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保卫萝卜1644-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缅甸,李定国。
朱慈看着奏章,心情还是挺复杂的。
李定国跑去缅甸也就罢了,竟然能够顺手把缅王给干掉了。
朱慈都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恼怒。
高兴的是,李定国作为汉人,在西南称王称霸,也算给汉民族长了脸。
恼怒的是,李定国毕竟是西军残党,放出话来,西军之人一个也跑不掉,结果却让他们在西南站稳了脚跟。
再想要把他们清理干净,怕是又要费一些功夫了。
总之,朱慈把奏章按了下去。
毕竟西南的局面并非重点。
对于鞑清的最终战役才是重中之重。
宋应星对于蒸汽机的研究,还处于建模阶段,暂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朱慈也并不急,放手让他去试。
北庭布政司的初步建设很顺利。
察哈浩特改名为察州,作为北庭的府治,在王家彦带领的一些干臣的建设下,正在焕发着魅力。
国内,由于土地兼并严重。
导致大量的汉民流离失所,失去了生活依靠。
这也是为何崇祯年间,会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
短时间内用武力平定,只能安稳一时,如果不彻底缓和这样的矛盾,第二个李自成出现也是早晚的问题。
朱慈实际上,也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这涉及的问题太广了,强行掀翻士绅的利益,甚至比科举改制更容易导致翻车。
不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为那些没有生活来源的农民找到工作就够了。
用现代的术语来讲,明末的危机,是因为失业率触及到了红线。
所以最直观的解决方式就是压低失业率。
以工代赈,这是最基本的手段。
忠烈祠的工事规模空前,加上许多学校,城墙修缮的工事,为社会提供大量可以糊口的工作机会,
北方的贩奴暴利,又吸引许多不愿意出大力,却想赚大钱的投机份子。
两者结合之下,基本吸纳了存在于大明内部那些土地兼并的受害者。
这也是为何,在李自成和张献忠完蛋之后,再没有出现成规模的起义运动。
总之,国内是保持着脆弱的平衡。
由于登基的时候,查抄了大量的金银,国家现在是根本不缺钱。
这一点,也是朱慈能够随便玩的保证。
经济方面需要改革。
当然,朱慈不是经济学家。
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他就是觉得,蒙古奴隶抓的有点多了。
完全超出了实际的需求。
泡沫太多,六十五两的价格,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价格崩盘不是朱慈想要看到的。
所以,尽可能的让那些蒙古奴隶产出实际的价值,才是最为重要的。
为此,朱慈签发了矿改令。
所谓的矿改令,便是将开矿有限度私有化的举措。
原本大明的矿业,完全垄断于朝廷手中,私人开矿是违法的。
只要抓到,杀头倒不至于,但罚你个倾家荡产那是肯定的。
所以在大明这里,如果你对一个人说,你家有矿!那可不是在称赞对方是土豪……这可是赤裸裸骂人的话。
所谓的矿税,就是罚那些私开矿的矿主而取得的税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了官僚报复异己,牟取暴利的工具。
矿改令之后。
私矿有限度的合法化。
所谓的有限度,指的是,在长城以北发现的矿区,可以允许私人开采。
同时必须报备朝廷,向朝廷取得开矿许可。
在这个过程中,朝廷从私矿主手中取得合理的税收。
一方面,给民间更多赚钱提高经济的路子,一方面,让那些蒙古奴隶有了用武之地。
挖矿毕竟是危险的,矿工绝对是拿命在工作的职业。
每一个矿工,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
如此光荣和高尚的职业,还是交给蒙古和建奴同胞来干。
朱慈更是忍痛在矿改令上添加细节。
那就是……若汉人死伤于矿难中,则矿主不但会被追责刑事责任,更是需要赔偿家属二十倍于当前蒙古奴隶交易的价格。
保证用于挖矿的主力,都是非汉人的集团,压制北方少民有可能的抬头。
苛责么?不苛责。
反正,许多人看到矿改令后,都有些沸腾了。
挖矿很赚钱,这是必然,要不然朝廷也不会一直垄断着,不让外人私采。
这矿改令一下,有实力的豪商,必然不会放过如此大好的机会。
许多人在第一次投资蒙古奴隶,已经尝到了甜头,还有一些人眼睁睁的看着其他人赚钱,却错过了良机,这便是新的机会。
在察州附近,发现了三处金矿两处铜矿和两处铁矿。
许多商人财团,专门来到察州,和北庭布政司的政府官员商议,以图取得矿产开采的许可。
王家彦的府宅都快被挤爆了。礼物更是收到手软。
看到那堆积如山的财物,王家彦脸色平静,让衙役一一给退掉,干,也不打听打听,这大明朝就属他最清廉了。
最挂念的女儿已经送进了宫,王家彦真的无欲无求,只想着给朝廷办好事。
大明州县无数。
而北庭是最新建立的布政司,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在各大布政司之中,都处于最低档。
不过朝廷给了北庭发展的特权,在北庭允许私矿,并且核发采矿许可的权力,在王家彦手里。
那些想赚钱的大佬,都得看着王家彦的脸色行事。
将那些想要取得采矿许多的商人集中了起来。
王家彦非常公平的拍卖在察州附近发现的几处矿脉的开采权。
价高者得。
截流一部分必要的资金,剩下的当做税收,交给朝廷。
初次发现的矿脉,只是开始。
随着矿产私有化的推进,无数的苍蝇飞进了北庭,又是一处处矿脉被发掘出来。
矿产行业,基本要成为北庭的支柱产业。
并且因此,不断吸引着国内的人口,向北庭迁移,安家落户,开发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北方草原。
不过,蒙古族的威胁,并没有解除。
随着南部蒙古,几乎沦陷在贪婪的汉人手中后。
喀尔喀蒙古的三大汗,也坐不住了。
南部的同胞被变成奴隶,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从种种迹象表明,或许他们有可能会步了土默特,察哈尔的后尘。
老铁!还在找“大神网文“免费更新?
百度直接搜索: “tv“ 看免费;没毛病!
( = tv)
………………………………
第四百七十一章 战前准备
明朝的汉人,越发的嚣张。
无论是喀尔喀蒙古三大汗,还是辽东的鞑清,都感觉到了危机。
那个辽宁皇帝,肯定属泰迪的,逮谁干谁,简直丧心病狂。
喀尔喀蒙古和多尔衮的结盟,在年初之时就已经确定。
他们约定在面对明朝的时候,共同进退。
为了稳妥起见,还将罗刹人拉下了水。
在辽宁二年的夏天之前,摆下了决战的姿态。
三月的时间,天气已经转暖。
汉地的百姓,大多换下了冬衣,开始享受暖春的舒爽。
京城的军营,皇卫营的官员,已经开始调动起来。
经过了大半年的休整,状态调整到最佳的地步,随时准备完成收服辽东失地的重任。
谢芳的锦衣卫,在辽东和蒙古边界,布置完成了缜密的情报网络。
让蒙古人和辽东方面的军情,能够及时传递到京城枢纽。
“车臣汗,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聚集大约八万蒙古人的骑兵,随时有可能南下,预计有可能进攻北庭的察州,这是十五天前的消息,喀尔喀蒙古中的暗哨不多,且难以联系,如果喀尔喀蒙古南下侵扰,怕是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谢芳在得到至关重要的军情后,第一时间告诉了朱慈。
“辽东方面毕竟仍有汉民在,其中的暗哨布置也容易一些,所以清虏的动向,倒是可以了如指掌。”
“他们已经把黑水以北的土地,馈赠给了罗刹人,来换取他们出兵相助。”
朱慈静静的听着,暗暗点头。
“这是锦衣卫在辽东打探之后,绘制的清虏城塞,兵力分布图。”
谢芳将他的工作成果交到了朱慈手中。
让这些探子去完成测绘工作,还真是难为他了,画出的地图,显然和朱慈印象中的准确版的东北地图相差甚远。
但怎么说,也是勉强可以清晰可辨。
清虏的首都在辽阳,沈阳被屠便被废弃了,以辽阳为中心,大大小小有三四十个城池。
向北就越来越少了,只有一些关塞要地,才布置着兵力,表明那这一带是他们的地盘。
黑水外兴安岭一带,基本就是那些还没完全开化的野人部落的地盘。
不过现在已经落到了罗刹人的手里,鞑清还真是尿性不改,他们完全没节操的割地行为,显然在加速着罗刹人的东侵步伐。
“辽东那边,天气如何?”
“这……”谢芳愣了愣,圣上的考题有些超纲,还真的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圣上赎罪,臣并不得知。”
“作战最重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气地理,都是必须要事先摸查清楚的,如今大战在即,切不可疏忽大意。”
“臣省的了。”
“那么,下去吧,顺便把巩永固和范景文召过来。”
“遵旨。”
和鞑清的决战,已经迫在眉睫。
当然,这一次,他们是主动的一方。
对于辽东全境,势在必得。
那本来就是大明的国土,从没有割让给任何一个势力。
只要有力量,就怼过去,要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一切。
“臣巩永固。”
“臣范景文参见圣上……”
“准备的如何了?”
“回圣上。”巩永固率先出言,军部在某种意义上比内阁话语权更大一些,这一点,范景文也默认了武将势力崛起的现实。
“皇卫营主力五万随时可以出征,另有各地团练,乡兵三万,山东,河南,江淮的卫所兵四万,已经启程北上,相信半月之内,便能进抵北京。”
皇卫营战斗力足以保证。
但人数少是软肋。
这一次是扩土之战,国运之战……除了必要的战斗外,接管城池,后勤补给都是需要人数来支撑。
为了让皇卫营可以充分的发挥战斗力。
国内次一级的武装力量,也必不可少的被集结起来。
其中,乡兵团练,是各地巡抚总督招募出来备贼防乱的军队,战斗力是比不上正规军的,正面战场估计会被八旗碾压。
卫所兵就更扯淡了,战斗力比乡兵还差,投入战场也是只能逃跑的份。
“丙型自生火铳的配备如何了?”
“军器局已经提前完成目标,将四百自生火铳丙型,交付给了黄得功将军的龙营,龙营将士,已经熟悉了丙型的操作流程。”按照朱慈的指示,建立起的龙营,人数虽少,但却装备着目前大明最为尖端的武器。
许多军部大佬都对丙型优良的射程和准确度赞叹不已。
因为,也颇为期待黄得功率领的龙营,在战场上能发挥出好的成绩。
“范首辅,你呢?”
“回圣上,从各地收来的粮草,已经填满了京通十三仓,只要大军出征,粮草供给,并不是问题。”
和崇祯朝相比,辽宁朝开始,就有钱的一比,所谓百官栽倒,辽宁吃饱的俗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有钱……可以各种任性,倘若崇祯能像朱慈一样恬不知耻搜罗钱粮,也不会玩脱成这样。
几千万两银子,挥霍到现在,暂时还不用担心,有钱有粮,也是足以支撑大规模军团作战的必要保证。
对于辽东的战事准备,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
皇卫营的一万先锋部率先向辽东挺进,而主力在北京等待南方其余兵力的抵达,继而共同向辽东施加压力。
……
压力的确挺大的。
尤其是辽阳的多尔衮最终收到了明朝的作战檄文后,满朝文武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那是前面,辽宁皇帝沈阳屠城后的余威,那是黄太吉陵墓被焚毁的恐惧。
檄文曰:
建州贱奴,本为天朝旧属,食仰君禄,却不荷皇恩,祸乱辽东,以至黎民颠连,荼毒百姓,天怒人怨,妻子不复。
卧榻之侧,岂容硕鼠之酣睡,普天之下,怎有蚊虫之嗡鸣?
……省略三千字……
朕提三尺之剑,赖太祖之余荫,仰成祖之基业,誓将踏平夷狄,复汉官之威仪,还生民于碧天。
凡阻朕者,无论鬼神势必杀人。
凡不降者,无论汉狄势必戮之。
但有为建奴贱婢谋力,而又不思悔改者,必如沈阳之下场,化为骸骨,踏碎于天军之下!(http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四百七十二章 凝固
檄文写的洋洋洒洒。
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辽宁皇帝的味道。
在开战前,先打击敌人的心理,将对手的心智按在地上蹂躏一番,再进行肉体上的摧毁,这就是辽宁皇帝的性格。
至于那所谓的片甲不留,辽宁皇帝会不会顶着天下的大不韪,攻入辽东后大肆屠杀?
那是绝对,以及必然的。
没人会怀疑这一点。
孔有德,尚可喜,耿忠明三个人是内心忧虑,作为活下来为数不多替鞑清卖命的高层汉人,明朝越强大,他们就越难受。
原本想着在鞑子这里,混个富贵,但现在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利了。
“恭顺王,如今摄政王命你仿制的明军火器可有眉目了?”
三个难兄难弟,也是团在了一起,碰个头讨论明军即将入辽的事情。
明军靠的是火器,并且在最近一轮的战斗中,展现了绝对的火器压制力。
为了追平明军的战斗力,孔有德被指派研究明军的火器。
但,结果并不理想。
几个月和其他匠户的研究下来,倒是摸清楚了火器的原理。
包括那定装火药,也依葫芦画瓢的造出来一些,但所谓的乙型自生火铳中的关键之处,撞击点火的装置,却根本无法造出类似的。
那种可以蓄力的弹簧……完全搞不定,孔有德很难受,多尔衮也一直催问他,但眼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就算是研制出来了,也没时间生产。
总之……仿制明军火器的计划,在急迫的时间面前,不得不流产。
孔有德完全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很有心事的摇头。
“智顺王看,明军入辽东,大清可抵挡的住么?”耿仲明又问尚可喜。
“自辽宁皇帝以来,大清已经数败于其手,若是明军入辽,乃有当初援军的战力,大清怕是难以抵挡。”
确实,三万人包围一万明军,都被其脱困,虽然有吴三桂撤围之故,但损兵折将的现实,却告诉他们,明军已经不是当初脆弱的明军。
现在明军的战斗力的提升,已经让他们有些看不懂了。
“是啊……大清再不复太宗之时啊。”孔有德不禁感叹。
“如今大明声势甚隆,不知二位王爷,可有投明之心?”耿仲明喝着茶,同时偷偷的观察其他两个人的表情。
他们能够降了鞑子,那内心之中所谓的忠诚,根本就是个屁。
只有活命,只有富贵荣华才是真的。
当明朝表现的强势之后,许多汉官,都隐隐的后悔起来,想着能不能投降明朝,以图在明朝进军辽东的时候,狗住小命。
当然,那些汉官无足轻重,耿忠明更想知道孔有德和尚可喜的态度。
“太宗待我等不薄,纵然大清岌危,又怎能弃之!徒为他人取笑!”孔有德把手里的杯子一砸,赫然间意气风发的表示道。
“恭顺王说的没错!”尚可喜也跟着道。“本王既以受太宗之恩,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
那各种的言语,让其他人听着无不肃然起敬,忠臣,义士各种褒义词砸下来。
尚可喜听的是眉开眼笑。
“怀顺王,我们俩表态了,死都不可能投降明朝的,你呢?”
“本王?”耿忠明诧异了下。“本王还用问么?本王素来仰慕岳元帅之人品,所谓忠君报国,忠臣不事二主!纵然国家破亡,也将以身殉之!怎敢叛逆而偷生?!”
“好。”
“咱们既然主事汉营,便同心戮力为大清抗明!”
“没错!”
几个人说的意气风发好不快活。
……
与此同时。
锦州袁枢有点懵逼。
在檄文发布,表达明军准备入辽东收服失地之后。
便有各种各样的货色前来锦州和他进行接触。
大多是投降了辽东的汉官,本着稳妥的想法,双线投资,免得辽东真被明军收了回去,然后清算他们。
当然大多数都是小毛鱼,无关痛痒。
但还是有几个重量级的人物。
就比如,袁枢面前摆着三封书信。
孔有德,尚可喜,耿忠明三个人的。
先是称赞了大明如何如何牛逼,和埃及一样牛逼。
然后就开启疯狂暗示的模式,表达了他们对于大明的思念。
耿仲明更是语出惊人的说出,宁做华夏狗,不做夷狄人这种不要脸的话。
看的袁枢贼尴尬。
圣上果然强啊,这大军还没到呢,那些汉奸都快吓的半死了。
这种时候和朝廷接触,简直就是石乐志。
当然,之前应对吴三桂的时候,已经埋下了伏笔。
在面对汉军三王的暗示后,袁枢给他们的回复也是如出一辙。
“拿下多尔衮的人头算大功,可活命。”
没有任何利益的许诺,仅仅是活命儿子。袁枢不觉得那些人投不投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如何能在开战前干掉多尔衮,那么接下来的清虏就更加容易对付一些。
还在辽阳的三王收到消息后有些难以接受。
杀掉多尔衮……这任务简直比登天还难。
不说多尔衮本来就会些武艺,他身边的八旗子弟可都是对于大清绝对的忠诚,想要杀掉多尔衮,简直没有任何可能。
当然他们各自和明朝接触的事情,都并没有告诉其他人,这在大清之中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就算并没有开始实施,也是一样。
……
多尔衮并没有在意汉军旗的变化,或者说,他知道了这些变化,却根本无法说什么做什么。
汉军旗毕竟是不可多得的力量,如今决战在即,可是不容闹翻。
蒙古人那边已经派去了使者,约定同时对明军动手。
多尔衮更关心罗刹人的力量。
他知道,只看蒙古和满八旗的话,估计很难大败明军的强军。
只有那还不明白虚实的罗刹人,才是最有可能成为击败明军的翻盘点。
“罗刹人按照约定,已经渡河而来。”索尼充当着和罗刹人的联络工具。
“真的?那估计三四天内能就能到辽阳。”
多尔衮脸色暗喜。“罗刹人带了多少人过来?”
“二百余人。”
多尔衮笑容凝固。
多尔衮现在在意的是罗刹人。
(http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四百七十三章 远征辽东
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二百多人?
多尔衮确定自己没听错。
不是两万,也不是两千,而是区区二百多人。
在东方这圈子里。
几千人的战争纯粹是小打小闹。
上万人之间的战争都是不足为奇,没有个几十万大军的战役,都不好意思被载入史册。
区区二百人,还没有两个村之间打架来的规模隆重。
多尔衮觉得自己被罗刹人给忽悠了,相当的不爽。
但目前多尔衮还真不敢和罗刹人撕破脸,毕竟最大的敌人是明朝。
罗刹人的二百人的队伍,已经从黑水南下。
牙缝里也是肉,记恨着罗刹人的多尔衮,想着打赢了和明朝的战争后,再去好好清算罗刹人的事情。
但现在,他不得不暂时按捺住内心的愤怒,接见这所谓的罗刹人“大军。”
三月二十一。
二百多罗刹人,越过了吉林之后,进入了鞑清控制的腹地。
沿途的州县,城池多有汇报罗刹人在过境的时候,扰民严重。
他们那种如同野兽一般的长相,对于没有见过世面的百姓来说,冲击力还是很巨大的。
抢劫,杀人,抢人,恐吓。
罗刹人肆无忌惮的在鞑清的领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