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万人敌-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解改进了水力球磨机之后,石灰石、石膏加工就省力得多,也为粉笔的进一步加工,创造了条件。

    之后就是根据手动煤球机的构造,改造粉笔模具,一个作坊就能供应整个淮水伯府体系下的教学、办公、训练等等需求。

    尤其是一些通告,布告栏大多都是粉笔板书,对汉字的推广,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街头巷尾,都有各国篆体和汉字的对照表,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也就让初来乍到的列国中大型商人,有着非常不错的市场体验。

    至少到了淮中城之后,口音复杂没问题,完全可以站在常用字对照表的黑板下面,然后各持一块画板进行笔谈。

    效率非常不错,整个淮中城的合同谈妥率和履行率,都比列国都邑高得多。

    “二三子今日还请继续努力。”

    “共勉,共勉。”

    小学门外,出示了“名片”之后,成年的旁听生又陆续进场,珠算是单独的一门课,如今淮中城已经形成了“账房”这个民间概念,而账房先生,则是上等门客的待遇。

    一些淮上小国,账房先生甚至是入幕之宾的层级,算得上谋士。

    随着淮水伯府茶话会的结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振聋发聩,至农忙时节,补二季稻的时候,北地国家前来淮中城的年轻士子,就更多了。

    甚至还有了庶民青年前来冒险,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盖因在淮中城,你掏了钱,就能学到“知识”,哪怕“知识”比较浅薄,只是很初级的技能。

    但只要有点见识的人,都会算一笔账,自己学会一点点“技能”,回到老家,给人做门客,怎么地也能混口饭吃。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去大胆冒险,挺过水土不服。

    让人高兴的是,因为淮中城对环境卫生的严格管控,寄生虫病大大减少,随处可见宣传不喝生水的标语,以及连小学生都张口就来“便后洗手,饭后漱口”,也让淮中城上下,形成了一个爱卫生讲卫生的观念。

    当然这个观念之所以能够推动,主要还是因为主抓环境卫生的勇夫们,罚款比较给力。

    屡教不改的倒霉蛋被罚到倾家荡产,这种血淋淋的教训,不是没有。

    甚至好些混入义从,给勇夫打下手的牲口,更是借机公报私仇,但这些公报私仇的牲口,并没有受到严惩,原因就在于,李解明令要高压震慑。

    风气瞬间稳住,再也没有人敢冒险当街露鸟。

    环境卫生上去之后,自然就降低了疫病传染,一应疫病,从来都是以预防为主,李解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青霉素奎宁,那么只能把自己能做的,先做到极致。

    一如土地增产,他既然没有高产良种,又没有化肥农药,那么就只能做好田间管理,把水利工程拉上来,这同样是能够保证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

    有效利用水肥光照,粮食亩产翻两番是正常的,传统耕作的单位亩产上限,就是在这里。

    至于说还要更进一步,李解没有去多想,土地再深层挖掘,就没有太大必要,因为水利工程上马之后,就会额外地增多大量可灌溉水稻田。

    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淮水伯府治下,缺的都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淮水两岸的人口其实相当的可观,但因为长久以来的地区争霸和天灾人祸,导致大量曾经在文明社会中生存的优质人口,逐渐退化成渔猎部落、游牧部落或者游耕部落。

    李解要做的,不过是重新把这些散布在野外湖泊泽陂之间的人口,重新聚集起来,形成城市、乡镇、农村,然后垂直管理,有效管理。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淮北岗亭制度试运行的缘由,只可惜鳄人、勇夫终究也不能免俗,该飘的时候,也得飘。

    好在开了一通狂喷大会,又裁撤了几个鳄人、勇夫的亭长、里长职位,又剁了几个不听话的老鳄人、勇夫的脑袋,浮躁享乐的风气,顿时刹住。

    那种昂扬向上、乐光蓬勃的社会气氛,是可以感染别人,是可以传达传播出去的。

    以往需要李解通过行政命令,才能大量转移的蔡国人口,如今不需要李解的强硬命令,市场和社会,都会推着蔡国的人口,自然而然地,想要转移迁徙前往淮中城。

    因为淮中城的市场更大,自然能够容纳更多的商铺、手工业者乃至工坊工人和自耕农。

    淮中城的大量优质土地,只有一小部分是自耕农,但是在淮南和颍沟以北,则是有不少土地进行分配、买卖,只不过份额被严格管控。

    基本都是参照鳄人的两百亩到三百亩家庭拥有数为上限,而鳄人又不以自耕为业,所以往往都是雇农或者天地庙总承包,最终根据土地产出来进行总分配。

    普通购买土地的自然人,在购入土地之时,就要缴纳一笔税,之后有了土地之后,粮赋是不能够和鳄人家庭一样减免。

    条件有点苛刻,但对照列国的状况,这已经是最优条件。因为除了淮中城,并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封邑领主,会保证自耕农的权益。

    最重要的一点,列国之中,非公卿士大夫之后,想要成为一个受保护的自耕农,难度系数不小。

    列国有名的豪商,说是说有良田万顷,粟米满仓,但这个良田万顷,含金量极低。属于可有可无的说辞,得势时,有就是有;失势时,有也是没有。

    但在淮中城的体系下,让三百亩地的自耕农有“恒产”,这个“社会契约”,还是能够执行且贯彻的。

    其余原因且先不提,只说淮水伯府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对粮食处于饥渴、急缺的状态,而小有产的自耕农,其粮食产出对整个淮水伯府,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淮水伯府来说,又怎么可能不去保障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和安全呢?

    李解起家以来,超级农庄,超级农场的诞生,只是因为有效劳力稀缺,而本身技术又相对先进。两相权衡、比较之后,妥协出来了这么一个结果。

    本质上而言,鳄人授田之后,就是武士阶层,只是并不为列国所承认,而并非是小农或者自耕农。

    时至今日,随着李解的地盘越来越大,水利设施越来越多,可灌溉耕地面积,显而易见也会越来越多。

    到那时,大农场大农庄就无法再承担整个体系上层暴力机构的稳定维持,大量的小农、自耕农,便又会重新成为中坚力量。

    这是生产力的问题,这个时代的成本上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总裁自然是会碰触到。

    而到了那个时侯,不管李总裁的个人意志如何,小农又会繁盛,而李解要做的,跟他穿越之前的时间线上历朝历代统治者们一样,如何抑制土地兼并,就成了长期政策。

    不过这些都是不可预计的未来,此时此刻,淮中城的“严刑峻法”,并没有吓倒那些有着冒险精神,又渴望改变生存条件的勇敢者。

    这些勇敢者,不仅仅是只有公卿士族之后,也有商人、工匠,甚至还有在本国已经失地的农人。

    到了淮中城之后,他们接受培训、教育,优秀者便脱颖而出,在淮水伯府出仕,在淮中城行商,在淮北淮南种地。

    (本章完)


………………………………

582 卫人借兵

    “首李,卫人又来送礼,至卫夫人处。”

    “夫人那里有没有?”

    “有的。”

    “那就行,有就不用去管。卫人想要送什么就送什么,豆子的娘家人来看望她,难道还不允许啊。”

    “是!”

    卫郑的战争升级就在一个月前,双方陈兵阳武、南燕,河南濮水两岸,到处都是兵站、岗哨,战场犬牙交错,大概是受了第二次逼阳之战的启发,两边土木工程的水平明显大幅度提高。

    技术还是那个技术,但脑洞不是那个脑洞。

    马面修好之后,原本就是架个弓箭手,现在不一样了,三到五个弩手是必须的,反正箭矢不要钱。

    双方工事的修建效率,也大大提高,因为工具便宜而且量大,还相对耐操。

    都是铁器工具,坏了再重融重铸就是,这活儿有人包干。

    因为打得有点激烈,导致附近晋、宋的边地也受了影响,一些蛮夷部落,直接被清剿得叫爸爸,这种阵地战、堑壕战、消耗战,对人力的需求就是个无底洞。

    填多少人进去都不够,但只要能打赢,什么都好说。

    实际上很多新掺和进去的士卒,都忘了两边最开始是为了啥而战的。

    打着打着,就一个念头,不弄死对方自己一口气不会顺。

    战事升级,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郑国因为背靠周国、晋国,又有一些交情在,从晋国韩氏那里拉来了援助。

    这一笔国际援助,让郑国号召了一批烂命一条的戎狄部落。其中也有鄋瞒人,不过卫国那边,同样也有鄋瞒人。

    也不知道是谁传了个消息过去,说是千乘邑高氏,准备搞鄋瞒人,这让鄋瞒五部相当的紧张。

    可这年头蛮夷想要再捞着点先进武器装备还有粮食,难度系数不小,卫人说只要帮我打仗,好处大大地,长狄鄋瞒五部,一咬牙,就跟着卫人前来作战。

    两边很诡异的状况就出现了,炮灰打炮灰,炮灰同出一脉,是自己人。

    主力打主力,主力也同出一脉,也是自己人。

    这让宋国“劲草”戴举关起门来之后,带着宋国人疯狂嘲讽卫郑两国。

    当初还看他宋国的笑话?

    现在看看谁才是笑话!

    “闪电战”打成“拉锯战”,这不是卫国郑国双方的初衷,期间入夏休整之时,双方又试探性地发动了几次冲锋,都都是以失败告终,双方仍旧僵持在了河南这一块。

    没办法,不休息一下不行,夏粮要收啊。

    两国的夏粮规模不太一样,此时卫国的地盘,有一部分严格地来说,叫做河东,在黄河以北的,叫做河内。因为此时的黄河下游走向,并非是自西向东,而是自西南而向东北。

    黄河的入海口,此时在燕国的势力范围内,而并非是齐国。

    在夏粮收上来之后,卫郑双方的打算,不外是做最后一次努力,以期决战。

    决战的时间,怎么看也是在秋收前后,那么不管胜败,一个冬天过去,总能喘口气。

    不过既然都有了这样的打算,肯定是想要赢,而不是想要输。

    两国为了拉拢国际势力,派出了大量使者外出引援,除了老牌势力强国大国,像李解这种爆发式增长的地方强权,自然也是重要的引援对象。

    卫国相较郑国,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公主姬豆子在给李解做小老婆。

    这是个极好的门路,卫国利用得好,光土工作业都要比郑国强得多。

    淮中城夏粮入库入仓的当口,卫国人以探望公主的名义,前来淮中城活动。还玩了点小花招,给姬豆子送娘家贴补的时候,还顺带给美旦准备了一份。

    卫国人并没有因为美旦出身低微,就无礼小视,反而姬豆子有十匹布,那么美旦就要十五匹。

    理由也很充分,美旦是阴乡夫人,是淮水伯府的女主人,理应如此。

    完全没有因为自家公主给人做小的尴尬和心虚,前来的卫国使者,脸皮之厚,心脏之大,也是相当的惊人。

    “卫人这次过来,想要什么?”

    “鹰羽箭,还有甲具。同时还要借用两个大队的弩手、短矛手。”

    “借兵?”

    “正是。”通传鳄人跟李解认真地解释道,“首李,卫国准备两翼虚张声势,然后中军突破。”

    “战场上的事情,哪有这么想当然的。而且自家布置,还能告诉外人?”

    “虚虚实实,或许卫人是想借我们之口,告诉郑人?”

    “有这个可能。”

    李解很是认可地点着头,装备够好、训练足够,加上不错的士气,正面战场一般都是超级胶着,很难迅速分出胜负。

    尤其是这年头列国装备的重步兵都相当强悍,短兵相接的时候,捅了半天也死不了一个人,原因就是没办法破防,只有悍卒中的顶尖高手,才能在一线产生大量杀伤。

    但这种人,往往打了两三回,就升上去做军官了,不可能长期停留一线。

    类似吴楚争霸的战争环境,中原很少遇到,所以吴楚两国互爆的过程中,有大量战场伎俩、外交战、经济战、战略欺诈以及装备、工事的应用。

    原因就在于,两国地形地貌极其复杂,不得已而为之。

    真要说比拼重步兵方阵和战车,吴楚两国都是弟弟,不够晋国一家摁的。

    也是因为无法适应吴楚两国的二逼打法,这也倒逼了中原列国的体制改良,虽然不是很剧烈,但中原列国的郡县建立,其实就是学得南方国家。

    战场的多样性以及烈度升级,也让中原列国的“堂堂正正”打法,比重有所下降。

    一是原本让战车驰骋的“井田”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上的转变,导致了战车的发挥越来越受制约。

    二是昊天上帝可能发了功,大部分地区的土地产出,都还算不错,除了黄河、济泗这一条非常广袤的农耕种植带之外,淮水中上游、扬子江中下游,汉水入江口三角洲,都有非常发达的农业。

    因此天下列国的总人口,数量相当惊人。

    在人力资源丰沛的时候,战场上死人才是最划算的。毁一架战车,都可以用来招募三五百个农兵加奴兵,再算上管饭就肯干的蛮子炮灰,步兵方阵成本低规模大,怎么看都是划算到不行。

    只是大家都这么干之后,烂仗越打越大,越大也就越不容易收场。

    宋国两次讨伐逼阳国,看着浩浩荡荡,一旦被逼死,人多就是劣势。

    眼下卫郑之战的状况有点类似,卫国想要进行战略战术欺诈,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李解无所谓卫人是不是要利用他,只要卫国人肯掏钱,什么都好说。

    “借兵……嗯。”

    思索了一会儿,李解决定召集一下幕僚们开个会,讨论讨论这个事情。

    不都是,手头工作不忙的幕僚们,都被通知前往淮水伯府开会。

    会议室内,李解让人把卫国人的请求分发下去阅读。

    “看完了没有?”

    “主公,卫国人要借兵……为何只借弩手、短矛手?”

    商无忌觉得有点奇怪,“倘若以期决战,我军勇夫之数早就破万,以卫人细作的能力,不可能不知道。借兵勇夫,不是更好吗?”

    “以我之见,卫人定有奇谋。弩手、短矛手用以牵制,效用绝佳。倘若正如卫人所言,乃是两翼佯攻示弱,随后中军突破,郑国若是布置不当,一旦中军被破。卫人也不必前后夹击,只管抄掠郑国腹心,郑国一旦内乱,前线不攻自破。”

    喝了一口茶,嬴剑润了一下喉咙,然后看着李解神情肃然,“再者,卫人应当也是知晓,主公绝无可能借兵鳄人、勇夫,借兵事小,损兵事大。我军精锐,岂能消耗于污浊之间?弩手、短矛手,多有掩体遮蔽,想必也要安全得多。”

    “卫人新购一批鹰羽箭,只怕也是有这般想法。”

    “还有一事,倘若借兵外出,人数众多,不能过境郑宋。两个大队,编制少一些,不过千人而已,略作乔装,旁人以为是商帮脚力,自然也不会太过盘查。须知前往卫国,不过郑国,便过宋国。郑国正同卫国交战,又怎可能让商帮通行。至于宋国……不提也罢。”

    “主公,何不再等等?”

    主抓冶炼铸造的桐人很少说话,不过此时却是开口道,“这几日,卫人多有拜访,以期借用工匠,想必所图甚大,倘使急切,必定还要许以重诺。我看,也不必急于一时。”

    “卫人还真是好大的胃口,借用工匠这种事情,也敢开口?!”

    商无忌被这种无脑要求逗笑了,不过笑了笑,商无忌突然一愣,他的商人思维转了个边,突然眉头一挑,“此谓主公所言‘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之智,卫人定是知晓工匠不可得,主公必然回绝。但是,倘若再言上等兵甲赎买,是不是……成算就要多上些许?”

    在场幕僚都很清楚,淮中城中,好多装备都还没有外销过,比如说抛石机,比如说捕鲸孥,比如说滑轮组……


………………………………

583 姬豆子劫人

    “殿下。”

    “岂敢当‘殿下’之称?!吾自南来,止为妾尔。”

    双手交叠在膝,姬豆子开口拒绝了这个称呼,双眸依旧明亮,只是看到“娘家人”的时候,明显带着许多不耐烦。

    她本以为只是很单纯的探望,当然她也清楚,这是一种奢望,只是万万没想到,国君兄长……还真是只把她当工具人。

    “公主。”

    卫国来的“娘家人”都是女子,出入淮水伯府,还要换衣搜身,这种小细节,卫国人做得让人舒舒服服极为满意。

    只是,小细节上的舒服,对军政大事的加持,没太大意义。

    作为女使者,其职责也不是劝说什么,而是传递消息。

    绢帛被查验过,确定没有匕首之类的玩意儿之后,再由使者带入,然后交给卫国公主。

    “这是君上亲笔。”

    没有多说什么废话,将绢帛呈上之后,使者就老老实实地匍匐一侧。

    宫婢上前将绢帛收了上去,然后铺开在了姬豆子身前的案几上。

    “赐座。”

    和别处不同,淮水伯府的座位,并非是蒲团,而是一张团凳。

    使者有些惊讶,不过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毕恭毕敬地起身行了一礼:“谢公主。”

    然后十分拘谨地坐在团凳上,目不斜视,盯着厅中地板。

    能够被国君委派南下的女子,自然也不可能是泛泛之辈,大多都是公族女子,而且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那种。

    坐在那里等候着姬豆子阅览国君的私信,使者也悄悄地用余光打量着周围的布置。

    要说多么豪华,谈不上,但是家私器具,却是整齐繁多,比朝歌的宫室要强得多,至少以前姬豆子的住处,绝对没有这么便利。

    空气中还有熏香,入夏之后,最怕的就是蚊虫,驱蚊是个高成本的事情。好一点的蚊帐,价格极其昂贵。

    即便是丝绸,想要保证既通风又防蚊,都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细加工,一套顶级蚊帐,最好的织女十个做一年,也不一定能做出来。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丝绸做成帷幔,然后辅助驱蚊手段,住在高台之上,既凉快又没有蚊虫烦扰。

    而在这厅堂之中,屋顶有透光进来不说,明明是夏天,那种过堂的凉风,却是始终没有停歇。

    房屋的设计极为巧妙,大厅的空气对流一直在发生,帷幔微动,更是香风四溢。

    那种凉凉的好闻气味,让使者印象极为深刻。

    却是不知是何物,入鼻竟有冰凉之感。

    使者心中正嘀咕着,却见姬豆子将绢帛一卷,收好之后,随意地放在一侧,宫婢立刻拿出一只长筒型的锦囊,将绢帛收入其中,然后抽绳一拉,打了个蝴蝶结,就放置在了一旁的书架上。

    靠墙的书架之上,除了类似的这种长筒型锦囊之外,还有大量的木牍、竹简,至于纸质书册,也有不少,不过看上去用得上,时常保养的样子。

    只这点家当,使者略作估算,只怕朝歌豪富之家,也未必凑得出来这么多纸。

    而入眼处,哪怕是姬豆子的案桌上,都有许多草稿纸,黄色的白色的都有,用途显然是不一的。

    “兄长要借兵?”

    “这……公主恕罪,军政之事,吾概是不知,此来公主处,止为使者,代为通传。”

    “嗯。”

    姬豆子点了点头,随即没有继续问老家兄弟借兵的事情,反而转口问使者:“吾观汝面善,不知是朝歌何人之后?”

    “共氏之后。”

    “何姓?”

    “……”

    使者明显沉默了一下,然后才道,“姜姓。”

    “嗯。”

    不置可否,只是点了点头,姬豆子眼神平静地看着低头的使者,“此行南来,姜姓有几人?”

    “同予者有二十人。”

    “共氏?”

    “共氏。”

    “那就留下吧,不必返转朝歌。”

    “公主!”

    “嗯?”

    “嗨!”

    原本姬豆子还以为,这是姬姓共氏的人,那就不太方便下手。既然是姜姓共氏的,留下也就留下了。

    姬姓共氏,乃是共伯之后,现在属于卫国共邑,属于卫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虽说吞并共国的,就是卫国本身。

    但当年的事情,属于里应外合,共国覆灭,捡便宜的就是那群事后得益者。

    这些人要得罪起来,还真是比较麻烦,姬豆子不想给李解招惹麻烦。所以姬姓共氏的人,她就不去打主意。

    现在一问,居然是姜姓共氏,这是前朝余孽的残存之后,用起来就没啥压力,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