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和上帝一起流浪-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蛋子嘛。”
金发女郎娜达莎,就在敖德萨餐馆门前,风情万种地那么一站,敖德萨餐馆的生意就蒸蒸日上了。
那个英国绅士的葬礼,娜达莎也参加了。
娜达莎跟这个英国绅士拥有过许多个美妙之夜。英国绅士很健谈,而且彬彬有礼。他说他曾去过敖德萨,他很喜欢那个港口城市。他还去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城市,像曼谷、加尔各答、麦加、开罗、华沙、慕尼黑、日内瓦、维也纳、巴黎、斯德哥尔摩、悉尼、纽约等等。在这个英国人的言谈之中,他好像有过辉煌而神秘的过去。而且,这个英国人知识广博,见多识广。最令娜达莎奇怪的是,这个英国人能讲一口纯正的俄语。当然,最令娜达莎难以忘怀的,是这个英国绅士给她的那种无与伦比的爱。娜达莎觉得这个英国人很懂女人。这个英国绅士被杀害后,娜达莎经常为他默默地流泪。
娜达莎像许多俄国人一样,喜欢酗酒,每每喝多了,她就会讲当年在敖德萨同那些罗马尼亚人、土耳其人以及意大利水手之间的风流韵事。
她讲的这些故事非常令人震惊。
当年,云集在敖德萨的妓女很多,那儿的妓女也很吃香,口红一天要抹一二十遍。娜达莎沉醉地说:“哦,上帝呀,我在那里接的吻太多了,好像跟全欧洲的男人都接过吻了。”
娜达莎的嘴唇胖乎乎的,的确很有魅力,不会有人拒绝吻这张嘴的。
娜达莎还是一个出色的厨师,会烧各种菜,调的酒也很棒。她的这些技能都得益于她生活过的海港城市敖德萨。敖德萨是一个讲究冒险,讲究吃,讲究和各种肤色的女人调情,讲究金钱和赌博的城市。那里把金钱、冒险、烈酒、政治、战争、罪犯、音乐和白色的海鸥搅和在一块儿了。从那里出来的人,个个都是了不起的人。
犹太流亡者社区是一个集欧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各色流亡者侨居的地方,而敖德萨餐馆的女老板娜达莎,可以驾轻就熟地为他们烹制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娜达莎”是一个叫犹太流亡者社区的流亡者激动的名字。
娜达莎是一个寡妇。刚刚到犹太流亡者社区的时候,是她跟她的情人一起开的这家西餐馆。娜达莎的情人是一个对生命缺乏本质认识而对哲学充满着迷恋的固执的家伙。他的小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像小刷子一样。跟他在一起,你会觉得是跟一只有知识的狼在一起。他的牙齿很锋利,鹰钩鼻子,灰色的眼睛里泛着死神的光泽。他并不多言多语,或许不屑跟那些没有知识的流亡者交谈。餐馆里的活儿他并不怎么干,他负责劈柴火,剁肉。闲着的时候,他喜欢坐在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垛上吹口琴。他的口琴吹得非常好,像轻柔的春风一样,吹开了哈尔滨每一户流亡者的窗户,也吹开了所有栅栏院里的樱桃花和大烟花。
尤其在夜晚的时候,他的口琴把犹太流亡者社区的洋人和混血儿的心都吹碎了。
他吹口琴的时候,如果有人围观,他就说不吹了。于是,听口琴的人,都从他的身后一边慢慢地走,一边欣赏他的口琴。
或许正是这个勾魂的口琴,征服了娜达莎少女的心,然后,跟着他不远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中国的小西伯利亚。
他从不跟别的女人胡来。没事的时候,就读他的哲学书籍。上帝对他真是太不负责了,怎么会让他爱上哲学这种无聊的玩意儿呢?有时候,他也出现在餐馆里,倚在柜台那儿抽烟斗,听客人们高谈阔论,或者看他们跳华尔兹,跳踢踏舞和水兵舞。在他身旁的柜台上,放着一杯浮着白沫子的啤酒。他的脚尖随着音乐,轻轻地,不动声色地打着节拍……
不久前,他用一只镀银左轮手枪开枪自杀了。这种镀银的左轮手枪,在俄国只有贵族才有。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自杀,都是他杀!”那么杀死他的凶手是谁呢?最后,在他的那一份长长的富有逻辑性的遗书中,人们才意外地发现,杀死他的是——哲学!
他的名字叫维·康德拉季耶夫。
葬礼之后的那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娜达莎见了流亡者社区的流亡者就摊开了双手,一脸无奈的样子,那意思是说:瞧,我是为了他到这里来的,可他却自杀了……
不久,娜达莎雇用了叫彼得的犹太人。
娜达莎只知道彼得的父亲是一个犹太人,他的母亲是朝鲜人。
犹太流亡者社区有几家朝鲜人。他们的民族观念很强,很抱团儿,经常集会,一起围坐在火炕上说话。朝鲜人都喜欢养狗,吃狗肉,喝狗肉汤。他们认为这是抵御寒冷的最好办法。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吃辣椒,非常非常能吃。这让流亡在犹太流亡者社区的欧洲人大为震惊。朝鲜的妇女很勤劳。在涅克拉索夫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她们用头顶着很大的一个东西,或者一个坛子走,如同演出杂技一般。有人说过:要想找一个好妻子,就去娶一个朝鲜女人吧。
第22节:敖德萨餐馆(2)
彼得刚刚到敖德萨餐馆干活的时候,是一个勤杂工,他负责劈柴火、烧火、剁肉、上货,以及洗碟子、打扫卫生等等,晚上就睡在餐馆里。他也不大说话,但看得出,他是一个性格温柔的小伙子,一脸稚气,加上一双充满幻想的眼睛。
这个犹太小伙子非常勤快。其实,所有的犹太人都很勤快。不同的是,他很聪明,而且俄语说得也不错。
闲着的时候,这个犹太小伙子也喜欢吹吹乐曲,那是一支中国式的箫。他吹的箫声音很柔和,轻柔委婉,有一点悲凉,让人想家。流亡在犹太流亡者社区的欧洲侨民,听了这如诉如泣的乐曲,就长叹不已了。
娜达莎也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犹太小伙子。于是,开始教他一些烹饪上的事了。比如怎样烤面包,烤列巴圈儿,怎样做小肉肠,怎样煎牛排,怎样做鞑靼少司。娜达莎告诉彼得,做鞑靼少司,要用马奶司少司一斤,老鸡蛋两个,酸黄瓜四两,芹菜叶三钱。先把鸡蛋去皮切丁,酸黄瓜去皮去籽儿,切成小丁,把芹菜叶切成末,和在马奶司少司内,拌匀了就行了。吃这种菜,最好配上炸鱼炸虾之类的热菜。
说着,娜达莎冲他风趣地眨了一下眼睛。
彼得笑了,薄薄的小嘴唇儿,粉嘟嘟的,鲜嫩可爱,于是娜达莎端起他的下巴,很重地吻了他一下。然后,娜达莎又开始讲如何做鱼肉沙拉,如何做鱼冻,如何做茄子泥、肝泥,以及如何做高加索核桃泥、鸡块、基辅式猎户汤、炸土豆条,如何做软煎猪肉片,配什锦面条,等等,等等。
“怎么样?小伙子,都懂了吗?”娜达莎盯着小伙子明亮的眼睛问。
彼得笑了,说:“当然,懂了。”
他希望娜达莎再吻他一下。
娜达莎认真地看了看这张充满稚气的、白白净净的、耳朵上有点儿冻伤的犹太小伙子之后,就彻底吻了他一下。
娜达莎是一个接吻大师。一会儿的工夫,小伙子就迷醉了。
吻过之后,娜达莎打开化妆盒,重新给自己涂抹了口红,然后,调整好表情,又接着讲如何做意大利式牛腱子饭、阿根廷式桃梨烩牛肉、叙利亚式烤羊腿、土耳其式炸羊肉丸子、乌克兰式土豆蘑菇馅饺子、日本式炸麻雀……
彼得说:“日本式炸麻雀我会做。”
娜达莎很吃惊,说:“那好吧,我的小马驹儿,你给我做做看。”
彼得立刻跑到院子里去,用箩筐罩了几只麻雀。然后回到厨房,用锋利的小刀在麻雀胸口那里开了条浅浅的小口,接着一只一只,像脱衣服似的“脱掉”麻雀的皮毛,再掏出五脏,用一根尖头的铁条,一只一只地穿起来,蘸上盐、胡椒、油、辣椒末,放到炭火上烤。
很快就烤好了,娜达莎接过一吃,立刻就吐了,说:“天哪,这是什么味儿,亲爱的,这绝对不是日本风味!”
娜达莎说:“日本风味应当这样做:用一斤麻雀,酱油五两,糖二两五钱,生菜油三两,先把酱油放糖用文火熬成浓汁,再把收拾好的麻雀用油炸,炸熟之后,再投入酱油浓汁煨五分钟,再装上盘,上面放一朵玫瑰,或者放上点香菜点缀点缀,就行了。懂吗?小伙子。”
娜达莎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勾起了她的一段甜蜜的往事。在敖德萨,她曾经跟一个日本青年有段恋情。那个日本青年从不酗酒,有些拘谨,但走进她的房间,就变成了一只豹子了。这给娜达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直以为亚洲人是很弱的,看来未必。
当天晚上,勇敢的彼得提着鞋,去了娜达莎的房间。
娜达莎房门并没有锁,小伙子推开门,发现娜达莎并没有睡,正冷冷地看着他,她的脸上一点儿表情也没有。
彼得愣了一会儿,就羞愧地走了。
娜达莎毕竟是一个生意人,而且又是一个久经沙场的情爱专家和老手。她知道,如果她和这个小伙子发生恋情,虽然是件好事,但她的经验告诉她,有了这种关系是不利于做生意的,而且爱情就像一本书,总会有被翻完的一天。以后,彼此可能成为敌人、陌生人而分道扬镳。因此,她不希望他们之间发生什么。
第23节:敖德萨餐馆(3)
第二天的大清早,彼得悄悄地离开了敖德萨餐馆,也离开了流亡地哈尔滨,走了。
娜达莎知道亚洲人的自尊心很强,自己的做法可能会伤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出现这样的结果,她还是没有料到……
一个月之后,娜达莎去肉铺上货回来,听见院子里传来劈柴声。她走了过去,站在栅栏院外,笑眯眯地看着。
在院子里劈柴的是那个犹太人彼得。
彼得抬头看了看娜达莎,又低头继续干活儿了。
娜达莎忽然有所悟:上帝呦,犹太人对爱情是很严肃的呀。
这正是那条松花江将冻未冻的时节。河面上正熊熊地腾行着一条冷雾。
彼得劈了整整一天的柴火。
彼得走进房间,对娜达莎说:要过冬了,多劈一些柴火备用啊。
敖德萨餐馆的堂面并不很大,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风景画,有的是教堂,有的是欧洲的村庄,有的是大海和帆船。餐厅中央有一个俄式的铁炉子,炉子上面有一个搪瓷水壶,烧着开水。餐厅中央有六七张餐桌,上面放着几瓶调味品,像盐和胡椒粉等等。每张餐桌上都有一个花瓶,上面插着一大把好看的花。餐馆里没有人的时候,彼得就在厨房里准备各种菜肴的用料。
娜达莎则一边收拾,一边哼着俄罗斯小曲儿。
彼得重新回到敖德萨餐馆,给餐厅增添了一些新的菜品。最受流亡者欢迎的是朝鲜冷面。这种冷面是用灰色的荞麦面做的,里面放有泡菜、猪肉片、水果片和辣椒面。冷面的汤,是用山鸡调出来的汤。
打这以后,敖德萨餐馆时常可见朝鲜顾客了。
不仅如此,彼得还自己腌制了朝鲜泡菜,这种泡菜主要是用白菜和萝卜腌制的。娜达莎非常欣赏这种小菜,吃起来味道酸酸的、辣辣的,又香又脆……
娜达莎无论喝多少酒,也从不对彼得讲她过去的那些荒唐事。她觉得这个犹太小伙子自尊心太强了,甚至依稀地感觉到这种自尊心会导致小伙子重演她的情人——维·康德拉季耶夫开枪自杀的悲剧……
顾客最多的时候,是星期六的晚上。敖德萨餐馆里所有的位子都坐满了。这些流亡在这里的洋人、混血儿,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哭泣和泪流满面地大声朗诵自己写的诗歌。
如果灶上不忙,彼得就会倚在柜台那儿,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也喜欢抽烟斗了。他抽的那个烟斗,就是那个自杀的维·康德拉季耶夫的遗物。这个烟斗很奇特,它的烟锅很大,镶着漂亮的铜箍。他身后的柜台上,也同样放着一杯浮着白沫子的啤酒。
娜达莎有时候会从柜台里面探过身子,吻他一下。
到了晚上,他们各睡各的。
月亮升起来了,娜达莎穿着睡衣,轻手轻脚地走进了彼得的卧室。月亮下,小伙子睡得很安详,一点儿声息也没有。娜达莎看了一会儿,又悄悄地退了出去,并轻轻地关上门。
不久,从犹太人的卧房里传来如诉如泣的长箫声……
第24节:马迭尔的“滋味”(1)
马迭尔的“滋味”
马迭尔宾馆建于1906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马迭尔”是摩登或时髦的意思。这座宾馆属于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建筑风格,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窗户、阳台、女儿墙、穹顶等姿态都相当丰富,我非常欣赏该建筑的阳台,感觉它设计得十分别致。
犹太建筑设计师就是了不起。
吃与住,是宾馆酒店生死存亡的两大主题,丝毫马虎不得。马迭尔的厨师大都是来自彼得堡和莫斯科王宫的家厨。到这里来消费的有王宫贵族、军政要员和豪富巨商,主要是看好了马迭尔豪华的装修、舒适的客房、一应俱全的各种服务设施,以及皇家厨子和名酒名菜。正因如此,这里也成了外地政要经常下榻的地方。资料显示,曾经在这儿居住的有中国人民和毛泽东主席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有1949年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郭沫若、许德珩、郑振铎、丁玲、陈家康等,有从海外归来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朱蕴山、李德全、朱学范、许广平、沙千里、谭平山、王昆仑、蔡廷锴、章乃器、罗叙章、沈雁冰、洪深、田汉等。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在这家宾馆里品尝过哈尔滨的啤酒。在某种层面上说,他们认识哈尔滨就是从喝啤酒开始的。
说到啤酒,我顺便讲一点轻松的“故事”。早年哈尔滨喝啤酒的容器,尤其是在马迭尔宾馆和那两家江上餐厅,都是用那种俄式的(也是法式的)、从表面上看凹凹凸凸的大啤酒杯。这种玻璃啤酒杯沉甸甸的(要的就是这种沉甸甸的分量),有八寸高,四寸宽,生啤酒被扎啤机注到这样的杯子里,马上泛起很厚的一层乳白色的沫子。哈尔滨人喝啤酒的方式,一般都要先抿上一小口,惬意地、叹息似的“啊”一声,然后,再用手背揩净嘴唇上的啤酒沫子。放这种笨重的啤酒杯时,没有轻拿轻放的,那样没有气派,都是“咣”一声放在餐桌上,然后,眼睛自信地望着墙上挂着的法国风光的油画:塞纳河、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喝啤酒的客人会觉得自己很牛。如果喝啤酒的朋友对路,彼此又对人生啊、爱情啊、金钱与地位呀、甚至国内外形势、城市中流传的花边新闻谈得投机,彼此就开始豪饮了,你一大杯我一大杯地干杯。女招待员兴致勃勃地往上端啤酒。一个基本功过硬的招待员,一只手可以端五大杯,两只手就是十大杯——她们平时练的就是这种基本功。当然,现在是没有这样的功夫了。不过,我从电视上看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还有。
去马迭尔这样的餐厅(马迭尔宾馆专有一个餐厅)喝啤酒的上流人士之气派又不一样了。在那里,这样的客人通常喝那种瓶装的啤酒。早年,宾馆餐厅里还专门有一个开啤酒用的“池子”,池子上方是一大块镜子,男招待员将啤酒斜对着那面大镜子,用起子猛一开盖,啤酒沫一下子喷到镜面上,然后,顺着镜面往下流,一直流到池子里——要的就是这个劲儿,显示着一种气派。“气派”之后,再给餐客斟上。
在“文革”期间,这种玻璃的大啤酒杯,被红卫兵当做“封、资、修”给毁掉了。幸好,啤酒毕竟不是政治,喝不喝啤酒不是革不革命的立场问题。于是,啤酒照样卖,只是那种杯不见了,改用中国式的粗瓷大碗了。然而用这种碗喝啤酒,许多人总觉得别扭,似乎啤酒味也不大对劲了。于是,因陋就简,弄了一大堆空罐头瓶子,涮干净后用它来盛啤酒卖。这样看起来情况要好一些,餐客的感觉也可以。有的餐客索性用大号的搪瓷盆装啤酒,放在餐桌上,哥儿几个用那种罐头瓶子,你一杯我一杯地舀着喝。有人戏言说:“哈尔滨有四大怪,自行车把朝外、大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生个孩子吊起来。”这绝不是夸张。
在“文革”时,由于啤酒厂生产不景气,啤酒的供应成了问题。逢年过节,买啤酒要票了,一张票给几瓶几瓶,显得很珍贵。由于啤酒的缺乏,市场供不应求,马迭尔宾馆就试图用那种俄式的“戈瓦斯”,以补充啤酒的供应不足。但是买账的客人不多。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
1938年,德国的犹太人斯特恩一家不堪忍受法西斯迫害,流亡到哈尔滨。赫尔穆特·斯特恩是著名小提琴家,德意志室内乐团创始人,现在是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家。他就曾在马迭尔宾馆有过一段零打碎敲的乐手生涯。
马迭尔还拥有全市最豪华的舞厅,并且俄国舞女是这里的主角。一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老舞迷王某回忆说:
“从老中华民国、伪满,直到1949年取缔哈尔滨歌舞厅时,哈尔滨各大小歌舞厅中到处都有俄国舞女,伪满以前,更是俄国舞女独霸的天下。当时,哈尔滨歌舞厅这个社交场所,就好像专门为俄国舞女准备的,日本舞女也有一些,但不多。就是在伪满,日本人统治时期,日本的舞女也不多。而当时的中国妇女,由于大都是三寸金莲,这就剥夺了她们涉足舞场的权利。在哈尔滨,中国舞女上舞场大多是伪满中后期的事。这些人大都是后来放的脚,后学的舞,但无论是体力还是舞技,都无法与俄国舞女相比。总而言之,从民国、伪满,到解放初,俄国舞女一直是哈尔滨各个歌舞厅的主角、香饽饽。当然,这些俄国舞女也有一些暗娼,如果哪个男人想带俄国舞女回家过夜,就按照伪满时的老规矩,在去歌舞厅之前,事先用俄文写上‘请到我家做客’的纸条,纸条里包上过夜的报酬,在和俄国舞女跳舞时,放到舞女的手心里,她就心领神会了,只要报酬合适,几乎没有拒绝的。如果不懂俄语,又抹不开求别人代笔,干脆用张白纸包上报酬,也照样好使。”
第25节:马迭尔的“滋味”(2)
马迭尔饭店的创办人是俄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马迭尔原名叫哈尔滨旅馆,这座有小凡尔赛宫之称的酒店,是由一个叫斯维利多夫的设计师设计的,承建商是日本近藤林业公司。
据曾侨居在哈尔滨的意大利间谍万斯白说,日俄战争时,在沙俄军队当骑兵的约瑟·开斯普,在战后“做了哈尔滨最上等饭店——马迭尔饭店的老板”。当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后,约瑟·开斯普担心财产被日本人掠去,他设法把财产转移到已加入法国国籍的儿子名下,法国国旗就高挂在马迭尔饭店的屋顶上了。
1933年4月惨案发生了,约瑟·开斯普的儿子被日本特务利用的白俄匪徒绑票了。当时正住在马迭尔饭店的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说:“我们住的马迭尔饭店的主人正在担忧他的失踪的儿子,一个有才能的钢琴家西蒙·开斯普。他是一位法国籍的钢琴家,他被俄国匪徒绑去,要求他父亲交出三十万元的赎金,否则要砍掉他的手指。结果,他被割去耳朵并且被害死了。”儿子的惨死使约瑟·开斯普于1934年离开马迭尔前往法国。
上个世纪30年代初,马迭尔饭店不仅“专门”招待国内外名人,而且还接待过国联李顿调查团。1932年9月9日下午,国联李顿调查团下榻在马迭尔宾馆。资料表明,该团有李顿爵士和美、法、意、英五名委员,随员二十六名,中国方面顾维钧等五名,日本方面吉田等十九名,日军部五名,伪满外交部大乔中一等三名,以及其他人员共百余人。当国联李顿调查团到来的这一天,哈尔滨车站戒备森严,沿途“加岗戒备,非常严重”。日伪警察当局在调查团下榻的马迭尔、格兰德、新世界等旅馆布满了暗探,绝对阻止外人接触调查团。
日本特务机关往马迭尔饭店派出了大量的日探,并通过东省特警处的日本顾问,派遣伪警察装作普通旅客占据了调查团卧室的邻近房间。三个伪警察冒充饭店的职员,扮作茶房、侍应生、房间侍役、大厅侍役和其他杂差。哈尔滨的日伪警察当局还特别雇用了三个日本女子扮作女侍监视调查团卧室。其余几十个探员都分散在餐室、阅报室、会客室和饭店四周。至于像格兰德旅馆和新世界饭店等住有调查团成员的地方,也如法炮制,做了严密的布置,绝对阻止任何人接触调查团。
作为国联调查团顾问的中国老资格外交家顾维钧先生回忆:“事实上我们一到达,中国军队就要向日本人进攻,要和日本人战斗到解放东北为止。”同时,顾维钧几乎通宵可以听到清晰的枪声,因为在松花江北岸已发生了中国军队进攻哈尔滨的战斗。
在哈尔滨市内的各界爱国人士也想方设法接近国联调查团,表达不愿做亡国奴,要独立、求解放的心声。据当时被日本雇用,并从事间谍活动的意大利人万斯白说,国联调查团逗留哈尔滨期间,就有五个中国人和两个俄国人因为想递信给调查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