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流贼-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良玉的尸体就在身后躺着,也算是赖以立威的东西。
左梦庚先和诸将领说些日常的话语,然后又语气沉重地表明了当前所处的局势。接着撇着嘴吧将不久前得到的军情当众说了:朝廷已派大军前来!
众将一听,立刻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有惊的,有怒的,有说的,有笑的,还有骂的,什么反应的都有,如群魔乱舞。
黄澍更是不知这左梦庚是何打算,毕竟此时不适合说这种话。
他刚想问问,就听见左梦庚轻轻咳嗽一声:“事已至此,不去清除马士英这些奸贼,我们断无可以活的生路。我决定,大军继续开拔,前往采石,同他们决战!唯有这样,才能占有有利地位!”
他这些话一说完,底下的这些人顿时鸦雀无声。
黄澍似乎明白了什么一样:“没错!奸臣当道,诸君也曾和我盟誓,一同前往清除奸佞。如今切不可忘了当初的誓言!追随少帅,是我等应尽的职责!大帅在天有灵,定会保佑我们!”
他话音未落,一员大将出列施礼。
此人三十来岁的样子,虎背熊腰,一说话满嘴辽河一带的口音:“小侯爷,祖某不才,愿领一支队伍趁马士英的人马立足未稳,给他们迎头痛击!”
此将叫祖克勇,他跟祖宽一样,起初是祖大寿的佣人,后来成为祖家军中的骨干之一,跟祖大乐、祖宽、满桂一样,骁勇善战,明末提起祖家军,或者干脆就叫关宁铁骑,天下闻名,就是不可一世的满洲八旗兵对这支队伍也敬畏几分。
袁崇焕出事以后,关宁铁骑四分五裂,祖大寿带着一大部分投降了鞑子,还有一部分关宁铁骑归到了卢象升的麾下,祖克勇便是其中之一,现在是左良玉的心腹爱将。
左梦庚见状不由得笑了一下:“祖将军豪气冲天,本将军一会儿再分兵派将,少不得你的。”
黄又附和道:“朝廷区区几万人马不足为虑,眼前小侯爷须快刀斩乱麻,将九江之事解决掉,免得夜长梦多,遗留后患。”
副将马士秀迫不及待道:“是啊,小侯爷,把姓袁的带着,炮轰九江城,兵进九江,让弟兄们好好发泄一下!”
左梦庚又犹豫了半天,看了看黄澍,最后下了很大决心:“兵进九江城可以,但是这袁大人本将要活的,黄澍,你来安排吧。”
黄澍本来是想着能越快走越好,但现在可能拂不了众人人的意见了,于是他便点了点头,口中说道:“遵命!”
左梦庚又看了看众将,目光首先落到了祖克勇脸上:“给你十万大军立即开赴澎泽,在澎泽一带阻住朝廷的人马,本将率大队人马随后就到。”
“小侯爷放心,末将定然能够将阮马二贼的军队杀的屁滚尿流!”祖克勇施礼领命。
接着,左梦庚又派遣了大将罗岱和道兴领兵五万从德安渡过鄱阳湖攻取安庆,以掐断朝廷大军的归路。
随即又命徐勇率水师主力,由马士秀的炮营配合封锁大江。自己则率二十万大军作为三军后援,四路大军分三个方向铁臂合围,誓要在采石一带将朝廷的军队全部歼灭。
……
朱启明在梁平待了一阵之后,按照李定国的建议,选了最好的船和武器,以减少自身暴露的可能性,偷偷地向着武昌附近前进。
他们一边走,一边派出探马快船打探前方消息。
李定国领着大部分的士卒沿江前进,同时避免起大规模的冲突。
两万人马就此向着目标进发。
而武昌那边,阿济格已经攻破了大顺的防线,将李自成赶到了更下游的地区。他只留下小部分的人马驻守武昌附近,大军主力继续沿江穷追不舍。
(本章完)
………………………………
第135章 刘宗敏
九江本来是李自成准备去的地方,可奈何阿济格攻击的实在太过凶猛,而且迅速,根本来不及反应。
武昌撤退之后,李自成自率一军向南进发,避开清军的锋芒。
刘宗敏原本就是殿后的,后来还去处理了一些襄阳附近的战事问题,便慢慢的和李自成失去了联系。
此刻,他已经很疲惫了。军师宋献策跟着一起,也是累的不轻。
二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二十三日那天:会议之后,皇帝立刻下令,驻守汉阳和大别山的人马于二十三日撤回到武昌,并下令黄州守军坚守到二十六日,然后撤到长江南岸,与东下大军会师。
当时驻守武昌城外的各营人马,只有白旺一营,除拨出去一部分外,尚有一万五千人,没有到过北方作战,未曾经过败仗,加上白旺在德安经过用心操练,如今比较整齐。
皇帝就命他率领这一支人马先离武昌,前往兴国州,然后进驻江西,以便随时接应皇帝亲自率领的东下大军,为下一步前往宣、歙开路。
下午,清兵不知道为什么非常猛烈地猛攻武昌城外营垒。而己方已经很少有火器了,在大炮的轰击下,武昌大小东门外的阵地也陆续失去,随之江夏县城也失守了。田见秀与郝摇旗只能率领残兵退守大东门外几座较小的山头。
当时他们都看到了这种状况,也听到了皇帝说要亲征的话语。
无奈之下,刘宗敏亲自率领三千人马出了大东门,命田见秀从小东门营垒中抽出两千人马出战。
两支人马在战鼓声、呐喊声中向前杀去,在傅家坡夺回了两座营垒,继续向洪山前去。
但是没有走多远,便同大股清军相遇,在洪山脚下展开了激战。己方的骑兵远不如敌人的骑兵强,火器也少,加上战士们连番败仗,怯敌心重,刚一接仗,便纷纷后退。战场上你越是畏敌,敌军越是攻得凶猛。尽管刘宗敏拼死督阵,大顺军还是没有反攻能力,营垒一个接一个地失去,最后在郝摇旗接应之下,只得退到大东门和小东门一带死守。
二更时候,己方大军水陆同时离开武昌,张鼐率领五千人马保护全营老小家口,几乎是日夜不停地东下,打算趁九江空虚,占领九江,船只由湖口进人鄱阳湖。皇帝更是亲率步卒走陆路撤退。
而今,两支队伍失去了联系许久了。
想了又想,宋献策叹口气说:“我们一离开北方,就好像变成了聋子。”
“是啊,”
李自成随便吃了一点东西,实在困得要命,便在临时给他搞的地铺上和衣躺下,将花马剑放在枕头旁边。一倒下去便沉沉入睡,但是他又仿佛觉得自己并没有睡,而是坐在大帐中一把椅子上纳闷,(如今哪有椅子呵!)他对自己问道:
“难道大事已经完了么?”
突然,有一个人影,低着头,披散着头发,飘然而人,李自成吃了一惊,心中奇怪:为什么没人传禀?
那人影抬起头来。李自成认出来是李岩,不禁十分害怕,只觉脊背发凉。他用右手握紧剑柄,心中想道:这是李岩的鬼魂,趁我兵败,前来向我讨命的。
李岩跪下,向他恭敬地行礼,并不起身。李自成见李岩不像是怀有恶意,才稍稍觉得放心,问道:
“林泉,你是从何处来的?”
李岩回答:“臣是从平阳来的。牛丞相奉陛下密谕,将臣兄弟斩于平阳,陛下已经忘了么?”
李自成感到惭愧而且恐怖,说道:“那是朕一时错误,斩了你兄弟二人。你今日前来见朕,是不是向朕索命?”
“陛下差矣!自古忠臣蒙冤被杀,不计其数,可有谁向皇帝讨还过血债?臣只恨自己死得太早,不能效忠陛下于危难之际。”
“红娘子现在何处?”
“她在她能够存身的地方,臣亦不知。”
“林泉,你建议在河南就开始设官理民,抚辑流亡,恢复农桑。倘若早听你的忠言,好生经营河南、陕西、山西,还有山东、湖广,不要急着打进北京,何有今日!”
李岩说道:“倘若不是清兵进关,陛下破了北京之后,还可回头来从容在各地设官理民,奖励农桑,也不算晚。无奈到了北京,局势突变,一旦失败,节节受挫,无地可守,无民可恃,遂成处处瓦解之势,不可挽回。如今陛下虽然深自后悔,为时已晚,只能留给后人感慨系之了。当日……”
“林泉,你坐下说话,坐下说话。我朝兵败如此,不必再拘守什么君臣之礼了。唉,快有一年了吧,朕不曾听到你的忠言了。”
李岩叩头起身,在一个较矮的椅子上坐下,接着说道:“当日倘若缓去北京,以巩固中原、秦晋、山东为急务,截断运河的漕运,使江南好财富不能接济北京,不过一二年,北京必将瓜熟蒂落。那时命一大将前去收拾北京残局,就可以了。朱洪武不是也不曾亲去北京,而是命徐达率军北伐,统一中国的么?”
李自成说:“你的这个好主意,朕记得好像在你去伏牛山得胜寨的路上写给朕的书信中就已经提出来了。”
“可惜,可惜陛下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将臣的忠言都忘记了。”
“朕去北京,过了大同以后,只有六万人马,实在是孤军远征,只能胜利,不能受挫,犯了兵家大忌。卿为什么当时不谏阻呢?”
李岩欠身回答:“自从崇祯十四年下半年开始,陛下兵马日多屡胜而骄,后来就听不进不合意的忠言了。到进了长安以后,陛下以为天下已经到了手中,更无人敢犯颜直谏。在进兵北京途中,陛下与左右文武都在想着如何进北京,如何拥戴陛下在北京登极,如何传檄江南。那时候微臣何敢妄言,阻挠大计!”
李自成点头叹息说:“当时大家醉心于攻破北京,推倒明朝江山,只顾高兴,只想着胜利,满朝文武竟没有料到满洲胡人早已蓄意灭亡中国,满洲八旗和蒙古兵正如箭在弦上,就要向北京射出。”
李岩惨然一笑说:“不然,陛下并非全出料外。当我军尚在途中,就有人料到满洲人会趁我立脚不稳,举倾国之师南下侵夺中原,对臣说道:‘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除非你们李王事前作好准备,攻占北京未必是福。要小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人是谁?”
“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刘子政。当时他在晋祠。”
“那时候你为什么不将这话告朕知道?”
“臣当时未敢对陛下实言,只向陛下委婉地提了一句,被陛下一个冷笑堵回来了。当时正是满朝文武兴高采烈之时,臣哪有胆量直言无隐,一字字说出刘子政的劝告?”
李自成点点头,叹息说:“那时候实在没有将满洲人放在心上。”
“到北京不久,知道吴三桂屯兵永平一带,不肯投顺,臣与军师宋献策就……”
“以后事情很清楚,不用说下去了。林泉,你已经冤死了将近一年,游魂从三千里外奔来见朕,既不是前来索命,那么是不是要助朕脱离困境?”
李岩流下眼泪,说道:“皇上,已经晚了!”
李自成出了一身冷汗,问道:“已经晚了么?还是说已经完了?”
“是的,皇上,你听,敌人已经到了。”
李自成看见李岩的鬼影流着眼泪,深深叹息,从他的面前突然离开,突然消失。他随即被大声叫醒:
“皇上!皇上,敌人到了,赶快起来!”
(本章完)
………………………………
第136章 阿济格
一直对李自成穷追不舍的大清和硕英亲王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
早在建州女真刚刚兴起,萨尔浒之战过后,努尔哈赤征服了临近蒙古部落时被赐予台吉的爵位。
台吉这个爵位本是满清对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分四等,自一等台吉至四等台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
这个词最初早在宋元的时候蒙古人见汉人称呼‘太子’都是一副尊崇羡慕的样子,便以为这是个很高贵的词,于是他们也有样学样的这样称呼自己部族的英雄和贵族。只是蒙古人说不惯汉语,把‘太子’给读成了‘台吉’。再到后来,元蒙被朱元璋赶回了大漠,又变得四分五裂之后,‘台吉’这个被叫开了,也就不值钱了。
后来蒙古人与女真人加强了交流,‘台吉’这个词也被女真人给接受了。并且还有样学样,用人家常添加的“红”“黄”而其中最最有名的一个台吉那就是,黄台吉,皇太极!
单凭这一点,就充分说明阿济格这个人也是相当牛逼的一个人物。
他的个人履历方面更是辉煌:后金天命十一年以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晋封武英郡王,顺治元年封和硕英亲王。
去年,也就是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他跟着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被封的和硕英亲王。
现在他统领的大军有三万余人,虽说是三万人,但那只是说在编的,清军是养奴才的,许多的清军士卒都会带着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几十个本家奴才参战!加起来完全有十万之数!
毕竟就算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都是白痴,阿济格也不可能只用三万人就把他搞定!再说他这三万人还是个满、蒙、汉混编的!
李自成退出陕西之后,阿济格休整一个月,奉命紧咬不放手。一路两方人马一前一后先至邓州,复南至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
而今,他已经尾随至富池口。
“情况如何?!”粗黑壮硕一脸剽悍样的阿济格对着跪在地上他的本家奴才的亲兵问道。
阿济格唾沫星子已经是喷了下首的亲兵一脸,也不知道阿济格是唾液腺发达还是怎么地,那唾沫星子已经是布满了那个亲兵的整张脸,已经多到垂垂欲滴了!
这亲兵自然是不好擦掉之后再回话的,只能忍受着说道:“自大军攻陷武昌、汉阳以后,王爷命只留下少数部队驻守,大队人马几乎是全力追赶,各部中途几乎没有停下休息。而今幸赖王爷英明决断,我军前锋已经发现李闯踪迹,就在前方不远处的富池口一带。”
“妈的!”阿济格听完之后,用满语骂了一句:“好!传我的令下去,让吴三桂他们到帐中来!”
听到阿济格的命令后,这个亲兵如蒙大赦,连滚带爬的跑出了帅帐。
这亲兵很是郁闷,虽然他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牛录额真,但他的生活还是很滋润的,打仗的时候跟着大军只要奋勇杀敌就会有很多的缴获,特别是汉人这边最好打。一场仗下来,人口、钱财就都有了,他又会多出许多的奴隶。闲的无聊的时候,虐待虐待一下汉人奴隶,找个貌美的汉人女子风流快活一番,小日子实在是美滴狠!
但自从由于一次意外英亲王阿济格认识并注意到了他,看他顺眼,他就成了英亲王的奴才。
做英亲王的奴才自然有好处,但也必然会受很多的气。
这亲兵想了想,还是老老实实的去传令吧!
阿济格让亲兵去传令之后,不由得想到:似乎李闯的人马并未发现己方的接近,这是一个好的兆头,可以利用这一点去派遣精骑突袭。武昌一战,自己并未达到预定的目的,这次一定不能错过了!
“王爷!”过不了多久,亲兵回来了:“平西王等来了!”
“我知道了,你退出去吧!”阿济格挥挥手:“守住帐门,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吴三桂自然知道叫他们过来意味着什么,毕竟这些天他们一直在做同一件事。
“参见大将军!”进来之后,将领们参拜道。
“无需多礼,本王要安排事情,诸位要好生听着!”阿济格也不啰嗦,直接说道。
“遵命!”诸将领齐声说道。
“探报来说,我们连日来追击的李闯就在前方富池口一带扎营休息,想必是未曾料到我军如此神速追来。既然如此,本王决定,趁他们还未反应过来,派一支精锐骑兵进行突袭。这件事任何人不得泄露,违者定斩不饶!”阿济格语气森冷。
“英亲王,我有一个疑问?”吴三桂也是亲王,虽然不能够和阿济格相提并论,但在措辞上也是不必过分贬低自己的。
“平西王但说无妨!”阿济格说道。
“英亲王不必多虑,我只是想问,这消息是否属实,千万别中了李闯的圈套才是!”吴三桂恳切地说。
其实吴三桂不知道这里的人对于流贼的看法是如何的,故而有些疑虑。
而富池口附近的百姓,自从李自成进入这里之后,便纷纷躲入附近山头。这些躲在近处山头上的老百姓,对于李自成宿营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他们认为李自成是倾覆了明朝、逼死了帝后的“流贼”,又认为清兵是来替明朝皇帝报仇的,所以将李自成的宿营情况告诉了清军,并将富池口一带的地理形势以及李自成御营驻扎的地点都告诉了清军。这样,阿济格才能很快的下定决心。
“是附近的百姓过来报告的,本王查过,没有任何问题!”阿济格肯定地说道。
“如此就好,不知英亲王要派谁前去做前锋?”吴三桂恭维一声。
“本王已有人选,目前正在调兵遣将中。”阿济格简单地说了一下:“你们的任务,就是跟着从后面赶去,攻击大顺军的各处宿营地。本王这次一定要将李闯一举拿下!”
“是!”将领们又是一阵应和。
(本章完)
………………………………
第136章 左梦庚
一直对李自成穷追不舍的大清和硕英亲王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
早在建州女真刚刚兴起,萨尔浒之战过后,努尔哈赤征服了临近蒙古部落时被赐予台吉的爵位。
台吉这个爵位本是满清对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分四等,自一等台吉至四等台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
这个词最初早在宋元的时候蒙古人见汉人称呼‘太子’都是一副尊崇羡慕的样子,便以为这是个很高贵的词,于是他们也有样学样的这样称呼自己部族的英雄和贵族。只是蒙古人说不惯汉语,把‘太子’给读成了‘台吉’。再到后来,元蒙被朱元璋赶回了大漠,又变得四分五裂之后,‘台吉’这个被叫开了,也就不值钱了。
后来蒙古人与女真人加强了交流,‘台吉’这个词也被女真人给接受了。并且还有样学样,用人家常添加的“红”“黄”而其中最最有名的一个台吉那就是,黄台吉,皇太极!
单凭这一点,就充分说明阿济格这个人也是相当牛逼的一个人物。
他的个人履历方面更是辉煌:后金天命十一年以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晋封武英郡王,顺治元年封和硕英亲王。
去年,也就是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他跟着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被封的和硕英亲王。
现在他统领的大军有三万余人,虽说是三万人,但那只是说在编的,清军是养奴才的,许多的清军士卒都会带着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几十个本家奴才参战!加起来完全有十万之数!
毕竟就算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都是白痴,阿济格也不可能只用三万人就把他搞定!再说他这三万人还是个满、蒙、汉混编的!
李自成退出陕西之后,阿济格休整一个月,奉命紧咬不放手。一路两方人马一前一后先至邓州,复南至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
而今,他已经尾随至富池口。
“情况如何?!”粗黑壮硕一脸剽悍样的阿济格对着跪在地上他的本家奴才的亲兵问道。
阿济格唾沫星子已经是喷了下首的亲兵一脸,也不知道阿济格是唾液腺发达还是怎么地,那唾沫星子已经是布满了那个亲兵的整张脸,已经多到垂垂欲滴了!
这亲兵自然是不好擦掉之后再回话的,只能忍受着说道:“自大军攻陷武昌、汉阳以后,王爷命只留下少数部队驻守,大队人马几乎是全力追赶,各部中途几乎没有停下休息。而今幸赖王爷英明决断,我军前锋已经发现李闯踪迹,就在前方不远处的富池口一带。”
“妈的!”阿济格听完之后,用满语骂了一句:“好!传我的令下去,让吴三桂他们到帐中来!”
听到阿济格的命令后,这个亲兵如蒙大赦,连滚带爬的跑出了帅帐。
这亲兵很是郁闷,虽然他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牛录额真,但他的生活还是很滋润的,打仗的时候跟着大军只要奋勇杀敌就会有很多的缴获,特别是汉人这边最好打。一场仗下来,人口、钱财就都有了,他又会多出许多的奴隶。闲的无聊的时候,虐待虐待一下汉人奴隶,找个貌美的汉人女子风流快活一番,小日子实在是美滴狠!
但自从由于一次意外英亲王阿济格认识并注意到了他,看他顺眼,他就成了英亲王的奴才。
做英亲王的奴才自然有好处,但也必然会受很多的气。
这亲兵想了想,还是老老实实的去传令吧!
阿济格让亲兵去传令之后,不由得想到:似乎李闯的人马并未发现己方的接近,这是一个好的兆头,可以利用这一点去派遣精骑突袭。武昌一战,自己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