,但可怕的是,在淮河的有些段落,经常性的水质是在
五类以外,也就是说,连工业用水的资格都没有。这个调查结果,我目瞪口呆,对于生
活在淮河两岸的百姓来说,这可是一条母亲河啊!然而母亲有毒的乳汁,做子女的该是
怎样的一种心情?尤其想到,在全国,象淮河这样情况的河流还有不少,那里的百姓呢
?
我们的第一站是安徽的蚌埠,这是淮河中下游的一座中等城市,一进城,便看到传
说中的一景,好多人的自行车后面都有一根粗粗的木棒,上面挂着两个塑料水桶。原来
由于淮河水质的糟糕,自来水也自然不被当地人信赖,因此靠着大河买水吃成了蚌埠人
无奈的选择。
这就是淮河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沿着淮河进行的这次采访,触目惊心的事太多,我们看到由于上面排污,导致河里
的鱼成千上万地快速死亡,看着渔民悲愤的表情,我不知道,这些以养鱼为生的人们,
他们的明天会怎样?
在一个村子里,由于小造纸厂和小皮革厂众多,因此污染严重,使得地下水遭到侵
害,肝病开始盛行,肝炎此起彼伏。还有一个村子在几年的征兵活动中,竟没有一个合
格的。污染已经如此近距离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在淮河的一条支流沿岸,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问孩子,河水
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黑色。这个答案令人心碎,然而面对孩子们生活中的那条河
流,我知道,孩子们的回答是正确的。如果老师要接着问:河水是什么味道的,那答案
就很难统一了,因为那样一种近乎到了极致的臭味,孩子们很难寻找到准确的形容词来
描绘它。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我想够了。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不计后果地自毁家园呢?
其实小造纸厂也好小皮革厂也好,并不能让他们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少数人可
以温饱而已,但代价却是如此惨烈。说到底污染的原因还是因为贫穷。
淮河两岸的经济并不发达,当地人确实还没有想出其它致富的好招,加上穷怕了,
于是利用身边的资源优势,就干起了小造纸厂小皮革厂的行当,短期的利益让他们忘了
长远的隐忧,贫穷是这种遗忘症的原因。
可怕的是,当上面三令五申要求关停并转淮河两岸小造纸厂的时候,这些小厂接到
甘肃、黑龙江、宁夏等地的电话,问他们的设备可不可以低价卖给他们。显然在贫穷面
前,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害的生产方式在其它地区还准备卷土重来。
其实就在本地,人们也还是打算卷土重来的。贫穷的阴影太大了,眼前的机器一转
,有看得到的金钱来到眼前,而机器停止转动,即使眼前的河水变清,被贫穷折磨久了
的淮河人又怎么能快乐呢?
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悖论。穷着似乎离青山 绿水近一些,想富起来,自己的家园就
要遭秧,这个难题该怎样破解呢?有人会轻易交出一份答案:上那些既无污染又有效益
的产业,但这显然是书斋里的构想。如果你到了淮河边, 看到那儿的基础,看到那儿
的观念,人们就知道,支招总是容易的,但就象风中的诺言一样,总是轻易被吹散,路
是长的,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
在河南项城市,有一座巨大的味精厂,生产的莲花牌味精闻名全国。采访中我们得
知,对于项城市来说,周口味精厂的存在非同小可,全市相当份额的税收要靠这个厂,
再加上解决的就业人口,为城市发展提供帮助,产品知名度等一系列因素,周口味精厂
是当地的英雄企业。
但味精厂偏偏是个重污染行业,当它是本市的英雄时,却同时也是下游的罪人。采
访中我们在挨着周口味精厂的邻县看到,这一段河水乌黑恶臭,政府办公大楼上的国徽
早已因为河水污染物的蒸发而锈迹斑斑,整个县城市的人们都生活在巨大的污染环境中
。
周口味精厂不是不想治理,也拿出了相当多的钱。在1996年采访时,厂长也曾拍着
胸口在我们摄像机前承诺:一定要加紧治理,否则就……
但没想到这豪迈的语言只是个骗局,那一次采访过后的第二年,我们节目再访淮河
,1999年三访淮河,都发现味精厂有明显的暗道向外偷送不合格的污水,污染仍在大规
模地继续。。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家的有关法规在这里早已成为一纸空文。
但奇怪的是,周口味精厂的靠山偏偏是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味精厂的确是一块肥
肉,如果割掉了,那是会让有些人伤心的。
一次停掉所有的小造纸厂,虽然他们后来还会屡屡死灰复燃,但即使他们全开
着可能也抵不上一两个大型企业的污染程度。但杀小的容易下手,面对贡献大的污染企
业,下手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里有地方利益,有保护民族产业等各种理由,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贫穷,还是下
不了决心杀死那只唯一下蛋的鸡。
因此我忧虑:当污染源到了贫穷这个层次的时候,环保中国就不是个短期的行为。
反反复复,在污染中前进,在前进中治污,想一夜间山青水秀那是痴心妄想,但如果放
纵人们为改变贫穷而宁可牺牲环境的欲望,那整个中国,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离环保
更远,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按理说,经过治理,淮河应该清多了,但我的同事每次采访回来,都会告诉我,小
的污染企业经常死灰污染,大的污染企业生产照常,淮河沿岸的人们依然忧心忡忡,按
规定,2000年是淮河水变清的年份,但是现状,让我依然为淮河哭泣。
其实,环保应当是我们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城市中,环保正日益成为一种时尚,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时尚只是一种
潮流,它未必就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行动。
有一年初秋,我们《东方之子》全体成员痛感市内空气污浊,长期工作远离自
然身心疲惫,因此集体相约去郊外登山。
所有人一致同意,真是一个很环保的主意。
到了郊外,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青山,大家兴致颇高,马上开始争相向山顶爬去,
虽是初秋,但北京的天气依然炎热,毕竟久不锻炼,大部队到了半山腰便一个个气喘吁
吁,矿泉水的消耗量急剧增大,喝过之后,塑料瓶便是随手一丢。
多次补充水分之后,我们终于登到了山顶,放眼望去,那座混浊的城市在很远的地
方,而眼前,是绿树满山和城里白的多的云,山风吹过,身处山顶的我们都体会到一种
亲近了自然的快乐。
可是快乐了一会儿,大家就发现,我们的人群中少了一个人,来自云南的摄像师奚
志农。大家有些着急,这位平日里以环保为事业的朋友本是爬山的高手,怎么今天落后
了?惊异之后,我们惭愧地发现了原因。
奚志农背着一个大大的口袋终于登上了山顶,而在他背的口袋中,装的是他一路拾
起的被我们随手扔下的矿泉水瓶子。
小奚没有责备我们什么。虽然很多人马上和他开上了玩笑,但相信内心深处多少有
些自责和不安。
我们这群人,大多也是号称环保的,喜清山爱绿水,对污染深恶痛绝,但这种对环
保的追求却多少有些时尚的因素。
而对于奚志农来说,环保是事业是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是宗教但却没有时尚的成份。
有奚志农在车上,空调是不让开的,在他自己的家中,七月流火,屋里依然是电风
扇而不会让空调进门,出门吃饭,他会从包中拿出自己的那副筷子,而不用一次性木筷
,因为他觉得,那可以少砍很多树木。
他和环保工作者一起去青海的可可西里,为保护藏羚羊而努力,在家乡云南,他看
到美丽的滇金丝猴受侵害,便上到中央领导下到新闻媒体四处呼吁,希望滇金丝猴的家
园不被侵犯,
写到这里,很多人知道,我们面对环保这个词汇的时候,当然是做不到奚志农这样
,他简直是入了迷,甚至有种把环保当宗教的迷狂。可能是小奚的种种环保举动在我们
这些刚刚以环保作为时尚的人当中还过于前卫,因此有相当多的人会觉得小奚的环保热
情是不是有点“戏过了“。但我相信,以小奚为另类,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
题,当我们口口声声抱怨环境如此糟糕的同时,还不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真正地纳入到环
保之中,环保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嘴上的呼吁而不是生活的内容。
也因此,真正的山青水秀还离我们很远。
在美国有一位我们的女同胞,周末的业余生活中有一个特殊的功课,那就是开车上
路,每当遇到她认为有可能尾气超标的汽车便记下车号,然后向有关部门投诉,这种举
动没人觉得不妥,对她自己,也自然成为一种习惯。
在瑞士,每个周末,当我们采访之余来到日内瓦湖边的时候,都能看到有人远路驾
车而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面包,细心地喂完湖鸟之后悄悄离去,这样的场面让我这个
旁观者感叹不已,于是明白:为什么在瑞士可以二十天不用擦皮鞋,为什么有人笑称:
你随手照张相片,回去之后就可以当明信片使。
写下这些,不是想指责谁,因为我本人也一样,生活习惯中环保行动远远不如环保
意识,也许环保于我也还只是一种时尚而不是行动,但我知道,只有当我们绝大多数人
都自觉地开始一种环保生活的时候,民众的环保意识才会形成一种真正的力量,它会变
成一种强大的压力,让政府和有污染行为的企业在这种力量面前去做对我们的环境保护
有利的事情,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嘴上的环保,那就无法形成一种监督的力量,那
环境的改善要迟缓得多。
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富人在海边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正在晒太阳,
富人便问:你这么穷怎么还这么懒?穷人反问:努力工作为什么?富人答:挣钱啊!穷
人又问:挣钱干什么?富人答:过悠闲的生活。穷人问:那什么是悠闲的生活呢?富人
答道:比如,每个周末可以到海边晒晒太阳。听了这话,穷人乐了:你看,我现在不正
在海边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有很多问题,我对其中反讽勤劳致富以便显示很现代的思路不以为然,但
面对环保这个话题,我却有了另一种担忧:如果所有的人都勤快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