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故事有很多问题,我对其中反讽勤劳致富以便显示很现代的思路不以为然,但
面对环保这个话题,我却有了另一种担忧:如果所有的人都勤快起来,但却都不注意环
境的保护,那明天,当我们致富之后,还有没有哪个海滨可以度假?还有没有暖洋洋的
太阳可晒?
答案不一定乐观。
人心的污染也许比环境的污染更可怕
 在中国,人心的污染相信比环境的污染开始的更早程度更可怕。
我们都在课本中知道,五十年代路不拾遗、家不闭户的传说,但谁能告诉我,这一
切从哪一天开始变了样?
师道尊严是我们的传统,尊师重教一直是让中国人自豪的美德,但在浩劫来临的时
候,为什么人性的善在一瞬间被恶征服?是谁首先拿起皮带,抽向自己的老师,是谁重
演了历史中的酷刑来对付自己的长辈?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那场浩劫的年轻人,我一直不知,狂热为什么能如此调动人性
中恶的一面,如果说环境的污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人心的污染为什么却能在一夜之
间完成,然后给自己和民族留下惨痛的记忆?
还好,那个时代历经十年,已经过去了,但是结束的只是一场运动,而这场运动在
人性中留下的大片污浊却不是一两个十年能够治理好的。
更何况又来了新的污染源,比如钱和各种诱惑与利益。
我们印象很深的是:十年浩劫结束,我们这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是从学习
“你好“、“对不起“、“再见“等简单文明用语开始走上清洁人心之路的。
倾斜的礼仪大厦开始重建,进程比毁坏这座大厦要慢得多,更何况又加上新的污染
源。
在一个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偷正在偷别人的钱包,结果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发现了
,然后惊呼:有人偷东西!。小偷一惊抽回了手,由于车上没有人出面管,车一停,小
偷下了车。公共汽车又开始行驶,小朋友的母亲开始埋怨儿子:你多管什么闲事?就你
能,以后看见这种事不许说话,听见没有?儿子困惑地点点头,母亲才满意地收嘴。
北京市有一个三口之家,有一天,两个歹徒冲进家中,开始公然抢劫,这三口之家
不肯束手就擒,和歹徒展开了搏斗,撕打声响遍楼道。但是当男主人向邻居大声求助的
时候,邻居们却一直袖手旁观,直至主人公一家在一位冲进来的朋友帮助下征服了歹徒
,事情才告结束。
当我们的节目在播出主人公对这一细节的回忆时,我一直在想:中国人是信奉“远
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的,但是,从今以后,这一家还可以信任他们的邻居吗?
在北京的街道上,隔一段路程就有一个盖住地下公共设施的井盖,但是在有一段时
间里,有井盖的地方成了陷人坑,有一些人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井盖偷走卖掉,挣
点昧心钱,然后把灾难留给别人。
不用问也知道,靠卖井盖是拿不到多少钱的,但是为不多的钱牺牲别人的健康甚至
生命也在所不惜,人怎么啦?
还有很多的官员,在这个信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国度里,高
唱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走上了为官之路,而一旦开始上路,“公仆“来了,人民就
得让路,贪污、腐化,挥霍民众钱财,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天下百姓,“先天下之乐而
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竟一时间蔚然成了风,这股风污染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心灵,而是
一种形象和一种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当然,还有很多污染的例子出现到了国外,比如说几位领导出国为一个引进项目考
察,本来应当公平竞争,但是当其中的一家企业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诱惑之后,领导便当
场拍板。不多的一些美元最后却让国家损失成千上万,我猜想行贿的外国人一定会在暗
中嘲笑:瞧这几个愚蠢的中国人!
采访《公交优先》节目的时候,我听公交公司的人讲,国内的无人售票车效益不好
,原因是上车的人经常向里面投半截纸币或是游戏机币,结果又得派专人管理,无人售
票车名存实亡。
没想到在美国的时候,我又听到了类似的关于中国人的故事。有一些美国停车场,
有自动的停车计时仪器,向里面投一枚硬币,就可以把车停在里面。本来一切便利,可
是有一天,美国人惊异地发现:好多计时器里面都有一种他们不认识的硬币,后来一调
查才知道,这是中国的五分硬币。原来有一些聪明的中国人发现,咱们的五分硬币能和
美元的硬币通用,而计时器分辨不出来。咱们的五分硬币与美国的那枚硬币比起来,赚
得便宜可不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后来甚至有人回国后,回美国时带上几盒子的五
分硬币,然后还自以为是地夸口:中国人就是聪明。
在美国听着别人和讲着这样的故事,心情自然可想而知,即使在动笔的时候,我也
是沉重地写下上面的文字。想要别人尊重你,非得从自重开始,先还要考虑别人看我们
的眼光,就先看看自己的内心,种种污染的痕迹已经够让人触目惊心了。除了以上我简
单写到的,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可以轻易地看到无数心灵污染的画面。这二十
多年来,或者说这三四十年来,由于运动,由于金钱的介入,由于法律一时还不够完善
,约束都成了给别人的东西,而对自己的则是放任。可能大家都穷怕了,加上过去很长
一段时间没有人把我们每个个体真的当人看,于是一时间,大家都不再为别人着想,一
心只惦记自己又何惧为别人为社会带来危害,于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河,日益污浊,让人
看过便心生伤感。
当我们终于明白环境保护对于我们未来的重要性的同时,内心的环保也该格外注重
。如果说,环境被污染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那人心的被污染,破坏的则是我们生
存的理由。后者的污染危害远大于前者。因此,面对未来,我们不仅梦想青山绿水,更
祈祷人心的清洁纯净,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否则,前方没有天堂。






〓〓〓第十六节·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相信我们很多人经常面临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强烈冲突。
面对很多事情,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左右为难的感觉,接触一件事情,也许短时间内
会有一个是与非的判断,但随着对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与非的轮廓会慢慢模糊起来
,再想下一个判断,内心的冲突就多了起来。
这种冲突也许和我的血型有关。常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是AB型血,天生的左右
为难,一边有A型的理智,一边有B型的情感,不在你心中制造战争才怪。“也许是有些
事情的确让人左右为难,因此我也会在别人的玩笑中感受到:或许内心深处,真的有一
种A或B的强烈碰撞?当然更有甚者,还会和开更大的玩笑:你们AB型  人得精神分裂的
概率要比其它血型的人高。这个时候,我往往一笑了之:“没那么严重吧?“
这个时候,我就更愿意相信理智与情感的经常交战和我的职业有关。记者首先是人
,面对一件事情,当然会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也会马上写在脸上,但
紧接着,会让新闻人的角色占据上风,冷静客观是新闻有的重要素质,如果任凭情感泛
滥,而不让理智赶紧把关,那感情之火往往会把客观这种素质烧掉,电视上的表达就会
走向偏激走向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当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更重要的是:我们
这个社会正在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旧的规范及评价标准似去未去,而新的机制
及是非界限又将来未来,在这样的夹缝之中,清晰地说出是与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也许情感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态度,而理智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现在的态度,把眼光
放远,从一时的得失和喜怒中出来,寻找一个更远的目标。
议论是枯燥的,也许讲几个过去中发生在我采访中的故事,我们能更清晰地触碰到
理智与情感在我们身边纠缠过的隐隐伤痛。
从肖想莉到杨晓霞,我们该如何面对需要捐助的孩子?
1993年,《东方时空》刚刚开播半年之后,冬季,我们来到清冷的武汉。在我们的
报道计划中,原本没有肖想莉这个名字,然而一名当地记者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子,被父母遗弃后,被一对盲人夫妇收养,这对盲人夫妇生活在社会的
最底层,生活极其艰难。从6岁起,这个被收养的孩子肖想莉就担起家中的家务重担,做
饭、洗衣服,幼小的肩膀不堪重负却执着地一干就是五六年。在学校,她还是一个好学
生,是学校排球队的队员,胳膊上挂着三道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故事讲得就是这样简单,但我们几个人听过之后都感受到一种深深地感动,也许是
干了的缘故,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幅幅画面出现了。我们想帮她一把,也想把她的事情
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很多同龄的孩子知道:在他们这个欢天喜地的年龄中,有一个叫肖
想莉的女孩已经勇敢地担起了一种责任。
出发点很善良,完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一致通过了对这个片子的拍摄。

真实的肖想莉生活环境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恶劣。低矮的房屋中,如果不开灯,就会
显得有些看不见对方。收养她的盲人默默地坐在家中,用极其微薄的抚助金来面对生活
。小小的肖想莉每日调度着这个家的生活:清晨早早起来,讨价还价着买菜,然后回家
做饭,处理完家事,上学,中午一放学便急急往家赶,做饭,给盲人夫妇夹菜盛饭然后
洗碗收拾,下午继续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家,一日最后一餐又要从头忙到尾,都忙完了
,爬上自己的小阁楼,开始做功课。在这样生活节奏中的肖想莉,从外表上看,要比她
的同龄人要瘦上一圈,脸色也几乎找不到红润的痕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的肖想莉就这样度日。
我们在感动中用纪录片的方式拍完了这个片子,然后在《东方之子》节目中第一次
把一个小女孩当成了主人公,在1994年初播出了。
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剧烈,瘦弱的肖想莉让屏幕前的太多观众怜爱同情和尊敬,资
助与慰问自然雪片一样飞向肖想莉。
事情开始有些不妥起来。
1994年5月1日,我们《东方时空》节目开播一周年,由于要拍特别节目,我们在过
去拍过的几名“东方之子“中选出几名重新寻访,肖想莉是其中之一。
再进肖想莉的学校,大门口的标语牌让我们有些吃惊,上面写着:“学习雷锋,学
习肖想莉。“看得出,我们的节目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报道已经把肖想莉捧上了一个很高
的位置。
经常有单位来学校请肖想莉去演讲,肖想莉也学会了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感
动别人。
变化在肖想莉身上发生了。社会各界捐款众多,收养她的盲人夫妇也开始和学校产
生矛盾,总觉得学校隐瞒了些什么,而肖想莉由于习惯了拆开夹着金钱的来信,因此,
如果哪一封来信拆开之后里面没有钱,肖想莉就会露出不太高兴的神态;好的自行车和
有机也搬进了肖想莉低矮的家中,生活明显地改善了。
当肖想莉的老师把这一切讲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开始不安起来,事情的发展并不
象我们最初想像的那样简单。我们开始怀疑:当初我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爱这个孩子还
是害了这个孩子。
事态的发展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糟糕,又过了两年,我们听武汉来的朋友讲起,肖想
莉已经不见了,临走给家中留下话:学是不上了,自己要去南方当三陪女,苦日子该结
束了。
我们听到这个结果,都有一种当了凶手的感觉。是不是正因为我们的报道,肖想莉
平静的苦日子才开始被打破,诱惑出现了,而最终,诱惑一步一步把肖想莉送上了不归
路。
理智开始迟到地出现,莫非善良有时也是一种错误?
见到贫弱的孩子,立即想伸出援手去拉一把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火候没有掌握好
,这只伸出的援手却使出了反方向的力,将被扶助者推进另外的苦难中。
理智和情感开始打仗,难分难解得让我自己都不知该站到哪一方。
肖想莉的事件走向有些特殊,姑且可以算作特例,内心的审判只在我们几个人心中
进行就可以了,但由此引开去,我们都该想到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该如何扶危济困?
最近一些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孩子或某些成年人遭遇不幸的
报道,而往往这样的报道出台之后,社会各界的同情心便蜂涌而至,中国人的善良有目
共睹,社会各界伸出的援手往往救不幸者于危难之中,结果总是好的。
我深受感动也时常成为伸出援手中的一位,然而理智告诉我必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那些没被新闻关注的不幸者呢?
小姑娘杨晓霞的不幸很多人都是通过报纸知道的,她患了一种罕见的疑难绝症,从
外地来到北京求医,没有钱,找不到名医,生命之光就要离她远去。社会上的人们在看
到记者的感人报道之后,出钱出力出方子,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杨晓霞终于渡过难关,
生命重新开始象鲜花般美丽。
但社会的捐助还是源源不断地涌来,杨晓霞全部康复之后,富余的金钱有几十万之
多。
我知道,杨晓是幸福的,但在中国,和杨晓霞处在同样病痛境地的孩子还有很多,
而由于未被媒介知晓,他们也许就在钱的压力下默默地死去。
同在蓝天下,命运如此不同,这公平吗?
情感告诉我们,遇到弱者部会伸出援手,理智告诉我们,通过媒体象幸运抽奖一样
地扶危济困不是个办法。
杨晓最后把几十万元巨款捐给了宋庆龄基金会,很多善良的人松了一口气,否则多
余的钱放在健康的杨晓霞家中,人们总会被自己爱心引出的结果弄得有些心中不安。
必须拥有一种机制,让扶危济困的甘露能均匀地流向更多的土地之中,也许媒体中
的不幸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变命运,但更多不不知名的不幸者也该得到救助。如果
更多的基金会能具体而又令人放心地承担起这种任务,社会的爱心将会释放得有效和公
平得多。
也许我们将来习惯于把捐款投向一个箱子之中,它可能是少年白血病救助基金,可
能是无家可归儿童救助基金,可能是生活贫困的大学生救助基金等等。我们知道这些基
金会得到很好的监督,他们会具体地把爱心投放到更多不知名的不幸者身上,于是我们
放心地离开,我们会被告知,在某一个角落,那个不幸  重新走进了快乐的生活,我们
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快乐。而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也会在这个领域偃旗息鼓。
这一天还会远吗?
谁能告诉我,肖想莉现在在哪里?
张金柱活着的时候,人们希望这样的败类应该尽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张金柱死
了,却又有人开始发问:张金柱该死吗?
张金柱是谁,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曾经公安局长的人,在即将又要走上领导
岗位的前夕出事了。
在喝过一顿很可能和自己未来很有关的酒之后,他开车上了路。当然是长期做公安
工作所滋长出的特权意识在延续,他逆行着开车,然后在酒精的作用下撞倒了一对骑单
车的父子,儿子在车轮的碾压下死亡,而父亲却被他的汽车裹带着向前拖了1500米,才
被愤怒的人群拦截住。
张金柱自然也就升不了官,只好走进了班房。
最初他一定知道自己闯了祸,但绝没有想到祸的后果会那么大。
人群中的愤怒很快传到敏感的新闻人耳中。最早披露此事的是当地的《大河报》,
再然后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这一下子,张金柱的名声走出郑州,走出河南,
走向全国了,张金柱撞死人案件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我至今能清晰地回忆起人们包括
我自己知道这起案件之后的愤怒。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依然能开出1500
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经是局长,这
更印证了老百姓对相当一部分公安干警的不信任。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
让人愤怒的执法者的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介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张金柱的审判还是依
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的。
各种媒体对张金柱一案的关注日益增强,在一段时间里,打开每一份报纸都会很容
易找到关于与此案有关的报道。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决立即让受害者家属感到了
正义的伸张,几乎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也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
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一些另外的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以后,张金柱的两
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之前曾经到北京向八位法
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也有人注意到,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
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
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作出死刑的判决的呢?
对张金柱这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从情感上讲,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
一点都不会让人可怜。但作为一个记者,我们又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
声。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初一听到,很容易产生一种喜悦感,会在这句中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力量,然而这种
倨功的感觉稍纵即逝。记者不过是一群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有所越位,拥有了生杀大权
,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还或多或少地有些可悲。即使铁肩担道义,愿望是善良的,也依
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依据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的。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
或新闻媒体的随意左右,从表面上看,也许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
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也因此,我至今不知,张金柱是否罪该死刑?我想念,面对张金柱事件从出现到最
后一声枪响,其中的复杂滋味一定会让人左右为难,这个时候理智与情感再次冲突。
面对法律,其实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如果一任情感泛滥,图
一时之快,那我们迟早会受罚。也因此,张金柱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必须时时
让理智占据上风,这样才能避免将来出现更多的张金柱。
以我的观察,张金柱事件也常常让新闻从业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总是,至少我
相信,这件事虽然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但大家还是清醒地在事后提醒了自己:记者
不是法官,生活中的超载职权也和足球场上的越位一样,只会破坏一次原本可能有效的
进攻。
再往后,新闻媒体仿佛一夜间成熟了许多,再涉及一些类似事件时,更多的记者并
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愤怒或其它的感情写在前沿,而是努力克制着自己,让事实去说话。

比如说,1999年,北京人民医院又发生了一起和张金柱事件正好相反的事,眼科医
生高伟峰第二天要做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头一天晚上,他却发现,原来冰箱里备好的眼
角膜已经不能用了,而第二天的手术如果没有眼角膜,病人将有失明危险,怎么办?一
瞬间,高伟峰平静地作出了选择,到太平间,在一位死者身上私自取下了眼角膜。第二
天的手术非常成功,两位患者重见光明。但是死者家属却在八宝山发现死者的眼球不见
了,一纸诉状将高伟峰告到了法庭。
事情似乎很简单:高伟峰为病人着想,自己在其中也没有利益所得,目的是善良的
,因此如果高伟峰被定了罪,那岂不是对善良的一种打击,以后谁还会做好事啊?
我采访了高伟峰,当我问到:如果今后你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还会这样做吗?
高伟峰回答:是的,我还会。听得出来,高伟峰也和很多人一样,因自己的善良目的而
面对法律时颇有些悲壮的自豪感。
为他声援的人很多,而死者家属那一连的声音却显得弱了许多。最后的结
果是高伟峰被免于起诉,善良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我一直不知道,面对这个结果的时候,死者家属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自己的
心情我知道:多少有些失望。
从情感上讲,高伟峰的所作所为非常让人钦佩,但理智下来,我却认为,高伟峰的
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必要惩处,因为目的只要善良就不顾及手段是否恶劣是我们过去几
十年中的思维定势,多少翡苦的后果不都是因为最初的善良愿望吗?因此当我们面对结
果的那一座座废墟,我们都习惯于由于最初动机的善良而原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