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夏知华年-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付也是醉了,跟李幼斌两个人喝了两瓶五粮液,胃里边有些翻滚。
他跟李幼斌不一样的地方是他喜欢喝五粮液,李幼斌喜欢喝牛栏山。
其实李幼斌以前是不挑酒的,因为没钱嘛,就喝牛栏山,喝的久了也就喝出感情了,喝其他酒倒是没感觉了。
他也是有些飘的,但是脸不红。
李幼斌跟别人不一样,他刚喝酒是上脸的,喝半瓶左右脸就红了,再喝就慢慢变白,越喝越白,到脸色惨白的时候就是醉的时候了。
丁海强推门进来的时候小米跟其余两人已经离开了。
包厢里就剩趴在桌子上打呼噜的黄毛、发呆的老赵、趴在李幼斌耳朵边上吹牛逼的老付和李幼斌。
见到丁海强来了,李幼斌赶忙起身迎接。
“老大,好久不见呐。”
张开手臂跟丁海强抱在一起,这是出于男人之间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
“好久不见,这学期咋样,没人欺负你吧。”放开对方后,丁海强细细打量李幼斌,从脸上到身上。
“没有,你了解我,谁会欺负我。”李幼斌笑笑,拉着丁海强胳膊往里边走。
“你就是太随和了,我怕你在外边受欺负。”
丁海强也是太关心李幼斌。
李幼斌虽然平时看着挺随和,挺不靠谱,但要真让人欺负了,吃亏的指定是欺负他的人。
高中的时候也是一号传奇人物,兄弟仨被人叫“火线三兄弟”。
老大丁海强人脉广,手段狠。
老二李幼斌人称“笑面虎”,表面和善,背地里下绊子从不手软。
老三炫子,是个智囊,智商长期高出别人一线,虽说用不在学习上,但是处理事情的能力确实数一数二。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看到丁海强进来,老付想站起来,可就是腿软。
丁海强也看出了老付的挣扎,走过去拍拍老付的肩膀:“行了老付,你就坐着吧,心思到了就行。”
说完就坐在了最后边的位置上。
这个位置是主位,专门给丁海强留的。
丁海强其实也习惯了,他不坐主位确实也没人坐,来的人都是他兄弟,都管他叫大哥。
就老付年龄大,辈分上却下去了。
老付管丁海强姐夫叫叔的。
“海哥,我今天确实是醉了,小李太能喝了,这我确实是心有余力不足啊。”虽说管丁海强姐夫叫叔,但跟丁海强却是各算各的,反正叫叔丁海强也不喜欢,就干脆叫哥了。
离开蜀都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店也早就打烊了,除了前台值班的其他员工也都离开了。
出了门深吸口气,酒顿时清醒了不少。
送丁海强回家之后李幼斌也打了个车回去了。
有时候过惯了勾心斗角的日子,偶尔也谈谈兄弟感情也还不错。
………………………………
20。故乡
我们于世界上所得到的所有荣耀或是成就,都来自母亲。
很多时候在外边呆久了,常常忘了想家,每年回家成了一种规律,不回家的人也仅仅是打破了这种规律。
很少有身边的人说我回家是因为我想我爸我妈了,有些人甚至觉得说出这样的话丢人。
没什么丢人的。
想家是人之常情,李幼斌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在外国是怎样的不清楚,但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李幼斌跟丁海强他们聚过之后是没有直接回家,先去见了他妈。
他妈在陇西工作。
见到母亲是在服装店的门口。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妈妈每次见到他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买衣服,也可能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应为小时候家里穷,很多时候是没有新衣服穿的。
买的衣服也确实是不还看,李幼斌是跟他妈眼光差距挺大的,他喜欢的是那种宽松的、慵懒的衣服,他妈妈就喜欢运动服,各种款式的运动服。他爸也是有这个爱好,所以他爸经常是穿着运动服的,他们估计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儿子也喜欢穿运动服了吧
确实是不喜欢,但他也不敢说,说出来是感觉老妈没眼光,不仅不敢说,你还得天天穿着,装出一副很喜欢的样子。
母亲有时候是很天真的,李幼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他妈认为他真的喜欢运动服,以后买衣服也就全是运动服了。
冬天买冬款,夏天买薄款。
好不容易从服装店出来了,出来之后紧接着就是去吃饭。
其实李幼斌早餐是刚吃过不久的,但是她妈不信。
母亲永远感觉儿子是没吃饱的。
小时候表现的最明显,每次他母亲给他盛饭的时候都是一勺一勺压进去的,那碗米饭倒过来都是倒不出来的,因为瓷实。
这样一碗米饭下去顶别人吃三碗,有时候都怀疑那个碗的容量。
就这还没完,一碗下去母亲还总觉得他没饱,还要再盛一碗,也有她的道理:“才吃了一碗怎么能饱了呢?”
一碗是一碗,装了三碗的量。
有时候我们也是真受不了,不耐烦了:“妈,你别,我真吃饱了。”
“吃饱了怎么那么瘦?”
有时候也挺无语的。
李幼斌确实是瘦,这样一句出来他也没法反驳。
吃完饭出来李幼斌母亲就回去了。
李幼斌开始纠结于怎样回家,他家是在通渭一个小村子的,坐大巴的话有些不想坐,这边的的大巴车是很神奇的,车上可谓是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李幼斌最受不了的是车上抽烟的。
平时抽烟没什么的,他也抽,但是在车上这种封闭的空间里边闻着特别难受。
司机售票员什么的也是乡下人,不管这些,虽说车里边也贴着“请勿吸烟”的牌子,但也没几个人管那个。
山里人是豪爽的,不拘小节。
这种不拘小节体现在各种方面,除却待人友善之外经常随处抽烟,也随地小便。这与素质无关,是在大山里养成的习惯。
当然这不是在车上随便抽烟的理由。
不知道别人怎样,李幼斌是受不了的。
想来想去,最终还是给他爸打了电话。
“爸,我在陇西,你来接我吧。”
“你坐班车回来吧,我这有点忙。”
“我晕车。”李幼斌只得找个借口。
“晕车,你忍哈撒,再不你喝点药。”
“你是不又在打牌?”
“刚坐桌上,你要不你坐班车过来,到史庙儿下车我过来接你。”
“你打牌你少打一点又么啥的,班车我是真不想坐。”
他爸最终还是没能熬住李幼斌的软磨硬泡。
开着车来到陇西的时候李幼斌刚从商店出来。
“上车。”
把车停在路边,没好气的瞪了眼李幼斌,向他摆摆手。
“脸气儿好一点撒,你这样儿抬头纹儿都出来了。”李幼斌没皮没脸的上了车。
“你说你,坐班车又么事儿,能把你咋撒。”
“哎呀呀,反正你也就打牌,么撒大事。”
“咱那山沟子里头儿你也知道,人都出去打工了,凑这么一桌不容易,我这一走他们三缺一,散了,以后可就难拼咯”
“没事,以后我陪你打。”
“你可后瞎扯了。”
回家的路上是很有趣的。
沿着公路走到史庙之后有一段土路,路两边全是地,地里边白茫茫的全是雪。
这边的地全是梯田,就一座山两边一阶一阶的往下,其他季节的时候这种阶梯感是很明显的。到了冬天反而有些不像梯田了,就单纯的像一座山。
放眼望去白花花的一片,偏阳的一面偶尔有些融化的地方,给雪白的大地缀上了一些斑点。
一路上没见过人。
快到村子的时候李幼斌他爸把车窗户摇下来了。
村里人都有这个规矩,因为进村见到人之后要问候的。
远远的看见一辆五菱,就知道是李幼斌他爸了。
村子里有车的也挺多,也都是面包车,有钱点的就皮卡车。不是买不起小轿车,很多小轿车价格还不如皮卡,主要是农村的地方面包车皮卡车好走。
有人可能觉得要买成越野车更好走,主要是没钱,农村人毕竟收入是有限的。就算是有钱却因为骨子里节俭的缘故,不可能掏出五六十万买个越野车。
在他们眼中买个越野车还不如买六七两十万块的车。
李幼斌他爸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他家可以说是村子里的有钱人了,前几年禽流感昌盛的那会他家正好种了不少板蓝根、党参之类的药材,那年大卖,赚了不少。
但他爸就是省钱,赚了钱之后五万块钱买了辆五菱。
李幼斌倒是不觉得有什么,车好不好都没关系,能代步就行。
进村之后一路上都碰到人。
“老李,接儿子回来了呀?”
“回来了二嫂。”
“婶婶好。”李幼斌也头伸出去打招呼。
“好好好。”
村里人的纯朴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打招呼的时候声儿大,笑得也夸张。
也不夸张,在外地人眼中是有些夸张,在李幼斌他们眼里是很正常的,大家都这样。
到家之后先是见了奶奶,这是老规矩,回家之后先见长辈。
以前其实还有个规矩,就是回家之后先去祖宗的祠堂里边烧个香,现在观念淡了,除了逢年过节这条规矩平时也就不用了。
其实对于农村的一些事儿,也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不好是因为时代在进步,好是因为这些都是传统,都是文化。
村民也是,待人友善的性格在村里吃得开,一旦出了这方圆去了大城市,容易上当。
………………………………
21。村里的文化
有些人喜欢一个人独处,有些人习惯一群人喧闹。
李幼斌回来的消息还是传播的挺快的。
他是个喜欢热闹的人。
同村的有几个玩伴是从小玩到大的,隔的却是挺远,李幼斌家在村这头,他们家在村那头,还有一个在村子最上头。
见着面的时候李幼斌还有些惊奇。
“宝哥小龙,你俩消息还挺快的啊。”
宝哥跟小龙是堂兄弟,都在村西头,小龙家在宝明家上边。
李家村全村人都是姓李的,也能才到俩人全名是什么,宝哥叫李宝明,小龙就厉害了,叫李小龙。
一起玩的时候也尝尝调侃:李小龙啊,咋一点不能打呢?
“那可不,你来了能不快吗,大半年没见了。”李宝明笑眯眯的看着李幼斌。
他本来就眼睛小,脸上也肉多,啤酒肚肚子也挺起来大大的,笑起来就像弥勒佛。
来的时候也不空手,提着两瓶酒。酒是坛子的,也不是买的,是自家酿的。
看到手里提的东西李幼斌就知道今天又逃不掉了,但是看了眼坛子封口的布条却也挺馋,心里感慨:好久没喝过村里人酿的酒了。
“那走吧,屋里坐。”
来即是客,这是村里的习惯,不管谁来都算客人,即便是一个村的领居也是一样的。
客人来就是要招待的,把客人送上炕,摆上炕桌,往炕头的火炉子里边添点煤炭,茶罐放上去,再从厨房整些肉食凉菜的当下酒菜,这就算是过完了流程。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喝茶是怎么喝的,可能大多数南方人喝的是泡茶,北方人大多数应该跟李幼斌他们这儿是一样的,喝“煮茶”。
所谓煮茶就是把桂圆大枣之类的干果跟茶叶放一块儿煮了,边煮边喝,水开了就倒上喝,然后再添水,如此往复。
一个东西一个地方跟其他地方的叫法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这煮茶,在李幼斌家这块儿又多了一种叫法,叫“炖茶”,也有可能是方言的差异吧。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差不多的,都是泡开水里嘛。
所以说这边人来客人了当妈的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你把茶炖上,我去给准备吃食。”
到了李幼斌这儿又有些不一样。
李幼斌的爸一回来就急急匆匆跑去打牌了,家里边只剩奶奶。
奶奶倒也挺想招呼几个小伙子,从偏房的炕上往下边上爬,被李幼斌拦住了,他觉着他自己能照顾的来,奶奶也七十好几的人了,腿脚不利索。
宝明小龙也急急扶着老太太不让下来,他们可都是后生,让长两辈的老人做菜确实不合适。
老太太也没坚持,坐在炕后边笑嘻嘻的说:“那幼斌把宝明小龙招待一下,别亏待了人家,一年也就来这么几回。”
“奶奶,我懂,您就放心吧。”
“哈哈,好,好”
老人家老了,有些健忘,却也是好事儿,不管是好的坏的都记不住,一天总是乐呵呵的,倒也不错。
李幼斌炖上茶之后去厨房割了些猪头肉,从冰箱里去了两根排骨炖上,调了些凉菜端过去就算是下酒菜了。
他上炕的时候李宝明兄弟俩已经把酒倒上了。
这里人喝酒跟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跟内蒙人有些像,却也不像。
大多数地方喝酒是放一副扑克牌,输了喝酒,这边不一样,有时候是干喝,有时候划拳。
东北人喝酒碗大,显得豪迈,图个痛快。甘肃人喝酒划拳,声儿大,图个热闹。
几个人凑一桌划拳,深夜的时候声音传出去老远,村里的狗吠也就停不下来了。当然这也是老一辈人的划拳。
年轻一点的也划拳,但是文雅了许多,嗓门小了很多,偶尔喝醉了也吼两嗓子,大多数时候还是把声音压的很低。
在跟李幼斌和李宝明喝酒的时候不兴这套,他俩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喝酒。
其他人划拳就是为了磨时间,他俩不一样,李宝明是不喜欢划拳,李幼斌是不会划拳,也懒得学,在他眼里喝酒就是喝酒,划拳简直就是在浪费喝酒的时间。
巧的是李宝明也这么想,这俩人凑到一起可是苦了李小龙,他没有两人那么能喝,若是干喝酒的话对他够呛。
喝不住两人也不硬灌,在他们眼里,能喝就能喝,喝不了就喝不了,没什么好强来的。
“什么时候回来的?”李幼斌端起茶罐一人倒了一杯茶。
“我刚回来没几天,小龙回来早,已经在家半个月了。”李宝明从桌上烟盒里抽出跟烟点上。
“小龙怎么这么早?”给茶罐里添满水放火炉子上之后李幼斌又看向李小龙。
“我们来的早,走的也早,估摸着十五过不了就得去学校。”
“十五都过不了?那确实有些早了。”
“唉,别提了,高中的时候年年开学早,还想着今年能过个十五再去学校,看来还是想多了呀。”李小龙夹了口菜送进嘴里。
“你们啥时候开学?”李宝明问李幼斌。
“我们迟了,正月应该快过完了吧。”李幼斌喝了口茶,“你们呢?”
“我们也差不多。”
“对了,雄伟来了没?”
李雄伟是村里头一个胖子,虽说是差不多上高中的时候才跟他们仨一起玩的,但是性格好,跟几人也就玩的来,挺搞笑一个小伙。
“没来,说是后天才回来。”
李家村就是这样,平日里是见不着人的,过节人也少。
人少是有原因的,李家村是个扶贫重点村,家家种药材,几年的时间经济突飞猛进,富人一下子多了,人有钱了就在城里买房,留下一些打理药材的,其余人都搬出去了,平时不回来,过年的时候回来一趟。
也就临近过年的时候村子里有些生气,该回来的不该回来的都回来了。
怎么会有不该回来的呢?村子里是有族谱的,凡是李家村的人,只要不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就是搬出去了,还算是村里的人。
但是如果犯了事,就会在族谱上把名字勾掉,这就不算是李家村的人了,而这一部分人,就是不该回来的。
文化是地域性的,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但是族谱啊家谱之类的应该是共有的。
………………………………
22。逢集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不知不觉,后知后觉。
放假的时间一天待在家里边时间还是过的挺快的。
悄无声息的年关将近。
在李幼斌这边村子里置办年货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儿,因为村子里没有买年货的地方。
这就产生了一种交易的场所叫集市。
集市很早以前甚至是唐朝或是更早就有的,很多先进的地方这类场所少了,但是农村还是保留了这一传统。
集市也有规律。
开集市的地方有很多,时间也是岔开的,可能是为了方便卖家每天都能赚到钱吧。
就比如说李家村这边,离他们最近的史庙是农历的三六十逢集,每个月的初三、初六、初十、十三……这些天就有卖东西的店家来史庙摆摊。
买什么的都有,一到过年买烟花爆、竹门神对联的居多。
农历二十三是小年的第一天。
这天也是史庙逢集。
很多人会在这天上街赶集,去置办年货。
李幼斌是不用去赶集的,因为他爸老早的就去陇西把年货置办好带回家了,他家现在缺的就对联和门神。
对联是不用买的,只需要买些红纸,写对联对李幼斌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
李幼斌还是去了史庙。
他去不是为了赶集的,主要是想去凑热闹。
腊月二十之后的集市是很热闹的,附近村子里见过的没见过的都去,有去置办年货的,有去买吃食的,也有像李幼斌这样去瞎转悠的。
去了也不单单是图个热闹。
每年这个时候,邻近村子里上大学的、外出上班的大小姑娘们也都回家了,二十三这之后的几集,不管是原本就在家的还是外出回来的姑娘都会去集市转转,各色各样的都有。
所以李幼斌去集市还有一个目的,看姑娘。
腊月二十三这天,李幼斌睡得正熟的时候被李宝明的电话吵醒了。
起来的时候已经九点半了,急急忙忙收拾一下,随便吃了些早餐就去了李宝明家。
在农村,每家都有辆摩托车,李幼斌家也不例外,平日里就放在车棚底下没人骑,只有每年李幼斌放假回来的时候才骑一下。
本来这天去史庙是打算骑着摩托车的,结果不知怎的死活打不着火,无奈之下就去了李宝明家。
李宝明家跟李幼斌家差不多的,也有一辆摩托车,也是常年四季放院子里当标本,就每年李宝明回家出去玩的时候动一下。
在这地儿骑着摩托车出去还是挺拉风的,裹着军皮大衣,戴上墨镜,踩上一双假皮的雪地靴,抽着烟就上路了。
其实别人出发的时候差不多十一点了,急急的赶完集就回家了。
李幼斌他们出发这么早也是有原因的,先上去把该买的买上,然后等人多的时候找个高点的地儿看集上的姑娘吹口哨。
农村小伙都这样干,事实上对女孩子吹口哨是很不礼貌的,像流氓,招人憎厌。但是他们不在乎,反正也就是起哄,真让他们去搭讪还真不一定敢过去。
李幼斌虽说不吹口哨,却也挺喜欢看姑娘。
村里的姑娘不像城里的那么美艳,穿着也很朴素,但是不会去画厚厚的妆,大多数皮肤是小麦色的,很少有雪白的,偶尔一两个总显得与众不同。
并不是说小麦色的皮肤不好看,有些时候小麦色配上精致的五官是纯朴、天然的一种美,是没有经过后天雕琢的,这种美甚至于很多时候比化妆出来的更吸引人。
天生丽质的女孩子在哪里都是很少见的,长的漂亮又纯洁的女孩子更是少见。
在土坡上边呆的久了难免有些腿疼,最难忍的却不是腿疼,是腿疼的同时独自饿了。
“好久没吃过凉皮儿了。”李幼斌感叹一声。
“走,去吃去?”李宝明点了根烟。
“走!”
说走就走。
几人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依次跳下土堆。
集市上除却蔬菜水果烟花爆竹之外,还有一个行当是特别赚钱的,那就是卖凉皮和擀面皮的。
凉皮起源地据说是在陕西。
加工工艺李幼斌是不大清楚的,外形就是张薄薄的面皮儿,卷起来切成条子放碗里头,加上盐醋葱姜蒜,拌上一些黄瓜丝就可以吃了。
每次逢集的时候卖凉皮的提前把凉皮做好,在街上支个遮阳伞把做凉皮的家伙什摆在小车里边推进去,再往伞后边摆上几个折叠桌凳,这就算是一家凉皮店了。
李幼斌哥几个来到卖凉皮的地方的时候老板正吆喝着女儿给客人上凉皮。
看到那家的闺女哥几个挪不开眼了。
那姑娘上身穿着薄衬衫,下身是长长的碎花裙子,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上身脊背一抹粉色若隐若现,正像是那雪地里的一片红梅。
姑娘生的养眼,面容姣好,肌肤也是雪白如玉。
虽是如此,那当爹的却是粗犷,肤色黝黑,满脸大胡子。
看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