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田间小农女-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詹掌柜由于拿了姜瑜儿的好处,乐呵呵地答应了下来。

    对于姜瑜儿来说,天麻什么的,只要有种子,有地方,她依然能种出来。可她不会医术,治不好姜小雨的病。

    而且,钱财之类的,都是些身外之物,生不来带,死也带不走。不如一家人健健康康的。

    相处了这么久,姜瑜儿已经把姜小雨当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家人,她跟小妹妹一样,姜瑜儿会很用心地教导她。将来,她长大了,姜瑜儿会好好地陪嫁她,让她嫁得风风光光的。

    前世,姜瑜儿虽然有个弟弟,但两人因为年龄相差太大,而且相处时间不对,没什么感情。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亲人是什么感觉。现在,她懂了。

    她在这里,有哥哥弟弟,还有个一个可以当成小妹妹来养的小丫头。

    她很开心,也很满足。

    为了让他们都能过得很好,她得努力。虽然不能让他们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却也不能过着人下人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人命如草芥。有权有势的人,想要拿捏你,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切这个时代,笑贫不笑娼,她不想做个穷鬼。

    她不想自己的生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但她也不想别人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她是那个世界的人,那个世界,人人平等,没有谁的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就看你想不想让别人掌控罢了。

    学了那么多历史,她知道,在古代,粮食是百姓的命脉,是朝廷的命脉。

    你有了粮,你就是娘。

    也是因为这些,洛云硕送她土地的时候,她才没拒绝。而是欣然接受了。

    也答应了,会给洛云硕足够的粮食。

    粮食,对于士兵来说,那绝对比军饷更有诱惑力。

    没有粮食,什么军队,全是扯淡。

    她分给了洛云硕一半的粮食。但她相信,以她的技术,种出来的粮食,即使只有一半,也能小富一把了。

    她算了一下,即使给了洛云硕一半的粮食,她一年的收入,也要比很多地主的多得多。

    什么是专业的,这就是专业的。

    日子过得很快,很快半个月也就过去了。各个地方的管事人都来到了姜瑜儿家这边结算这上个月的月钱。

    姜瑜儿是个很豪爽的人,她昨天就已经去镇上把银钱给取了回来。

    本想说,卖了天麻也就够发工人月薪了。

    谁知道天公不作美,下了两天雨,差点没把姜瑜儿给急死。

    现在好了,这天麻还得再晒上几天。

    由由于今天要发工人月钱,姜瑜儿让阮婶把那些天麻给收了起来。

    不是信不过这些人,都是在院子里晒那么多的天麻,有些碍手碍脚的,让整个院子小了不少。

    今天是发月钱的日子,一个个都笑得见牙不见眼。

    姜瑜儿看着他们这个样子,也笑着开了个小玩笑:“看你们一个个的笑得跟捡到银子似的。”

    村里人是看到姜瑜儿从小长大的,也回了姜瑜儿一句:“今天这不就是为了银子才来的吗?”

    “就是,妞妞!咱们一个村的,你可要多发点,省的其他村的人觉得咱们一个村的,一点优势都没有。”

    这话,大家都知道是开玩笑的,姜瑜儿也不生气,也玩笑着回了一句:“这个可以有,那叔,我就把你的月钱分给村里人了。这样也能显得出来,咱们村的人收入比他们的高。”

    众人一听,都笑了。

    本书来自


………………………………

第169章 姜瑜儿的短板

    手机阅读

    那个被开玩笑的人也不生气,笑着说:“那妞妞,叔的是不是悄悄的私下里给叔啊?”

    姜瑜儿一本正经地道:“没有呢!”

    又有人开腔了:“富贵,你的一份就分给咱们算了,这样也好显得咱们村的人都有优势,比他们的多呢!”

    “就是,就是!”

    一群人,笑着,闹着。

    李封一个个的把月钱发给了他们。

    从瘟疫后,姜瑜儿家的月钱又加了不少。因为在石山上跟煤矿这边的活比较累,每人每天给六十文。

    这样一来,一个月,也差不多二两银子了。

    这要是落到以前,也差不多是够一家人,一年的吃穿了。

    可现在,一个月就能挣这么多。村里人也不在害怕以后给儿子娶媳妇儿时,拿不出来聘金了。也再也不用担心,以后嫁女儿的时候,没能给女儿办一个像样的嫁妆了。

    因为家里田地也不过,妇女没带着几个孩子也能忙活完。可能会比以前会苦一点,但日子比以前有了盼头,也比以前过得有滋味了。

    很多人家,以前是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现在已经是隔几天就会去肉摊上买上一些肉回来,打打牙祭。

    以前家里人,总会把好的让给子女跟老人,年轻人都喝汤。村里也流传了一句话:吃肉管三天,喝汤管七天。

    后来,不知道谁嘴巴溜刷一点的,自己给改成了:吃肉管三天,喝汤管七七四十九天。

    现在,村里再也不用过那种喝汤管七七四十九天的日子。

    人们生活有了盼头,做事也带劲儿。

    用村里几个老人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些年轻人,走路都带风了。

    拿到月钱的,回到家,就把收入直接给了自己家的媳妇儿管着。

    其他村的,有老父老母在,管钱的是父母。可张庄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男人挣的钱,都给媳妇儿去管。

    一家子,也不会因为这些小翁小利给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一切,都是里正跟几个长老的功劳。

    张庄村很穷,但他们都相信一句话,只要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好。

    只是,他们的想法是很多,不过多年过去了,日子也不见有所起色。直到姜瑜儿的到来,姜瑜儿开起了石场,石灰窑。

    累了一天了,晚饭后,阮婶心疼地给她准备了一桶热水,让她先泡个热水澡。

    “谢谢阮婶!”阮婶拿着桶出去时,姜瑜儿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脖子,道了声谢。

    阮婶转过身,认真地看着姜瑜儿道:“大小姐,这些都是我该做的。”

    在姜家,没那么多主子要伺候,也没那么多复杂的事情要处理。

    可能比大门大户家会累一些,但阮婶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单纯而又快乐。

    翌日一早,姜瑜儿还没起床,门就被阮婶给敲响了:“大小姐,张三顺回来了。”

    一听说张三顺回来了,姜瑜儿就来了精神。张三顺回来,代表着事情有了个结果。

    姜瑜儿顾不上自己还没睡过的瞌睡,哒哒哒起床,连脸都来不及洗,就跑了出去。

    看到那一车车的青砖拉进村子。很多村民都来围观,以为姜瑜儿家又要盖房子了,用的还是青砖。

    盖砖窑的地方,姜瑜儿早就选好了。地也买了下来,一直荒废着。

    现在,那些青砖就这样,被张三顺指使人搬到了那块空地上。

    姜瑜儿回家洗漱完后,连早餐都来不及吃,自己跑了过去。

    手里拿着一张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东西,据她说,是砖窑的图纸。

    不过,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就只有她自己好意思说是图纸。

    在‘国粹’爷爷的熏陶下,她会很多中国的乐器,也会下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棋,甚至于,就连写字,也能写得一手漂漂亮亮的小楷。唯独画画,那就是她致命的缺点,直接就一点天赋都没有。

    每每想要学画画,要么是无从下笔,要么是画出来的东西,别人根本看不懂是什么。

    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跟别人解释,介绍她画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别人听了白天,也没能听懂她说的是些什么。或者听懂了,却怎么看她的图,都是看不懂的。

    记得那个时候,她的同学们都只是笑笑说,她画的不是不好,只是比较抽象,需要慢慢去看,细细的找。

    刚开始,她还以为这话是真的,时间长了,她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同学们只是说的比较委婉,因为她根本不会画,画出来的东西,连幼儿园的都不如。

    也是因为这件事,她上了初中后,就再也没动过要画画的念头。因为,她不想再被人这么委婉地说一次。

    每次美术课,别人都很专心地画画,她就拿着数学题解习题,或者做物理题。

    而现在,她已经是没办法了。又一次提起所谓的‘画笔’画起了她自认为是砖窑的‘图纸’。

    她兴致勃勃地,看着那码放整齐的青砖,眼里呈现的,满满的都是红砖烧出来时的样子。

    她想,等红砖烧出来后,她可以先盖一栋房子,再盖上几个仓库,囤放粮食。

    张三顺接过姜瑜儿递过来的所谓的图纸,看了很久,愣是没看懂。最后还在心里想,这是不是因为自己不是专业的,所以才看不懂。等工匠们到齐了,让他们一看,准能看懂。

    他不知道的是,别说是工匠们了,如果是时间久一点,让姜瑜儿来看,她自己也不一定能看出来自己画的是什么东西。

    有时候,好消息这种东西,好像会传染似的,接二连三地就来了。

    就再张三顺买回青砖的第二天,村里来了个夫子。说是少将军安排过来的。

    姜瑜儿跟着里正几人,亲自去接待了这位来之不易的夫子。

    几人带着夫子在小学堂里转了一圈,这个教室很空旷,也很明亮。

    墙壁是用石灰粉刷过的,白白的,很干净。

    新来的夫子姓付,大家都叫他付夫子。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他很满意。

    这个时代,不是正规朝廷举办的学堂书院,是没有书桌的。

    本书来自


………………………………

第170章 新学开学

    手机阅读

    学子们要学东西,那就得自己从家里搬来一套座椅。

    条件好的人家,可能会给自己的子女做一套新的。有些条件勉强一点的,就从家搬来一套平日里吃饭用的座椅。再不济,有些学子就只能站着听课,趴地上练字。

    但这样的人家,既然连桌椅都没有,又如何能供得起孩子上学?

    但传说,张庄村以前就出过这么一个人,家里穷得解不开锅了,但依然还是供他上学了。

    那孩子成绩很好,没辜负父母。中了举人,正准备进京赶考,村里人都给了一些盘缠,却在路上,出了意外,被匪徒给要了小命。

    村里人现在因为条件好了不少,想要送孩子去上学的,早在牛阿爷家丁好了给孩子读书用得书桌了。

    现在,家家户户,都等着什么时候来夫子,然后从家里把那套已经准备好了的书桌给孩子搬到学堂里来。

    也不是说,张庄村的人,都会把孩子送到学堂。有些人家就觉得,让孩子去上学,还不如让他那着粪筐去路上拾掇下牛粪回来。如此一来,张庄村能上学的孩子,也少了不少。

    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是家长觉得,让他学得几个字也好。给压着去的。

    有些孩子,想要上学的,父母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给压了下来。这部分孩子,也只能眼馋地看着同伴们,或欢欢喜喜上学的,或迫于父母的压力,逼着上学的。

    九月中旬,终于到了张庄村村学开学的日子。家长们,都焕然一新,上学的孩子们,也是一身的新意。不管是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还是年纪小一点的孩子,由于没有启蒙,故此全部都一个班级教,上同一样的课程。

    大丫原本还担忧着母亲,后来在父母的劝解上,还有姜二柱的再三保证会买个婆子回来照顾妻子后,终于也背上了新书包,去了学堂。

    姜二柱觉得,两个儿子上学都改了名字。女儿也不能总叫一个姜大丫,最后,衡权再三,找了姜瑜儿,给姜大丫取了个新名字。

    姜瑜儿想了想,兄弟几个都用了子字,自己叫姜瑜儿,为了姐妹名字能统一,她给姜大丫取了个新名字,叫姜怡儿。

    有了新名字的姜大丫,很快在堂姐的教导下,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姜字她很早就会写了,现在也就学写个怡儿两个字。对于她来说,一点都不是难事。

    对比起村里其他的孩子,她算是早启蒙的。以前得空了,就去堂姐家,跟着妹妹和姜小雨学习练字,认字。

    这么以来,姜怡儿就成了班上拔尖的人选。

    也可能是姜家基因好,姜怡儿虽然没有妹妹的聪明,但也是学什么都很快。

    付夫子原本对于教女子颇有言辞的,但迫于洛云硕的压力,也就答应了这个差事。

    教一群刚启蒙的孩子,本来就够吃力的。但好在,他比较欣慰的是,有一个学生,学什么都很快。久而久之,这个付夫子对于姜怡儿的教育,也就要比其他孩子关注了很多。

    姜小雨,每每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朝门前走过,一双小眼,竟然露出了羡慕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姜瑜儿看在了眼里。只是,姜小雨从失声后,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她能听到别人说的话,她却说不了话。

    孩子们也很排斥不能说话的她,姜瑜儿怕她受欺负,也就没让她去学堂上学。在家里,更加用心地教这个孩子认字跟练字。

    在这个时代,大多就是读书练字,不像自己的那个时代,小孩子学的东西也很多,什么算术,英语,启蒙的孩子,最要紧的,还是汉语拼音。

    上了二年级,最让孩子们头疼的,也就是乘法九九表。

    记得看过一些小视频,小孩子背这乘法九九表,也能背到哭的。

    现在想来,这些孩子真的是幸福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可能是受到了来自于其他孩子的刺激,姜小雨的功课更加认真了。

    现在,她已经能用一些简单地字来跟姜瑜儿交流了。

    看到这样的姜小雨,姜瑜儿心疼,但也没办法。詹掌柜那边,一直没有信息传来。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大夫,真的很难找到。

    姜瑜儿知道,姜小雨失声,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心理。她被小丫丫的落水给吓到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她自己不愿意开口说话。

    这一天,是该去镇上交天麻的日子。姜瑜儿见家里也没什么事,阮婶来自己家已经很久了,也没去过镇上,也就带着她们母女二人一起去了镇上。

    当然,她今天要去镇上,主要是要给哥哥弟弟送一些衣物去。这些衣物,都是阮婶加班加点做出来了。

    现在是秋天,转眼间就要入冬了。入了冬,这天气变化就会很大。卖了天麻,姜瑜儿让阮婶母女俩去逛逛,看看有什么需要买的,也去置办一些。

    自己则是给哥哥弟弟们买了些糕点,还有一些笔墨去去了书院。

    孟老听说姜瑜儿来了,急呵呵地,丢下学子们就跑了出来。拉着姜瑜儿就不松手,一定要把人拉到他的院子里去坐坐。

    姜瑜儿有些莫名,但依然笑盈盈地跟着老头去了他的小院。

    把姜瑜儿安顿好,老头子就有些急不可耐地问了出来:“小丫头最近都忙些什么?开学也不见你送哥哥弟弟来?”

    姜瑜儿笑了笑道:“让孟老挂记了。最近家里有些事情耽搁了。”

    这时,孟老神秘兮兮地拿出来了一罐茶叶,问姜瑜儿:“丫头,你跟老头说说,这茶叶是哪里来的?”他在京城喝过一次,还是跟连大人一起,厚着老脸去将军府趁的。

    作为皇帝老师的他,厚着老脸问洛将军讨要一些,谁知道那抠门去一口回绝了:“这东西可没多少,你看看,你们今天都喝了我多少了?这喝茶也不带包炊包带的。”

    最后,孟老也只能灰溜溜地跟着连大人一起离开了将军府,心里去一直惦记着将军府的茶叶。

    本书来自


………………………………

第171章 周志国到访

    手机阅读

    谁知道,开学回来,姜家兄弟几个却给了他一个惊喜。给他送来的茶叶,少说也有三四斤,够他喝上一年了。而且,这茶,还是他在将军府喝过的味道。这不能让他不惊喜,随即也就问了兄弟几个。

    几人均是摇了摇头,说是姜瑜儿给的,具体怎么来的,他们不知道。

    得了好茶的孟老,当然也要想到他的得意门生,皇帝咯!

    这不,得到了好茶,随即就让人给皇帝送了一些去。

    皇帝不好茶,所以也没尝过将军府的好茶是什么滋味。只知道,老师给自己送来的东西,真的很好喝!

    孟老知道皇帝很希望这个茶,也就想要问问,能不能再弄一些回去。

    他活了几十年了,也见过几代皇帝了,在他的教育下,成为皇帝的,这任皇帝不是第一人。但有可能是最后一人了。

    但看了这么多的皇帝,教育了这么多的皇帝皇子成长,这任皇帝是他见过最仁慈,最好的皇帝。

    姜瑜儿一听,孟老这么急呵呵地叫自己来,原来是为了问茶叶的事情。也不好隐瞒,笑着回答到:“我们家后山长了几棵茶树,家里婆子见在山上放着也浪费,也就弄回来自己做了一些。想着开学了,也没什么好的给您老,也就让哥哥弟弟给您送一些来,还忘孟老不嫌弃。”

    姜瑜儿说得很是客套,但她知道,她们家的茶很受欢迎。就连少将军洛云硕也不知道从她家拿走了多少。现在家里,也就一斤左右的样子了。这些,她不打算给别人,留着家里待客,还有阮婶时常也会喝上一些。

    她办公困乏的时候,也要一些茶叶来解困。

    “不嫌弃,不嫌弃!”孟老一听这样一说,连忙摆了摆手,急急地回答道。

    随即又问道:“还有吗?”孟老问出这样的话是,老脸都有些微红了起来。

    姜瑜儿也是一脸的为难之色,笑了笑,回答道:“已经没有了,今年也就十来斤的样子,送人已经送没了。”

    姜瑜儿说的是实话,只是,这送人的对象是洛云硕。洛云硕从她家零零总总拿走的茶,少说也有五六斤的样子。剩下的,给了孟老大部分,家里也就那么一点点了。她不可能把家里剩下的那点菜再拿去送人,自己上镇上去买回来用吧?

    更何况,这茶是阮婶弄出来的,她都没得喝的怎么对得住她。

    孟老听到姜瑜儿说没有了的时候,也是一脸的失望之色,但最后,想想也就释然了。

    又说了谢谢姜瑜儿送给他的新鲜天麻,他炖汤喝了,味道很好之类的话。

    其实,天麻这东西,也就是补补身子而已。其他的,姜瑜儿知道的很少。

    他们家种天麻这件事,姜瑜儿没人宣扬,家里知道的,也就是信得过的那么几个人。

    现在,也就孟老,但他应该也不知道,那些天麻是姜瑜儿家种的,已经误认为是姜瑜儿他们上山的时候,挖到的。

    看了哥哥弟弟后,姜瑜儿也该回去了。

    这次天麻卖了四百多两银子,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于一个村里人来说,已经算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了。

    她现在很忙,忙着砖窑的事情,忙着各个地方地去视察她的小麦的长势。

    眼看就要入冬了,来年开春就要把这些粮食收回来,仓库是个大问题。

    她得抓紧时间,烧制红砖。等红砖烧制出来后,原本的计划是自己家先盖上一套房子的,现在看来,红砖出来后,等先把仓库弄好。

    想想今年洪涝那会儿,那些麦子,不都是让洛云硕给全部拉走了。

    要是自己家又仓库,就不用麻烦别人了。这一点,姜瑜儿一直考量到。

    一千多亩地的小麦收上来,那也不是一个两个仓库就能装完的。

    她记得,小时候去过外公工作的粮管所,哪里的仓库,通风好。场地宽,方便晒粮,粮食也不容易发霉。

    记得工人们每隔几个月,还要放些药,防止粮食长虫。

    只是,这个时代,哪里用得着放那么久的粮食。这些粮食,差不多等晒干后,就会有人来买走。这个时代的粮食,可是很打紧的。

    不过,这仓库还是得修。谁也不能保证,粮食出来,就真会有人拉走。

    看到砖窑修建的进度,姜瑜儿很是担忧。因为沟通上的问题,她画出来的图,别人看不懂。她自己要不是一手一脚的,而且自己知道砖窑的架构,她敢肯定,自己也看不懂。

    看到姜瑜儿过来,工人都很是热情,上前打了个招呼:“姜小姐。”

    姜瑜儿朝他们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她这个人,总是面带笑容。不是她有多喜欢笑,而是她的习惯。

    不管高兴与否,总会笑盈盈的跟别人说着话,跟别人打着招呼。

    就如现在,她即使内心很是纠结,很是焦虑,但她依然笑盈盈地跟每个人打着招呼。

    很多人,私下里都会说,姜家这个女子脾气好。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笑容是姜瑜儿的一个面具。

    这天,村里来了个大人们,周县令。

    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打听到了姜瑜儿家冬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