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流贼-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校场经过扩建,已经能容纳五千人同时操演,刚刚好可以一营一营的轮流来。炮营和骑兵营的校场是独立的,尤其是炮营,杀伤力太大,误伤就不好了,所以被安排到了靠山的地方。
炮营的人基本都能够掌握住了如何科学的打炮,什么试射定位,挖掘炮位,转移火炮,步骑配合,基本无碍。真正做到了,弹无虚发的地步。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临战,能发挥五成实力已经不错了。
骑兵本来马术就很娴熟,练习新的招数之后,同其他兵种的配合也越发紧密。朱启明给他们配了双马,这种待遇让其他营的人羡慕异常。
车营那些人,胆子大不怕死。一旦挡在前面谁也不肯退缩,忠勇异常,如果不是朱启明给他们穿着重甲的话。
这些士兵当中,唯独鸟铳手令朱启明不满意。
他不满意的地方不在于人,而在于老问题,鸟铳。
现在鸟铳的制作在产量上基本可以满足新军的需求,因为铁器工艺提高了,制作水平也提高了,威力提高了不少。可是它局限性也是比较大的。
记得军中流行一种说法,南方适合鸟铳,而北方适合三眼铳。究其原因,工匠们也说了,是天气会影响鸟铳这种火绳枪的性能。
火药司的黑火药质量不成问题,毕竟用的是上好的原材料:来自西域的硫磺,汉中的硝石,本地的木炭。
朱启明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汉中?就是为了那些硝石矿。
他手头的硝石一部分是以前积攒下来的,一部分来自汉中,还有些是茅坑挖石头和收集排泄物曝晒得来的。其中最大头的是茅坑里的石头和粪肥析出的硝石,这制约了火药的品质。
因此,最好的火药优先供应新军。次一些的,留给地方守备的各营使用。反正这些人不大喜欢用火器作战,冷兵器多加一些箭矢也就可以了。
问题是,若是击发率太低,必然会影响杀伤效果。必须用办法来解决这一点。
为此,朱启明想到了****。用它来制作火帽,击发率定可以大大增加。
说来也怪,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一个学化学的,对这些危险爆炸物特别感兴趣。除了蹭人家物理系的课之外,还看了许多有关火器制作的书。这一点在他的盗墓生涯中多次得到运用,自制火药炸墓,自制土枪吓唬对手,他都干过。
可惜的是,****不好搞,万一失误必然死翘翘。他最初制备的那些酸,质量太低,几乎只有硫酸可以用。权当做练手去了。以后可以开设化学专业,拿来教教有兴趣的人,让他们慢慢的发扬光大。
虽然****搞不定,不过,朱启明有了一个新发现。
工部尚书李时英是一个道士,这家伙不好好修心炼道,却对政治有莫大的兴趣。你还别说,人还真有本事。以工代赈这项活动在他的手里开展的还不错,朱启明想着,看来古代的道士和尚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前有姚广孝后有蓝道行,个个是好汉。
这个道士尚书长期炼丹,对古代化学是有所研究的。
当朱启明和他讨论化学知识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事物………黄药。
李时英是这么说的:
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有云:“雄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蒸之於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皆令人长生。”
看朱启明听不懂,他又用白话解释了一遍。
说西晋的炼丹家葛洪曾经用雄黄、硝石、猪大肠油和松脂共炼,企图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
结果得到的是一种黄色物体,这东西确实可以让人飞升………轰的一声飞上天。这种东西当然不能当仙丹吃了,不仅不能吃,还会导致生产事故。于是,为了减少生产事故,他谆谆教导后人:“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黄、雄黄和雌黄)等烧,否则立见祸事。”
李时英听说朱启明正寻找一种威力强大的火药,便提到了这种东西。
李时英道:“大王,何不试试黄药。臣愿做先驱!”
朱启明正发愁****的替代物,此时听说之后,顿觉可行,便立刻点头应允:“李尚书辛苦,本王立刻安排些人手给你,若能快速造出,必是大功一件!”他仔细思考着方案,脑海中冒出一种东西的形象出来:“砸炮”。
一个铜弹壳,塞进小手指肚大小的“纸炮”,用力往地上一摔,一声脆响,纸炮爆炸了。纸炮里装的对撞击敏感的火药,就是李时英所说的黄色火药!
想想那时候打兔子用的猎枪,一种火冒击发枪,火冒里装的也是这种黄色火药。扣动扳机,龙头打击火冒,黄药发火,引燃黑火药,发射弹丸。也就是说,黄色火药完全能够替代****!
更为关键的是,火帽枪发火率能达到十有九发,而且制作难度也低于燧发枪,射速也快于燧发枪。那个火帽儿的制作并不困难,将硝石、雄黄粉碎后,用高度酒和铁粉混合成胶团状,装入铜火帽中,阴干后表面点上一层明漆即可。
“好!好!好!”朱启明不禁大声叫起好来:“那就做一种火帽击发枪出来!”
李时英当下便回禀道:“臣定当尽心努力,不负大王所托!”
(本章完)
………………………………
第50章 敲警钟
李时英的动作非常快,他立下令状之后,马不停蹄的回到了老本行的手艺上面。
看着之前被荒废的炼丹炉,感慨万千:我本是一介三教九流,能有如此飞黄腾达,是多么不易!
工部的事情就交给下属去做吧,自古以来拍上头马屁者总会比埋头苦干者吃香。何况,这也是大王交下来的任务。
“雄黄、硝石、硫磺……这个两钱,不对,当是三钱……也不对……”李时英念叨着。
古方复原的过程实在过于艰辛,光是量的掌握就很不好办。李时英脑袋有些乱,他只能一种一种试下去,一边还要不断的翻找相关的书籍。
这边朱启明安排好了任务之后,照例又去军械局转了转。巡视过后,还特意关心了一下高少昌的被服厂运作。
高少昌不想放过任何同朱启明亲密接触的机会,一个劲的鼓吹朱启明的商业政策。听的朱启明耳朵都要生茧了,朱启明心想,那是你还没看到我对付奸商的手段,看到了,就不会说我的各种好话了。
朱启明这样想是有依据的。
眼下蜀都确实有一种浮躁的风气存在,估计这种风气在各州府也都有存在。
随着官府逐步开放相关产业,作为加征了商业税收和收购多余土地给流民过后,给地主和商人们的补偿手段。这些方法刺激了川人经商的积极性,也滋生了一些**和欺霸垄断的事情。
朱启明利用张献忠原本就安排好的散布在各地民间和军队当中的耳目,得知了这些事情。他决心要做一次大的整顿,这次整顿将从刚刚脱离战场,返回蜀都的李定国开始,以孙可望亲身顾命去得罪人结束。目的是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襁褓里,防止他们过早的腐蚀自己政权的根基。
面对高少昌的赞扬,朱启明决定给他提个醒。
……
蜀都府各下属州县很多,像什么华阳县、双流县、新繁县、彭县、崇宁县、灌县、金堂县、井研县、资县、内江县、资阳县……
看着送来的册子,朱启明突然想起了未来的一种艺术………相声。读着册子上的东西,可不就是在说相声名段,报菜名吗?
附在名册上的探子们送来的消息也很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朱启明寻思着拿哪里开刀比较好。
这时,忽然有护卫来报,说安西将军张定国求见大王。
“那就是你了!”朱启明心想,他本来也打算训斥一下李定国。
“你去召平东将军过来,本王有事要与他说!”朱启明吩咐下去:“先让安西将军在殿里等着,我等会再去见他。”
“属下明白!”护卫答应一声,出去安排了。
……
大顺元年十一月,华阳商会。
华阳县最大的酒楼门口,糖商周武和其他商人一样正在等待着官府的人过来。
来自蜀都的新政策虽然在那里刚刚试行,但蜀都府各州县的商人们已经望风而动,上下了解其中的奥秘。官办的事物只需要自己出些银子,拿出足够的诚意和计划,就可以得到一份官府入股的可观产业。追逐利益的商人立刻看出了其中的蕴含的价值,这才有了今日的这一幕,想要分一杯羹的商人立刻蜂拥而至。
这几年周武起早贪黑做的制糖小工坊也赚了不少银子,家底颇为殷实。他最近不久才在华阳城内买了一个宅院。不仅如此,他的小工坊如今发展的还可以,一些人在当初他办这个工坊时候借了他银子,近日也得到了他的回报。但谁又嫌钱多呢?
周武也是得到了这些消息,才兴致盎然的赶过来,希望能获得一些利益。
“周掌柜,今儿来的人可真多呀。“在周武的身后是一个个头稍矮的青年,他的名字叫田六七,是一个靠打短工为生的泼皮。
田六七看着周边的人群,嘴里啧啧声响:周掌柜,你那糖坊还要不要短工啊。要的话,您可得知会我一声,我给您最优价。
周武对田六七没什么坏印象,这家伙倒也不算太坏,最起码干活绝不会偷懒。因此他说道:“眼下我那作坊倒是没什么活干,我倒是可以介绍你去其他掌柜那里。”
田六七一听这话,连连点头:“多谢周掌柜了。我有个消息可以说给周掌柜听一下。”
“哦,是什么消息?”周武对田六七的消息还是很有兴趣的,这些人总能够找到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我听说这次官府早就定好人了,就是县令的小妾的弟弟的妹夫。你们这些人,纯粹是跟瞎凑热闹来的,根本捞不到什么油水。所以说,周掌柜,听我的,该回家陪老婆回家陪老婆去吧!”田六七悄声附耳过去说道。
周武听了这话,呆了一呆,转瞬又释然了:是啊,这是自己早该想到的。
华阳县令沈云祚在民间的形象一直不大好,大西的军队比较缺人,他们都是一帮大老粗,打仗可以,管民政则差了点。于是,率先投降的沈云祚顺利的保住了头上的乌纱帽,继续****的县令。
这次官府将官办作坊分为民办,他可没少在其中动手脚。
周武苦笑了一下:“你这话可当真?”
“当真!以我的名誉担保。”田六七信誓旦旦。
“那我还是回家去吧!”周武说完便转身要走。
田六七一把拉住,说:“周掌柜,你可得请我吃顿饭吧。我让你不用瞎等,况且这晌午了我腹中饥饿得紧。”
“唉,你啊”周武无奈,只得随了田六七的意思。
两人快走到街角的时候,县太爷的轿子就抬了过来。
“太爷出巡,闲人回避!”咚咚咣咣
开道的锣鼓声喧闹了整条街。
“父王息怒!定国是确实不知闯王临阵换将,才导致汉中败局。父王万不可如此动怒。”孙可望跪在地下声嘶力竭。
承政殿下跪了两个人:孙可望、李定国。
朱启明刚刚骂过李定国,甚至拿出了“拖出去砍了”的杀手锏。
李定国被骂的一声不敢吭,他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史书上都说过李定国年少有为,胸怀大志且极富正义感,又对张献忠十分忠心。历史上张献忠死后就是他接的遗志,继续联明抗清这条路。
朱启明骂他,不在于骂,而在于敲打。敲打一下孙可望,看看他是否真的是个**很强的人。现在会不会再为了兄弟两肋插刀。
结果没有让朱启明失望。
“父王,打了败仗就该罚。儿臣没有丝毫的怨言,大哥所言全是为了儿臣着想,请父王不要怪罪。一切罪责,儿臣愿一人承担。”李定国也表态说道。
“父王,请准儿臣带兵前去汉中。儿臣定能够将贺珍一举拿下,一血我大西败仗之耻!”孙可望还是有一些好胜的心思在内,话语间露出自己未必不如李定国的意思。
朱启明觉得惩罚可以了,该说出接下来的计划。
他摆了摆手,示意孙可望不要再说了。待二人平复了一下,方才开口说道:“汉中那边就不需要你们操心了,我自统大军前去即可。本王还没有老到拿不动刀的地步。”
“父王威震天下,绝无半分衰老之意!”二人仍旧拍了马屁。
“定国,你打了败仗,本该重罚。念在你听了本王的吩咐,保住了主力。就不再追究过多,责令你去重庆监视曾英,顺便打探一下左良玉的消息。你所领的人马除了戍守汉中保宁顺庆的人马外,悉可带走。”朱启明没有理会二人的奉承,只管安排自己的。
“可望,本王命你为处置使,放下军中事宜,代我巡视各州府,尤其要严查贪污欺霸百姓现象。一旦查实,绝不姑息!”
“儿臣遵命!”两人互相看了看,心中觉得这可能是父王的一种考验。警醒他们,提醒他们。当下便也不再说话。
朱启明安排好了之后,命二人退下。又找了两个侍卫分别前后召唤孙可望、李定国前来。
打完大棒,总得给点糖吃。
(本章完)
………………………………
第51章 安抚
“可望,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要派你去做处置使这个得罪人的差事呢?”朱启明问刚刚回去不久,头脑还没转过来的孙可望。
“儿臣不知,还请父王明示。”孙可望满腹的疑惑。
“你知道,我年纪大了。”朱启明说这话确实是事实,看张献忠的样貌,四十岁是有的。再说,他总共也就活了四十岁。
“父王万寿无疆!”孙可望适时的又奉承一下。
“我那惠儿还小,什么都不懂。我可不打算将这大西的家业交给他,那你猜我会交给谁?”朱启明故意吊胃口。
“一切全凭父王做主,儿臣不敢妄自揣测!”孙可望心里一喜,心想莫非这是父王要给自己一个名分的节奏了?
但他面上丝毫不敢露出任何表情。
“你看,我的几个儿子当中,最出色的不过你和定国、文秀、能奇。将来你们才是这大西的希望所在,你又是大哥,自己好好想想要怎么做。”朱启明故意不挑明,留下缓和余地。
“儿臣明白了!”孙可望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认可,将来这大西十有**要靠自己了。“我会记住父王的话,好好为父王分忧解难。”
“你明白就好。我刚才说让你做处置使,就是想让你多去和底下的人走动走动,立立威风。顺便查看一下民情,大西子民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千万不可让那些烂官污吏祸害他们,败了我们的名声!”朱启明重复了一遍命令,又语气加重说道:“杀一儆百,有助于稳固我们的地盘。虽然我开放了一些产业给他们,但也得让他们知道,这产业我可以给也可以随时收回,如果他们一定要和我们对立的话!军中的事,你先放一放,让定国他们去处理就好。你呀,可是我最看中的,别在这件事情上让我失望!”
“儿臣遵命!明日我就动身,为父王铲除挡路的人!”孙可望面色严肃,朗声说道。
“好,不愧是我的好儿子!我等你的好消息!你速速回去收拾,护卫人马带好。但记住,不可招摇,要暗暗摸排,斩草除根!”朱启明又安排说。
“是!父王!那儿臣先行告退。”孙可望跪拜之后,离开了大殿。
朱启明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搞定了一个。这下子孙可望有事干了,兵权也稀释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蜀都这里怕他再也不能起什么影响力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给的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
而怎么样稀释兵权,朱启明早已想好,“校长”一词就是个很好的切入点。陆军军校早就在规划当中,随着新城的渐渐完善,它也该发挥作用了。朱启明给军校起的名字叫做“讲武堂”,计划安排中高级军官入学学习,安排其中优秀者给其余的人讲解战术知识。至于下层军官和士兵,则建立了“演兵院”去进行培训。
这些日子里,朱启明安排了兵部尚书龚完敬根据《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书籍,编写了新的教学用书。还特意聘请了许多的秀才举人来讲解文化知识,提升军官士兵个人素质。当然,政治教育也是不了缺少的一项,这个朱启明全权主抓。
……
“安西将军到!”门外的侍从高声喊道。
“儿臣参见父王!”李定国行跪拜礼。
“免礼,定国!”朱启明换上一副好脸色。
“定国,你可知道为什么我一定要你去重庆那边呢?”
李定国同样一头雾水,他刚从被骂的情境中回过神来。
“回父王的话,儿臣不知。”李定国表现得很是谦逊,毕竟刚刚被骂过。
“打了败仗,你是该骂。但更重要的,你要明白为什么会败。我会亲自去取贺珍的脑袋,调你去重庆不是为了罚你,而是有更大的理由的。”朱启明循循善诱:“左良玉你知道吧?”
“儿臣知道,他是我大西的敌人。弟兄们很多次折损在他手里,此仇不共戴天!”李定国说起左良玉来咬牙切齿。
历史上左良玉确实是张献忠的苦主,他的部队差一点就搞死了张献忠。若不是张献忠成功的以“狡兔死走狗烹”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或许大西也早就不存在了。这些人恨左良玉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呀,我让你去重庆,不是罚你,而是让你去监视左良玉。话说,你可知为何?”朱启明充分发挥了记忆中的历史知识。
“这个……还请父王明示。莫非我们要攻打左良玉吗?”李定国踟蹰了一下,答道。
“两面开战,可不是我们的选择。汉中之局未解,不宜再开战事。况且和明军的战事时有时无,牵扯了太多的精力。我暂时不会和左良玉开战!”朱启明话锋一转:“若是我选择和明廷联合,你觉得怎样?”
“若是从大局考虑,联合明廷确实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但儿臣不赞同,明廷也未必会同意。”李定国实话实说。
“同不同意,这件事要看时势发展而定。须知一点,联合不代表归附。能减轻一下我们两线作战的压力,这不啻为一个好事情。以眼下的情势而看,我估计大顺迟早要完。可李自成绝不会坐以待毙,我判断,鞑子定会由山入陕猛攻潼关。那李自成只有南下这一条路,所以我才会让你占据汉中,保住入川的门户。我们有了汉中,李自成就只能绕道湖广,而一旦他选择绕道,左良玉必然会同他发生冲突,到时是我们东进的大好时机。现在,你明白我的用意了吧?”朱启明分析的头头是道。
“父王远见卓识,儿臣佩服。儿臣明白,儿臣这次定不会辜负父王所托,绝不会再重复汉中败局!以后,儿臣定会全力支持父王的决定。不管是什么,绝无半句怨言!”李定国被深深的折服了,他原以为自己很能打,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向。现在,他知道了姜还是老的辣,比起张献忠,他还差的远。
以前觉得什么联明抗清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大西兵强马壮,不必向任何人低头。可回头一看,比自己更强的大顺闯王都已经被鞑子打败,然而就算是败了自己也搞不定小小的汉中。可想而知,将来的敌人会有多么强大。
退一步讲,如果鞑子占领陕西,那么大西将会直接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那么将来两线作战确实不堪设想,是兵家大忌。而若是和明廷联合,分担压力,养足精神再逐鹿中原,的确是个好办法。父王的深谋远虑自己远远比不上,还需要好好学习。
当下,朱启明就搞定了两个主要的将领兼义子。至于另外两个领兵在外的,更是不在话下。待他们回蜀都述职时,再宣布也不迟。
李自成和南京的弘光朝廷命不久矣,接下来朱启明势必要考虑怎么利用左良玉来大做文章,为自己讨个名号了。
“干!我还是不做什么忠臣了,干脆做个枭雄,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这天子嘛,不能选朱由崧,他快要死了。要选就选朱由榔。好欺负,又好侍候。嘿嘿嘿……”朱启明笑了起来。
……
蜀都通往治下华阳县的官道上,一行人正打马前行。
这官道从破败到修整一新,完全是工部督促以工代赈的结果。
这骑马的一行人为首的那个,正是平东将军兼处置使孙可望。他一边骑马,一边寻思着以后要好好听朱启明的话,争取早日继承大西的储君位置。
“我得拿出点政绩出来!把那些贪官污吏全揪出来,才能向父王证明我的能力!”孙可望想着。
手里的缰绳不由得握紧,胯下的马儿感受到主人的意思,一声长嘶,飞奔而去。
官道上漫起尘土。
(本章完)
………………………………
第52章 暗访
朱启明去关注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