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夺鼎1617-第6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既然朱由崧做出这副高姿态,大臣们也必须要跟着他做出一场戏来。不过,许多大臣已经暗暗打定了主意,“不管是真是假,都在外面放出风声去,说是真的!让你这昏君暴君不能再在宝座上擅作威福!”
这就是钱谦益同侯方域所说的铲除昏君权奸的利器。先用童妃来打击弘光皇帝的人品,让百姓怀疑他的道德水平,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好皇帝或者是称职的皇帝是不可以有道德上的瑕疵的,皇帝可以被奸臣蒙蔽,但是绝对不能是坏人。
而这太子便是打击弘光的第二宗利器了。以崇祯皇帝的太子身份,令天下百姓和外省督抚开始质疑弘光皇帝、弘光朝廷的合法性,只要产生了这种怀疑,那么就离弘光朝廷垮台不远了。到那时候,就是要靠他们出来收拾残局,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这就是钱谦益所说的一番大功业!
“朕虽与大行皇帝为兄弟,然却未曾谋面。更不曾得见其子嗣。自然不能辨别真伪。不过,朝中公侯大臣甚多人或是在京为官,或是蒙陛下召见曾经得见太子。这辨识真伪之事,便请诸位劳心了。”
朱由崧这套话,将辨别太子真伪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在场的大臣,把自己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站在人群当中的赵之龙听了不觉得微微一皱眉头,“果然是滑头得紧!他这话一出,立刻便是大仁大义了!”
他有些紧张的看了一眼身边的钱谦益,发现了他的紧张神色的钱谦益回了他一个稍安勿躁一起尽在掌握的眼神。“咱们的目的就是要乱,就是要让天下人产生对弘光得位不正的怀疑。不管最后辨认的结果是什么,都是弘光为了皇帝位置而故意操纵指使的。咱们就只管在外地各省煽风点火便是了,只要天下人都质疑他朱由崧,还怕他作甚?”
“此事干系国本,臣等不敢不尽心。”
以梁国公、大将军李守汉为首的一群勋贵,以大学生王铎为首的一群文官一齐在武英殿上躬身施礼,唱诺不止。
“坏了!这个老古董怎么也出来凑这个热闹了!”钱谦益暗自在心中叫了一声苦也!如果光是李守汉等人说这个冒出来的太子是西贝货,他们还可以说是李守汉作为新朝权贵故意昧着良心说话。可是这个王铎,不但本身是大学士的官职,更是曾经教授过东宫太子读书三年的人,普天之下几乎没有几个官员不知道他的这段履历的。他如果说是假的,还有什么人能够质疑太子是假的?
除了大学士王铎之外,朱由崧更唤出曾教过太子的方拱乾、李景濂、刘正宗等人与朝中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组成一个“审查委员会”前去这位太子落脚的兴善寺“审视”。
这群人兴冲冲正待要启程去鉴定这位太子之际,耳边却有人轻轻喝道:“列位大人,且请慢行!某家有话要说!”
众人定睛看去,说话的正是梁国公、大将军李守汉。
“不知爵帅有何事嘱托?”虽然王铎也是对李守汉看法颇多,但是在表面上还是保留了必要的礼貌。
李守汉很是客气同王铎还了一个礼,“老先生,某家虽然闭塞,却也听闻了此事。据闻此人过淮扬一路南来,曾遇某内监,内监见之当即便跪下见礼,说什么‘奴婢叩小爷头’。此人对之云:‘我认得汝,但遗忘姓氏’。内监云:‘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此人:‘迎我进京,让皇帝与我做否’?内监云:‘此事奴婢不知’。沿途诸臣闻之,俱朝见馈礼。此人入留都后,留都之人闻东宫至,踊跃趋谒;文武官投职名帖者络绎不绝。”
“此事本官也有所耳闻。”
“兹事体大。某家以为,既然大家都是曾经目睹过太子形容仪表举止之人,不妨各自将当日所见太子之音容笑貌举止特点各自写成,投入铁箱之中。各位大人见到此人后,便以铁箱之中大家所书之字柬为凭据裁定。列位以为如何?”
话说得很客气,但是却是不容置疑的口气,李守汉说完将手一摆,立刻有百十名校尉端着木盘鱼贯而来,木盘上罗列着笔墨纸张,想来早已备好。
“伺候各位大人!”这些校尉齐声唱诺,手中平端着木盘立于这些官员面前。“苦也!”钱谦益在心中暗自叫了一声。这些人将自己印象里太子的形象神态举止气度一一写明,便如考试一般,到时候都不需要有人做出评判,只需要将这些答卷拿出来稍加对照便是一目了然了。
但是,王铎、方拱乾、李景濂、刘正宗等人与朝中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审查委员会”成员却没有想到那么多,只管兴冲冲的在校尉的“伺候”下挥毫,将自己印象当中太子的特征一一列清。王铎等教太子读过书的官员更是极为心细的将当时太子所读书目,所做的诗文佳作。室内的主要陈设摆件,笔走龙蛇写得清清楚楚。
最后,所有的审查委员会成员都在字柬上落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科甲名称、现任官职和当时见到太子的时候所任官职。
有太监抬过一口铁箱,请列位大人将自己所书写的字柬封存好投入铁箱当中,当即便落锁上了由朱由崧亲笔书写并加盖了玉玺的封条。“王老先生、新建伯、诚意伯,姜大人、钱大人、魏大人、赵大人,我等为臣子的,当为君父分忧。不妨在这铁箱的四角也留下自己的火漆封条,以解天下人之怀疑。”李守汉请王铎、姜曰广、魏大中、赵之龙等人和他这位梁国公、诚意伯、新建伯三位勋贵一道在铁箱箱盖上留下火漆封条。用来向天下人说明朱由崧的清白。
心怀鬼胎的钱谦益等人有心不在箱盖上与李守汉等人同列,但是见王铎已经书写了自己的封条,却也只好硬着头皮书写。否则的话,难免会有人怀疑,王大学士都签了,你等为何不签?
看着审查委员会的人们鱼贯而出,朱由崧却也是微微一笑,“诸卿家,殿内狭窄,且今年又是秋老虎,着实闹热得紧,我等不妨都到午门那里去,那里地势开阔,想必凉爽。到时诸位卿家不妨大展文才,咱们君臣唱和一番,也是一段佳话。”
皇帝有此兴趣,大臣们又如何能扫皇帝的兴?于是,弘光天子摆驾午门。
大臣队伍当中,钱谦益望着乘坐肩舆的朱由崧,不由得眼睛里冒出一丝凶光,“就算那个太子被人认定是假的,咱们也可以说他是真的!就说你悄悄的命人将铁箱里的文书掉了包便是!”
这几天,朱由崧的心情着实不错,皇宫的修缮工程进展的颇为顺利,从福建、江西进来的一些奇花怪石也在宫里摆设妆点起来。更有梁国公从遥远的南中运来的各色花木,珍禽异兽在御花园之中陈设,供他赏玩品鉴。
最令他兴奋的,莫过于李守汉、马士英向他奏明的顺案和钱粮新政的进展情形。两个具体操办此事的官员阮大铖、査继佐都是马士英与李守汉联名推荐的,办起差事来果然是十分尽心尽力。
不过,这两个人已经是背负了不少的骂名。疯狗御史阮大铖,排枪抄家查白地。是江南官场、士绅们给他们二人联合上的尊称。但是两个官员的工作成绩确实是十分显著的。涉及顺案的官员已经被逮捕了四五百人之多,从二品大员到六七品的小官,都是通敌附逆有据,明正逮捕下狱,准备清理准备好案情文书后上题本请他这个皇帝御审判决。江南的钱粮新政进展情况如何,朱由崧不得而知,但是,査继佐抄家所得,却是他亲自过目了的。抄没入官所得财富比起素有富名的福王府来还多出一倍不止!
虽然这些财富里面有不少是田地、山林、船只、油坊、铺面、宅邸等不动产,并非是现金和贵重细软。但是,对于朱由崧这个一直背负着“贪财好货”名声的人来说,也都是好东西。
“有了这些钱粮,朕的江山便稳固了。”坐在肩舆上朱由崧想起前日批复的奏本,拨出八百万元的抄没所得,向南中购买军器粮米等物,便是越发的得意,更是体会到了为君之乐。(未完待续。)
………………………………
第五百八十一章 孰真孰假?
外面的事交给大将军和老马,朕只管掌舵便是。闲暇时看看花鸟,做做诗词,弄几方印章,品酒听戏。也是人间乐事。所谓的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便是这般境界吧?
坐在肩舆上,身体轻微的伴着太监们的脚步而晃动,让朱由崧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他已经打算好,办好今天这桩太子案,便回去喝酒,鉴赏一下阮大铖新近编著的戏曲。
一阵细密而急促的脚步声从后面传来,“皇爷,皇爷!”听这称呼,朱由崧不问便知道,来人是宫里有职分有体面的大太监。
来者小碎步跑到了朱由崧近前,“奴婢卢九德见过皇爷!”来人正是眼下南京的提督京营太监卢九德。
“有什么事?”
“启禀皇爷,大将军拨给奴婢用于训练京营新兵的四百名教头,五千套甲胄兵器已经到了。奴婢命人在宁国、徽州等处招募的一万新兵也即将到达留都,不日便可开始操演!”
朱由崧和崇祯一样,从内心之中都希望拥有一支自己掌握的亲信部队。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要卢九德去训练新兵的缘故之一。而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奴才在这次太子案风潮之中处事得当。
当初前往拜见北来太子的官员络绎不绝,作为提督京营太监的卢九德也随大流前往,但是,端详眼前这位太子,却也是一时难辨真伪。可是,这位太子却大声申斥道:“卢九德!汝何不叩首?!”被这气势一时所震慑,卢九德不自觉的便跪下叩头,口称:“奴婢无礼。”那太子又道:“汝隔几时,竟肥胖至此;可见在南京很是受用啊!”卢九德却是避而不谈,只管叩头说:“小爷保重。”辞别了这位太子出来,卢九德立刻变了一副面孔,与身边官兵言道:“咱家未尝伏侍东宫,如何能够分辨真伪?看来有些相像,却又认不真切。”随后便安排手下的兵丁,“汝等好好守视!真太子自应护卫;即假者,亦非小小神棍痞棍骗子,须防他逸去!不好追究背后主使之人立功!”
于是,京营兵马便将这位太子的驻地围了起来,不得随意进出探视。对此,弘光皇帝朱由崧、大将军李守汉、首辅马士英都很是满意。
对于这位太子的真伪,李守汉早已在弘光皇帝面前做了一个评判,根据此人所描述的情形,不必见到他本人,李守汉便已经确定他是个西贝货无疑!
所以,当弘光皇帝忧心忡忡的召见他到武英殿秘密商议太子一事,愁形于色的问他,“太子若是真的,朕当如何自处?”这个时候李守汉很是笃定的回答弘光,“恐怕太子未必能够来到南京!”
“何以见得?”弘光皇帝顿时来了精神,脸上愁云被一扫而空。
“陛下,第一,朝中见过太子的人不在少数,可以令他们前往辨识询问,可鉴定其真伪。第二,以臣看来,此人所说之言辞,不尽不实之处实在是太多,可谓是破绽百出。未必是真太子!”
听到李守汉说的如此确实,朱由崧也有些底气了,“大将军何出此言?”
“陛下,臣从前往拜谒过此人的官员处询问得知,此人自述如何逃出京师,如何到达留都。陛下请看。”李守汉从袍袖之中取出了数张写满了小楷的字纸。脸上冷笑不断。
“太子语之曰:‘昔贼破北京,予趋出欲南走,时贼恐上南行,俱严兵堵截,无些子隙处;东、北二面亦然。独正西一路为贼巢窟,贼之来处兵众稍疏,予遂西走,终日不得食,晚宿野舍开浴堂家。及明,复走。自北七日不食,转而南,遂止于高梦箕家’。”
读到这里,李守汉冷笑声又提高了八度。这个时代的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时的兵力部署情况咱们就不提了,通州就有老子的兵马,天津也有。李自成也只能对通州、天津方向放出部队警戒,如何能够无一些子缝隙?就算是按照历史上的情景发生,你一个从小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天潢贵胄,从小穿衣吃饭都有人服侍,只怕连自己上厕所解手都不会。又如何能够向西而逃,在荒郊野岭里行走,而且终日不得食?露宿于荒野之中?试问倘若是真正的太子,孤身一人如何生存下来的?而且连续七日不得食?你居然没有饿死?这不是和李守汉听说过的我爷爷八岁全家一百多口就被共@产党杀死了,然后我奶奶1965年从日租界逃到了连云港一样嘛!
李守汉将自己的这一番判断说与朱由崧听了,同样有过逃难经历的朱由崧不住的点头称是。“朕当初逃出洛阳,若非几名内侍拼死护卫,早已死于乱军之中。”
所以,才有了武英殿上朱由崧如此淡定高姿态的宣布如果是朕的侄儿,大行皇帝太子的话,朕当即便脱袍让位的举动。已经几乎板上钉钉是假货,咱还怕你作甚?!
兴善寺内,前来审验鉴别太子真伪的“审查委员会”官员们,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弱冠少年。虽然也是一脸气度不凡,倨傲之色,但是却如何也不能用天家气度来形容他。
这个少年东向而倨坐,面对着鱼贯而入的诸多文武勋贵却是理也不理,眼皮都不曾抬一下。只管命人将他扶起,点燃香烛,跪拜在地口中念着“太祖高皇帝、皇考”等语,脸上泪水潸然而落。
“诸位大人到了,你为何不见礼?”负责看护监管他的锦衣卫冯可宗厉声喝问,打算在列位勋贵大人面前表现一下、
“此乃我家之天下江山,又要与何人见礼?”少年倒也不含糊,当即便回了冯可宗一句,将他噎了回去。
听到这样的话,群臣之中有人惊愕,有人欢喜,但是,王铎等教导过太子的人却是暗自摇头。
王铎命人展开一幅图纸,“这位小爷,请你给咱们讲说一下,这里是什么所在?”当了太子三年老师的王铎,已经有九成九的把握断定眼前之人是个颜家老巷出来的货色,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按照议定的程序来,以便让那些妄人闭嘴。
“这是北京的皇城、宫城。”那少年倒也不含糊,瞟了一眼,便说出了图纸上画的是哪里。
不但辨认出了地图是北京皇宫,而且还当即便指着地图上的承华宫言道:“这里是我居住的地方。”指着坤宁宫说道:“这是我母后娘娘所居住的所在。”
“公主殿下今何在?”
“不知,想必死矣!”
“据闻公主同宫女叩周国舅门?”那官员不动神色的用最新得到的消息变更了主角试探着反驳少年关于长平公主已经死了的说法。崇祯当时虽然砍了公主一剑,但公主并没有死,而是被及时抢救了过来,后来便一直被安置在北京。弘光之前派过使团去北京探听过消息,所以对于公主保住了一条性命的事虽然老百姓不清楚但大多数在南京官员都清楚。
有个官员见少年答错了就站出来说:“公主和宫女一起逃到周国舅(周奎)家去了。”这意思就是,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就别装了老实交代吧。
“你这消息有误,同宫女一道叩周国舅门的人,即是我。”
不知不觉中,一问一答,在王铎等掌握着最新动态传言的人脑海之中,少年的破绽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刘正宗向王铎微微点头请示了一下,得到了允许之后,便站了出来,“我是东宫讲官,你认识我么?”少年怔了一下,却不回答。
“你还记得在那里给你上课讲学吗?”刘正宗又问道。
“文华殿。”少年回答。
刘正宗问仿何书,回答曰:“诗句。”又问写几行?答曰:“写十行。”问讲读先后,答曰:“忘之矣。”刘正宗更多其词以折之,少年却是笑而不应;曰:“汝以为伪,即伪可耳。我原不想与皇伯夺做皇帝。”这话说出来,反倒是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顿时让审查委员会的人们都哑口无言了。
问话还在继续当中。。。。。
一番辨别之后,曾经在东宫教书的大学士王铎已经知其是假,于是询问其太子讲师是何人、太子读书处在何处、该处摆设如何等问题,假太子不能回答。
但是,还有一桩突如其来的变奏曲骤然而出现。
“你等不也曾经在皇考(崇祯)朝做过官吗!为什么一下就变成了这个德行?”
少年的话一出,全场顿时议论纷纷。
案子已经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不过,在审查委员会的勋贵官员们看来,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在新建伯、诚意伯的率领下,众人在询问记录上各自签下名字,起身回朝复命。
武英殿上,前太子讲官、曾经担任东宫教官三年的大学士王铎,自然因为熟悉太子情形而理所当然的成为审查委员会向皇帝奏对的不二人选。当他正要出班启奏的时候,在午门上同众位卿家远眺牛首山、梅花山的枫叶如火而心情极佳的弘光皇帝却是摆摆手制止了他。
“老先生且慢。方才列位去辨识太子真伪,此物,”他命人抬过那口铁箱,便被朕随驾携带,片刻也不曾离开朕与众位大臣的视野。且请列位先行检验一下这封印火漆是否完好?
火漆、封条,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朱由崧、李守汉、王铎、钱谦益、新建伯、诚意伯等人一一验看,并请督察院各科御史过来审验确定无误,这才打开铁锁,将里面的字柬取出。
大殿内开始传出了王铎的奏对之声。作为这个审查委员会的首领之一,又是曾经当过太子三年老师的他,他自然而然的成为来发表判断结果的人。
王铎奏疏:“臣一见即咤之曰:‘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臣同旧礼部尚书北京端敬殿中侍班三年,例当考满升荫,为妬者沮之。尚记先帝东宫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今臣立于面前曰:‘汝识我不?’应曰:‘不也。’曾谓三年侍班几之离者二尺有咫而不识臣为谁耶?臣已确知其伪矣。臣又问:‘讲书在何殿?’曰:‘文华。’岂知其在端敬殿也。又问:‘几上位置何物?’臣暗记其有讲读数目十个算子,乃竟懵懵罔知也。臣大怒,……即昌言告诸臣曰:‘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
刘正宗亦奏道:“眉目全不相似。所言讲所、仿书悉误。”
李景濂奏道:“东宫言词沉稳,不多言。而此子长于机辩,当非太子。”
兵科给事中戴英出班奏:“此人假冒太子,质以先帝曾携之中左门而不答,问以嘉定伯姓名不答。其伪无疑!然稚年何能办此,必有大奸人挟为奇货;务在根究,宜敕法司严讯。”
戴英所提出的疑问更为一针见血:此少年假冒太子,并没有提到先帝曾经让他在中左门旁听庭审的事,而且问他嘉定伯的姓名,也就是他外祖父周奎的名字,他居然也回答错了!
因此戴英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太子一定是假的!不过还有推论:小小年纪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这个假太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图谋不轨。所以戴英强烈建议一定要查出幕后的主使者,并且交给司法机关严厉惩处。
戴大人提到的中左门庭审的事这里有必要简单提一下。当年崇祯曾在朝堂之上公开审讯犯错误的一个叫做吴昌的官员,而与此同时为了让太子能够积累一些治国的经验,从中得到学习,崇祯特地叫上太子跟着一起上朝,并让他在中左门旁听,所以那一次有很多的大臣得以见到太子一面。
而且那件事是发生在崇祯十六年距离不算太远,因而戴英认为如果眼下的人是真太子,他一定是会有印象的。所以在群臣自由提问的阶段中戴英当众向少年提出了这个问题。不过少年却没有回答。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其实当年那件事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吴昌,这个时候也刚好站在奉命鉴别太子的官员队伍中。
这就不用再说什么了!
“前者有童氏妖妇,冒认结发。据供,系某陵王宫人,现已明正典刑。今又有人冒认东宫,妄图不轨,正在严究。朕与先帝本身兄弟,素无嫌怨,不得已从群臣之请,勉承重奇;岂有利天下之心,毒害其血胤!举朝文武,谁非先帝旧臣、谁不如卿,肯昧心至此!”
朱由崧虽然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但是,这件事情的恶劣程度却远非挑战他的皇位那么简单,这是对他朱氏家族整个宗族血统的挑衅!先有家而后有国,一定有一个庞大的集团在背后指使,不然,一个弱冠少年如何有这么大的胆子?!所以,朱由崧愤怒了!
“着锦衣卫、大理寺、刑部、督察院诸司会审。务必要给朕问清楚,究竟是何许人指使他到留都招摇撞骗,是否为闯逆所指使!阮大铖!”
“臣在!”
“与这个假太子一道来留都的那个史可程,不是降贼附逆有据吗?给朕用刑!问问他到底是何人指使他携带此子到此!目的何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