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和上帝一起流浪-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笑话,不敢贸然进入,只是在外面一步三回头地看一看,彼此之间的距离不由愈来愈远了。
一切都恍若梦境了。
第45节:艺术山墙
艺术山墙
秋色正浓,满街的醉叶。闲来无事,便到街上去走走。
偶为闲人,真的让自己感动,梳理思绪,躬身自省,在无为与有为之中,在一切都可以看淡的收获之中,让我这个“短暂的闲家”有无限美好的感慨。
在道里红专街的一幢极普通的俄式住宅的旁边,据说,先前这里住的都是一些犹太人,我在这里意外地看到了一面匪夷所思的旧山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便停了下来,过去欣赏。闲人闲事,品味打量,是人生的一大潇洒呀。
这个不显眼的山墙,是一面非常有意思的矮墙立面,不高,仅两米余,伸手可以抚顶,似也不宽,不过两米半而已。矮墙折过去的另一面,即正面,是纯粹俄式风格的民宅建筑,平房,很长,总有三四家的样子,每一家都有一个凸出来的深杏色木制雨塔式门斗。前面是一个不大的、有树的院子。熟悉与酷爱哈尔滨老建筑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溜典型的俄罗斯民宅建筑,但是,在它的侧面山墙却是一堵令人意想不到的典型的、中国式房檐,而且建造得十分精巧,俨然如浮雕一般。房檐下边是一组漂亮的、铸有图案的瓦当,两端为精致小巧的飞檐,飞檐上是纯中国古典式的云头装饰。瓦当下面房檐上,则装饰着梅花浮雕。这一幢“隐藏”在大杂院里的很特别的老房子让我非常震惊,屈指算来,我至少有三十多年未见过这种式样的俄式老宅了,此行不虚矣。
要知道,在哈尔滨,古典式的中国民宅大多集中在道外区一带。在那一区域,青砖黑瓦、飞檐曲廊的老式民宅鳞次栉比。特别是太古街、南勋街上的老式民宅建筑,大都采用青砖灰瓦为建筑材料,并在屋檐下方和女儿墙上用青砖、灰瓦拼成中国古典风采的吉祥图案以及寓意福、寿、禄的动物浮雕,凸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之美。而且几乎像老北京一样,照例有一个大院。倘若大院内的四周均为“圈式”楼房,则大都采用那种传统的悬挑式木走廊。
可是,在这个早年犹太人聚居的地方,却出现了这样的一面纯中国式的“艺术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甚至很情绪化地认为,这面中西建筑手法有机结合的山墙,可以看做是哈尔滨中西合璧最为典型的建筑杰作,是上一代人的智慧与情趣的一个精美绝伦的缩影。
但是,我在拍摄这面山墙的照片时,却受到院内居民的训斥,一个一脸沧桑的中年男子说:“你别老拍这些,你们总这么拍,我们的这幢破房子啥时候能扒?啥时候动迁?”
我连忙说:“我只是拍着玩儿。”
他们说:“你好玩儿了,可我们却不好过了。”
我说:“那是,那是。”说完,就赶快逃走了。
这幢俄式平房的南面,连在一幢二层的、有雕花凉台的俄式建筑上。据说,这是一幢犹太医生的私人医院兼住宅。因此,我推断,这一溜俄式平房,或者说,这幢中西合璧式的民宅建筑,应当是那些侨居在这里的俄国工人和中国工役的住宅。他们或是这家私人医院的厨师,或是花匠,或是马夫。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乐手的住处,因为出了院子,在街的对面,是“丁香音乐厅”。那同样是一幢漂亮的俄式建筑。据丁香音乐厅的一位上了年纪的人介绍,“丁香音乐厅”和哈尔滨的霁虹桥,都是1926年建造的,而且出自同一个犹太建筑设计师之手。
第46节:后记 托哈尔滨的福,托犹太人的福
后记托哈尔滨的福,托犹太人的福
本来是不打算写后记的,但是,总觉得话没说完。因此,再补充几句,交代一下“成书”的来龙去脉。
2006年11月,我在北京参加中国作代会的时候,年轻的刘玉浦先生请几位东北作家吃饭。那天晚上,在座的大部分是东北的作家,所以,大家都聊得很好,兴致蛮高,也很热烈。其实,在这之前,我并不认识刘玉浦本人,也没有过任何的接触,只知道“刘玉浦”这三个字。因为,他曾经在《小说选刊》工作过,所以这个名字比较熟。这回由他做东请东北的作家吃饭的时候,看到他递过来的名片,才知道他已经到新的工作岗位去工作了。这次相聚喝酒,刘玉浦本人和他的新单位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聚一聚,今天请东北的,明天请南方的。所以,气氛很轻松、很自由。可能是由于酒精的作用,我至今也回忆不起来话题是怎样转到哈尔滨的犹太人上面来的。可能我觉得这个话题我比较熟悉,就顺便说了一些,说过了也就过去了。
回到哈尔滨以后,刘玉浦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他想出一本有关流亡在哈尔滨的犹太人生活的文化随笔。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些年我一共写了多少关于犹太人的文章。在电脑上把它们归拢到一块儿之后,没想到,这一二十年来,有关生活在哈尔滨的犹太人的文章还真的没少写。初步地算了一下,加起来也就是十五六万字的样子。刘玉浦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情况以后,说,没问题,如果再加上一些老图片,应当是很不错的一本书。于是,我又重新把这些文章校订一下,更正一下,明确一下,并做一些必要的更改。
或许关于某些流亡在哈尔滨的犹太人的信息,已经含在本书当中的那些文章当中了,但是,在这篇《后记》里,我还要扼要地说明一下:
我之所以称哈尔滨是“流亡者的城市”,理由是,哈尔滨在这之前并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正像我在这本书中的某些文章中所描写的那样,它只是一个小渔村,或者晒网场,只是少数民族像鄂伦春、达斡尔、赫哲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尽管中东铁路通过这里的时候,哈尔滨香坊那个地方已经有来自于山东等地的本国流亡者居住了,但是,哈尔滨仍然不具备一座“城市”的规模。哈尔滨的确是一座由铁路催生并繁荣起来的新兴城市。
哈尔滨后来之所以被称之为城市,有两股力量是不能忽视的,一股就是来自于长城那边的那些为了躲避战乱、躲避自然灾荒的本国流亡者,另一股就是同样为了躲避“两次世界大战”战乱的、背负着不同国籍的、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当时,刚刚到哈尔滨来谋生的犹太人,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是加以掩盖的,因为,他们总是有很大的不安、很大的担心,尽管哈尔滨很安全,绝少排犹活动,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在他们的经验当中,都认为不暴露自己的犹太人背景更安全些。所以那些生活在哈尔滨的自称是俄国人、德国人、波兰人等等的外国人,其实就是犹太人,或者具有犹太血统的人。在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勇于直面自己的犹太身份。这样,就给外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哈尔滨的犹太人数量并不是很多(仅两万多人)。其实,在哈尔滨所有的外国流亡者当中,至少有七成以上是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的人。由于当年外国流亡者占哈尔滨全市人口的51%,所以,我称之为“哈尔滨——犹太人生命的驿站”。
话说到这儿,你突然会觉得,哈尔滨作为一座包容的、宽容的、曾经容纳与善待大量犹太人的“流亡者的城市”,的确应当有一本专门描述犹太人生活的文学书籍,而不仅仅是一些老照片和画册。因为,对一些年轻人或者其他城市的人而言,他们很难通过画册中的老照片猜想出当年流亡到哈尔滨的犹太人的生活状况、情感方式和灵魂深处的痛苦。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在我念小学的时候,就和这些背负不同国籍的犹太人有过自然的、广泛的接触,而且一直到他们离开这个国家。是的,我对他们有很深的感情,我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他们的宗教,还有他们的婚丧嫁娶,以及他们当中的某些个人的命运,等等。现在想,如果没有这样一段自然的、平常的经历,今天出这样一本书显然是困难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要知道,我是一个亲历者。
对此,我感到了一种责任。因为我的职业是作家,写作是我的天职,我把这件事写出来,也算是完成了对历史的一次回望,完成了当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父辈们和犹太人们的那样一种生活的回顾。也许,书中的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是常态的,是自然的,你感觉不到它的一点特殊之处。但是,我相信,无论是我的父辈,还是那些已经移居到国外去的犹太人,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震动。我之所以这样自信地说,是因为过去我的许多描写哈尔滨老房子、老故事的文章就曾出我意料地引起了一些早年当事者的强烈反应。而且,一些年轻的后来者也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为哈尔滨这座城市有那样的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那样一段丰厚的情感经历而感到自豪。
我想,这大约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了。毋庸讳言,在哈尔滨,恐怕只有我可以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我想,这就是作家的宿命。
在这本书的结集过程当中,始终得到一些好朋友的慷慨支持。这里我要点到几个人,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朋友李述笑先生,他是一个研究犹太问题的专家,他不仅无私且无偿地向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供我使用,而且我通过对他的一些著作的阅读,还弄清了一些困扰我的历史上关于犹太人的某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当然,我看到的这方面的书和文章也不仅限于他一个人的著作,可以说,大部分关于犹太人研究的书,对匡正我的一些混乱的认识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还有幸参加了一些关于犹太问题,包括犹太会堂恢复的研讨会。显然,这些专题会议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还要感谢赵日越先生,是他无偿地向我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个沉默寡言的收藏家是一个襟怀广阔、慷慨无私的人。我为他如此的仗义行为常常感动得难以言表。是的,帮助我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师长、朋友,以及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在这里我一并鞠躬了。
还是那句话,托哈尔滨的福,托犹太人的福,我才完成了这本书的结集工作,完成刘玉浦先生交付给我的任务。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和我,和这座城市一起,重温那样一段动人的情感历程。
阿成
于中国哈尔滨
2006年12月
第47节:附录 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年表(1)
附录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年表
1898中东铁路工程局由符拉迪沃斯托克迁来哈尔滨,中东铁路开工修筑。
1899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S。I。别尔采里成为第一个来哈尔滨的犹太人。
·哈尔滨10名犹太人在G。K。科诺瓦洛夫家里组成家庭祈祷所“密侬”,开展宗教活动。
1900本年哈尔滨有犹太人45人。
1902。12。24B。L。别尔科维奇、别尔采里、梅耶洛维奇等32位犹太人在格因德列尔家里集会,决定聘A。M。纳依耶尔为专职屠户,集体签订《侨居哈尔滨犹太人协议》。该协议是哈尔滨犹太人形成的第一份文件。
·哈尔滨商务俱乐部发起人会成立,其中犹太人占6/11。
·年底,哈尔滨已有犹太人300人、犹太人店铺10余家。
1903。2。16犹太人在哈尔滨创立自己的民族社团组织犹太宗教公会。公会理事会的选举获警察局批准。
是年哈尔滨第一座正式的犹太宗教祈祷所在沙曼街(现霞曼街)设立。祈祷所第一届理事会由拉法依尔·马特维耶维奇·梅耶洛维奇、叶甫谢尼·伊萨耶维奇·多比索夫、K。L。古尔维奇、M。L。萨姆索诺维奇组成。
·犹太教祈祷所由沙曼街迁至炮队街(现通江街)6号(后在此建犹太养老院和犹太免费食堂,现哈尔滨市地方税务局涉外分局址)。
·犹太宗教公会由俄罗斯邀请舍维里·列文拉比来哈尔滨主持教务。
·哈尔滨犹太墓地设立,哈尔滨犹太人丧葬互助会成立。它的第一任会长是I。巴赫。
·哈尔滨犹太人达500人。
1904日俄战争爆发,数以万计的俄国犹太士兵被派往中国东北。哈尔滨犹太人社团全力救助伤残犹太士兵。
第48节:附录 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年表(2)
1905由列文拉比发起,哈尔滨犹太社团成立建设犹太会堂捐款委员会。中东铁路地亩处划拨炮队街地段以建会堂。
·在日俄战争中负伤断臂、被俘获释的犹太士兵约瑟夫·特鲁姆佩尔道归国途中到哈,在哈尔滨创办了“巴勒斯坦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久归国,1912年去巴勒斯坦,后成为以色列民族英雄。“贝塔”青年组织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1906列文拉比离哈。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从俄罗斯邀请扎尔曼·列依鲍维奇·喀什凯尔拉比来哈尔滨。
·哈尔滨犹太社团成立建设犹太会堂委员会,主席为M。L。萨姆索诺维奇。
·哈尔滨犹太妇女小组成立,慰问和救助日俄战争中负伤的犹太士兵。列文拉比的夫人任组长。
·哈尔滨犹太人达3000人。
1907。4哈尔滨犹太小学开办,入学儿童26名(翌年70名,1909年100名)。
5。3哈尔滨犹太会堂在炮队街和马街(现东风街)交角处奠基,开始修建后称总会堂,俗称老会堂。由建筑设计师卡兹—基列依设计。
12月哈尔滨犹太妇女小组改称哈尔滨犹太妇女慈善小组,拟定章程,选举第一届委员会。首任组长为安娜·叶菲莫娃·阿凯尔曼。
1908。3。1哈尔滨自治公议会选举,选出议员40名,其中10名是犹太人。
3。11哈尔滨自治公议会选举董事会,E。多比索夫、I。弗利德等参加董事会。
是年犹太教哈西德教派在地段街建“西尤姆—加多依罗”祈祷所。
·哈尔滨犹太人音乐戏剧协会“伊玛尔达戈”成立。
·哈尔滨犹太人达6000人。
1909。1。15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竣工,通过特别委员会验收。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第一届理事会成立。理事会由Z。喀什凯尔拉比、M。L。萨姆索诺维奇、A。M。莫尔多霍维奇、E。I。多比索夫、F。里夫等组成。
12。24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核准《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章程》。
是年哈尔滨锡安主义小组成立,V。X。索斯金任主席。
1910。10。17哈尔滨犹太小学校新校舍在炮队街落成开学(现朝鲜族二中址,当时仅一层平房)。
是年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入会注册452人。
1911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入会注册609人(均为成年男人。如按每户4口人计算,当年哈尔滨犹太人约为2400人;又因军队士兵不入地方教会,实际人口还要多些)。
1912。6。10哈尔滨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促进协会(简称巴勒斯坦协会,为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之前身)成立,此前不久由乌拉尔来哈尔滨的A。I。考夫曼当选为主席。
1913侨居哈尔滨的犹太人5032人,占哈尔滨俄侨总数的11。5%。
1914。11。9由A。I。考夫曼、E。I。多比索夫等发起,哈尔滨犹太人开会讨论救助欧战难民问题,选举组织委员会,开展捐款救助活动。
是年哈尔滨犹太妇女慈善小组改组,成立哈尔滨犹太妇女慈善会(1916年通过章程)。
1915。10中旬,欧洲部分犹太难民来哈。哈尔滨犹太社团成立救助欧战犹太难民委员会,在商务街(现上游街)开办难民救济所,后在药铺街(现中医街)和沙曼街(现霞曼街)等地也办了难民救济所。
11。11哈尔滨救助欧战犹太难民委员会在难民救济所开办免费食堂。
1916。1。24哈尔滨救助欧战犹太难民委员会开会,A。I。考夫曼做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委员会。
10。9哈尔滨犹太人免息贷款会召开第一次发起人会议,筹集股本4889卢布。
是年哈尔滨犹太人哈西德教派地段街祈祷所理事会决定筹建新会堂,成立筹备委员会。
1917。2圣彼得堡救助欧战犹太难民中央委员会主席金茨贝尔格致电A。I。考夫曼,请求紧急捐资,救助欧战难民。
4。4哈尔滨犹太人社团会议宣布,废止原《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章程》,委托新当选的宗教公会临时委员会制定新章程。
4。8哈尔滨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促进协会改称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召开第一次锡安主义者大会,A。I。考夫曼任临时委员会主席(当时,哈尔滨加入锡安主义组织的有150人)。
第49节:附录 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年表(3)
7。3由A。I。考夫曼和G。B。德里金发起,哈尔滨救助欧战犹太难民委员会开办免费食堂,成立免费食堂管理委员会,A。I。考夫曼任主席。
10。1哈尔滨犹太中学在炮队街奠基修建。建设委员会主席G。B。德里金,校务理事会主席A。I。考夫曼,设计师I。U。列维金。
10。10哈尔滨救助欧战难民委员会和移居巴勒斯坦促进协会发表呼吁书,呼吁哈尔滨犹太人紧急捐资救济来哈的犹太难民(当年募捐达94498卢布)。
10月为参加彼得堡全俄锡安主义组织大会,俄滨海州和“满洲”选区在哈设立选举局,拟选出四名代表出席会议。哈尔滨选出S。I。拉维科维奇和A。I。考夫曼为候选人。
11。2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信英籍犹太望族罗思柴尔德勋爵,宣称英国“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民族之家”。此即《贝尔福宣言》。
是年哈尔滨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祈祷所筹建新会堂委员会获得斜纹街(现经纬街)法因兰德和霍赫洛夫地段,筹建新会堂。
·伊斯雷尔·爱波斯坦随父母由波兰迁居哈尔滨。
1918。1。1全俄锡安主义组织远东地区委员会在哈尔滨创办《犹太言论》杂志。
3。18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举办“巴勒斯坦周”,在商务俱乐部组织大型音乐会,募集巴勒斯坦政治基金。
4。4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祈祷所理事会会议决定修建哈尔滨犹太新会堂,选出建设委员会,主席U。A。鲍罗沃依,设计师I。U。列维金。
8月哈尔滨犹太青年组织犹太军团,准备开赴巴勒斯坦为复国而战。
9。21哈尔滨犹太教哈西德教派新会堂在斜纹街(现经纬街)举行开工典礼。
12月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收到索科洛夫和魏茨曼代表中央委员会从伦敦发来的电报。来电要求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为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和平大会努力筹集组织基金。
·哈尔滨犹太中学在炮队街落成(这是远东地区第一所犹太中学,1923年因故迁高加索街,现西三道街)。
是年哈尔滨犹太社会民主工党“崩得”外围组织西伯利亚犹太文化未来联盟创办图书馆(1922年关闭,与哈尔滨职工联合会图书馆合并)。
·哈尔滨犹太人“阿古达斯—以色列”协会在马街(现东风街)一旧房舍内创办哈尔滨犹太民族宗教学校(1920年建新校舍,定名“斯基德尔斯基塔木德托拉学校”)。
·哈尔滨犹太教马家沟祈祷堂在小戎街(现光芒街)开办。
1919。1。17《远东报》载,侨居哈尔滨的犹太人7500人,其中20岁以上者4500人,20岁以下者3000人。
·犹太教拉比Z。L。喀什凯尔在哈尔滨逝世。
3。253。29远东地区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哈尔滨、满洲里、上海、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城市19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建立犹太民族基金,开展文化事业和抗议在波兰、苏俄加里奇、乌克兰等地发生的反犹浪潮的决议;选举A。I。考夫曼、亚兹古尔、叶林松、拉多梅舍夫斯基等为远东局领导成员。
4。29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选举临时委员会,着手起草《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组织章程》。
1920。2。12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临时委员会通过《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组织章程》。
4。15《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组织章程》正式登记备案。
11。22S。M。拉比诺维奇和I。A。拉比诺维奇出资修建的犹太养老院和犹太免费食堂在炮队街竣工(一楼为免费食堂,二楼为养老院)。
11。24由布尼莫维奇发起,哈尔滨犹太贫病救济会开会,制定章程。
12。3远东巴勒斯坦情报局由上海迁至哈尔滨,《西伯利亚—巴勒斯坦》周刊自第21期在哈尔滨出版。A。I。考夫曼任主编(后改为远东社团联盟巴勒斯坦联合会机关刊物)。
12由斯基德尔斯基出资在马街修建的犹太民族宗教学校校舍竣工,命名为“斯基德尔斯基塔木德托拉学校”。
是年哈尔滨犹太人丧葬互助会决定在墓地修建二层祈祷会堂。设计师是I。U。列维金。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50节:附录 哈尔滨犹太人历史年表(4)
·大批犹太人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迁居哈尔滨,哈尔滨犹太人口增至20000人。
1921。1。8哈尔滨犹太贫病救济会通过章程,选举第一届理事会。
3月远东犹太社团联盟巴勒斯坦联合会解散,另组战斗协会管理《西伯利亚—巴勒斯坦》周刊,该协会主席为P。K。别尔曼。
4。20在华锡安主义组织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