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492—1945说说欧美那些事儿-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开战以来联军兵力最为雄厚的时候,总兵力达到了16万多。虽然联军的兵力十分庞大,但是对于将要面临的战斗来说,却依然是非常艰难。虽然联军的炮火非常猛烈,但是俄军的工事依然完备。俄军的工事里里外外分布了很多层,第一道屏障是由削尖的树枝构成的栅栏,在栅栏之后,则是一道深深的壕沟,而守卫着壕沟的,则是由树枝和泥土构成的步兵阵地,在步兵阵地之后,则又是一层由树木组成的障碍线,而且贯穿整个防御的阵地的,还有密密麻麻、数不胜数的地雷和陷阱,联军如果想攻击要塞本身的话,那首先就得先把外围这层厚厚的保护层给敲掉才行。而且,俄军不是简单地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出击,进攻式防守,经常在夜里派出夜袭小队,去杀掉那些毫无戒备的士兵。
要塞守军甚至出击,在2月22日占领了要塞外的马米隆,并且成了俄军守卫的前哨阵地,横亘在法军的前方,如果法国要进攻要塞,那马米隆这个钉子是不拔不行的,而且,在攻占马米隆之后,也可以作为一个前进基地。
联军在做进攻的准备,交战双方之间并没有大的交火,但是一则消息的传来,则打破了两者间的平静,那就是当初挑起战争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了。在尼古拉自杀之后,英军的统帅打算趁此机会,应该马上进攻,毕竟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国王死了都是一件大事。但是法军却不为所动,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认为除非从各个方向同时展开进攻,才有成功的可能,现在仓促进攻,太过于冒险。英国人见法国人不理这茬,他们也没法,也不能单独自己发起进攻,因为英国人的部队就算都能打仗,也只有法国人的三分之一,根本没那么大的力量去独立攻击要塞。
经过准备,联军觉得准备的可以了,在1855年4月9日开始了围攻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炮击。联军有520门大炮参加了这场钢铁大合唱,在十天的炮击中,这些大炮总共向要塞倾泻了165000发炮弹。而俄军也不是光挨打不还手的主,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90000发炮弹作为回礼给还了回去。在这十天的炮击中,俄军损失了6100人左右,法军损失了1600人左右,而英军的损失就小的多,只是伤亡了260人左右。俄军虽然受到了猛烈的炮击,但是依然韧性十足,依然在夜里抢修工事。在进攻期间,法军仅仅前进了100码,然后法国皇帝就再也不动了。法军的谨慎,使得行动再一次流产,而法军的谨慎,也使得英国有些不满,两者在行动方面的分歧,也在困扰着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接下来,法军换上了以为激进好战的指挥官,贝利西哀,在他上任不到一个星期,就在5月22日组织了一次残酷的夜间袭击。战斗的过程异常残酷,法军的伤亡十分巨大,但是法军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与此同时,他还批准了刻赤远征军的计划,并最终在5月25日,将刻赤纳入到了联军的控制之下。第二天,联军海军就进入到了亚速海,缴获了100多门大炮。数千吨粮食的面粉付之一炬,俄军的兵工厂、仓库等后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贝利西哀颇有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意味,多次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甚至有一次他还切断了同皇帝之间的电报联系。在6月初的时候,他正在计划针对马米隆的攻势,与此同时,皇帝的禁止行动的命令就放在他的桌子上。
在1855年6月6日,联军第三次炮击开始了,而目标则正是马米隆。战斗进行的比较顺利,在9日,法军已经占领了马米隆。俄军不甘失败,虽然发动了一次反击,但是被联军给击退了。战斗虽然胜利了,但是贝利西哀怎么着也得给皇帝陛下一个解释,如果抗命抗命不遵的罪名一旦坐实了,那基本上可就要脑袋搬家了。时候,贝利西哀坚持声称,他是在战斗都结束之后才收到的皇帝陛下的命令,这可不是我有意抗命不遵。
在这之后,贝利西哀毫不停留,继续自己的进攻。
在6月17日,联军的第四次炮击开始了,这次的目标是凸角堡和马拉科夫要塞。但是,这场行动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在进攻之前,俄军就已经知道了联军的计划了,并且将计划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俄军就能针对联军的进攻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在法军开始进攻后,很快就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了战斗,英军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去,这场战斗下来,法军是伤亡3100人左右,而英军的伤亡是法军的一半,1500人左右。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战斗失败之后,霍乱再一次在军营中肆虐,而且英军的统帅拉格伦也病倒了,并且很快就去世了。至此,开战之时,英法两军的最高指挥官现在都已经去天堂了,又可以面对面和咖啡了,但是对于还在现世挣扎的联军来说,就不是那么好玩了,对部队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但是部队不能一日无统帅,在7月1日,伦敦派来了一位新的统帅,辛普森,但是这位新统帅,经验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现在的困难。在联军新败之后,奥斯曼部队也要撤走了,因为高加索战场上,奥斯曼帝国方面有些岌岌可危了。虽然拿破仑三世对此十分不满,但是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继续围城。俄军打算趁此机会,再为解围努一把力,但是这次行动除了付出了非常惨重的损失之外,没有半点效果,而这也是俄军的最后一次解围。
束手无策的辛普森,面对着局面而无法改变,自然对局面非常悲观,这使得伦敦非常不满,我们把你推上去是希望你能够力挽狂澜,赢得荣耀的,而不是让你过去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雨水就开始讨论,看谁更适合担任指挥官。
又是两个月的漫长对峙,在1855年9月8日的时候,联军开始了第四次猛烈的进攻。这次,联军准备玩真的了,在40分钟猛烈炮击之后,开始进行总攻,而这也是有史以来各部队校对时间,在同一时间发动进攻。上次进攻的目标马拉科夫要塞,现在在10分钟之后,就落到了法国人的手里,不甘失败的俄国人随后发起了反击,但是被法军击退。虽然法国人旗开得胜,但是英国人依然没能攻下凸角堡。虽然英国人没能达成目标,但是马拉科夫要塞的陷落,对于俄国守军来说,却是致命的威胁,因为在这里,联军的火炮可以覆盖整个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而一旦让联军掌握了该要塞,那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在俄军的反击失败之后,俄军似乎也认命了,就在当天夜里,俄军有计划、有目的地破坏了全部的工事之后,带着炮兵和后勤设施,秩序井然地撤出了为止奋战了11个月的要塞。
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之后,克里米亚战场上的战斗逐渐减少,联军继续前进。此时,英法两国出现了矛盾,法国拿破仑三世觉得现在已经打得够好了,应该见好就收了,别不知足了。但是英国人觉得打得还不够,还应该继续打下去。为了能够继续打下去,英国对远征军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在1856年1月,英军换帅,准备发动新的春季攻势。英国此时兵强马壮,但是法军现在却被疾病所困扰。
但是英军的行动还是没有展开,当时各国基本上都不想打了,主旋律都是期待和平,外交行动取代了军事行动,在当年2月份,克里米亚战场达成了停火协议。
………………………………
第一百八十六章——俄国的蜕变 9
当时,除了克里米亚主战场之外,还有着其他战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加索战场。从黑海沿岸到波斯边境,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有着150英里的边界,而这条边界的中央,则是重要的要塞卡尔斯,在历次俄土战争中,双方都在此进行大战,双方对这个战场都非常的熟悉。
在1854年夏天,俄**队踏入到了奥斯曼境内,并在7月29日,击败了驻守在卡尔斯北方的一个师的奥斯曼军队。为了加强卡尔斯的守卫,在8月份,奥斯曼在卡尔斯集结了33000名步兵、8500名骑兵和52门大炮。而当时,俄军的兵力为20000名步兵、5000名哥萨克骑兵、18000名部族非正规军和60门大炮。奥斯曼军队发起了挑战,发起了进攻,但是很快就被俄国人给打回来了,败退回卡尔斯。俄军本来是想趁胜追击,但是未能成功。在这之后,英法联军为了稳固高加索战场,派出了一个军事联络小组到了卡尔斯,来协调卡尔斯和克里米亚战场的军事行动。当联络小组抵达卡尔斯之后,发现眼前一片哀鸿遍野,奥斯曼的军队士气低落,如果再没有增援的话,很可能俄国人一个冲锋,就把卡尔斯给拿下来了。
奥斯曼决定对卡尔斯进行增援,但是还没等到增援部队抵达,卡尔斯就已经被俄国人占领了。从1855年6月到11月,俄军围攻卡尔斯。在11月25日,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卡尔斯被俄军攻占。随着卡尔斯的陷落,奥斯曼的军队开始向后撤退,高加索战场,最终俄国获得了胜利。
除了在陆上争端之外,交战双方还在海上进行交锋,相较于黑海上俄国海军的退避三舍,在波罗的海上,联军和俄国海军也进行了战斗。但是在波罗的海战场上,联军的就没有那么大的优势了,当时,出击波罗的海的英国舰队水手们还不熟练,但是形势所迫,能上要上,不能上也得上。为了鼓舞舰队的士气,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军港普利茅斯检阅部队。但是整个波罗的海战场,并没有发生大的战斗,零敲碎打直到战争结束。
战争不但发生在欧洲,在遥远的东亚也爆发了战争的火花。联军对俄国亚洲太平洋沿岸的领土进行了进攻。但是,说句实在话,这离欧洲太远了,就是打得再厉害,也无关战争全局痛痒,因此,双方在这的战斗,基本上就是在划水。
在1856年1月16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接受了停战请求,并于2月2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和会,英国、法国、奥斯曼、撒丁王国和俄国都参加了,而奥地利虽然没有参战,但是因为是和谈的发起者,因此也出席了会议。
和谈各方各怀鬼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吵不休。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在3月30日签订了所谓的《巴黎和约》,《巴黎条约》作了如下规定: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土耳其保证不分种族与信仰改善境内人民的状况;俄国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被占领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的保护权;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仍归土耳其,由列强共同保证;黑海中立化,禁止各**舰通过两海峡,禁止俄国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多瑙河航行自由。俄国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了,俄国的战争冒险破产了。如果俄国战胜,那么还可以通过胜利来维持国内的局势,并且依靠战争所掠夺来的财富,俄国可以继续下去。但是现在俄国失败了,巨大的战争经费,非但没有获得一丁半点的回报,甚至还赔上了自己原有的地盘。俄国的战败,使得国内局势不稳,已经得到发展的资本主义开始蠢蠢欲动,一直饱受压榨的俄国农奴也不甘忍受残酷的压迫、准备起身反抗。俄国内外交困,民怨沸腾,帝国的大厦陷入到了风雨飘摇之中。
面对着愈演愈烈的、糜烂的局势,沙皇和与他一同的地主统治阶级,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选项,是继续原来的传统,对国内实行高压政策,但是这样一来,很可能就会被暴力推翻,另一个选择就是主动求变,改革社会。这是一个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选择题,每一个选项都是痛苦万分,最终,沙皇选择了第二条路,开始了痛苦的变革。
其实,如果当时俄国的情形放在法国的话,那法国人民不知道已经起义多少回了,但是为什么沙皇还是坐的好好的呢?这跟俄国当地的局势有关。因为俄国在大航海时代之后,经济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经济的缓慢导致了思想发展的缓慢,当同是基督教分裂的两兄弟天主教和东正教面对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巨变时,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天主教爆发了改变世界的宗教改革,并因此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对东正教来说,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结果,就是俄国农奴一直被封建思想所束缚,有着非常浓厚的皇权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之下,俄国农奴得以忍受农奴制的压迫,得以接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尽管他们经常掀起反抗地主、贵族和地方官员的斗争,但是他们不反对沙皇,他们觉得这跟沙皇没关系,如果沙皇是个有作为的统治者的话,农奴们还非常拥护、甚至是崇拜沙皇,沙皇被农门看成了人间的上帝。因此,虽然俄国农奴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但是却没有形成个一个统一的、集群的反抗潮流。因此虽然看起来俄国四处冒火,到处冒烟,但是都只是“小打小闹”,对沙皇的影响很小。这也是为什么,俄国自建立之后,王权的更迭没有一次是因为国内农奴起义而发生的。
而对于新生的资产阶级,则是在俄国封建制度的羽翼之下成长起来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如同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那样的能够武装起义、进行革命的阶级。沙皇政府不但给予了他们种种特权,而且保持高额关税来保护本国的工商业。并且俄国的侵略政策,也为资产阶级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为了增强他们,政府甚至还进行了大量的订货。因此,俄国的资产阶级与俄国的农奴制制度就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不是像英法荷那样势不两立。所以,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俄国的资产阶级肯定不愿意改变现状,肯定希望俄国的农奴制能够千秋万代才传承下去才好。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仅年间,俄国爆发的农奴起义和暴动总计差不多290起,也就是说每年基本上60起,平均一个月5起,也就是说,不到一个星期,就会有一场起义或者暴动发生。剧烈动荡的局面,自然会引发统治阶级的思考,虽然有分歧,但是他们基本上达成一致,那就是农奴制得改了,不能不改了,但是怎么个改法,还是得说道说道的。当时,激进派就主张,应该彻底废除农奴制,而保守派,则认为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我们知道俄国能够支持激进的势力很弱小,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自然而然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在1856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召见莫斯科的贵族的时候,就已经看出来了改革的必要性,已经承认“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些”。等到了1857年1月的时候,亚历山大已经组成了一个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但是,参加委员会的基本上都是大地主,他们对于解放农奴这件事,实在是提不起哪怕一丁点的兴趣,根本就没干活的热情。委员会内既然没有干活的人,那自然就不会形成任何有用的结果。这个半死不活的委员会就这么一直拖着,直到在同年11月20日,允许成立的立陶宛三省贵族委员会。要求按照以下原则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深圳。要求如下:保留地主全部土地的所有权;地主享有世袭领地治安权;保证妥善地全部地缴纳国税地方税和货币税。
这基本上就是俄国政府的初步的改革纲领,这个纲领除了使得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之外,基本上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该命令不但发到了各省省长,而且还在报纸上刊登公布。俄国改革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这效果如何呢?
………………………………
第一百八十七章——俄国的蜕变 10
沙皇的诏书一下,效果很明显,在各省都召开了各自的贵族委员会,到了1858年底的时候,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了贵族委员会。在1858年2月的时候,之前成立的那个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也从背后走向了前台,摇身一变变成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贵族委员会,负责改革的准备工作。但是,虽然换了一个名称,但是人还是那点人,既然还是以大地主为主,那么它就注定不可能能干出点什么事来,改革的工作仍然没有什么进展。虽然没干什么实事,但是最起码把废除农奴制这件事摆到台前来说了,而不只是在私下里商量了。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各政治集团所处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们的想法。
首先,要说的,就是既得利益者,大贵族地主。大贵族地主只占贵族阶级的10%左右,注意,是只占贵族阶级而不是整个社会,整个贵族能有多少人啊。但是,就是这么点大贵族地主却占据了30%的农奴。这群人处于社会阶层的顶端,享受着高官厚禄和种种特权。作为既得利益最大的一群人,他们肯定希望农奴制千秋万代,直到永远才好呢,他们反对任何改革,因为任何改革都要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是封建农奴制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有力的支柱。沙皇诏书的公布,引起了他们非常大的不满当时,大贵族地主在苏沃洛夫伯爵的领导之下,拟定了一个最保守的方案:全部土地都要仍然归地主所有;农民只有在完全服役的情况下可以无限期地使用自己的份地;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支配权。他们是农奴制改革的最大障碍。
在大地主贵族之后,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虽然这些人对农奴制也持批评的态度,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属于农奴主阵营,他们在根本上是不愿意从根本上推翻农奴制的,只是希望用和平的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当然,肯定是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改革。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改良,不要革命。他们中的代表卡维林说,借着改良道路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似乎就可以在500年内使俄国国内一直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繁荣下去。他们对沙皇的诏书则要欢迎的多,他们盛赞“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元”,“是贵族崇高的自我牺牲的产物”。
但是这群人,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所以对改革的意见就不完全一致,其结果就是提出的方案形形色色,数以百计。在这数百份意见中,有代表性的有两份,一个是特维尔省的翁可夫斯基,他的方案所代表的是黑土地带上那些希望把自己的经济转移到资本主义轨道上的地主的利益。这份方案提出,要完全废除农奴制,通过赎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农民,而且土地只能有农民本人来赎买,封建地租的赎金则由国家进行提供。另一份方案则是波尔塔瓦省的波津提出的,只是要求把宅园地分给农民,而全部土地还是归地主所有。虽然他们的方案各异,但是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在这些统治阶级之下,就是广大的、被统治的农奴阶级。农民和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主义者,他们对于沙皇诏书的反应则要激烈的多,不是提方案,靠嘴喊,而是直接上手了,他们用暴动作为沙皇诏书和改革准备工作的回答。而且这帮人不单单只会动手,还会用笔杆子,他们以《钟声》和《现代人》为阵地,开始向沙皇和地主开炮,抨击他们改革的欺骗性和掠夺性,抨击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要求立即废除地主和国家对人身和土地所享有的一切农奴制特权,将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
农民运动的高涨,以及革命主义者的行动,给俄国的统治阶级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但是面对着棘手的局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作出让步。在月18日,他在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上作出了新的指示,在12月4日,农民事务委员会通过了新的纲领,其主要内容为:农民取得人身自由,列入农村自由等级;农民组成村社,村社的管理机构由村社选举产生;地主同村社联系,不同农民个人联系;除保证农民长期使用份地外,应使之能够购买该份地为私产,政府可采用组织信贷办法帮助农民。这个比刚开始的那个诏书比起来,又作出了一个让步。
在通过了新的纲领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关的方案。为了审查省贵族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和拟定总的改革方案,在1859年的3月,成立了受农民事务总委员会领导的编纂委员会,该委员会就是来制定方案的。在当年的8月底,编纂委员会完成了制定方案的工作,但是,编纂委员会的方案在内容上与地主的想法不一致,那就是在份地代役租以及数额方面。既然有意见,那么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征询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方案的轮回,在经过多次轮回以后,直到月10日,才将修改方案交给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进行讨论。委员会又经过讨论和批改,最终在1861年1月4日开始提交到国务会议进行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