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492—1945说说欧美那些事儿-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英国来讲,要了很多大洋中的小岛,虽然地盘不是很多,但是对于英国的贸易网络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其余的国家各有安排,其中对德意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德意志联邦的形成。在拿破仑武力威胁之下,奥地利皇帝被迫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打败了拿破仑,但是帝国并没有重建,而是重新组成了一个德意志联邦,之前三百多个邦国被合并作三十九个邦国,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奥地利当主席,而副主席自然是由老二普鲁士担任。这个形成的国际体系,也因会议召开地维也纳而得名,被称为维也纳体系。为了维护这一体系,在同年沙皇亚历山大提出了建立一个政治同盟的建议,并且得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赞同,最终,三国于9月26日在巴黎签署了《神圣同盟宣言》,来镇压当时因为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而广泛传播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而引起了革命。在这之后,英国和法国也加入进来。为了协调国际间的关系,神圣同盟先后召开了亚琛会议、特拉波会议和凡罗拿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但是,不同利益的国家之间,怎么可能真正的坐下来,凡罗拿会议是神圣同盟的最后一次会议,神圣同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
维也纳会议也好,维也纳体系也好,神圣同盟也好,无论多么强大的联盟,在历史的洪流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虽然他们干涉了意大利革命,虽然他们对欧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依旧虎视眈眈,但是他们只能暂时迟滞历史的脚步,而不可能阻挡历史的前进。而且,阻挡的时间越长,那洪峰爆发的时候就越猛烈。1848年,就是洪峰来临的时刻。
1848年革命,也被称为民族之春或人民之春,欧洲大地上普遍点起了革命的烽烟,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多,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烽火首先在西西里岛的大地上燃起,并且迅速在意大利传播,并迅速传到了法国,在1848年2月22日,法国工人和学生走上了街头,他们高唱着大革命时期的名曲《马赛曲》,在街上游行,可能觉得这样还不过瘾,游行的人群还在大街上当然了杂物。当时的国王是在1830年七月革命后上台的路易菲利普,他命令国民自卫队恢复秩序,但是国民自卫队站到了人民一边,到最后,路易菲利普被赶下了王位,法国成立了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是大名鼎鼎的战胜拿破仑的侄子。
在这之后,欧洲除了俄国、西班牙以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之外,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革命的洪流中,法国之后,影响最大的就是德意志地区。
当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了德意志地区之后,德意志联邦的西南各个邦国如巴登、黑森、符腾堡、巴伐利亚等首先爆发了起义。在西南各邦的影响下,在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举行了**游行。人们“打倒梅塞涅!”“宪政万岁!”等口号响彻全城。示威很快就成了武装冲突,示威群众和前来镇压的政府军进行了浴血战斗。见识到了人民力量的梅特涅被迫辞职,并且乔装改扮逃出了维也纳。在这种大势之下,奥地利皇帝费迪南被迫进行让步,宣布立即制定宪法。后来虽然皇帝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限制,但是奥地利人民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要求。
奥地利的剧变,极大地鼓舞了柏林人民,在3月18日,柏林的人民也走上了街头,革命群众包围了王宫。要求国王威廉把军队撤出柏林,但是这怎么可能,要是没了军队,那国王可就被人民捏在手心里了,威廉不但不允许,而且还命令军队向人民开枪,这一下就激起了柏林人民的武装起义,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军队战败,失去了枪杆子的威廉被迫宣布召开国民议会,指定宪法,改组政府,释放政治犯并从城中撤出军队。再后来选出的国民议会中,选出来的约400名议员中,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坚持王朝的右派大约150人,坚持革命的左翼约有100热,剩下的为中间派。
经过激烈的动荡之后,在1848年6月26日之后,普鲁士的内阁发表宣言,这个宣言可以说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一方面要照顾激进的左翼,另一方面又要团结保守的右派。宣言指出,在这之后,要废除普鲁士的农奴制,改革司法制度和税收制度,组织对国家有益的公共工程,为失业工人提供工人等,这是给左翼的甜枣;接着又指出,要对人民群众的斗争进行镇压,封闭革命俱乐部,取消学生团体,逮捕工人运动和民主派的领导人。
虽然兼顾了两者双方,但是原先的统治者容克们表示我们非常的不满。在8月18日,各地容克的代表在柏林召开了“各阶级私有财产保卫者大会”,号召全国的贵族都应该维护容克的共同利益。这个会议被人们称为“容克议会”。容克势力还渗入了军队,许多有共和倾向的军官被清洗。虽然民主派和广大群众进行了抗争,但是还是敌不过反动势力的强大,军队多次驱赶议员,同时封闭了各革命俱乐部和进步报刊。12月5日,国王正式下令解散议会,实现了反革命政变。普鲁士革命以失败告终。
这就是当时的普鲁士,自由民主思想已经四处开花,普鲁士社会正在经历着痛苦、缓慢而又深刻的变革,这就是普鲁士当时的情景。
………………………………
第一百七十二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2
在欧洲1848年革命之后,德意志地区的分裂状况依旧,从政治上来说,这场革命基本上是失败了,因为没有达成革命所要达成的目的,而且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德意志各个邦国都开始加紧对国内的控制,政治更加黑暗,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在1850年之后,经济却有了非常大的飞跃。德意志煤钢等重工业产量平均每十年增长一倍多,到了60年代的时候,工业就已经追赶上了法国的步伐。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手里有钱的资产阶级。
一方面资产阶级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封建地主的日子却有些不太好过,在50年代破产的贵族数量增加,在1856年的时候,普鲁士还拥有12339个容克庄园(即普鲁士封建地主),其中只有57%能勉强维持所谓的“贵族生活”。在破产和转换经营方式、进行资本主义经营的选项面前,容克地主们的选择并不难猜,因此,也就随之产生了所谓的“解放农民”,普鲁士的“解放农民”在本质上和沙俄的农奴改革是一样的,都榨干了农民兜里租后一个铜币。这一方面,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也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当越来越多的容克地主放弃了原来的封建基础,导致这些容克贵族对国王、或者说是对普鲁士的君主政体的依赖性增加,他们经济来源的不足使得他们依赖王室给与的津贴,因为农奴制的取消,他们需要王权来赐给权力,进行统治。既然是吃国王的,喝国王的,既然要对国王忠心耿耿,因此形成了容克地主阶层的所谓的“忠君思想”,并且在政权上死死抓住不放。
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的分化和资产阶级化,是普鲁士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主要前提之一。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贵族。他本身的遭遇就是当时普鲁士容克的一个典型代表。
俾斯麦出生在一个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的舍恩豪森庄园祖宅,出生于一个世代容克的家族。在两岁的时候,迁往了波美拉尼亚的克尼帕霍夫庄园,虽然就财富和社会地位而言,俾斯麦家族并不是第一流的,但是也肯定不是下层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容克贵族家庭,却经常面临经济拮据、财源枯竭的窘境。直到后来俾斯麦选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转亏为盈,并且大赚了一笔。
第二个特征,就是当时的关税同盟扩大了市场,使得小德意志地区(指的是不包括奥地利的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同普鲁士逐渐一体化。关税同盟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实行一定的关税保护,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了起来,它以特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的生活习俗,使得德意志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以致于当时的诗人将铁路称之为“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虽然关税同盟保障了参加各邦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各邦的经济发展,但是也使得参加同盟的这些小邦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地位,不可能实行自主的政策,使得普鲁士对各邦的控制力加强。
在这有一点比较有意思,那就是为什么奥地利没有参加关税同盟,如果奥地利参加的话,奥地利的号召力还是在普鲁士之上的,按理说普鲁士争不过奥地利,很可能关税同盟是为了奥地利做嫁衣而不是为了普鲁士服务,那为什么奥地利没有加入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奥地利的内功没练到家――它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普鲁士落后。虽然在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奥地利也在逐渐发展经济,但是奥地利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产阶级的力量要比普鲁士低得多,弱得多,因此,它无法同普鲁士或关税同盟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往来或者低关税政策,因为如果实行的话,自由贸易和低关税会将奥地利的经济给拖垮。奥地利有意地建立起了高高的关税壁垒,不让德意志各邦的货物运进来,实际上也就罢自己给禁锢了起来。
等到了60年代的时候,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基本上已经同普鲁士一体化,关税同盟地区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德意志民族最终形成并得到巩固,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普鲁士统一的第三个前提是沙俄霸权的丧失以及俄普同盟的形成。
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沙俄就成了“欧洲宪兵”,“压路机”的威势一时无两。为了方便自己在中欧以及之后西欧的扩张,沙皇俄国需要一个破碎的德意志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意志,因此,沙俄是德意志统一的障碍。在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沙俄并没有被波及,沙皇俄国依旧是德意志统一的最大的国际障碍,保持德意志的分裂是俄国的既定方针。但是在1848年革命之后,实力获得了很大增长的普鲁士却想着在德意志地区内增大自己的控制力,并在它的领导之下建立德意志各邦的联盟。
在1849年5月,普鲁士想建立一个小德意志“联盟”计划,但是这个计划遭到了奥地利的反对,奥地利没法不反对。俄国为了自己分裂德意志的方针,也支持奥地利。结果很显然,普鲁士的力量远没有强大到能够抗衡奥地利和俄国这两大强国,计划失败,从而使得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但是后来,奥地利和俄国因为巴尔干地区,使得矛盾异常尖锐,而且奥地利还在背后捅了俄国一刀,使得俄国转变了态度,开始支持普鲁士。
国际上,俄国转变了态度,经济上,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思想上,统一的思潮已经在德意志的大地上肆意奔涌,甚至一些小邦的贵族都认为统一是大势所趋,但是德国统一不可能是一个平稳的过程,不可能是如果冷战结束时的两德统一那般的和平统一,只可能通过剑与火,让德国浴火重生。因为奥地利不可能眼看着其余的德意志地区统一,法国也不可能看着德国强大起来。现在,德国需要这么人物,来实现德国的统一,正如同大革命时期法国需要拿破仑一般,现在的德国也需要俾斯麦。
正如之前所说,俾斯麦是一个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贵族,具有非常强烈的功名心,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一个重视行动,讲究现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意志坚强,富有感情,性格暴烈,干劲十足的人。拯救他所在的容克贵族阶级,拯救普鲁士的君主政体,是俾斯麦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实他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乡村容克,也就是一个封建地主,顽固的保守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阅历的增加,使得俾斯麦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在普鲁士危机时,他登上了首相的宝座,当时,他47岁,在成为首相的一周之后,在1862年的9月30日,他做了非常著名的演说:德意志不可能单独地、较长的承担确保德意志兰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德意志人来承担。我们不可能通过演说、联合会、多数决议来进一步达到目的,而是不可避免地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
这就是著名的“铁血演说”。俾斯麦的一番话,点名了他的观点,第一,德国的统一只能有普鲁士来主导;第二,德国的统一必须通过武力和战争手段;第三,用民族主义的号召来吸引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转移资产阶级议会对政府的对抗。
虽然俾斯麦号召资产阶级不与自己对抗,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普鲁士国王给俾斯麦的任务就是保卫君主**,继续和议会过不去,因此俾斯麦的上台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只不过虽然普鲁士的资产阶级不相信俾斯麦,但是俾斯麦认为要拯救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阶级,首先要做的就是缓与资产阶级相妥协。但是俾斯麦又十分清楚本国资产阶级的“温和”特性,说白了就是软弱性,他知道对付资产阶级需要软硬兼施,而不用担心资产阶级造反。自1863年以来,俾斯麦就非常粗暴地对待议会,公然鼓吹“强权即是公理”,他甚至还在1863年的5月17日,让国王下令“终结”议会。俾斯麦的强硬行动,一方面是为了打压资产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资产阶级屈服。虽然俾斯麦很强硬,但是在他的政策中,却总是开着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后门”,比如他继续执行“新纪元”的经济政策,提出关税同盟内部改革和改造计划;建立一个按照多数原则和选举组成的关税同盟议会。
他明白他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掌握着德国统一的旗帜。只要他掌握统一的旗帜,就能得到德意志民族的支持,他所在的容克阶级大多数也会支持他,资产阶级在统一的问题上也跟他没有根本的利害关系。但是他一旦实现了统一,他和资产阶级的纠纷自然就烟消云散,不禁普鲁士的资产阶级会径直拜倒在他的膝下,德意志各邦的资产阶级也会趋之若鹜。“一切都取决于成功”,他正在等待统一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时机。
………………………………
第一百七十三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3
就在俾斯麦等着时机时,可能是上帝也希望德国统一,一个国际上的变局,为俾斯麦提供了机会,这就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该问题的第一次爆发,早在1848年革命的时候,就爆发过第一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当时还爆发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最终,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分离运动失败,但是在19世纪60年代再度活跃起来,支持德意志统一的人,都希望能将丹麦统治的这两个地方,并入到大德意志的版图。其实,荷尔斯泰因应该归入大德意志,脱离丹麦的控制,因为荷尔斯泰因大多是德裔,但是石勒苏益格却主要是丹麦裔,而且是丹麦国王的采邑。但是,德意志联邦在这两地有着很深的政治影响。就在分离运动愈演愈烈,俾斯麦虎视眈眈的时候,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丹麦国王找上帝喝茶去了。
围绕继承人是否有这两地区统治权的问题,德意志联邦和丹麦是撞在了一起。德意志联邦派出军队,兵进荷尔斯泰因。丹麦选择了退让,军队开始撤退。在1863年圣诞节的时候,德意志军队占领了荷尔斯泰因,开始与丹麦对峙。对于俾斯麦来说,他需要战争,因此他在1864年的1月16日向丹麦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丹麦废除十一月宪法(这个十一月宪法涉及到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虽然他给出了条件,但是这个条件却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而且时间还那么短。丹麦估计也认清了德意志的嘴脸,直接给拒绝了。于是,在2月1日,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队踏入了石勒苏益格,战争爆发了。
但是这是一次为期很短的战争,在2月1日进入石勒苏益格,英国就开始进行居中调停。其中站在英国背后的还有法国、俄国和瑞典。经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却没有什么成果,当年6月25日,负责调停的伦敦会议结束,各国因为各自的利益未能达成一致。而就在伦敦会议结束的前一天,交战双方的停火令已经结束了,战火重燃。丹麦在迪伯尔战役战役中大败亏输。丹麦位于日德兰半岛上,国土狭小,战略纵深很小,普奥联军趁胜追击,把丹麦国王赶出了日德兰半岛。战败的丹麦国王无奈,只得交出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在1865年8月14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订了加斯泰因和条约,分管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这就是历史上的普丹战争,也叫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也是普鲁士三场统一战争中的第一场战争,俾斯麦跨出了统一德国的第一步。
借着普丹战争的东风,俾斯麦可以放手而为。在月28日,普鲁士议会进行了重新选举,结果俾斯麦的反对者们获得了压倒性多数,新的议会立马就开始向俾斯麦开炮,下令政府立刻废除控制言论的紧急新闻法令,而且不能无故征税等等。这要是搁在美国,估计政府就得低头,但是这是普鲁士,俾斯麦都懒得看议会一眼,政府该怎么干活还怎么干活,就好像议会不存在一样。
普鲁士进行大规模的扩军,步兵由45个步兵团增长到81个,骑兵团从39个增长到48个,炮兵团则翻了一倍,从9个变成了18个。大大增长的战争力量,也使得普鲁士有力量来挑战德意志内部的竞争对手――奥地利。
虽然普鲁士和奥地利共同战胜了丹麦,但是在普鲁士和奥地利在1865年签订条约之后,两国之间的关系又开始变得剑拔弩张。俾斯麦开始着手进行同奥地利战争的准备。
外交上,他要保证欧洲的列强最起码要保证对普鲁士的善意的中立,不能捣乱,因为普鲁士的力量不足以同两个及以上的欧洲列强同时开战。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了当时广为传播的民族主义情绪。他在小德意志地区煽动德意志民族运动,他提出用一个普遍、平等、直接选举产生的德意志代表会来取代德意志联邦议会,旨在争取小德意志地区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支持,因为当初的德意志联邦是由奥地利主导的,一个德意志议会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中小邦的特殊利益。
俾斯麦采取了有意识的挑衅。在1865年4月9日,俾斯麦向联邦议会提出一项法案,要求按照1849年的选举法,在普遍、平等、秘密投票的基础上,选举召开全德代表会,也就是全德议会,由全德代表会对德意志联邦进行改革。俾斯麦把一个联邦改革的新方案分送给德意志各邦政府,要求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同时,普鲁士借口奥地利不遵守加斯泰因协定,将军队开进了荷尔斯泰因。
普鲁士这一套下来,奥地利果断不能忍阿,立马做出了反击。一方面和法国结成了联盟,另一方面在德意志联邦议会上提议对普鲁士进行惩罚。在6月11日,奥地利进一步提议,号召联邦成员国组成联军同普鲁士作战,在6月14日,战争正式开始。
当时,德意志地区的各邦中等,大多数都支持奥地利,但是在国际方面,却没有受到列强的干涉,尤其是关切最大、利益最大的法、俄两国,因为当时俄国刚刚经过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并且刚刚进行了痛苦的农奴制改革,有心无力,而且俄国还跟奥地利关系不好,自然不来掺和。而作为奥地利盟友的法国,则是因为在当时欧洲看来,奥地利的胜算要大,如果法国参战的话,很可能是为了普鲁士做了嫁衣,而且法国一直以来都想要莱茵河地区的领土对奥地利的削弱对它是有利的,所以它也没掺和,也就是说,现在奥地利将凭借自己的力量,同普鲁士较量一番,虽然他还有很多德意志的小兄弟,但是在战争中,他们的表现确实不咋地。
但是对于普鲁士来说,他争取到了一个盟友,那就是意大利。意大利一直梦想着统一整个意大利,而奥地利对北意的控制则阻挡了意大利的统一,既然普鲁士和意大利有着相同的敌人,他们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
当普奥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三个战场。南线,即是意大利战场,由意大利和奥地利的军队在交锋。战争刚一开始,就对奥地利有利,说来也有意思,本来意大利拥有一支人数颇多,并且装备精良的部队,而且意大利国王也对他的军队信心满满,命令他的部队主动向奥地利进攻。结果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意大利军队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在1866年6月24日发生的第一场会战中,就被打得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当俾斯麦得知了战役结果之后,估计都给气乐了,怎么就这么不能打?!但是他也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