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492—1945说说欧美那些事儿-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将走向他们宿命的地点,一个如同烟花般绽现自己最缤纷耀眼的光芒,一个将在这次战斗中体会到失败的滋味。世界上可能是存在一种宿命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伟大的人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拿破仑和威灵顿的滑铁卢对决,冥冥之中似乎只能有一人站在当时的最高峰。这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两大战神的唯一一次正面厮杀,一场火星撞地球般的史诗战役即将开始。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场史诗战役的始末。
1623年11月,华伦斯坦带着帝**准备在吕岑过冬,当知道到古斯塔夫的瑞典军队靠近时,华伦斯坦命军队在吕岑挖壕掘沟,并在11月16日(旧历11月6日)晨将帝**部署在周围阵地上,建立起一条防御性阵线,右翼以城镇为掩护,在郊外风车旁部署了14门炮的炮兵阵地,并把剩余的10门炮部署在阵地前沿,他的主要战线部署在一条大壕沟后面,总共有8000名步兵和8000名骑兵,步兵据守中央,骑兵分列两侧,在阵地前沿还有滑膛枪分遣队占据壕沟,他还效法瑞典的作法,缩小了列阵纵深,步兵十行纵深,骑兵6行。
古斯塔夫拥有13万名步兵和6000多名骑兵,以小分队部署为主,组成规模不大的方队,占据更多的前沿阵地,古斯塔夫将20门野战炮沿前沿阵地分两条战线,每条战线中央部署六个步兵旅,两翼个6个骑兵中队,在第一条战线两侧的骑兵中间都分别夹杂部署了5个200名滑膛枪兵组成的方队,每个侧翼有1000名滑膛枪兵
古斯塔夫保留了两只预备队:一支是部署在第一战线后面的步兵,一支是部署在第二战线后的骑兵,他还决定分散部署他的20门大炮,在前沿阵地分开以5门大炮为一组的4个炮兵阵地,古斯塔夫亲自指挥右翼,左翼由萨克森…魏玛的伯纳德指挥。
在祷告之后,一场大雾延误了新教联军的进攻,加上当地复杂的水网,上午大部分时间了,双方都在雾里互相炮击,这场雾为华伦斯坦的援军――帕本海姆赢得了时间,帕本海姆抛下了步兵,率领3000多骑兵以最快速度赶往吕岑。新教联军佯装撤退,引诱帝**追击,但华伦斯坦没有上当,但是帝**的左翼指挥霍克未能控制住部队,导致帝国左翼骑兵缓慢靠进了壕沟。
到了11时,大雾有所消散,瑞典军队完成进攻部署并发动攻势,古斯塔夫发现帝**左翼霍克的部队已开至壕沟,缩短了与新教联军前沿的距离,古斯塔夫下令右翼骑兵进攻,负责掩护的滑膛枪兵分队推进至滑膛枪射程内开始射击,瑞典骑兵在古斯塔夫国王的带领下继续缓慢前进,在进入帝**滑膛枪兵的射程时突然策马疾驰,冲进了霍克的骑兵阵地,在壕沟及壕沟附近展开激烈肉搏。
部署在壕沟内的帝国滑膛枪兵很快被大规模混战冲的七零八落,开始的冲击和短兵相接的能力让瑞典骑兵获得初步的优势,但当帝**被赶回第二战线时,瑞典骑兵的进攻因为帝**的纵深部署而势头受阻,随后瑞典骑兵又再次集结发动新一轮的冲击,瑞典的右翼又恢复了进攻势头。
瑞典军队向前推进,越过壕沟,冲散了滑膛枪兵,迫使霍克的骑兵后撤以重组队形,在古斯塔夫国王的带领下,瑞典骑兵乘胜追击,击溃了霍克正在重组的骑兵,摧毁了滑膛枪兵的支援队伍,帝**左翼土崩瓦解,随后瑞典骑兵又转过头来,冲向帝**中央的步兵方阵。在中央,瑞典步兵也同样占据上风,他们已经跨过壕沟,夺取了七门大炮,调转炮口对付帝**。
但新教联军左翼就不那么乐观了。华伦斯坦下令在吕岑放火,吕岑就成为火海,浓烟顺着风势,向新教联军左翼――萨克森…魏玛的部队吹来,同时他们还受到在风车附近的帝**大炮轰击,因距离较近,给他们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更糟糕的是,大雾重新笼罩在战场上,在烟雾的掩护下,华伦斯坦的克罗地亚轻骑兵发起冲击,冲入了萨克森骑兵的阵地中,萨克森骑兵坚守阵地,但人数较少,萨克森…魏玛稳住部队士气,用第二战线抵挡进攻,第一战线的部队在滑膛枪兵分队的掩护下重新集结,新教联军左翼的萨克森部队最终守住了阵地。
古斯塔夫・阿道夫试图弄清在烟雾笼罩下的战场形势,策马穿过阵地右翼,将最强大的骑兵团投入战场。在华伦斯坦的左翼崩溃时,帕本海姆率领的3000多帝国骑兵赶到战场,他派遣轻骑兵进攻瑞典的辎重部队,试图分散瑞典军队的注意力,然后自己亲自率领重骑兵冲向暴露在外的瑞典军侧翼,帕本海姆改变了原来的半旋转骑兵射击战术,改为古斯塔夫一直倡导的方式:骑兵缓步向前,逐步加快,近距离一轮手枪射击,最后拔剑冲锋。在帝国重骑兵的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下,瑞典骑兵缺乏全套盔甲,虽顽强抵抗,但最后还是被迫退出阵地
帝国骑兵的进攻势头,很快就迫使新教联军很快就丢掉了经苦战得到的壕沟,让华伦斯坦也不禁大叫“我就知道帕本海姆会的!”
不过在瑞典的滑膛枪兵分队和骑兵预备队的支援下,联军的撤退没有演变成大溃败。瑞典的滑膛枪和大炮近距离向不断推经的帝国骑兵疯狂倾泻火力,帕本海姆被击中胸膛,他按住伤口,被推车抬下战场,死在自己的马车上。
当古斯塔夫赶往左翼稳定局势时,透过烟雾他看到他的一个步兵旅正遭受巨大的压力,他带领着他那个人数不多的卫队冲进混战中,一个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臂,另一发打中了他的坐骑,他的坐骑受惊,带着他离开护卫,冲入混战深处,他侧身遭到刀刺,一名帝国骑兵向他背后开枪,他从马鞍上掉了下来,但脚被马镫绊住,被坐骑拖着乱跑,最终他挣脱了脚蹬,脸朝下趴在地上,身负重伤,精疲力竭,随后一发手枪子弹从他右眼和右耳之间射入头部。
当炮火停歇硝烟散去之时,士兵们发现了国王的坐骑,这匹马因为伤痛狂奔乱跳,马鞍上空空如也,沾满了鲜血。瑞典骑兵终于重新夺回壕沟,打退了帕本海姆的部队,在壕沟中发现了古斯塔夫的尸体,他的死亡让顺风顺水的瑞军右翼放弃了进一步行动,一名上校军官拒绝发起冲锋,带领部队离开战场。统帅的战死,部队士气低落,开始溃散。华伦斯坦派遣渥大维・皮科洛米尼试图重新集结帝**,皮科洛米尼率领着他庞大的骑兵预备队支援帝**左翼,向瑞典军右翼发动了7次全面联合进攻,最终夺回了7门大炮,击退了瑞典人。
与此同时,中路由老兵组成的的瑞军步兵仍在继续向坚固的帝**中央和右侧发动猛攻。他们在帝**猛烈的火力下损失惨重。两个久经沙场的步兵团,“蓝团”和“黄团”损失惨重疲惫不堪,而剩余部分则开始后撤。很快瑞军前锋线大部都开始陷入混乱。局势朝有利于帝**的方向发展,此时是下午2时。
王室的牧师雅克法布里修斯召集了一些瑞典官员在自己身边,开始吟诵圣歌。这让瑞军溃兵成片地停下来。瑞军三把手,敏锐的克尼普豪森趁势迅速平息了溃退,将二线和预备队维持在对方火力范围之外,瑞军前锋线得以重新组织。
下午三点左右,新教军的副主帅伯恩哈德在获悉古斯塔夫二世的死讯之后从左翼返回接管了总指挥的职责。他向全军发誓要赢得这场战役来告慰古斯塔夫二世的在天之灵,而非像往常一样对国王的死讯秘而不宣。搏杀过后,双方均损失惨重。黄昏降临之时,萨克森骑兵夺取帝**在风车旁的炮兵阵地。帝**只得从战场撤退。下午六点左右,帕本海姆的三四千步兵在行军一整天后终于抵达战场。尽管夜幕已经降临,他们仍希望向瑞典人发起反攻。不过华伦斯坦认为这徒劳无益,下令全军向莱比锡撤退,增援的步兵作为掩护。夜幕降临,溃不成军的帝**丢弃了华伦斯坦的所有大炮和其他辎重,撤往莱比锡,新教联军因疲惫不堪而无力乘胜追击
吕岑会战是新教徒的战术胜利。不同于新教徒的夸大宣传,瑞军的损失略高于帝**。但大部分瑞典军的伤员很快便能够在几周之内归队。而帝**则相反,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回归作战序列。瑞典军达成了战役目标。神圣罗马帝国对萨克森的攻势被粉碎,华伦斯坦只能选择撤退到波西米亚过冬,瑞典维持了与萨克森选侯国的同盟。而此战一个更为深远的结果则是新教势力的领袖,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阵亡。失去了他的统一领导,德意志的新教诸侯陷入了混乱和分裂之中。哈布斯堡家族得以在之后重整旗鼓并挽回一些古斯塔夫二世造成的损失。更为关键的是,古斯塔夫二世之死让法国人能够更加牢固地控制反哈布斯堡同盟。瑞典在联盟中只能接受更为次要的角色。最终整场战争在1648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
此战过后,华伦斯坦被巴伐利亚公爵强力抨击,皇帝也一天天质疑他。之后,华伦斯坦与瑞典进行秘密谈判,希望和解并使外**队撤军,但被皇帝视为通敌。1634年1月,皇帝决定解除华伦斯坦的一切职务并收买华伦斯坦的元帅去执行密令暗杀他。2月25日,决定去投靠萨克森的华伦斯坦被他亲自拯救的神圣罗马皇帝谋杀。
新教失去了领袖,群狮失去了狮王,瑞典失去了国王,但是他留给了继任者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支身经百战、战力强横的军队,一个崇高的国际地位,更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古斯塔夫军事改革。在他的基础上,瑞典终成北方强国,如愿以偿地霸占着波罗的海,直到另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带领他的国家和军队打败瑞典为止,他就是被称为彼得大帝的彼得一世,他的国家就是后来打败战神拿破仑的沙皇俄国,俄国的故事,该从何讲起呢?
………………………………
第四十一章——北极熊的咆哮 1
当蒙古的骑兵带着血与火来到了欧洲,铁蹄背后一片焦土,继匈奴王阿提拉之后再一次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蒙古人的征服给绝大部分被征服地区的人带来了的是血与火,但是却给了莫斯科一个机会,一个发展壮大并最终统一俄国的机会。莫斯科位于茂密的森林中,蒙古骑兵战斗不便,而且在蒙古人入侵时莫斯科又不是大城市,即使占领了也没有大多的油水,就这样,小城莫斯科幸免于难。并且由于莫斯科紧邻莫斯科河,交通便利,周围是茂密的深林,林业资源丰富,而蒙古人的统治触角并没有延伸到这里,这些因素给莫斯科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最终以莫斯科城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莫斯科大公国。
莫斯科大公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在莫斯科大公国发展初期,莫斯科大公抱紧了蒙古人的大腿,并且以蒙古人的力量打击那些比他强大的国家,同时发展自身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在被统治的斯拉夫人的反抗斗争愈演愈烈、蒙古人的统治摇摇欲坠的时候,莫斯科大公又转变了自己的外交策略,摇身一变又成了带领被压迫人民反抗蒙古人残暴统治的民族英雄。但是我们无论说他无耻也好,流浪也罢,莫斯科最终还是赶跑了蒙古人,赢得了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之后,莫斯科逐渐打败、吞并其他斯拉夫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伊凡四世,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是俄国统一后第一位沙皇。这个沙皇源自于拉丁语中的凯撒,这个“沙”字就是“凯撒”的转音,我们中文在翻译的时候采用了半音译半以译的办法,翻译成了“沙皇”。可是俄罗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为什么要用罗马帝国的拉丁语作为自己皇帝的称呼?这倒是俄罗斯人觉得罗马名头特响就按在自己的脑袋上,不跟韩国一样,无论是不是自己的,只要是好的那都是自己的,比如孔子……这其中是有渊源的,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克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延续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帝国公主被迫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后来,因为政治联姻、宗教权益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等原因(有兴趣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这里就不多说了),在1472年,拜占庭的流亡公主索菲亚嫁给了伊凡四世的父亲伊凡三世。虽然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灭亡了,但是这个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分裂而来,是正宗的罗马后裔,而伊凡三世去了拜占庭的公主,从此也就继承了拜占庭的合法性。在拜占庭灭亡后,俄国就以罗马的继承者身份自居,开始称呼自己的国王为凯撒。
伊凡四世即位时年仅三岁,还在妈妈怀里吃奶呢,所以国家由他的母亲摄政,代为管理。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主少国疑,一些人心里的小心思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并不把这个名义上的国王放在眼里,同时不放在眼里的还有摄政的伊凡四世的母亲。大贵族之间开始结成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为了各自的权力开始了激烈的争权、倾轧和谋杀。人是环境之子,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对一个人的性格及活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这种波云诡谲、明争暗斗的环境,对伊凡四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见惯了阴谋,他变得多疑,见惯了残酷的争斗,他变得冷酷,这样一个冷酷多疑的少年,终于在其十七岁时加冕为沙皇,开启了他自己的时代。
对内,他削弱了大贵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他频繁地发动征服战争,不断扩大俄罗斯的土地。他即位后的第三年,他就发动了针对喀山汗国的征服战争,这个喀山汗国的前身是之前奴役俄罗斯民族的琴察韩汗国(又称为金帐汗国),后来琴察汗国分裂成了几个汗国,这个喀山汗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喀山汗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经常会到俄罗斯这边来“打打秋风”,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咱们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侵略中原。这一方面是历史遗留的旧愁,另一方面是不断产生的新恨,新仇旧恨之下,不打你就没什么道理了。从1549年开始,伊凡四世连续三年攻打喀山汗国,虽然前两年接连失利,但是在最后一年,伊凡终于取得了胜利,把喀山汗国从地图上抹了个干净,并且在那一块填上了自己的颜色至此之后,喀山汗国烟消云散。
喀山汗国的灭亡,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攻灭喀山之前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强于俄罗斯的力量,攻灭喀山改变了俄罗斯人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而且,攻灭喀山汗国,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了道路。可能是民族积怨太深,也可能是因为伊凡本身冷酷的性格,在吞并喀山汗国时制造了针对喀山人民的大屠杀。
在灭亡了喀山汗国之后,伊凡的眼光又放在了另外一只猎物身上,那就是靠近俄罗斯南方的阿斯特拉罕汗国。很快,阿斯特拉罕汗国就步了喀山汗国的后尘,在1556年正式划到了俄罗斯的版图中,俄罗斯的国土又向南扩展了许多。在这之后,他有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在1557年,慑服于伊凡四世的赫赫军威,西伯利亚汗国匍匐于他的脚下,希望年年进贡换取自己的独立,但是西伯利亚汗国最终也没能逃脱被吞并的厄运,在1579年,被俄罗斯占领。
伊凡四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赫赫战功,与他的军事改革密不可分。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在历史留有赫赫战功的人或国家,似乎都有改革军队的情况,比如大航海之后的首位霸主西班牙,发明了“西班牙大方阵”;捍卫国家独立的荷兰奥兰治亲王莫里斯,发明了“莫里斯横队”;将瑞典推向高峰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发明了影响欧洲两个世纪的线式战术,他的军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轮到了俄罗斯的首位沙皇伊凡四世,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他完善了国内军队的军事指挥体系,限制了按门第选拔军官的制度,实行有才者居之。
同莫里斯一样,建立了常备军,为军队士兵定时发饷,保证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第三,他整顿了俄国地方部队的勤务并调整了俄国边境守备与驻扎勤务,他的这项措施,体现在了一款条文中――《贵族会议关于驻扎和守备勤务决议》,这款条文也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军队条令。伊凡四世的军事改革,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大大地提高了俄**队的战斗力,是伊凡手中的利剑,为他征战四方。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战争伊凡都会取得胜利,他曾经也经历过惨痛的失败经历。可能之前那一些列的胜利鼓舞了他,在1558年,他决定趁热打铁,三面出击,不但在西方和南方开疆辟土,他将他的剑挥向了东方,他渴望获得一个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他很小心地选择了自己的对手,选择了实力弱小的立窝尼亚骑士团。他的军队很快就击败了立窝尼亚的军队,但是他的做法显然引起了波罗的海其他国家的不满,波罗的海不大,容不下另外一个国家。俄国动手之后,丹麦、瑞典、波兰和立陶宛纷纷站到了立窝尼亚骑士团一边,而这些国家的救援显然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在1561年,立窝尼亚骑士团瓦解,国土被撕扯一空。
俄国最终在这场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战争中失败了,在1582年,俄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被迫割地求和,波兰和瑞典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波兰占领了立窝尼亚大部分地区和波洛茨克,纳尔瓦和芬兰湾全部海岸归瑞典。
这只是其一,最惨痛的莫过于1571年的克里米亚汗国围攻莫斯科,掳走了15万俄国人,尸骸塞满了莫斯科河。虽然在第二年,伊凡四世就打了回去,报了一箭之仇,单这仍给伊凡,给俄罗斯人民留下了最深重的血色记忆。
他在牢固掌握国家并取得了赫赫战功之后,他开始了自己蓄谋已久的政治改革,他永远都忘不了自己小时候所遭受到的一切,骄横跋扈的大贵族统统都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偿还自己曾犯下的罪孽。在1564年冬,伊凡四世突然携家眷离开了莫斯科,来到首都附近的亚历山大罗夫村,并让人送信回来:“因为不能容忍我周围的背叛行为,我不再管理这个国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他的行为在莫斯科引起了恐慌,在得到总主教对他的“有权处决任何想处死的叛徒”的许诺之后,他回到了莫斯科。随后,他在国家推行他独创的“特辖制”,将国家领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特辖区,主要是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任命的特辖军统治;一为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大大削弱了力量。伊凡雷帝同时组建了一支对沙皇绝对忠诚,对臣民冷酷专横的特辖军。随后,一场场屠杀开始了,以1565~1572年实行特辖制期间为高峰。屠杀的对象主要是有实力抵抗沙皇的封建王公和大贵族。在7年间大约有4000多名大贵族被杀。伊凡四世在铲除大贵族的同时,扶植了小贵族和市民的力量,而特辖制的积极作用是消除了地方领主割据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许是俄国历史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步,虽然采用的方式也过于激烈了。
随着年级的增大,伊凡四世变得越来越暴虐,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这位为俄罗斯开疆辟土的国王能早些去见上帝。他的性格可能也与立窝尼亚战争的失利和莫斯科遭围攻有关。伊凡的暴虐最终也受到了最严厉的处罚,在1581年11月15日,暴怒之下的他亲手打死了自己的儿子,虎毒还不食子阿,他的屠杀终于在无法挽回的内疚中划上了句号。
伊凡雷帝最终留下了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但是之后的俄国却活在了自己无妄的虚荣之中,蒙蔽了了自己的双眼,最终渐渐落后于西欧,直到彼得大帝的出现,使俄罗斯焕发出了更加夺目的光芒。
………………………………
第四十二章——北极熊的咆哮 2
彼得大帝出生于1672年的5月30日,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诺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一位英俊的男人,从流传下来的画像中,我们依然可以一睹其风采。
彼得同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一样,也是在幼时即位,只不过相比起伊凡,彼得要好得多,毕竟在1682年即位时,就已经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了,知道点东西,而伊凡雷帝才三岁就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皇冠。在彼得等位时,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跟他并立为沙皇,这就比较有趣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要是在咱们中国出现俩皇帝,这俩人不最终死一个,这事就不算完,你看历史上有哪个称帝失败的人有好下场的,西汉王莽,死了吧,东汉袁术,也死了吧。而且就在跟我们不同的欧洲国家,出现共管的情况也是因为这俩人结婚了,比如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费迪南二世,又比如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迎接玛丽和威廉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