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楚怀王-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惠盎摇了摇头,拱手道:“大王,在下这次来楚,实则乃是才智不足,难以继续为宋王效力,故而念及往日之情,希望大王不以臣愚钝,能收留臣,让臣向大王一尽绵薄之力。”

    熊槐一怔,随后心中大喜。

    惠盎在宋国效力多年,亲眼目睹了宋国的种种变法,见证了宋国从一个不断衰弱的国家逐渐走向强盛,而且还在惠施死后主持宋国朝政多年。

    如此一个精通变法治国的人,在楚国变法开始不久的时候来到楚国,这绝对是楚国之幸。

    想着,熊槐大喜道:“惠子之来,寡人何其幸也!”


………………………………

第八百零七章 欲都寿县

    惠盎见楚王果然没有拒绝,心中暗暗一叹,接着又拱手道:“大王,此外,臣来楚国之前,曾受宋太子贞之请,特来向大王求救。”

    “太子贞求救?”熊槐疑惑的看着惠盎:“惠子,太子贞发生了何事,为何向寡人求救?”

    惠盎脸色一黯:“大王有所不知,太子贞如今已经被宋王软禁在府中,不得随意外出,朝臣也无法见到太子贞。而且,宋王已经有意改立太子,只是太子贞被立为储君数十年,羽翼众多,深得国人支持。若非如此,恐怕现在太子贞已经被宋王废了。

    太子贞得知宋王有意废除它太子之位后,通过门客向臣求救,然在下已经不得宋王信任,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而且连宋王的面也见不到。故,太子贞得知臣有离宋之意,特请臣向大王求救。”

    熊槐闻言与一旁陪同的屈原对视了一眼,眼中露出一丝了然,接着点头道:“惠卿放心,太子贞贤能,寡人深爱其才,况且,就凭寡人欲太子贞的关系,寡人也不会坐视不管。”

    说着,熊槐向屈原吩咐道:“左徒,稍后立即派出使者前去宋国访问宋王,并给太子贞带去寡人的礼物,以表达寡人对太子贞德支持。”

    “唯。”

    熊槐笑着点了点头,正欲安抚惠盎之际,一个侍者前来禀报道:“大王,刺史令在宫外求见,说是有宋国的紧急消息。”

    熊槐一怔,接着见惠盎脸色一变,立即应道:“速请刺史令进来。”

    “唯。”

    不多时,陈轸走了进来行礼道:“大王,宋国传来的消息,不久前宋王以淮北地新附不稳为由,让太子贞前往淮北镇守,并让太子贞在淮水之北泗水之西修建新城。”

    熊槐一怔,诧异的道:“太子身为国之储君,岂有远离国都在外镇守的道理,宋王此举,看来真的是有意改立太子啊!”

    惠盎闻言,急道:“大王,若是太子贞被废,宋王为了防备楚国出兵干预,必然会倒向齐国,此时不可不防。”

    熊槐点了点头,楚大宋小,宋王为了自保,肯定会寻找外援。

    当然,若是楚国对此事不闻不问,或许宋王也会继续保持中立。但是,如果楚国没有行动,那么新任太子有了太子贞的前车之鉴,必然会疏远楚国,等宋国新君即位,宋国必然也会倒向齐魏两国。

    所以,动手才有可能保住宋国,就算不能让宋国倒向楚国,也能让宋国保持中立。若是不动手,则宋国必然不保。

    熊槐沉吟了一下,然后笑道:“宋王这是想要效仿晋献公,让太子别居,以削弱其影响力。但是可惜,宋王空有手段,却没有当年晋国的实力。连当年的晋国都面临他国的干预,更何况是宋国呢!

    太子贞别居淮北,这正合寡人之意,稍后寡人要送一份大礼给太子贞。”

    惠盎闻言,迟疑的问道:“不知大王的意思是?”

    熊槐摆了摆手:“此事现在时机未到,等太子贞到了淮北,寡人自会处理。”

    说着,熊槐看着惠盎迟疑许久。

    当年灭亡越国之后,因越国新附,且接下来楚国的重心还在东部,当初在寿县时,熊槐就有意迁都寿县,故而将灭越所获的奇珍异宝全都留在寿县,以免日后再次转移。

    只是因为当初时机尚未成熟,故而才将这打算深埋在心中,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出来。

    但是,现在,汉北封君已除,已然划分成郡县,直属于楚王。而汉南的封君同样实力大损,并且有了令尹的监视,可以说汉南的封君已经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江淮的封君则不然,他们的实力依然强大,且封地距离楚王太远,难以管控。

    这次下令调兵就是明证,他们先是行动迟缓,等令尹景翠到寿县后,行动这才快捷起来。即便他们出兵之后,小动作依旧不断。

    若非楚国与秦国讲和,让江淮那边越演越烈的谣言戛然而止,恐怕屈原还有大麻烦。

    所以,无论是为了齐魏宋各国,还是为了镇住江淮的封君,亦或者是脱离昭景屈三族的实力核心区域,迁都寿县都势在必行。

    只是,之前因为担心贸然行动会引起朝中贵族的抵触,并且还引发江淮封君的恐慌,故而一直都没有动手。

    现在···

    太子贞去淮北,正是一个极佳的理由。

    想着,熊槐立即下定决心,看着惠盎笑道:“惠卿!”

    “臣在!”惠盎立即应道。

    熊槐点头道:“惠卿新到楚国,寡人本不愿卿再次舟车劳顿,但是为了保住太子贞,并让太子贞心安,故而寡人打算任命卿为寿县公,以表达对太子贞的支持。”

    惠盎心中微微一惊。

    楚国与宋国不同,宋国地不足千里,重臣几乎全在都城。但是楚国地方五千里,宛城陈城寿县等地都是要地,这三地的城守,非楚国重臣不能担任。

    原本惠盎以为他初到楚国,楚王会先安排他一个闲职,等过上几年,再予以重用,就跟公孙衍与陈轸初到楚国一样。

    不想,楚王竟在他刚刚到楚国之时,就将寿县托付于他。

    想着,惠盎心中略有激动的应道:“大王请放心,臣必会为大王守住寿县。”

    熊槐微微一笑,然后开口道:“惠卿之才,名满天下,寡人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自从楚国不久前遭到各国围攻之后,淮北之地大部被齐魏宋三国夺走,寿县便从我楚国腹地变成了前线。

    如今我楚国实力大损,短时间内难以收复失地,故而惠卿到寿县后,除了抑制宋王交好宋太子贞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寡人加强寿县城防。”

    惠盎拱手应道:“大王请放心。”

    熊槐笑道:“还有,寡人之前接连征伐齐国,曾多次在寿县停留,寿县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寡人甚喜之。而且,齐国夺我淮北地,寡人深耻之,誓要重夺淮北。

    故,为了让寡人伐齐之时能有个落脚之地,寡人打算让贤卿在寿县县城之中为寡人修建一座别宫。”


………………………………

第八百零八章 行赏

    熊槐话音一落,一旁的陈轸与屈原全都微微一愣。

    修建别宫?

    楚王这是何意?在千里之外的寿县修建别宫?

    想着,心中不由浮现出种种惊疑。

    尤其是陈轸,早在当日楚王将越国的战利品放在寿县之时,陈轸有所迟疑。但是,当初只是以为楚王担心各国伐楚在即,不愿浪费大量人力运输,故而才不愿将钱粮珍宝运到郢都来。

    但现在···陈轸心中的疑惑更加重了,并且把疑惑深深的埋在心底。

    “这···”此时惠盎迟疑的看着楚王道:“大王,修建别宫并不困难,但是寿县臣也略知一二,寿县城池虽不小,但若是在城池修建一座别宫,那么寿县城就显得小了。”

    熊槐笑道:“无妨,正好可以将寿县的规模扩大。而且,寡人以为现在寿县的城墙极不牢固,故而寡人打算让卿去寿县后,在现城墙的之外,重新修建四面城墙。用四版法筑墙,城墙尽可能的高,最起码要高达两丈接近三丈。”

    惠盎一怔,按楚王的要求来,那么寿县城墙就是一个大工程。

    如今天下各国修筑城墙的办法,都是版筑夯土墙。一般来说,各县各城都是采用的两版法,而都城或者险要关邑关城则采用的四版法。四版法修筑的城墙,坚固程度远高于两版法修建的城墙,当然,其中的工程量也远超两版法。

    惠盎知道,楚国的城池,也就只有郢都的城墙是用四版法修筑的,还是当年吴起在楚国时修的。

    现在,楚王竟然打算在寿县也用四版法修筑城墙。

    想着,惠盎迟疑道:“大王,用四版法筑墙,是不是工程量有些多了。”

    熊槐摇头道:“不多,一点都不多,寿县靠近淮水,容易遭到敌军灌水攻城,两版法修建的城墙,被大水一泡就烂了。所以,为了防备敌军水攻,还是用四版法修建城墙,如此,即便敌军水攻,城墙也能坚持的更久一些。”

    “臣领命!”

    惠盎闻言,想起寿县附近的淮水,便不再坚持。

    熊槐见惠盎接令,点了点头,再次开口道:“不过请惠卿放心,寡人会安排工尹已齿协助卿修建别宫以及城墙。”

    “谢大王!”惠盎顿时松了一口气,墨家工匠闻名在外,有了他们的支持,他身上的任务也轻了许多。

    次日,刚刚抵达郢都惠盎便带着楚王的诏令,再次乘船东去。

    惠盎离去不久,各地将领先后回到郢都。

    三月十五,楚国大朝。

    此时,熊槐坐在王位上,看着下方的群臣道:“不久前对秦国的一战,我楚国虽未竟全功,没能攻下南郑,但是,这是时运不济,非战之罪也。”

    群臣闻言,并没有什么大的反应。即便是负责攻打南郑的昭雎,也一脸平静,只有令尹景翠,脸上带着淡淡的不悦。

    当初他去寿县,是意气风发的去的,本想给自己的战绩上再添一笔。

    但没想到的是,他才到寿县没多久,还没有与齐魏两国开战,那边楚王就跟秦国讲和了。

    当然,他也曾质询过楚王为何讲和如此之快,之前大费周章的动员全国,并频频联系各国,如此大的动作,如此强硬的态度,一副不攻破南郑誓不罢休的样子,为何如此轻易地就中止了呢?

    难道真是因为外面传说中的钱粮不足?

    结果,楚王给的答复却是民心不稳,尤其是江淮地区,百姓怨声载道,继续与各国对持下去,空有内乱之忧。

    对此,尤其是看到陈轸给的情报后,景翠默然许久。

    身处寿县,江淮地区的谣言他自然也有所耳闻,但是,他却没想到事情闹得那般大,以致大王放弃了攻打南郑的大好机会。

    景翠对此,久久难以忘怀,既感叹时运不济,让秦国逃过一劫,而心中也有对江淮封君的淡淡不满。

    若非他们,他景翠现在还在寿县呢!

    正想着,就听见楚王继续道:

    “柱国,此战卿以区区三万兵力,且以极轻的代价,一举夺回上庸汉中,是为大功一件。是以,寡人决定扩大贤卿的封地,加封一县。”

    熊槐话音一落,群臣顿时倒吸一口冷气,纷纷炽热的看着昭雎。

    之前灭越之时,楚王就已经封给昭雎一县,现在夺回上庸汉中,楚王又分封一县,这就是两县之地。如此一来,昭雎已经成为楚国首屈一指的大封君,已经可以从昭氏中独立出来,另立门户了。

    但此时,与群臣心中一片火热不同,昭雎心中不仅没有热血沸腾,相反,此时他心中正一片寒冷。

    通过之前的种种迹象表明,楚王正有意变法,从各地封君手中收回封地。若是他的封地达到两县,此时此刻,这不仅不是荣耀与福分,反而还会成为祸患。

    一旦楚王进行下一步动作,那么身为楚国名列前茅的大封君,那他必然首当其冲,遭到楚王的针对。

    与其另立门户,还不如继续呆在昭氏之中,依靠昭氏抱团取暖。

    想到这,昭雎见楚王正笑着看着他,立即长拜道:“此战能夺回上庸汉中,皆赖将士效命,汉中上庸百姓奋起反抗,以及上庸汉中两地刺史全力协助。故而臣不敢据功,还请大王明察。”

    熊槐一怔,诧异的看着昭雎,接着,又见群臣不解的看着他,立即开口道:“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是寡人的准则。其他人有功,寡人自会封赏,然柱国身为首功,亦当重赏。”

    说着,熊槐笑了笑道:“上庸一战,将军桓臧有功,寡人欲以桓臧将军为汉中郡守,坐镇汉中防备秦国,上庸刺史黄克有功,寡人欲以刺史黄克为上庸郡守。汉中上庸两地百姓抗秦有功,寡人决定赐税两年。”

    将其他人的封赏说完后,熊槐看着昭雎笑道:“柱国这次夺回两郡之地,如此大功,还望贤卿莫要推辞,免得其他国家的人以为寡人舍不得地,吝啬封赏。”


………………………………

第八百零九章 转封

    见楚王第二次开口,昭雎这次没敢拒绝。

    不过,增封一县这种事情,他是不敢要的。昭氏虽强,他虽然已经高居柱国之位,但是在楚王变法之际,走到楚王的对立面,这也是他所不敢的。

    但是,还好,昔日鄂君曾经给他做了榜样,如今他自然可以学鄂君。

    而且,纵观楚王最近的一系列动作,虽然楚王已经决意收回封地,但是,楚王却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君的想法,阴君等人虽然封地被收回了,但是却全都转为了食邑封君,最起码明面上每年的俸禄并不比有封地时低。

    想着,昭雎立即拱手道:“大王,齐国数次兵临淮水,对我楚国虎视眈眈,臣身为柱国,不能为大王击破齐国,收回淮北失地,臣深以为耻。

    是以,臣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大王能臣的封地转到淮水之南,臣愿为国屏藩。”

    熊槐一怔,迟疑的看着昭雎许久。

    淮水与齐国相接的地方,主要是淮阴与淮阴东部的射阳地区。

    淮阴已经被他封给公子子青,自然不可能再转封给昭雎,剩下的地方就只有射阳一地。

    当时,射阳地区刚刚从越国手中夺来,哪里乃是确确实实的不毛之地,其中的主流射阳河虽不大但是扭曲而湍急,难以通航,更因为靠近淮水,接近淮阴,而导致人口异常稀少。

    想着,熊槐迟疑的问道:“不知柱国想要哪里?”

    “臣属意射阳,愿与公子子青为邻!”

    果然是射阳。

    熊槐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令尹景翠问道:“令尹,不知射阳一地有多少户百姓?”

    景翠驺然被楚王询问,顿时一愣。

    射阳有多少人口,我怎么知道。

    但是现在楚王开口,他怎么回答,总不能信口开河吧!

    “这···臣···”

    见景翠左顾右盼,吞吞吐吐,熊槐不由摇了摇头,然后看着屈原问道:“左徒,卿可知道射阳有多少户百姓?”

    景翠闻言脸色一僵。

    屈原拱手应道:“回大王,射阳有地近百里,但因为之前楚越两国围绕淮阴城反复争夺,射阳也属于战区,故而射阳在越国之时就没有多少百姓。再加上射阳之地多沼泽,射阳河又险恶非常,故而臣从越国的户籍哪里得知,射阳之地只有九百余户百姓。

    但是,楚越之战,再加上齐国两度兵临淮水,当地百姓纷纷逃亡,三个月前我楚国统计的户数,只有五百三十七户。而现在,当地的百姓肯定更加少了。”

    熊槐闻言皱了皱额头,所谓穷山恶水,这射阳一定就是恶水了。

    五百余户百姓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座小城,最起码也有好几百户,但是整个射阳之地近百里大小,却只有五百户人口。可以想象,整个射阳应该一座城池都没有,做多也就是几座村落罢了。

    这样的地方封给昭雎?

    熊槐摇了摇头,看着昭雎开口:“柱国,左徒之言卿也听到了,射阳实在贫瘠,难以匹配柱国的身份以及功劳,柱国虽一心为国,但是寡人不忍见射阳封给卿,故而柱国还是另选一地吧。”

    昭雎闻言拜道:“大王多多虑了,臣与贤相孙叔敖相比,论身份,不过只是柱国之位,论功劳,更是与辅佐庄王称霸的大功相去甚远,然以孙叔敖的身份功劳,仅仅只是寝丘的四百户百姓就满足了,更何况射阳之地五百户呢,臣已经知足了。”

    熊槐看着昭雎好一会儿,见昭雎始终面不改色,态度坚决,心中不由感叹。

    见微知著,知大势明得失,说的大概就是昭雎这样的人吧。

    要是说昭雎早有孙叔敖之德,他自然是不信的,否则上次灭越之时,他就将那一县之地给推辞。

    结果,等到现在他变法的意图初步显露之后,这才想要转封,为国屏藩。

    熊槐心中沉吟许久,然后不由微微一笑,既然昭雎有此意,那当然是答应他了。

    经此一事,说明昭雎看出楚国的大势,但他不愿站在他这个楚王的对立面,而愿意站在他这个楚王这边。

    而且,昭雎身为柱国,位高权重,才智过人,熊槐同样也不希望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处处阻挠变法。

    答应他的请求,自然可以安定其心。

    想着,熊槐开口道:“管子殷富,可使齐国称霸天下,晏子安贫,亦可使齐国称霸天下。虽说相国的贫富与国家并无关系,但是,孙叔的德行,却是寡人所倾慕的,既然柱国有意学习孙叔,寡人自会成全。”

    昭雎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楚王能答应他的请求,如此,他也就安心了。

    若是楚王真的有意收回封君的封地,就凭他所在的射阳,自然不会成为楚王的目标了。而且,射阳虽贫,但也是一块封地,有百姓五百户。

    岂不闻孙叔敖的封地已经传承十代人了吗?

    更何况,他身为昭氏之人,只要能保住权势,难道还怕子孙后代饿肚子吗?

    另一边,熊槐想了想,心中始终决定将昭雎转封后太过亏待他了。

    在增加户数与恩赐食邑上,熊槐果断选择了后者。

    于是,再次开口道:“柱国愿意为国尽忠,特将封地转到射阳,寡人心中甚慰。然射阳人少,不足以匹配柱国的功劳。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此乃寡人所愿。是以,寡人决定封柱国为射阳君,另加封柱国食邑五千户,以资嘉奖。”

    昭雎闻言大喜过望。

    大王果然仁义,没有亏待与他。他原本的封地也不过是四千余户的小县,而且因为新封的缘故,还没来得及开辟私田,更别说投靠自己的族属了。

    再加上每逢征战需要出粮出钱出兵,现在他每年从封地所获的收益其实也没有多少。

    而食邑则不然,这是纯收益。

    五千户,这是极高的俸禄了,能让许多小封君眼热,许多封君恐怕家还是加上私田收益,都远远不如。

    想着,昭雎不由暗暗庆幸。

    大王果然是重感情的仁厚之君,鄂君是如此,阴君等人亦是如此,他昭雎同样也是如此。

    想到这,昭雎立即诚心诚意的长拜道:“大王仁厚,臣感激涕零,唯有以死相报。”

    此时,殿中的群臣看着向楚王长拜的昭雎,纷纷露出羡慕之色。

    光是五千户的俸禄,就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的封君,更何况还有射阳百里之地。

    这既有封地,又有食邑,楚国之中也算是独一份了。

    此时,不少大臣正在心中感叹:柱国忠义,大王仁德,君贤臣忠,楚国岂能不蒸蒸日上。


………………………………

第八百一十章 公布石磨

    封赏的事说完后,熊槐轻咳了两声,将群臣的目光全都吸引过来后,笑道:“诸卿,寡人今日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公布。不久前,燕王派公子安来楚,除了运输军资意外,还送给寡人两件神器。”

    “神器?”群臣闻言,立即想起楚国的五色石来,不少人开始议论纷纷来。

    当然,也有不少已经知道详情的大臣,在原地不为所动。

    此时,熊槐继续道:“这两件神器,不是别的,正是能将麦米制成面粉的神器,一为石磨一为石碾,用这两件神器制作面粉,比起舂制来,其利百倍。

    自从燕王送来这两件神器之后,寡人让工尹进行试制并加以验证,果如燕王所说,功效百倍。

    确定功效后,寡人便命工尹开始大量制作石磨,两月之间,得大小石磨近千。”

    说到这,熊槐笑道:“然制作面粉,不仅是国家所需,更是百姓所急,故而寡人不敢独享,决定将石磨公之于众。”

    群臣闻言,顿时一片哗然。

    面粉这东西,口感远远超过粟米,但是用舂制的办法制作,实在是太消耗人力。而且,这些年楚国为囤粮备战,还将麦米的价格抬高,保持跟粟米一致。

    价格不便宜,再加上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如此,即便是朝中重臣,享用面粉也得精打细算,只能将面粉稻米轮着来,而不敢顿顿吃面粉。

    若是石磨石碾真如大王所说,制作面粉功效百倍,那么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他们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天天吃也无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