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流贼-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鉴于张献忠曾挖掉了凤阳的朱氏祖坟,那现在的情况,想联合大明,就得像上梁山一样。而干掉李自成,就是上好的投名状。
趁你病,要你命!
……
蜀都炼钢厂。
这名字是朱启明给起的。符合他内心现代人的审美观。
叮叮当当的声音在这里绵绵不绝,诸多的铁匠挥汗如雨的劳作着。
如今这地方已经规模扩大了不少。两间火铳操作间,两间火炮铸造间。小高炉十二座,坩锅炼钢炉十二座,铁匠有六七百人。负责火药生产的部分单独独立了出去,工人也不少。粗略估计一下,光是这部分的人都有千人之多。
铁模铸炮速度快,炮体跟的上,余下的打磨整形之类的自然不在话下。火药的比例已经牢牢记在了核心技术人员心里,朱启明给他们签了保密协议,明言有泄漏者,诛九族!
老李头现在忙着带徒弟,带一个给一个的钱,多么愉快的事。他的技术自不用说,只需要看着徒弟们操作就好。枪管的卷制,现在已是流水化的生产。
朱启明专门说明了这个东西,借用老李头做出来的最好的火铳样本,定出了规格和误差范围。现在每个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部分即可,劳动强度少了不少。
朱启明甚至于提前搞定了蒸汽机,还诳说是受了一个名叫瓦特的神仙启发,故而将之命名为“瓦特蒸汽机”。
他还专门又发展了一个蒸汽机制作厂,和以往一样,把厂子交给负责试验制作的高手来管理。因此炼钢厂很多事情都要靠蒸汽机来推动,由此也衍生了煤炭业的发达,涌现出了一批煤老板和矿工团队。
事业如此兴旺发达,哪有不向外扩张之理。
……
保宁城里人来人往,这里面的人大多已前往蜀都谋生,整座城已经变成了军事基地。
李定国发起了战争动员。
这里的兵马经过了几个月的休整和重新编练,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粮草充足,军械整齐。审时度势,李定国决定发起夜袭战。
人疾走,马衔枚。三万人离了保宁城,北上而去。
与此同时,****利的部队,也出顺庆做协同之势,吸引火力,为主力部队攻城打掩护。
“这一战,定要打响我大西威名!”李定国暗暗下了决心。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场战争竟会持续如此之久。
(本章完)
………………………………
第35章 新军
朱启明差不多快花光了张献忠搜刮的大部分银两,当然,只是银两。他还有很多的珠宝玉器等没有变卖,这些东西也可以变成银子。
在主公的大力倡导之下,四川境内商业风气渐浓,办工厂,拍矿山,搞外贸成了地主们的又一个新的潮流。
光是蜀都,以朱启明的名义创办的工厂,就有十几家。什么水泥厂、肥皂厂、卷烟厂、日用品厂、棉纺厂……他花出去的钱,全都变成的不动产和流动资金躺在账上。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发财手段。
军队上面,孙可望节制诸军,同时他也握有大量兵马,这些兵马作为蜀都及附近的州县防御力量存在,依靠户部拨款和军属的劳作作为军费,生活条件倒也不差。
前线的部队,大多是由李定国、艾能奇和刘文秀在指挥,分为三个战区:北、西、西南。能拉出去的部队通通拉了出去接受锻炼,他们的军饷则由地方政府和缴获来支撑,不够的部分,再由朱启明贴补,福利也比之前提升了不少。由于军属们都就地工作或者种田,这部分士兵的归属感也相当强烈,大有你动我地,我同你拼命的味道。
而朱启明自己,除了利用以前张献忠带来的威望控制全军之外。他手里所依障的就是那一万新军和一万预备役,两万人淘汰之后,最精锐的进入作战部队,次一点进入预备役当辅兵。但这些人的身份不是固定的,朱启明采用了戚继光的编制和练兵方式,有升有降,优升劣降,赏罚分明。在这个时代,一次浑河血战就足以证明只要后勤给力,友方不坑,戚家军绝对不会输给满清!而这种方法,也是为朱启明所推崇的。
按《纪效新书》及《练兵实记》所言,两万多人编制如下:
车营两营。每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有佛郎机炮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战斗兵2048人,这部分是通过选拔过的士兵担任。杂役工匠车夫1061人,由未通过选拔的士兵担任。全营官兵共有3109人,装备佛郎机炮256门,佛郎机手768人,鸟铳800支,鸟铳手800人,大炮16门。
步营两营。每营战斗兵3160人,军官杂役工匠等539人,全营共有3700多人,装备鸟铳1280支,鸟铳手1280人,火器手共有1280人。
骑兵营两营,每营骑兵3000名,除了弓铳刀枪等兵器外,还有100门发射霰弹的虎蹲炮。
这些火器部队之外,附加的则是各营的前排兵力。长枪手,藤牌手等冷兵器兵种,这些人全都是身强力壮的佼佼者。可以说他们才是这支军队中的主心骨所在!
朱启明把水师独立了出来,交由专人训练。另外,又设立了一支炮营,装备最新研制的远程大炮,发射实心弹和开花弹。用以压制对方的后续兵力,力图使自己保持一个以多打少的局面。
虽说前排的步兵们主要是靠力气抗住敌人进攻,保护后排战友杀敌。但朱启明发扬了大明的手雷工艺,大量采用铸造的弹体,预制破片槽。临阵先扔一堆过去,再拿盾牌阻挡。
为了发挥骑兵的巨大作用,他开始指导训练骑墙战术和搜集民间艺人,将马槊的制作工艺重新拾起来,这玩意可是个大杀器。
每营之下,设局司部旗队。
六人为伍,两伍为队,三队一旗,三旗一局,三局一司,两司一部,三部一营。“队”分为杀手队和鸟铳队,前者以近距格斗为主,两名圆牌手、两名狼筅手、两名长枪手兼弓箭手、两名钯手兼火箭手、两名大棒手兼弓箭手、一名火兵和一名队长混编;后者十名鸟铳手和一名火兵、一名队长。每旗设一名旗总;每局设一名百总;每司设一名把总;每部设一名千总;每营设将官一人。
这个新军的军制与其他的与众不同,每营除了将官是从其他营里调来的之外,其余的基层军官都是靠着选拔上任的。
各营的名字暂定为近卫第一营,近卫第二营,近卫车营,近卫骑兵一营,骑兵二营和近卫炮营。其中第一营营官冯双礼,第二营营官白文选,车营营官商元,骑兵一营营官洪正龙,骑兵二营营官张成,炮营营官杜兴文。
在武器层面上,朱启明原本想着用鲁密铳,到后来发现,这些匠人们显然对制作鸟铳更为拿手。反观鲁密铳,虽然射程远,精度高,但工艺复杂,产量低且易出故障。因此决定装备鸟铳为主,鲁密铳就配备给精锐的亲兵,以后可以把他们训练成特种兵,用以敌后特种作战,搞搞暗杀什么的。况且这些火铳可塑性比较强,改变下枪管构造和发射方式,即是一个全新的品种。这个留待以后慢慢摸索,等他制作出了黄火药之后再说。
对于新上任的基层军官,就找那些老军官来培训战术知识,朱启明给他们灌输忠君思想,保证这帮人唯自己马首是瞻。
初步定好编制之后,朱启明自己按照大学军训的样子制定了一个队列标准,先把气势提上去再说。
每天上午走正步,整理内务。下午各练各的专业技能,鸟铳手从端枪做起,做到临阵不怯,火力不绝。炮营的人在葡萄牙教官的指挥下学习如何测定射程,装定诸元,免得伤及自身。车营的人专注锻炼快速布阵以及如何准确轻松的运输各种物资。骑兵营都是些老兵,骑马砍杀不在话下,因此主要练习新的排成一列如墙而进的阵型,配上马槊,用以克制轻骑兵和散兵。
还有前排负责保护的盾牌兵和刀斧手,他们练习胆子和体力。保证不会因临阵脱逃和因压力太大而崩溃,使阵型漏出破绽,而导致全军溃散。这些人要能够忍受住箭如飞蝗,忍受住骑兵冲击前的恐惧,忍受住敌人来到跟前的压迫感。用盾牌挡住他们,用刀砍死他们!保护身后的弟兄,做一道血肉城墙。
闲来无事,朱启明就会来到旧校场,检阅训练效果。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小队长带领各自的小队训练正步,号子喊得震天响。
“你大爷的,迈错脚了!”
“队长,先右后左,没错啊!”
“艹,先左后右,教的只是都忘了!拖出去,打十大板!”
“不是吧,又要打?我都挨了第二次了!”
“谁让你他娘的不好好记住!给老子打!”
“弟兄们,可千万别学他啊!”
“哈哈哈……放心,队长不会的!”
“要好好练,这次会操,咱们队绝对不能输给其他队。保二争一,赢了第一一,有赏银拿!”
“放心吧,队长,你就瞧好吧!”
“对了,千万别学这家伙!”
“哈哈哈………”
各个小队之间明争暗斗,比着做到最好。每一旗、每一局、每一司、每一营,都充满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味道。连没被选上的辅兵们也牟足了劲想进入正兵行列。
(本章完)
………………………………
第36章 剃发
就在朱启明一心扑在军事上,大练强兵的时候。1644年的国内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李自成战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平西伯攻入京师的消息更是让南京的弘光皇帝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一时间,以马士英、史可法为首的臣子们都在讨论着是否可以抓住有机会反攻一下,趁机重新入主全部江山。
而在这时,一艘来自西边的盐船悄悄的驶入了秦淮河畔。
船上的人年约半百,须发飘然。他衣着干净朴素,与往来风月场所寻欢的商人们毫无二致。
“大人,按大王的吩咐,我们此刻不宜进宫面见弘光。”一个随身的仆人悄悄的对船上的人说着。
“那是自然,本相也不是不知世事之辈。虽然大王的雄才大略不是弘光能比的,但眼下我们名不正言不顺,在这个关头还是不要轻易触霉头的好。道理我都明白,方大人不必担心。况且,闯贼……不,李自成刚刚败于吴三桂手下,相信此刻的南京定然有些欢腾,必然听不进我们的想法。本相倒有个想法,不如先找个落脚的地方歇着,方大人可先将这里的情况禀报大王,看看大王的意思。你我静候,一边搜集这里的情报,为大王伟业早做打算。大人以为如何?”那中年人慢丝条理说着,双眼还不住的往岸上瞟。
“丞相说的有理,方不同佩服!我这就向大王发信。眼下还请丞相帮忙安排,小人对这里毕竟不熟识。”这随从便是朱启明培养的小跟班,方不同。
他身边的这位中年人正是大西的丞相汪兆麟。
二人奉朱启明的命令,暗地里乘坐高少昌的盐船,东下南京。朱启明意图明确,他想要一个名号。一个能让周边的曾英、杨展、******……这些明朝将领不在背后捅刀子的名号,这也正是他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和李自成开战的原因。
他要拿李自成这个投名状,再加上左良玉逼宫时的压力,迫使弘光帝朱由崧承认自己这个武装势力,以此来达到联明抗清的目的!
于是,早在新军练习的开始,朱启明便让方不同暗通消息给汪兆麟,要他有所准备。朱启明看得出来,汪兆麟这人一心想要荣华富贵,但此人却是个“三无人员”,又不是庶吉士这种上等人才,中央政府自然看不上。偏偏这人又有些才华,满腹的经纶眼看就要烂掉,刚好天上掉下个张献忠。农民军不仅不歧视他,反而拿他当宝贝,因此他是很乐意为大西服务。
朱启明穿越过来之后,用现代思想改造社会,更是让汪兆麟觉得自己遇到了明主。此番秘密出使,旁边虽有个朱启明的心腹监视,他倒也不觉得有什么。
秦淮河的莺歌燕舞,日日笙箫,让从小没见过大城市的方不同沉醉,也让胸有抱负的汪兆麟大开眼界。
“我迟早要在这样的生活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一代名相!”汪兆麟暗暗发誓。
“要是能让父母在这里生活,那还有多好啊!大王,小的绝不会辜负您的所托!”方不同并未忘记他的使命。
……
多尔衮总算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昔日仰望不及的大明中心,帝国的都城………北京。
京师的大明子民在经历过李自成的兵灾之后,对清军的进驻反而有一种异常的欣喜。这种欣喜和后来听到消息的南京一样,它来自于对吴三桂的期望。
李自成没有留一点军队在北京城,因为他知道,这里不再是他的地盘,留下的人也无异于螳臂当车,徒增伤亡。山海关的石河大战让将士们身心受创,这种情绪自然也传染给了留守部队。纵然李岩一心劝他在此固守,但奈何士兵们战意全无。索性,大举西撤。
在李自成撤走之后的一天时间内,打前锋的关宁军就在第二天中午到达了北京城下。
吴三桂得意洋洋的率领着关宁军大摇大摆的入了城。
他们走的是京师的正门,带着胜利者的骄傲。
每一名关宁的骑士都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自己的马,怕打乱了整齐的队形。八千人,整整八千人。浩荡无边的队伍引起了京师的震动,百姓们纷纷夹道欢迎他们。
“平西伯!平西伯!”
“大明万岁!”
“平西伯可算是来了!”……
议论声不绝于耳,吴三桂听到之后不由得微笑起来。他头上带着金光闪闪的翅盔,在正午不强烈的阳光下发出光芒。骑着高大而强壮的战马,配着金刀,这显得他格外的潇洒。
“快看啊!伯爷的兵就是好!贼好!”街道让酒肆门口站着的瘦青年对自己的同伴说。
“什么贼好,是特别好,没挑了!没贼了,闯贼被打跑了!”这同伴生的白胖,说话也喘气。
“哈,你看伯爷的兵,个个盔甲分明,哪像闯贼,打扮的像叫花子似的。”旁边的人也在议论着关宁军的打扮。
“每个人都有铁盔,好家伙,得不少银子啊!”……
正当人们讨论关宁军军威的时候,城门洞里忽然起了一阵大风。
“快看,鞑子!”围观的吃瓜群众中蓦地传出一声惊呼。
“鞑子!鞑子!是鞑子!”呼声四起。
关宁军中一名士兵的头盔大概没有系紧,被风吹落于地,漏出了光秃秃的脑袋,后脑勺拖着一根细细的尾巴。
那士兵手忙脚乱的下了马,利索的捡起头盔戴上,却再也挡不住周围人的异样眼神朝他射来。
吴三桂听得清清楚楚,他煞费苦心的伪装瞬间被击的粉碎。铁青了脸,他只想赶快离开。倒霉的士兵把头深深的埋在马背上,心里一万句骂娘的话。
京城的人们对几年前的事情记忆深刻,袁督师率军千里回援都没能挡住鞑子的铁蹄,密云通州一带被扫荡一空,无数的人命烟消云散。
而现在,他们突然又出现在这里,还是在平西伯的军中。这是怎么回事?人们心中疑问丛丛。
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
关宁军入城之后,第一时间所做的,竟然是召集达官贵人,控制每天街道,将人群聚集在皇城大街两侧依次排好,似乎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一炷香的时间过后,答案终于明了了:多尔衮所率领的八旗大军列着整齐的阵势开了过来,城外的旧军营里,霎时间被真正的鞑子所占据。身着精致长甲的多尔衮,带着多铎和阿济格以及洪承畴、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打头阵,身后跟着一堆的甲喇章京梅勒章京大大小小的佐领参领牛录章京,大摇大摆的走进了京城。在吴三桂的引导下,迈入了紫禁城。
李自成退走不久的金銮殿,又迎来了它新的主人。
“即日起,我大清将以这里为京师。全部百姓,当剔除故明旧俗,以迎新朝。而革旧迎新,当从发式开始。传我的命令,张榜告示,务求全部剃发梳辫!”第一次感受到这里的气势,多尔衮就拿出了作为主人的架子。
听了他的这句话,朝堂上瞬间炸了锅。
(本章完)
………………………………
第37章 汉冠怎能易胡发
“睿亲王明鉴,此举万万不可!”首先发声的是洪承畴:“大军刚刚入京,平西伯的先锋可是遵照您的命令,打着为先皇报仇的名义而进京讨逆。王爷也看到了,京师百姓普遍对我朝有些畏惧之情,此时强令剃发,恐招致贼人细作利用。如若激起民变,对我大清则极为不利!请王爷三思!”
“洪大人此言差矣,我八旗大军尽在九门之外。声威赫赫,威震敌胆,这京师里已被扫荡一空,哪里还有什么细作!”多铎冷笑着反驳:“我大清入主京师,但百姓却不从我满洲习俗,则显得我大清之名不正不顺,岂非让天下人耻笑!”
“郡王多虑了,京师百姓自然会听从大清号令,顺从******。臣只是说此刻不宜推行剃发梳辫令,但日后我军在京师安定下来,再行事也未必是晚矣……”洪承畴听的出来多铎的不满,故而婉转的解释说。他眼光扫了那一圈肃立的汉人降将,之间个个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任凭他说的口干舌燥,也无动于衷。
洪承畴心底暗叹一声,心道:“明臣虽不堪大用,但清流之名深固于这些书呆子心里。多尔衮如此强硬,怕是要到处闹来许多条人命才行了!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吴三桂之辈,也是只顾自己不顾百姓,更不顾主子的江山社稷,可恨可恨!”
咬了咬牙,洪承畴硬着头皮说道:“恳请王爷暂且收回成命,臣愿意亲自前往各故明旧臣家中,一一劝说,待安抚完毕之后,再行告示百姓!”
“洪大人可是铁了心的要维系这故明的一切了?”阿济格也忍不住了,斥责道:“不知洪大人是否在效仿那徐庶之举,身在曹营心在汉?大人可知,曹孟德才是这中原之主,你那刘玄德不过是一抷黄土罢了!”
“我……”洪承畴一时气绝,我了半天。
“都给本王住口!”多尔衮听了许久,终于出声制止了争论。
多铎、阿济格、洪承畴立刻噤声。其他人也都愈加站的笔直,做出毕恭毕敬洗耳聆听的样子。
“嗯吭……”多尔衮低咳一声,又停了一下,才说:“早在石河大战之后,我就已差人往盛京报捷。并且在奏章中立下军令,一定要拿下故明京师,解救这里的百姓于水火。如今大局已定,当请皇上迁都于此,传檄天下!而京师百姓不剃发梳辫,于皇上也是大不敬。洪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从伦理纲常所说,君之命,臣子当从!剃发梳辫,势在必行!诸位不必多言!”
“诸臣听令!迅速在城内张榜告示,三日之后,在东南西北四门设匠人,为民剃发,以迎皇上驾临!”
“臣等恭从睿亲王之命!”满汉声音同时响起。
洪承畴一脸绝望,也不得已随声附和。
多铎和阿济格互相看了一眼,心道:“盛京那边对这等功劳应该会有封赏,那自己至少也得升到亲王爵位!这样以来,上三旗基本都在自己人手中控制了。到时,那些打杂的活,比如向西攻击李自成之类的事情,就交给豪格他们去办。自己可以带着正白旗的人马奔向更富庶的江南地区,将更为广阔的天地纳入大清的疆土,这可是不世之功啊!”两人看罢,脸上都有些得意的神色。
“平西伯,你且留一下!”多尔衮宣布完命令,解散了众臣,却又叫住了吴三桂。
“我已上奏皇上,加封你为亲王。希望你能在这次的剃发行动中不要让本王失望!”多尔衮拍了拍吴三桂的肩膀,赞许的说道。
“臣一定尽心尽力,为大清鞠躬尽瘁!”吴三桂大喜。
……
阿嚏~~~朱启明打个喷嚏。今天,他来视察新城的进展程度。利思类热情的告诉朱启明,这里一切进展顺利。同时他对朱启明的一些思路感到非常的敬佩,比如用风向来确定一些建筑的方位,安排专门的收集雨水和生活污水的下水道,规划工业区军事区和居民区等等。
“皇帝陛下,我对您广博的知识十分佩服。要知道,在我的母国,这样的城市设计方法也是前所未有的!”利思类毫不吝啬誉美之词。
“利司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才学到一点皮毛而已,不足挂齿!”朱启明得意之余不忘显摆优越感。
“是啊,我学了这么久的汉语,也没有能理解到其中的精髓。比如那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之。”利思类提到这些知识时,搔了搔头,显得很迷惑。
“哈哈哈,利司译不必过分多虑,你再待的久点,什么都明白了!”朱启明才懒得和他讨论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