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492—1945说说欧美那些事儿-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亨利七世到了1505年,他又觉得这个盟约没有多大的价值,随即就宣布从来都没有同意过这个婚约。我觉得亨利七世不是觉得要给孩子幸福让他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同时这个盟约也变得可有可无在宣布不承认婚约的,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亨利还没结婚,还有利用他婚姻的价值,不能把他的婚姻浪费在不值得的对象身上,所以才宣布不承认婚约。现在轮到凯瑟琳家里边不干了,我家丫头上次是你非要嫁给你们家二儿子的,就等着你们家儿子长大好结婚呢,结果都等了三年了你跟我来这个?!我家闺女大好的青春都浪费你两个儿子身上了,你说不干就不干,怎么想得这么好呢。结果在西班牙的外交斡旋下,没能解除婚约。
在1509年4月21日,亨利的父亲去世了,亨利成为了国家新的主人,在同年的6月11日,亨利和凯瑟琳正式举行婚礼。在王朝中,王后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为王朝诞生新的继承人,避免王朝绝嗣。虽然凯瑟琳王后确实很能生,一共生了六个孩子,但是除了女儿玛丽公主外其余全部早夭。虽然只有一个玛丽公主,但是作为王位的继承人也足够了,毕竟在西方国家中,无论男女是都有继承权的,但是可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怪,亨利就想要男孩,可是凯瑟琳生的男孩全都活不长。就在亨利苦恼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了他的视线中,他就是安妮博林,他的女士管。
史书中记载这个安妮博林美丽异常,能被亨利看在眼里也是情理之中,从1525年起,这两个人就开始厮混在一起,出现了婚外情。亨利和他的新欢是如胶似漆,可是这两者之间总是有些不自在,毕竟不是合法的,而要让不合法变成合法,那就需要和原配离婚之后再同新欢结婚这才是皆大欢喜。但是凯瑟琳坚持不离婚,她始终认为自己才是英国的王后,凭什么要让位于别人,而且最主要是凯瑟琳非常爱亨利,她实在是不想失去她。
亨利不能离婚一方面是因为原配凯瑟琳的反对,另一方面也因为教皇的反对。可能有人要问了人家两口子的事,跟你教皇有半毛钱的关系?事实上还真有,因为当时如果想要结婚、离婚的话就必须得有教皇的许可才可以,如果教皇说不行,那你就不能离,如果你敢离,教皇就会说你不遵从上帝的指示(因为教皇是代替上帝来放羊),我就开除你的教籍。在当时,如果被开除教籍,那就是绝罚,因为人们都是信基督教的,都是上帝的子民,而你们国王们是代替上帝来管理的,如果你连基督徒都不是,你有什么资格来管理人民?
亨利见教皇不同意,就派人游说教皇,可是教皇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要是一般人,估计教皇也就同意了,可是这件事,教皇还就真不敢说同意了,虽然凯瑟琳名不见经传,可是他的外甥可是家喻户晓,那就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或者说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这可是个恐怖的家伙。你可以不给凯瑟琳面子,但是查理五世的脸面你还是要给的吧,而且当时宗教改革已经如火如荼,教皇这边正靠着她的外甥去消灭那些“异端”呢,巴结还来不及,还赶上眼药?
这件事就这么拖了下来,可是等拖到1533年的时候,这件事就再也拖不下去了,因为亨利的小情人怀孕了。事到临头,容不得亨利在这样拖下去了,亨利心一横,在没有教皇同意的情况下,就和博林结婚了。教皇知道之后怒不可遏,还真是反了你了,立马宣布婚姻无效并且直接开除了亨利的教籍。而亨利也不是好欺负的主,你不是开除了我的教籍了吗,我还就不伺候你了,立马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紧接着听命于亨利的大主教克兰麦宣布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而和博林的婚姻有效。
这就是英国的宗教改革,但是这是下一章的内容,这章最后我想缅怀一下那个痴情的女人,虽然亨利绝情的抛弃了她,但她依然深爱着亨利,就在临死之前,她还给她的外甥查理五世写信说我已经原谅了他。
愿天下痴情女子最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第三十一章——烈日初升 2
亨利八世为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毅然决然的就和原配凯瑟琳离婚了,但是惹怒了教皇,被教皇施以绝罚,结果亨利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宣告以后英国的宗教领袖就是国王,而且以后教会里的人员任命就不是罗马说了算,是国王说了算了,这就是英国宗教改革,英国国教会也因此成立。
但是大家想一想,亨利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如果是真的为了红颜的话,大可不必等这几年,直接在刚开始就不顾教皇反对而结婚不就得了,何必这么麻烦。既然不仅仅是为红颜,那究竟还有哪些原因促成亨利的这个决定?
我们知道,宗教改革是由马丁路德发起,原因是因为当时所发行的“赎罪券”,无论是马丁路德还是“赎罪券”的最大市场都是德意志地区,德意志地区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王权来对抗教皇的教权,导致教会在该地区势力极大,罗马教会的压榨也最为凶狠,这就让德意志地区的人民对**、堕落的罗马教会抱有强烈的愤怒和民族仇恨。但是英国收到的影响就要少得多,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而且如果新教思潮传入英国,可能就会造成信仰分裂和社会动荡,这一点可以参考爆发宗教改革的神圣罗马帝国,陷入到了对立和流血冲突之中。为了不让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跟着乱起来,宗教改革之初的亨利对新教可算是深恶痛绝,对待那些异教徒那就是一个子,烧,两个字,烧烧,三个字,烧烧烧,并且他还曾经亲自写文章骂马丁路德是异端邪说。亨利的做法获得了教皇的热烈欢迎,当时的教皇利奥十世称赞他为“信仰捍卫者”。教皇和亨利之间可算是惺惺相惜,可到底为什么使得这两位朋友加同志反目成仇了呢?
首先,是因为宗教改革的广泛传播,使得欧洲的反教皇情绪颇为普遍。可能也是因为这些年罗马教会的缺德事干得太多了,原先人们是敢怒不敢言,在有了挑头的了之后,人群都群起而攻,罗马教会一时间成了过街的老鼠。当时的英国也是如此,亨利眼见烧的越多,异端就越多,很有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于是就在考虑是否改变策略,通过与罗马教会的决裂来达到巩固自己的统治的目的。
其二,是觊觎教会庞大的财产,因为亨利没钱花了。当时的欧洲,是神罗皇帝加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舞台,而当时的英国还远飞之后的“日不落帝国”,国力没法和这两个国家相比,可是亨利心挺大,觉得自己是号人物,看着查理五世和弗朗西斯一世掰腕子掰的挺过瘾,就想跟着掺和。可是这一掺和不要紧,把自己搭进去了,那两个玩家家大业大,耗得起,就像是两个身价过亿的富豪在对赌,输个百八十万不叫个事,可是对于身家千万的来说,可就有些伤筋动骨了,而英国很不幸,就是那个耗不起的。连绵的战争,榨干了英国的国库,而进行宗教改革的话,就可以合理合法的将那些教会的财产拿到自己的手里边,这是合法抢劫。
第三,是因为国王和罗马教会之间的矛盾。别看亨利和教皇之间相互支持,互相点赞,其实背地里不知道都怎么评价对方的。之间说过,罗马教会经过发展,对整个天主教世界都有着十分强大的控制力,而且,教皇或者说教会的权威还是凌驾于国王的王权之上的,因为国王只是替上帝放羊,而教会则是上帝的代言人。你国王这个牧羊人能不能放羊需要经过上帝的同意,而上帝比较忙,没空搭理这些小事,就找了个代言人说这件事你跟他说就行,也就是教会有权决定你这个国王能不能放羊。这一点在国王的加冕典礼上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教皇代表上帝进行涂油礼,并给与国王象征权力的权杖。可是谁愿意一天到晚都有个太上皇在那摆着,哪个国王不希望自己脑袋顶上那个讨厌的家伙赶紧消失,结果现在出现了这样一个机会,亨利怎能不动心?
所以,他自己的婚姻只是一个由头,就算不因为这件事,也会因为别的事而做出宗教改革的决定。我们分析了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亨利发动的所谓的宗教改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亨利进行的宗教改革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两点,一是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开始单干,而是宣布国王是教会的一把手。虽然亨利还进行了一些一些其他方面的改变,例如改变了一些宗教仪式,把拉丁语换成英语等等,这些都是些皮毛,远非马陵路德所发起的宗教改革那样深刻和广泛。如果让我评价亨利的宗教改革的话,我想借用那句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话:这是一场既非宗教、更非改革的宗教改革。
亨利还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皇家海军的实际建立者。当亨利登上王位之后,曾继承了一支袖珍的海军:各种船只总计15艘,只有两艘排水量500吨以上的战舰。亨利对此非常不满,投入巨资扩建普利茅斯皇家船厂,皇家海军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在亨利执政的38年间,皇家舰队从15艘扩充到了53艘。
亨利因为自己的婚姻发动了宗教改革,抛弃了至死不渝爱着他的凯瑟琳,而且在离婚之后,还把凯瑟琳移居到一座低等庄园。可能是亨利的所作所为连上帝都看不过去,诅咒了他的婚姻一般,他之后的婚姻状况可以说是非常糟糕,他在凯瑟琳之后足足换了四个王后,结了五次婚!而且每段婚姻时间都不长,都只有短短的几年,有的甚至就几个月,虽然在1543年迎娶的最后一个王后较为贤淑,可是亨利已经没有时间去体会了,在1547年1月28日,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于亨利,我不想评价其他,就只想问问他:你是否觉得愧对那个始终爱着你的凯瑟琳?如果死后相见的话,你是否还有脸见到他?不知道亨利在临死前有没有回忆过这一生,有没有想起过被他深深伤害过却致死不悔的傻女人。
亨利死后,继任者是他的儿子爱德华,爱德华死后是他的姐姐,被冠以血腥的“血腥玛丽”,血腥玛丽过后,就是他的最后一个孩子,伟大的伊丽莎白一世。有个有趣的现象,亨利的三个孩子都登上了王位,可是哪一个都没有留下后代。
接下来的主角,就是这位伟大的伊丽莎白一世,我们就从她的出生说起。
伊丽莎白是亨利和第二个王后博林唯一幸存的孩子,在她成为英国女王之前,曾有一段被迫害的时光,那就是她的姐姐玛丽在位期间。我们知道玛丽是亨利和原配凯瑟琳所生,而伊丽莎白则是“小三儿”博林所生,玛丽对伊丽莎白有意见也是情理之中。而且玛丽登上王位的方式也比较特殊,她的王位不是别人给她的,而是自己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这种局面就使得人心有些不稳了,导致了一场叛变,有人打着拥立伊丽莎白的旗号打过来了,虽然事后伊丽莎白坚称与己无关,可是依然被在伦敦塔里关了两个月。这两个原因导致这对姐妹之间的隔阂一直很深。
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玛丽肯定是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抢过来的王位交到自己妹妹手里的,但是这不交又没办法,因为玛丽没孩子,第一顺位继承人就只能是伊丽莎白。1558年,伊丽莎白继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正式加冕为英国女王。对于她,我们还是从宗教改革说起吧。
在其姐姐玛丽统治时期,英国一度恢复了天主教,并严酷迫害新教徒,烧死异端300多人,被称为“血腥玛丽”。伊丽莎白则是个新教徒,虽然曾在姐姐的压力下被迫改信天主教。在她当上国家一把手之后,就开始着手重立英国国教。伊丽莎白是个很有计划的人,也是个有耐心的人,她把恢复英国国教的行动分为了三步。首先,伊丽莎白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中立者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新教者,同样也不是一个天主教徒,你们两者的事我两不相帮。其次,她一点一点地恢复她的姐姐破坏的宗教政策,把宗教政策恢复到她姐姐当家做主之前;最后,伊丽莎白力求使英国国教的信仰纲领要符合当时国内国际的实际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并将爱德华六世在1552年修订的《祈祷书》加以修改,命令在全国各教会的神职人员中强制执行,任何人不得违犯。
伊丽莎白的宗教改革,使得逃往欧洲大陆的新教徒纷纷回国。她修改了教义,反对罗马教会对全国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与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教徒能直接和上帝进行沟通,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并主张教士可以婚娶。伊丽莎白的宗教改革在其父亨利和其弟爱德华的基础上又走远了一步。
………………………………
第三十二章——烈日初升 3
伊丽莎白在宗教上重立英国国教,从此与新教徒结成了同盟,并且挫败了国内不甘失败的天主教势力的颠覆活动。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其父亨利八世,还是其弟爱德华六世,亦或是伊丽莎白一世,他们进行的宗教改革都不同于发生在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原因之前说过,因为英国并没有很强烈的对天主教的敌视、厌恶、愤恨的情绪,所以他们的宗教改革中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残留,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虽然改革了教义,但是仍然关于天主教中的核心部分基本上都保留了下来,那些天主教的重要仪式,基本上也都保留了下来。
可能英国的统治智慧中深含中国的中庸之道,无论是什么重大的变革,在其他国家可能会演化为严重的对立,甚至爆发流血冲突,但是英国则不同,总是能找到对立双方的微妙的平衡点,也就是总是能“和稀泥”,而且“和稀泥”的水平还相当的高,能让双方虽然都看对方不顺眼,但是能够和平共处,比如说英国的宗教改革,说是改革了,但是保留了大量原来的东西,结果英国就没发生大的就像三十年战争、发过呼格诺战争这样的巨大流血的大规模冲突;又比如说后来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是总统制,法国直接就把国王给“革命”了,而且之后发生了多次反复才最终确立了政体,虽然英国也把国王给“革”了,但是后来又主动把国王迎回来了,而且在遭到清算之后依然保留了国王,只不过是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而已。
在外交上,伊丽莎白改变了英国的外交方针,她没有像她的父亲那般直接卷入到欧洲大陆的争霸,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了英国的体量,知道现在的实力跟欧洲大陆两大强国相比还是有些较大的差距。但是她充分利用了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英国是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之间隔着英吉利海峡,所以只要英国保持一支强大的舰队就可以防御住大陆强国的入侵,而且隔着英国和欧陆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有很窄,使得英国的力量可以投射到欧陆上去,使得大陆国家不得不考虑英国的态度。她利用这样的地理优势开展了均势外交,让西欧两大强国西班牙和法国相互牵制。伊丽莎白为了英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为了使得英国的外交更加的灵活,占有更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她把自己的婚姻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因为按照当时欧洲的继承传统,女方结婚是要有嫁妆的,这个嫁妆通常会有土地,而如果女方是国王的话,基本上就是带着国家就过去了,就比如说之前提到过的神罗皇帝查理五世。所以伊丽莎白的吸引力那是相当大的,追求者络绎不绝,毕竟谁要是能够最终通关,那可是有着相当丰厚的通关奖励啊。伊丽莎白就利用这一点,为英国争取最大的利益,最终,她都没有出嫁,孤独一生。
伊丽莎白在经济上奉行重商主义,大力发展商业。首先她继续推行圈地运动,执行血腥法令,这些措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升了英国的国力,但是这是建立在伤害农民的利益之上的。圈地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只圈占土地的运动。英国的毛织业相当发达,英国的毛织品在欧洲都享有盛誉,而且与英国隔海相望的荷兰,毛纺织业也十分发达,这就使得养羊成了一份获利颇丰的工作。想要放羊的话你就需要草地来进行放牧,为了攫取利润,英国的封建地主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开始圈占公共用地,圈占完公共用地之后觉得还不过瘾,又去巧取豪夺农民的土地,大批农民被迫出卖自己的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四处流浪。只不过那是之前,到了现在你连到处流浪都不行,因为国王下令不允许你到处乱走,否则就修理你,这就是著名的血腥法令。
出现这些法令这倒不是歧视,是有原因的。首先,这些流浪的人肯定都是些生活无着的人,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解决不了之后,一些道德尊严都将抛之脑后,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肚子那才是前提。如果一个人活不下去会怎么做,可能会偷,可能会抢,而这就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了影响。其二,当时收税最主要的还是人头税,就是按人数收税,这些人四处流浪就会造成税收减少,人都跑了还收哪门子的税阿!其三,还影响到了国家的兵源。
这些流浪的农民之所以会沦落到现在的地步,都是因为羊毛价格上涨,使放羊获利十分丰厚,这种现象有个十分精辟的评价:羊吃人。这些无地农民就没有办法继续获得土地来干自己的老本行,又不能到别的地方讨生活,可是还呆在乡下就会被活活饿死,他们唯一能去的地方就只剩下了城市。在城市中,为了生存,他们大多数就成了工场的工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在国外,她恢复了地中海的贸易,在1580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同意同英国进行贸易。不仅如此,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出现的,这个诞生于1600年的公司,造成了印度之后的深切苦难。
她还积极进行海外扩张,但是当时的海上霸主是西班牙,英国的皇家海军还远远不是西班牙海军的对手,可是该如何才能打击到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呢?最终,女王决定也来一把“不对称战争”,她把眼光放到了这些人身上,这些让远洋之人恐惧又愤恨的存在,他们就是海盗。
伊丽莎白想这些愿意同政府合作的海盗颁发“抢劫许可证”,这些海盗摇身一变就成了英国皇家海军,虽然他们的名字变了,但是他们干的活一点都没变,还是抢劫,只不过成了抢劫西班牙的运输船队和殖民地的专属海盗而已。英国政府承诺保护他们,相应的,他们的每次收入都会和英国进行分成,各取所需。他们俩高兴了,可另西班牙不干了,自己辛辛苦苦得了钱结果便宜你们了。在尼德兰爆发反对西班牙的起义之后,起义者送给了伊丽莎白一份大礼,就是我们前边说过的请伊丽莎白通知他们,伊丽莎白一看反正之前都已经把西班牙得罪了,就不怕的最更狠点了,结果爽快的答应了,在收了“保护费”之后,在1585年派兵直接援助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统治。
可是这些发生之后,西班牙并没有向英国宣战,因为当时的西班牙一边应付着尼德兰人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在积极掺和着法国的胡格诺战争,没空搭理英国。可是之后伊丽莎白干的一件事,成了两国交战的导火索,在1587年,伊丽莎白处死了亲西班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西班牙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对英国宣战,积怨已久的两国终于拔剑相向。
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在1588年5月20日,由十个支队,130条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从里斯本起航,驶向英吉利海峡,去运送集结在英吉利海峡的西班牙军队,并且消灭英国皇家海军,这支舰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无敌舰队”。
西班牙国王对他的舰队充满了信心,相信他的舰队一定能给那些可恨的英国佬一个难忘的教训。在西班牙的舰队行进过程中,英国的舰队也开始集结,参战的英国海军不但包括皇家海军,还有海盗。
时间越来越近了,两支舰队驶向了宿命中的地点,大战一触即发。
西班牙舰队普遍船高体大,配备重型加农炮,火力强劲,而英国舰队普遍较轻较小,配备的火炮多为轻型的长炮,射速较快。在当时,在海战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战舰大小,因为在这之前的海战基本上是接舷战,就是两军交战之前先用弓箭、火炮之类的武器相互射击并且双方舰队开始相互冲锋,等到双方的舰队挨到一起后,双方的士兵就跳上船开始厮杀。也就是说,决定海战胜败的是靠的士兵手中的刀剑,船上的火炮、弓箭基本就是大战之前的“餐前甜点”,火炮也一般放在舰首,因为是舰首对敌,放在船舷也没多大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