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流贼-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他又一想,兵贵神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席卷半壁江山,也是他多尔衮的本事。自己既然身不由己,那就只能听命而为了。

    阿济格好不容易熄了怒火,转而又对李自成的军队恨之入骨起来。

    刚好前锋的探马来报告说李自成离开了襄阳,欲前往武昌。

    有道是趁人不备,猛下黑手。

    阿济格当即坐不住了,收拢兵力开往襄阳。

    二十三日的襄阳,天气分外的晴朗,阳光将云层染成漂亮的金色。

    一大早,大顺军各营的火头兵就开始按照安排在柴房熬粥,

    襄阳的补给不足,只能将仓房里往年腌制的腊肉切一半出来,当做最后一顿饭。

    营官们都去皇上那里开会了,不知道又讨论些什么事情。

    其实清兵这几日很安静没有再发动进攻,想来也是比较疲惫。

    能有一口好吃的,实属不易。

    饭菜煮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响起久违的说笑声。

    平日里咋咋呼呼的队长们,更是难得和手下弟兄聊着天。这个时候他们那种凌厉的神情不见了,显示出一个平淡的人物出来。

    菜粥和腊肉端上桌后,所有人都很开心。

    “好香!好香!”

    大家纷纷吸着鼻子。

    连亲兵们也三三两两的嬉闹着,拿碗去伙房。

    很多人不知道,这将会是他们吃的最后一顿饭。

    饭后,将领们告诉他们:准备再次出发,去武昌。

    这消息让人觉得很不爽。

    本来前些日子在和鞑子的作战中伤情凶险的伤员这几天也有些渐渐安稳了,可以喝点稀粥,期待再静养几天就可以痊愈。

    此时又要大动作转移,无疑是不明智的行为。

    早前时候,那些伤重治愈无望的,伤口感染严重的,都被处理了,只能为了活着的人可以渡过难关。

    他们见惯了血腥斩杀的战场,但对曾经是那样生龙活虎的兄弟,如今亲手送最后一程,人人都心如刀割。

    而今再折腾下去,怕是会有更多的弟兄门诊走上这条路了。

    他们心里隐约觉得,如今的大顺,似乎已经只剩下无休止的逃命这一条路,而且是一条不死不休的路。

    一些人偷偷地溜走或者跑去投降官军和鞑子,人心更是惶惶。

    ……

    阿济格的勇武绝非吹嘘,很快,襄阳便被纳入大清的版图。

    顺带的,他还又一次打了一个小胜仗,消灭了一支李闯的后卫小队。

    可他已经对这些阿猫阿狗感到腻味了,据投降的人交代,李闯去的武昌,已经被左良玉弄得残破。那他一定会有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一步,他打算直攻武昌,彻底消灭李闯。就算不行,那也得让他彻底脱层皮!

    (本章完)
………………………………

第129章 捡漏

    随着李自成放弃襄阳,让阿济格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那里,湖广的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朱启明通过塘报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顿时觉得有些棘手。

    鞑子不比李自成,自己还没有做好与其交锋的准备。

    况且眼下要以尽快东进,搞定左良玉为目标,实在不适合大规模交战。因此,他决定在这原属曾英的地方………………梁平,多待上几日。

    刚好也趁机多多安抚部下,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局势有所准备。

    其实同朱启明有一样烦恼的,还有左良玉。

    眼下武昌为李自成所占领,他是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原本左良玉是打定主意想要胁迫湖广总督何腾蛟同他一起到南京的。

    这本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他的“清君侧”之举增加号召力量,使他的这一举动更加名正言顺;二是万一押在南京狱中的北来太子是假的,他到时就要走第二步,将楚王世子立为皇帝。

    而倘若真的走到这一步,就更需要借助一个能在朝廷占有重要分量的大员的力量才行,而湖广总督这个职位,绝对能助他一臂之力。

    可谁能料到何腾蛟不仅拒不合作,甚而至于以投水自尽相抗议。这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左良玉肠子都快悔青了,如此以来,他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希望在路过九江的时候,能将驻扎在九江的江西总督袁继成绑在他的战船上。

    袁继咸曾经做过郧阳巡抚,同他原是故人。就在最近,袁继咸还帮过他的忙--左良玉曾担心李自成的人马会从黄陂、孝感东进,去进攻蕲春一带,从而截断顺江而下之路,便向袁继成告急。袁继成果然派了一支人马从九江过江,进人黄梅、蕲春一带,面向黄冈布防,以抵御李自成可能东来的人马。

    左良玉觉得故人就是故人,同袁继咸共商国是,谋求合作,恐怕要比劝说何腾蛟容易一些吧?

    可是他料不到的是,在他正打着袁继咸主意的同时时,袁继咸也在做着提防他的准备。

    比起何腾蛟来,袁继咸离南京要近一些,在南京朝廷里的熟人要多一些,关系也更密切一些,所以有些何腾蛟无法知道的朝中内幕,袁继咸却能知道。何腾蛟的手头没有兵,只能受制于人;而袁继咸的手中还有两三万可靠的人马在驻守九江,救左良玉之急派往黄梅、蕲春一带的人马,如今也都已经撤回。

    十天前,当袁继咸获悉李自成的人马从襄阳南下,渡长江,逼近武昌和岳阳时,他就判断李自成一定会避重就轻,向南去夺取岳阳,占领长沙。

    于是他赶快准备离开九江,率全部人马去增援岳阳。而就他正准备登舟的时候,塘报又送来了,这次他得到是左良玉全军东下的消息。

    这可是一件大事,他只好改变主意,留在九江作守城打算,以防左良玉的人马占领九江,残害地方。

    这绝对不是袁继咸过于紧张,事实上,左良玉还没有来到,从安庆到九江的江面上已经很乱,到处有流氓无赖假借左良玉之名往来抢劫,杀人越货。九江士民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因惧怕遭遇屠城灾难,他们甚至推举有名望的士绅前来拜会袁继咸,恳求他放弃守城打算。

    一些人是这样说的:“众寡不敌,战则必败。倘若激怒了宁南侯,祸不可测。”

    也有人说:“宁南侯救皇太子这题目也不谓不正,总督如果一味兵戎相向,将置先帝于何处?不如敛兵城中,相机行事。”

    聪明一点的还能想到更多的东西:“袁大人素来与宁南侯关系不错,等到他到来之时,可以当面劝戒他禁止将士骚扰九江?”

    但袁继咸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守九江。所以他拒不答应那些士绅,只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将人马部署在城外,而将诸将士家属移人城中。

    结果他的部署刚刚搞定,左良玉大军就到了。

    四月初一,下午。

    左良玉的船队到了九江北岸,刚停泊妥当,他就立即派下属给袁继成送去一封书信,说明他往南京救太子的用心。

    袁继咸在总督府里收到了这封信,里面只有两句话:这是一件大事,急需向制台当面请教。我就算是为了救皇太子而身死,也不能报答哪怕一点点先帝隆恩!

    信虽然很短,但袁继咸知道左良玉的意思。

    这时,九江城里百姓更是恐慌万分,再三请求袁继成去船上同左良玉一见,免得一城尽遭洗劫。

    袁继咸本来也想坚守不出的,经不住百姓们的恳请,他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

    “好吧,就听你们的,我去走这一遭。然而没有用处的,日后你们不要说我不明智的就是了。”袁继咸对前来请愿的百姓代表说道。

    到了初二,袁继成带着一位幕僚一起到了左良玉的船上,听左良玉谈了他为何往南京“清君侧”救太子的大道理。

    袁继咸这一趟也不是没有新发现:只见见左良玉虽精神不振,面露病容,唯有态度依然傲慢。

    这坚定袁继咸保护九江百姓的心思,他对左良玉说道:“目前因侯爷大军到此,九江士民惊骇万状。恳请侯爷严禁士兵人城,保此一方生灵才是。”

    左良玉打着哈哈说:“我属下的各营将士临离武昌前已经对天盟誓,只有一颗忠心救皇太子,清除奸臣,奠安社稷,决不骚扰百姓。我同制台大人原是旧交,在郧襄同过患难,又同因襄阳事受过重责。今日重新携手共事,须要仰仗制台大人鼎力相助。请放心,我已经传谕各营官兵,有动九江一草一木者,从严治罪。”

    话说完毕,他向左右问道:“我的口谕,大小各营都传到了吗?”

    负责传宣命令亲兵躬身答:“回禀大帅,昨晚已经传谕各营,明言不得有违。”

    左梦庚也躬身补充一句:“今早儿又特别晓谕各营主将,军令如山,令出法随,大小将领务要认真听从父亲严谕,任何人不得玩忽纪律,自取罪咎。”

    左良玉听完报告满意地点点头,对袁继成说:“大人可以放心了吧?明日一早,我亲自进城拜谒,再向大人请教。请令各镇参谒,我到时候好对他们讲几句话。”

    袁继咸虽然不大相信这句话,但也只好告辞了。

    这时的九江城下,依旧危机重重。

    ……

    陈乾正那里终于不太忙碌了。

    这几日连番的战斗下来,让他觉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尽管他的医术很精湛,但还是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算算今天,他已经连续好几日没有睡过好觉了。

    听闻大王决定大军多休养几日,他觉得这是个明智的决策。

    而朱启明心中所想的却是,他只想在李自成和阿济格之间的空隙里捡个漏!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经过武昌,继续尾随左良玉。

    (本章完)
………………………………

第130章 反击

    朱启明很快就明白了,这个漏可不是那么好捡的。

    对此,李定国做过很好的分析:

    走水路太显眼,毕竟数百条船在那儿放着,别人不可能不知道。

    而且水路眼下都有军队占据:襄阳是鞑子,武昌是李自成,九江是左良玉。随随便便都是好几万大军,己方只有两万多人,其中仅有六千多骑兵,剩余的都是有骡马驮着辎重的半机动步兵,外加那两三千的精壮的降卒。

    如果说杨展死于急功近利,曾英死于没有防备的话。那阿济格、李自成、左良玉可不是蠢货,他们一是挟常胜之威,二是人多势众,三是离己方较远。一句话,全都不好搞!

    朱启明深以为意,这些确实是事实。

    李定国建议,舟师承载全部伤员,率大部船只返回。只留最好的水手,最有战力的大船,多携火炮弹药,作为前进的支援。这样也方便夜里偷渡,缩小目标,不容易被发现。

    全军走陆路前进,取道县界,避开敌人主力。沿途继续搜集骡马,争取人人有马骑,提高机动性。

    目前前进的方向应是荆州一带,经湖广中南部,绕去九江。

    他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也有两个人不满意:王复臣和王自羽,水师是他们负责的,自然也想去争争功劳。

    朱启明只能告诉两人,蜀都的巨舰将要造成,让他们的人回去接收,再多多训练些熟练水手和战兵出来,这也是件大功劳。

    如此如此,二人方才怏怏地答应了。

    新军的前进方式已定,诸将领各自回去准备。

    这是一次冒险,虽不能收拾万全,也当做到尽量不失。

    ……

    九江。四月初三日。

    自从袁继咸同左良玉谈过之后,他就发现今天早晨饭点不久,左良玉的船队就开始启锚移舟了。

    这是似乎要和平进入九江说事情的节奏。

    但他考虑到左良玉进入城中将有许多不便,说不定冒出点大事出来,便赶紧迎到江边,就地在船上与左良玉相见,部下的各将领也都不带护卫一同前往。

    左良玉对九江还是有所图的。

    等袁继咸和将领们都到船上参谒以后,他从袖中取出来由黄澍之前给他看过的太子密谕,说道:“太子蒙难,诸位有义务随本侯前去南京!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同焚香盟誓,驱逐奸佞,还朝政清明!”

    九江城里的诸将不觉一怔:怎么突然来了这一出?

    他们不知怎么办,全都齐唰唰的望向总督袁继咸。

    袁继咸也懵了,昨天不是说的好好的?一会儿之后,他神色严峻地望着左良玉大声说道:“太子密谕从何而来?虽说先帝旧德不可忘,但今上新恩也不可负!这究竟是哪里来的密令?!”

    左良玉闻言脸色一变,这不是在变相说自己反对皇帝么?遂恼怒地说:“陷害太子的是奸臣马、阮之辈,所以本侯才要清除君侧奸臣,这和当今圣上无关,袁大人这话说的可相当不对!”

    袁继威心想,你自己怎么想的你自己知道。

    他望着左良玉手下的一群将领说道:“师以义动,大家应当爱惜百姓才是。”

    左良玉一看袁继咸似乎要展开口遁,便说道:“我辈做大事,行不得小惠。”

    袁继咸不依不饶:“继咸负罪深重,蒙先帝赦以不死,仍付以封疆重任,待罪浔阳。九江一城百姓生死,系于侯爷,我不能不为百姓请命。”

    左良玉听了之后,沉思良久,脸色很是严峻,叫人望而生畏。

    趁着左良玉沉思无言的机会,袁继咸向诸将领讲明了国家目前面临的危亡情势。

    他说,满洲鞑子正在南下,侯爷此时前去兵谏,南京势必不得已要抽调防北的兵力去防。而一旦满兵临长江,则大事去矣,你我必成千古罪人。兵谏不是正道,应改“檄”而为“疏”,以存君臣之体,听候圣旨处分……

    左良玉想了一阵,改用缓和的口气说道:“前日我同制台大人约定,决不破城。至于‘清君侧’之事,也可以将‘檄’改为‘疏’,暂时驻军候旨。”

    听到这句话,袁继咸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虽然左良玉答应他不破九江城,不骚扰百姓,但是他深知左良玉部下自来就是军纪很坏,而目前左良玉又受小人包围,身边无一个是敢说直话的正人君子,别看他名为统帅,实际上已驾驭不了他的乱糟糟的十几万大军。所以袁继咸决定还是守城。

    其实不仅袁继咸不太放心左良玉那些部下,就连朝廷那边也开始了清除有关人员的动作。

    南京。金銮殿。

    朱由崧威严地坐在皇位上,目光炯炯的看着诸臣。

    他心里想着,这些人平日里批评这批评那,说自己昏庸无道,爱好女色,不理朝政。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自己有多厉害,这次倒是不敢发声了!

    这样也好,趁机杀杀他们的锐气!

    朱由崧眼睛转了转,说道:“大学士马士英何在?”

    马士英自然知道皇帝要干什么,这是早已经就商议好的。他走出班列,向皇帝深施一礼,说道:“臣在!”

    “你如何看待宁南侯此时选择东进?”朱由崧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宁南侯居心不测,名为清君侧救太子,实为乱天下之社稷!如此行径,着实可恶。朝廷应速派大军前去征讨!”马士英毫不犹豫地回答。

    “臣附议!”阮大铖出班发声:“什么清君侧,一派胡言!这都是复社那些文人挑唆的,臣以为,应当速速查明朝中城中藏着的左良玉的奸细和同党,告诉天下人,万岁也不是人人可欺的!”

    朱由崧赞许地看了阮大铖一眼,对着群臣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地下站着的王铎等人都不敢出声了,性命攸关,同志算什么!

    “那就这样办吧!”朱由崧终于狠狠地出了一口气,下令道:“逆臣周鏕周钟兄弟,有通左良玉嫌疑,着即刻枭首示众。左光先等,具有不法事,混淆视听,命有司按律法办,不得推诿拖延!此事由马士英监看,阮大铖从旁协助!”

    “臣领旨,陛下英明!”阮马二人高呼道。

    而群臣班列中依附于二人者,也随身呼喊着。

    朱由崧既出了口气,又吩咐道:“命史可法、黄得功移部采石,刘良佐拱卫南京外围,其他兵马加紧操练,防备左良玉来袭!”

    这也算是对左良玉的反击吧!

    更新不能定时了,真是抱歉!感谢一直支持我的书友们!谢谢了!

    (本章完)
………………………………

第131章 守城

    “调江北之兵,以防左良玉!”

    朱由崧一说出这个命令,原本沉寂的大殿立刻熙熙攘攘如同菜市街起来。

    “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啊!”王铎是个明白人,一眼就看透了利弊:“宁南侯只不过是因一时激动而已,况且九江由袁继咸镇守,他们本是故人,袁继咸又时常帮助左良玉,理应可以劝说一番。北面乃直面满洲之地,贸然撤军西防,怕是会引起不必要动乱,还请皇上三思啊!”

    “王大人此言差矣!”马士英深知左良玉就是要自己下台,才好把持朝政,如果这时候妥协,势必万劫不复,因此他的态度十分强硬:“皇上,值此危急之时,臣宁可君臣皆死于满清,也绝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望皇上定夺!”

    “但淮扬的确时势最急,应立即防御才是。”一个东林一派的官员低声说道。

    “皇上,臣建议有再议守淮者斩!为今之计,攘外必先安内!”马士英听到了这个反对声音,他对着朱由崧请命道。

    “那就按照马爱卿的意思去做吧!”朱由崧有些累了,他也不太喜欢搞这些得罪人的事情,索性,都放手给马士英他们吧!

    “臣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马士英跪下呼喊道。

    事已至此,其他人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了。

    王铎走出殿外,长叹一声,摇了很久的头。

    当天朝议之后,马士英恳请朱由崧下诏让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如若史可法不肯,立刻下书“切责”,总之,一切以防左为要务!

    朱由崧此时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可是心心念念想要证明自己,他觉得,是时候给这个人一个机会了。

    这个人,就是西王………………张献忠,如今的朱启明。

    ……

    九江。

    “宁南侯欲行兵谏,借‘清君侧’之名,难说不是举兵为乱,我辈岂能为乱国之举?‘晋阳之甲,春秋所恶’,我已经劝说他易檄为疏,屯扎候旨。我自己也已经将宁南之事写成一疏驰奏朝廷,朝廷必有处分。大家此时要坚守城池,不可掉以轻心,以待后命。”袁继咸打定了继续坚守的主意,一方面安抚手下,一方面向南京派出快马,想把来龙去脉给皇帝说清楚,免得生灵涂炭。

    可惜他有一名叫郝效忠的部将,此时已经暗中同左良玉勾结。

    此时,九江城外已经驻扎了一些左良玉的军队,这引起了城内军人的不安。有些士兵就趁机做了些见不得人的买卖。这天刚好有两个士兵因为在城内抢劫被百姓杀死,郝效忠便借此故意挑起事端,企图激化城里的军民矛盾。

    除了郝效忠之外,袁继成的另外一员部将张世勋原来就与左良玉的部将张国柱相好。

    这家伙经不住诱惑,或者说有心要做这件事,便趁夜间偷偷地将张国柱的城外士兵从城墙上拉到城中到处纵火。

    袁继成听到报警声,立刻组织人手灭火。

    但他命人扑灭一处,别处又有火起。他坚定这里面必有猫腻,追查之下,发现是张世勋在搞鬼。

    袁继成明白张世勋不除,则乱不能定,便赶快手写了密令一封给可靠的将领邓林奇,要他立刻遵手令便宜行事。

    谁知刚刚作好部署,张世勋和郝效忠已经率领亲兵趁夜闯出城门,出城与左良玉的人马汇合去了。

    九江城门一开,左良玉的一些部下随即趁机混入城中,大肆杀掠。

    守城的百姓夜间也不能辨别这到底是哪边的人,而且大家穿的战衣都一样,导致完全无法自卫。

    其他将领害怕因此而获朝廷的怪罪,都陆续逃出城去,投到了左良玉的麾下了。

    袁继咸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心里把左良玉骂了好几遍。

    其实,左良玉一直在船上,因为病体衰弱,岸上和九江城中发生的事情他一概不知,都被周围的人们瞒住了。

    九江城内到处奸掳烧杀,到处有哭声叫声,早已经天翻地覆,而他的大船上却静悄悄的,没人敢大声说话。

    周围也森严肃静,只有昏暗的江水拍打着船边。

    直到后来,江岸上的远处有一些什么动静终于被他听见了,他又依稀觉得似有人马在移动,心中便觉奇怪,便轻轻咳嗽一声。

    一位值班的中军将领立刻走进船舱听令。

    左良玉问道:“岸上为什么有人马移动?”

    这将领回答:“侯爷,我军并没有大的移动,只是有一部分九江的人马出城,同我军驻扎在一起了。”

    “啊?为什么他们要同我军驻扎在一起?”左良玉心想那袁继咸嘴巴可紧了,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